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5000000049

第49章 写情的高手--读《9·11生死婚礼》 《贝拉的神秘花园》

当经友人介绍拿到贝拉的《9·11生死婚礼》的小说稿时,我以为主要是写震惊世人的“9·11”事件的。但开读之后却意外地发现,这是一本以纪实手法写来的浪漫爱情小说,“9·11”只是作者借助的一个特殊背景。而读完小说之后,竞沉浸于其中久久不能释然,既为作品男女主人公至纯至真的生死之恋,也为作者至情至性的生花妙笔。我预感到,这个尚不知名的贝拉,一定是一个潜在的写情的高手。

果不其然,《9·11生死婚礼》甫一出版,尤其是在“新浪网”女性频道连载后,反响愈来愈见强烈。在网上近千条跟贴评论中,许多读者都把最好、最美和最高的评价,诸如“悲情绝唱”、“爱情史诗”、“爱情女神”、“中国的玛格丽特,杜拉斯”、“新世纪的女劳伦斯”、“全中国女作家中的佼佼者”等等,都毫不吝惜地送给了贝拉。此后,作者又趁热打铁地完成《9·11生死婚礼》的续作《贝拉的神秘花园》。读过之后我感到,依然精彩纷呈的新作,不只在故事情节上续写了贝拉式爱恋的旖旎,而且在文学写作上续写了贝拉式言情的曼妙。

在《9·11生死婚礼》的“代后记”里,作者贝拉说道:“我不知道文学对于我意味着什么?它大概就是一个梦吧。”在另外的场合,她表述过同样的意思:“我不是什么作家,写作于我是一种释放,一种圆梦”(见《贝拉网站,贝拉心语》)。这些一再重申的创作感言,是理解贝拉创作的一把钥匙。贝拉没有打箅成为一位着名作家,去在文学上经营不朽的业绩。她只是以她认为合适的文学方式,释发自己的性情,去圆自己的心梦。无有功利,不求声名,只想听从自己内心的命令,以一个个文学的梦,去圆人生的梦。这里实际上也道出了贝拉的小说创作与众不同的独有个性。

一、纯粹而浪漫的故事

一部小说,尤其是面向大众的情爱小说,构筑好作品的主干故事是至关重要的。而贝拉的长项恰恰是编织故事,尤其是缠绵悱侧的爱情故事。她的《9·11生死婚礼》,主要写了贝拉的三次爱恋,第一次与部队高干子弟阿根,第二次与日本少男海天,第三次与华尔街才子格兰姆。三次相恋,都有一见钟情的成分,但因主客观因素的各各有别,每一次都意趣不同,别有洞天。与阿根的爱恋,是一个平民小媳妇无奈受气的故事;与海天的爱恋,带有孤寂中以姐弟恋相互慰藉的相当成分;而与格兰姆的爱恋,则因贝拉身心的成熟和双方心性的契合,才真正成为灵犀相通、棋逢对手的天作之合。而这样可遇不可求的美满爱恋,却因格兰姆的并非单身和前妻的谎称患了绝症,历经了八年的磨难才熬到快要举行婚礼。而等到婚礼那一天,格兰姆却惨遭世贸大厦被撞的飞来横祸,婚礼遂又变成了丧礼。

一个好的小说故事,并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件事情的因果,而是讲述事情由因到果的演进过程。在贝拉的爱情故事里,既有男女主人公主体间的情感互动,也有人际、环境等外在力量的种种有形与无形的掣肘。因而,一边是无尽的思恋,一边是无奈的离别;一边是切盼的结合,一边是好事的多磨。种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与细节,使故事本身充满玄机,又布满张力。而到最终抵达终点一一贝拉与格兰姆得来不易的幸福爱恋因“9·11”事件而戛然终止,人们也跟随着主人公由大喜进入大悲的情感跌宕,难以自拔,不能自已。

与国内文坛一些作家笔下的爱情故事相比,贝拉的爱情故事显然更为纯粹也更见浪漫。《9·11生死婚礼》中贝拉的几次爱恋,都只是看男女双方当事人的相互感觉与感应,既不讲出身,又不问来历,甚至超越了种种意识形态的限定。这种只为爱而爱甚至接近于唯爱至上的爱情,剔除了种种杂质,纯粹得几近透明。然而,它又不失浪漫。你看,一见钟情,相爱均才俊;朝思暮想,相见便贪欢。还有飞机上的邂逅,电梯间的缠绵,夜东京的情色,梦巴黎的风月,等等。这样的故事,让你觉着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自然能带给人们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的愉悦、慰藉与徜徉。

