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95700000001

第1章 写作:另一种造屋

我为什么要——或者说我为什么喜欢写作?写作时,我感受到的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一直在试图进行描述。但各种描述,都难以令我满意。后来,有一天,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确切的、理想的表达:写作便是建造房屋。

是的,我之所以写作,是因为它满足了我造屋的欲望,满足了我接受屋子的庇荫而享受幸福和愉悦的欲求。

我在写作,无休止地写作;我在造屋,无休止地在造屋。

当我对此“劳作”细究,进行无穷追问时,我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造屋的情结,区别只是造屋的方式不一样罢了——我是在用文字造屋:造屋情结与生俱来,而此情结又来自人类最古老的欲望。

记得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很像一个人家真的在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杂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不是一个空屋,里面还会放上床、桌子、书柜等家什。谁谁谁睡在哪张床上,谁谁谁坐在桌子的哪一边,不停地说着。一座屋子里,有很多空间分割,各有各的功能。有时好商量,有时还会发生争执,最严重的是,可能有一个霸道的孩子因为自己的愿望未能得到满足,恼了,突然一脚踩烂了马上就要竣工的屋子。每逢这样的情况,其他孩子也许不理那个孩子了,还骂他几句很难听的;也许还会有一场激烈的打斗,直打得鼻青脸肿“哇哇”地哭。无论哪一方,都觉得事情很重大,仿佛那真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屋子。无论是希望屋子好好地保留在树下的,还是肆意要毁坏屋子的,完全把这件事看成了大事。当然,很多时候是非常美好的情景。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在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庆贺的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后,又跑回来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了他的屋子、他的家面前。

我更喜欢独自一人盖屋子。

那时,我既是设计师,又是泥瓦工、木匠和听使唤的杂工。我对我发布命令:“搬砖去!”于是,我答应了一声:“唉!”就搬砖去——哪里有什么砖,只是虚拟的一个空空的动作,一边忙碌一边不住地在嘴里说着:“这里是门!”“窗子要开得大大的!”“这个房间是爸爸妈妈的,这个呢——小的,不,大的,是我的!我要睡一个大大的房间!窗子外面是一条大河!”那时的田野上,也许就我一个人。那时,也许四周是滚滚的金色的麦浪,也许四周是正在扬花的一望无际的稻子。我很投入,很专注,除了这屋子,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那时,也许太阳正高高地悬挂在我的头上,也许很快落进西方大水尽头的芦苇丛中了——它很大很大,比挂在天空中央的太阳大好几倍。终于,那屋子落成了。那时,也许有一支野鸭的队伍从天空飞过,也许,天空光溜溜的,什么也没有,就是一派纯粹的蓝。我盘腿坐在我的屋子跟前,静静地看着它。那是我的作品,没有任何人参与的作品。我欣赏着它,这种欣赏与米开朗基罗完成教堂穹顶上一幅流芳百世的作品之后的欣赏,其实并无两样。可惜的是,那时我还根本不知道这个意大利人——这个受雇于别人而作画的人,每完成一件作品,总会悄悄地在他作品的一个不太会引起别人注意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名字。早知道这一点,我也会在我屋子的墙上写上我的名字。屋子,作品,伟大的作品,我完成的……此后,一连许多天,我都会不住地惦记着我的屋子,我的作品。我会常常去看它。说来也奇怪,那屋子是建在一条田埂上的,那田埂上会有去田间劳作的人不时地走过,但那屋子,却总是好好地还在那里。看来,所有见到的人,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直到某天夜里或是一个下午,一场倾盆大雨将它冲刷得了无痕迹。

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那时,除了积木,好像也就没有什么其他的玩具了。一度,我对积木非常着迷——更准确地说,依然是对建造屋子着迷。我用这些大大小小、形状不一、颜色各异的积木,建造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在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房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地盖,不停地推倒再盖——盖一座与之前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它会一连好几天矗立在那里,就像现在看到的一座经典性的建筑。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现在我知道了,屋子,是一个小小的孩子就会有的意象,因为那是人类祖先遗存下的意象。这就是为什么第一堂美术课上,老师往往总是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用几条长长短短、横着竖着的直线画一座屋子的原因。

屋子就是家。

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知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是和家有关的。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的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落在了地上,无数的喜鹊飞散,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当我终于长大时,儿时的造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反而愈加强烈。只不过造屋材料变了,它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文字建造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更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是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去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物质之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还有,也许我如此喜欢写作——造屋,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满足了我天生向往和渴求自由的欲望。

这里所说的自由,与政治无关。即使最民主的制度,实际上也无法满足我们对自由的欲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参与者的萨特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听上去让人感到非常刺耳,甚至令人感到极大的不快。他居然在人们欢庆解放的时候说:“我们从来没有拥有比在德国占领期更多的自由。”他曾经是一个革命者,他当然不是在赞美纳粹,而是在揭示这样一个铁的事实:这种自由,是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都无法给予的。在将自由作为一种癖好、作为生命追求的萨特看来,这种自由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但他找到了一种走向自由的途径:写作——造屋。

