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4500000004

第4章 世纪交响(4)

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而言,文学的意义是无可替代的,读者仍希望读到有血有肉有情有灵有当代精神和艺术魅力的作品,仍希望看到文学带来巨大的审美冲击力。物质、经济越是发展,人们对精神的渴望就越是增强。这里潜藏着文学大发展的契机。文学不可能承担民族振兴的全部使命,却可以而且应该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担起心灵铸造的重任。时代呼唤大作品。

文学不会使我们发财,却会使我们自由--漫谈世纪之交的文学思潮

认识雷达已多年,对我来说,雷达与其说是一小着名的文学评论家,不如说更像是一个考古学家、运动家,因为他对化石、彩陶的兴趣表面上看完全超出了他对文学评论本身的兴趣。他还打乒乓球、游泳、侃足球,那劲头是个十足狂热的“泳迷”和“球迷”。有时他会突然抱怨道“唉呀,你现在最好别跟我谈文学了。现在一谈文学我就烦。”他对化石和彩陶的痴迷,令人不可思议。某段时间,他会不厌其烦地逛古玩市场,不厌其烦地上当,不厌其烦地跟古玩商讨价还价。他的散文《化石玄想录》竟然登上了与文学毫不搭界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办的《化石》杂志。没有专门的潜心钻研,恐怕登不上这种科学杂志的。

对自己的老本行文学评论,雷达似乎是若即若离的。他善于品题析文、写出力透纸背的妙文,但有时又不堪重负地想逃避这种文字的劳作。对雷达的评论,有的人推崇备至、有的人不以为然,新潮批评家不把他放在眼里,认为他是一个过时了的亚里士多德。但回头一想,好多年来,他总是能够比较敏锐地率先发现和提出问题,像“灵性激活历史”、“新写实”、“朴素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等等新观念、新界说,大都是他最早提出的。至于他针对某一部作品,所发表的独具慧眼的见解,不管是否为人接受,但谁都会为他艺术感觉的敏锐,善于抓住问题精髓的本领表示钦佩。我见到过他看过的书,他在各种书的扉页和内文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眉批与记录,可见他还是很用功的。

雷达喜欢发现文学新人,这可能是他早期在《文艺报》养成的习惯,他经常力排众议地去提携和扶掖一些新人和新作。新时期以来,经他之手较早发现的,后来成了名作家的人大有人在。他对创作的价值判断和敏感是一种博览群书、多方思考后的认识,这种认识有时是超前的。例如,当今天人们对王朔的作品及言论狂炒不止的时候,却忘了雷达早在80年代就写过《论王朔现象》一文,已阐明了“王朔小说的社会意义超过了他小说本身的意义”。张艺谋的影片《秋菊打官司》一出来,他马上指出,张艺谋以往的影片都是过分“使劲儿”的作品,主观性太强,风俗化太外露,过于追求视觉的形式感,到了《秋菊打官司》才完,成了由外在到内在,由意念化到本体化,由夸张到平实,由局部象征到本体象征,由理性的深刻到生活的深刻的过渡。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对张艺谋影片最准确的评析。这些论点至今仍在一些媒体的笔下煞有介事地讨论着,我就想,不知是某些自命不凡的新潮批评家思维落伍了,还是时代本身的一些环节脱钩了呢?但“落伍”的标签,常常会被另一些几乎不怎么写文章的人贴到了雷达的脸上。我想,文学不是时装表演,总得有点稳定性、连续性吧。

雷达在他推荐的书目上,有一率是宾克莱着的《理想的冲突》,该书其中一章引用玛蒂尔德·尼尔的论点“基督教指出入如何从罪恶中得救,马克思给人指出了从异化中得救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今天文学面临的课题,是雷达及一些文学评论家所痛苦思索的一个哲学命题。扎米亚京说“真正的文学只能出自狂人、苦行僧、异教徒、理想主义者、不安分守己者、怀疑派之手,而不会出自那些奉命行事的官员之手。”言辞虽然偏激,但又无不道出文学某一侧面的奥妙。雷达在《文学活着》一文中也认为文学现在正像哈姆雷特一上场就发出的默语:活着还是死亡,这的确是个问题。而弗洛伊德在此思索中又生发出了另一个哲学问题:全体人身上的哈姆雷特暗中希望死,同对又害怕死所造成的后果,于是文学这个幽灵即使在电子、基因与核时代的空间仍会四处飘荡。

