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72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知书达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个词,这是对人很高的一个评价。知书,是说文化修养高;达礼,则是说对人有礼貌,很懂礼节。

乍看起来,这个词是在说两件事情。其实不然。知书和达礼在我国传统价值观中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往上追溯,可一直追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他谈到君子的修养,应该饱读诗书,博学多闻,并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合乎正道。稍晚的《礼记·大学》是讲君子如何修身的经典篇章,里面提到八条培养道德、实现大道的途径,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可谓知书,诚意、正心与达礼相近,这四点又构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大学》十分推重,受其影响,这一思想被南宋以降的读书人普遍接受,对自身道德培养、人格塑造产生了深刻的作用。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同时也是大思想家的顾炎武,在国家覆亡、道义倾颓之时重新审视读书人的担当,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博学于文”,一是“行己有耻”(《与友人论学书》),仍然未离知书达礼之意。

在古人看来,知书与达礼是君子修养的两大要素,彼此之间又相辅相成。知书是达礼的基础和途径,达礼是知书的指导和升华。知书的意义,并不是认得几个字、背得几篇文章便罢了,而是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开阔眼界,认识纷繁复杂的万物,进而了解隐藏在万物中的秩序与规律。礼作为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等,其实是万物秩序在人类社会的反映,是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探索和界定。因此,对世界的了解越丰富、越深入,对礼的理解就来得更透彻、更圆融。反过来,对礼的体认是读书治学的重要参照,借此可以甄别是非、明辨源流。更重要的是,礼中包含着行为,所以达礼还是将书中所得知识与思考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

知书与达礼的内涵往往随着时代、流派、立场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知书应该从何处入手?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人们多将“五经”(《易》、《书》、《诗》、《礼》、《春秋》)视为读书治学的重中之重,甚至是通往正道的唯一途径。西汉学者扬雄便有“舍五经而济乎道,末矣”(《扬子法言·吾子》)的感慨。对儒家经典(包括“五经”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九经”、“十三经”)的推重此后便成为历朝历代的主流思想。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不少人提出除了儒家经典,还应把其他一些书也视作治学的基础。比如南朝梁元帝萧绎认为“五经之外,宜以正史为先”,因为“正史既见得失成败,此经国之所急”(《金楼子·戒子篇》)。北朝颜之推指出“夫文字者,坟籍根本”,认为读书得从文字、音韵、训诂著作入手。到了宋代,受疑古思潮影响,王安石有“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答曾子固书》)之论,明确指出治学不能只读五经,因此他广泛涉猎,于诸子百家、先秦医书、历代小说等无所不览。宋代理学家则多将《论语》、《孟子》视为经典之经典,程颐便说“《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伊川先生语》)。《孟子》本不在“五经”、“九经”之列,正是因为理学家的推重,才在宋代上升为经典,后来被列入“十三经”之中。而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根基又不尽相同。韩愈在五经之外还提倡读《庄子》、《离骚》、《史记》等书(《进学解》);黄庭坚在美学风格上尤重取法陶渊明(《书陶渊明诗后寄王吉老》);王骥德谈戏曲,强调自《诗经》、《离骚》以下,古乐府、汉魏六朝隋唐诗及宋代词集、金元杂剧都是创作的养分,不可偏废(《曲律》)。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窥见不同时代的学术风尚、不同学人的治学路径与志向胸怀,还可以察觉到古代典籍的“经典化”过程。这是一部丰富而有趣的阅读史。