浪漫的情爱故事总会拥有大量的读者,因为人们需要这种美好的故事弥补现实中的不足,需要这种美妙的情感补偿生活中的缺欠。如果说好的文学是人们必需的精神食粮的话,那么,好的爱情小说就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情感食粮。

二、其挚而坦荡的脚怀

同样是在讲故事,但却有高下之分,在其中主要起作用的,我以为是讲故事者的胸襟。也就是说,作者在描写某类题材,讲述某类故事时,他是不是有着与之相应和相配的主体的胸襟。贝拉谈到自己的写作“是一种释放,一种圆梦”时,接着说道:“所以,笔下难免过于率真。生活中略带几分羞怯的我,有时在文字里大胆得惊人。”贝拉说的是实情。贝拉把她的爱情故事讲得感人至深,正在于她同时具有一个能动人心扉的胸襟。这个胸襟不仅宽厚、良善,而且真挚、诚恳。这使她涉笔下言,不掩不盖,不藏不掖,真是把读者当作自己的朋友一般,在向你吐露心声,倾诉衷肠。她悃惺无华地给你讲她得遇真爱的欣幸,讲她失去挚爱的痛苦。因为是面对朋友,高兴时她忘乎所以;悲哀时她呼天抢地;不管是否失形、失神和失态。而这种真诚与挚恳同时又带来真率与坦荡,使她直抒胸臆,径情直遂,把自己的身心整个地打开来,毫无顾忌地向你袒露自己的一切,哪怕直逼放诞,近乎骇俗,也在所不惜。她没有想过读者中会有不那么坦荡的,或者不那么喜欢坦荡的;她以为大家都跟她一样坦荡和喜欢坦荡;因而,这坦荡就由然平添了几分纯真,乃至于是几分天真。

《9·11生死婚礼》由王纯洁(贝拉的原名)新婚之夜未能见红造成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耻辱开始,写她被迫赴日留学以逃离不如意的婚姻;尔后如何在与海天和格兰姆的爱恋中改变自我一由学生时代的羞于谈性和步人婚爱的耻于言欲,到后来的追求情与欲的融合和灵与肉的契合。其实,这是一个中国女性在走出乡土之后逐步放开心性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当代女性在不同文化撞击下走向成熟的过程。

我相信,由上海的王纯洁到出国后的贝拉,女主人公的成长的故事一定带有作者自己不少的切身体验,因而她才能表现得那么真切,那么生动,让人动容又动情。更为重要的是,一位女性作者从女性的角度讲述女性身心的成长过程,而且,又是那么无所掩饰,无所顾忌,这对于我们读者该是多么难能的一份文学厚礼啊!可以说,由《9·11生死婚礼》这本书,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还可以获得关于爱情,关于女性的诸多新的认知,这应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

三、灵慧而多彩的文笔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爱情小说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的艺术。这种特殊性,就表现在它必须有情有意,有声有色。往俗了说,应该也是性感的。

贝拉的文笔便具有一种长于写情描性的天性,这首先在于它能以灵气四溢又绰约多姿的语言,准确而有力地传达出她那灵动而细腻的感觉,生动而形象地描画出热恋中的人们的种种情态与心态,如相恋时的缠绵,自恋时的自赏;思念中的焦灼,欢爱中的疯狂,她都能以错彩镂金的文字恰到好处地呈现出诸般情景,而且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把你结结实实地领入她所压缩营造的情境之中。其心思之灵,笔墨之丰,丽辞之繁,逸韵之浓,在女性作家中着实不多见。