像许多人一样,我读雷达的散文更甚于读他的评论。他是西北人,喜欢吃酸的、喜欢往牛肉面里放大把辣子,由此他的散文也带有一种粗犷、豪迈之气,不守规范。贾平凹形容他黑头粗脸、衣着不整,形如匪类。李国文认为,他的不择官、好反弹、小不忍、情绪化的气质更接近于诗人。我本人则发现,他的一些散文更富有戏剧性和情境性。把《听秦腔》与《还乡》当成两篇有特色的诗化小说来看,也可以成立。但是,对他的某些文学观念、文学主张我又是不尽认同的。这样,当我采访他时,谈着谈着我们就会为一些观点争执起来:

王童(以下简称王):作为一个着名的文学评论家,又是中国作协创研室的主任,看上去你好像有点不务正业。又是研究化石、又是收藏彩陶,空闲之余还去打乒乓、游泳,你的雅兴和玩兴怎么那么大?换句话来说,你还有多少时间去认真研究文学?

雷达(以下简称雷):这属于我的私人空间,咱们最好不谈。我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个人更多的事,别人对此也并无兴趣。我不当明星,只是个很普通的人,没必要把自己的形象搞得很庞杂。我只想告诉你,我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思考。至于说我的一些业余爱好,那是我的天性所至,我也没办法,而且还经常转移。

王:几次想采访你,你都假门假事地推托一番,不会是故作谦虚吧?

雷:不是谦虚,是真心话,因为我不认为我是你采访的合适人选。

王:为什么呢?如果要谈文学和文学批评,你这样当年被香港报纸称为大陆文坛第一评的人都不合适谁还合适?

雷:仅此一点就证明你不懂行情。现在的文坛多元并存,众声喧哗,新崛起的青年文学批评家又很多,他们有许多新的见解,大家更想听他们的。再说,现在的人不是想听点尖锐激烈、耸人听闻的酷论,就是想听点儿事件性的、内幕性的东西,这我都讲不出来。我怕我让你失望。

王:但你还是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大块的评论文章,怎么能说是落伍了呢?还有,你是否认为文学批评本身已经整体落伍了?

雷:那我倒不这样认为,尽管今天人们对文学批评指责颇多,整体上看,文学批评还是思维活跃的,就发展态势看,它的学术空间和理论视野在不断扩大,所以,对不加分析地把批评现状描绘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并且动不动就宣告“文学批评的终结”的看法,我难以苟同。

王:能具体谈谈吗?

雪:比如说,在不少领域的研究取向上,就比以前更明智,更清醒,更辩证了。80年代中期搞观念革命,大量引入西方现代思潮,自有积极的一面,冲击力很大,但也不无追新逐奇的一窝蜂现象。正像黄子平开玩笑说的“新观念像条狗,撵得人连撒尿的工夫都没有”。到了90年代初,又有一种笼统地拒斥现代西方思潮,盲目尊崇国粹的倾向,继而,又出现了脱离实际大谈“后现代”、“后殖民文化”的“后学”之风,这些都有其产生的历史、社会的原因,但毕竟显出了不成熟的浮躁之气。一个好的情况是,近年来,文学界形成了一种占主导性的诉求,那就是努力站到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先进文化的高度,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本土实际出发,以宽阔胸襟努力寻求不同文化的互补性发展,进而大力发展本民族的文学,这也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文学界的表现吧。第二,我一向认为,有健全的批评才会有健全的创作,今天批评对创作的影响力更内在,更具渗透性了。尽管有的作家硬着头皮说他从来不看评论,但批评对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对文体和方法的广泛思考,已经散播在精神的空气中了,而这一切正是许多作家苦思而不得的东西,他不受影响才怪呢,哪有不呼吸空气的呢。第三,新的批评人才和批评家的不断涌现,正构成新的风景。有的是学院里的专业人士,有的是留学生,但也有不少人是从编辑和创作的实践中冒出来的。总的说来,现在已逐渐进入了一个文论时代,虽然有作家自称他从不看评论,但批评本身的概念已从文本的批评进入到了对时代精神、人文关怀、对文体、对方法的思考。作为一个作家你今天要是不思考这些问题,你就没办法写作。

王:这是否也就像一种观点阐释的,到了后现代时期,批评将占主导地位,具体创作已退到了次席。

雷:还没有那么严重,但可以这么说,文论,包括那些思想随笔、思想性散文以及一些文化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最重要的文体,看的人不比小说之类少,甚至悄悄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

王:说到文学批评,人们一般总希望批评家们能像俄罗斯的别林斯基他们那样,对文学创作真正起到指点江山的推动作用,可我们的别林斯基呢,你认为我们有吗,做到了吗?

