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11800000002

第2章 饭之属

肉臊饭

赵舜、吴清和载我去“财神台南担仔面”吃肉臊饭,确实好吃,我们几个胖男人都干掉几碗,还频频要求店家在碗里添加卤汁,行止如同奋不顾身的神风特攻队。过几天换我带他们到“富霸王”,也是吃肉臊饭。“富霸王”向以卤猪脚闻名,其肉臊饭以猪脚卤汁取代了一般的五花肉卤汁,以碎腿肉取代肉臊,胶质充满,符合经济效益,也开创了想象空间,是全台北我最心仪的肉臊饭之一。

我总觉得最能表现台湾人创意的,要数米食的花样繁复。台湾虽小,南北还是有些微的饮食差异,例如北部人叫“卤肉饭”,南部人多曰“肉臊饭”。其实此物是以卤制肉丁做浇头,淋在白米饭上,故“肉臊饭”较为准确。上次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来台,见街头店招“鲁肉饭”,不解地问:台湾鲁肉饭的“鲁”字是否即“卤”?我说“鲁”字用于此确是错字,然因袭日久,有些店家遂以讹承讹。盖“卤”乃将原料放进卤汁里,经过长时间加热炖煮,属中华料理的传统工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即已记载卤制技法,到了清代《随园食单》《调鼎集》更有了卤汁的配方和卤制方法。

肉臊饭是台湾寻常的庶民食物,普遍的程度可谓有人烟处即有肉臊饭,带着粗犷而随意的性格。像阿娇(庄月娇)这样自己租地种植合鸭米来煮饭,选用深坑吃豆腐渣长大的黑毛猪,用醇酒卤肉臊,再搭配松子和乌鱼子,已然将肉臊饭打造成时尚精品。

很多人从刚冒出乳牙即开始吃肉臊饭,吃到满嘴假牙还和它缠绵不休。我猜想最初是岛上先民在生活艰困时期,充分利用猪肉,将肉的碎末加酱油卤煮,成为十分下饭的浇头。

无论肉臊饭或担仔面,卤汁一般都持续使用,只是不断续添主料和香料,故卤汁越陈越香,里面的原料乃益加醇厚,所有历史悠久的店家总爱强调使用的卤汁是老卤,有的店家甚至故意展示从未清洗的“狗母锅”(砂锅),以证老陈。

一碗白米饭铺上一层五花肉丁,肥瘦咸淡适度,腴而不腻。一碗肉臊饭,简单,却自足而完整,可以无须任何佐菜而滋味俱全。不过,爱肉臊饭的人鲜能不嘴馋。我吃肉臊饭不免还会点食卤锅内的鸭蛋、大肠头、豆腐,若忽然闪过健康念头,则再烫一盘青菜敷衍。

肉臊饭制作简单,谈不上什么祖传秘诀,只要肯用心计较,没有不好吃的道理。关键在煮出好饭和那锅老卤汁与里面的肉臊,认真掌握选料、去腥、爆香、卤煮的工序。我坚信家家巷子口都有一摊梦幻卤肉饭,名店不见得就胜过我家附近的那几家小吃店。

台湾人多各自有心目中美味的肉臊饭,像台北“通伯台南碗粿”,苗栗“传家堡”“炸糊鲁肉饭”,台中“向宏鲁肉饭”,嘉义“源”,台南“卓家汕头鱼面”,高雄“老蔡虱目鱼粥”“三多黑猪肉燥饭专卖店”……都有我心仪的卤肉饭。

“传家堡”肉臊饭是正宗客家味道,呈现方式是一木桶的白米饭,一砂锅的卤肉臊,供食客自行浇肉臊在热乎乎的米饭上。我每次去,面对满桌美味菜肴,还是忍不住吃掉好几碗肉臊饭。“通伯台南碗粿”在永乐市场对面,我有时从学校赶回台北,会特别感受到它的召唤,吃一碗肉臊饭、碗粿,喝一碗香菇汤,痛快极了。若回到高雄,我的早餐首选是盐埕的“老蔡虱目鱼粥”,肉臊饭、虱目鱼皮汤、煎虱目鱼肠,大清早就用这些美味赞美胃肠,实在很幸福。“向宏鲁肉饭”表现出清淡美,属高难度动作,背后需付出大量的心力。店家以文火长时间卤煮,令肉臊有一种滑嫩绵密的美感。我常常怀念一起吃肉臊饭的人。

重庆北路二段,靠近南京西路的地方,毗邻着三家知名肉臊饭:“三元号”“龙缘”“龙凰号”,三家店从前都是建成圆环内的老招牌,名气响亮。尤其“三元号”的肉臊饭,闻名近一世纪,可我并不欢喜它浇淋过多的卤汁和偏瘦的肉臊。

肉臊饭难免油腻,油脂丰富的肉臊汁似乎是必要之恶,盖那油脂是香味的来源,去油脂很可能连美味一起消灭。“阿正厨房”以昆布取代猪油熬煮,美味又健康,可惜不免少了脂香。

肉臊美味的关键在肉品,首先需选用当天屠宰的温体猪,常用肩胛肉、五花肉、腮帮肉切丁卤制;万勿使用机器绞的碎肉。其次才是爆香、卤制技术。卤制肉臊亦因人而异,如“胡须张”的浇头选用猪颈肉,且切成肉丝,而非肉丁。台南“全生小食店”的卤汁加了黑糖和甘草,浇头是猪皮,正宗的台南味:甜。啊,台南小吃真是鲜有不甜的。

卤汁的构成主要是酱油和米酒,辅料离不开香菇、红葱头、冰糖、葱、蒜、胡椒……因此,酱油的质地和配料的组合直接影响了口味。

我认为与肉臊饭最适配的是虱目鱼皮汤或鱼丸汤、萝卜汤,苦瓜排骨或金针排骨也不赖;较浓浊的汤品则非我所好。

肉臊饭不宜孤独品赏,宜在热闹欢腾的空间,在服务员的吆喝中和狂饿的好友抢食。吃的时候不能故作斯文,一定要大口扒饭才够劲,咀嚼起来才痛快。日前台北市的肉臊饭大胃王比赛,有参赛者举口就将饭倒入,再灌水吞咽下去,嚼都没嚼一下。肉臊饭一定要热腾腾的才好吃,那米饭是刚煮好的,将这么烫嘴的米饭直接倾入胃囊,近乎特技表演。不知他们是如何磨炼的喉咙,竟能如此宽敞光滑?