尤其是在《贝拉的神秘花园》一作中,贝拉长于情爱描写的文字功力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本在故事性上要比《9·11生死婚礼》稍逊一筹的小说,却以其怡情悦性、情文互生的生花妙笔,使作品不仅依然好看,而且相当耐看。作品里不仅有对“神秘花园”铺锦列绣的描绘,写这仙乐般的音乐如何沁人心脾,令人神往,并以它巧喻女人“玫瑰门”之神秘与美妙;而且由一双娇美的女足如何以其形、神、韵,引得情人怜惜不已,引得某画家爱不释手,并为之举办国际画展,真是别开生面地做足了文章。这些文字因为很难直接找到借助,须由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具体“分泌”,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作家在文字表达方面是否有自出机杼的独创能力的检验。贝拉的小说语言,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一种通感的气象。这与她有着多种艺术的造诣不无关系。她出身于医学世家,精通钢琴艺术,深谙艺术设计,通晓多国语言。这种多样的艺术储备和多重的文化造诣,给她的文学语言提供了相当丰厚的底蕴。因而,她的小说语言会在不同的场合,适逢其时地呈现出音乐感、色彩感来。可以说,人的视角、听觉、知觉与味觉,她都能随手拈来为表现人物的情感世界服务,从而每每营造出如歌如泣的情景,如诗如画的意境。

与已在文坛造成影响的出生于“七十年代”的“美女作家”相比,崭露头角出生于60年代的贝拉,无疑属于大器晚成、后来居上的一位。对于这种作者,特别不能小看和轻看。贝拉的《9·11生死婚礼》火暴“新浪网”的余波未息,遂又被美国着名的电影公司一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和着名导演卡麦隆联手以102万美元买断影视改编权;这都是其作品有看头、有嚼头,因而有读者、有市场的明证。

我以为这还远不是高潮,辉煌一定还在后头。我这样断言,是基于这样两个理由:

第一,厚积薄发的贝拉刚刚才显山露水,如果说《9·11生死婚礼》是其成名作,那么,她的代表作还在以后。事实上,她正处在情爱小说创作的“井喷”期。2002年写完《9·11生死婚礼》后,她好像真正找着了感觉,找到了自己,一鼓作气又创作出了《贝拉的神秘花园》和《伤感的卡萨布兰卡》两部长篇。在艺术上显得更为成熟的两部续作,将在2003年上半年相继推出,其问世后的反响与影响还有待于观察。

第二,贝拉独辟蹊径的纯情而浪漫的小说创作,在国内文坛还找不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可以说在情爱小说的写作中,她是独树一帜的,因而也是无可替代的。她的浪漫爱情小说,在写法上、风格上,可能更接近于美国的诺娜,罗伯茨,日本的村上春树这样一些外域畅销书作家。因而,无论从她自己的艺术创作上看,还是从读者的阅读需要上看,她的小说创作都有着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光明前景。

已经给了我们如许惊喜的贝拉,一定不会让满怀期望的人们失望,我坚信。

也说《乌鸦》及有关争论

2002年1月得到九丹的长篇小说《乌鸦》,抽空读了一遍,感觉不好也不坏,但作品抑郁的气息与主人公矫情的性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许久挥之不去。近期又读了一遍《乌鸦》,上述印象又进而得以印证。

如果要作题材分类,《乌鸦》当属于留学生文学。与此类题材已有的作品比较,《乌鸦》应当箅文学性比较好的一部。而且其女主人公在追求梦想中最终身陷泥淖的故事,也与同类作品着意写留学生的坎坷与奋进不同,很有些写“阴暗面”的味道。但即使如此,只在“另类留学生活”的意义上看待《乌鸦》还是不够的。

《乌鸦》一作故事箅不上繁杂,它所写的王瑶一海伦出国到新加坡留学,原因出于在国内丢了房子又失去男友,过程主要是一边上学、一边“化缘”,为先求生存、再求“签证”的不大不小的理想苦苦奋斗,不知不觉就走上了卖身之路。作者在叙说王瑶一海伦的人生沦落时,依流平进、细针密缕,好像都是从极真正常的想往出发,鬼使神差地就走向了极不正常的结局。比如,她无力付房租,为了能暂居麦太太家,便编造父亲是某某高干的谎言;而当这个谎言被戳穿,她又只好离开麦太太家,到有钱的老男人柳道那里栖身。说到底,她的满含酸楚的妓女之路,是她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这里虽然不无种种客观的因素,但主观方面却是最为根本的原因,这就是她的极度的好虚荣与爱妒嫉。她在初识麦太太握手时,就觉得那“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戴着钻戒和红宝石戒的”手,“充满了光彩和支配力量”,“仿佛那儿集中了我的日后的渴望与梦想”;而在麦太太家见到先她而来的女留学生芬时,为她焕发出的“奇异的梦幻一般的光彩”所惊讶,当即在心里问自己:“当我和她在一起时,男人会先看谁呢?”她就是怀着这种满是虚荣与妒嫉的心理,开始她的新加坡之旅的。正是这种虚荣与妒嫉的暗中作祟,使她走向了柳老头,又走向了红灯区,走向了身心俱损的人生悲剧。但她也并非是心安理得地去堕落,从开始到最后,她几乎是一步一回头,既想找到返身的“稻草”,又想找到下滑的理由;而她对自己一再撒谎的不断自责,对柳道无从享受性爱的深深同情,却又在良心未泯中显现出一种女性特有的良善。

