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2800000012

第12章 学习(1)

73.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曾读过明代学者胡居仁的一副对联: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毛泽东觉得这副对联有可取之处,但是也有不可取之处,于是毛泽东根据自己的意图对联语进行了点化并以此联自勉: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后来,在湖南长沙任小学执事时,他还曾将此联题赠给他的学生们,教导他们在学习上要持之以恒。因为这副对联是对胡居仁对联点化而来,所以一直有很多人将毛泽东的这副对联当成了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毛泽东对原联的改动是比较大的。

毛泽东将上联的“苟”改为“贵”,将“起”和“眠”的位置进行了置换。将下联的“莫过”改为“只怕”,改动的部分近四分之一,而且这一改动使对联的哲理性更强。

上联,“苟有恒”是将“有恒”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上,“苟”乃假设之意。“贵有恒”是将“有恒”建立在肯定的基础上,“贵”是指可贵,语气是不同的。毛泽东将上联中的“起”和“眠”的位置进行了置换,看似简单,其实内容的变化却很大,其逻辑层次的变化可谓天渊之别,与原联比较别有一番味道。“三更眠五更起”,细细品味似乎与对联要反映的内容不符。一般来说,“三更眠”,“五更起”,眠者可能有事要做,所以晚睡早起。这是很正常之人所为很正常之事。而“三更起”“五更眠”则不同,三更起来要学习、做事,但是五更又眠。这就描绘一个懈怠、懒惰、反复无常,三分钟热血的形象,与对联要表达的意境非常吻合。

下联,“莫过”是没有超过的意思,语气仿佛仍然是建立在一种判断的基础上。“只怕”却一语道破,告诉人们没有其他更可怕的,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语气非常果断、肯定。

毛泽东的对联是这么写的,其实毛泽东的一牛也是这样度过的。毛泽东自8岁进入私塾,直到他逝世,读书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乐趣。1976年9月8日。毛泽东弥留之际,已处在半昏迷状态,即使如此,每当他清醒过来,他还要书看。这种对书籍热爱而达到的至死不渝的精神,已远非用“持之以恒”所能形容。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由一个书生,而最终改写了中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古训,成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学者。在他漫长而峥嵘的岁月里,读书整整伴随了他伟大的一生,书籍成了毛泽东须臾不可或缺的必须品。而且,一生中他的读书生活正像他在联中所说的那样,做到了持之以恒。

(杜忠明编着《毛泽东对联赏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36页。)

74.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

1915年暑假过后,已经22岁的毛泽东向长沙各学校发出了一则《征友启示》。启示是毛泽东自己刻蜡版油印的,只有几百个字,内容大意是:愿意和有爱国热情的青年结为朋友,愿意和那些不畏艰难,不怕困难,能够为国为民献身的志士通信联络。启示最后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表达了求友情切的心情。启示的署名是。二十八画生”。

启示发出之后,毛泽东以殷切期待的心情等待了一些日子,但是应征的人很少,很多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毛泽东的心情,甚至有的人认为“二十八画生”是一个怪人,还有人以“二十八画生”是为了寻找恋爱的对象。真正和毛泽东联络的只有“三个半”。

1915年9月27日,毛泽东给萧子升写信,再一次谈到求友的迫切心情,说“近以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而求友声,至今数日,应者尚寡。兹附上一纸,贵校有贤者,可为介绍。”毛泽东在信中就朋友、学问、事业等问题和萧子升进行了比较广泛的交流。

(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8页。)

75.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1919年11月14日,罗学瓒从法国给毛泽东寄回一封信,信中谈到:

伯格森之所以成为大哲学家,是因为他同时精于数学、物理学等诸学科,研究哲学不注意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因而难于成为世界性的大哲学家。

‘毛泽东读了罗学瓒的信之后很有感触,认为来信切中了自己治学的缺点,于1920年11月26日给罗学瓒回信的时候,毛泽东说一定按你的话去做,并说:“已经决定了一种求学的办法。”毛泽东还把罗学瓒来信中写的“伯格森所以为大哲学家因为他的科学根底好”第三句话抽出来作为信的提要,编入《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1集中,提醒会员们在治学时共同注意此事,自己也决心加强自然科学和各门科学的研究,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1921年元月,新民学会在长沙的会员召开了为时三天的重要会议。