这种活动自然与美味无涉,倒令人想到猪八戒对待食物的办法。八戒随时保持饥饿状态,例如《西游记》第二十回,师徒来到一村舍借宿,王姓屋主办斋款待:“儿子拿将饭来,摆在桌上,道声‘请斋’。三藏合掌诵起斋经。八戒早已吞了一碗。长老的几句经还未了,那呆子又吃彀三碗。”

有人三分钟吞下十碗半的肉臊饭;有人为了夺奖,吃到反胃呕吐。台湾人工作勤奋,忍劳耐操的程度恐怕居世界之冠,实在需要肉臊饭这种好东西安慰肚肠;却完全不必像倒垃圾般,将肉臊饭直接倾入胃袋。

我天生是个大饭桶,只要想到肉臊饭,就会想到赵舜、吴清和这种肥友,就会蠢动起汹涌的食欲。

焢肉饭

彰化到处可见“爌肉饭”招牌,这是彰化人寻常的吃食。不过“爌”字在这里有误,应作“焢”肉饭才正确。案:“爌”为明亮之意,又同“旷”。而“焢”,音“控”,焖煮的意思。

一般是将五花肉切大块,用酱油、酒,加入冰糖、蒜头、葱及香料,煮滚后放入肉块,以小火卤煮至熟透。卤煮之前,有人会增加炸或煎的工序,以求肉质的弹性。也有商家舍冰糖,而以甘蔗取代,如台中市“陈明统爌肉饭”、埔里“阿鸿爌肉饭”,追求轻淡的甜味中带出含蓄的蔗香。

香料是各店家的不传之秘,有人爱添加八角,我以为不妥,盖八角味道甚强,恐遮蔽了纯粹的肉香。焢肉饭和卤肉饭相同的是表现肉香和油香结合饭香,不过前者还给出大块吃肉的痛快感。焢肉饭要好吃,在于焢肉与饭的搭配演出,肉要卤得美,饭要煮得漂亮,两者快乐地结合。

猪肉多选用五花,也可以是后腿肉或腱子肉,关键是要卤得恰如其分,不可太烂,亦不可显柴,不能死咸,也不能偏甜。至于米,不论池上米或浊水米,要紧的是严格控制水分,才能煮出剔透而弹牙的饭粒。除了肉和饭,常见的配菜有萝卜干、笋丝、腌黄瓜、梅干菜、炒高丽菜等。

这是一种会令人心跳加速的食物。很羡慕彰化人生活中有焢肉饭,此地饮食以小吃为大宗,街头闲晃,好像三步一肉圆、五步一焢肉饭,好像连八卦山大佛也爱吃焢肉饭,美味的摊商多不胜数,诸如“鱼市场爌肉饭”“夜市爌肉饭”“阿章爌肉饭”“阿泉爌肉饭”……台湾各地皆有焢肉饭,只有彰化、台中的焢肉上会贯插一根竹签,像美味的符码;也具有实用功能,令久卤的猪肉不致失形。

我曾在彰化“阿泉爌肉饭”对面的小旅馆住过两天,清晨披衣外出,惊闻“阿泉”的焢肉在街头飘香,忽然饥肠怒吼。那块半圆形的猪肉久卤后显得柔嫩,被煮得晶莹洁白的米饭衬托,勾出一股忍不住的激情。一口肉,一口饭,一口萝卜干,很快就吃完了两人份。

那块肉选用温体猪后腿肉,汆烫后切块,再以独门卤包卤制三小时。店内除了焢肉饭,另有面、米粉,以及卤蛋、香肠等小菜,还有骨仔肉汤、鱿鱼汤、蚵仔汤、脆肠汤和虾、肉丸汤,汤品皆用大骨熬煮,未添加人工甘味剂。如今回想,那旅馆虽则简陋,可对面有如此迷人的焢肉饭,依然是值得打尖的所在。

彰化到处是焢肉饭,多中午才营业,而且似乎越晚越热闹;我总觉得“阿泉”清晨就供应焢肉饭,颇有社会责任感,值得吾人表扬。这味焢肉饭的创始者是谢万枝先生,一九二六年起挑担游走彰化,人们一听到阿枝师的叫卖声,纷纷拿碗出来等待。一九七三年才固定在现址开店。“阿泉”是阿枝师大儿子谢壬葵先生的别名;现在的掌门人是他弟弟谢安洲先生,第三代也已加入经营。

彰化县政府旁“阿章爌肉饭”亦我所迷恋,由于位处十字路口,当地人习惯称它青红灯下的焢肉饭。猪肉卤得那么好,卤猪脚之美自然不在话下,摊前大排长龙也就很正常。为了那块肉、为了那只脚在寒风中守候,似乎是深情者起码的表现。

阿章的汤品颇多,诸如酸菜鸭、脑髓、金针肉丝、扁鱼白菜,尤以排骨汤最多,像苦瓜排骨、芋头排骨、蛤仔排骨、四物排骨,选项多,丰富了吃焢肉饭的变化。的确好吃,遗憾阿章供应的是晚餐和宵夜,实在不适合我这款肥仔。

“鱼市场爌肉饭”也是,它的肉香饱满,是许多在地人心目中的梦幻焢肉,米饭也煮得极讲究,颗粒分明又富于弹劲,这种饭才对得起种田人。然则我对鱼市场这摊焢肉饭又爱又恨,因他们三更半夜才营业,分明歧视我这种习惯早睡的老头。三更半夜拥挤着人群排队候吃,热闹如庙会。彰化人到了半夜多这么饿吗?何以迷恋焢肉饭几近信仰?

焢肉饭是彰化的地标食物,说来神奇,台湾其他地方虽也不乏有口碑的焢肉饭,却难以企及彰化的美味。

从前我供职于《时报》,承办的文学奖常在中华路的广告部大楼举行决审会议,开会前我总是先到汉口街吃一碗炖肉饭,再踅到峨嵋街吃阿宗面线。生命中愉悦的时候并不多,开会也多很无趣,如果再缺乏好食物好滋味,岂不悲情?“黄记老牌炖肉饭”创立于一九四八年,那饭之精华是铺于饭上的一大块卤猪肉,刚从热锅里捞上来,升腾的蒸汽中透着肉香,那块肉,经久卤呈深褐色,旁边是酸菜丝和一小片腌渍萝卜。

那块五花肉其实不能叫“炖”肉,而是“卤”肉。炖乃是由煮演变而来,技法是将材料置于密闭的器皿内,加多量水,以大火隔水煮滚再转用中、小火持续恒温加热,目的在追求汤汁清醇、肉质酥软而不失形的烹调手段,如佛跳墙。然则名字叫什么不要紧,爽口才重要;那块肉会令人拼命扒饭,因此吃的时候千万别计较吃相,也先别顾虑减肥的问题。

火鸡肉饭

这一天较早离开报社,顺着中山路走到七彩喷水池圆环,印刷厂的油墨气味消失了;一阵阵油葱混合肉香肆意散播在空气中,深刻、明确,我知道是传说中的“喷水鸡肉饭”在喷香。它一出现,立刻夺去了我的呼吸。

大学快毕业时担任《商工日报》副刊编辑,工作地点在台北,须了解在台北编辑如何衔接嘉义工厂,上任第二天即整装赴嘉义总社,我每天清晨去报社编报,熟悉排版厂、印刷厂一切作业流程,认识所有相关的同事,工作量非常巨大,每天深夜头昏脑涨地走回小旅馆睡觉;有次太专注于编务,竟乏力回旅馆,就瘫睡在报社地板上过夜。这是国民党文工会的机关报,大概已经不想经营了,也许心余力绌了,总之,主编之外只能再有一个编辑。我知道自己的专业能力足堪担任文编、美编、行政所有任务,忽然自我感觉重要。

那时候的喷水鸡肉饭味道甚佳,也尚未吸引那么多观光客,火鸡肉丝铺在白米饭上,摆一些油葱酥,一片渍萝卜,淋了鸡油卤汁。带皮的鸡肉滑嫩鲜美,我很快就吃了三碗,忽然觉得精神意志苏醒了过来。

台湾到处有人在卖鸡肉饭,多数外地店家会冠以嘉义名号,然则离开嘉义就很难吃到美味的鸡肉饭,他方所制,殊乏香稠味。我在台北吃鸡肉饭,鸡肉丝皆顺肌理撕下,口感不佳;米饭上点缀着少许鸡肉丝,显露吝啬、过度拘谨又虚伪的表情。

