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4500000059

第59章 文坛撷英(5)

《家属房》当然是有分量的作品。从创作思潮的角度看,它与《风景》、《烦恼人生》、《新兵连》、《头人》、《单位》等,可说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它们都是以直面现实的精神,以更为本色的笔调,对群体生存相的文化观照,都把“状态”推到了显豁的位置。作者对矿工生存的艰辛,本来就有长期观察,他扎到了“家属房”这个矿区特有的风景线,就找到了一种视角和把握方式。“家属房”是来矿探亲者的临时住所,每到冬闲,乡下的妻子便来这里团圆。所以,“家属房”也是城乡交叉的一个点,两种生活方式交合的一个点。性饥渴是矿工中较普遍的问题,家属房里的争闹也常缘此而发。在这一排排简陋、狭窄的房间,便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活剧。但小说并不停留在性问题上,而是借此展开各种本能与压抑、欲望与匮乏,物质与精神的矛盾。每个人都有个绰号,如老嫖、黑丙、空枪、叛徒、秀才、路妈妈之类,而每个绰号的来历都不是没有意义。在这个管理很混乱的煤矿,优化组合如同儿戏,来得快去得也快,倒是老嫖的死和小艾的被诱骗,使人感到沉重的生存还没有真正的改变。作者无意于刻画单个人,因而人物是符号化,类型化的;作者也无意于做结论下判断,因而满纸是文化失范引起的紊乱心态。“家属房”是可以看做一种文化隐喻或生存象征的。

《宣传队》与《家属房》的写法很相似,它们好像是一对姊妹篇。虽然小说的背景是农村,我们却不可太老实地以为它要表现农村的现实生活。事实上它也是一个大寓言,用极写实的笔法来表达一种文化思考,一种典型境遇。时间是文革期间,一个临时搭就的班子,走乡串户地大演样板戏,大跳忠字舞。他们上演的节目充满阶级斗争的火药味,而这个班子的内部,也在不断按阶级斗争的原则来整肃。然而精神的沙漠,并不因宣传队的名义有所改变。宣传队外的民众,早就厌倦节目的贫乏空洞,渴望真正的精神食粮;宣传队内的各色人等,也自有压抑不住的正常人欲,于是爱情也罢,偷情也罢,时有发生。小说对宣传队内被扭曲的人际关系,有微妙的描绘,那是不同于刘震云《单位》的另一种单位。小说对文化专制主义的嘲讽,也很辛辣。例如,一位女演员在跳“金色的太阳”舞蹈时,因没有束好胸,乳房兔子似地乱蹦,台下的观众不断发出嬉笑声,宣传队长误以为演出大获成功,等看明白后他又恼羞成怒,苛责演员,就是很有力的细节,决非浅薄的玩笑。这样的宣传队在当时自难存在下去,于是只能宣布解散。我们说“宣传队”是个已经成为历史的典型共相,作者力图通过它来隐括那个没有文化的时代对人性的压抑。

我们注意到,在另一个问题上,刘庆邦探索着理性掩蔽下的潜意识活动,关注入的原欲、本能怎样导致了精神的扭曲和狂乱。他基本撇开社会历史的视角,专注于人自身,写情欲的野马会把一个人引向哪里。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找死》,写一个女人在迷狂状态杀害了亲生儿子的故事,还有《煎心》、《为你们保密》等等。由于作者长于缜密的叙述和动作性很强的心理暗示,没有意识流小说的繁冗散漫,这类小说都很可读。我们不可能在此细致分析这些作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把笔伸向人的无意识心理层,甚至注意到性本能欲望对人行为的作用(如果不是夸大和绝对化的),对于深入揭示人的复杂性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就像弗洛伊德在谈到茨威格小说时说的,一个女人的“一次出乎意料的际遇会使她干出她自己也感到惊异的出格行为”。但是,把性本能看做理解人物的万能钥匙,必将缩小作品应有的社会内容。刘庆邦似乎也有这样的偏颇,在这类作品中,我既看到他向潜意识挺进的才能,也感到了一种狭窄。

