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67800000003

第3章 前言

生命当如是

福尔克尔·米歇尔斯

黑塞大半生岁月在瑞士南部度过;四十二岁以后,他便在此定居。从《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到《玻璃球游戏》(Glasperlenspiel),几乎所有他的小说均在此地诞生,而这些作品也奠定了黑塞在世界文坛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间炼狱,带来了内在与外在的压力,让黑塞面临极大的冲击与改变,这一切,几乎令他承受不住。黑塞曾主编文化政策性刊物《三月》(March)达五年之久,这是一本对抗普鲁士王朝的傲慢与军国殖民主义霸权的刊物,但并未成功,黑塞因而举家迁离威廉二世统治的德国。直到第一次大战时,他才能将“政治的德国”以及“家乡”和属于“语言文学的德国”区分。黑塞一生之中,从未曾像当年那般义无反顾,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志愿从军者转变而成反战者;他几乎完全压抑个人的诗人本质,成为记者、编辑、文化批评者,以维护他心中的德国,并对抗政治人物所标榜的德国,他也因此被贴上“叛国贼”、“吃里扒外”的标签,声名狼藉。然而,他借由实际的工作,证明自己的文化事业是正确的,同时,他成立了战俘辅导中心,并自行编辑、发行慈善杂志;为了不受德国当局干扰,他使用了别名,以继续他的慈善事业,并针砭时事。

然而,这折磨人的奋斗不久便毁了他的个人生活,使他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婚姻雪上加霜。于是,他与妻子先后接受了心理治疗。

·借创作舒缓痛苦·

借由文学创作,黑塞暂时舒缓了痛苦;一九一七年秋天,他如火山爆发似的,在短短数周内将小说《彷徨少年时》(Demian)一气呵成,使得他在伯尔尼濒临断炊的生计,以及从事社会政治关怀的战俘中心,得以维持近三年之久。但就长期而言,只有彻底改变生活环境,对他才有所助益。将近十五年来,他努力将艺术家本质与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身为丈夫、一家之主及不动产所有人)合而为一,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当时他仍是德国公民,觉得有义务参与政治,并照顾为无意义的战争牺牲的同胞;他的所作所为虽值得敬佩,但这一切只是出自于责任感的无奈行动。其实,他毋须为这个政权负责。他真正能负责的(这是他在这艰困的几年中学到的),只有自己能掌握、能塑造的东西,以及与自己本质相互呼应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并不为当时多数人所期待、所追求。

一九一九年,当黑塞结束了在伯尔尼战俘辅导中心的专职工作时,他的妻子已在苏黎世附近的一家疗养院住了半年。当时,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是七岁、九岁及十三岁,寄养在朋友家及孤儿院的附属学校,黑塞自己则渴望奔向南方。一九〇五年,他从瑞士东部徒步来到孔默湖与卢加诺,初次接触阿尔卑斯山南麓地区,他立刻感觉自己与此地声气相投,同时被此地的风景及生态所感动。

一九〇七年四月,此时黑塞已近三十岁。他再度来到此地,在一所自然疗养院工作,这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工作。疗养院由一名工业家之子所创立,在这殖民地上住着一群遁世隐居者,他们满腔热忱地实验新的生活方式,以对抗威廉时期不可一世的市侩。他们研究新的生活模式,抗拒工业对生命的摧残,抗拒科技对大自然的破坏。黑塞在此停留了三个星期:“素食、戒酒、阳光、空气,如此简单、舒服的方式,治疗了我受伤的文学神经。原先,我曾失去本能,而那种相信意志自由的本能,对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但此地使我慢慢地、舒服地恢复,贴近大众最原初的心境。”当时,他在给慕尼黑和巴塞尔的朋友的明信片上这么写着。这些听起来比他当时真正的心境快乐多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影射自己失去了不可或缺的意志自由。同时,其他的信与谈话也证明,虽然盖房子有其必要,但本质热爱流浪的黑塞,却对开始兴建中的住宅感觉不安、胆怯。

渐渐地,家中人口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访客也多了起来,成名的黑塞觉得不胜其扰。他的生活圈子日益扩大,愈来愈接近中产阶级的生活,这使黑塞不快乐,让他兴起一个念头——在房子盖好之前,赶紧试试隐士般无欲的生活、与定居相反的生活。此外,叔本华和许多关于佛家苦行僧的书,也助长了这个念头。于是,他搬到蒙维利特,住在野外一幢木板屋里,处于半饥饿状态达七天之久,同时将自己半埋到土里,试试泥土的疗养功能。他觉得自己好像快“僵硬了,快要长出根,并回到植物、矿物的生存方式”。他在《野人札记》(Notizen eines Naturmenschen)中如此记录当时情况。但这种实验所带来的心灵上的收获,其实极为贫乏。

