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300000018

第18章 奇峰迭起——机敏善对的才艺人生 (2)

第四章 奇峰迭起——机敏善对的才艺人生 (2)

这个老板可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专会想方设法地坑害穷帮工。他见徐家三爹来要工钱,就皮笑肉不笑地说:“三爹,难为你又在我家苦了一年,这工钱的事嘛,好说。不过有个条件,你还得给我再做一件家具。”

徐三爹心里想:这家伙又在想什么鬼点子了?于是开口说道:“行,你要一件什么样的家具只管说吧!”

老板拿出一根上好的杉木对徐家三爹说:“我要一件不大不小、不方不圆、不高不矮、不长不短的家具。你做得好,今年就给你10担谷的工钱;做不好,那就别怪我不讲仁义。”

徐家三爹想了一会儿,说:“家具我负责做好,只怕你搬不回来!”

老板说:“我如果搬不回来,工钱是你的!”

徐家三爹说:“那好吧,你明天带着工具到我家来吧。”说完扛起那根杉木就转身回家去了。

徐家三爹扛着杉木从街上走过,肚子里已经咕咕地响了,一摸钱包,空的。他看了看肩上的这根杉木,心想:这回要让这刁老板尝尝我的厉害了。徐家三爹就把杉木给卖了,换了些钱,买了些粮食,回家去了。

第二天,将近中午时分,老板来了,他把10担谷的工钱往桌上一放,得意洋洋地说:“我给你送工钱来啦!家具做好了吗?”

徐家三爹说:“你要的家具已经做好了,只是现在还不能拿出来。”

老板问:“什么时候能拿呢?”

徐家三爹先收起了桌子上的工钱,然后才不慌不忙地说: “白天不能拿,晚上不能拿,将黑不黑的时候不能拿,将亮不亮的时候不能拿,过了这几个时辰你再来拿吧。”

老板听了,气得白眼珠子直翻,最后也只得灰心丧气地走了。

【故事智慧】

当别人把烫手的山芋抛给你时,你完全可以“以彼之道还治彼身”,将这山芋再抛还给别人,这就是一种“就势造势”的思维方式,把荒诞进行到底,得利的就是你。

巧解“老头子”

清代大学者纪晓岚聪明绝顶,知识丰富,思维敏捷。一个夏天,他光着膀子读书,突然皇上

驾到,他更衣不及,赤膊又不雅,便藏到床底下去。过了好一阵子,纪晓岚听外面没有什么

动静,便爬出来向家人问:“老头子走了没有?”

不巧乾隆并没有走,还听到他的话,便佯装发怒道:“你叫我老头子,老头子什么意思?

”纪晓岚想了想说:“万岁为‘老’,人上人为‘头’,‘子’乃圣贤之尊称。”

乾隆皇帝听后,爽朗地笑了。

【故事智慧】

纪晓岚就是纪晓岚!本是犯了有辱圣上的欺君之罪,经他这么一说,“老头子”反

倒成了恭维之词,还趁机拍了皇上的马屁。在浮浮沉沉的官场生活中,巧舌如簧往往是最有效的护身之术,四两的舌头能拨千金之重这绝非危言耸听。

杨亿巧答皇帝

杨亿是宋代人,十多岁时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杨亿十一岁时,宋太宗把他召到朝廷,并亲自出题考试,杨亿对答如流。皇上大为惊奇,就

授予他秘书省正字朝廷中负责校正书籍的官职。

杨亿十分上进,如饥似渴地读书。不知不觉,几个月过去了,已近年关。这天,宋太宗忽然

想起这个可爱的小神童,就去看望他。

皇上问杨亿:“你离开家乡这么长时间了,难道不想父母?”

杨亿回答说:“我见到皇上就同见到父母一样。”

杨亿的这一回答实在巧妙:如果他说不想父母,就是不孝;如果说想父母,那就是不愿意在

京城为朝廷做事,就是对皇上的不忠。他把皇上比作自己的父母,显得十分亲切得体。皇上

听了十分高兴,连声称赞:“好!好!”

【故事智慧】

杨亿巧妙地回答了皇上提出的双难问题,他对左右难答的问话的“应答智慧”在于

,他不是简单地作正面直接回答,而是使用了模糊语言“就同见到父母一样”,从而达到了

“忠孝两全”的最佳效果。

由此或者可以引出结论:对于左右为难问话的应答,可以避其锋芒,运用模糊语言艺术。

小童子难倒学政

清朝时,有一位叫做李调元的学者,可以说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素以学识渊博闻名,

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学者,也有被难倒的时候,更何况,难倒他的

还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小男孩。

那时,李调元在广东任学政。所谓学政,就是现在的教育官员。这天,李调元像往常一样坐

轿从办公处回家,路过磊桥。

这座磊桥,顾名思义,是用石头搭成的,据说历史还很悠久呢!不过,这桥比较窄,最多只

能容两匹马并排通过。轿夫一不留神,没看到一个小男孩正在桥上砌石块玩,竟将那小男孩

搭成的石桥踏坏了。

小男孩见自己辛辛苦苦砌出来的石桥倒了,哪里肯依,他一把拉住轿夫的衣角,嚷道:“你

赔我,你赔我!”