讨论会友个人的计划时,毛泽东再一次谈到了要加强自然科学学习的打算。他说:“觉得普通知识要紧,现在号称有专门学问的人。他的学问,还只算得普通或不及。自身决定三十以内只求普通知识,固缺乏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课学的知识。想设法补足。”红军到达陕北之后,建立了延安为中心的稳固的抗日根据地,这个时候,为了提高自己马列主义素养,青年时期藏在心底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渴求,再一次迸发出来。这个时候,毛泽东阅读了大量自然科学书籍,汤姆逊的《科学大纲》、爱丁顿的《物理世界本质》、普朗克的《科学向85何处去》、秦斯的《环绕我们的宇宙》等科学书籍都广泛涉猎。

科学未必能够救国,但是革命需要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在解决了救国的问题后,建设国家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和毛岸青的信中向儿子建议:

“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

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辅之。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这是毛泽东在革命和实践中认识的一条真理。

(雷国真等着《毛泽东大成智慧》,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36页;邓力群主编《伟人毛泽东丛书?毛泽东与科学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34-137页。)

76.学识是无穷尽的,要活到老学到老。

张爱萍到延安不久,毛泽东曾经与他进行过一次深谈。毛泽东问张爱萍留在学校怎么样,还有没有其他想法。张爱萍如实地谈了自己想到前线去但无条件服从组织的思想。他还说,留校可以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是学习的好机会。只是感到越读书越觉得自己懂得的太少,不像过去那么有信心了。“学然后知不足嘛”,毛泽东说,“觉得自己懂得少,是好现象,是进步的表现。只是不能为此减弱了信心。学识是无穷尽的,要活到老学到老。”毛泽东接着向张爱萍讲了他自己读书的办法。张爱萍听着,直觉得有一种“聆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那次谈话的第三天,毛泽东又派人给张爱萍送来了一封信,信中仍继续三天前的话题,毛泽东叮嘱张爱萍,不应该因为感受到自己懂得少而降低信心。“一般地说,信心过高,容易犯左的错误;信心不足,容易犯右的错误……”谆谆教导,情真意切,使张爱萍增加了自信心,鼓足了奋斗的勇气。

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毛泽东还语重心长地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而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与我”征文组委会编《我与毛泽东的交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45-146页;《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35页。)

77.社会变了,人也要变。

1947年9月,毛泽东率部转战陕北。

一天,毛泽东与卫士李银桥等来到白云山下,决定第二天去看山上的白云寺。

第二天早晨,在县长的陪同下,毛泽东一行人来到了白云寺。毛泽东马上与白云寺的老和尚亲切地交谈起来:“你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啊?”老和尚说:“好的哩!出家人不打诳语。”毛泽东笑了,说:“你们是超脱的,更要讲实话。”老和尚并不认识毛泽东,但是老和尚看到这个人是由县长陪同来的,认定来人一定是比县长还大的“大官”,很受感动,就和毛泽东亲切地攀谈起来:“不瞒施主,以前信神的多,出家人也多。所以布施的人也多,收入就多,生活很好。后来信神的人少了,出家的人少了,布施的人也少了,生活一时有一些困难。”毛泽东和蔼地说:“你能讲实话,这就好。有什么困难你都说说。”老和尚得到了毛泽东的表扬,心里高兴,就打开了话匣子:“后来人民政府叫我们自力更生,种点地,搞些农业生产,开头不习惯,现在手脚灵便了,倒也能劳动。”毛泽东说:“这不错呀,这是一大改变啊……现在生活到底怎么样呢?”老和尚看毛泽东愿意听,也就继续无所顾忌地说开了:“现在打的粮87食,够吃,其他穿衣、治病、修理寺院,一概由政府包下来……托毛主席的福,安排得周到,出家人也得随着社会进步啊!”毛泽东听得高兴,情不自禁地说:“讲得好!社会变了,人也要变。

过去,和尚一不生产人口,二不生产粮食。现在要变。不生产人口也可以,不劳动不行。边区是保护宗教信仰的,但是要劳动。参加劳动后,身体好了,也不剥削人了,这就对了。今天我在这里‘取经’了。”老和尚高兴地说:“不敢不敢。”

