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82900000015

第15章 关于“两脚羊”的故事

今年过年的时候,见我闲得无聊,几个电视界的朋友弄来了他们拍的一个小小的纪录片--《听樊修章老人讲过去的故事》。片子很简单,只是讲了一个普通人在过去一连串运动中的故事。当然,此公是个有文化的人,一生做过最显赫的事情是翻译了《浮士德》。据说他的译本是最好的,这点我可以同意,因为最早看郭沫若的译本,越看越觉得歌德不怎么样,到后来看了樊修章的本子,才知道《浮士德》原来竟然是这么美的。不过,除此以外,老人好像就是养过很多头猪,也杀过很多猪而已。

人生识字忧患始,老人一生的悲剧似乎只因为他考上了北京大学。老人不是新中国的阶级异类,如果不是他发愤读书,以好得不能再好的成绩在1953年考上了北京大学,那么他最悲惨的遭遇,可能就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饿死,其实更大的可能不是这样,因为他至少有中学文化,很可能会做个公社干部,顶多在“文革”时挨点小批斗,波澜不惊地过一辈子,总不至于像他所遭遇的那样,一次次地被整个半死或者大半死,而且罪及妻孥,更不可能在人家整他的间休期间,因为看不到书,而像《象棋的故事》里的博士那样几乎发疯。

新中国的民众意识变迁,是一个以阶级意识代替人性意识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有“原罪”的人,注定是要变成非人,一些非人早一点进了牲口棚或者上了屠宰台,一些晚一点,但早晚都逃不脱,老早就已经入了“资产阶级”的另册。更有意思的是,原罪队伍在某个时间段,居然可以不断地扩大,樊修章就是因为1957年反右的时候,在人家的动员下,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于是一个原本出身还好的人,跨进了原罪者的行列。不过,反右运动结束,经过历次运动的积累,所有地、富、反、坏、右项目凑齐,原罪队伍基本也就定型了。后来再想在名单里填点项目,好像还真是有点难度,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大部分都平反了,所以“四清”运动的时候,全国农村干部连一个地富出身都没有,却骇人听闻地说全国大多数的政权掌握在地主富农手里,棒子还是往已经打得稀烂的原罪队伍的屁股上打。自“四清”运动末期到“文革”,史无前例地弄出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名目,乍一看,好像有原罪队伍扩军之嫌,但是且慢,如果当权的只有走资派这一项头衔,那么用不着等到运动结束,他就会被解放,重新被结合进权力中心,继续做他的当权派。真正倒霉的往往有着跟原罪类似的嫌疑,比如叛徒什么的。

现在一谈到“文革”,好像就是一大堆走资派和名人受难的故事,好像真的出现过底层的人们翻身,打倒官僚主义的好日子。其实,不充分考虑“阶级意识”四个字,根本就无法理解“文革”。实际上,“文革”不过是一连串群众运动中的一个大个的,之所以“文革’最早被视为灾难或者浩劫,只是因为居然整到了原来运动的组织者头上,不由得不让人好生伤感。就像当年张献忠在四川杀人,杀“两脚羊”(大西军给老百姓起的名字)的时候,大家还过得去,可是等杀到杀人者的头时,大家未免感慨系之,于是乎,一哄而散,活下来的也开始“批判”主公了。其实,说到底,每次运动,包括“文革”,最终都是那些有原罪的人最倒霉,其次就是那些稀里糊涂卷进去的普通老百姓。那个时候,真正底层的人们,别说翻身出气,就连这样想想都是罪过,是自己不能饶恕自己的罪过。可惜的是,到现在为止,包括那些明智的研究者,并没有多少人关注过这些人的命运,人们所说的底层,已经理所当然地将他们排除了(下意识的)。可是,这些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上千万个。像樊修章这样,后天获得“原罪’的人们当然还算幸运的,毕竟还有“改正”“平反”,还有人写文章、甚至拍电影电视为他们说话,因为他们中的多数是文化人,甚至是大文化人。但是,原罪队伍顶着其他项目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在农村的同类,那些被杀死、整死、整得半死的人们呢?有谁问过,他们的地主富农的身份有多少是货真价实的?就算是真的地主富农,解放前剥削过人,他们和他们的子女就活该一次次往死了整吗?