刘庆邦说,他喜欢雨天,也喜欢雪天,这个时候他的思绪能飘到很远,有无尽的联想和人生的感触,他将这谓之“走神”,并且说寻求走神成了他的二种自觉。联系到创作,他认为一部作品要做到“抓人”还比较容易,要做到“放人”(即“走神”)就不那么容易了。在我看来,刘庆邦的一些好作品,其特点就在于能“抓人”,能“放人”。“抓人”,是因为它们大都有个逻辑(合理性)严密的故事圈,一条动人的趣味线;“放人”,则因为它们有个内在的诗化结构,有很强的表意性、抒情性,能与整个人生体验沟通起来。这尤其体现在他的短篇中。若论艺术的纯度和意境的优美,他的短篇高于中篇。真实朴素是他作品的外貌特征,但并非那种直向的朴素,他的朴素带有一定的扩张性。就是说他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读《曲胡》、《夫妻》、《窑哥儿》等篇,常可见到在叙事的空白处,有情绪的游动,联想的触手,把读者带到更开旷的境界。

语言像生活一样,天天在变,倘若墨守某种语言规范,词语规范,句式规范,就很可能使作品蒙上一层尘埃,有文物感。

刘庆邦的语言意识敏锐,他能及时捉住生活化的最新语汇,使对话充满俗趣,还能发现一些微妙的语言习惯。比如,冬天的“家属房”有冰溜子,路滑,来人不免跌跤,“他们只小声说了一句‘我操’,就很快地爬起来了”。这种无人称情状,不是我们很熟悉也很滑稽的吗;又如党委书记总爱对人说“找时间好好聊聊”,而这“好好聊聊”又总是引而不发(《胡辣汤》)。

这样的例子真是摭拾即是。更强的还是他的叙述,干净,利索,有粘性,善于创造悬念,虽然没有中断、倒错、闪回之类的手法,比较平实,但在叙述的夹缝中常常冒出氛围,带出意蕴。《大平原》中的写麦田和夏夜,《宣传队》一开头写演出结束,就夹上一句:“大团的凉气正从土路两边的麦田里涌出来”,都是例子。刘恒认为他的叙述控制力好,分寸感恰当,如不高贵的好酒,喝起来过瘾,大约不是为了捧场。

刘庆邦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走神”的作家,一个既关注农民又关注矿工的生存的作家,一个热衷于探究人的本体矛盾的作家,一个把创作的根子扎在民族人文传统土壤里的作家。我用“季风”和“地火”两个意象来概括他的小说,是表明农村和矿山是他的两个对比、沟通的世界。诚然,他的一部分作品存在缺少变化,雷同、拘谨、狭窄的缺点。但他终究处在上升的势头,终究踏在坚实的生活大地上,他理应有更大的前途。

1992.8.31

自己的言说方式--读高洪波散文

朋友们沦起文章来,说到洪波,都说他写得快,而且多,虽在称羡其数量之大,弦外之音似含有倘能写得再少一些,打磨得再细一些就更好了的意思。对这种说法,我并不完全赞同,我的思路走向了另一方面:我们写文章的人都在摸索,都需要在构思,谋篇,立意和语言锤炼上好好下功夫,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每个人的选材,运思,写作方式会有那么大的不同,在这种不同的后面,究竟隐伏着什么,它与散文这一体裁的本性又有什么联系?