人类社会如果要得以正常运转,就必须讲义务和法则,就必须接受无数条条框框的限制。而义务、法则、条条框框却是和人的自由天性相悖的。越是精致、严密的社会,越要讲义务和法则。因此,现代文明并不能解决自由的问题。但对自由的欲望,是天赋予的,那么它便是合理的,是无可厚非的。对立将是永恒的。智慧的人类找到了许多平衡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写作。你可以调动文字的千军万马,你可以将文字视作葱茏草木,使荒漠不再。你可以将文字视作鸽群,放飞到无边无际的天空。你需要田野,于是就有了田野。你需要谷仓,于是就有了谷仓。文字无所不能。

作为一种符号,文字本是一一对应于这个世界的。有山,于是我们就有了“山”这个符号。有河,于是我们就有了“河”这个符号。天长日久,许多符号所代表的对象已不复存在,但这些符号还在,我们依然一如往常地使用着。另外,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叙述,常常是一种回忆性质的。我们在说“一棵绿色的小树苗”这句话时,并不是在用眼睛看着它,用手抓着它的情况下说的。事实上,我们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在用语言复述我们的身体早已离开的现场、早已离开的时间和空间。如果这样做是非法的,那你就无权在从巴黎回到北京后,向你的友人叙说卢浮宫——除非你将卢浮宫背到北京。而这样要求显然是愚蠢的。还有,我们要看到语言的活性结构,一个“大”字,可以用它来形容一只与较小的蚂蚁相比显得较大的蚂蚁——大蚂蚁,又可以用它来形容一座白云缭绕的山——大山。一个个独立的符号可以在一定的语法之下,进行无穷无尽的组合。所有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诉说一个事实:语言早已离开现实,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这个王国的本质是自由,而这正契合了我们的自由欲望。这个王国有它的契约,但我们可以在这一契约之下,获得广阔的自由。写作,让我们的灵魂得以自由翱翔,让我们的自由之精神得以光芒四射,让我们向往自由的心灵得以安顿。

为自由而写作,写作可以使你自由。因为屋子属于你,是你的空间。你可以在你构造的空间中让自己的心扉完全打开,让感情得以充分抒发,让你的创造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而且,造屋本身就会让你领略自由的快意。房子坐落在何处,是何种风格的屋子,一切,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当屋子终于按照你的心思矗立在你眼前时,你的快意一定是无边无际的。那时,你定会对自由顶礼膜拜。

造屋,自然又是一次审美的历程。房子,是你美学的产物,又是你审美的对象。你面对着它——不仅是外部,还有内部,它的造型、它的结构、它的气韵、它与自然的完美合一,会使你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的状态。你在一次又一次的审美过程中又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再后来,当我意识到了我所造的屋子不仅仅是属于我的,而且是属于任何一个愿意亲近它的孩子时,我完成了一次理念和境界的蜕变与升华。再写作,再造屋,许多时候我忘记了它们与我的个人关系,而只是在想着它们与孩子——成千上万的孩子的关系。我越来越明确自己的职责:我是在为孩子写作,在为孩子造屋。我开始变得认真、庄严,并感到神圣。我对每一座屋子的建造,殚精竭虑,严格到苛求。我必须为他们建造这世界上最好、最经得起审美的屋子,虽然我知道难以做到,但我一直在尽心尽力地去做。

孩子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屋子的庇护。当狂风暴雨袭击他们时,他们需要屋子。天寒地冻的冬季,这屋子里生着火炉。酷暑难熬的夏日,四面窗户开着,凉风习习。黑夜降临,当恐怖像雾在荒野中升腾时,屋子会让他们无所畏惧。这屋子里,不仅有温床、美食,还有许多好玩的开发心智的器物。有高高矮矮的书柜,而这些书为书中之书。它们会净化孩子的灵魂,会教孩子如何做人。它们犹如一艘船,渡他们去彼岸;它们犹如一盏灯,导他们去远方。

对于我而言,最大的希望,也是最大的幸福,就是当他们长大离开这些屋子数年后,会时不时地回忆起曾经温暖过、庇护过他们的屋子。而那时,正老去的他们居然在回忆这些屋子时有了一种乡愁——对,乡愁那样的感觉。这在我看来,就是我写作——造屋的圆满。

生命不息,造屋不止。既是为我自己,更是为那些总让我牵挂、感到悲悯的孩子们。

同类推荐
  • 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3

    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3

    小学生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只能从课堂之外大量而广泛地阅读精品。本册专门针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精选沈石溪、龙应台、三毛、顾城、林徽因等众多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以及查理·金斯莱、比安基、安徒生、王尔德等世界大师的经典名篇。通过阅读这些杰出作品,让小读者们享有语文课本不曾带来的阅读乐趣,培养孩子们在阅读中对比、归纳、联系的阅读和思维方式,大大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质量和阅读空间。
  •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在当今信息时代,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不能算是真正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因为我们时时都有可能与“心理学”不期而遇,需要用心理学知识来指导工作、学习和生活。作为一本导论性质的书籍,本书清晰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渗透了近年来心理学领域的新进展。帮助读者建构心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本书写作明白流畅、通俗易懂,兼顾科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带领读者步入心理学的世界,开始令人向往的心理学之旅。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明式家具(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明式家具(阅读中华国粹)