·邂逅堤契诺·

一九〇七年,他在堤契诺停留,但当地独一无二的风景并未引起他的注意。那时他正自顾不睱。九年后,大战如火如荼,父亲又刚过世不久,黑塞再度来到瑞士南部,停留了十四天。此时,他的内心更悲伤,眼中看见的世界更显灰暗。一九一六年四月十四日,他在罗卡诺旅馆写信给画家朋友恩斯特·克莱多夫:“在这里虽享有安宁、温暖的夏日,但内心却不平静。”他说:“我先前失去平衡,自从狰狞的大战以来,更是每况愈下……阳光、茶花、散步无法治愈我。这些都是自欺欺人。”

回到阿尔卑斯山北麓三天后,他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他将心理治疗比喻为“狭窄的地狱隧道”:“穿过隧道、到达彼端时,就是蜕变过的自己;心灵经过抚慰、解析,又觉得舒畅。”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来穿过这个狭窄、地狱般的隧道。然后,他再度置身于阿尔卑斯山南麓的阳光中。突然间,他眼睛为之一亮。一九一六年九月,他在给欧特·布牡尔的信中写道:“我不知道,是否你认识堤契诺的风景。这样丰富、美丽的风景,从阿尔卑斯山一直延伸到最南端,但一切给人的印象,却不是甜蜜而柔软的,反而是强烈而苦涩的。最美、最丰富的,莫过于绵延至山上的栗树林、长满桦木的断崖,以及阿尔卑斯山脉。有一次,我迷了路,绕了一大圈来到阿尔卑斯山上,在森林中、野蕨丛中走了两个多小时,突然间几座石砌小屋出现在眼前……其中葡萄蔓生。千山万谷,亮绿的溪水汹涌湍急。”

此后,只要战俘辅导中心的工作情况允许,他便回到瑞士南部待上几个星期。有一位精神及心理医师的太太希尔德加尔特·容-诺伊格博伦(Hildegard Jung-Neugeboren),在罗卡诺的蒙堤有幢避暑豪宅,专门款待艺术家,因此,黑塞也在那儿找到落脚处。一九一六至一九一八年期间,他在那儿住过四次,总共待了十二个星期,写下了堤契诺札记《漫游》(Wanderung),并在动笔写《彷徨少年时》之前,开始作画。尽管早期在《漫游》一书中的风景插画过于纯真、幼稚,但却可看出黑塞的心理变化;他与往日已渐疏远,不再一意孤行地以新方式掌握新事物。随着大战结束,黑塞更加义无反顾。一九一九年四月,他将战俘辅导工作及创办的杂志画上句号,结束了以盈余帮助儿童的筹备工作,并封闭了在伯尔尼的房子。大战前,他才在一篇作品中将那房子描述为“梦想之屋”,如今它却已成为梦魇之屋。“宁愿当个怪人、流浪者度过半生,也不愿牺牲心灵,当一个尽职责的绅士。”他在给罗卡诺的容-诺伊格博伦的信中这么写道。

·第二个故乡·

他最想在堤契诺等地区的原始岩石、桦树荒野中定居。于一九二七年的《纽伦堡旅记》(Nümberger Reise)中,他写道:“除了出生地黑森林之外,只有在罗卡诺一带,才觉得这是此生中真正的故乡。”

他开始在卢加诺南方找房子。一九一九年五月初,他在附近的山村蒙塔娜拉发现,“高贵的废墟”卡萨·卡穆奇有一幢古老、巴洛克式的贵族房屋,房中有四个房间要出租。论舒适,这里远不及他在博登湖及伯尔尼的房子,但这幢房子的优点,却足以弥补其他的缺点。它位于卢加诺湖的半岛上,美丽无比,其视鮮穿越如丛林般的繁茂植物,可远望蓊郁山丘环绕的谷中之湖。他那位于博登湖畔、人烟罕至的房子,可以眺望博登湖西岸的瑞士,如今,他在堤契诺的房子,同样也可由瑞士远眺意大利。