(王守柱、李保华编着《毛泽东的魅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56-157页。)

78.健康第一,学习第二。

解放初期,由于人民的正常生活刚刚恢复,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各地发生了很多学生因营养不良在学校晕倒的情况,毛泽东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于1950年6月9日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了一封信:

马部长:

另件奉还。此事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殊待遇。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高教会已开过,中小两级宜各开一次。以上请考虑酌办。此致敬本乙毛泽东六月十九日短短的一封信,表达了领袖对少年儿童的无限关怀。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6卷),1996年8月版,第83页。)

79.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49年4月21日,年仅16岁的马四姐参加了渡江战役,因战绩突出,被授予“渡江英雄”称号。开国大典前,毛泽东得知渡江战役中有一个年龄最小的女英雄时,就亲笔发出请柬,邀请她参加开国大典。但是父母担心她年龄太小,不放心她一个人进京。

1951年9月20日,在共和国3周岁前10天,小英雄突然接到毛泽东发出的第二封邀请她进京参加国庆大典的信,小英雄高兴万分,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0月3日,毛泽东与各地代表一同观看京剧,小英雄当时就坐在毛泽东和周总理的中间。开演前,周总理低声对毛泽东说:“主席,这就是你两次邀请的小英雄。”毛泽东一把拉住小英雄的手,问小英雄的名字。

小英雄结结巴巴好半天才对毛泽东说:“我只知道我们家姓马,在家排行老四,家里人喊我四姐,我没有正式的名字。”毛泽东侧身对周总理和身边的陈毅等中央领导说:“这么伟大的小英雄,没有名字怎行?”毛泽东浓重的湘腔引起了在座各位领导的笑声。

第二天,一辆红色小轿车把小英雄从北京大学招待所接到了风光旖旎的中南海,毛泽东邀请小英雄到家中做客。

同类推荐
  • 行动的哲学:助你成功与幸福的智慧

    行动的哲学:助你成功与幸福的智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取得成功,每个人都企盼自己获得幸福。无论是成功还是幸福的获取,都不是上天的眷顾,而是行动智慧的结果。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一切成功与幸福,都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行动,是到达成功与幸福彼岸的航船。然而,行动要顺利,行动要成功,就不能鲁莽,就不能乱来;就要遵循规律,就要有智慧。行动的智慧,包含四大环节:决策的诀窍、价值的选择、时机的把握、方法的得当。而行动的智慧突出地反映在行动的方法上。主要的方法有:矛盾方法、统筹方法、重点方法、试点方法、协作方法、精神方法、中庸方法、扬弃方法、创新方法等。
  • 智谋观止

    智谋观止

    中国人研究智谋,运用智谋,相关的故事浩若繁星,数不胜数,有的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有的是后人的夸张演绎的,但无论是否真实,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书从无数中国智谋故事中选择了一小部分,用通俗的方式加以讲述,并在故事后进行适当的点评,以便读者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智谋的精髓,并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
  • 淡定,做内心强大的女人

    淡定,做内心强大的女人

    《淡定:做内心强大的女人》的内容深入浅出,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并结合多项实例,教会我们如何激发自身的潜能,引爆内在的强大力量。通过种种实验和数据,卡耐基向我们阐释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战胜脆弱的内心,可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也更有安全感。它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提升我们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等正能量;规避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的情绪,是一本能彻底改变我们工作、生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著作。
  • 22岁以后不可不知生存智慧

    22岁以后不可不知生存智慧

    22岁恰是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年龄;22岁,恰是涉世未深、阅历不足的阶段。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社会、立足社会?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职场、决胜职场?怎样才能以最佳的姿态经营人生、开创人生?答案就是要有生存智慧!所谓生存智慧,是指以怎样的心态修身,以怎样的方式处世。本书围绕每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都可能会遇到的诸多问题展开分析,同时以一些名人或者成功者的相关经历及众多普通人在职场或交际场上的相关的经历为论据,让年轻人看到生存智慧在二十几岁这个人生真正的起始阶段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也让年轻人真正学会修身养性,学会人机博弈,学会职场生存智慧等。
  • 开发青少年发散思维的益智故事