嘉义的火鸡肉饭远较外地便宜而豪爽,也只有嘉义的鸡肉饭细分为肉丝、肉片,供顾客选择。美味关键取决于肉、汁、饭的组合,肉得鲜美滑嫩,绝不能显得柴或出现腥味;肉丝取鸡胸肉,肉片则可自选部位,如腿肉,我偏爱带点鸡皮的肉。卤汁要香醇清爽,不可油腻或过咸。饭须煮得精准弹牙。

名气最大者非创立于一九四九年的“喷水”莫属,不过竞争激烈,后出转精。我欣赏的店家包括“郭家粿仔汤鸡肉饭”“三禾鸡肉饭”“刘里长鸡肉饭”“阿溪火鸡肉饭”“微笑火鸡肉饭”“东门鸡肉饭”“阿志火鸡肉饭”“简单鸡肉饭”等。能一起吃火鸡肉饭的人是有缘人,舍不得的情感和岁月,我特别怀念密集考察火鸡肉饭那几天,烈日下走在嘉义街头,疼惜的人似乎会永远滚烫在心头。

我最羡慕附近有美食的学校,如“郭家”邻近嘉义女中,“简单”邻近嘉义高中、嘉义大学,“东门”邻近垂扬小学。文化路“微笑火鸡肉饭”从凌晨两点半开始营业,清晨卖完;迁到吴凤科技大学斜对面后,改成清晨开卖。从此民雄的清晨即充满元气,吴凤科大的师生每天早餐能够吃火鸡肉饭,个个肯定是气质出众。相对地,文化路的午夜黯淡了,幸亏还有“郭家粿仔汤鸡肉饭”。

郭家不仅卖粿仔汤出名,口味较清爽的火鸡肉饭亦普获本地人认同,可见态度决定一切,这老店治事认真严谨,选用本地饲养六个月公火鸡,连鸡油、油葱酥都以传统方式自家制作。有些业者会做一些小调整,如“刘里长”另外提供外带卤汁,避免饭在卤汁中浸泡太久;“呆狮”加了酸菜和笋丝。

火鸡的肉质较粗,原非台湾人的寻常吃食;台湾养火鸡者不多,此饭大概从肉臊饭变化而来,将煮熟的火鸡肉切片,铺在热乎乎的白饭上,淋上卤汁。嘉义的火鸡肉饭,多舍进口冷冻火鸡肉,选用本土产火鸡肉,取其鲜嫩多汁也。火鸡肉饭经济,亲切,形式简单,很适合拿来装便当,几乎每家店都兼营便当。不过一定要热乎乎地吃,冷掉的火鸡肉饭像老去的春华,徒留惋惜。嘉义市政府二〇一一年底举办“嘉义市鸡肉饭节”,宴请一千五百人吃鸡肉饭办桌压轴,可能出菜量太大,不仅火鸡肉味涩,米饭软烂,还是冷的。

火鸡肉饭之于嘉义人,如同焢肉饭之于彰化人、虱目鱼粥之于台南人。旅游阿里山,不宜错过嘉义的火鸡肉饭。当我吃一口火鸡肉饭,闭上眼睛,感觉像置身陈澄波画笔下的嘉义公园,参天巨榕穹覆着拱桥,游人,池塘,池塘中啄食的丹顶鹤,戏水的白鹅从容整理羽喙,明亮的色泽,跃动着奔放的生命力,暑气中,悠闲着清凉。

红蟳米糕[1]

结婚时正在读艺术研究所,半工半读,非常忙碌。妈妈说亲戚朋友都在高雄,无论如何要回去“办桌”宴客。

外烩团队搭塑料棚封住家门前的巷道,并不宽敞的巷道摆了两排圆桌,服务员快速奔走送菜,更多人端着酒杯到处敬酒,站着叙旧,计较彼此要喝多少。一月的台湾南部微微有些热,里面的空气不太流动,总觉得拉住脖子的这条领带极蠢,西装也蠢,这时候我被指导要起来敬酒。已经开始上红蟳米糕了,我迟疑起身,有点不情愿。也许觉得很不好意思,甚至非常没面子。从前坐在路边吃酒席没什么特别感觉,如今自己当主人,如何就站在道路中间,逐桌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敬酒。

我的眼光总是被各桌上那笼红蟳米糕抓过去,蒸得恰到好处的糯米饭肯定松紧有度,并且吸收了一些膏黄,上面覆盖两个艳红的蟹壳,料想壳内饱满着蟹黄。多么想继续坐着吃红蟳米糕。

十几年后我为了诗作《完全壮阳食谱》走进厨房,每天花费六小时以上实验,烹饪,笔记,如此这般三个多月,带着秘密练功的心情探索,希望能圆融地用食谱结构诗创作。其时也以传统方法制作红蟳米糕:长糯米洗净,泡水二小时,蒸熟;五花肉切丁入锅沥油后,爆香红葱头、香菇、虾米,加酱油、高汤、米酒、油葱、冰糖、胡椒粉续炒;再将炒熟的配料拌匀糯米饭,上覆清理洁净并切块之红蟳,送进蒸笼。

闽南人称糯米饭曰“米糕”,米糕可咸可甜,小孩满月有赠送咸米糕和红蛋之习俗,女儿满月时我都去永乐市场“林合发油饭粿店”订制米糕红蛋,请亲友分享喜悦。台南堪称台湾米糕的一哥,米糕老店甚多,诸如民族路“洛成米糕”、孔庙对面“米糕专门”、金华路“戽斗米糕”、保安路“保安路米糕”等;都是米糕炊熟后,例浇肉臊卤汁,上铺花生、鱼松、凉拌小黄瓜,形成米糕的南部风格。康乐市场内“荣盛”则没有凉拌小黄瓜,代之以两朵卤香菇和渍萝卜片。

红蟳米糕用糯米、鲜蟹烹制,可谓米糕的节庆版,突出豪华的装扮,带着喜气洋洋的表情。里面的米糕类似八宝油饭;红蟳指性征成熟的雌蟳,卵巢内充满卵粒,蒸熟后呈深橘红色,非常艳丽。从前台湾人视红蟳为滋补珍品,认为它有助于少年发育、产妇坐月子,对中年秃顶、老人眼浊、畏寒怕冷等也有疗效。我独迷恋其美味。

略具规模的台菜馆都供应有红蟳米糕,诸如高雄“红毛港海鲜餐厅”,台南“阿霞饭店”,台中“福宴国际创意美食”,台北“明福餐厅”“侬来餐厅”等。米糕和蟹都不宜久蒸,否则米糕糊成一团,蟹黄亦硬化干瘪矣,阿霞饭店自己养蟹,火候控制精准,膏黄饱满,色泽艳丽,米糕里包括了干贝、香菇、虾米、花生,又吸收了蟹黄蟹膏之馥郁。我发现,手段厉害的台菜餐馆才有本事烹出美味的红蟳米糕。有些餐馆在米糕配料上求变化,如台中“福宴”加鳗片,益显豪华;台北“翰林筵”的蟹饭煮得相当讲究,却非米糕。

也常见米糕内有芋头丁;最华贵的则添加干贝、鲍鱼;至于添加咸鸭蛋黄、鱿鱼、火腿丁、蛋酥、白果、莲子,虽则热闹,却缺乏总体格调。配料既多,调味更需准确,台北“真的好海鲜餐厅”“梅子餐厅”的糯米先用酱油、糖等调味料炒过,口味甚重,恐影响蟳味。