新环境美轮美奂,但房子本身,以及诗人的财务状况就无法相提并论了。战败的德国开始通货膨胀,一九二三年年底达到最高峰。身为作家,黑塞从未遭遇一贫如洗的窘境,而除了自己以外,他还得负担分散各地的家人——三个儿子的生活费及妻子的医药费。即使他变卖了大部分的藏书,依然只能短暂地维持。如果不是瑞士友人博德默尔(H. C. Bodmer)及乔治·赖因哈特(George Reinhart)资助儿子寄宿学校的学费及妻子的医药费,黑塞绝对撑不过那几年。至于他自己,则尽量节俭。曾有一位老师请求黑塞送他一张照片,黑塞于一九一九年九月十八日回信:“我们这些住在外国的德国人,早已不照相了。如果每天有一块面包可吃,有一条小小的缝线缝补裤子的须边,那么就非常满足了。”

生活贫困的时期,也是他空前的创作高峰。如果天下太平,辛勤耕耘之后就能享受收获的话,那么黑塞当时也会成为有钱人。他在八个星期内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与最好的诗作,这还不包括无数的书评、短文,以及几百幅的水彩画。多年来积压、酝酿的创作欲,此时开始迸发,他的文字充满新的力量,强而有力。

黑塞到堤契诺四星期后,便写完了小说《克莱恩与瓦格纳》(Klein und Wagner),他想借由小说的书写,一扫自己家中的悲剧的阴影。他开始从内心中一步步重建被毁坏的世界:“如果一株植物被折断或枯萎,”同一个月,他写给姐姐阿德勒的信中说,“那么它会赶紧结出种子,因为这正是它生存的意义。所以,当生活敏锐度受到伤害时,我会抽身回到工作,回到思考及艺术,因为那是我生命及存在的目的。”

之后,黑塞开始在小说《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中,描写新居,以及他成为画家的心路历程:“我在炎炎夏日走过村庄及栗树林,坐在行军椅上,试着以水彩保留那红艳的魔幻。温暖的夏夜,我敞开窗户及大门,坐在克林格梭尔皇宫内,直到深夜,以歌遥的词句来歌颂前所未闻的夏日;我使用文字比画笔熟练。”对出版商而言,这掷地有声的画者自画像,当然是多年来最美的小说。

·写作、绘画相互辉映·

从此,写作与绘画对黑塞同样重要,两种创作互相刺激、相互辉映。毫无疑问,每日与画笔为伍,令他的语言更绚丽、鲜明、清晰。相比之下,他画画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这方面的进步却十分神速。他努力不懈,学会了画出事物自然面目的技巧,不久,又开始实验各种不同的技巧,如粉彩画、油画等,最后,他发现水彩画的随性,最能表达他的想法,因此深入学习水彩画法。

有一段时期,黑塞擅长画风景、建筑与植物;他将这些主题简化为装饰性,色彩调和,并将其理想化。这段时期之后,他将色彩以马赛克方式连接,更接近事实地描绘风景,直到他有勇气站在大自然之前,以更明亮的颜色,层次细腻、即兴地将这些主题入画:“色彩之间,彼此会产生某种音乐。”黑塞歌咏第二故乡堤契诺的水彩画约有三千幅之多,其中有几百幅是成功的作品。经由黑塞的眼光,我们看到堤契诺的脱俗,就好像今日我们看到普罗旺斯时,就会想起凡·高及塞尚的画一样。

黑塞终于来到终老余生的地方。他有那种到达目的地的感觉,享受着那种暴风雨之后的宁静,而在其作品及画中,则流露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及稳定感。

在黑塞的遗作之中,他为堤契诺所写所画的,远超过他自己收录入书中的。其中一部分于一九二六年收入自称为《画册》(Bilderbuch)的书中,其中包括一九二六年以前关于堤契诺印象的八篇文章。本书《堤契诺之歌》比一九二六年出版的《画册》具有更多堤契诺印象,因为许多文章写于《画册》出版之后;在编排上,则尽量以年代先后来编排黑塞对堤契诺的沉思、诗作及小说。这本书读起来有如黑塞的日记,原因在于他有勇气写下主观印象,以及其清新的书写方式。同时,这本书亦是对本世纪前半的批判的编年史。书中舍一般性的话题,专注于描写独特的景象,专注于对堤契诺风景、人文、建筑、宗教等各方面的描绘。有时,仿佛可在其中隐约看见作者的身影。

