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阳城,左庶长府。
左庶长,嬴虔,端坐在客堂之中,哀怜有加地望着赵良轻声说道:“作为嬴姓宗族族长,赵氏是宗族大支,理应严于律己,带头遵守法令。赵理是你兄弟,也是我嬴姓宗族中一员。按辈分算,他也是我刚出五服的侄子。……从公而论,赵理犯了死罪,依《秦律》现在应当被判处斩首。……从私而论,他是宗族一员,又是忠良之后。我这就去找君上求请,看能不能给他特赦。再说了,他没有犯其它大罪,只是拖延了一日公事。”
赵良跪在地上,一脸乞怜,顿首恳求道:“叔父!我与赵理,从小学习儒家经典,都是以“仁义处世”为理念。上月,他被任命为栎阳县令,执政不足一月,只是延误了一日公事,究其根本,也是事出有因。……叔父!这甘家、杜家,是世族首领,岂能等同他人。……他们甘家是职任老太师,杜家是老太傅。这些人,就不是赵理他一个小小县令能应对的。……叔父!从公而言,你是左庶长又兼任宗族族长。……侄儿!恳求!族长大人,在君上面前多多恳求。只要能让赵理免于斩首,其它刑罚我们兄弟都愿意接受。”赵良泪水不干,跪地,连连叩首。
“好吧!公孙先生,执法严苛,能不能,特赦这斩首之刑,我也没有把握……你爷是国之忠臣,我这就进宫找君上求情吧。”
“谢叔父,大恩!”
嬴虔,低下头悄声说:“你也设法,找公孙先生私下解释,求得他的原谅。”
赵良绝望地说:“叔父大人!在来您这儿之前,我已经三次去过公孙先生府第,皆被他骂了出来!……其人,全不通情理,绝情至极。”
“噢!此事难矣!……我也只能找君上求情,先,试试看吧!”
“谢叔父,大恩!!”赵良叩首,告辞出门。落泪而别。
嬴虔,带上卫队,驰奔栎阳宫中。
一路急行,进到孝公书房就看到甘龙跪在地上,痛心疾首地说:“老臣!管教家奴不力,请君上责罚!这狗奴才,良心丧尽竟然公然抗法!老臣,愧对君上。”
“老太师!快快请起,你是孤的老师。多年来,你一直帮助寡人处理国政!甘府家奴抗法之事,是她一厢情愿,孤,不怪罪你!你请坐吧。”
“谢君上,隆恩!老臣,感激不尽。”
嬴虔走到孝公面前,拱手施礼:“渠梁!我也有事找你。”
“兄长!你回来了,快快请坐。”
“谢,君上。”
嬴虔跪坐在书案后,欢声说道:“渠梁!我今天从十县巡视军队回来。一路上看到,民众热火朝天的在地里烧草,垦荒。各县县令,都在垦荒现场督办。……此垦草令,真的是激发了国人的耕种激情,明年,粮食丰收,将是铁定的事儿。”
孝公微微一笑:“兄长!你离京巡查各县军队。京中也发生了可喜地变化。公孙先生!十日内,封闭了全部粮铺、妓院!”
甘龙向着嬴虔,抱拳说道:“左庶长!家奴甘红,就是哪个抗法的老鸨!老夫,对家奴管教不力,以至于家奴,抗法。请左庶长严加惩处,老夫绝不包庇。”
“老太师!你一天就舍不得你的哪三瓜两枣!你早些关门,不就没事了。你害了家奴不说,还害的我宗族中又搭进去一个赵理。”
“长公子!老夫养病在家,不知道更法府让关闭店面的消息。现在这些家奴,目无家君,确实难管!……老夫得知消息之后,就关闭了店面。我带头支持公孙先生,对家奴处以严刑。”
“好!既然老太师,通情达理,我看就让廷尉,依《秦律》判处。”
甘龙,抱拳道:“谢过,左庶长,你能原谅老夫!”
嬴虔,爽朗一笑:“老太师!你我同朝为臣,老太师与事无涉不必过于自责!”
甘龙,惨淡一笑:“谢,左庶长大人!你能体谅老夫。”
孝公,望着嬴虔:“兄长!你急急入宫,所谓何事?”
“渠梁!公事,我已经处理完毕了。我在各县上巡访发现,现在秦国官员办公事,雷厉风行,毫无拖沓。一反往年,议而不决。此等气象,真是大快人心,大快民心。……今天,赵良到我府中求请,看能不能将赵理斩首之刑,改判为斩监候或者其它。……赵良是我宗族中刚出五服的侄子,作为嬴姓族长我答应了赵良,替他求请。再说了,赵理犯的也不是啥大罪,只是拖延了一日公事,就判处斩首极刑!此等判罚太过严苛了!我怕千秋之后,会让君上落下骂名。”
孝公,翻着御书案上竹书道:“栎阳县令,赵理的事儿!这是廷尉府史虬审理的案卷。兄长!你先看看。”
嬴虔接过竹书,在桌案上展开,仔细研读毕,谨慎地说:“渠梁!案卷我已经看完了。此事,微臣,以为对赵理可以特赦。虽然说,赵理拖延一日公事又再度拒绝执法,按《秦律》当判处斩首。可我们秦国多年来,不要说是拖延了一日公事,一般公事,拖过半年,也不在少数。连我们处理批文也不可能做到日清日结。更何况下面官员,权力有限,事事要请示上级。”
孝公,点头道:“我也看了,廷尉府审案案卷。我也觉得斩首赵理,甚为可惜。这样吧,我们一起来,劝劝公孙先生。若,他不反对,寡人,愿意特赦赵理。”
甘龙,抱拳奏道:“君上!赵理是赵辰老将军的孙子。老臣,清晰记得,当年先君被魏武卒包围在庞城,当时兵不满百人,又深陷战阵之中,危在瞬间!是赵老将军率领轻骑兵,杀入重围中,五进五出,死战不退,才救了先君性命。赵老将军自己,因伤重不治,当场战死!……先君,亲临赵老将军葬礼,以“跪拜礼参拜!”……先君,特命赵家孙辈子女,弃武学文,由少府出资,送他们兄弟到鲁国拜大儒为师,学习儒家经典。其兄弟二人,是我秦国为数不多的儒家弟子。……君上!这忠臣良将之后,只因,些许过错,被诛杀,会寒了宗族、世族的心。百姓们会说,君上不念忠诚,未来,谁还会冒死冲锋陷阵!”
孝公,点头说道:“宣,公孙先生入宫觐见!”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