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31600000001

第1章 自序

从2014年冬到2016年夏末,两年时间,我不务正业地写了三十几个故事。故事内容大多追忆曾经熟悉的人和事,有漆匠、泥水匠、画匠、风水先生、神棍神婆、盗墓贼,还有几位离世数载的亲朋故旧。故事发生的背景局限于我生活了二十几年的村庄,每写完一篇,我就拿给朋友,随着故事渐多,朋友告诉我,她从文章里便能够想象出那个村庄是何种样子了。我告诉她,这个村庄如今只存在于记忆中。

后来,受朋友抬爱,这些故事陆陆续续得以发表。朋友推荐的平台大,收获的评论很多。那些日子,每发表一篇,我就默默等在电脑前,一一浏览如潮水般涌来的意见。独自苦苦耕耘出来的文章能被更多人过目,自然是倍感欣慰的事情,若能从评论中读到些褒奖之词,内心喜悦,自是不言而喻。可后来我就不敢再去看了,无论溢美之词,还是针砭之论,都不想一睹究竟。因为我很诧异地发现,在潮水般的评论中,真正谈论文章内容者不占多数,往往都是抓住文章某一点,将其无限放大或深度解读,结论大多可以汇集成八个字:世风日下,乡村已死。

事实上,在动笔写作之初,我未曾产生多少关于“乡村之恶”的认识,即使如今的乡村故土,较之以往,某些方面明显已在堕落。我只是想写,单纯感念生养我的土地,感激忘不了的人和事。在我心里,乡村虽然快要丢掉魂灵,但还远远谈不上死。我无意把脉,也无意为它开出系列药方。扪心自问,健康的乡村应该是一种什么样子,我自己也难以解答。有读者评论,我文章里表现的“匠人精神”才是正常乡村该有的元素,可是如今的乡村,“匠人精神”并没有绝迹;还有读者认为,真正的乡村应该“屋舍俨然、鸡犬相闻”,然而,这些元素,今天的乡村或许比过去做得更好。所以,当我看到读者朋友把我的书写记录当作一面镜子,试图照见今日乡村的“丑态”时,我觉得很疑惑,很不解。

乡村现在是什么样?乡村该是什么样?乡村能成什么样?每个人似乎都有话可说。

最近几年,无论新闻媒体,还是学院派知识分子,给予乡村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尤其当传统节日来临,中国掀起大规模返乡大潮,城市与乡村这两条河流开始合龙,农民与市民两种身份短暂置换,“乡村问题”借助“返乡体”将一连数天登顶新闻头条。

2016年春节,一篇博士返乡手记引起关注。大概是讲这个博士回乡之后,以她的视角观察了许许多多乡村“弊病”,观察细腻,颇有理论深度,文章一出,四面哗然。之后,国内几大媒体纷纷推出以“讲述返乡经历”为主题的平台,许多人由此分享他们对“乡村”的看法,内容一言以蔽之:我的乡村越来越陌生了。铺天盖地的文章在叙述自己眼中的农村,给人的感觉,中国乡村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批判,从前它那么美,如今它突然就变得这么坏了。

事实上,这种对乡村“特殊关照”的现象,并非近些年异军突起,大概十年前就有人在做,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首推《中国在梁庄》。有评论家指出此书解剖了中国乡村,折射出中国乡村普遍存在的、之前不为人所共知的问题。梁鸿女士乘此书风靡,之后又陆续完成《出梁庄记》等同类作品,而最近两年与此相似的还有黄灯所著《大地上的亲人》,熊培云《追故乡的人》等。

这些作品似乎都在给“逝去的故土招魂、把脉”,作者的生长背景大致类似:在乡村生活成长多年,最后闯入都市工作定居,逢年过节偶尔回乡看看。也就是说,他们的身份有一个从农民到居民的转变,伴随身份转变的,是“乡村”在生活中所处地位的转变,即由“生长于斯”的故土变为“偶尔回看”的旅栈。换而言之,他们潜意识里的乡村,还是多年前未曾进入都市前感受目睹过的乡村。

有理由相信,这些由乡村输出的精英,面对“偶尔落脚”的故土时,心中骤然涌出的“痛感”,归根结底,皆源于今日乡村和记忆中乡村的比照。今日乡村变化太大了,但这种变化的过程他们无缘参与,因而他们不解,认为乡村已经彻底堕落,他们要急于“招魂”,迫切诊脉,力图重现记忆中的故土家园。