黑塞在堤契诺的前三年,完全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一九二三年起,每年冬天须到北方长期停留,同时旅行并朗读自己的作品。由于卡萨·卡穆奇的家只有一个小壁炉,无法让他撑过冬天的严寒,因此,他前往北方的巴登,以温泉治疗因堤契诺的寒冬而罹患的坐骨神经痛。

冬天前往北方的大都会,温热的月份又回到瑞士南方,本书中文章的顺序符合黑塞的生活节奏。这种城市生活与乡居生活的交替变化,形成生活的对比及创作时的张力,因为每年从北方回到堤契诺后,暂别的距离使他对改变的观察更为敏锐。受到观光业的影响,堤契诺充满了观光客,一夜致富的外国人引进新的生活方式,破坏了此地独一无二的人文与生活风格。这一切,堤契诺当地人感觉迷失。于是黑塞在《返乡》一文中写道:“他们却未曾注意,由于旅客络绎不绝,这中欧仅存的桃花源,一年比一年更像是柏林的卫星城。这里的车子逐年增多,旅馆家家客满,连脾气最好的老农也架起铁丝网,以免蜂拥而来的观光客踩坏他们的草坪;一片片草坪及一座座森林消失了,变成建筑用地,筑起了围墙……”一九二五年,在《南方陌生之城》中,他已预见新的趋势,并揶揄了这类的观光城市。

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两年,黑塞在一九二五年初与露特·文格尔(Ruth Wenger)结婚。此时他兴起一个念头,想在堤契诺买幢房子。六年后,美梦成真,一位慷慨的富人根据黑塞亲自设计的蓝图,盖了一幢房子,供黑塞终身享用。山坡上一片占地一千一百平方米的土地,让他能享受渴望已久的“园艺时刻”,翻翻土、种种花,这些工作和冥想一样,可以放松心灵,获得安宁。

·新伴侣·新生活·

房子盖好后,黑塞也有了人生的新伴侣。他与比他年轻二十岁、出身很好的露特心不甘、情不愿地结束了婚姻。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三年。一九三一年,房子落成不久后,他与妮侬·多尔宾(Ninon Dolbin)结婚,如他自己所说的,他“被她以牛鼻圈穿过鼻子套上了”。妮侬是黑塞最佳伴侣,他们两人的婚姻维持了三十年之久,直到黑塞辞世为止。若不是她的照顾,若不是她的多才多艺与善解人意,黑塞绝无法撑过纳粹时代的混乱、政治对他们的攻击、经济上的拮据,同时也没有能力帮助逃到蒙塔娜拉求助的难民、艺术家了。婚后一年,黑塞在小说《鸟》中,随性地写了一段文字纪念妮侬。

这篇童话和《南方陌生之城》、《一个堤契诺人的故事》与黑塞其他作品不同,它们不是自传式、报导式的,而是虚构的,因此将它们放在本书的最后。严格来说,《克莱恩与瓦格纳》也应收在这里,如此前后较为一致,但限于篇幅,不得不加以割舍,并收进首度公诸于世的《一个堤契诺人的故事》。这篇《一个堤契诺人的故事》,是不久前我为卡尔弗的黑塞博物馆作研究调查时发现的,其情节与《玻璃球游戏》有关。

黑塞未把这篇小说纳入《玻璃球游戏》中自有其道理。现在,将这篇文章与描述堤契诺的散文一起公诸于世,我觉得是正确而有意义的,因为它将和堤契诺的真人真事、地方、人情世故一起披上文学的色彩,再度呈现在我们眼前。《鸟》这篇童话大约完成于同时。它影射意大利人及堤契诺人酷爱射杀鸟的坏风俗,同时也影射批评黑塞者的处心积虑,这些人以批评为业,自命不凡,然而,“他们虽未杀伯仁,伯仁却因他们而死,同时,他们借由研究而消除了人们对鸟及其传说的种种记忆,仿佛让事物消失于无形正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一样。”

且让我也引故事的结局来当作这篇文章的结语:“到处都存在着被人们视为较美好、较优雅、较特别的生物,有一些人甚至还将它们当成守护精灵来崇拜,因为它们提醒了我们,世上还有比我们的生命更美好、更自由自在的生命。而各地都一样,儿孙们会取笑祖父辈们的守护精灵,有朝一日,优美的物种会遭捕杀,人们将重金悬赏它的头颅和毛皮,不久之后,它的存在便成为传奇,而传奇将插上羽翼,继续飞翔。”属于黑塞的传奇也是如此。堤契诺童话般的景色得以在他笔下保留下来,不久之后,人们也只有在黑塞的文章和画作中,才能发现堤契诺的美景。

