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2300000002

第2章 苏东坡戒诗(1)

有戒烟者,有戒酒者,当然更有戒毒者,都因沉湎其中,深受其害,而苦于不能自拔,才有戒之一说。

然而,戒诗,则似是闻所未闻。诗是天籁,诗是灵感,诗是真情的流露和思想的升华,诗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音乐,为什么要戒呢?岂非太荒唐突兀了么?

然而,在一部中国文学史中,独独有这样一个例外,那就是宋代的苏轼。

这位大诗人,就因为吃了他自己写的诗的苦头,他的家人,他的弟弟苏辙,他的老前辈文彦博,都奉劝他戒诗,不要再为诗惹无妄之灾了。他在《次韵答邦直子由四首》里写道:“欲吐狂言喙三尺,怕君嗔我却须吞。”在句下自注:“邦直屡以此为戒。”他的一位至交,就是擅画竹的文与可,得知他从开封到杭州来做官,送了他一首诗,其中有“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句,也是提醒他切莫做诗了。由此可以看到苏轼的朋友们,都不愿他再为诗而身陷缧绁了。

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一载,“先是东坡公在馆阁,颇因言语文章,规切时政,(毕)仲游忧其及祸,贻书戒之曰:‘孟轲不得已而后辩,孔子欲无言,古人所以精谋极虑,固功业而养寿命者,未尝不出乎此。君自立朝以来,祸福利害系身者未尝言,顾直惜其言尔。夫言语之累,不特出口者为言,其形于诗歌、赞以赋颂、托于碑铭、着于序记者,亦言也。今知畏于口而未畏于文,是其所是,则见是者喜,非其所非,则蒙非者怨。喜者未能济君之谋,而怨者或已败君之事矣。天下论君之文,如孙膑之用兵、扁鹊之医疾,固所指名者矣。虽无是非之言,犹有是非之疑,又况其有耶?官非谏臣,职非御史,而非人所未非,是人所未是,危身触讳以游其间,殆由抱石而救溺也。’”这是公元1070年,北宋熙宁三年间事。大概是最早向苏东坡提出来戒诗、戒文、戒言的有心人。苏轼“得书耸然,竟如其虑。”然而,这最初的劝告,对他虽有惊悚的效果,但好像他并未引以为训。到了公元1072年,北宋熙宁五年’,据刘克庄回忆,有一位叫梁师孟的苏轼的知友,“劝坡戒言语时,诗祸未有萌也。自密守徐,自徐守湖,自湖逮赴御史狱,坡聪明了不自知,子由亦未之知,而醇之独先知之,可谓见远察微之士矣。”

由此可知,一下子会有这么许多朋友、家人,一起来劝苏轼戒诗,连同戒文章,戒语言,就差戒放屁了呢?肯定事出有因的。

中国有文字狱的历史,却也早了,通常都是皇帝才起劲做这种事情。但苏东坡这次入狱,虽因文字起,倒不是皇帝要整他,而是皇帝身边的人不放过他;相反,皇帝本人,甚至皇帝的母亲还在为他大说好话的一次奇特的文字狱例。

这和莎士比亚时代的宫廷审查官,对他的剧本挑剔备至一样,甚至在被枪毙了的剧本手稿上,写上“小心自己脑袋”诸如此类警告他的话。与宋神宗相似,伊丽莎白女王和继位的詹姆士一世,却对这位剧作家倒相当宽容,优礼有加,那位来自苏格兰的瘸腿国王,还曾因‘《麦克白》的成功演出,给了他三十镑赏金。那时的英镑,可比今天值钱多了。苏轼虽然无此好运,但最后,宋神宗还是没有按照御史的意见杀他的头,而是从轻发落,把他谪放黄州,自然也是皇恩浩荡的事。如果这位皇上一时糊涂,对臣下上报的处置意见,随随便便画了个圈的话,那我们今天,就怕读不到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了。

回忆这一段多少有点类似的东西方历史事实,是饶有兴味的。应该看到,英国的这两位君主,是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伊丽莎白女王,本人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鉴赏力很高的女人,像《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这出喜剧,某种程度上说,是她启迪莎士比亚写成的。相比之下,她手下的只会威胁杀头的宫廷审查官,就是一群饭桶了。而坚持变法的宋神宗,也是个比较有头脑的皇帝,所以,他比臣下高明,把这个案子由御史处理改由内廷更亲信的人责办,这才使莎士比亚和苏东坡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巨人。

