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5300000004

第4章 雷锋日记(1)

雷锋日记背后的故事

一开始,雷锋的日记只是作为反映雷锋先进思想的辅助品,其抒发方式直接了当,通俗易懂,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了解作为学习榜样的雷锋。到了后来,《雷锋日记》承载了太多政治教育与宣传的任务,从学习《毛泽东选集》到爱党、爱国到集体主义到好人好事……《雷锋日记》的出版也是越来越谨慎,从一位收藏了《雷锋日记》各种版本的爱好者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内容均有不同,有一些日记篇章到后来不是被删掉,就是做了修改。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雷锋日记》的真伪甚至成为知识界曾经讨论的话题。

细节真伪可以商榷,但不可怀疑的却是雷锋笔下的那种任何政治气候也掩盖不住的青春激情。这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日记。《雷锋日记》里弥漫的政治激情,让人再也看不到他更多的日常生活,但他依然记录下了他从伙房里偷吃锅巴、被冤枉谈恋爱后所受到的委屈……

雷锋是在县委机关当公务员时,即1957年的秋天开始学着写日记的。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1958年4月,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应该是最早看过雷锋写的日记的人。那次,是雷锋主动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雷锋日记》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有一段机缘巧合。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就是这次偶然,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年12月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五个月后,雷锋的日记再次被要求整理出来。《前进报》原社长冯荆育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他有专文记录当时的情景:1963年1月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的121篇,约4.5万字编辑成书。1963年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当时人们学习雷锋的需要。

根据一个公开的数字表明,《雷锋日记》光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就印刷了160万册。可谓风行神州大地。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留下了几百篇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充满着理性思考的日记;而且,平实朴素而简练生动的语言,信手拈来却恰到好处的修辞,也很值得学习。下面作点简略粗浅的分析。

巧用比喻。“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他不懂自己只是沧海之一粟……这些人好比一个瓶子装的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可是还是荡不出来。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1962年3月12日)这则日记旨在批评那些狂妄自大者,当然也是自警。“吃干饭”、“沧海一粟”、“一瓶子”、“半瓶子”是信手拈来的比喻,而“可是还晃荡不出来”却是创意。这则日记脍炙人口:“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钻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1961年10月19日)钉子钉进木头,人所共见人所共晓,但拈来比喻学习也当挤和钻,是匠心独运。

比喻、对比套用。“我懂得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的道理。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959年x月x日)通俗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先进人物要带领大家一道进步的深刻道理。“雷锋同志:愿你做暴雨中的松柏,不愿你做温室中的弱苗。”(1960年1月18日)这则“自题”,用比喻和对比,表明自己誓做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决心。“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力量。”(1960年×月×日)用“滴水”与“大海”喻个人和集体,揭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重要。

对比、排比连用。“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1959年10月25日)日记先用“青春”与“真正的青春”作对比,接着加用三个排比句,热情地讴歌了拥有真正青春的人的美好情操和宽广胸襟……语句自然酣畅,意境恢弘高远,可作一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

沈阳军区《前进报》与雷锋日记的首发

雷锋出名的时间不是在他牺牲以后,生前他已经是个很有名气的人物了,被称作“东北的一团火”。

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董祖修是阅读、摘录雷锋日记较早的人之一。董祖修第一次接触到雷锋日记是在1960年10月。一天,《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向董祖修介绍了报社拟宣传雷锋的计划,并把五本日记交给他,让他看看能否摘录发表一部分。当时已是下班时分,董祖修接过雷锋的日记本,拿回家去,当晚便在灯下阅读起来。他打开1960年雷锋参军后新使用的日记本,一下子便被扉页上贴着的黄继光画像吸引住了。那是一张剪自画报的黄继光画像。画像上展现的黄继光,目视前方,颇具战场上仇视敌人、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雷锋在画像两侧空白的地方竖着写道:“英雄的战士黄继光,我永远向您学习!”

