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2300000015

第15章 王安石种种(2)

林语堂的这本传记在大陆出版时,编辑在书后特别指出:“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述持的是保守派观点。王安石力主‘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抑制大地主大官僚,以期富国强兵,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尽管因种种缘由(其中包括保守派的顽固反对)未臻预期效果,但作为一次改革运动,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难道说因为“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站在这场变法运动对立面的人士,就必然要成为蒙羞受辱的对象吗?事实上,回顾公元1070年北宋的熙宁变法,王安石想做什么和做成什么,是要两分法来看的。只是一个停留在脑海的梦幻花园,而没有随之而来的,一个展现在眼前的完美世界,所谓的“进步意义”,其实也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逐一回顾这场持续多年的政治运动,根据当时的和后来的文献资料,很难找到成为“有进步意义”的王安石的对立面,也就必然是“有退步意义”的司马光、韩琦、富弼、吕诲、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还有王安石的两个弟弟王安礼、王安国,他们是代表着大地主、大贵族的利益,出于保守僵化,出于权力之争来反对这场改革的。他们难道不知道与王安石针锋相对的时候,实际上是和支持王安石的神宗皇帝对着干吗?他们心目中要是没有崇高的理想,要是没有值得为之牺牲个人仕途、前程的价值观,要是没有哪怕流放贬谪,也要坚持真理到底的勇气,恐怕也不会获得当世和后代如此敬仰了。

据宋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司马文正公以高才令德,大得中外之望。”

故公之退十有余年,天下之人日冀其复用。熙宁末,余夜宿青州北淄河马铺,晨起行,见村民百人,欢呼踊跃,自北而南。余惊问之,皆曰:‘传司马为宰相矣。’余以为虽出于野人妄传,亦其情之所素欲也。据宋人张淲的《云谷杂记》:“司马公薨,京师之民,罢市往吊,粥衣以致奠。巷哭以送丧者,盖以千万数。上命户部侍郎赵瞻、内侍省押班冯宗道护其丧归葬。瞻等还奏:‘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数万人。”

为什么民众有如此拥戴的行为和举动,因为从他们的文章和言论,读出当时不堪变法之害的民众心声,也读出当时无法承受变法之害的社会痛苦,正是这种文化良知,社会责任,人类公义,道德承担,从来是民众喉舌的中国文人,他们的作品和他们的抗争,不但在当时产生广泛的影响,也是在文学史上得到不朽的原因。

李亚平先生在其新着《帝国政界往事》中,这样反躬自问:“由是观之,如果一定认为他们代表了大贵族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了某种僵化、保守的政治立场反对变法的话,我们就必须同意这样一个前提,即:苏东坡在写下所有那一切辉煌文字的时候,实际上是口是心非的,在政治上,他们落后而反动,在经济上,他们贪婪而自私,在文化上,他们虚伪而心理阴暗,在个人品德上,他们狡诈而伪善。否则,我们势必无法自圆其说。然而,我们所受过的所有教育,一切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都在告诉我们,事实不是这个样子的。”

理性而不是感情,更不是赌气地解读历史,既是为文之道,也是为人之道。

在被王安石辩诬者视为“恶意虚构”和“无耻谰言”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则关于苏东坡被王安石排挤出开封,继又遭遇诗狱的记载,大概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介甫与子瞻初无隙,吕惠卿忌子瞻,辄间之。神宗欲以子瞻同修起居注,介甫难之。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子瞻益论事无讳,拟廷试策万言书,论时政甚危,介甫滋不悦。子瞻外补官。中丞李定,介甫客也。定不服母丧,子瞻以为不孝,恶之。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这里提到的吕惠卿、李定,还有曾布、章悖、舒亶、邓绾等被王安石起用的新法支持者,无论在当时或是后代,都被视作声名狼藉,品行不端的人。虽然,近年来经过不断地漂白,不断地洗刷,诸如吕惠卿的出卖告密,诸如李定的匿丧不报,诸如邓绾“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当之”,都有了新的说法。看来,元人所编的《宋史》,囿于南宋士大夫对于熙宁变法的成见,受到反映民众心理的话本《拗相公》的影响,因而将其中部分人物纳入书末的《奸臣传》中,也许将来重新编写北宋这段历史的时候,有可能恢复历史本来面貌。

