登陆注册
1531700000004

第4章 “拜把子”考

“拜把子”一词,大概要有点年岁的中国人,方能知道的旧时话语。

即便如此,设若问,何谓“拜”?这个动词或许不那么费解;而什么叫“把子”,能答得上来者,几乎是绝无仅有。因为这个江湖术语,连最早想出“拜把子”这一说法者,怕也是莫名其妙。

“把子”,其实是一个查无出处的词。

但“拜把子”,却是一种很功利的结盟手段,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汉文化中颇为暗昧的一面。你不能说它不光明正大,但内里确实有不光明正大的成分。外国没有这东西,洋人也不兴这一套。

在中国,“拜把子”现象相当普遍,盛行于下层社会。三教九流之辈,五行八作之徒,更为热衷斯道。要想在江湖上立足,没有几个拜把子弟兄怎么混?稍有一点身份者,多读过几本书者,通常不屑为。当然,政客们搞权术例外,蒋介石还跟上海滩的黄金荣,杜月笙磕过头,换过帖呢!

“拜把子”,为“结义”的口语陈述。谁与谁拜了“把子”,他们就是“把兄弟”,或“干兄弟”,或“契兄弟”。所谓“换过帖的”,就是你把你的生辰年月日写在一张红纸上给我,我把我的生辰年月日也写在一张红纸上给你。这张红纸,就叫“金兰契”。也称为“契结金兰”,取如金之坚,如兰之馨的寓意,形容结义的契合关系,多么美好。

文学界,当是有文化的人了,所以,不见有中国文人“拜把子”的现象。譬如,盛唐诗人有李、杜,这两人,交情不浅;譬如,晚唐诗人也有李、杜,这两人,相知也甚深,虽然文学史将他们捏在一块儿,但他们各归各,不相干。朋友归朋友,兄弟归兄弟,那是两回事。大家巨匠,是用不着“拜把子”求存在的。

可一般人,要在文坛上厮混,谈何容易?那是个极势利的所在。你可能不错,别人硬是不买账,你写死了无人闻;你可能并不好,别人一定要抬举你,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所谓的“别人”,其中有名流,有半名流,有名嘴,有半名嘴。名流不一定有名作,名嘴不一定要写作,他们组合在一起,行内称为“圈子”,确也蛮厉害的。

这些大大小小的文学“圈子”,这种好像松散,却也严密,类似“拜把子”的文人组合,一个精神上的互相倾慕的团契,似乎是无疆界的,然而圈子和圈子之间,互为雷池,界限分明。各占一块地盘,各领一拨人马,或倡纯文学,或宗主旋律,或为商业化,或当清高派,或盯诺贝尔,或做时装秀,或求古典美,或卖下半身。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成为文坛的大好形势。

“圈子”,有大有小,成员,有多有少,色彩,有浓有淡,但对内抱团,对外排斥的宗旨,却是坚定奉行,永远不会改变的原则。圈内,则勾肩搭背,耳鬓厮磨,卿卿我我,你吹我捧;圈外,则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你再好我认为一钱不值,我再孬也比你强上百倍。

由于文人大都薄情的缘故,有时候,圈子的道德水准,通常不如市民阶层的“拜把子”所表现出来的信义度高。圈子里狗咬狗现象,吃里扒外现象,脚踩两只船现象,一阔脸就变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为什么那些文化程度不高,文明水平略低的“拜把子”者,倒能多少透出一点“结义”的“义”来呢?因为,他们受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代又一代的太多太久的熏陶。

我们翻开《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开宗明义,便是对中国人进行结义教育的篇章。结义楷模人物刘、关、张的这次成为兄弟,开创了未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雄天下的局面。凡结义者,无不或明明白白,或隐隐约约,以此为样板,存有一个近期的战术目的,或一个远大的战略目的。如果没有目的,他们才不拜什么狗屁把子呢!中国人太习惯于“无利不起早”的实用性,讲究现用现交。

《水浒传》,那一百单八好汉的大型结义,更是了得。凡“拜把子”者,无一不怀着由弱转强,由小而大,由劣势变优势,由单打独干到成群结队的想法。那些高举义旗,啸聚江湖,替天行道,打抱不平,以至于招兵买马,水泊安身,反抗官府,四处骚扰,竟折腾到成了气候,官方不得不认可,朝廷不得不招安的梁山泊英雄,正是所有“拜把子”者梦寐以求的正果。