多亏南宋的陆游,还有一位朋九万,因为当时的中央政府,各部衙门,从开封逃到临安,好多官方文档资料散落人间,他得以从内档中,整理出版了一本“乌台诗案”,使我们知道这宗迫害大师的史实。这书中收录了苏轼被捕入狱的全部文件,包括审讯记录、口供,和所谓的诗文证据。也看到那些反对他的政客,智商是如何的低。而越是智商低的人,一旦有权,整起智商比他高的人,是越发的起劲。但唯其脑细胞缺乏,才有种种低劣的发难,愚蠢的中伤,笨拙的攻讦,和没有多少水平的责词。他们兴高彩烈地抓住了他诗中的两句话:“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和其他一些叙述民众苦难的诗,以及奏章里的只言片宇,告到了宋神宗那儿去,控他一个大逆不道。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有什么罪比反对皇帝的罪还大呢?别看这些人智商极低,但在关键时刻整人,并一下子上纲到极限,又显得很有天才。“龙就是陛下您啊,蛰龙,就是恶毒攻击陛下您已经入土为安了呀……”这时,既要有慷慨激昂和满腔义愤,还要有眼泪鼻涕和满脸忠诚。所以,无限上纲和隐射法,努力往皇帝身上牵强附会过去,便是所有低能儿,用来打倒对手的有效套路。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皇帝在文化素质上,要高于他朝。赵姓皇帝对于文化人的使用、信任、提拔、尊重,也比他朝要好得多。像范仲淹、晏殊、司马光、文彦博、欧阳修、曾巩、梅圣俞,包括王安石,和苏轼的弟弟苏辙,直到南宋末年的文天祥、谢枋得、陆秀夫等等,都做了很大的官,而且都是诗文大家。在中国当皇帝的几百人之中,曹操是算得上一位真正的帝王级作家,和他差不多等级的南唐中宗和后主,应该是懂得作家和创作规律的皇帝,但他们也不能像宋朝皇帝那样给作家这么高度的信任。神宗甚至把王安石请出来当他的当朝宰相,这在别朝别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皇帝高看作家者不是没有,不过绝大多数是当个消闲解闷的玩意儿罢了,不会在政治上多么重用的。南朝的谢灵运就是一个例子,皇帝对他亲近,不过是同他谈谈诗文而已,但他却想染指权力,结果,皇上一不开心,就把他给杀了。所以,像宋朝这样起用文人,予以政治上的信任,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很罕见的文化现象,确实是值得研究的。

这位宋神宗,接英宗位后,一方面,支持新派王安石的变法,很想发奋图强一番,来扭转积弱之势。一方面,也很欣赏保守派苏轼的才华,表明了一个皇帝的文化品位,决定了他对待作家和作品的态度,以及做法。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懂得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有人打个小报告,马上就要作家好看的主子。赵顼每次读到苏轼奏章的文彩处,便对臣下赞不绝口。读到他反映民间疾苦的词章,连吃饭都不香的,可见是怎样打动他了。

他当然不能相信这个诗人会反对朝廷,用诗文来诽谤他。但是,现在控制朝政大权的那些官员,很害怕苏轼从地方回到开封的中央政府里来做事。只要他回来,就必然得到皇帝的重用,就必然要妨碍他们,使他们失去部分权力。

存在这样的危机感,必然要抱成团地置苏轼于死地了。于是,告密他反对皇帝,便是让他在眼前消失的最佳之计,这也是历来一部分文人求诸最高权力,来收拾同行的简直可以说是无师自通的绝妙手段。

所以,在皇帝的周围,一旦有一批这样的小人,而且他们又联合起来,那也是很能左右局面,甚至左右皇帝的一股可怕势力。他们“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凌厉攻势,竟使得宋神宗也无法不按照他们的意见,把苏轼抓起来押解京师审问。曾参的母亲,听到有人告诉她儿子杀人的信息,一次,不信,二次,还不信,到了第三次,她不得不信了,在纺车前坐不住了。赵顼是皇帝,但也是人,人是很容易被重复灌输的信息而改变观点的,至此,能不将信将疑嘛?

苏轼在写给这位文彦博的一封信里,说起过他家人对他写诗而受牵连的恨绝心情,读来令人心酸。“某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徒步相随,其余守舍皆妇女幼稚。至宿州,御史符下,就家取书。州郡望风,遗吏发卒围船搜取,长幼几怖死。既去,妇女恚骂曰:‘是好着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若此!’悉取焚之。”所以,他的家人不希望他写诗,“你可别再写诗了,拜托你了!”要他戒掉写诗的“毛病”,也是很自然的了。“要是你不写诗,哪会来抄家呢?”看起来,“抄家”一法,倒是早已有之的老古董了。其目的无非一是收集罪证,二是掠夺财富,三是打倒威风。对苏东坡这个一介书生来讲,一无油水二无威权,不过想从他的诗文里,再多找些证据,可致他于死命罢了。

同类推荐
  • 张居正传

    张居正传

    张居正于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初三在荆州府江陵县出生,而他的祖籍却并不是在这里。张居正的家谱十分简单,只能向上推算到元末。张居正在他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里记载,张家族谱上的远祖是张居正的七世祖,名为张关保。张关保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的后人,家住凤阳府定远县,就是现在的滁州。张关保与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与明朝的开国名将李善长也是同乡。在元朝末年张关保加入了红巾军的队伍,和乡亲们一起造反。在这期间,张关保一直追随朱元璋打天下。
  • 埃德蒙·伯克评传(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埃德蒙·伯克评传(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英国著名自由主义政治家试图把保守主义者伯克的政治思想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品评,试图达到“同情之理解”。
  • 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