作者在描写王瑶海伦这个人物时,既写她的自傲,又写她的自卑,尔后又写她的自悔。总体来看,人物是一个多种矛盾因素相互纠合从而具有一定人性深度的复杂形象,作者也在这个形象身上体现了一种自审与自省的精神。也就是说,经由这个人物的心理与行状,人们看到铸成她的悲剧的元凶,不仅有她所置身的环境,还有她自己本身。而《乌鸦》真率而独到地写出这样一点,正是它的真正的价值所在。

作者由《乌鸦》一作表现出的文学才情,也是毋容置疑的。她的语言准确而灵动,尤其是状写女性多变而微妙的心理活动,常常寥赛数笔,画龙点睛。作品在叙事过程中,或由小笑话的插叙,或由叙述者的反讽,频频流露出一种内在而苦涩的幽默感,而这在女性作家那里也是比较难得的。当然,作者也由作品中暴露出视野不够广博,时常纠结于就事论事等不足,这些显然还需要她在今后的创作中去努力克服。

综合以上看法,我以为《乌鸦》虽够不上当代文学中的佳构力作,却也是留学生文学中,题材比较悲怆,而品位比较独特的一部小说,也是近期值得关注的作品之一。

有意味的是,这部作品在新加坡真的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掀起了轩然大波。据我浏览有关争论的情形看,说坏的比说好的多,而且有些批评溢出了文学范畴,更多地引向对作者的指责以及对新加坡的评说。我以为,《乌鸦》是一部小说,小说是想象与虚构的产物。因而,既不能把《乌鸦》当成是作者在新加坡留学的经历纪实和个人自传,把作者与作品人物画等号;更不能像看待报道、照相等实录作品那样,把作品中人物与生活中人物,把小说中的新加坡与现实中的新加坡一一等同起来。那样的话,就会完全背离作品的内容,陷人毫无意义的争论。另外,对一部文学作品,感觉好坏,见仁见智,都属正常。但一定要在文学的范围内,并以理性的批评发表见解,不要流于情绪化的谩骂乃至攻讦,如是的意见表达与感情发泄,不仅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容易把水搅浑,于事无补。看来,如何品评作品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作品,仍是许多读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类推荐
  • 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选

    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选

    这本《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选》囊括了俄罗斯最富盛名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几乎一生的诗歌精品。整本诗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卷是女诗人前期(1904-1925)的作品;第二卷是阿赫玛托娃中期(1927-1949)的诗歌;第三卷总结了诗人后期(1950-1966)的写作;第四卷是长诗《安魂曲》,这首抒情长诗是阿赫玛托娃诗歌创作的一个巅峰。
  • 芳菲的花瓣儿

    芳菲的花瓣儿

    自己送给自己的,也是北京送给我的。我知道这是一种“冒失”,比较无知和低幼的那种,但是,我喜欢这种无来由的依赖和追索,大约,是源于文字的气味吧。真的很偶然。在苏联电影人塔可夫斯基的著作《时光中的时光》里,塔可夫斯基不厌其烦地若干次提到黑塞,并小学生似的引用了他的作品《玻璃球游戏》里的话,许多许多,基本上证明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铁杆”关系。
  • 正步走过春天

    正步走过春天

    本书用纪实的手法,文学的笔调,丰富的素材,采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了武警深圳市支队的成长史、奋斗史、光辉史。
  • 天涯絮语

    天涯絮语

    本书为诗词集,阅读该诗集,我们感到它真实地记录作者的人生体悟,所思所想的心路历程。诗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深沉,激情迸发,颇富人生哲理、生活情趣和创新气派。作品形式多样,表现手法各异,既有格律体旧诗,又有新古体诗,还有自由体新诗,甚至还有“词”,均把注重其魂、言志抒怀、表达情意置于首位。
  • 情断无人区