    形态各异的家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致说来,世界上的家具可以分为两大系统。东方系统以中国家具为主,而西方系统则以英国家具为主。由于受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地理气候、制作技巧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家具走着与西方家具迥然不同的道路,形成一种工艺精湛、耐人寻味的东方家具体系,在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在中国的古代传统家具中,明式家具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家具的杰出代表,它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家具及室内装饰的发展。
  • 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研究

    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研究

    《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理论综述;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必要性;中国生态补偿宏观政策的基本框架;中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等。
  • 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2010-2012)

    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2010-2012)

    本书在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过程中,运用了一些独特而对学生有用的鉴赏方法,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几个亮点:一、在鉴赏高考诗歌时采用“以诗证诗”的方法,即利用甲诗人的A诗印证其B诗,或者用甲诗人的诗印证乙诗人的诗。二、用丰富的诗例对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进行类型化分析。两位作者在赏析诗歌时,总是先对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诗人情感进行类型化梳理,比如一个意象通常会表达哪几种情感。三、精美、灵动、诗化般的语言,毫无疑问地成了该书的一抹风景。赏析古典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美,似具于丹之风。
热门推荐
  • 总裁驾到:追妻三十六计

    总裁驾到:追妻三十六计

    你有没有用力爱过一个人。你掩饰了自己的伤口和心酸,把笑留给他,把苦留给自己。很多次乔惜都在想。如果可以选择,十二年前的傍晚,她绝不会跟随母亲来到顾家,认识了顾北城。“这个不伤身体。”他看到藏在抽屉的那瓶药,几天后给了她另一瓶。直到后来她才知道,那瓶药吃多了会导致不孕。三年后,再次出现,她已经成为了别人的未婚妻。他却浑身是血的倒在她的怀里,悔恨的擦去她脸上的泪珠,“乔乔,我想跟你好好地,可是太晚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弃妇的小日子

    弃妇的小日子

    她被婆婆以夫君之名休弃,抱着襁褓中的女儿离开。她忘掉身份重做农妇,借精致糕点“梨花醉”赢得了尊重!他是大宅院在外经商的少爷,一场意外,她为了五十两银子嫁给了他,他为了传宗接代答应族长贴告示娶了她。新婚夜,抬眼的一瞬间,她被他的容颜吸引,下定决心夫唱妇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不能忘记的爱

    不能忘记的爱

    石杰,满族,辽宁北镇人,渤海大学学报编审,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辽宁省作家协会特邀评论家。著有理论著述多种,同时发表和出版小说多篇(部)。我这里所要讲述的是一个苦涩的爱情故事,里面多少又有些甘甜令人回味。就好像一颗尚未成熟的果子,虽然酸涩,细细品尝,齿缝里倒也留下一股淡淡的清香。那天午后,我一如既往地坐在书房里写作。秋日的阳光从窗外射进来,铺在写字台的斜角上,室内一片温馨。我因空气中的暖意而有些困倦,几乎想去床上休息一会儿了。这时,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而疲惫的女人的声音:“是刘云老师吗?”我说是的,你是哪位?
  • 全能铸造师

    全能铸造师

    学铸造,只是帮别人铸造装备,赚点钱。减轻家里负担。没想到成了全服最牛全能铸造师
  • 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

    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

    “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选择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过社会加速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2个年份为切入点,一年一本,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这一年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描述其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和社会风貌,论述其在新中国65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 鬼案

    鬼案

    周道沣在归安接任知县的头一桩案子,就使他这个父母官的前程面临岌岌可危的处境,最初,当柳府的管家击鼓鸣冤时,周道沣全然没有想到在这一纸状子后面所牵扯到的复杂背景。六月四日那天,是柳府太夫人的忌日,大小姐柳含春由两个丫鬟陪伴,前往镜缘寺进香。那镜缘寺是一座有着二百余名僧人的百年古刹,香火极盛,法事兴隆。那柳大小姐是归安城有名的美人,月貌花颜,莲步生香,又在怀春妙龄,归安名士,无不思之诱之。柳老员外平日恐惹口舌,向来不允掌上明珠轻出门外。
  • 日本的属性

    日本的属性

    日本的产品为什么质量好?日本人为什么喜欢樱花?日本人为什么特别团结?日本人对宗教的态度如何?日本人对东方文化的继承如何?天皇对日本人的意义如何?翻开本书,你都能找到答案。本书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三方面介绍日本,旨在向读者展示日本的风土人情,以及其背后隐藏的日本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从根源上解读日本。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Night and Day

    Night and Da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珠玉词

    珠玉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