其实,现在为王安石重新定位于历史伟人的时候,定位为大政治家、大改革家,连同他的这些雇佣军也一一扶上尊位,实在是一种徒劳的努力。因为王安石为改革家,那些人未必都与他一样抱着改革的理想;王安石雄才大略,那些人未必都与他一样高瞻远瞩,纵横古今;王安石道德高尚,那些人未必都与他一样律己甚严,廉洁奉公。王安石与他们只有工作的上下级关系,而不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从五湖四海聚集在一起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王安石未尝不希望司马光、韩琦共襄盛举,未尝不盼着苏轼、苏辙为其羽翼,然而,道不同不相与谋,这就是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性格悲剧了,那好,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于是,他不得不在干部的物色选择上,舍本逐末,退而求其次,求其再次,求其次之又次。连他两个亲弟弟都弃他而去,可以想见当他儿子王雱,唯一支持他新政的骨肉,不幸早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了。

因此,他与他的助手和支持者的关系,说白了,就是老板和伙计。他们所以投奔王安石,因为他们在司马光、韩琦、富弼、吕诲、欧阳修那些资深政治家眼中,怎么能有苏氏兄弟那样的前景呢!所以,当这些王安石的雇佣军,有条件实施反攻倒算时,拿苏轼祭刀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林语堂并没有费太多的笔墨,去写王对于苏的迫害,但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调任途经南京,与王安石见面时,是有过交锋的。“王安石失败之后,苏东坡在金陵遇见他,斥责他发动战争,迫害文人之罪,王安石回答说吕惠卿当负全责。此不足以为借口,因为王安石本人坚持严酷对付反对派,而且在熙宁四年四月至六年七月吕惠卿因父丧去职期间,王安石在京师成立用以侦察批评朝政者的特务机构。”

林语堂还写到了王安石对于苏东坡公开反对新政,而给予的报复,那是这位诗人平生第一次差点吃官司的细节:“苏东坡(因反对变法,三次给神宗)上书以后,(这是颇让王安石不开心的事情,不过,因为苏东坡职卑位微,王安石可以不必在乎他。)熙宁四年一月起任告院权开封府推官,在任期间,他出了一道乡试考题《论独断》,这触怒了王安石(这当然是一次对他权威的公开挑衅),苏东坡立遭罢黜。”随后,“王安石的亲戚兼随员谢景温,挟法诬告。当时流传一个谣言,说苏氏兄弟运父灵乘船回四川原籍途中,曾滥用官家的卫兵,并购买家具瓷器,并可能偷运私盐从中牟利。官方乃派人到苏氏兄弟运灵所经各省路途上,从船夫,兵卒,仪官搜集资料。”后来查无实据,此案遂告寝息。但谁都知道,谢的发难,与王的授意分不开。

在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亦载有此事。卷二百十四纪:“景温与王安石联姻,安石实使之穷治,卒无所得。”卷四百二十一纪:“谢景温天资奸佞,素多朋附。熙宁中,王安石用事之日擢为知杂御史。是时,苏轼方忤安石,景温迎合其意,辄具弹奏,谓轼丁忧返蜀,乘舟商贩,及朝廷下逐路监司体量,事皆无实。”在《太平治迹统类》卷十三《神宗任用安石》里这样记载:“谓范缜举苏轼为谏官,御史知杂事谢景温以谤语力排之,事不实,士论薄之。”安石大喜,未有以发也。“会举谏官,范缜以轼应诏,谢景温恐轼为谏官攻介甫之短,故力排之。”政坛的事,官场的事,这种勾心斗角,机关算尽,都是属于司空见惯的正常活动。道德再高尚的政治家,绝对不趟浑水,是不可能的。