轿夫瞪了他一眼,喝道:“哪来的野孩子,快放手!你知不知道,轿内坐的是谁?”

“我才不管是谁呢?反正就要你赔!”

“那好,我告诉你,轿里边坐的是学政李大人,惊扰了他,可有你好果子吃!”

谁知那小男孩毫不理会这一套,反而把他拉得更紧了,还大声说道:“我知道,李大人是个

讲理的人。现在,就让他来评评理!”

李调元在轿内已听见了他俩争吵的声音,现在听到那小孩这样说,便掀开轿帘,从轿内探出

身去,只看见眼前站着个梳着小髻的小男孩。

李调元见他一副天真活泼的样子,倒也很喜爱,便温和地问:“我就是李调元,你要我们如

何赔你呢?”

小男孩大眼珠一转,便笑嘻嘻地说道:“这座小石桥嘛,谅你们一模一样地也搭不出来,就

让我换个方法。听说,李大人您是饱学之士,又很会对对子。那么,我就和您对副对子吧。

要是对上了,我就放你们回去;要是对不上,就只能再想别的法子了。”

李调元微微一笑,暗想:若论别的,我倒未必有把握,这对对子嘛,你还真找对人了。于是

他说:“你且出上联,我听着呢!”

小男孩把头一扬,说道:“就以刚才的事为联,您可要听好了——踏倒磊桥三块石。”

李调元一惊,开始他还以为只是些简单的俚语,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哪会想到,这样一个小

小孩童竟会随口吟出拆字联(“磊”由三个“石”字组成)。他想了又想,越急却越是答不上

来。

那小男孩见他一副面红耳赤的样子,便说:“李大人,您可以回去想。明天一大早,我还是

在这儿等您的下联。”说罢,竟笑着跑开了。

李调元回到家中,仍是愁眉不展,苦苦思索。夫人见他神情焦虑,目光呆滞,便问:“相公

,可是出了什么事吗?”

李调元就把在桥上发生的事告诉了她,并叹道:“我枉称才子,竟连一个小孩出的对子也对

不上。”而夫人却说:“这有何难?你看,这不是就有了吗!”夫人说罢,点点自己正在剪的

纸花,吟道:“剪开出字两重山,怎么样?”

李调元一拍掌,连声赞叹。果然,“三块石”对“两重山”,对仗工整,确是妙联。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就兴冲冲地来到磊桥,那小男孩早已等在这儿了。小男孩见他,忙问:

“李大人,怎么样?对出下联了吧?”

李调元高兴地说:“当然是有了。你听,‘剪开出字两重山’,如何?”

谁知,小男孩听了,却连连摇头,并说:“李大人,妙是妙,可听起来好像不是你自己对的

!”

李调元又是一惊:“啊?你怎么知道的?”

“李大人,您怎么会无端地用剪刀呢?剪东西该是女人家的活儿。所以我想,大概是您

家夫人或小姐对的吧?不过,李大人,您年纪尚轻,这对子十有八九就是您夫人对的了。”

李调元拍拍小男孩的肩,喟叹道:“果然是后生可畏啊!”

也真是“不打不相识”,从那以后,李调元和这位小男孩竟成了一对“忘年交”,小男孩经

常受邀到李大人府上,和他吟诗作对呢!

【故事智慧】

学政的学识,当然不是小小孩童所能比得上的。但是,小男孩敏捷的才思和犀利的

观察力确实也非常人能及。连学识渊博的大学政也有栽在小童手里的时候,我们就更需要不断地努力增

添智慧了。

徐文长的故事

(一)智获礼物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且充满了情趣。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

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

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

,我就送你一件礼物。”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

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

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

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

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但徐

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

把竹竿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

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二)鸡蛋与竹片

徐文长到舅舅家做客,舅舅半晌才端出一盘菜,却只有一个鸡蛋,舅舅说:“文长啊,真是

不好意思,

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晚来三个月,这个鸡蛋就是一碗鲜的鸡汤了。”徐文长笑道:“啊,真

难为你了。”一日,徐文长复请舅舅,半晌,端出一盘竹片,对舅舅说:“舅舅啊,真是不

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早来三个月,这盘竹片就是一碗鲜美的竹笋了。”

(三)瓜

张三李四拜访徐文长,张三暗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呱呱

’的叫三声,我今天就请客吃饭。”徐文长笑道:“此事极易。”徐文长将张三李四带到一

西瓜地中,徐文长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一片葫芦长的多好啊。”李四纳闷

道:“文长兄啊,这明明是瓜嘛,你怎么说是葫芦呢。”徐文长道:“是葫芦。”李四道

:“是瓜。”徐文长:“葫芦。”李四:“瓜。”徐文长:“葫芦,葫芦,葫芦。”李四:

“瓜,瓜,瓜!”