雷:你这不是什么新问题,许多人都提出过同样的问题,问中国为什么没有别林斯基呀等等,这就跟问现在为什么没出现鲁迅一样伟大的作家一样,我只能含笑不语。这使我想起你发表在《北京文学》的一篇小说的名字,叫《把耶稣逗笑的日子》。是啊,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脱离历史语境的空话我不想跟你扯,我只想告诉你一句话,不要单就文学谈文学,那是谈不清楚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四处都弥漫着一股报喜不报忧的风气,单让一个批评家去赴汤蹈火地扭转整个社会风气,扭转不了就把责任加到批评家头上,这不是一件很堂吉诃德的事吗。

王:你对当前文学批评的肯定的是不是过头了?批评的缺点你怎么不谈?

雷:别忙,当然要谈,缺点也很突出。依我看,从根本上说,文学批评在面对当今急剧变化的时代思潮、历史语境、现实生活、创作问题时,还是显得被动,窘迫,乏力,缺乏主体性强大的回应和建构性很强的创意。这跟我上面的肯定并不矛盾。再追问下去,根子还在于批评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匮乏,对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整合做得很不够,于是面对陌生的文学现象就有点束手无策了,这又叫失语症。还因为,文化批评虽然扩大了文学批评的视野,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文学批评,还因为,确实存在着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疏离、隔阂、各说各的话、互不搭界的现象。批评学的学科意识独立了当然好,但批评离开了创作便如无活力之水。更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是,受市场化、功利化的影响,或者走向了酷评,或者走向了醋评,或者蓄意制造文学事件以耸人听闻。后一点也被有的人叫做批评的传媒化。

王:针对一些不好的作品,我们需要能发出一种尖锐的批评的声音,您为什么很少写过这样的文章呢?

雷:你批评得对,这样的文章我的确写得不是很多,这是老实话,这个问题朋友们提过多次,我一直勇气不足,做不出动作来。这也许是我的性格悲剧。我很难以一种酷评者的姿态出现。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我觉得还与前些年老强调的“不争论”的要求有关。但我以为,基本上我还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我对一个作品的看法,如果基于环境和氛围的关系有一点偏差,但作品的要害我最后总是忍不要指出来的,不说出来就不舒服,这也是我的性格,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哈,这叫“噘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

主:刚才你提到了传媒化、炒作什么的,可你本人不也经常介人到媒体中吗?除了在报刊上写文章外,你还经常在电视上抛头露面地评世界杯足球赛,谈茅盾文学奖什么的。

雷:你别老打岔好不好?我上过电视、媒体,就永远无权批评他们了吗。我觉得重要的是学理化和媒体化的结合做得怎么样。介入媒体有的我是愿意的,比如说谈足球,对此我有兴趣,我也并不是说完全回避媒体,但媒体里有些事我还真不敢沾。

王:是不是媒体里曾经有过煽风点火、惟恐无下不乱的不实之词?

雷:没错,拿你刚才提到的茅盾文学奖,我只不过是评委之一,但有些现象实在可气可笑。奖评完了之后,马上就有媒体捅出消息说,中国作家协会接受了八万元的贿赂,把一个作家的作品搞掉了,把另一作家的作品提上来得奖了。这样天方夜谭式的无稽之谈竟然就能登在我们非常正规的大报上。有些媒体在片面追求新奇刺激时候,已经到了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地步。类似的例子和亲身遭遇还能举出一些,不过不谈了,尽量少招惹媒体为好。

主:既然话已说到这了,我就想接着问下去,由于你经常参加一些文学评奖活动,可否回答,为什么每一次奖评完之后,人们都会议论纷纷,提出异议,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是不是真的就像媒体里说的,现在的评法很不公正呢?

雷:在今天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一件事不引起人们不同的议论,应该说这是社会的一个进步的表现。在这个前提下,一个评奖要想让各方面都满意是件很困难的事。就拿茅盾文学奖来说,之所以它还能引起议论纷纷,说明人们还把它当回事儿,它还有一定的威信。当然它并非不存在缺点,对它的缺点完全可以争论,商榷,批评。而有的奖,除了得主比较兴奋,就没多少人关注了。至于绝对的“公正”,我以为用萨特所说的“荒谬”这一哲学观念有时可以缓解钻牛角尖的劲头。另一方面要看到,评奖对创作有推动作用,但这作用不宜夸大,失了度,反而不利于创作。现在的各种文学奖也确实多,好作品生产的速度都赶不上评奖的频率和速度了。我有时想,二三十年代没搞评奖,大作家好作品照样出了不少,鲁迅就是在没有评奖鼓舞的情况下崛起的,甚至是,在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荆棘和利剑的环境中诞生的。有人说,我太需要得个大奖了,有了这个我就能写出大作品了,我不太相信,冲着评奖恐怕出不了大作品。忘掉了这世界上还有大奖可得,还有那么多好事等着你,也许才能出不朽之作。我还是相信“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一类话的。我说这话肯定大煞风景,让人讨厌,尤其是已经习惯于得奖,不得奖就不舒服的人。当然,在这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好了,评奖多也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也是太平盛世的表征之一,但要谨防异化。尽量别把一种审美活动的继续,变成一种利益的再分配关系。