是我太贪吃了或心胸狭窄?二十几年来,一直记得在自己的婚宴上错过的红蟳米糕。其时我略显不耐烦那堆祝贺,更厌于被人纠缠,命我逐一干杯才够敬意。干杯何惧?怕只怕桌上那笼红蟳米糕快被吃完了犹未能脱身,我努力压抑快爆发的焦虑,勉强维持新郎的基本礼仪,频频回头看我的红蟳米糕。

筒仔米糕

一天早晨去明道中学演讲,陈宪仁社长在台中火车站接了我,先到“民生嘉义米糕”吃早餐:米糕、柴鱼汤、卤蛋。这家米糕店表现简单美学,所谓米糕其实是以糯米为底的卤肉饭,跟台南市“小南米糕”一样。美就美在那锅卤肉臊,有着古早味的坚持,卖米糕三十几年来,始终选用干燥红葱酥和猪后腿肉爆香,少了一般卤肉臊常见的油腻味;而糯米饭好吃的秘诀,应该是炊熟后再移入木桶内保温;香松弹牙的米糕搭配甘甜的柴鱼汤,十分美妙。

因为这顿早餐,我觉得那场演讲充满了活力,面对学生也慈眉善目。

大学毕业时我赁居在南机场小区附近,常吃夜市“小德张”筒仔米糕配排骨酥汤,米糕软腴,排骨酥汤浓郁。后来西藏路出现一家“呷七碗免钱”的米糕,小小一碗,分量轻得像怀石料理,一天中午我连吃了两碗后,反而升起焦躁的饥饿感,遂对室友尧生、翠芬说吃七碗何难之有?在他们怂恿下,大声宣布要吃七碗。

很多事跟政治一样,只能做,不能说。坏就坏在我扬言要吃七碗米糕,老板可能闻言即升高战备,送来的第三碗米糕忽然变得沉甸甸,明显是用力压实过,分量陡增,又浇了许多卤汁,我必须一直喝饮料才能解渴。本来美妙的怀石米糕忽然变脸,咸得要命,且一碗比一碗沉重,不祥的感觉袭上心头。勉强吃到第五碗,已经喝掉一千毫升冰红茶。来不及了,过河卒子只能接受挑战,第六碗又比第五碗沉、咸,不行了,我想要投降;到了第七碗,天啊,老板加了半斤盐在卤汁里吗?

我在意识模糊中,终于以无比坚定的意志克服七碗米糕。老板并未立刻释放我这个穷文青,他迅速添置了十几个空碗叠高在我面前,拿起相机猛按快门。后来那张照片被放大,贴在店门口以广招徕,照片很像悬赏通缉的罪犯,使我有好几年不敢靠近那一带。

米糕即油饭,差别是米糕有时未加作料拌炒,装在筒模里炊熟了就是筒仔米糕。做法是筒模底先铺垫一块肉片或一层肉臊,或其他配料如卤蛋、笋干、蚵干、鱿鱼,再填进用香菇、肉丝、红葱酥、虾米拌炒过的糯米,送入蒸笼炊熟,可谓米糕、油饭的精致演出。

台湾的筒仔米糕从中部出发,尤以清水最出名,如今各地皆不乏美味的筒仔米糕,诸如花莲市的“周记”,台中市的“二郎”,大甲的“阿在”,大雅的“小半天”,清水的“王塔”“阿财”……我常吃的筒仔米糕是清水的“王塔”和甘州街“呷二嘴”。

清水“王塔米糕店”是一九三三年王塔先生所创,铝筒内的米糕有精制的五花肉、蚵干、虾米,那香味总是缠绵在嘴里,难分难舍。“王塔”不仅米糕赞,干面、卤蛋、肉羹清汤都好吃。吃一顿米糕的时间很短,客人却络绎于途,座位总被占满。我发现来吃王塔米糕者不少外地客。从台北到清水车程一百多公里,为了吃这么赞的米糕,不远,不远。

“呷二嘴”已经是超过五十年的老字号了,原先在凉州街、甘州街口摆摊,二〇〇六年才有了自己的店面。他们将产品分为夏、冬两类,夏天卖米筛目、粉粿等冰品,冬天才卖筒仔米糕和自制的鱼丸、燕丸、贡丸,无论夏、冬,产品都颇有口碑,令我惊讶的是猪血糕竟十分美味。

“大桥头老牌筒仔米糕”近台北桥,“大桥头”招牌可能是被食客叫出来的,指桥下夜市那摊卖米糕的;此桥早年乃连结台北县、市最重要的桥梁,夜市开发得早,知名小吃多。那米糕外围包裹着一片猪肉,上面附一小块卤蛋,并浇上肉臊。点食前,店家例先询问:偏肥或偏瘦?偏瘦是用胛心肉包裹米糕,偏肥则是以五花肉包裹。此店将甜酱、辣椒酱放在桌上,供食客自取。这才是正道,绝大部分的筒仔米糕在端给顾客前先浇淋一大坨甜辣酱,再抓香菜放上去,面对这种泡在红泥泞里的油饭,好像红沼泽上长出植物,我每每不知如何下箸。

浇淋甜辣酱委实是集体的坏习惯。因为米糕的口味已经很重,糊里糊涂就浇淋甜辣酱,徒然干扰米糕的本味;又香菜之味和米糕颇有扞格,实不宜勉强送作堆。

从前的筒仔米糕多以陶筒或竹筒作模子,现在则多用铁筒、铝筒。陶筒、竹筒的好处是透气,炊的过程可排出多余水汽,高雄桥头的“廖记”和台中的“二郎”即使用陶筒。最糟糕的是“大桥头老牌筒仔米糕”,明明口味甚佳,却自暴自弃用塑料筒炊米糕。

米糕之美表现于一种油香,一种饱实感。其主角是糯米饭,绵密细软中须保留弹性,这很要紧,因米糕之所以选用糯米是追求弹牙的口感,绝不能在炊煮食用的过程消灭那弹性。

米糕蒸熟前若未先调味,则肉臊是重要配角。已故前台北市市长游弥坚先生钟爱台南“矮仔文”的米糕,因为那锅陈年肉臊,加了干贝、海虾卤煮,味道特别鲜美。

吃米糕不免口渴,名店名摊都兼卖汤品,如“呷二嘴”自制的各式丸子都在水平之上。此外,大溪“百年油饭”配肉羹汤或龙骨髓汤;台中市“二郎”配冬瓜炖排骨汤;台南市“小南”配四神汤或虱目鱼汤;麻豆“德春”配鱼丸汤;高雄市“北港蔡”配蒸蛋汤、盐菜鸭汤或鱼环汤……“北港蔡”在我出生的盐埕埔卖米糕,最初每个一元,现在已经是每个三十元。时光飞逝,物价的变化常令我感受到岁月催逼的压力。

猪血糕

英国旅游网站virtualtourist.com评选全球十大最怪食物,中国台湾的猪血糕名列榜首,其后排名依序为:韩国活章鱼、乌干达蚱蜢、法国料理的鸽子、马来西亚榴莲、挪威鳕鱼干、澳大利亚蛾幼虫、越南蛇酒、意大利驴肉、南非鸵鸟肉。会觉得这十种食物很怪,自然是参与评选者少见多怪,不值得回应。

