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书友“姑妄言”打卡催更再发一章。感谢书友喜欢。贫道还以为没有人看呢。)
此间众人都是雅人,自持身份,倒不会哄然成一堆。但是每传阅到一处,便会响起一阵赞叹声。
后世欧阳询位列中国历代十大书法家之列,字体不同凡响。宁昱最擅长欧体,平时也写得最多,此时已经得了七分欧体的真髓。众人赞叹时,他心中更是得意洋洋,俨然已经把韩愈的诗作和欧体当成他自创了。
而后丫鬟递来不少名帖,他一律收了起来。有人见他并不高傲,更是高兴,赞誉之词更多。却不知道这厮心中却在盘算,这些文人才子里谁更有关系,以便救童小姐出困,完成童管家的心愿。
不一会连二楼雅间也传阅完毕。雅间有人道:“宁解元可否再作一首诗词,以中秋为题,呃,以青楼为题也可。”
这声音虽平淡,但是满含威势。郭纵在一旁识得太守大人的声音,忍不住提醒了宁昱一句:“此间的人是方太守。”
或许这就是黑转粉的大秦版吧,要问郭纵为什么出声提醒,恐怕自己也不知道为何转变如此之快,先前那些不快早就抛到脑后去了。
其实郭纵从琴操说宁昱就是原作者时就开始后悔了。他虽然纨绔,是因为家中地位超然,年纪小被惯出来的。但他上进心还是有的,不然也不会如此顽劣,却在十六岁就考上秀才。此时早给了名贴,只是宁昱未曾注意罢了。
宁昱有些稀奇郭纵为何会出言帮他,但一听是方太守,心中便紧了起来。中秋?此时连重阳都过了,怎么还要写中秋?难道是在责怪我当日鹿鸣宴未曾到场,现在要让我补上吗?
本来不想作第二首,怕风骚太盛引人捧杀,现在却只能依言照办。自己虽然是解元,但是在一府首宪面前,却不能放肆,方太守可是有权革了他的功名的。
再说他一直钻营,想找个大靠山来靠上一靠,今天显然正是好时机。
他脑中思索,中秋?难道要拿苏轼的《水调歌头》出来?不行不行,太亏本了!另外选一首吧。青楼……有了!
除了苏轼,宋朝还有一个牛人辛弃疾,两人合称苏辛。
就连号称诗仙剑仙的李白和辛弃疾相比都不够看,在文治武功上也只有岳飞和王阳明能稍稍比肩。他一生共写了八百多篇诗词,无一不是精品。其中就有一首是写中秋的,和青楼也有些关系。
宁昱笑了一笑,大声道:“既然是太守大人考较,学生敢不从命?”提笔便写。
辛弃疾是个牛人,在此不得不提上一提。
小时候辛弃疾的家乡济南,因为靖康之耻后被金兵占领,他便发奋读书练剑。二十一岁就拉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和金朝对抗?,后来加入了农民起义家耿京的二十五万人队伍,却只做了书记官。他不仅毫无怨言,顺手还拉了拜把子兄弟义端和尚的一千多人的队伍一起入伙。
而后义端偷了他保管的大印想献给金人,被耿京怪罪,他追了三天三夜后将义端一刀斩杀。两年后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暗杀,后率部众投降金兵。
这位牛人点了五十个死士,看清楚这数量不是五千五万,只有五十人。死士乔装后奇袭敌营,辛牛人于五万敌军之中亲自活捉张安国,拖回南宋都城临安斩首,又顺手策反了万余名南宋军士。
在南朝擅长以少胜多的白袍将军陈庆之,在比例上都无法和辛弃疾相比。
后来因为抗金北伐的提议被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贬到湖南,辛弃疾又组建了飞虎军,战斗力强悍,算是后世特种部队飞虎队的先驱。
最后又被一心求和的南宋免职,闲赋在家后,他就只能写写诗词发泄郁闷。这一写就成了中国词人前三名的牛逼人物。从豪放到婉约,从田园到战场,从政论到军策,从胆识到胸襟无一不写。
历史上能牛到辛大爷这种地步的人并不多,大多数诗人写战争是YY,写女人也是YY,这位牛人写的可是亲身经历。
虽然直至六十八岁死前,都不断辞官或是被起复,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威名。金国惧怕他得要命,向南宋扬言,要求和,必须先弄死他。
身逢这个世界,就要如辛弃疾一样,能文能武!方太守的大腿我可要抱紧了!以后像辛大爷一样文场战场任意纵横。
一边想着以后的规划,宁昱完成了这篇《满江红·中秋寄远》,中秋,青楼都满足了。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上半段主要写了中秋于高楼待月赏月,下半段借月写意,怀人伤情,痴怨无比。宁昱为了在方太守面前装骚,加了“自创的”标点符号,又把欧体换成了和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的柳公权字体。
“颜筋柳骨”。
金陵太守方溪看着手中这篇百字诗词,竟然呆住了。自己治下何时出了如此惊才绝艳的人物?
先前那首诗虽然也是佳作,不过相比这首词来说还是单一了些。这首词写景,怀人,由上阙唤月赏月,自然写到月宫嫦娥之愁,埋下伏笔引出下阙怀人的复杂心情,转折流畅自然,并不显得突兀,端的是巧妙无比。更绝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既写了中秋,还写了青楼歌伎。
字体竟然又换了一种,和刚才又截然不同,匀衡瘦硬,追魏碑刀锋之势,点画之间爽利挺秀,间架之间骨力遒劲,结体严紧。
难道又是他自创?他分明才十八九岁,又怎会如此大才?难道是文曲星降世?
这篇文居然还标注了句读。往常的句读都是自己参透文章上下文之意,通读时再自行断句。就是三岁孩童,先生教句读时也只是点个黑点而已。
这些符号分明是各有用法,对参透上下文之意大有帮助。如果用在自己的书院之中,再推行到治下各个书院,想必这教化之功是跑不了的了。
方溪默想了一会,才让丫鬟把这首精妙绝伦的词作拿出去传阅。
旁边有人笑道:“方大人,杂家虽然是个大老粗,不懂文墨。这个宁昱的诗作如何了得,倒是从下面这些人中的赞誉之声中知晓一二,难道方大人起了爱才之心?
此人六十来岁,虽是男相,但却面不生须,喉头无突,声音尖细,眼神凌厉毒辣,一看就是打宫里来的。
方溪笑道:“今日不是李公公相邀,怕是也见不着这种人才。不过还需得考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