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八这天,所有的村民都回到自己以前的岗位,太甲安排了专人负责秧苗的日常管理,先期每隔十天还有施肥的。粮食生产是所有工作中第一重要的事,同时村里也派了新的人手到各个联盟村子去替换先前的那批种田老手。又安排了一些村民给新来的五十户人家修建竹楼,在对岸也要修建了一排竹楼,让养蚕季节,在那边也有住得舒服,准备今后的麻打下来后,就在那边剥皮,处理干净过后再拉回村子里来纺织。毕竟按照计划,那边的麻地和桑林,准备种植十万苗,这是尧光的原话,他说这些是好东西,不怕多。
村子里现在才开始把收割回来的麦穗脱粒,村里的老人妇女小孩们天天的工作就是这个。麦秆造出来的纸张现在已经能用于写字了,只是没有漂白那道工序,所以颜色很很黄,但这个并不影响使用,尧光已经开始把后世种植方法在纸上写出来,他想自己来到这人世界一回,能留下些书也是好的,第一部书准备就叫《农书》,还要写一本《本草》,这些需要的都是时间。这些天,纸厂那边也立起了二个大大的水车,里面的工作人员,已经全换成了村里的壮年男子了,粉碎、磨浆正在慢慢的用水力代替人力、畜力。
尧光带着回村支援夏收的三十多个少年,跟着部落里的船队顺流而下,直往宕渠去,这条航线,村里人来往多次,早就熟悉得不得了,晚间也照常航行。五天时间就到了宕渠城,尧光进城先去汉王府拜访,送上十刀新产的纸,并且附上一本自己抄写的认语。汉王自己在纸上写了一段话后,问这东西叫什么名字?尧光说,这是纸,名字还没有取,请汉王赐名。汉王沉吟片刻:这纸是你们通州部落献上来的,就叫通州纸吧。还当场写了通州纸三个字,让尧光带回去。并且决定今后通州部落每年要为宕渠城上交二千刀纸,就按通州杂货铺的售价算,这些都用来抵税。又补充说,今后通州部落的所有税收都包括在这二千刀纸上面,当然通州杂货铺的税该怎么交就怎么交。尧光为难的说,每年二千刀纸是没有问题,问题是通州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向宕渠城交上这么多纸张,因为这些纸张也是才开始试制,还没有大规模的生产。汉王大度的说:最近这四个月每个月上交一百刀纸张就行了,后面的八个月每个月上交二百刀纸。尧光表示自己会把消息传递回去,尽量早些为汉王交足这个月的纸张。
从汉王府回来去弘文馆里见过了先生,先生在他送过来的纸张上试写了几个字后,对这些纸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有了这个,教化天下就事半功倍了。先生当既就决定,今后的教学全都用纸张,不再用竹简了。所有的同学看着先生在纸上写出来的字苍劲有力,还很轻松的样子,纷纷打听,通州杂货铺里现在还有没有?先生今天特别高兴,放了大家半天假,让他们都去购买纸张,明天不在用竹简写字了。今天先生准备先把论语在纸上写出来。
一大群学子跟着尧光回到通州杂货铺,才把纸张摆上柜台,就有人问着要买,尧光标价二百钱一刀有五十张。学堂里所有同学每人都定了二刀字,让送去家里,然后一哄而散,每个人身后都有一个通州杂货铺的伙计,抱着二刀纸,给他们送货。柜台上的纸还剩下十来刀。下一批纸要十天后才能送到,下一批船来的时候,纸张应该会多些了。尧光起身到南门码头,让村子里的船队他们载上货物,马上返回,给太甲带信,告诉太甲汉王一年要二千刀纸张做为通州部落的税收,最近四个月每个月要有一百刀纸,后面八个月每个月要二百刀纸,让他稍微多安排些人,把这些纸张做出来。第二天村子里的船队就载着牛马、皮毛回去了。
尧光再回到铺子的时候,柜台上的纸张已经卖光了,原来宕渠城里那些官宦人家在见识到纸张的便利后,第一个反应过来的把所有剩下的纸张全买下。后面来的几家没买到,还筚人匀了半刀去。他们堵着伙计们非要现在买纸,追问还有没有,伙计们都说这次送来的全卖光了,不过十天后会有一批纸过来,这些人家,每家都订下十刀纸,丢下钱,让货到后直接送家里去。