相比由乡村出走的文化精英们的“招魂之举”,另外一种所谓的对“乡村”的追忆,则颇有“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味道。

谈起乡村,尤其手握文化传播权的读书人谈起乡村,大多首先想到的必是一幅“田园牧歌式”场景。这样的乡村的确存在,中国古典诗词对乡村“田园牧歌式”的渲染,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读书人对乡村的浪漫想象。这种想象,基本体现在“村景”和“民风”两方面,即乡村拥有最为天然美丽的自然风光,“屋舍俨然、鸡犬相闻”,乡下人保留着最为淳朴的道德品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而在读书人主要聚集的城市,这些恰是极为稀缺的内容。

乡村果真一如“田园牧歌式”的图景吗?

古往今来,作为中国农村主体人群的农民,以耕稼为主要手段维持基本生活运转。土地收成往往受多种不可控的因素影响,除了提供给一家人“口粮”,还要凭借它换取其他基本生活所需。可以说,农民一年四季辛勤耕耘,只有一个朴素目的:想尽办法提高庄稼产量。在“为维持生计而躬耕陇亩”的农民的价值体系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们所不理解也不齿的,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放在真实乡村,只会被视为“懒汉”做派,农民似乎并没有闲情逸致采集他们视为“野草”的菊花,也不会放缓脚步抬头对“南山”进行一番审美关照。

当然,传统自然经济下环境闭塞的特性,使大多目不识丁的农民身上的确保留了诸多人性中的美好品质:善良、朴实、淳厚。不过,即使在传统乡土,也不能保证这些人性中的美好人人具备。不可否认的一点,人性中的恶,在乡村同样展露得更为直接。然而,近代以来,受大环境冲击,传统农村原有的生活模式已被打破,农民的知识水平在提高,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市场经济有逐步替代自然经济之趋势,农民、农村都在发生深刻且急剧的变化,变化不仅局限在物质层面,还旁及精神领域。基于此,倘若仍然以传统中国的乡村图景来衡量现代农村,显然有失偏颇。

或许如今都市压力太大,钢筋水泥做成的“囚笼”已使众多生活其中的青年人不堪重负,于是,乡村便成为心中可以无限想象、诗意栖居的“乌托邦”。可惜,这样的乡村太过完美,那是一个干净、自然、原始的“田园”,有蓝天白云,有青菜河流,有牧童横笛,有蝉鸣草木。当真正进入乡村后突然发现,猪圈恶臭,厕所蚊虫飞舞,河流浑浊,农家饭菜苦涩非常,山林千疮百孔,农民斤斤计较,失望之余,不禁感慨:乡村已死。可是,真正的乡村,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乡村的确传承有一套只适用于乡村生活的传统法则。半个世纪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描述的诸如“长老统治”“差序格局”“礼俗社会”,等等,这些才是乡村之“魂”,即乡村固有的文化精神。

在都市人看来,乡村的“茅檐木房”“传统手艺”“阡陌交通”无限美好,是乡村本来的样子。然而,在乡村人眼中并非如此,“茅檐木房”不如“水泥楼房”坚固干净,“传统手艺制作的物件”不如车床加工生产的廉价耐用。都市人在用“审美”眼光看待农村,农村必须成为“美学”世界里的某种模样,乡村人更愿意从“实用”角度抉择,看哪些东西该保留,哪些需要改变。

不可否认,真实的生活更接近“实用”原则。

乡村的确在变,而且在剧变,地荒了、山秃了、河干了、小桥流水逐渐成为昨日之梦。可是,这些表象的变化不足以佐证“乡村已死”,一个人的“魂”没了,这个人便寿终正寝,乡村的“魂”散了,乡村也才算真正死亡。乡村真正的彻底崩塌发生在细微之处,比如:邻里之间不再互相帮衬,年长之人在后辈那里得不到尊重,又比如:传统手艺失传,乡村并没有死,但传统手艺人严谨、细致的态度失传,乡村便开始濒死。