不过猪血糕之所以被视为十怪之首,大概是觉得猪血作为食物很可疑,西洋人见台湾人喝猪血汤、吃猪血糕,恐以为台湾到处是吸血鬼。

猪血糕又名米血糕,乃新鲜猪血加糯米炊制而成,不仅传统市场、超级市场皆有卖,几乎所有类型的火锅店也都备有此料;也有许多高级餐馆烹制成名肴,如连续两年获《饮食》杂志“餐馆评鉴”五星荣誉的台中市日华金典酒店“金园中餐厅”,其年度飨宴“金鸭宴”就有一道主菜叫“锦绣珍珠落玉盘”,灵感即来自猪血糕,做法是将鸭血糕用汤匙挖成小球状,加入杏鲍菇丁,用三杯酱下火快炒后,再以九层塔来增色增香。由于是鸭宴,将猪血换成鸭血,道理一样。

个别吃猪血糕时,更准确的名称应是花生猪血糕,盖此物多见于摊车,蒸熟后置于车上的笼屉内,取食时先插着竹签如棒冰,浸入蘸酱中,再滚上一层厚重的花生粉,并撒一点香菜叶。这样的猪血糕有别于火锅店切成小块,而须切得大而薄,以便沾惹更多花生粉。它并非吸血鬼的主食,而是台湾寻常的风味小吃。

我推测猪血糕源于台北市的屠宰场,可能就在昌吉街、兰州街一带,现在全台仍以台北较多见。昔年台北市北区的猪只屠宰场,猪血并没有人要,穷则变通的台湾人遂提桶去接收,加入糯米中,调味,蒸煮而成,是制作简单、价格亲切的庶民小吃。

简单,是猪血糕的美感特征,也是生活的艺术,不矫饰,不包装,不过度加工,透露一种质朴憨厚的美学手段,可当点心,可作菜肴,又可取代主食,是蓝领美食的典型之一。因此吃猪血糕少了正经八百的身段,一支猪血糕在手,可以享受边走边吃的快感。有些东西边散步边吃,是很痛快的;吾人社会地位越高,吃东西时越拘谨越讲究礼仪,这种无形的枷锁,固然较不妨碍他人的观瞻,却也压抑了自己的乐趣。

坊间大部分的猪血糕多批自工厂,面貌模糊。东南亚戏院前“小李猪血糕”则不依赖工厂,自己调配酱料,自己制作猪血糕,并切成菱形,那猪血糕从笼屉取出,蘸满花生粉交给顾客时,犹柔软抖动着。

先决条件自然是猪血要绝对新鲜,好吃的关键在于成品的柔软、香滑口感,柔软而饱含弹性和嚼劲。除了“小李”,犹有一些美味的猪血糕,诸如景美夜市“张阿姨猪血糕”、三峡老街“郑记古早味猪血糕”、莺歌“老街猪血糕”、南雅夜市“板桥第一家猪血糕”、德惠街一六七巷“德惠街猪血糕”和南机场夜市、迪化街七十号门口的猪血糕……素食麻辣火锅店“以辣之名”的猪血糕,以海苔代替猪血,没有了血腥气,多了清香味,创意十足。

猪血糕可煮可蒸可卤可炸可炒可三杯,放进麻油鸡或姜母鸭汤中,更能显现不俗的身姿。

此物在麻油鸡或姜母鸭的高汤中,吸饱了特殊的油脂和香味,融合本身原有的味道。这跟入味不同,无以名之,我称之为“借味”。

盖猪血糕制作时已调味,入锅前即拥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劲道十足的米酒头、爆过老姜的麻油都只是后来才参加演出,协奏原来的主调。

猪血糕启示我们:最有分量、最令人惊叹的菜肴,是凝练的菜肴,这种菜肴删掉了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出现的东西;只保留非出现不可的东西。这就是自然质朴。不然,烹饪的自然质朴美有些什么标志呢?

最近我四处考察客家菜,发现有几家标榜创新的餐馆推出“凉拌蕨类”,做法是蕨菜汆烫后,上面注入大量的美乃滋,再覆以花生粉,有人甚至添洒许多彩色巧克力丝。我料想厨师大概觉得蕨菜略具涩感,才会画蛇添足地用美乃滋修饰;这时候的美乃滋、巧克力丝是造作的装饰,像叠床架屋的形容词,喧嚣而鲁莽,徒然消灭了蕨菜原有的清爽,搞得不清不白,如此这般弄得满嘴美乃滋,不如去喝猪油算了。我问餐馆为何这样侮辱蕨菜?竟回答说点食率很高呀,年轻人喜欢。

自然,就是合乎事物本来面目,就是不浮夸、不矫饰的烹煮手段。质朴,就是精确、朴实的呈现。自然和质朴,就是那种看起来正确明了、不靠摆饰、不靠吹嘘,好像只是随意挥洒,就能够把深邃的味道、深沉的意思融合在恰如其分的菜肴当中。

我期待台湾高厨,充分利用猪血糕,研发出更多佳肴美馔。

竹筒饭

竹筒饭是将米装在竹筒内烹熟的米食,做法是:取新鲜青竹,每节锯开一端。浸泡糯米三小时,添加调味料,拌匀,填进一端开口的竹筒内约八分满,再注水至九分满,密封开口端,煮熟。另有烧烤法:青竹如前述锯开,洗净,浸泡竹筒半天。筒内填入约三分之一调过味的米,加水如前。密封竹筒,平放在炭火上翻转烘烤至熟。

各地竹筒饭做法不同,台湾当地少数民族所制有煮有烤;海南黎族都用火烤,其竹筒饭有肉饭、豆饭、盐巴饭,皆以山兰稻之香米为原料,烧烤时以香蕉叶封口,将青竹烤至焦黄。

竹筒须选用新鲜青竹,常见的是孟宗竹、桂竹和麻竹,节距以较长者为佳。竹筒之封口则多用铝箔纸、干净湿布条、新鲜香蕉叶。台中“竹之乡”的竹筒采用竹子底部的竹头,相对特殊。

竹筒烹饭味道好,又非常环保,用过的竹筒还可以当燃料。竹筒之为用大矣,装米炊饭,也可以烹菜。鹿谷“天鹅湖茶花园”“丰阁民宿餐厅”经营竹筒全餐,除了炭烤竹筒饭,还有各色竹筒菜,如竹筒香菇鸡、丸子、红枣山药、菇、笋、南瓜等,并附赠竹碗,另点燃竹筒炮娱宾。又如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用竹筒制茶菜:将茶叶填塞进竹筒内,桩实,先令多余茶水淌出,再以灰泥封口,使其发酵,待两三个月茶叶变黄后取出晾干,加香油腌渍调味,当菜肴食用。

台湾的竹筒饭源自当地少数民族的庆典活动,勇士狩猎、出征总是少不了它,不仅是台湾当地少数民族的主食,亦是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黎族常吃的米食。由于竹筒内有一层薄膜,烹熟后,竹膜会脱落,包覆筒内的米饭,吃起来竹香扑鼻。

有人在竹筒内添加肉、香菇、鱼等,当然这些材料都必须剁得细碎,才无碍口感。不过,竹筒之为物不仅是装饭的容器,竹筒饭的美学内涵是饭香中表现竹香,取竹子的清香渗透入米饭中,以清淡为尚,佐料不宜多,米饭也不宜过度爆香调味,以免遮掩了轻淡的竹香:有人在米中加进卤肉、腊味、熏味,实不足为训。