译注:本文作者福尔克尔·米歇尔斯(Volker Michels)是德国著名的Suhrkamp/Insel出版社的编辑,本身是知名的“黑塞专家”,除了负责编辑黑塞作品外,也参与其他文学作品的编辑工作。

同类推荐
  • 遇见更好的自己

    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家麦家说,“我一直都有这么个梦想,开一个三合为一的书店,有人读书,有人谈论文学,更有人进行文学创作。两年了,这个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这便有了麦家理想谷。理想谷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同时具备创作封闭性和思想流动性的作家交流据点和文学交友栖居地,一个所有文学爱好者和阅读者的精神枢纽,一个能够孕育文学灵感的母体。散文集《遇见更好的自己》,由麦家理想谷青年作家周佳骏、黄双双主笔,代表着理想谷五年来与自己、与读者的一次诚意对话。“生活,理想”“人生,感悟”“浅说,深思”“谈书,话影”,一部作品,四十一篇深情手记,承载着理想谷与广大读者的多年付出,也记录下了理想谷的成长历程,传递出了理想谷的最大心愿:将生活的温暖回馈广大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回到温暖的家。一如谷主麦家常说的,“读书就是回家”。
  • 烛光喷薄

    烛光喷薄

    在这危机关头,是千字文拯救了我的写作。千字文短小,伏案写作不过一小时就成了。于是,上下班的路上即兴构思,目睹物事,神思飞扬,一点意趣凝成了。稍有空隙,拔笔书写,一篇小文很快便问世了。无疑,千字文成了我表达情思,延续创作的最佳文体。
  • 第七连:丘东平作品精选

    第七连:丘东平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过好这一生

    过好这一生

    关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缘分与命运、为人与处事……一代智者季羡林先生以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智慧与阅历,告诉年轻一代的读者我们要如何过好这一生。季羡林先生虽已愈行愈远,但他积淀下来的人生箴言却历久弥新,对年轻读者们的影响却越来越深远。什么才是完满的人生?只有当你明白人生本就不完满,却依然活得无比真实,明白自己的价值与意义的时候,那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 爻爻斋闲话

    爻爻斋闲话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主要描述画家云巢和文涛夫妇二人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兴味盎然而不失天真,偶有机锋透露,却随性流出,如胸臆直抒,毫无雕琢痕迹,其中的闺房之乐,颇可谓当代《浮生六记》。书中所描绘的画家生活,关注植物,关注动物,关注天气,关注艺术,无市井气,无呻吟病,一任率真洒落,不计利害得失,远离都市的喧嚣扰攘,全然一片沉静的自得生活,在《浮生六记》式的闺房之乐外,又飘散着陶渊明式的田园清新之风。对忙碌拥挤的当代人,不啻为一泓洗濯心灵的清泉。
热门推荐
  • 大猫

    大猫

    乡土时景下,由乡长这一微小的政治细胞的心曲隐微勾勒出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的大致轮廓与官场规则。《大猫》独立的乡土小说,描绘了不同人物在京西土地上的堕落与坚守,腐朽与变革,为读者展现出乡土中国最堪回味的原生态。作者的乡土叙事或许不够雅逊精致,但真实而准确,具有土地自身的品质,以民间的立场、民间的视角写下了诸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时代变迁赋予乡土小说更丰富的内涵,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自守与异化,抵御与妥协。
  • 我的时光你来陪

    我的时光你来陪

    其实,真正对你好的人,你一辈子也不会遇到几个~
  • 陈庄寨的古戏台

    陈庄寨的古戏台

    熊耳山方圆几百里,那里山高林密,出老虎豹子也出胡子。熊耳山更有千泉万溪。千泉万溪流淌出熊耳山,流淌到大平原汇成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向东。向东的小清河七拐八弯。在离熊耳山十来里地处的河面上有一座大石桥,大石桥上的青石板有两道深深的车辙,那是被年代久远南来北往的商贾车辆碾压所成。靠着大石桥小清河的南岸就是陈庄寨。陈庄寨是方圆十来里最大的村庄,周围有大柳庄、小李村、张庄、何村、小王庄……陈庄寨人口密集。一条连通大石桥的南北大街足有一里来地,大街宽度能并排行驶三辆马车,于是也成了方圆十来里的一个大集市。陈庄寨的大集逢双的日子都开市。
  • 农民常用维权知识读本