洪波的文章我很爱读,因为确实好渎。我以为,人们在评论散文时,往往忽略了一个承要的深层的问题,那就是每个人因其天性和才秉的不同所带来的创作方式的小同,而这,很难用一般的规律框范。有的人,你非要他写得又快又多,是不现实的,逼也逼不出来,相反,有的人你怎么规劝他少写一点,写慢一点,要精雕细刻呀,反复修改呀,也没用,他就是慢不下来,或慢了也没有多大效用,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此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

这现象使我想起了刘勰,他是最懂创作规律和文章之道的。他说: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子建援牍如口涌,仲宣举笔似宿构: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这是指出创作中下笔有快慢,天分各不同的重要区分,之后,刘勰进一步追问何以有快慢。他认为,文思敏捷的人,是因为感觉敏锐,且无疑虑,能当机立断;文思迟缓的人,是因为情思缠绕,徘徊难定,只有反复研虑方能通畅。他进而指出,一旦学识和体验贫困化了,即使写得慢也没有用,要是才学荒疏,写得快也是枉然。于是他提出了“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的救治良方。这跟我们今天说的要深入生活,博见博识,增强学养或作家的学者化不是一一吻合吗。

回到高洪波的散文上来。我以为他之所以写得快且多,仿佛随手拈来,俯拾即是,什么都能人文,满眼满地满世界可作散文的材料滚滚,其实是个极大的优点。这个优点不是谁想学就能学到手的,说句绝对的话,这本事靠学是学不会的,因为它是人的天性和后天追加的性格因素的自然流露。换句话说,创作主体对万事万物能感应什么,不能感应什么,能感应多少,取决于该主体的人格、血型、气质、学识、趣味,他看生活的眼光和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冰山之下潜意识的、连自己也未必理得清楚的选择机制。那么,为什么又要强调它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呢,因为在我看来,小说不“编”不行,戏剧不“假定”不行,散文则自由得多,就某种意义说,人人都是散文家,区别只在写没写出来而已。说到底,散文是人有感于物的心灵的倾诉和人与世界的对话,是一种最质朴、最本真、最契合自然的文学形式,如同性格之投影于纸张,本性烙刻于文字。散文当然也要“做”,也要炼字炼意,要是有时间的话,能做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更好了,但若没有上面的东西作摹础,“炼”和“吟”到后来恐怕就要透出虚假和矫情来了,倒不会是好的散文了。

读洪波的散文,你会觉得散文的疆界在尽情扩张,限制的堤坝在不断溃塌,许多熟视无睹的事象和细节,你从未想到写进文章的,他却有感觉,偏能化为文章,能激活之,联想之,并依其人生阅历拓出一片新的风景。衣食住行所涉及的一切自不必说了,就是一块砖头,一方石砚,一只牛头,一只猫,一棵树,吃了一回藏药,看见一回海鸥,听见一首老歌,碰到一个熟人,他全都能勾起联翩浮想,写成意趣横生的文章,这本领就不能不让人佩服了。为什么大家一样地生活着,观察着,他满眼出散文,你却苦于找不到题材,他随时有感悟,你却五内郁结,他看什么什么有情,你却无知无觉无动于衷,这究竟为了什么。

切莫小看这种区别,散文的创作奥秘都在这里了。只举其一:我们的散文有优美深厚的传统,但也随之有许多禁忌,哪些可人散文,哪些不登大雅之堂,传统思维方式的压力太大,前文本的压力太大,以至使人提起笔来觉得四围全是限制。洪波散文的优势就在于,他信任生活,感谢生活,一任主体在生活中浸泡、吸纳、感悟,用“生活化”来突破传统思维的模式化藩篱,遂掘开了题材的怒泉,任其汩汩流淌。从根本上说,洪波之善于捕捉散文题材,是他的天性使然,用更直白的话说,盖因他热爱牛活,兴趣广泛,好玩好动,好奇心强,他打乒乓球,下象棋,游泳,玩古董,本性即在追求散文化的人生。性情如此,只能是“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也如是”一流的人物了。