没错,走资派是挨过斗,有的人斗得还挺惨,但他们毕竟有一批批“解放”的时候,虽然很多人被挂起来没有事做,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自杀和被关进监狱。而那些有原罪的人们,在运动中被打死、折磨死、被专政机关专政掉的有多少呢?用不着统计,至少几十倍于走资派。“文革”十年,里面不知有多少小运动、中运动,每次运动,不,一有风吹草动,这些有原罪的人都要被揪出来示众,提醒人们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而且越讲越激烈,越残酷。

我属于像樊修章那样有原罪者的子女,当时的称呼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言外之意就是更可能的是可以教育不好,从上代人开始,就已经按《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那样“黜为农”了。不过,还好,毕竟没有生活在将我们这种人成批杀掉的地方,只是要做“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活靶子,一条小命庶几可以保全。农村的社区就是有这样的机制,上面有点事就推出这些天生的倒霉蛋顶缸,从而保护了一大片。成分好的人,即使犯了错,也容易将罪过栽到某些特定的人头上,反正统统是受了蛊惑和欺骗。连孩子圈也不例外,只要你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那么承担罪过多少算是一项义不能辞的义务。无论怎样没招人没惹人,甚至被打得鼻青脸肿,都会让你检讨,或者干脆拉上讲台批判。

纪录片里的樊修章说到伤心处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要问,为什么没招谁、没惹谁,我要受这个罪?为什么我只是要过几天正常人的日子,却偏不让我过?为什么那些跟我无冤无仇的人要把我往死里整?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阶级斗争。在阶级斗争的环境里,没有人,只有“类兽人”。被整者在整人者的眼里不是人,打也罢,杀也罢,都引不起他们的怜悯,不过也不是动物,因为在那个百物短缺的年代,如果真当动物的话,应该被吃掉才是。同时,整人者也在整人的过程中变成了非人,当然也不是兽,兽怎么能有如此高明的整人手法,怎么可能整了人,还得让人一次次地痛骂自己,感谢挨整?且不谈那些精巧而又残忍的刑罚了。有人说,那时候人与人是“狼与狼。或者“狼同志与狼同志”的关系,其实,真是污蔑了狼。

更加戏剧性的是,有原罪的一群不仅在“革命群众”眼里不是人,他们自己在实质上也不是人。在“文革”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有人在台上坐喷气式的时候,最早冲上去动手开打的,往往是他们的原罪同类,这些人只是暂时还没有被揪上台而已。我当时所在的小学,有位出身不错的男老师属于“特别能战斗’一党,在发动学生,斗我们的一位出身不好的女老师的时候,不顾人家怀着八个月的身孕,硬是在女老师的脖子上挂上装满石头的大铁桶游街,甚至这位女老师自杀了,还要带领学生开现场批判会。开始我还以为人家是革命立场坚定,后来才知道这位仁兄其实当年也做过右派,不过是借战斗向人表白,自己本该是“这边的”而已。那些扯着上了绞架的同类的脚,以表明自己立场的人,并没有因此得到宽恕,最后是谁也跑不掉。蹿上跳下,效果虽然不错,也只是给人表演了一出出活狗咬死狗的戏。

无庸讳言,当时的我跟樊修章一样,也想着什么时候有一天,能赎掉自己的原罪,甚至也幻想过也变成有资格整人的人。为此,当时特别想的事,就是在某次救火的时候,玩命冲上去,成为英雄,从此洗净自己。可惜,当时我太小了,冲是冲过了,却始终没有当上英雄。其实,当时就是当上了,身份也依然改变不了,不过就是从“可以教育好”到“教育好了”而已,想要洗干净,门儿都没有。樊修章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在那个时候,要想自己是个东西,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不是东西。可是,说实在的,那时候很可能我们连变不是东西的资格都没有。

长大以后,看过了建国以来的《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才悟到原来这种活狗咬死狗的事情一直就没有断过。每次运动,总有一批挨斗的人被他们的同类咬,然后下一批,大家越咬越顺,越咬越激烈,真叫名副其实的口诛笔伐(一部中国当代思想史,实际上就是批判和检讨史,本有心把这东西编出来,让后来的人们看看,可是担心名人和他们的后代跟我打官司,最后还是罢了)。