董祖修一本一本往下看。从雷锋那一篇篇充满着阶级爱憎的倾诉当中,从那一句句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共产主义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的铮铮誓言当中,他深感雷锋绝非一般战士,而是一位真正把个人的苦同整个阶级的苦连在一起,把个人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连在一起,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先进典型。

董祖修仔细琢磨雷锋日记中一段段颇具哲理性的话语:“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雷锋同志,愿你做暴风雨中的松柏,不愿你做温室中的弱苗”……

第二天,董祖修向上级领导表示,日记完全可以摘登,他还想前往雷锋所在连队采访一次,或许可以得到更多更新的东西。嵇炳前欣然同意。董祖修来到运输连,雷锋正外出作报告不在连队。经人指点,董祖修在连队找到雷锋的一只小箱子,又发现了几册笔记本和一些在稿纸上写的哲言、诗歌……

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长篇通讯,报道了雷锋的先进事迹。稿件还同时发给了新华社、《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宁《共青团员》、《辽宁工人报》、《沈阳日报》。各报刊在发表时,标题都作了修改:《解放军报》(1960年12月13日)的题目叫《茁壮的新苗》,《辽宁日报》题为《红色的战士》,新华社发稿的题目是《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那时宣传调门最高的是《前进报》,沈阳军区还同时提出了“学雷锋、赶雷锋、超雷锋”的口号。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雷锋牺牲前两年,他的名字就已经传遍了东北大地,在全国范围内,他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

1960年12月1日,《前进报》以《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为题,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间的15篇日记,并加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这是最早见诸报端的雷锋日记,是作为宣传雷锋事迹的重要材料出现。

雷锋牺牲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把他生前所在班命名为“雷锋班”。1月20日,《前进报》又用了将近一个半版的篇幅,摘录发表了32篇雷锋日记,其中包括1960年发表过的15篇。此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发表的雷锋日记,均来自《前进报》。

应当说,《前进报》给各报刊提供的日记摘抄,总的来说是准确的,是尊重雷锋原作的。但同日记原文相对照,《前进报》发表的日记也有个别变动之处。从《前进报》这方面来说,是从四开四版小报的需要出发,在文字上作了删节和压缩;而在选辑过程中,由于一时难以查实,编辑又将雷锋抄录报刊书籍的一些名言警句当作了雷锋自己所写日记的内容。

总政宣传部决定出版《雷锋日记》

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载雷锋日记摘抄之后不久,周恩来曾让邓颖超打电话给《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吴冷西,说读了雷锋的事迹和日记很感动,认为日记写得好。同时,邓颖超告诉吴冷西,总理好像在哪儿见过《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雷锋”的诗作,希望报社认真查实,搞清楚日记中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录别人的话,别人的话应注明出处。

吴冷西很快把电话打到总政宣传部,总政又及时将电话打到沈阳军区政治部。沈阳军区政治部又将核实雷锋日记的任务,交给了《前进报》编辑董祖修。

1963年3月中旬,董祖修接到核对雷锋日记的任务后,把当时军内外报刊上刊登的雷锋日记摘抄仔细查对了一下。《前进报》最初刊载时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报刊上,主要表现在:雷锋自己的话与雷锋摘录别人的话,没有区分开来,缺少必要注解。但总的来说,刊发出来的日记是忠于原作的。董祖修把查对结果如实作了汇报。军区政治部领导为了慎重起见,特派他和负责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的徐文一同前往总政宣传部,以便及时把宣传中某些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

当时,总政宣传部已初步确定正式出版《雷锋日记》一书。总政负责出版的同志的设想是这样的:在出版前言中,从正面说明这是依据雷锋日记的原文,对已发表过的雷锋日记进行详细校对,并增加了一部分新的内容而选辑成书的。这样,就可以借此机会把原来某些不准确的地方纠正过来,使今后的宣传有个可靠的依据,使学习有个准确的版本。

董祖修赴京的任务,是和总政宣传部的相关人员一起再次核实报纸上所刊登的雷锋日记。离开沈阳前,他把一份雷锋日记的完整抄件随身带到了北京,这让大家喜出望外。这本日记抄件成了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的《雷锋日记》的初稿。