对“礼”的讨论更为复杂。它与个人修身、社会运行、国家管理、哲学思辨等诸多层面相关联,纵横交错,千头万绪。比如孔子教导弟子时尤其重视礼的实践性,故而多谈论“礼”包括哪些行为,比如“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孟子和荀子则追溯“礼”的起源,但又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孟子说礼来自人与生俱来的“恭敬之心”(《孟子·告子上》),这是“性善论”。荀子从“性恶论”出发,认为礼是对人与生俱来的种种欲望的节制,所谓“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这两种观点对后代都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北宋理学家则将“礼”与“理”联系起来,提出“礼者理也”(《张子语录》),将礼置于一个更为严密的哲学体系中去探讨其缘起与意义。在另一层面,礼又被历代统治者用作治国的工具,这包括等级制度的建立,对政权、政策及与政者道德上的要求,尊儒重道、重视文教等内容。经历时代的洗淘,“礼”的观念逐渐沉淀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性格之一,成为构筑“礼仪之邦”的基石。

本册书着眼于知书达礼这一重要的价值取向,编选历代关于读书治学、修身复礼的记叙与讨论,并按照内容的不同,将它们归纳为六个部分。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对部分篇章有所节选。

第一部分“博学于文”入选历代散文、尺牍及语录等35篇,借此集中讨论读书治学、博学多闻的重要意义。通过这些篇章,可以了解到读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增广见闻,而且是完善自我、突破个人局限、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径。

第二部分“读书之道”入选历代散文、尺牍及语录等31篇。这一部分主要是讲应该如何读书,角度各有不同,比如应当勤奋自勉、持之以恒,比如应当保持怀疑精神、探索态度,比如应当将什么书作为治学的基础,比如不同的书应该怎么读,比如读书的“出入法”,等等。

第三部分“好学故事”入选历代散文、尺牍等15篇,主要是古人爱学勤学的故事。有些故事短而精辟,比如春秋时师旷用炳烛为喻,形容暮年向学的意义,形象生动,再比如颜之推记述古人好学事例,诸如“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都是今天耳熟能详的典故。有些故事诙谐有趣,比如欧阳修说平生所作文章多在马上、枕上、厕上,与今人经验颇有相通之处,让人会心一笑。有些故事令人敬仰,比如孔子在明白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之后,退而修书,整理前代经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司马迁引《诗》感叹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史记·孔子世家》)。借由这些篇章,或可想见古人遗风,追慕其读书精神。

第四部分“约之以礼”入选历代散文、语录等24篇,集中编选了一些谈论“礼”的重要性,谈论“礼”的起源、内容、作用、意义的文章。借此可以了解古人对“礼”的基本认识。

第五部分“诗礼治国”入选历代散文14篇。这一部分主要谈如何用“礼”来治理国家,谈论“礼”在国家制度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六部分“知行合一”入选历代散文、语录等11篇。知书和达礼如何相辅相成,如何统一?实践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这是这一部分集中探讨的问题。

知书达礼是古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方面,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典籍若浩瀚烟海,此处所选不及万一,能呈现的内容十分有限。但如果通过本书一百三十篇选文,引起读者对知书达礼的重视,从中收获能为今日所借鉴的内容,就算达到本书的目的了。

同类推荐
  • 趣民国

    趣民国

    本书从饮食、穿衣、居住、出行、娱乐、情感等方面,通过有趣的名人故事和社会事件,配以百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展现了民国时期的生活,尤其是文人的生活。作者把碎片化的真实故事,进行了有序的组合,每个故事都有主题性,给读者展现了民国时期的代表性服饰、经典菜肴、居住状况、出行方式、娱乐项目、情感特点等,着重表现了民国生活中有趣、风雅、真性情的一面。
  • 谋杀之谜

    谋杀之谜

    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本书通过详尽的事件回放、诡异隐秘的背景调查以及众说纷纭的死亡原因,为您展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错综复杂、谜团种种的谋杀故事。
  •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

    一本生动忠实的讲堂实录。一次对钱穆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梳理。一个与国学宗师亲近的机会。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影响深远。这本由叶龙记录整理的《钱穆学术文化九讲》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湾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各篇互为补充,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果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
  • 解读《宦经》