王安石还是将这位官不算大,文章声名却比他响亮的同行,逼出了京师。

看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耳朵边,没有少给这位政敌,加油添醋,造谣生事。

《长编》卷二百十四纪:“司马光奏对垂拱殿,上谓‘苏轼非佳士,卿误知之。鲜于优在远,轼以奏稿传之。韩琦赠银三百两而不受,乃贩盐及苏木瓷器。’光曰:‘凡责人当察其情,轼贩鬻之利,岂能及所赠之银乎!安石素恶轼,陛下岂不知以姻家谢景温为鹰犬使攻之!臣岂能自保不可不去也。且轼虽不佳,岂不贤于李定之不服母丧禽兽之不如。安石喜之,乃欲用为台官。’”

然而,惹不起、躲得起的苏轼还是到杭州为太守去了。不过躲过初一,没躲过十五,乌台里坐着的御史,王安石提拔起来的爪牙,又将他拘押在大牢里。

在神宗强烈支持下,王安石变法诸多措施,终于一一出台。这位改革家常责备别人读书少,而他自己却未能从历史上那些改革家的命运,吸取必要的教训。商鞅、桑弘羊、王莽、刘晏、杨炎、王叔文、王1丕诸人的起伏沉浮,至少有四条经验,值得引以为戒:

第一,绝对不能低估反对派,成败系此一步;第二,绝对不能贪多求快,欲速则不达;第三,绝对不能因为你光荣、伟大、正确,老百姓会理所当然地买你的账。

尤其,第四,绝对不能由于你许诺明天给老百姓一个油饼,你今天就有权利用针线缝上老百姓的嘴,拿老百姓不当人来折腾。

看来,王安石读书虽多,但他的自大狂倾向,也就是他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理论信念所产生出来的负面因素,诸如刚愎自用,顽固偏执,拒绝妥协,抵制调适的性格缺陷,阻碍着他借鉴历史上那些失败的改革,用以自勉。他把他的改革大业系于神宗陛下一个人身上,只要将他说服就万事大吉了;正如他当年上万言书,寄希望于仁宗皇帝一样。结果,上方宝剑在手,必然是一意孤行,哪怕碰上南墙,也是死不转寰。于是,政令一出,舆论大哗,朝野大乱,沸反盈天。王安石作为一个大政治家,一位大思想家,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都是举世公认的,但从来没有一位研究他的学者,认为他是一位具有行政能力和管理经验的CEO式的领军人物,更不是一个折冲尊俎,应变圆通,灵活机智,进退从容的政治领袖。他连自己的私生活都不善料理,焉谈其他?这样一个智商极高而行为能力极低的学者型干部,适合做领导者的智库、智囊、幕僚、高参,让他出谋划策,沙盘作业,是可以的,让他运筹帷幄,指挥全局,则不行。不要说北宋时期的那种因循保守的政治体制,也不要说北宋时期那种懑顸臃肿的官僚架构,更不要说几乎不跟大宋王朝的老百姓打一声招呼,简直让人吓一个跟头的改革大计,像雷阵雨似的倾盆而来。哪怕一个极正常的当代国家,毫无预案地让全民承受这大规模、大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种极其强烈的社会动荡,谁也是经不起折腾的。

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怎么能像烙大饼似的翻来覆去呢?而北宋王朝一百多年苟且生存下来,连小鲜那样还保持着一条鱼的完整形状都说不上,只能说是即将散架,还没有马上散架的,快要箍不住的一只漏水不止的木桶,你王安石不是采取小修小补的保守疗法,而是大卸八块,这只桶不完蛋,焉有他哉?王安石先生充满自信,伸出两只手,对神宗皇帝讲,陛下您看,每只手有五根手指,从理论上讲,一下子按住十个跳蚤是绝对有可能的。这是笑话,然而也是熙宁二年的真实。