    农民常用维权知识读本

    农民该如何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农民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有哪些途径?哪些情形可以申请国家赔偿?精神病人杀人要负法律责任吗?“父债子还”这句话对吗?借钱不还怎么办?由赌博引起的债务纠纷受法律保护吗?纳税是怎么回事?农民要交哪些税?我们合伙开了一家公司,他欠的债我要还吗?父母干涉婚姻自由怎么办?…… 本书为“金阳光新农村丛书”之一,分为基本权利、守望家园、外出务工三篇,对农民常用维权知识进行了全面解答。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大佬借我抱下大腿

    大佬借我抱下大腿

    上一世,她黎玖是传说中的“穷逼”体质…她年纪轻轻的就坐上了佣兵王的位子,空有一身力大无穷的异能,存款竟然连她属下都比不上!从小到大,她从来没捡过一分钱,黎玖表示灰常忧桑!!突然有一天,她在做任务的时候意外身亡…这一世,她竟然魂穿了!穿在了一名和她同名同姓的高中生身上。她惊讶的发现她的异能也还在,更悲催的是,那个另她咬牙切齿的“穷逼”体质也随之而来。黎玖决定自己一定要摆脱“贫困户”!在进行过无数次实验后,她发现了一个另她发家致富的秘密。只要自己靠近大.顾北.佬,这个体质就仿佛被屏蔽了般。不用自己做什么,财运就会接踵而来。至此之后…顾北身后多了一个小尾巴,每当顾北转身看黎玖。她就会露出一个谄媚的笑容,道“大佬,借抱大腿不?!”……… 本文男女双洁1v1,轻松沙雕。喜欢的小仙女们欢迎入坑(?°з°)-?
  • 荣耀之我叫长明

    荣耀之我叫长明

    二十年前,创世神明女娲再度现世,王者大陆人类文明直接被女娲以创造之力为媒介强制推进,人类文明迅速进化至接近地球文明二十二世纪的程度…… 势力本就盘根错节的大陆风云再起,暗影主宰的身躯如今却被名为长明的奇葩使用着,主宰命他去赴约女娲……加群,523307958。作者日常在线。长明:“啥?第一个要解决的目标是孙悟空?!就那个拿如意金箍棒的?”女娲:“确实是魔种孙悟空,但没有金箍棒。” 聚魔、入魔、练魔、通灵、化神,每个层次又分二十四阶…… 长明:“嗯…这是修炼体系,不过我不需要,没办法,一出生呸!一重生就有了大陆之最的身体,这些修炼体系太多余了~”
  • 天道,我爱你

    天道,我爱你

    天道破碎,法则虚无。茫茫仙海,身为舟,心为帆。得一枚天道碎片,就能羽化成仙。嘿嘿!不说那些了,看我的故事能让你睡得香,这个理由够不够!
  • 重生之惜乐

    重生之惜乐

    对于女主来说是在前世无趣凄凉的死去之后珍惜今生的生活与快乐。对于男主来说是抛弃上一世黑暗的人生,找到前世暗恋的人并把她拐回家过自己的小日子。对于女主的婆婆来说就是要知足常乐才不会人财两失!不要小瞧一个眼里只有自己老婆的男人!
  • 二十年前的一宗强奸案

    二十年前的一宗强奸案

    排级护士李莉太漂亮了,她的光芒遮蔽了医生刘东爱慕的视线。如果不是二十年前的那宗强奸案,李莉也许永远也不会属于他。可是,当李莉终于成为刘东的新娘,他的内心真会如表面一样笑得灿烂吗?这段看似平静的婚姻,其实埋伏着汹涌的波涛。
  • 末世重生之女配系统太淡定

    末世重生之女配系统太淡定

    男主版文案:她走的第一年,他希翼万分的想:只要你回来,我不会再让你受丝毫委屈。她离开的第六年,他绝望万分的说:谁若能找到她,我就把这诺大的家产给谁。她消失的第十二年,他午夜梦回时,让人为她打造了一把坚固的锁链。她不见的第十八年,末世来了,他······疯了。凌依,莫让我再找到你。女主版文案:当她知道自己痛苦一生只因为自己是一个恶毒女配时,她想要哭泣,却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哭泣的本能。一场机遇······当一切重来,已成为系统一部分的她,人生又会有怎样的变化? 1v1,双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