    解读《宦经》

    古代官场复杂多变,龙蛇混杂,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为艰难。有鉴于此,人们对做的学问十分重视,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做官的认识总是失于片面,其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缺乏全面,系统、精准的本质论述。为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注译者作了解析原文要旨和阐释其指导意义的释译,又根据历朝历代的史实,撰写了相关的事典,对原文精髓加以论证和具体说明。释评视野广阔,事典故事生动,它们和原文互为补充,构成了本书哲理性与可读性皆强的显著特色。
  • 重门天险:居庸关(文化之美)

    重门天险:居庸关(文化之美)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地势险要,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居庸关的得失昭示着王朝的兴衰成败,更成为改朝换代的象征。此外,居庸关一带的汉族与关外游牧民族在此交汇,融合成具有居庸关特色的民俗文化。它雄伟的关城及众多的历史遗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大门。
热门推荐
  • 王安忆自选集

    王安忆自选集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存在,始终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她的人生体验、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本书精选了王安忆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中篇小说《小鲍庄》、《小城之恋》、《叔叔的故事》、《我爱比尔》、《文革轶事》、《隐居的时代》;短篇小说《招工》、《酒徒》、《天仙配》、《黑弄堂》;散文《剑桥的星空》、《华丽家族》等篇章,全面反映了王安忆的创作成就。
  • 以吾之名孤宰天下

    以吾之名孤宰天下

    四段离奇的梦魇,四个不同性格的人,四条一去不返的不归路,梦的尽头,是谁在等待,迷雾散尽,谁又能主宰最终的沉浮?一切尽在以吾之名——孤宰天下!
  • 九朝怎觅伴君时

    九朝怎觅伴君时

    “苏吟是谁?”她是曾和九朝帝子相爱的南海岸民。“尹儿是谁?”她是即将被鱼洲皇子强娶回的海君之女。“为何强娶?”尹儿本与九朝帝子有婚约。“苏临臣呢?”她是苦命原主的逆袭者,哟哟切克闹!
  • 血月猎人团

    血月猎人团

    圣殿骑士堂、黑塔魔法师、血猎、吸血鬼。这个世界远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一个少年怀着希望从西方前往东方学习修真术,当他再次回到西方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这个世界的命运,由我亲手改写!”
  • 另眼看三国

    另眼看三国

    本书包括三国时期的政治婚姻、“三让徐州”是怎么回事、话说白帝城托孤、关于“空城计”等,从新颖和现代的视角研究了名著中的诸多典故。
  • 阿P故事

    阿P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龙树菩萨传

    龙树菩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警光

    警光

    故事和人心缺一不可。我希望把他们写成有血有肉的一帮人。中间夹杂着一些科普。虽然看的不会让你觉得爽。但是会让你们看到社会的另一面。
  • 当大佬穿成小兔叽

    当大佬穿成小兔叽

    小白团儿:“穿梭各个位面,攻略各路男神?”林小池:“我同意。”本以为绑定的是个可爱的小姐姐,中途却发现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恶魔???小白团儿哭卿卿:可以退货吗?*对于那些高举“对不起我不知道我以为”牌子的小白莲,遇见林小池,就是她们的痛。小白莲一号梨花带雨轻抹眼泪:“我以为你会知道我的想法。”林小池漫不经心把玩发梢:“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虫,怎么会知道姐姐你的想法?”小白莲二号虚弱到底呼唤男神:“我同意你了快过来。”林小池抬抬眼皮:“别喊了,他已经是我的人了。”小白莲三号定睛一看,是她,直直地向后倒去。林小池:“尊敬的客户你好,你的行为已被万千网友所见。”*“你想跑么?”那人说。“嗯。不跑等你来抓啊。”*星辰大海是我征途,万顷辉煌你是终点。
  • 万界滴滴系统

    万界滴滴系统

    你有无力的时候吗?你有无助的时候吗?你有无比害怕的时候吗?你有想杀谁的冲动吗?你有独霸世界的梦想吗?不怕你有,就怕你不下单,万界滴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