【故事智慧】

徐渭(文长是他的字)是明代的奇人,精通书画,文学造诣也卓尔不凡。其实早在少

年时他就已在生活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智了。智取礼物是他善于应变的表现,巧妙的利用水

的浮力和常人没想到的水井原理;而后面两个故事则显示出他巧妙的应答才能和高超的语言智慧

。徐文长的智慧中还处处透着幽默,读来令人不忍释卷。

一联救万民

解缙是明朝著名的才子。他是洪武年间的进士,永乐初年又升了翰林,人们都尊称他为“

解学士”。

解缙从小就聪明过人,尤其擅长对对子。14岁那年,苏北兴化一带恰逢水灾,原本的千里良

田、肥沃之地,竟闹得颗粒无收。百姓只好啃树皮、吃草根,以度荒年。在大街小巷,

随处可看到饿死路边的人。

当地的官员急得团团转,事关重大,赶忙火速呈报京城,请求皇上御准开仓赈济灾民。要知

道在封建时代,自作主张,私开粮仓,那就是死罪。即使是饿殍遍野,若没有皇上的批准,

也不能开仓。

皇上一听也急了,立刻派了钦差大臣来看个究竟。

钦差大臣连夜赶路,风尘仆仆地来到兴化。他准备先到街上看看。可没料到,他还没走几步

,迎面跌跌撞撞地来了两个醉汉。这两人一则是喝得脑筋有些糊涂了,二则是因为钦差大臣

并没有穿官服,而是微服私访,所以,他们也就没有留神,竟撞在了钦差大人身上。

哎呀!大事不好!陪同钦差大臣一道出访的地方官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果然,只见钦差大臣脸色一沉,指着这两个醉汉说:“谁说兴化闹灾荒了?我看啊,兴化倒

还是家家有余粮呢!若连饭都没得吃了,哪里还会有粮食来酿酒?看看这两人,一副酒足饭饱

的样子。算了,再察访下去也没有意思了,不如回京面奏圣上吧!”

“不,不,大人,老百姓真的快要饿死了,求大人明察。”陪同的地方官连连哀求。这钦差

大臣一回去,不但自己的前程完了,连这儿所有的百姓也都完了。

在地方官的哀求下,钦差大臣的态度总算开始软化了。其实,他也知道自己刚才只是一时说

气话,这个决定确实不妥。可是,话已经说出口了,马上就收回,那未免太没有面子了吧。

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他沉思了半晌,说道:“要接济也可以,我先出个上联,只要这儿

有人对出下联就行了!”

接着,他又看了一眼那两个仍卧在地上、不省人事的醉汉,然后念道:“红绿交加,醉汉不

知南北。”

地方官听了,马上就在府衙门口张榜公布上联,公开征求下联。

消息传开,府衙门口一时竟挤得水泄不通,不少秀才举子纷纷赶来应征。可三天过去了,竟

没有一个人能对得工稳,且意思贴切。

钦差大臣见状,冷笑道:“都说兴化是个文化礼仪之邦,可现在呢,醉汉卧街头,哪来的礼

?下联无人对,又哪算得上文?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这时,人群中突然挤出个小孩来,只见他手里拿着根快要黄的麦秆和一棵嫩绿的秧苗,求衙

役通报一声,说是要进去对下联。

这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小解缙。

这天,他挤在人群里,听清了事情的始末。为了拯救兴化的老百姓,也为了打击一下钦差大

臣自以为是的嚣张气焰,他便想到了一个办法。

再说这钦差大臣,听说又有人来对下联,心想,这大概又是个高兴而来、败兴而

归的货色吧。现在,看到眼前站着个小孩子,更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只听解缙朗朗地说道:“恕小童冒犯,大人,我已把下联对出来了。”

钦差大臣听了,将信将疑地问:“哦?”

这时,又见解缙把将黄的麦秆和嫩绿的秧苗放在一起,比划了一下,然后说:“大人出的上

联是‘红绿交加,醉汉不知南北。’那我对的下联就是:‘青黄不接,穷人卖尽东西。’”

钦差大臣的目光由不屑转为惊奇,他望着解缙,连连点头:“好,想不到你小小年纪,才思

竟如此敏捷,将来前途必定不可限量啊!”

而解缙却正色说道:“大人,谢谢您的夸奖。我知道,那两个醉汉冒犯了您,是他们不对,

可其他的兴化百姓并没有得罪您啊。求大人明鉴,启奏皇上,开仓放粮,以救百姓!”