    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

    本书用唯美而诗意的语言,力图诠释鸿儒钱钟书的人生传奇。众所周知,一部《围城》,享誉国内外,让一位男子声名鹊起,他便是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钱钟书是吴敬梓之后最有力的讽刺小说家。才华横溢,奈何斯人已逝,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然而,时光无法掩盖他生命的光芒,反而在岁月的洗礼后越发明亮通透。《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围绕着钱钟书一生,开展了一系列地描摹。钱钟书的年少光阴,青春年华,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出口成章的才情,浓郁的幽默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以及经营家庭的脚踏实地……多个角度给“《围城》之父”画像。
  • 中国近代民族英雄的杰出代表冯子材

    中国近代民族英雄的杰出代表冯子材

    在中国近代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民族英雄。由于中外军事水平的巨大差距,因此,这些民族英雄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关天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定海三总兵、中法战争中的杨玉科、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抵抗八国联军战争中的聂士成等,都因战败而英勇牺牲,壮烈殉国,永受后人尊崇;也有一些民族英雄曾经英勇抵抗外敌,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而先胜后败如中法战争中的刘永福,或先败后胜如中法战争中的刘铭传,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一直为后人们肯定。而像冯子材那样,在湘、淮、桂、黔、滇等省军队都先后被侵华法军战败的不利情况下,率领新募而成的萃军,勇当前敌,指挥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完胜猖獗一时的侵华法军,迫使法国内阁倒台,法国政府放弃对中国“踞地索偿”的侵略野心,从而创造了中国近代抵抗外国侵略战争的奇迹,同时代无人可及,鲜有可与之比肩者。因而,称冯子材为中国近代民族英雄的杰出代表应该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
  • 名人传记丛书:莱特兄弟

    名人传记丛书:莱特兄弟

    名人传记丛书——莱特兄弟——人类的飞行梦想在这里从神话变为现实:“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热门推荐
  • 楚雄的奇妙冒险

    楚雄的奇妙冒险

    修士被从云端拉下,恶鬼也被驱逐,帝国烟消云散,而属于凡人的政府崛起。火车喷出蒸汽,云舟翱翔天空。大帅们收起兵戈,组建公司集团,修建工厂。年轻人们将头发染成五颜六色,飙着飞剑躲避着警察的追捕,大呼小叫着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电话、电视机、相机、汽车如雨后春笋冒出头来,变化日新月异,让人目不暇接。在天都灰雾区,楚雄收到了同父异母的兄弟的关爱,也让他得到了那个大作家父亲的消息,十余年的蛰伏,他终于等到了机会的降临。
  • 狂神风云决

    狂神风云决

    记住我的名,往后的一万年,我要让这天为我颤动,大地为我碎裂,山河为我改道,妖魔闻我丧胆,鬼神闻我哭泣,站在九天之上我俯瞰着大地,让这世人往后一万年都记住我的名字——申仕达(申不害)
  • 追妻无度:boss大人温柔点

    追妻无度:boss大人温柔点

    四年前,她为了未婚夫主动献身。四年后才知道自己有多可笑,心心念念的未婚夫孩子都可以打酱油,还是和自己关系最好的闺蜜的。走投无路的时候,搭救自己的却是四年前的对象。他将她宠上天,可摘天上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冲动的青春——那年代 那岁月(上)

    冲动的青春——那年代 那岁月(上)

    尧鑫所著的《那年代那岁月》摒弃了以一个人的经历为一条线索的叙述方式,从男女主人公两个角度双线并行,回忆式叙述,力图更广阔地反映社会面。在表现校园生活的同时,也涉及中学生、大学生感兴趣的其他话题。同时,不失思想性,构筑正确的价值取向。《那年代那岁月》文字唯美细腻,善于构建画面感。人物性格特点突出,各具个性,人物在作者学习、工作、生活中皆有原型。
  • 永远不要羡慕别人,你自己就是最美的风景

    永远不要羡慕别人,你自己就是最美的风景

    那些常常让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干扰、感到不安的,往往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不去羡慕别人,你的日子就会变得悠然平静,从容不迫。不去羡慕别人,你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你自己的事业,达到你自己的目标,过好你自己的日子。
  • 惹上神探贵公子

    惹上神探贵公子

    被妹妹设计失去清誉,她还没有求负责,却被神探榜上身!本想甩开某男之际,不想亲人入狱,某男露出腹黑真面目:“女人,想要救人?用你终身来赌!”赌?被人陷害,有英雄救美;行动不便,还有美男送抱……唔,这场豪赌,好像稳赚不赔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彼岸的心愿

    彼岸的心愿

    生命诚可贵,愿望价更高!因为,一个人的一生,都是由不同的愿望组成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让人最放心不下的愿望,你最难实现的那个愿望,就由小茕为你实现吧~
  • 太初

    太初

    一树生的万朵花,天下道门是一家。法术千般变化,人心却亘古不变
  • 免疫养生

    免疫养生

    本书的内容大多是提高免疫力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是医学研究证实的,也是经过了人们的反复实践证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难得的是这些方法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既不神秘,也不难学,关键是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贯彻实行。读者可以慢慢读,边读边实践,在全面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同时,获得一种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