那些口口声声讲“文革”反官僚主义的人们,其实是对领袖的著作学得不深不透,以至于没有弄懂什么叫阶级斗争。领袖说得很明白,八亿人民,不斗行吗?过七八年,又来一次。那个时代的某高层领导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领袖容不得中国有余钱剩米,有点东西就要折腾事。话虽不假,但折腾却不能只赖领袖一个人。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要运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未必就不要运动。改革开放以后,明确宣布不搞运动了,多少人活活憋杀,结果还是搞了不少运动。所有体系中人,只要不运动到自家头上,其实心情还是蛮舒畅的。谁说整人没有乐趣?否则挨整的人干吗交代得那么细?整人的人尤其乐意挖掘人家的私生活,如果稍微有点色彩,那么就会“做过细的工作”,直到情节丰满,细节充实而后已。谓予不信,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可以设法看看我们陈年的人事档案,那里面白纸黑字,清楚得很,也生动得很。

当然,“文革”之前的运动跟“文革”还是有点区别,最关键的是“踢开党委闹革命”,不依靠组织。自古以来,中国人早就该学会了怎么样辨别官样文章和文章背后的真实意思。即使是“文革”闹得最凶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人真的是要防止什么资本主义复辟。按正统话语,中国过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根本就没什么资本主义,何谈复辟?最后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居然割到了农民养的几只下蛋换盐吃的老母鸡头上。我想,上头再糊涂,恐怕也糊涂不到这个地步,什么叫资本主义,那个时候老百姓不明白,上头的人总是要明白点的,来自西方世界的好东西,我们国家从来没有断了进口(帝国主义虽然封锁,我们还有香港),西方的信息,也没断了有一帮人在给领袖翻译。享受这样多信息的人,即使再糊涂,对于当时的资本主义跟我们社会的区别,总能有点认识。所以说,所谓的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其实只是一种说法,大家要理解,靠运动吃饭的人(其实还有机器),不运动,怎么活呢?

最后,我必须提一句的是,这个纪录片是不能公开播放的,即所谓的地下片子。其实,它所有的只是一个老人讲了些自己过去的故事,但是还是见不得天日。小时候,总是听一首歌,“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可惜的是,现在要讲过去的故事,也没那么容易。

同类推荐
  • 未妨惆怅是清狂:唐诗中的美丽与哀愁

    未妨惆怅是清狂:唐诗中的美丽与哀愁

    历史远去了刀光剑影,时间销蚀着一切繁华,盛唐气象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华美的诗句闪烁着辉煌大唐的光芒,卷帙浩繁的唐诗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着兴衰哀乐。紧张的尘世生活中,选一个古典的黄昏或浪漫的清晨,独处僻静之隅,捧读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
  • 月韵西昌

    月韵西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不论圆缺;每一轮明月都是一个梦想,不论贫富。因为人生短暂,遨游宇宙的明月便有了传世的价值;因为沧海桑田,独立行走的明月便有了歌咏的榜样。何时醉酒邀明月,为孤独的心灵注入温暖的力量?应为落寞寻独处,为移离的诗意增添前行的勇气。
  • 我有南海四千里

    我有南海四千里

    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刘醒龙多年来发表的散文精品。刘醒龙先生的散文创作多以“乡土乡村”为主题,在记忆与现实的时光交错中,如歌如泣地抒发乡土情结;以富有哲思的文字深层次地思考与追问城市与乡村的关联,热切地呼吁对乡土乡村的人文关怀。本书配以作者进行文学创作多年来,不同时期的照片,以反映作者的创作环境和心路历程。
  • 园圃之乐

    园圃之乐

    《园圃之乐》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随笔集,收录61篇文章和诗歌。除了广为人知的作家身份,黑塞还是一位生活艺术家,是画家和园丁。本书文字便主要记录了黑塞一生中不同时期与自然的对话和游戏。
  • 不存在的照片

    不存在的照片

    《不存在的照片》是樊小纯写作的一本虚构书信集,整本书的视角被分裂成了讲述者与隐藏的倾听者,但最终都拢归于作者本身的叙述。信件的一隐一显的两位主角去看世间万物,通过摄影、绘画、建筑、文学所关涉的场景,来讲述世界的景观——秩序下的自我与他者。
热门推荐
  • 神豪之灿烂人生