“你放心,本官说话算话,我马上就回去禀告皇上,开仓救民!”钦差大臣心服口服,高

兴地说。

【故事智慧】

小解缙善于即兴对对的“应变智慧”使他不仅能游刃有余的应对曹尚书,还能智对

钦差大臣的上联,拯救兴化一城的百姓。这里面的奥妙在于,钦差大臣用上联责备冲撞他的

汉,而小解缙下联则婉转的向他提示满城的灾情已到了何种程度,大可不必跟两个醉汉较

真,“东西”对“南北”,不但工整,而且一语双关,难怪钦差大臣心服口服。一语扭转乾坤,在对对子之中化解矛盾,即是一种高超的语言技巧,又体现了卓越的思维品质。

纪晓岚妙对乾隆

(一)

有一次,乾隆皇帝与才子纪晓岚对句嬉戏。乾隆说:

“两碟豆;”

纪晓岚对道:

“一瓯油。”

乾隆改口说:我念的是——

“两蝶斗;”

晓岚应对道:我念的是——

“一鸥游。”

乾隆又说:我念的是——

“林间两蝶斗;”

晓岚又应对道:我念的是——

“水上一鸥游。”

说罢,君臣二人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二) (1)

乾隆50年(1785牛),乾隆帝在乾清宫大开千叟宴,赴宴者3 900人。内有一叟141岁,乾隆

皇帝即以该叟起兴,与纪晓岚对句,乾隆先出上联: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60岁为一个花甲,“花甲重逢”整好是120岁;“三七岁月”,即21岁,两者相加,恰为141

岁。

晓岚略一思索,即对了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曲江》诗中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以“古稀

”代称70岁。下联所言,正好也是141岁,真可谓妙绝。

【故事智慧】

纪晓岚不愧为才子,任何情况下都能应答自如,举重若轻。中国的文字奥妙在他的

手下可谓穷形尽相,尽得其所。这些看似简单的对句里蕴藏着丰富的典故和中国特有的文化

底蕴,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白三毛

有一次,苏东坡与朋友刘贡父在一起闲谈,苏刘二人都天生幽默,好开无伤大雅的玩笑。

苏东坡开玩笑说:“刘兄,想当年我和我兄弟读书时,时不时吃‘三白饭’。说来也许你也

不信,吃了这三白饭,真不相信人世间还有什么上八珍、中八珍和下八珍能比得上它。”

上八珍是狸唇、燕窝、驼峰、熊掌、鹿筋、猴头、豹胎和哈士蟆;中八珍为鱼翅、鲍鱼、果

子狸、大乌参、肚、鳖裙、鱼唇和鲥鱼;下八珍则是川竹荪、银耳、冬菇、猴头菇、干贝

、鱼骨、鱼肠和乌鱼蛋。这三八二十四种美味佳肴,是前人多年探索所得,吃了没有人说不

好的。现在居然还有超过它们的美味。

刘贡父虽然见多识广,却从来就没有听见过有这种美味,就很谦虚地请教道:“小弟孤陋寡

闻,不知三白饭又是什么饭?苏兄能赐教否?”

苏东坡摇头晃脑地说:“说来这也是一个秘密。我说给刘兄,刘兄可不许外传呀!”

刘贡父道:“当然当然,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连老婆也不说给她听。如何?”

苏东坡道:“如此最好。三白饭就是一撮白盐、一碟生萝卜和一碗白米饭。”

说完了哈哈大笑。

刘贡父知道他是在说笑,嘴上哈哈一笑,心里却在另打主意。

过了很长时间,估计苏东坡对这件事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刘贡父就写了一张帖子,叫一个

仆人送了去。

苏东坡见他郑重其事,当是什么大事,连忙打开了,只见上面端端正正写着:

特邀苏东坡兄光临寒门共餐NB039饭,务请苏兄赏脸。

小弟刘贡父顿首

苏东坡当时与刘贡父说笑,只是信口乱说,说着玩儿的,过后也就忘了。这次见他来帖,心

想既然老朋友来邀,如何不去,也不管它是什么饭,没有多想,翻身上马,兴冲冲来了。

到了刘贡父家,才发现桌上就放着一撮盐、一碟生萝卜跟一碗白米饭。苏东坡这才记起自己

过去说过的话来。他这人生性豁达,也不见气,哈哈一笑,拿起筷子就吃。吃完了抹抹嘴巴

,上马而去。临走前一拱手,道:

“多谢刘兄赐餐。明天小弟做东,请刘兄光临敝处吃毳饭。刘兄可不要推辞呀!”

刘贡父道:“毳饭?这‘毳’字如何写?”

“三个‘毛’字就是。”

苏东坡走后,刘贡父为自己的小小恶作剧心里高兴了老半天,过后才开始琢磨:“这‘毳

饭’又是什么玩意儿?嗯,毳字由三个‘毛’字组成,看来长毛的东西是无疑的了。长毛

的东西准是牛羊鸡鸭之类吧。哎呀,不对,老鼠也有毛,他别让我吃鼠肉吧,不过不去似乎

显得太窝囊了点,去是一定要去的,大不了吃顿鼠肉罢了。”

谁知道,到了苏东坡家,苏东坡客客气气邀他坐下,先是满面春风地向他问好,接着,海

阔天空、云山雾海、天南地北、狼腿扯狗腿,说得十分热乎,就是不沾一个“饭”字。一坐

半天,并不见他拿出什么来,桌面上始终空空如也。

这样从辰时一直坐到午时,终不见吃饭动静。

刘贡父饿得肚子“咕咕”叫,只好厚着脸皮催讨道:“苏兄邀小弟吃饭,这毳饭不知几时赐

予?”