所以,这两部书,对结义者来说,等于是他们的《圣经》,等于是他们的教科书。而其中最出类拔萃的关羽,更是所有结义者坚定皈依,虔诚信仰,视若神明,无比崇敬的偶像。

可以这样说,正是这两部古典文学名着,发展和推动了中国大地上的“拜把子”运动。至少在1949年以前,两个或多个无血缘关系的人,结为兄弟,或结为姊妹的现象,无不熟悉这两部半文不白,甚多陈词滥调的章回小说。连封建帝王也来抢这个关老爷,封王,封帝,封圣,封菩萨。

罗贯中和施耐庵,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作品,竟能产生如此强大的社会影响,也实在令中国倒霉兮兮,抬不起头的文人扬眉吐气。大概正如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文人的笔墨,产生的文学的功能愈大,历代统治者也就愈加不能放心,愈加耿耿于怀,愈加牢牢掌控,愈加大兴文字狱。

做皇帝的能不看到你的这两部书,所宣扬的“拜把子”精神,深入人心,超过了他们强调的孔孟之道,主张的正统观念,这还了得?甚至到了21世纪的今天,“拜把子”不见了,但“拜把子”的老祖宗还在。你到北京大街小巷的饭馆去看看(当然国营的除外不计),一进店门,迎面立着,无不香烛纸马供奉着关云长塑像。没有一家摆孔夫子的像,贴孟夫子的像。中国人太熟悉关羽的那张面如重枣的红脸了,至于孔丘是何模样,孟轲是瘦是胖,即使饱读《四书》的斯文之徒,也说不出所以然。

这大概就是统治者对于文人相当戒惧,要不断收拾的原因了。

解放以后,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文明,革命压倒一切,斗争哲学为先,“结义”之举没了市场,“拜把子”之风日见衰微。尽管《三国演义》、《水浒传》依然畅销,但读者对这个陈旧的话题,不再表现出兴趣。

西方世界里,两个人构成特别紧密的关系,诸如兄弟般的情谊,当然也是有的。譬如希腊神话里的德蒙与匹西亚斯(damonandpythias),譬如《旧约·圣经》里的大卫和约拿丹(davidandjonathan),或出于感情,或出于承诺,或出于宗教信仰,或出于人格力量,构成始终不渝的生死之交。这与帮会派系,秘密结社的“结义”,这与封建落后,愚昧迷信的“拜把子”,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果你对一位洋人,贸贸然地说出这个江湖术语,而不加适当诠释的话,大鼻子一定会瞠目结舌的。同样,当代中国的年青作家,尤其是读外国文学,读翻译小说成长起来的四十岁以下,或虽四十岁往上,但仍处于时尚,潮流,炫酷,装嫩阶段的作家,正如他们熟悉面包的程度,要大于馒头一样,对旧时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结盟行为,恐怕也是相当隔膜的。

当然,“拜把子”的这个“把子”,究竟为物,还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来自何处?因何而来?确实不可解释。最权威的民国时期萧一山着的《近代秘密社会史料》里,大量抄录自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中,那些帮会组织的符咒、口白、罚规、誓词、祝文、隐语,以及诗对等原件,根本无“拜把子”这一说。更不用说作为“结义”的经典着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压根儿也看不到“拜把子”字样。

考其由来,实在是很不得要领的。

说了归齐,还是曹雪芹伟大,要不他怎么会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永远的大师呢?是他在《红楼梦》的第六十回,提供了最早的“拜把子”这个词语的文字记录,大师之大,恐怕就体现在这里了。

中国文学最不值钱的一顶帽子,就是“大师”了。由于大师名号太多太滥,烧饭的为大师,做冰糖葫芦的也为大师,澡塘里的捏脚搓背的更为大师,于是文学大师也随之掉价贬值大跌行市。特别是民国以来的大师,解放以来的大师,新时期以来的大师,就像县办的、镇办的罐头食品厂的产品那样,保质期有限,过了有效期就不堪食用。一两年,三五年,就基本上不是东西了。

曹雪芹的《红楼梦》,二百多年过去,每读每新。倒有点生命之树常青的意思。就在其中,我们读到了那个叫芳官的小戏子,贾府文工团的主角,伶牙俐齿地损着赵姨娘:“我一个女孩儿家,知道什么粉头面头的!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哩!”为我们留下这个重要的线索。