    神豪之灿烂人生

    如果带着神豪系统回到走进大学前一天,是弥补遗憾,还是开始新的人生?且看一位都市普通青年在系统的帮助下在灿烂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故事。(前面写的略平淡,后面会骚起来。)群号:159810321
  • Choosing the Right Thing to Do

    Choosing the Right Thing to Do

    The author of ''Repacking Your Bags'' offers a thoughtful examination of how people make choices and offers lessons for creating a valuable moral legacy.
  • 至尊狂妃:邪王强宠

    至尊狂妃:邪王强宠

    当现代王牌特工,穿越成天龙国人人欺负的草包废材——恶毒堂姐凌虐她?关门!放小灰,咬得你爹娘都不认识!渣男未婚夫要休她?休书拿好!是本小姐不要你!“那本王呢?”某个妖孽王爷突然出现,邪魅一笑。“也不要!”“不要是吗?懂了!”某王爷笑得越发狡黠。她身体一缩,只觉得不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四季调

    四季调

    林岚:我是谁?我在那?哦,穿越了?!那啥,我是来宅斗的?!可是我仨儿子加我自己都能凑一桌麻将了啊,还附带了俩贴心小棉袄,一群孩儿围着我呢,后院里小姨娘们和我斗啥?斗地主么?泠儿唉,我的囡啊,你那恨铁不成钢的眼神咋回事?乌泠:我是谁?我在那?哦,重生了?!那啥,我是来宫斗的?!嗯,作为一个合格的宫斗预备役,我的辉煌战绩必须从我家后院里的练手开始!我可是嫡母当亲生的泠姐儿,我爹再多的小姨娘都只能是我手下炮灰!母亲唉,我的娘啊,你可给争气点不?!等我宅斗出师了去宫斗了,你难道还得再生个女儿帮你么?!一对奇葩母女,携手同行的一条生命不止,折腾不息的狗血斗争路……
  • 求知与奋进(漫漫求知路)

    求知与奋进(漫漫求知路)

    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和和养成。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人需要终身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从本质上来说,成人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三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本选题献给想把孩子培养成才的父母们,献给看不懂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按成人的想法生活和学习的父母们,献给不想让孩子变成冤家的父母们,本丛书是帮助父母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把握系统爱育方法的通俗读物。
  • 天香

    天香

    从百年名门琅琊王氏贵女,到湘东王府女官章要儿,她与他,相隔万千杀孽,却两心相惜。情天恨海,繁华流光,她因爱而放弃仇恨,却在层层阴谋中永失所爱。乱世桃花逐水流,这一世的波折坎坷,就成她传奇的一生。她终成南陈皇后,主宰三代帝王更迭,天下兴衰。而她用尽毕生心血所调制的御天香,亦在她之后缥缈消散于九州天地之间。
  • 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精

    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精

    《精》系《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之一,全套为《鬼》、《神》、《仙》、《妖》、《怪》、《精》。本书从“精”之概念缘起、如何成“精”引入,分篇细谈蛇精、狐精、虎精、鼠精、鱼精、树精、花精,将中国文化中典型的“精”以动物精、植物精分类集结。传说中的“精”幻化成人形,或为祸害,或造福一方,归根到底都是源于人类自身的想象,充分投射了人类在精观念中的文化主导性。精彩纷呈的“精”故事背后,又爱又恨的情感纠结之间,流淌的是民间信仰、自然崇拜。
  • 贝尔卡上空的星

    贝尔卡上空的星

    1995年的贝尔卡战争让贝尔卡输得很惨,那我就尝试让贝尔卡不那么惨吧.穿越来的小伙子这样说(皇牌空战的同人文。)
  • 划在玻璃的声音

    划在玻璃的声音

    江北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毕业于吉林医学院。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有作品被《小说选刊》转载,并选入《2010年中国年度短篇小说》。秀艳四仰八叉地躺在乡政府门前的水泥台阶上。那个下午,太阳还很刚烈地挂在天空,一股股黏稠而暧昧的风,幸灾乐祸地穿过围观人群汗巴流水的脸,一头钻进张着嘴的毛孔,躲着阴凉看着热闹。张秘书在二楼的办公室探出脑袋,看着窗外的情景。脸上呈现着无奈和烦恼的神色,眉毛鼻子都像被线吊起般地揪揪着,嘴里没发出任何声音,但是心里已经破口大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