苏东坡嘻嘻一笑道:“今天是白盐也毛,萝卜也毛,白饭也毛。这叫三毛。”

原来当时土音“无”念作“毛”。

刘贡父哈哈大笑道:“我也知道苏兄一定要报这一箭之仇,想不到会这样报复我。实在巧妙

!实在高明!佩服佩服!”

于是苏东坡才让人搬出酒饭来,两人边吃边谈笑,一直谈到天黑,刘贡父才回去。

从此,两人不但心无芥蒂,反而友情更深。

【故事智慧】

苏东坡的诙谐机智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这里又是一段佳话。两个好朋友之间玩

文字游戏,听起来颇为诱人的“NB039”饭其实只不过是白饭就咸萝卜,而“毳”饭就

是压根儿什么吃的都没有。我们在哑然失笑之余,也不禁为他们的机智多变折服。

王尔立智服江南举子

王尔立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朝廷御师。此人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一年,奉乾隆之命,去江南

持科考。举子们听说他是北方人,都有些瞧不起他,并想戏弄他一番。于是一天晚上,在王

尔立下榻的门侧,贴出一个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第二天早上,王尔立发现此联

,马上意识到这是有人想叫他难堪,难怪这之前几任主考官都被他们逼走了。想到此,王尔

立倒有点不信邪,随手提笔续对出下联:“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此联与上联,不仅对

仗工整,而且气势压人。一些举子们不由得赞叹:“多少才子也顶不上一个圣人。王大人的

学识可谓渊博啊!”王尔立觉得与这些自命不凡的人谦虚是没有必要的,于是便笑吟了一首

打油诗,以表明自己学识的渊博程度。诗云:

天下文章数三江,

三江文章数吾乡,

吾乡文章数吾弟,

吾为吾弟改文章。

吟毕,众举子对王尔立都另眼相看,肃然起敬。

此诗极言诗人自己水平高深,文才出众,堪称天下第一。但诗人不直言明说,而是纵论天下

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拔高,最后让举子们自己去判断他王尔立非等闲之辈,乃文坛高手中

的高手,从而嘲笑了那些浅薄而又逞能的举子们。

【故事智慧】

王尔立的这首打油诗极言诗人自己水平高深,文才出众,堪称天下第一。但诗人不

直言明说,而是纵论天下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拔高,最后让举子们自己去判断他王尔立非

等闲之辈,乃文坛高手中的高手,从而嘲笑了那些戏薄而又逞能的举子们。古人讲究含蓄,在字斟句酌中将自己的真实意图掩盖起来,让听者细细品味,这不失为一种艺术。

解缙智对朱元璋

解缙是明代的才子,他很善解人意,又善逢场作戏。据说有一次,他陪同明太祖朱元璋钓鱼

,他的钓技高明,鱼儿不断上钩,而朱元璋却久钓不获,甚为扫兴。为了安慰太祖,解缙恭

敬地说:“皇上,别看鱼儿小,它们也都懂得礼节呢!”朱元璋不明其意,问道:“何以见

得?”解缙说:“有诗为证。”说罢,他便吟了一首打油诗:

数尺丝纶落水中,

金钩一抛荡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

万岁君王只钓龙。

朱元璋一听,朗声笑道:“原来如此。”也算是为皇上打破了难堪的局面。

【故事智慧】

解缙可真会拍马屁。就连皇帝钓不到鱼都能给他说成是因为一般的鱼震慑于天子的

威严而不敢上钩,像皇帝这样的万岁君王,当然只有龙才有资格上钩呢!这下朱元璋的面子

给了个十足,难怪他会转怒为喜。如能做到善解人意,又会逢场作戏,那么你必然会在社会的生存丛林中保护好自己,脱颖而出。

陆本松智答考官

清朝末年,贵州东南的侗族中,有一个少年叫陆本松,此人聪明伶俐,勤学好问,12岁那年

去县里投考。

赶考的人很多,有年过半百的,也有20几岁的,陆本松混在这些人里面,谁也想不到他也

是来报考的。当考官听说他是来参加考试的时候,差点把他赶了出去。考官问:“你几岁了

(二) (2)

?”“12岁了。”“读了几年书?”“12年。”

考官气哼哼地说:“岂有此理!难道你刚生下来就会读书吗?”

陆本松不慌不忙地说:“大老爷您算算,别人只在白天读书,而我白天和晚上都读书,我读

六年不是顶得上别人读12年的吗?”