马来人的竹筒饭(Lemang)也常作为馈赠佳礼,他们制竹筒饭与我们颇为不同,除了用椰奶取代清水,在填米入粗大的竹筒前,会先在竹内垫一圈香蕉叶,其实已隔绝了竹香。我曾经旅行马来西亚Port Dickson,走出建于海上的Avilion Resort酒店,来到斋戒月市集,有好几个食摊正烘烤着竹筒饭,人群聚集在不断升腾的炊烟前,广场上流动着强烈的饥饿氛围。

竹筒饭多于山区野外制作,也可于风景区。我们在乌来老街、溪头,到处在卖竹筒饭。它和其他食物一样,不免随着时代在变易,台东“鹿野温泉酒店”就改变传统,加入地方农特产如香椿、福禄绿茶、鹿野土鸡肉,焖烧,令米香融和竹春和茶香,有一种健康保健的暗示。此外,食品加工业也大量生产,我们在量贩大卖场,随时可以买得到。

竹筒饭召唤台湾少数民族胃肠的乡愁和记忆,也连接着汉人的野炊记忆。如果在邹族所在的阿里山区吃竹筒饭,蘸一点阿里山特产的新鲜山葵研磨的芥末酱油,风味更迷人。阿里山出产的山葵长相俊秀,我逛东京筑地市场时,看摊商标榜所卖的中国台湾山葵,价钱、风味、外观都非日本土产能望其项背。

我曾独自爬山,在乌来一处瀑布下野餐,山明水秀,印象甚好;后来带家人再去,吃竹筒饭,升火煮咖啡,泡茶。瀑布依旧在,只是已经满地垃圾,吸引来不少苍蝇。我好像挨了一记闷棍,忽然觉得无处悠游于天地间。

大肠包小肠

大肠包小肠是在台湾发展出的独特小吃:糯米肠、香肠分别炭烤,再切开体积较大的糯米肠,夹入香肠,形式有点像美式热狗。两种东西都先分别制作,事先蒸煮熟的糯米肠和香肠一起炭烤,供应速度快,很适合发展成中式快餐。

蒸过再烤的糯米肠,切开,夹入也是刚烤好的台式香肠和蒜片,像紧紧相拥的恋人。

灌米肠之前,糯米先浸水两小时,然后用爆香过的红葱头,加入糯米、胡椒粉、盐调味,一起拌炒。肠衣须用猪大肠,仔细清洗掉黏液、去油脂,再灌入炒好放凉的糯米。糯米肠先蒸煮备用,再烤热;利用猪大肠的脂香和弹劲,丰富糯米饭之口感。

此物营业门槛低,一辆摊车即可做生意。全台夜市皆不乏大肠包小肠,诸如逢甲夜市“官芝霖”“百膳工坊”“味珍香”,清大夜市“小洞天”、台大公馆商圈“大学口”……逛夜市或庙会,常见人手一组,当街大啖。可惜大部分商家多用合成肠衣制作糯米肠,令人泄气。人工合成肠衣用植物胶、牛皮提炼,口感差,成本低,吃一口就意志消沉。

我对米肠最基本的要求是肠衣须采用天然新鲜的猪大肠,如六脚乡蒜头市场那老摊,其糯米用花生、肉臊炒过,包覆在脂香中等待,以五香、肉桂调味的香肠和自腌生姜片,十分美妙。北斗“台湾宝”的大肠包小肠很美,那香肠里绝大部分是瘦肉,糯米肠亦用心制作。淡水“半坪屋糯米肠”虽无香肠,所制糯米肠却相当精彩,外带一份,边吃边眺望观音山和淡水出海口,感动得想唱歌。

香肠中我尤钟爱台式口味:用猪后腿肉切丁,以盐、糖、胡椒粉、肉桂乃至高粱酒调味灌制,风味绝佳。高明的烤香肠除了美味,咬下去还能喷肉汁;呆子才会把香肠烤得干涩。

德国香肠虽则名气大,却难获吾心;我不敢想象吃德国香肠若缺少了芥末酱、酸菜,如何是好?乌韦·蒂姆(Uwe Timm)为德国香肠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台湾小说家似乎还欠台式香肠一个交代。

有人卖大肠包香肠,自作聪明在大肠里加入酸菜、泡菜、腌姜片、葱花、萝卜干、小黄瓜丝、花生粉、芫荽,弄得大肠鼓胀,香肠根本无容身之地,咬一口,那些添加物就掉落满地。那些添加物的味道彼此扞格,完全干扰了大肠和香肠的本味;何况,若天气稍暖,酸菜和小黄瓜容易腐败。

尤有甚者是将糯米肠、香肠剪段,加入各种配菜,形式已荡然无存,又淋上酱汁,如甜辣酱、黑胡椒酱、泰式辣酱、芥末酱、咖喱酱;无论大肠或小肠,口味都已不轻,何必多此一淋?搞得糯米肠、香肠很神经质的样子。最要紧的是大肠、香肠的合奏,最多加一点酱油膏和大蒜,实不宜乱加卖弄。

世人多以数大量多为美,自然是一种滑稽的审美观。这关系到食物结构,食物和文艺品一样,都要是有机整体,结构要匀称、严谨。拉罗的《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色彩浪漫、华丽,然而全曲五个乐章中,演奏家多省略情绪炽烈的第三乐章,显见结构不够严谨。柏拉图在《斐德罗篇》(Phaedrus)早就说过:任何诗文都必须是有机的统一体。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强调,艺术品的局部没有什么价值,每一个局部的价值在于它对整体的关系。懂装扮的人不会把历代祖先的首饰全挂在身上,懂化妆的人也不会把脸涂抹得像要登台唱大戏。大肠包小肠胡乱添加各种配料,如同是没头没脑。

这种小吃可以坐下来慢慢品尝,也不妨边走边吃。我很喜欢可以边走边吃的东西,只要不在意吃相,莫在意别人不屑的眼光,总是带着快意江湖的豪爽感。

大肠包小肠可能发源于南部,台北较晚才见到。我的大肠包小肠在高雄市启蒙,总觉得南部的比北部好吃,像高雄市重庆街二六九号骑楼前那摊糯米肠就颇有滋味。高雄医学院附近,保安宫前“新大港”亦采用新鲜猪大肠制作,摊前聚集了许多食客的摩托车,串串香肠垂挂在竹竿上,摊上那两座巨型抽油烟机仍无法阻止阵阵的烧烤白烟,仿佛呼应着庙口袅袅的炉烟,商家个个戴着斗笠、口罩、袖套,不断翻烤,应付总在排队的人群。

吃大肠包小肠最理想的地点是大自然,公园也不错。我求学的“三民国中”和高雄医学院隔了一条水沟,当时庙口那摊大肠包小肠尚未出现,在懵懂的少年时代,似乎很苦闷又不明白苦闷为何,很孤独却仍不喜欢孤独;每天看隔壁的大学生男男女女在校园里散步徜徉,觉得读大学等于是在公园里谈恋爱,遂立志要上大学。

烧肉粽

中学时,每天深夜都有一个阿伯骑单车穿梭于街巷叫卖粽子,那声音特别容易召唤饥饿感,陪伴我几年的夜读时光。后来,我家对面的九如路上开了一间粽子专卖店,以郭金发为号召,好像就是他开设的,店里不停地播放他唱红的《烧肉粽》:“自悲自叹歹命人,父母本来真疼痛,乎阮读书几落冬,出业头路无半项,暂时来卖烧肉粽……”歌调低沉悲郁,诉说着生活的艰困,也自我勉励。

我读大学时,有一位哲学研究所的好朋友阿木爱唱这首歌,每次都皱紧眉头唱给大家听,我常戏呼他“苦命哲学家”。失联多年,苦命哲学家现今在何处?