主:你读的作品很多,加之你这评论家的身份,你能不能宏观地分析一下当今文学的整体态势?老实说,现在眼花缭乱,理不出个头绪,大家也想听你谈谈这方面的看法。反正这几年我听得最多的还是“边缘化”呀什么的,不知你怎么看?

同类推荐
  • 在最美的流年遇见你(醉美文摘)

    在最美的流年遇见你(醉美文摘)

    本书中人物的故事,穿越时光,感染了无数颗同样敏感的心灵。一对对恋人的爱情回忆,又温暖又萌爱,那些从生活点滴中汲取爱与元气,充满趣味的片段会让读者会心一笑。原来爱情可以如此甜蜜,生活也可以如此温暖。把这些青春小故事送给所有饱经磨砺却依然相信未来的年轻人,本书中有对真情的体悟,有与孤独的对话,有对人生的感叹,有与命运的抗争。
  • 山林

    山林

    胡冬林留下的一部文学绝唱。他深入长白山在原始森林里观察体验、走访调查,记下了50万字的森林笔记。他深情记录森林里的草木生灵,也揭露了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遭受的侵扰和加速灭亡。本书是一场生命之旅的享受,也是一场挽救大自然的战斗。
  • 茶人三部曲(全册)

    茶人三部曲(全册)

    《茶人三部曲》展示了杭州一个茶叶世家的兴衰沉浮,着重通过忘忧茶庄三代茶人的命运悲欢的展示,对茶的精神、茶人精神的透视,演绎出中华民族所不可或缺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中国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人类文明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之魂。
  • 皮克的情书:彭家煌作品精选

    皮克的情书:彭家煌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加缪全集(套装共6卷)

    加缪全集(套装共6卷)

    本合集包括6本书:《鼠疫》、《第一个人》、《卡利古拉》、《修女安魂曲》、《西西弗神话》、《致一位德国友人的信》。
热门推荐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她与校草的往事

    她与校草的往事

    两个方方面面截然不同的人走在了一起……
  • 老年悲歌

    老年悲歌

    一个风烛残年的独居老人,由于体力不支不能下楼购买食品,不得已只好将每天三餐减为一餐,生命只能是苟延残喘;另一个气若游丝的垂暮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也不“常回家看看”甚至也很少打电话问候,以至于死后尸体的腐臭四下飘散惊扰了邻居,其子女才闻讯纷纷赶来……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而“有后”不孝,又怎么样?他们撇下自己的亲生父母终日忙碌,对年迈的父母亲不闻不问,更不屑于“常回家看看”,这样的子女于你又有何益?
  • 易游记前传

    易游记前传

    几万年过后的世界,人、神、魔三界一直保持着众人不了解的互动,为了开创人界文明的新时代,肩负测试任务的隐世修真一族,代表人界来到万象法则创造的虚拟现实游戏中,开启了奇幻游戏之旅,欢迎来到非想非非想境,这里有美景,美人,美食,还有你想要的一切美好生活!
  • 妖怪日常

    妖怪日常

    这是一个凡是有妖怪接近女主就会被男主炖了的治愈故事。腹黑男X呆萌女,围观妖怪八卦的甜宠日常!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之脑洞乱开

    重生之脑洞乱开

    在学校无聊的,晚上发呆出来的脑洞。剧情可能(一定)会有漏洞,随便看看就好了。毕竟我会写出什么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名字乱想了一个)一周一更
  • 纪实故事

    纪实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执迷吸(血鬼日志系列#12)

    执迷吸(血鬼日志系列#12)

    一本可以媲美《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的书,是一本只要你开始读就忍不住想一直读到最后一页的书!如果你喜欢冒险、爱情和吸血鬼故事,这本书正适合你!”《誓言》是畅销书系列“吸血鬼日记系列”的第六本书。
  • 众生皆苦唯你是甜

    众生皆苦唯你是甜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青春,每段青春里总有那么一个让你念念不忘让你魂牵梦萦了好多年的人,到最后,你和他还好吗?曾经的梦中人最后成为了你的枕边人吗?当年那个盖世英雄后来又成了谁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