考官仍不罢休:“不行,我得先考考你,通过了放你进去考试;通过不了,打你十大板再赶

出去。”

“大人您尽管出题。”陆本松毫不胆怯。

考官拿来一张巴掌大的纸,递给陆本松说:“你用这张纸,从一写到一万。”

陆本松接过纸,看了看说:“大老爷,我只用这张纸的一半就够了。”说着把纸撕去一半

,用剩下的纸写了几个字,递给考官,考官接过纸一看,纸上写着:“一而十,十而百,百

而千,千而万。”

考官看得目瞪口呆,只得让他报考。

陆本松这次不仅考了试,还考了个第一名,成了侗族中第一个,也是年龄最小的秀才。

【故事智慧】

陆本松回答考官的答案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变换智慧”——将繁化简的“繁简变换

”,轻易解决了从一写到一万的难题,表现出他超人的智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问题的解决往往就从思维的变换开始,及时切换思维频道,你就能走出漩涡,欣赏到柳暗花明的美景。

少年以喻劝吴王

战国时期有两个相邻的国家:吴国和楚国。楚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吴王早就眼馋了,决

定出兵攻打楚国。众大臣认为楚国强盛,一时难以攻下,又想一旦出兵,别的国家会乘虚

而入,进犯吴国,于是纷纷反对。但是吴王主意已定,不听别人劝说,否则一律杀头。

有一爱国少年,胆识过人,前来见吴王,说:“大王,我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早上,我

到树林里用弹弓打黄雀,看到一只蝉正饮着露水,得意地叫着,蝉的身后有一只凶狠的螳螂

,正举起前爪向它慢慢地逼近;而螳螂的后面有一只黄雀正伸长脖颈要去啄它;可是那只黄

雀也不会料到树下正有一只弹弓瞄准了它。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

身后的祸患,它们的处境不是很危险吗?”

吴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于是放弃了进攻楚国的计划。

【故事智慧】

爱国少年用一个形象的譬喻来说明吴国此时与楚国和别的国家的关系,对时事不发

一言而劝谏效果尽显,这就是“旁敲侧击”的间接批评术,其比喻也就是我们现在仍常用的

俗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祝枝山的题画诗

祝枝山和唐伯虎是好朋友。一次,他到苏州去玩,就住在唐伯虎家里。苏州太守素仰祝枝山

之名,就拿出一幅古画,请祝枝山题一首诗。

这个太守是个搜刮民财的能手,虽然家财万贯,却吝啬得出奇。祝枝山知道他的底细,决心

叫他破点财,故意狮子开大口,要200两银子才肯动笔。

太守舍不得出钱,几经拖延,才送来100两银子。

祝枝山看见只有半数的银子,心中大为不快。他展开画轴,见画的是一个小码头,一只小船

停泊在柳荫下,一个商贾模样的人站在船头,好像将远去,一个女子站在岸边,脸上带着依依

不舍之态。他沉吟了一会儿,即提笔写诗四行:

东边一棵大柳树,

西边一棵大柳树,

南边一棵大柳树,

北边一棵大柳树。

写罢,就请唐伯虎将古画拿给太守。

这哪是诗?太守看了大怒。声色俱厉地斥骂祝枝山不该糟蹋了这幅名画,要祝枝山赔偿。唐

伯虎回家将情况对祝枝山一说,祝枝山听了,笑说:“我的诗只写了一半,谁叫太守只给

一半银子。”

唐伯虎又把祝枝山的话告诉太守。太守说:“好吧!明日衙门里给足银子,他得当场把诗续

写完。”

第二天,祝枝山在唐伯虎陪同下,大摇大摆地来到宾客云集的官衙,太守急忙命人拿出100

两银子,祝枝山便走到画前,提笔续写道:

任你东西南北,

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

这边啼鹧鹕,

那边唤杜宇,

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

一声声:“不如归去!”

众宾客看了这首诗,无不叫好!

【故事智慧】

曾有一位诗人作过这样一首诗:“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

无数片,飞入菜花都不见。”祝枝山题的词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前半部大巧若拙,而

后半部则异峰突起,境界全出。前面的拙更能映衬出后面的巧,这就是古诗中常用的颂扬先抑的手法。

明太祖出对考儿孙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皇太孙,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

但他只坐了四年江山,便被他的四叔朱棣带兵夺取了皇位。

传说朱允炆和朱棣在年幼的时候,“少年叔侄如兄弟”,两人感情挺好,常在一起读书,

一起游玩。有一天,朱元璋带着他们叔侄俩在禁园中观猎,突然有一匹烈马从眼前疾驰而过

,朱元璋为了考考他们的才学,便就眼前的景象出题让他们来对对。朱元璋出的上联是:

“风吹马尾千条线,”

允炆素来聪敏,因而抢先顺口对道:

“雨打羊毛一片毡。”