粽子源于祭祀,称为“角黍”,用黍包裹成牛角状,以象征牲礼为牛,古籍记载起源有多种:祭屈原,祭天神,祭獬豸(先秦楚人崇拜的一种独角神兽),祭祖,祭鬼,祭龙。其中以祭祀神灵、祖先较为可信。目前流行的祭屈原说,源自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士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仍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遗风也。”

一粒粽子,包藏了世世代代华人的血盟记忆和文化想象。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粽子,还剩下多少人知道屈原?诗与粽子的关联如此紧密,诗人节改成粽子节料想不太有人反对。唐宋时,粽子的外形有菱粽、锤粽、锥粽、百索粽、益智粽、九子粽。如今这些粽子的裹法多已失传,只剩下三角形、包袱形、驼形几种。

台湾人包粽子通常使用两片粽叶,叶片重叠,在手掌中拗成漏斗状,放进米和馅料,整平,严密裹起粽叶,再整平,绑绳子,缠绕粽绳的松紧度系乎经验和巧手。水煮粽子时需预留膨胀的空间,因此绳子不能绑太紧,也不能太松,像初恋时握着对方的手,柔软而坚定。

糯米吸收了粽叶的清香,散发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一般粽叶采用青绿色的麻竹叶,或黄褐色的桂竹笋壳鞘;南粽多采用前者,北粽则习惯用后者。无论使用何种粽叶,粽叶使用前须先煮过,再清理干净。

台湾的粽子可粗分为南北两派,南部粽包好生米和馅料入锅水煮,北部粽则先炒好米再蒸熟。南粽以台南为尊,北粽以客家庄为代表。公馆“蓝家割包”的肉粽,综合了南北特色,南米北炒,其实胜过其招牌割包,我尤其欣赏他们的粽子不淋蘸酱。

粽子是完整而自足的味觉个体,实在不需依赖蘸酱,我吃粽子素不喜蘸酱油露,尤其厌恶甜辣酱,再可口的粽子只要蘸上甜辣酱就令我反胃。

唐鲁孙曾追忆台南“吉仔肉粽”,誉为台湾小吃中的隽品,我不曾经验,恐怕此粽已不复存在。食粽数十年,我犹原偏爱台南粽。湖州粽讲究又松又烂,素非我喜爱。

现在南部粽的基本元素不外乎猪肉、香菇、花生、咸蛋黄,如台南“阿伯肉粽”选用长糯米,先浸泡,包之前再用卤肉汁拌炒。“阿伯肉粽”原先在旧体育馆旁边摆摊,招牌上注明“体育馆阿伯肉粽”,体育馆拆迁后,先移至友爱街、永福路口,再搬到现址,已经营超过半世纪。

我还是中学生时,即耳闻“再发号”声名,曾专程搭火车到台南吃肉粽。“再发号”亦选用长糯米,却不浸泡,已经营一百三十几年了,可谓台湾最响亮的肉粽招牌,我觉得他们最了不起之处是精准掌握肥肉臊调味之美,内馅里的肥肉臊入口立化,带着些甜度,非常迷人。台南肉粽本来就硕大,很适合我这种饭桶。其肉粽内层裹以煮过的旧粽叶,使粽叶不黏糯米;外层则以两张生桂竹叶封锁香味。产品分三款,基本款重约七两,内有香菇、栗子、蛋黄、瘦肉、肉臊的配料;“八宝肉粽”的配料加了干贝、虾米、扁鱼酥,每个约十二两;“特级海鲜八宝肉粽”每粒重达十四两,其馅料再增添鱿鱼、鲍鱼、樱花虾,三款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基本款。“再发号”距台湾文学馆很近,不知李瑞腾去当馆长后是否常去品尝?

在台北,我常去买粽子吃的地方是八德路的“王记”和复兴南路的“古厝”,两者都属南部粽,“古厝”肉粽的内馅即是标准南部做法:一大块瘦肉和香菇、咸蛋黄,优点是米饭软中略带弹劲,坐在店里吃粽,搭配一碗竹笋排骨汤(夏天)、萝卜排骨汤(冬天),或虱目鱼丸汤都颇有意思。此外,该店的“盐水意面”“盐水米糕”

和“台南碗粿”都有不俗的表现。

“王记”是南部粽在台北发扬的典型,已有多家分店。其糯米煮得软绵,馅料更足:一块五花肉,一朵香菇,一粒栗子,以及蛋黄、花生、虾米。其蘸酱晶莹,略显透明感。我欢喜店家无限量供应的花生粉,有时吃菜粽,加一点蒜泥和店家特调的辣油,再撒上一层厚厚的花生粉,吃一碗大骨熬煮的萝卜鱼丸汤,痛快淋漓。每年端午,“二鱼文化”总是采买王记的肉粽送同事应景,佳节吃粽,常怀念离职的同事像巫维珍、郑雅文、庄凯婷……祝福她们事事顺遂。

粽子之味以米饭挂帅,蒸煮的火候存乎经验,质量差的往往外表煮烂了,里面还有未全熟的米粒。此外,有人常大量添加馅料,搞得米饭沦为点缀,实不足为训。吾人皆知奢华不等于美,粽子的性格朴素,拼尽全力把想得到的山珍海味往里面塞,很多材料又彼此扞格,实在很多此一举。

北部客家庄的粽子就很素朴,基本元素包括萝卜干、红葱头、绞肉和虾米,常见的客家粽除了咸粽,另有粄粽和碱粽。粄粽使用圆糯米和蓬莱米制成粄浆,包的时候粽叶上须抹上色拉油。碱粽则蘸蜂蜜或果糖吃。这跟北京人家吃甜粽相似:吃粽永远蘸白糖或糖稀,他们认为粽子吃咸的,简直不可思议。

三义“九鼎轩”的客家粽几乎和我岳母所制完全一致。在高速公路经过三义,有时会下交流道进去买。九鼎轩开设于一九一八年,原先是三义第一家木雕店,现在的老板吴裕民引进复合式经营概念,除了自己从事雕刻创作,兼卖客家米食。依我看,吴太太主持的客家米食名气远胜于木雕工艺品。

这家店的艾草粿也很有吃头,有一次我买了一些回家,老婆咬了一口,还没吞进去就说:“我娘做的好吃多了。”岳母所制艾草粿诚属佳构,人家九鼎轩的也不差,也是照规矩用艾草制作,非世俗以艾草粉取代。我老婆虽然孝心可嘉,却不能抹杀人家“九鼎轩”的作品。

我的食粽史连接着芒果,吃完粽子常会升起一股吃土芒果的欲望。台湾的烧肉粽之所以特别迷人,部分原因是连接着土芒果,天下无双的芒果滋味。

我大姨、三姨擅长包粽子,阿姨很疼我,每年端午节,她们总会包粽子给我吃,数十年如一日,即使我已经是半百老翁了,依然每年吃她们亲手包的肉粽。大姨和三姨的肉粽口味几乎完全相同,馅料就是五花肉、香菇、花生、咸蛋黄,在我心目中,她们包的粽子天下第一。