第二天,学堂里先生把自己写的那本论语放在课堂上,没有装订,就那么散着,几个学生分发一张正在学习的那页,方便极了。学生也都用笔在纸上书写,这个比在竹简上书写方便快捷得多,而且字写出来也好看得多。尧光把写好的孟子用线装订成册,递交给先生审查。同学们这才知道原来纸是可以装订的,这样装订起来,好看又好收藏,尧光把先生的那本论语也装订好。先生看到自己那一大堆竹简,现在变成了这么薄薄的一本书,又进了里屋,小心翼翼的拿出来一捆竹简,让尧光把它用纸抄写出来,原来是《诗》,过后的日子里,天天在学堂,先生就是让尧光抄书,不认识的字再问先生,同学们在课堂上写的字全都收藏起来,等学完一本书,就装订起来,就是一本新书了,这些书都被带回家里珍藏。
五月初五,太甲带着船队从通州来到宕渠城,这次他运来了二百刀纸,三船钢铁和五船瓷器,这次他们的船也是商品,回程的时候,他们只会带一艘船。太甲是过来和尧光商量麦秆造纸,按现在的规模,村子里的麦秆是肯定不够的,能不能从联盟村子里买些麦秆过来,再就是从上游那些村子里也买些麦秆过来,主要是什么价格买这些麦秆,尧光大略计算了下,给出了十斤麦秆二钱的价格,全部是送到纸的到岸价。尧光在告诉太甲,可以按麦秆造纸的方法,用竹子试试,不过竹子造纸要跟麦秆造纸分开,二样别混到一起了,这次回去就先试验起来。同时这次回去还要带几个少年回去,他们这次回去是带着《农书》《论语》回去的,尧光让他们在村子里把村里所有十五岁以下的青少年全教会识字。十岁以下的孩子必须每天上下午都要上学,十岁以上的每天要抽半天时间上学。其他年龄的村民只要愿意的,都晚上一起上课,尧光称这叫扫盲班。太甲听说,这书里写有怎么种植稻谷,小麦,桑麻,各种小菜的方法,马上表态说自己会带头学,为了让大家更有积极性,上学的孩子们,每天在村子里的学堂吃午饭,包括那些十到十五岁的小孩子们。至于那些十五岁以上的,自己会去强制他们去的,除非是年龄超过四十岁的才不做强制要求。
尧光告诉太甲,自己现在在帮先生抄书,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书抄写出来,都会送一份回村子里,让村子里的人把这些书好好学习,争取让每一个人都能明白,学会书上的知识才能更好种田,采矿,造船,造纸。自己现在正在先生那里抄一本医书,等抄完了后,会教几个人学会,然后回村子里多培养几个人来,这样村子里的人今后也有医生看病了,而这些都必须要会读书识字。听到这些,太甲激动得双眼发红,一再表示自己一定要让全村人像种粮一样去识字。没有地方暂时就把村子里的会议室和给八个部落建的那几座竹楼当学堂用,自己会再找地方重建学堂的,而且学堂要用砖瓦建造,自己还要建个藏书楼,要把尧光说的这些书全部抄录副本后,存入藏书楼,留传后世。
这些话说完,太甲才说起这些天,村里的蚕已经长得白白胖胖的了,只是桑树还是太少,蚕养的不多,那些养蚕的人说的。他们看到村里那二亩桑苗田,也很吃惊,他们从来不知道桑苗还可以这样子直接用枝条扦插,现在扦插下去的第一批枝条已经长出新的嫩芽了,现在还没有移栽,上回说过,这些要到秋天才能移栽。那二亩苗地现在已经种满,自己在边上又开了五亩桑苗地,准备继续发展,争取早些种上十万亩。
村子里的秧苗已经施过二次肥料,长得粗粗壮壮的,每株秧苗都已经分蘖了五至七根苗了,其他八个部落也派人传信过来,他们村子里的秧苗都长得很好,他们严格按照通州派过去的那些老把式传授的方法在做,因为他们栽秧晚了十多天,所以才施过头遍肥,不过这几天应该在施第二次肥了吧。村子里的小麦已经按每人一百斤的量,分过一回,还有很多麦穗还在脱粒,剩下的自己准备再给每人分配一百斤,其余的就全部算做部落公粮,准备存放起来,用于公用支配。尧光这次让太甲拉上一船钱回部落,因为收麦秆是需要现钱的,当然能以货易货那是最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