单就字面来看,对句对得非常工整:“风”、“雨”同属天文类,“吹”、“打”都是动词

,“马”、“羊”同属走兽类,“尾”、“毛”同属形体类,“千”、“一”同属数目类,

“条”、“片”都是量词,“线”、“毡”同属衣帛类,出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对

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确实挑不出毛病。但是太祖却老大不高兴,雨水打湿的羊毛

,像一片

又脏又旧的毡子,这实在太煞风景了。于是又问朱棣对出了没有。朱棣自然知道皇上不高兴

的原因,因此略思了片刻,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太祖一听,顿时龙颜大悦,连声叫好。朱棣的对句不但字面、平仄工整,而且用“万点金”

来比喻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龙鳞,何等气派,何等堂皇。

难怪后人说,朱允炆坐不稳江山,从他充满“晦气”的对句中就表现出了不祥的征兆。

【故事智慧】

有言道:“观其文如见其人。”此话虽过于武断,确也有一定的道理。朱棣的下

联对得气势宏大,“日”、“龙”均被古人视为帝王之相,确实比朱允炆的对句要堂皇的多。

小神童智对皇帝

李东阳是明朝诗人,曾任吏部尚书和大学士。

李东阳自幼聪慧,才华出众,童子试后,皇帝要当面考考他(称殿试)。于是父亲带领他由长

沙长途跋涉来到北京。殿试那天,小东阳由父亲领着去拜见皇帝。当小东阳走到宫门的高高

门槛时,他那两只短短的小腿,怎么也迈不过去。坐在大殿上的皇帝,望着他那副童真的小

样子,就笑着顺口出了个对子:

“神童足短,”

小东阳一听皇帝出了上联,立刻应声答道:

“天子门高。”

皇帝听了,龙颜大悦。皇帝把他抱在腿上,而父亲只能站在阶下。皇帝一看这情景又故意难

了一下小东阳,口出上联:

“子坐父立,礼否?”

这确实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子坐父立,不合乎“以孝为先”的礼节,可这也难不住机

灵的小东阳,他应声答道:

“嫂溺叔援,权也。”

意思是,如果嫂子不幸落水,小叔伸手去抢救,在非常情况下,只能如此,是顾不得封建礼

法的。

皇帝一听更加高兴,随后又出了一个上联:

“螃蟹浑身甲胄,”

说的是螃蟹的壳儿很硬,像是披着铠甲的大将军。小东阳似乎未假思索,立刻对答:

“蜘蛛满腹经纶。”

是说蜘蛛一肚子粘丝,就像那满腹学问的学者一样。

三个下联都对得那样的流畅自然,天衣无缝。皇帝十分满意,连连称赞:“真是个神童啊!

”

【故事智慧】

小东阳的“对对智慧”是抓住了“对对技巧”:“‘理’类同,‘字’对仗,选准

词句,立意深远。”通常照此操作,则作诗对对便有了大的思路。不仅吟诗作对有路可寻,世事万物也皆有规律,认识并掌握这其中的奥妙,便可化繁为简,谈笑间,让樯橹灰飞烟灭。

同类推荐
  • 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共10册),即《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著名教育家成才故事》等,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今天也要用心生活

    今天也要用心生活

    《今天也要用心生活》是一本真实面对自我的书。这里有作者对“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观察,和对“生活可以是每个人的,都请用心对待”的思考。这里有许多真实发生的小故事,但这些不仅是过去式的故事以及相逢的人,也是我们每个人一段不可回避的人生。生活其实很简单,用心对待每一天就好。写给努力奋斗的年轻人,房子或许是租的,但生活不是,你配得起所有的用心对待。
  • 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

    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7个人

    作者为资深公共关系培训专家,总统顾问。一直致力于“六度人脉”理论研究,曾推出过畅销书《六度人脉》。这次作者化繁为简,将目光对准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要接触的七个关键角色——玩伴、同学、同事、上司、合作伙伴、知己、爱人,这7种角色代表人生不同阶段的7种关键力量!作者以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他们的重要作用,以及识别、交往的各种技巧要点。阅读本书,我们还将知道自己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制定的怎样的成长目标,需要与哪些人同行,以及与他们的相处之道。无论是学生、白领还是中高层管理者等,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参考的答案。
  • 人脉网

    人脉网

    现在社会流行着一句话“一个人是否成功,不在于一个人知道什么,而在于这个人认识谁。”事实确实如此,许多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他们依赖的就是宽广的人脉。比如,一个人认识一个企业家,如果企业家愿意为他投资的话,他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取得第一桶金。其实,只要这个人在这个企业家的公司担任重要的职位,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就。而这只是利用人脉成功的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这个社会是非常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也是错综交织的,成功人士就可以在这人脉圈中游刃有余,利用各种人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心态的锻炼(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心态的锻炼(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人们对“到底是心灵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控制心灵”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参加争论的哲学家们,称自己为唯心论者或唯物论者,而各执一辞。他们提出了数以千计的论据,可是这个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个体心理学可能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因为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实际上是在研究肉体和心灵的动态相互关系。亟待治疗的病人都具有肉体及心灵,如果我们治疗的理论基础错误,我们便无法帮助他。
热门推荐
  • 若冬白了夏