我的书写实践自然不敢包藏“为中国乡村招魂”的野心,只秉持“为故乡招魂”的孝举。孝举的意思是,故乡于我而言是亲人,是需要反哺,我也有义务反哺的亲人。

“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晚年回到故乡江南,曾感慨“故国是母亲,反哺母亲,浪子不行,孝子也不行,浪子回头才行”。浪子心向远方,故土于他只是迫切逃离的樊笼,孝子常侍在侧,“身在此山”,太过亲近的距离反而将故乡的病变遮掩,只有回头的浪子,经过一番逃离与回顾,对故乡的肉身魂灵终将生成一番彻骨认识。

在故乡生活二十年后短暂离开,如今再度返回,既谙熟传统故乡的一切物事,也得以目睹现代化的一次次换代更新,于我而言,这正是一段浪子回头的征程。回忆斯人,记录故土,既为招魂,也是反哺。纵使乡村的死亡已成不可挽回的事实,那为她留下一段生前影像,也不枉生而为斯人。

当然,若以流行的、所谓进化论的发展眼光看,拙作书写的旧人旧事,其遭遇淘汰消亡的命运,恰恰反映了时代的某种进步。进步,自当要有所舍弃!但我要说,有些淘汰是刻意的丢弃,有些消亡是不知不觉中的流失,这些“留在过去”的东西未必死不足惜,我们连带丢弃遗忘的人和事,还存留有理解过去的某种可能性。

倘若拙作能在隔离“新”与“旧”的墙壁上凿开一个洞眼,今人由此得以窥视过去,过去的余光也能投射到今天的生活里来,我将不胜荣幸。

二〇一七年七月自序于故乡陕西宝鸡陇县

同类推荐
  •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一个母亲》《月下小景》《游目集》《如蕤》四个子集。《月下小景》是沈从文1932年—1933年写成的一个短篇小说集,叙写有关旧时湘西地区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短篇小说《如蕤》是文学史上难得的精品,显现了作为文学大师的沈从文天才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才华。
  • 流逝的春天

    流逝的春天

    《流逝的春天》作者漫兮的散文集。漫兮,本名付金华,屈原故里秭归人。性情安然沉静,喜好读书写字。相信文字是心灵很忠实的朋友,愿与文字之手相待一生,愿以淡定从容的心态,静静地坚守潜流与文字之间的芬芳,且把这些当成人生很美的向往。有诗歌、散文、书(影)评、小说等文字散发于各类报刊杂志。
  • 浮世澡堂

    浮世澡堂

    《浮世澡堂》是日本江户时代滑稽本顶峰之作,也是式亭三马的代表作。全书共两编。前编描写的是澡堂男子部的情景,时间上是从清晨一直到午后,一片热闹喧嚣的气氛。浴客中有瘫子豚七、70岁的隐居老太爷、带着孩子的金兵卫、胡吹乱奏的江湖医生、错把别人内裤当毛巾的外乡人、醉汉、瞎子等数十个人物,以及19个小场景。二编则描写澡堂女子部,同样热闹非凡。浴池中有各种身份的女人,艺妓、使女、女儿、母亲、媳妇、婆婆、乳母等,年龄跨度大,总共16个小场景。这些前来沐浴的男女老少,每个人的性格通过对话被塑造地鲜明异常,风趣无比。
  • 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

    本书不仅是一个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弘扬时代精神的好书,而且是以长篇报告文学形式描绘声绘色精神文明的一次壮举,是一件带有开阳意义的工作。正当全党全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时候,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重点推出这部报告文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相信,它的面世将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充分发挥出激励人、鼓舞人、鞭策人的积极的作用。
  • 戴望舒作品集(七)

    戴望舒作品集(七)

    要数说茹勒·许拜维艾尔(JuleS Supervielle)所受的影响的人,可以举出拉福尔格(Laforgue),格罗代尔(Claudlet),韩波(Rimband),魏特曼(Whitman),罗曼(RomainS),里尔格(Rike)等的名字来。例如他对于里尔格的默考,似乎帮助了他去使那隔离着生和死的墙板,变成尽可能地薄而且透明。然而许拜维艾尔却并不和他的师表中的任何一位相像。他是那么地不能以别人代替的,如果他不存在,如果他并不也对于新诗人起一种甚至比艾吕亚(Eluard),茹扶(Jouve)或法尔格(Fargue)更显著的有效的作用,那么人们便已经可以毫无困难地估量出欧战以后的诗歌的缺陷了。
热门推荐
  • 生活妙招