至少在康雍乾盛世,就有“拜把子”这一说。因此,一证明了此说之悠久,二证明了此说只限于流行于下层社会,三也证明了真正的文学,总是具有历史的价值,而为历史作形象的注脚,或许正是文学应该担负的使命。

“拜把子”的“把”,据《现代汉语词典》,作为量词,一是用于有把手的器具,如“一把椅子”,“一把茶壶”;一是用于一手抓起的数量,如“一把筷子”,“一把花儿”。从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到四川老一辈作家的书中,涉及袍哥的描述,我们得知,对其组织的大哥大之流,概称之为“舵把子”。显然,当时那些草根阶层,低下社会,市井人家,升斗小民,因为识字有限,由于文墨不通,将这个量词的“把”,所包含的“把握”、“控制”、“集束”、“聚合”的隐意,予以图腾化,成为一种原始崇拜。渐渐地,“把子”,也就作为一种拜物教的象征,而在民间流传下来。

但人们“拜把子”,与崇拜无干。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彼此需要,经济上的利害相关,及共同要应对的外部势力,才有可能,也才有必要“拜”在一起,联谊是次而又次之的事情。这种以感情色彩来掩盖其野心,其图谋,其韬略的“结义”方式,多不为具有一定文化教养的阶层所取,而是诸如“梅香”等底层社会中人所乐为。

“桃园三结义”的主人公,也是汉代的“梅香”之流,上不得当时讲究门阀的台盘,是比较衰微和缺乏底气,可又很想趁此大乱之年,捞一点实惠的底层人士。刘备织席贩屦,张飞屠猪沽酒,关羽杀人亡命,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下,当然是响当当的红五类。可在东汉末年,比之袁绍的四世三公,比之曹操的身家显赫,比之孙策的江东名门,这三位的心里,就有些发虚发毛,很觉得自惭形秽,抬不起头来的。

可这哥儿三个,一不甘心就这样沉沦没落,二不甘心就这样错过时机,因之,用结义手段联络起来,形成合力,能有所作为。作为单个的人,处在社会生活的较低层面,人微言贱,无足轻重,攀援乏力,上升无望。只有结成同声共气,相互援引,生死以助,不分你我的把兄弟关系,才能立足,才能挣扎,才能奋斗,也才能出头。

《水浒传》第四十四回,杨雄对石秀说:“三郎,你休见外,想你此间,必无亲眷,我今日就结义你做个弟兄,如何?”石秀当即认可,马上就问:“不敢动问节级贵庚?”杨雄道:“我今年二十九岁。”石秀道:“小弟今年二十八岁。就请节级坐,受小弟拜为哥哥。”石秀拜了四拜。杨雄大喜,便叫酒保:“安排饮馔酒果来,我和兄弟今日吃个尽醉方休。”

从这个“结义”过程,我们大致得知他们为什么要成为把兄弟的原因:

一、他们不是蓟州本地人,是外来户,势单力薄。

二、他们虽一为押狱,一为牙行,但都是沦落在此,又失去靠山,无从依仗。

三、他们都具有一身武艺,这实力,使他们有改变境况之心,不愿总受制于人。

四、他们相互认识到彼此都有拔刀相助,哪怕铤而走险的胆量。

五、因此,他们为扭转弱势状态,为打破被动局面,一拍即合,成为异姓兄弟。

鲁迅有一篇文章,谈到《水浒传》在20世纪30年代翻译成英文时,洋人没有按《水浒》的“浒”字,译为“水边”,而是用了四十四回中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作为英译本的书名。鲁迅认为,这位汉学家倒是相当程度上把握住忠义堂上一百单八将“结义”,也就是弱者更能走到一起的实质。

如果,你的结拜兄弟,被人捅了一刀,那你必须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朝那个捅刀者,还以捅得更深的一刀。同样,你若是被谁收拾了,收拾得很惨,你放心,你的那些对天盟过誓的把兄弟们,一定会同仇敌忾,为你报仇雪恨。所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词中这个“死”,也是一个弱者最后可以献出的全部。

由此看来,处于相比较而言的弱势之下,处于外部压迫、内部压力的精神弱势之下,处于信心不足,力量不继,前景不佳,愈后不良的心理弱势之下,是很容易与危机相似,处境相同的对象,产生“拜把子”要求的。

