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泥土的芬芳
我和代兆民认识十几年了。当时他在基层变电操作队工作,爱好写作,常常给山东电力报社投稿。那时我在山东电力报社当编辑,读过他写的一些稿件。他的写作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都从他热爱、熟悉的工作生活中选取素材,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更不故作高深,所以,我一直以为代兆民只要埋头认真写作,走好自己的路,他的写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没有多久,他和德州供电公司政工部主任到济南出差,顺便到山东电力报社与编辑们见个面,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个子不高,很憨厚。我叫他“小代”,他一口一个“姜老师”,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的。我知道自己的水平不比他高多少,只是做编辑工作,基层通讯员都“巴结”我们。其实我们做的工作差不多,一个写,一个编,分工不同,目标都是一个,把好稿子奉献给读者。代兆民告诉我,他从基层借调到政工部工作,行话叫“帮忙”,主要负责德州供电公司的对外宣传工作。我很为他高兴,一个基层的业余作者,凭借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忙”做专职宣传工作很不容易,想做好更不容易。
从那以后,因为专职做宣传工作,代兆民写的稿子多起来了。他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写稿也和他为人一样,踏踏实实。在不知不觉之间,我觉得代兆民的写稿水平逐渐提高,渐渐“专业”了。最重要的是,代兆民写的稿都来自他熟悉的工作和生活。写新闻稿不用多说了,必须实事求是,肯定是从工作实际中来。他写的文学作品,也从来不离开他所熟悉的生活,像是一朵朵刚刚绽放的山花,还带着泥土的芬芳。之前,代兆民在基层时发表了《数字缘未了》,写新技术带来的新变化,一篇不很长的小稿,对代兆民却有不平常的意义。代兆民回忆说,“当时同值的几个伙伴似乎比我还激动,争相传阅。值长搓着粗壮的大手向我要酒喝:‘哎,我说,别自个偷着乐,把‘稿费’拿出来,‘几块料’撮一顿,这‘一个乐’就成了‘几个乐’,一本万利。’我说,稿费还没收到,况且,也不一定够。‘先喝了再说,以后多写点就有了。’其他哥几个也跟着起哄。下班后一行人大呼小叫地来到小酒馆。当我悄悄到前台结账时,服务员说,你同桌的早结了。”把当时伙伴们与他同乐的情形写得十分生动、温馨。也正是有这样的伙伴,这样的生活,为代兆民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这是他写作的养料,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才使得他能够不断创作出那么多受读者欢迎的好作品来。
代兆民认真对待自己的写作,他说,这是自己的“饭碗”,必须要好好端着,好好珍惜它。正是这样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努力勤奋的写作,让他的发稿数量不断增多,甚至超过了不少老通讯员。“天道酬勤”,没有多久,他从“帮忙”转为正式,成为德州供电公司政工部的正式成员,工作岗位和职责与以前一样,不同的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也更勤奋了。因为工作职责的关系,他发表的新闻稿件相对多一些,但他写的文学作品也同样精彩。在山东电力系统,代兆民是一位重点作者,每次系统组织重点作者培训班,都不会少了他。每次参加培训,他总会带来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一脸的憨厚与谦虚,请大家给他提意见。然后,他会按照大家的意见,尽心尽力把作品修改好。
我编辑和发表过代兆民的多篇作品,其中印象很深的有篇《“郝哥”和他的朋友们》,写的是德州供电公司的职工郝增明如何帮助困难客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写得动人。从故事里可以看出,代兆民对郝增明了解很深,那些故事不经过认真细致的采访是不可能得来的。我后来看到一篇他自己写的采访记,从中了解了他对“郝哥”的跟踪采访过程,知道了这篇稿子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后来,山东电力报社推荐《“郝哥”和他的朋友们》参加山东省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奖的评选,获得了三等奖。获得这个奖项不是很容易,30个评委按照评选标准打分,经过初评和复评两轮评选,才获得最终名次。参评作品多数来自全省专业主流媒体。代兆民能够跻身于此并获奖,是用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收录在这部作品集中的新闻和文学作品都是已经发表、且精心挑选的。代兆民自己说:“我曾自嘲写出的东西是“三小”,小人物、小篇幅、小故事。午夜抢修“穿”上了《风雨中的短袖衫》;技术革新讨论中发现了《张其勤的书包》;从经常不回家的队长身上看透了?陈玉罡的心事》……每每在键盘的敲击声中两眼湿润时,我忽然发现本想用来感动别人的,结果自己总是先被感动。以后,这‘小字辈’的文章我还要继续做下去……”在他的作品中,正是这些感动他的“三小”成为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成为主旋律,像泥土一样散发着芬芳。这里有取之不尽的生动素材,有代兆民熟悉的生活,有代兆民朝夕相处的伙伴,面对这些,代兆民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满足读者对他的期待!
姜铁军
2015年12月26日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