拆开、装订、保存日记

关于董祖修带到总政宣传部的日记抄件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在沈阳军区,在核对日记的过程中,董祖修曾经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过。为什么要拆开完好的日记本呢?当时完全是为了宣传报道的需要,为了让《雷锋日记》早日问世。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后,全国各地记者纷至沓来,到《前进报》要雷锋日记摘抄,有的执意要阅读雷锋日记原稿。为防止珍贵的雷锋遗物丢失,又能解决新闻宣传的需要,董祖修想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然后组织人手前来抄写,抄完之后再装订上,当然,绝不能把日记本搞坏。

日记抄完之后,董祖修最关心的要算是装订日记本的事了。他请报社与军区印刷厂最熟悉的同志把拆开的本子亲手送到印刷厂装订。军区印刷厂对雷锋的遗物十分珍惜,他们特意请一位老师傅,按照精装的办法,把几册日记本一针一线地装订起来,然后把封面粘好。日记本被带回来后,大家一看,不仅几乎和原来的一样,而且比原来的旧本子订得更结实了。

不久,雷锋的日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珍藏。

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年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急需,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

同类推荐
  • 高校党建创新: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高校党建创新: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本书规范了理论学习。加大督办督察力度,保证决策的落实。同时,校党委立足学校长远发展,着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选拔干部到地方政府和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挂职锻炼,使后备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 日子里的中国

    日子里的中国

    本书是袁岳协同他零点的同事,以及众多社会学专家、资深媒体人、企业家和普通民众,从零点公司积累20年的调查中精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数据,结合我们这20年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变迁的种种趣事、热点、辛酸,梳理清楚了这段人们无暇思想的时光。本书对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现存的许多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其解决前景作了预判。全书围绕着“上紧发条的中国人”“向上奋斗的中国人”“等不及的中国人”“拆除藩篱的中国人”,还有“不离方圆的中国人”“‘花’儿怒放的中国人”“被网住的中国人”等话题,用翔实的数据、精辟的分析、生动的文字,勾勒了一串今日中国背后的足迹,这是一份既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又有着真实生动的触感的珍贵记录。
  • 学懂弄通基本理论

    学懂弄通基本理论

    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说明理论的精髓、特色和关联。在概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貌、全程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全体党员干部,要把学懂弄通党的基本理论作为自身良好发展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把理论的力量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指引,以便更好地观察复杂形势,破解疑难问题。本书注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旨在说明其中的贯通性,将精深的基本理论通俗化,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真正做到学懂弄通,以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努力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5月4日,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属于青春的节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族青年致以节日问候,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习近平在考察过程中,发表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始就要扣好。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当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5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讲话全文。
  • 为中国辩护(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为中国辩护(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理性看待自己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压力?如何客观认识中国模式,认清其优势与劣势?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如何认清自己,稳妥地应对世界变局,推进内部转型?中国能否实现文化上的崛起,为世界提供另一个文化范式?中国文化“走出去”正遭遇怎样的困局?作为国际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本书对以上事关中国发展大局的问题进行了清醒,独到的观察和分析。
热门推荐
  • 葬世枭雄

    葬世枭雄

    与天争,与地争,与人争,不求流芳于万世,不求显贵于诸侯,忆记否,昔日之夙愿,胸腔之热血,冲冠之激昂,宁成泡影乎?
  • 婆与媳

    婆与媳

    苗苗失恋后,经堂嫂介绍认识了现在的男友程朗,经过半年的相处后,苗苗发现自己意外怀孕,然后他们急急忙忙的就领证结婚,婚后,苗苗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由于风俗不一样,性格的不一样,矛盾就这样开始,越来越多,越来越无法收拾……
  • 九鼎惊神

    九鼎惊神

    九鼎定神州,江河通四海。大荒九州尽归一统,四周却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环伺,更有数不尽的凶兽、奇种遍布。一次天狗食日后,万里沃土重新陷入连绵动乱之中……
  • 无尽道尊

    无尽道尊

    生生不息,逆转乾坤,八荒动乱,九域纷争战乱起,十二界域宗门崩离瓦解...选择生存还是灭亡!实力永远都有话语权,没有实力,那就闭嘴。
  •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啼笑因缘(续)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啼笑因缘(续)