这一切,都来自于弱势。

冷眼看去,这多年的文坛上,凡积极张罗,拉帮结伙;凡壁垒森严,相互寇仇;凡抬此压彼,左右舆论,凡三五成群,起哄架秧,热衷搞“圈子”的文人,都是些文学更年期早过,文学生育年龄不再,文学创造力已经到了不举的地步,文学自信心完全在靠精神伟哥支撑,或已经过气,或将要过气,有吞象之心,无缚鸡之力,总看到别人穿开裆裤的时代,却不知自己早就光腚的洋相,可能冷风飕飕吹得屁股冰凉的缘故,这才为自己搞这样一个安身立命的“圈子”。否则,大有吃饭不香,放屁不响,饭局不请,风光不再之虞。

而文坛的“圈子”,若不再是文人的意气用事,鸡争鹅斗,一旦严重对立起来,那就是派性。一闹派性,基本上就失去理智,眼睛一红,乱咬一气,则不可免。而派性再提升一步,搀杂进来公权力,搅和着国家机器的行政能量,那就是宗派主义。而搞起可怕的宗派主义,必大张鞭挞,翦除对手,消除异己,戕伐务尽。

还是以唐朝为例,盛唐的李白,杜甫用不着经营自己的嫡系部队,安插亲信于要害部门,布置耳目于不同岗位,划分敌我友,该拉的拉,该打的打。晚唐的李商隐,杜牧也用不着高屋建瓴,以两条路线,两个阶级,两个阵营,两个方向的斗争理论,区别左中右,重新排队,立正稍息,向他看齐。

这些如日中天,才华横溢的大师,才不会搞这些名堂。写自己的华篇美章,还来不及呢,用不着藉“圈子”、“派性”、“宗派主义”,以自保自固自炫自足。从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到40年代的革命文艺浪潮,至建国后十七年的社会主义文学,其中很多热衷于此道的文人,其资质,天分,才气,以及创造力,在同一时期的侪辈间,不是最优秀的。那些整人者的宗派意识固然强烈,那些被整者的宗派意识也并不逊色,虽然最后“成者为王败者寇”,定位不同,但数十年如一日地“圈子”、“派性”、“宗派主义”,一个人的生命就白白消耗完了。

然而如果,他们真是有盛唐李、杜那样汪洋恣肆之才华,真是有晚唐李、杜那样清新俊逸的灵韵,恐怕就不那么热衷于搞“圈子”、“派性”、“宗派主义”了。惟其曾经优秀过,后来不再优秀;或者,压根儿就不曾优秀过,想优秀也优秀不起来,当然,他就只能玩这种“圈子”、“派性”、“宗派主义”的庸人游戏了。

现在,回顾他们这多年来的加在一起的着述,若是从长远的大历史角度去看,其中很大部分都属于呓语之类,是不忍卒睹的。如果用这多时间认真写些文学作品的话,写得好未必(因为写好需要才华),写得多一点是有可能的(因为写多只需要勤奋和时尚所谓的“码字”能力),至少也可聊堪自慰,无愧来者。

“圈子”,“派性”,“宗派主义”其实就是未经过磕头仪式的“拜把子”。从昨天的“拜把子”,到今天的所谓“圈子”,“派性”,“宗派主义”,这种中国特色的暗昧文化之根深蒂固,之深入骨髓,成为中国人处于弱势状态下不弃不放的护身符和救命草,即使如文人者,到时候也有这种难能免俗的情结的。

于是,也就只好看他们继续“秀”下去了。

同类推荐
  • 古风犹存

    古风犹存

    由陈益民编写的《古风犹存》遴选了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些名家发表在报刊上的散文佳作,按照文章内容的不同分为十二册,即《古风犹存》《陋俗与恶习》《小曲好唱》《读城记》《阿Q永远健在》《国病》《浮生百味》《玩物不丧志》《情爱告白》《文人与装鳖》《文章正宗》《大家评大家》。概言之,《古风犹存》中的这些文章主要与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和风土艺文诸方面相关。
  • 去山阿者歌

    去山阿者歌

    它们有着很好的名字:罗山、窑山、莲花山、花路坡、麦垛山、红山梁、大郎顶、官亭山、黄草岭、庙儿岭、马断头山……这些山和人一样,都活着自己的瞬间和恒久,也在救赎自己。山的间隙有条河。
  • 圣彼得堡:行走

    圣彼得堡:行走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两年来的优秀散文作品。作品得到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与转载,是80后作者中实力派的散文作者。文风大气,沉着,厚重,质朴,铿锵有力,充分的展示了作者的才华,缜密的思考,成熟的文字,激情的探索,是这个散文集的主要特点。
  • 儿童诗园