常读洪波散文的人皆能感到,读他的东西轻松、幽默,富于情趣,有种开朗乐观的气息,不必承担思辨的重负,忧患的重压和寻找意义的捉迷藏。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以为这就说到他的散文除了题材的无疆界之外的又一重要特点:他是缘情派而非载道派,他追求意象的自足,舍弃意义的负累,只让生活、形象、瞬间、意趣浮现,而一般不归纳,不提升,不曲终奏雅。这种写法是一大解放,自己写得轻松,别人看着也轻松,也最靠近性灵派散文的真谛。比如《豌豆尖》,全篇都写豌豆尖怎么好吃,为什么叫“吃春”,写他在高原的月色里摘豌豆尖时,产生了“努力跳一下,可跃入月中”的感觉,又写在不同地方吃豆尖,写得让人馋涎欲滴。要问,他写这些有什么意思,究竟通过写豌豆尖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或有什么发现呢,没有。吃豌豆尖就是吃豌豆尖,只要见出色香味就足矣。这就很可看出他的散文,解除了说教的盔甲,使意象和情趣本身变成目的的审美特点了。我其实喜欢这种散文,我并不喜欢我的沉重,只是我无法解脱。

洪波散文的第三特点是短小,好像让他写长他也写不了,他的思维就是这种短思维似的。他的散文最适合报纸登,其中的重要秘密是,他运用的是诗歌的思维方式。他写过多年的诗,现在转向散文就发挥出威力了。诗的特点是讲究意象、意境,追求情景合一。倘若小说是面,散文是线,诗歌就是点,他以点的方式写散文,能不短乎?《亲近老树》是他的力作,我喜欢那天人合一的幽静,喜欢神树的意象和姿态,还有那结尾--“本当初相逢,谁知老相识”的隽永。

复制时代的朝圣者--关于何向阳的文学评论

去年《作家报》连载过一篇文章,叫《复制时代的艺术和观念》。作者何向阳。我原以为,又是那种赶时髦的关于后现代的横向移植文章来了。孰料,一路读下来,文章新颖而不艰涩,宏观而不宅疏,不仅能密切结合当代中国文学运动的实践,而且能够并无游离感地站在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高度上看问题。“复制”或“复制时代”的概念无疑是从现代西方文化论着中借来的,但文章所举事象、展开的分析和归结,却是从当代中国的人文语境出发的,而且充分中国化了。文章的作者紧紧抓住了“复制”这一核心观念,这一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构成方式和传播方式,然后,从现象看复制对人文语境的渗透,从观念看复制对人文传统的改写,从人格看复制对人文精神的剥蚀,步步写来,头头是道,很让人佩服作者善于归纳和编织的才能。为厂支援自己的观点,作者也许过于强调一部分事实而弱化厂另一些事实,于是多少有点儿削足适履之嫌,但总起来看,这篇文章能够自圆其说,且是新说,不是旧说,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中足可看出作者出众的理论敏感和缜密的分析能力。

同类推荐
  • 多少爱在时光中来不及

    多少爱在时光中来不及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做一本书,而是给每一个人布置一片风景,让总是匆匆而过的脚步和心灵,可以慢一些,停一停,看看窗外的阳光和星辰,看看很久没有因为感动而流泪的眼睛。
  • 到灯塔去(伍尔夫文集)

    到灯塔去(伍尔夫文集)

    《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之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 泰戈尔诗集

    泰戈尔诗集

    《泰戈尔诗集》收录了泰戈尔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四部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爱的馈赠》和《新月集》。全文以清新的诗歌,深邃的笔触,揭示了“一代诗圣”泰戈尔独有的灵性哲理。阅读这些诗篇,将为我们开启淤塞的智慧源泉,慰藉我们身心的孤寂。
  • 普希金抒情诗选

    普希金抒情诗选

    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他开启了俄罗斯文学的大门。他在诗歌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追求、情感、品格和风格。他的诗激情澎湃,始终为自由而追求不懈,梦想有朝一日能挣脱沙皇专制制度的羁绊,纵情翱翔在无拘无束的蓝天底下。他的作品中还有大量的爱情诗,诗人在其中抒发了万千热烈的真挚情怀,讴歌了他所倾慕的女性,极富真情实感,脍炙人口,沁人心脾。本书收入普希金一生所创作的最重要的抒情诗,由著名翻译家,曾独立翻译十卷本《普希金文集》的译者冯春翻译。
  • 出发,是最好的开始