同类推荐
  • 老爸拿手菜

    老爸拿手菜

    科学、专业的食物专题讲解;全面、准确的营养成分数据;营养、可口的经典菜例,步进式的图文解说;专家编写,名厨主理;内容全面,图片靓丽,装帧精美,价格低廉。书中列出了每道食物所需的材料调料以及详细的烹饪步骤,让你成为自己的家庭营养师!还有“厨房小常识”告诉你健康饮食生活的小窍门!科学养生,合理饮食,健康快乐每一天!
  • 巧手宴客菜

    巧手宴客菜

    《美食天下(第1辑):巧手宴客菜》中宴客菜既要吃到美味,又要吃到新意,那就需要几道拿手菜亮相餐桌,跟巧手学手艺,让您的厨艺快速升级,美味菜品好吃又有新意,朋友们会一抡而光;众宾客前大显身手,好手艺让人拍手叫绝,希望《美食天下(第1辑):巧手宴客菜》能给您和您的家人带去健康和幸福。
  • 烹饪制作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烹饪制作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烹饪制作小窍门》介绍了在从事烹调过程中所用的基础知识,其中包括常见的专业术语、烹制法,以及味型等,让读者在操作时能加深理解。书中主要介绍了常见菜品的制作,介绍的原料以常见的海鲱、鸡、鸭、鱼、肉、时令蔬菜等为主,介绍了传统的川菜、粤菜、创新的重庆菜、江湖菜以及返璞归真的农家菜,满足消费者追求奇、新、异的消费心理。
  • 微波炉营养食谱

    微波炉营养食谱

    《微波炉营养食谱》根据人们的营养需求以及微波炉的特点,精选了近百道家常营养食谱,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有益身心,让你做得轻松快乐,吃得美昧健康。《微波炉营养食谱》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各类人士学习家庭厨艺之需。
  • 中国馔馐谭

    中国馔馐谭

    从中国传统官席的必备菜式到街边的各色杂食,从中西方甜食、面食的差异,到中国菜的烹饪方法。齐如山先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做了详细的研究,阐释了中国美食各方面的精髓,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了详实资料。
热门推荐
  • 人道天尊

    人道天尊

    神鹰横空啸八荒,鲲鹏潜游荡四海,万族争锋竟自由!这是一段极其遥远的蛮荒历史,神话在这里诞生,又在这里逐渐被埋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陆清头顶玄黄重气,脚踏混元太极,俯览诸敌,诚然寂寥!
  •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

    《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汉英对照)》内容简介:哈佛和耶鲁是莘莘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这不仅在于它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们沉淀下来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智慧。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这两卒思想的殿堂,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无论你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社会上的“打拼”一族,抑或是经历丰富的成功人士,阅读《从哈佛学院到耶鲁礼堂:在哈佛和耶鲁听讲座(汉英对照)》,将会提升你的品位,启迪你的心智,陶冶你的性情。
  • 两界至尊主播

    两界至尊主播

    主播客户端发生异变,可连接异世界直播平台,还有音乐、表演、游戏技能随意学,失意主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Forever, Plus One (The Inn at Sunset Harbor—Book 6

    Forever, Plus One (The Inn at Sunset Harbor—Book 6

    "Sophie Love's ability to impart magic to her readers is exquisitely wrought in powerfully evocative phrases and descriptions….This is the perfect romance or beach read, with a difference: its enthusiasm and beautiful descriptions offer an unexpected attention to the complexity of not just evolving love, but evolving psyches. It's a delightful recommendation for romance readers looking for a touch more complexity from their romance reads."--Midwest Book Review (Diane Donovan re For Now and Forever)FOREVER, PLUS ONE is book #6 in the bestselling romance series The Inn at Sunset Harbor, which begins with book #1, For Now and Forever—a free download!35 year old Emily Mitchell is still reeling from the surprise news that she is pregnant. Just married, she and Danielle have no time to process the news as they are thrust into doctor appointments, preparing for the baby's arrival—and, in a surprise party, the revelation of their baby's gender.
  • 小说部正篇

    小说部正篇

    《小说部番外》!亿万作者的期待之作!就是这么不要脸!这可能是你看过天下第二没节操的小说!因为第一是银魂!玩梗玩的浪起来!设定在日常面全都是空话!还有小说部动乱篇大篇章!天天大出血!关注准没错!超暴躁!超创新!超大牌!超争气!超骚气!连简介都这么厉害你确定不关注并投上推荐票?天下第二没节操的小说!还有姊妹篇《此小说部非彼此小说部》!在起点!我要让小说部这个ip成为大ip!天下第一的小说部!我要凭小说部在起点和创世混成大户人!加油!
  • 喜欢你的微夏时光

    喜欢你的微夏时光

    花季少女x桀骜不驯恶魔少年瑶微后妈有位大她一岁的儿子夏奕要搬过来?!这位张像帅气,惹得无数女孩芳心,从小生长在璀璨中的男孩搬来的第一天,不仅夺走了她的房间,还知道她隐藏多年的秘密?!众人以为瑶微最终要败在没心没肺的恶魔手上,没想到居然有一天看到恶魔为瑶微急得要死。恶魔:“该怎么做才能取得她的芳心?”众人:“祖宗你变了。”
  • 2012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012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本报告包括综合报告、专题报告、地区报告、扩权改革试点县(市)报告和研究报告五个部分,从全省总体情况,各个行业、各市和绥中县、昌图县及扩权改革试点县(市)等层面,回顾了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了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 从锁喉开始

    从锁喉开始

    白雪覆盖的群山之间,深藏于山脉地底的秘密基地中,不断传来可怖诡异的嘶吼。庞大的地下空洞,上古文明废墟的中心,不断扭曲散发着奇异能量的空间裂缝,涟漪着朝外散发一阵阵怪异低语。阴暗昏沉的异世界里,古老的畸变生物在视觉尽头的云层中沉浮,仿佛如同擎天之柱一般巨大!张云凡在这个世界睁开的第一眼,就是被一个阴冷畸形的怪物掐着脖子在举高高!被锁喉了怎么办?在线等~张云凡翻着白眼,心里如是想着。
  • 女教师的小淘气

    女教师的小淘气

    一位美女教师,把全部的爱给了班上的小淘气们,她用真诚的心,用温暖的爱,让她的小淘气变乖了,更加惹人喜爱。她的一生,平凡而伟大……
  • 结婚后她被路先生套路了

    结婚后她被路先生套路了

    路修然作为云市新贵,常年居于各类财富榜前列。年纪轻轻且容貌清俊的他是大部分名媛小姐心中最理想的未来伴侣。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在一次财经节目的采访中被女主持人问到理想中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的。路修然俊美的脸上笑容浅淡,说出了令无数名媛小姐都伤心的答案。“我是个不婚主义者,不管是从前还是以后都没有想过结婚的事情。”可是有一天有人拍到号称不婚主义的路修然半蹲着笑容宠溺的为一个女孩子穿上了鞋,眼中的爱意掩都掩不住。被惊到了的名媛们说好的不婚呢?沈念从小含着金汤匙出生,作为云市首富的父亲对她更是要星星绝对不摘月亮,十足的宠爱。作为首富之女,沈念从小到大都是在鲜花与掌声中长大。没想到二十岁这年,父亲意外出了车祸去世,家产被暗藏祸心的叔叔夺走,沈念一夜之间一无所有被赶出家门。那天沈念打了所有认识的人的电话,却没有却没有一个人愿接起她的电话,连最好的闺蜜都离她而去。绝望之际,倾盆大雨中,高大俊美的男人微微俯身向狼狈不堪的她伸出了手。不管过了多久沈念依旧记得雨中,不含一丝喜怒的男人却像是一道光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