    开发青少年发散思维的益智故事

    善意带来的惨祸,不装饰的自然之美,相信并坚持就是胜利,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在平凡中取得成功,做事就要风雨无阻,放下架子试试看,别受了眼睛的欺骗,留住朋友的原则。
热门推荐
  • 战神小农民

    战神小农民

    八年前,他遭遇算计,陷入一场梦境世界的杀戮阴谋!八年后,他开启战神传承,强者归来,横扫天下,世界开始颤抖!他是楚南,地球上最牛逼的男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前程似锦

    前程似锦

    一场突如其来的商业吞并案,江似锦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千金小姐变成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需要救济的孤女,她深知这一切和她那个伪善的叔叔脱不了干系,却没有任何罪证可以指正他当年的无情无义,报复成了她的人生执念,于是疯狂的在江城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寻找她以为的避风港,并在这条路上逐渐的迷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红楼之丫鬟谋略

    红楼之丫鬟谋略

    林苏一觉睡醒发现自己穿越成了黛玉的丫鬟雪雁,无奈之下踏进大观园,卷入红楼旖旎。改命十二金钗,玩转京城贵胄,小小丫鬟亦能走上巅峰!
  • 我可能是个假孩子

    我可能是个假孩子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次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农家小医妻

    农家小医妻

    (一对一,宠文)程老王爷恬不知耻的从花楼买了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姑娘却被自己的儿子一剑刺死。老王爷盛怒下,将儿子赶出了王府,没有召唤不得回府,好惨一男的!苏小小就是那个姑娘,好惨一穿越女!再次醒来,看了环境,难道又穿越了?这次成了凄惨的农女?当她看到‘杀’自己的小魔王后,面色晦暗,居然被救了。“别以为我不敢杀你,我下手可比你狠多了。”她说。君玉燕不以为然,揉揉肚子,“小小,我饿了,快去煮饭,以后咱们俩相依为命了。”苏小小面对冷锅冷灶,突然萌生逃跑想法,那魔王却说:“卖身契可在我身上,逃到哪里都是我的人。”于是乎,苏小小只能从农女做起,先暴富一把,再顺带砍砍小魔王惹的那些桃花,一不小心却和魔王看对眼了,怎么办?魔王道:宠呗!“喂马、劈材可以,周游世界……带上我的话,可行!”苏小小暗戳戳的摸荷包,还是先暴富吧!
  •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第一次在太湖大学堂的演讲辑录。本书对如何修证佛法,尽快在修证之路上取得成就,有诸多独到的个人观点,更有诸多具体实证修行的办法,是南先生很重要的著作。南先生还站在现代生命科学的角度,考察了西藏密宗、禅宗、净土等修行法门,其中有些内容,南先生更以密宗上师身份,亲述自己修证之路上的传奇,和诸多实证感受,澄清了修证者在前进之路上的歧途,可谓“掏心”之作,是志于佛学、修身的读者的福音。
  • 静静的天轮

    静静的天轮

    天亮一会儿了。杨怀新翻了个身,手碰到了堂客的汁儿包。堂客不高兴地推开杨怀新的手。你不是要上班吗?还不起床。杨怀新说,罢工了,不上班。堂客一翻身坐起来,罢工?哪个带头的?杨怀新说,你管哪个!睡会儿。杨怀新手往后反,垫脑壳下。昨夜下四点班,在井下,陈绍益讲过,罢工的事,不准讲哪个带头的,谁说出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哪个带头的,能告诉堂客?堂客是长舌妇,管得住男人管不住舌头,同其他堂客讲了,就会传开去,还不传到陈绍益耳朵里?那会惹出大麻烦。杨怀新闭上眼,不再理堂客。堂客把头扬起,张起耳朵听,绞车的轰鸣声没有了,翻罐笼倒煤的撞击声也没有了。只有麻雀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好静。
  • 紧急呼救

    紧急呼救

    恐怖的海湾。沉船上有一个神秘的密码,它代表什么?为什么要争夺这条被海水腐蚀成破烂不堪的沉船?小鬼精明们如何潜入沉船破译密码?紧急关头三个“飞龙小队”能力王狂澜吗?本书是一段精彩的冒险探案之旅。本书会带你经历一段精彩的冒险探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