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觉得大宋王朝需要改革,但没有一个有头脑的人,会赞成王安石这样的改革。’

你是在进行改革,而不是在进行革命。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改革家,都热衷于用革命的手段来实施改革,结果无不碰得头破血流。革命允许暴力,暴力可以摧枯拉朽,反对派敢龇牙,只要手里有枪杆子,二话不说,马上摆平。这只桶老子不要了,另造一只新桶,这就叫革命。而这只桶再坏再破,也不能一脚踢掉,要加固,要堵漏,要去朽,要更新,这才叫改革。因此,改革就得和颜悦色,就得和风细雨,就得由点而面,由局部而全体,润物无声地细致工作。

中国人,中国农民,特别是中国农民的小农经济所形成的求稳心态,怕乱心态,苟全心态,保守心态,没有二十年、三十年一切都做到家的扎实功夫,想收到改革的成效,想享受改革的成果,如王安石这样的冒失行事,不失败才怪?

有论者说,他是一只叫得太早的公鸡,其实,说准确点,他是一只想自己下蛋的公鸡,在做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

北京的春天通常都是从玉兰花的绽放开始的,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的春天快要结束,初夏的薰风吹落了一地玉兰花瓣的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大清王朝出现了回光返照式的余晖,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戊戌变法”正式出笼。

年轻的光绪皇帝正式颁布《明定国是诏》,举国震惊。

康有为是读过很多书的人,显然考虑过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教训,他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遭到保守派的抵制。于是,他对光绪建议:“请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彼守旧大臣向来本无事可办,今但仍其旧,听其尊位重禄,而新政之事,别责之于小臣。则彼守旧大臣,既无办事之劳,复无失位之惧,则怨谤自息矣!”

急于改革的光绪皇帝,简直等不及了,第一个行动就是废科举八股。当时,维新派第二号人物梁启超,对此举动兴奋得不能自已,说:“海内有志之士读诏书皆酌酒相庆,以为去千年愚民之弊,为维新第一大事也。”问题在于清德宗犯了宋神宗同一个错误,从五月起,他迫不及待地发出一道道诏书,下令各地方推行学堂、商务、铁路、矿务……短短三个月,其颁发的新政谕旨,比神宗还要神宗,达二百八十多件。结果,颐和园内那棵开得稍晚一点的辛荑,也就是紫色的玉兰花,还未落尽,在满地花瓣的颐和园的漪澜堂里。老佛爷像捏死一个臭虫似的,使这场百日维新,胎死腹中。虽然,她是主刀者,但她身后却是绝对不许触犯其利益的保守派所组成的铜墙铁壁。

改革派有时想得十分单纯,以为天下人都如同自己一样,大旱之望虹霓一样期盼着他们举起义旗,来挽救这只已成破木桶似的政权。孰不知朝廷内外,举国上下,拥护者甚少,反对者甚众。王安石所碰到的,也是康、梁所碰到的。

光绪只有一位太后,而神宗却有好几位太后,这是这位理想主义者,列宁誉之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批林批孔”之际尊为法家的杰出代表,绝对没有任何高招可以应对的女流之辈。老太太们一流眼泪,王安石只好卷铺盖走人。

同类推荐
  • 少年毛泽东

    少年毛泽东

    从8岁到16岁,毛泽东先后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多处私塾读书。在私塾里毛泽东接受的是旧式教育。他对枯燥难懂的经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不感兴趣。但是,在这里他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培养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也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多位塾师对他后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也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
  • 大军事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军事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战争,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变幻莫测的一种现象。正因如此,那些在战争中用兵如神的大军事家便令人惊叹和折服。他们的性格特点与战斗故事被人久久传诵。
  • 孔祥熙全传(上)

    孔祥熙全传(上)