    生活妙招

    本书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家庭健康生活宝典,其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防病治病、养生保健、饮食天地、时尚品味、购物理财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丰富宝贵的生活经验奉献给广大读者。
  • 剑倾红尘

    剑倾红尘

    世界的尽头,是另一个充满传奇的世界。有人舞动风云,有人剑锋所指。天下倾,红尘覆。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惊艳时代。总有一人、一剑,信手斩魔。
  • 生活系学渣

    生活系学渣

    本书又叫《生活系学神》、《全职学神》、《如果我是学霸你会爱我吗?》总之叫什么都行,各位大佬别看我原来的那个书名了,被读者大大说很劝退。下面是正式的简介:在商业领域颇有建树的李牧野,重生大学时代,没想到这一次却是从学霸开始,走上了一条【商】、【学】、【娱】全面发展的道路。各位要不还是看正文吧,据说看下去还是挺香的。本书生活流。硬核学霸+商战+娱乐战。(ps:书中所列书单绝对正宗,书中部分商业操作可以在现实中复制。)
  • 贵女华归

    贵女华归

    清羽第一次任务失败后,灵魂穿越时空在大楚朝,一个被长年虐待的小女孩身上。后来她发现原主身世的秘密之后,回到了原来的父母身边,想代原主问个明白。可是原主亲生母亲的态度和作法,又让她再次产生怀疑。待她慢慢的查明真相后,又发现了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的背后,隐藏了一个巨大的阴谋。(建文时选错了,不是女尊王朝啊!!!)
  • 农门坏丫头

    农门坏丫头

    谁说穿越不是技术活?甜美妹子突然变小村姑,欲哭无泪。更悲催的是,爹娘木讷姐懦弱,面对一群极品亲戚,怒了,诓不死你们!
  • 闪闪殿下别靠近

    闪闪殿下别靠近

    《闪闪殿下别靠近》讲述了外号叫“鸭鸭”的押岛琉有点小笨、个性天真,容易相信别人。成绩平平的她却突然拿到了著名的凰华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甚至在开学前的参观日遇到了既毒舌又爱捉弄她的男生——织田秀树。秀树不仅亲吻了她,说出了类似告白的话语,这让心思单纯的押岛琉慌得手足无措。可是开学后,这个家伙却突然变成了温柔多情的万人迷殿下,好像和很多女孩子都有点小暧昧,气愤的押岛琉决定和他保持距离!结果她却被告知,自己被录取到这所学校居然跟秀树有关,而他喜欢亲近女孩子竟然是有难言之隐。在热心的押岛琉帮助下,秀树终于战胜心结,摆脱了困境。
  •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为余光中先生家属授权及审定篇目,从余先生五十年来出版的全部诗集中精选一百多首诗歌,是了解余先生高洁人品的必读作品。书名《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摘自余先生一九八五年诗作《欢呼哈雷》“究竟这一头有几个人能够等你/下一个轮回翩然来归?/至少我已经不能够,我的白发/纵有三千丈怎跟你比长?/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方/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余先生遗作,人间绝唱,读之雄浑壮丽,令人热血沸腾,又止不住热泪盈眶。《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含“故国、少年、人间、寰宇、追忆、奇观、至美、绮情、时间”九个篇章,可分别从这九个主题,以不同的历史角度,多方位了解余先生诗作,并以此书纪念余光中先生。
  • 呼啸山庄(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呼啸山庄(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主义综论Ⅲ(第25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主义综论Ⅲ(第25卷)

    本卷收录关于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问题的研究资料,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伦理学、政治学以及人类进步和历史发展等问题上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理论贡献,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宏大视野。
  • 我依然在你身边

    我依然在你身边

    ——来年,我们一起看樱花吧。——好。一年开一次,一次仅盛开一周。樱花树下的相约,原本就是很难的。那时年纪小,喜欢一个人,还很傻很单纯。怎会想到,他会转眼消失不见。后来的很多年,她都在寻找有关他的踪迹。当箱根的大雪落在苏黎世的夜,当采尔马特的星空燃起了爱丁堡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