    儿童诗园

    《儿童诗园》是英国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史蒂文斯森的一部优秀作品,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它是一部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诗歌,颇富童心童趣,清新活泼,天真纯朴。阅读这样的诗,可以使孩子们拥有一颗纯真、欢乐和向上的心。
  • 桐城派散文

    桐城派散文

    金开诚、刘永鑫编著的《桐城派散文》讲述了: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 ,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始创于戴名世、方苞,经刘大槐发扬而影 响渐渐增大,到姚鼐时发展到了鼎盏时期。方苞、刘大槐、姚鼐被后人称为 “桐城三祖”。《桐城派散文》中桐城派的发展几乎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 ,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彻底消亡,时间跨度前后共二百多年, 桐城派的影响之久、流播之广、声势之显赫,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 史上都是罕见的。
热门推荐
  • 末世种田:女配要逆袭

    末世种田:女配要逆袭

    到死才发现自己和爱人生活在一本末世宠文里还是早死的十八线配角重活一世夏暖不想成就霸业只想远离男女主,改变爱人的命运,在末世好好活下去
  • 明末黑太子

    明末黑太子

    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奸相主政,党争不断,勋贵贪腐,藩王暴敛,国库告罄,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边塞危急,风卷狼烟,强虏铁蹄,频频叩关,朝廷兢惧,社稷将倾,最后一个汉家王朝行将覆灭……
  • 花月夜倾城

    花月夜倾城

    她是谁,村姑,练杂耍的,疯女人,不管你们怎么说,老娘我就是要修仙了。
  • 白头吟

    白头吟

    玄,当是卮春谷里白衣的公子,不惹浮尘,不点秋水,年少轻狂,英俊潇洒。你一生独信我不疑,定也不相负。许下白首的誓言,又会有多少人能够圆满,还以为真心相待就是永恒,却原来,相互利用也可以永远,真是不懂。我也想执子之手,与你偕老。
  • 遗世独仙

    遗世独仙

    上古的一场旷世大战,无敌的至尊陨落了,纵横天下的圣王也喋血,放眼望去血染长空遍地伏尸,天在哭,地在泣,万族疯狂了......苍生撒血,怒问向天,遗世绝路,仙何在!一瞬入魔易,千年修仙难,意外的遭遇,李冲来到了仙侠世界五域,为了生存,为了回归,一场仙侠传奇就此开启......
  • 星际铁拳

    星际铁拳

    这个世界上有一颗远离地球很远的星球,它叫:寂静五号行星。他也繁衍了各种生物,生机勃勃。茫茫宇宙,意外在这颗小小的星球爆发蔓延,余风和叶博士被逼迫到外太空,救生舱需要保存动力,不能规避任何危险,到不了地球,无法与人类联盟,余风带着铁拳的力量,走向了拯救星球的伟大使命中。他能成功吗?还能回去吗?
  • 穿越之世上最幸福的神医王妃

    穿越之世上最幸福的神医王妃

    一个二十一世纪神医特工穿越成萌妹子,扮猪吃老虎。带着神奇的一家子,打脸,虐渣。一路上有青梅保驾护航,时不时的撒点狗粮。向人生鼎峰出发。
  • 影视导演基础

    影视导演基础

    本书介绍了电影的历史轨迹、电视的崛起、导演与剧作、导演与演员、空间设计、场面调度等内容。
  • 恶人大明星

    恶人大明星

    (已完本)林海文带着一款,玩家可以在里面无恶不作的恶人谷游戏穿了,于是他可以在现实中言行无忌,横行霸道,想骂谁就骂谁,想打谁就打谁,想欺负谁就欺负谁,不用忍气吞声,不用委曲求全,不用理会潜规矩——还可以利用被他欺负的人贡献的恶人值,从游戏中兑换无数神奇道具……————220万待宰,收藏推荐打赏,求所有真心支持【QQ群:460719545】
  • 八十天环游地球

    八十天环游地球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凡尔纳的经典代表作,该书讲述的是一位绅士福克因为在改良俱乐部同牌友们打赌,而从伦敦出发,用80天的时间环游地球一周的故事。途中福克遇到了很多离奇经历,买下一头大象,救下一个差点殉葬的女人,被人当成罪犯一路追捕……同时也克服了种种困难,穿越险象环生的森林,横渡浩瀚的大西洋……但到伦敦仍迟了五分钟,自认失败,却因他自西向东绕地球一周,正好节约了一天时间而意外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