    自称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裔孙的孔祥熙,青年时期经贸有术,在家乡山西太谷拥有一定资财。1927年4月投靠蒋介石集团,并促成蒋介石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孔主管财政达11年之久,对币制改革、支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及支撑抗战财政,有过一定的贡献。但孔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再受到舆论的指摘,1944年11月即被迫去职,从此离开政坛。
  • 活着,因你而美丽

    活着,因你而美丽

    这是描述我国著名烧伤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的长篇传记。作者以尤其动情的笔调咏叹了主人公毕生倾力于青春美丽、生命美丽的烧伤外科学。以大量翔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呈现出盛志勇院士在我国烧伤医学上的巨大贡献,这同是地是对整个人类未来的贡献。
  •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创世鼻祖的发明家(4)》本书分为鲁班、爱德华·琴纳、威廉·赫谢尔等部分。
热门推荐
  • 狼性的法则

    狼性的法则

    《狼性的法则》全面阐释,深度分析,做了有观点、有价值的评述。从狼性坚韧、狼性无畏、狼性多变、狼性准则、狼性心态、狼性追求、狼性忍耐、狼性狂野、狼性残暴、狼性纪律、狼性智慧、狼性团队、狼性沟通、狼性好奇、狼性专注15个角度,有深度有力度地展示了狼道智慧。
  • 电影世界流浪记

    电影世界流浪记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街角的巷子里突然传来一个女人求救声。
  • 情似故人来(下册)

    情似故人来(下册)

    一段丝绸世家的盛衰荣辱,一场前世今生的风花雪月。赵以敬和宋清扬,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一次雨夜的邂逅,他记忆深处的那双熟悉眉眼,有了新的灵动。沉稳冷酷的他,淡薄清静的她,第一次爱得欲罢不能,飞蛾扑火。他是她的劫,没有遇到他,今生如虚度;她是他的孽,没有遇到她,岁月空被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命犯悍女

    命犯悍女

    一颗杀气腾腾的小行星冲向地球!亚母、亚核、地球之心、蓝焰战士……捍卫母星的力量开始崛起。但,故事却从一次八字相合的相亲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部爱情动作片。哈哈,你想什么呢?不是你想的那样子。
  • 宿主她真可爱

    宿主她真可爱

    男神:为什么不想和我谈恋爱?徐缓一本正经道:因为我要做任务呀。这是一个可爱专一一心只有任务的宿主,没想到被某人缠上。没办法,那我们只好边做任务边谈恋爱!系统: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个大骗子,放开我们家宿主让我来【不是】
  • 带着超神系统穿越异界

    带着超神系统穿越异界

    岁月为纵,疆域为横,纵横交错间,探文明兴衰秘辛。秘法为唇,力量为齿,唇齿开阖中,谱世间荣辱诗篇。神魔为天,生灵为地,天地碰撞时,问天下谁主沉浮?我是过客,我也是见证者;我是栋梁,我也是建设者;我是传奇,我更是缔造者!我,超出三界外;我,不在五行中;我,只存于传说中。对了,还有我的超神系统。
  • 重生之巧媳妇

    重生之巧媳妇

    身为二十一世纪女孩的韩子禾,重生到了一个类似于地球八、九十年代的平行世界。
  • 女医生的平凡人生

    女医生的平凡人生

    一个女医生的平凡人生,从娃娃亲到闪婚以及和贫困陌生家庭的磨合,奋斗,拼搏。平凡而艰苦曲折的人生经历,磨练成就了一个善良女性的高尚情操和厚重的人格品德。
  • 迫嫁为妾

    迫嫁为妾

    大婚前夕,连续七夜被人掳走再被送回,唯一记得的便是那袅袅檀香中的几度纠缠。未婚而错,被浸猪笼,她求速死,却连死都变成了奢侈!想要嫁的,终未成嫁。恨着的,却成了她的天她的地,一朝得宠,却只落得风口浪尖上的那一只孤单的蝶,蝶舞翩跹,舞就的不是情,而且他给予她的深深罪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