    出发,是最好的开始

    远方是所有成长中的男孩女孩所向往的,它充满神秘感,意味着未知、冒险、惊喜,但也与痛苦、危机相关。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对别人说:走过的路,我们都曾走过,转过的弯我们也庆幸转过。青春的启事,是贴在路口的路标,是不含税费的发票,价值多少,在于你和我曾有过多少辛酸多少微笑。岁月的鞭子抽打每一个人的青春,有些事曾无疾而终,有些事有了圆满的结果。但所幸这么多年,我们学会了安静与独处,用你的名字取暖,与一座城相依为命,在寂寥的时光里独自修行,靠回忆谋生。
热门推荐
  • 极世王座

    极世王座

    我们崛起于微末,誓要在人世间赢取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座。一个仙境的传说,整整在大陆流传了万年之久。消隐的仙人,五年仙境的可笑坚持。王羽一路嬉笑怒骂将大陆的平静打破,又将灾难消妳于微末。
  • 雪人不见了

    雪人不见了

    这首《雪人不见了》在充满童趣的歌声中让我们一起感受属于冬天的快乐!爸爸妈妈还可以让孩子一起来思考下“雪人为什么不见了”。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雪人只有手,没有脚,让他怎么跑,雪人只怕太阳照,太阳一出雪就消,雪人不会喊呀不会叫呀,太阳出来它就自己融化掉,雪人原来不坚牢,只怕太阳照,太阳一出雪就消,雪人不见了,雪人怎么不见了……
  • 伯言的奇幻之旅

    伯言的奇幻之旅

    人不就是浮萍么,飘摇无依,落地无根,随风而去PS.:很毒,慎入
  • 杀之生旅

    杀之生旅

    世上没有公平,至死不渝的爱情和两肋插刀的兄弟,有的只是背叛、势利,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只有鲜血、尸体和那最邪恶的欲望是美好的,要想不受伤害,便要将自己注重的变成自己的,得不到,就要想尽办法毁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左手一只鸡

    我左手一只鸡

    一天,亲爹来认私生子。于是,马纳祖玛就成为了贵族子弟。可是,自己的身份原来是弃子是怎么回事?还好,有管家有女仆有宝物在身旁,就算是弃子也活出个精彩。
  • 李嘉诚布局中药港

    李嘉诚布局中药港

    李氏和记黄埔是进军中医中药产业的生力军。和黄公司加紧发展生命科技业务,马不停蹄进军内地药品、保健品市场。广州和黄健宝、同仁堂和记、上海和黄等纷纷成立,一时间战果累累。有人预测,李嘉诚与内地中药企业的结合,很可能成为中药产业领域最为成功的商业联姻。
  • 红砖街轶事

    红砖街轶事

    一条闹中取静、建筑独特的老街一家历史悠久、纸香墨飞的私人书店一群想法各异,却被命运汇集在一起的年轻人喜剧、悲剧亦或是闹剧每个人都演绎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故事
  • 西行褪佛记

    西行褪佛记

    唐三藏走出遮禅寺,演化开始了。重走西天,三界劫难再开;八部天龙,仙神欲归圣门;末法时代,烛火摇晃千古;法前佛语,谶言映照如今。又有四猴混世、七花刺青、东天扶桑......这是一次决绝,也是一场玩笑,如此罢了。
  • 中华姓氏大典

    中华姓氏大典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有灿烂文化、对人类文明 有卓越贡献的伟大民族,是由五十六个人数不等的民族所构成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又是由几千个姓氏细胞所组成。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著述很多;关于姓氏的探讨介绍,却不多见。国人历来重视姓氏。和人初次相见,总是先问“尊姓”;有事同人接触,总是称呼“某同志”、“某先生”。这个“某”,就是对方的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做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