    情断无人区

    本书收《雪山无雪》、《拉萨跪娘》、《昆仑女儿树》、《情重昆仑》、《一个大学生在西藏的故事》等17篇散文。是什么吸引一个年过60的老作家100多次闯入“生命禁区”?奇特环境里的奇特爱情;进藏路上的惊险故事;还是几代驻藏官兵在特殊生存状态下的各种事迹。
热门推荐
  • 大周中兴

    大周中兴

    西周末年,朝纲不振,一场国人暴动逼得天子出奔,下落不明,朝野上下,暗流涌动——贪官横征暴敛,诸侯离心离德,四夷趁势作乱,巫教死灰复燃,致使大周礼崩乐坏,民不聊生。就在这时,一群布衣之臣横空而出,站在历史的十字街口,扶大厦之将倾。他们能否成为大周的救命稻草?能否实现空前绝后的中兴大业?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昨夜之灯

    昨夜之灯

    《昨夜之灯》一书讲述了灯,永不熄灭的灯;每一盏灯后,有一个故事。这里有雪珂对叶刚无法抑止的热情,有叶刚不能爱,不敢爱的痛楚,也有唐万里对雪珂无悔的等待。三个年轻热烈的生命,在想爱、不能爱、等待爱之间他们的故事该如何上演。
  • 木叶豪侠传

    木叶豪侠传

    嗯......好吧我承认这是个披着火影外衣的玄幻小说...也有说武侠小说的......谁知道呢....(死人脸π_π)
  • 名门家训

    名门家训

    陶清澈编著的《名门家训》精心挑选了古今二十四篇名门家训,既有诸如孔子、孟子等先贤圣人的家训,又有当代诸如傅雷、唐英年等名家的家训,从古及今,一脉相承。作者又从中去粗取精,抽离出其中的经典家训名言,进行了独到而细致的分析,得出了新颖而富有实效的家训心得,《名门家训》义理深邃,解读浅显,相信能帮助家长培育出全面发展、才能出众的孩子。
  • 万古至尊剑圣

    万古至尊剑圣

    北府王三公子刘锁华肩负永泰青松家族中兴大任上山学艺,艰苦修炼历经磨难,持着一颗善良乐于助人的心行走天下,面对敌人的算计一次次化险为夷,仙机谷历练遭算计被困仙机谷数年结果练修为大进,得知百年前仙机谷的秘密,历经千险离开仙机谷。而后匡扶皇室,即便得知已经被逐出师门也在师门有难之时拼死相救,兽族大乱为天下苍生抵御兽族入侵
  • 青年作家(2015年第10期)

    青年作家(2015年第10期)

    《青年作家》是一本老牌纯文学读物,创刊于2005年,由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撰写创刊词,曾被誉为中国文学刊物“四小名旦”之一。
  • 独宠小娇妻

    独宠小娇妻

    明知是一场契约婚姻,她却忍不住靠近,最后换来的不是真心相待,而是一身悲凉,半世沧桑……
  • 爱的走向

    爱的走向

    那个初秋的午后,我慵懒地趴在办公桌上,什么事也不想做。午饭是用几块饼干将就的,所以没过多久又想吃点东西,最好是水果什么的。于是我关了门下楼,我知道此刻整幢办公楼不会有别人,所以我没有收敛皮鞋踏着地面的嚓嚓声。我到附近的水果店里买了两只水蜜桃,价格贵得令人咋舌,但我没有心疼的意思,要知道平时我是不大赶这个鲜的。拎着两只水蜜桃往回走的时候,我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四处张望着发现水果店边上的杂货店里,有个人正笑吟吟地向我打招呼。那是我小学的同学俞娜,她正在给一个小孩喂奶。
  • 电影编剧学

    电影编剧学

    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向读者介绍写作影视剧本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通过这本书,我想告诉读者,写影视剧本不同于写小说,或写舞台剧本。尽管无论是小说,还是舞台剧本,或是影视剧本,它们都包含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要素,但影视剧本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说:一是,因为影视是造型和叙事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具备强烈的造型意识,要学会用镜头去讲故事;二是,因为影视是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掌握视听语言,要学会用声画结合的方式去讲故事;三是,因为影视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影视剧本的人必须具备影视的时空结构意识,要学会用时空的变化去结构剧本。
  • 天皇太一神律避秽经

    天皇太一神律避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