    本书系《啼笑因缘》续集,交代了《啼笑因缘》中的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
  • 叶先生今天人设崩了吗

    叶先生今天人设崩了吗

    【1V1甜宠】普通人眼中的君越集团的叶大总裁是高冷矜贵,不近人情的工作狂魔朋友眼中的叶大总裁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老干部。但是现在众人都不禁怀疑自己的眼睛。这个给自己未来老婆发颜文字的男人是谁?这个委屈巴巴,无意识卖萌的男人是谁?***李心悦记忆记忆里的叶先生,是那个阳光正好的下午,弹着钢琴的美好少年,是那个一直被她喜欢着的高冷男神。但是最近她发现叶先生好像并不高冷。正当她以为叶先生是委委屈屈小可爱的时候,叶先生人设又崩了!
  • 国民老公的一亿宝妻

    国民老公的一亿宝妻

    十年的感情付出,抵不上一个富足的小三,什么同甘共苦的青梅竹马,全都见鬼去了。"你对我儿子来说,不仅没有用,而且是个包袱。你问问你自己能给我儿子什么呢?凭你们家那一点房子,听说还是小产权房?"前竹马的母亲,本来是她顾暖的未来婆婆,突然翻脸不认人了。顾暖知道,一千万,如果不让人彻底变性,不叫做一千万了。不过,TMD的,你儿子这种渣能值一千万?一千万就得瑟的人,让那些亿万富豪情何以堪。要是她顾暖将来嫁个亿万富豪,这对母子岂不是得去跳河?*首富的儿子,地产大亨的独生子,亿万家产的继承人,娱乐界贵人圈里处于风口浪尖的一代,有着典型富二代的本钱,却同时被誉为富人区中最奇特的怪人。有人把他形容为最致命的一朵罂粟。因为他提出的征婚条件是:"零家产。嫁给我的女人必须是零家产。我不需要她用钱养我,我的钱永远比她多。离婚的时候,也不用担心财产分割的问题,让她净身出户,没有人会说一句非议。"问及什么叫做婚姻,他更是挑挑眉头:"婚姻从来都是爱情的坟墓。你问的是不是笑话?"坦率、直白、一言一行永远出人意料。有人把他干脆叫做渣。可就是这样一个貌似是渣的坏男人代表,让每个女人都想嫁他这样的男人,国民老公的称号不胫而走。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当有个女人嫁给他时,所有人都说,这个女人肯定是个无恶不作想巴结他的坏女人。"听说萧先生结婚了,大家都很好奇,萧太太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说我太太是什么样的人?如今,我太太的风头都盖过我了。"薄如刀裁的唇角薄然一笑。"怎么说呢?每个人都知道她听不见,所以干脆当着她的面说她的坏话,打算对她做的坏事都一并说了出来。"主持人:。。。。。。女人不坏,男人不爱。一个坏男人加一个坏女人的故事。
  • 我家校草太自恋

    我家校草太自恋

    初见,这少年就拨动了她的心弦,从此就记住了他。她不知,在他心里同样如此。只是,她没想到,他的真面目居然是这么……这么不要脸!“我知道你喜欢我哦,给你个面子,就答应做你男朋友了!”——不,我没有。可她啊,注定没法将自己的心交出去,于是她躲他追。最后少年有点懵:“媳妇是这样的媳妇,打不过,身份不够,怎么办?”算啦,只要是他媳妇就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国民男神又又又考第一了

    国民男神又又又考第一了

    她,苗疆巫族的族长,重生成人人可欺的小可怜。翻身崛起,带着自己的本命蛊,玩转整个商圈、娱乐圈,成为女人心中的国民男神。只是不小心撩到钻石榜第一的钻石男!这就栽了!某日。“我要去做一件事。”她把装备弄好,脸上有着肃杀之色。“嗯?”男人微微挑眉。“有人出十亿钱买你的命。”“你要去帮我报仇?”某男心想还是媳妇疼爱自己。“不是,他出了一亿买我的命,而买你的,却出十亿!”她拉过他的衣领,“明明我才是爷,凭什么我比你少那么多!所以,我要送他去见阎王!”-作者新文《我家影后A爆了!》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