    若冬白了夏

    优雅大气、温柔端庄?不好意思,这都是表面现象,宁白眼中的林辞若就是一个睡醒时会犯迷糊的猫系女友。小猫猫时而面露娇嗔、时而眉头轻蹙,举手投足间都让宁白的心瞬间融化。只是,有时候,这猫抓也很是锋利,斗白莲花,撕心机女,挖个坑将一切阻碍埋到土里还不算,小花猫一定要在上面再跺上两脚,把土夯实了。清隽温润、遗世独立?不好意思,您又有了错觉。在林辞若眼里,腹黑毒蛇,情话撩人,痞气幼稚才是他的真实标签。拥有一个小奶狗男朋友有什么好处?林辞若的回答一定是养眼,始于颜值,终于......颜值?不对不对,在林辞若眼里,宁白应该是那白月光,朱砂痣,世间最美好的一切都不及宁白坐在她的身边。本文一对一,豪门世家、青梅竹马,男强女强,霸气开挂,甜宠没道理。
  • 如意

    如意

    扁担胡同和眼镜坑有关任如意的传闻一时间闹得整个任州城纷纷扬扬……其真真假假云里雾里实在叫人无法分辨。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任如意的家在任州南关扁担胡同,他是跟他爷爷任二先生在眼镜坑边出生长大的。先说扁担胡同。任州城里很多大街小巷的名字和它们的位置、形状或作用有密切的关联。比如柴市街和炭火巷过去是专门卖柴禾和木炭的;竹竿巷是专门卖各种竹竿和竹篾器具的,甜水巷是因为巷子里有口甜水井,风箱巷集居着几家做风箱的木匠……而扁担胡同不一样,它的名字不是因为胡同里有人做扁担或是卖扁担,它是因为又细又长,形状象条扁担才得了这个名儿。
  • 重生之女强修仙传

    重生之女强修仙传

    带着绝望死去的女孩,意外穿越到了一个充满尘力与杀戮的世界,这里尘力代表着一切,有了尘力就有了权利,金钱,美色……当然这里最廉价的莫过于人命了,她出现的那时起,这个世界就已经开始了崩塌,各个势力鼎力四方,天下群雄逐鹿。所有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统一这散乱的世界,而是为了离真相更进一步。
  • 老郑还是小郑的时候

    老郑还是小郑的时候

    “我过得不好!”陈美芬的目光咄咄逼人。“我知道。所以,我可以娶你。”陈美芬听到这话并不意外,小郑这两个月失踪的风言风语陈美芬知道,她只是不明白原来死活看不上自己的小郑现在为啥愿意娶自己?“你得说出为啥,我才能嫁你。”“因为你不嫌弃我。”就这样,一个月后,小郑迎娶了陈美芬。婚后的小郑做了陈家的上门女婿,大模大样地住进了陈家。小郑的人生又一次在陈美芬这里拐了弯。他不知道自己以后的人生会怎样,那时,他既没有幸福,也谈不上痛苦。
  • 白玉倾心

    白玉倾心

    今生------她,视她如命,送他上皇位。他,把她全家利用的一干二净,最后弃之。石心莲&盘古后人
  • 白切黑男主在线心机

    白切黑男主在线心机

    #在梦里拯救世界##这是一本充满爱与正义的书#哔--重来重来!-系统:我们的目标——宠宠宠。宿主:困了,想睡觉。——系统已被强制下线【1V1甜宠】【史上最惨男主,你值得拥有】
  • 听潇水依旧又重行

    听潇水依旧又重行

    人生踽踽前行的路上,在迷惘、彷徨、无措的时候,总想着回到曾经梦想诞生、放飞的地方,谈不上逃避,只想着静一静,回归到原点,凝固下时间,反思或记忆:原本纯粹的初心还是么?意气风发的模样还在么?回到大学校园,重拾残存的记忆碎片!
  • 丧尸来了

    丧尸来了

    如果何天宇没有猜错的话,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大约三个月。每一次看到这些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僵尸,看着它们狰狞的面孔,枯槁的面容,何天宇都会感到阵阵的悲哀。
  • 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

    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延续

    延续

    自己接下来的日子,就在这协议里,摆在桌面,商量、安排,规定成白纸黑字。王若雅呆呆想,充满虚幻感。她把手挪到肚子上,固定在那里,好像这样能找到支撑的力量。对面是李六丁李七丁兄弟,王若雅的目光始终无法留在李七丁脸上。王若雅挤在母亲和丈夫陈实中间,她不知还能不能称他为丈夫,陈实另一侧是他母亲,不知还算不算自己的婆婆。桌面摆着协议、笔和印泥。王若雅不想看这些东西,侧过脸,却看见茶几上的结婚证,眼睛剧烈地疼痛起来。她垂头,闭眼,结婚证在面前晃,对着她翻开了,清清楚楚展示着:李七丁,王若雅,还有两人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