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87800000006

第6章 养生主

“主”,主旨。“养生主”意为养生的要诀。

《逍遥游》阐释了无我的思想,《齐物论》阐释了齐物的思想。从本篇开始,内篇的诸篇将这种无我、齐物的思想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将其运用于我们自身,就能消除我们的是非好恶之心。以无是无非之心栖息于世,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本篇的结构比较简单,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第二部分是故事,围绕第一部分进行阐发。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可以尽年”)阐述养生的障碍在于我们不断地追逐无限的是非、善恶之知,因而养生的要诀在于不要去追求是非对错之知,去掉心中的善恶,顺物之自然以保养身体、保全生理、保养精神、尽享天年。

第二部分包括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从“庖丁为”至“得养生焉”)阐发第一部分中“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以顺其自然之道作为处世原则就可以保养身体)的养生内含。第二个故事(从“公文轩”至“非人也”)阐发第一部分中“缘督以为经”则“可以全生”(以顺其自然之道作为处世原则就可以保全生理,即以自然的心态看待自身的生理问题)的养生内含。第三个故事(从“泽雉”至“不善也”)阐发第一部分中“缘督以为经”则“可以养亲”(以顺其自然之道作为处世原则就可以保养精神)的养生内含。第四个故事(从“老聃死”至末尾)阐发第一部分中“缘督以为经”则“可以尽年”(以顺其自然之道作为处世原则就可以尽享天年)的养生内含。

1、吾生也有涯(注1)(1),而知(2)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矣)(3);已(4)而为(5)知者,殆而已矣。

(1)涯:限度。

(2)知:对事物的分别之知。

(3)殆已:危险了。“已”,句末助词,相当于“了”(曹础基)。

(4)已:如此,这样。

(5)为:追逐。

(注1)涯:有的版本作“崖”字。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是非善恶之知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这种无限的知识,就会很危险。既然这样,自己还汲汲以求,那就更加危险了。

解说:

本段指出妨碍养生的根源。

人的生命是天然有限的,而是非善恶之知则是无限的。汲汲追求这种无限之知就会让人疲惫不堪,有背于养生之道。

这里的知不是现代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泛指日常生活中关于事物的是非善恶之知。

2、为善无近名(1),为恶无近刑。缘(2)督(3)以为经(4),可以保身(5),可以全生(6),可以养亲(7),可以尽年(8)。

(1)无近名:无求名之心。

(2)缘:顺。

(3)督:身前之中脉为曰“任”,身后之中脉曰“督”(王船山),意指无善无恶的事物自身。

(4)经:常。

(5)保身:保养身体。

(6)全生:保全形体(即使有缺陷也以无缺陷的眼光看待)。

(7)养亲:保护精神。“亲”,心志。

(8)年:自然的寿命。

译文:

做世人所谓的善事不贪图名声,做世人所谓的恶事不触犯刑律。以顺其自然之道作为处世原则,就可以保养身体,可以保全形体,可以保养精神,可以尽享天年。

解说:

既然追逐是非善恶之知会妨害养生,那么养生的要诀就是去除这种汲汲求知之心。为此,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不可有求名之心,做了世人所认为的恶事要以不触犯刑律为界线,顺随自然之道。这样就能摆脱是非、善恶的羁绊,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以无善恶之心做世人所认为的善事,是得道者的表现,当然有利于养生。但是,养生为什么还会做世人所认为的恶事呢?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对世俗习惯的理解不同,有时无论怎么处理,都会有人感到不满意。后文秦失前去吊唁老聃时,遵从吊唁习惯,只干哭几声而没有嚎哭,就遭到了质疑;在《大宗师》中,孟孙才遵循自己对习俗的理解而没有伤心欲绝、痛哭流涕,就遭到了颜回的质疑。既然无论怎么做都无法使所有人满意,那就只能在忘我而順随世俗习惯的前提下,以不触犯刑律作为自己行动的界限——刑律也是特殊的事物。

3、庖丁(1)为文惠君(2)解(3)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4),膝之所踦(jī)(5),砉(huā)(6)然向(响)(7)然,奏(8)刀騞(huō)(9)然,莫不中(zhòng)(10)音。合于《桑林》(11)之舞,乃中《经首》(12)之会(13)。文惠君曰:“嘻(14),善哉!技盖(盍,hé)(15)至此乎?”

(1)庖丁:庖工。“庖”,厨师。一说为名叫丁的厨师。

(2)文惠君:旧说为梁惠王,但梁惠王并没有文惠的称号(曹础基),所以也可看作虚构的人物。

(3)解:剖开,宰。

(4)履:用脚踩住。

(5)踦:用膝盖抵住。

(6)砉:宰牛时发出的声音。

(7)向:响声。一说为响应。

(8)奏:进刀时如同演奏乐器。

(9)騞:宰牛时发出的声音。

(10)中音:合乎音律。

(11)《桑林》:殷汤乐名也(成玄英)。

(12)《经首》:《咸池》乐章名,则尧乐也(成玄英)。

(13)会:音乐的节奏。

(14)嘻:感叹声。

(15)盖:怎么。

译文:

庖丁为文慧君宰牛,手所接触的、肩所顶靠的、脚所踩着的、膝所抵住的,无不哗然作响;动刀时如同演奏音乐,霍霍之声无不符合音乐的节奏;合于《桑林》的舞曲,合乎《经首》的节拍。

文惠君说:“哎呀,太妙了!你的技术怎能达到了这种这么高超的地步呢?”

解说:

第三至七段借庖丁解牛的故事阐发前文“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以顺其自然之道作为处世原则就可以保养身体)的养生内含。

故事中的牛隐喻外物,刀隐喻自身。如何宰牛就是如何对待外物,如何使用刀就是如何养生。正是基于这些隐喻,文慧君在故事结尾说,他从庖丁关于宰牛的一席话中悟出了养生之道。

4、庖丁释(1)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2)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注1)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注2)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3)而不以目视,官知止(4)而神欲行(5)。依(6)乎天理(7),批(8)大却(隙)(9),导(10)大窾(kuǎn)(11),因(12)其固然(13)。技{枝}(14)经(15)肯(16)綮(qìng)(17)之未尝,而况大軱(gū)(18)乎!

(1)释:放下。

(2)进:超越。

(3)神遇:用心神去领会。

(4)官知止:感官的作用停止了。“官”,耳目等器官。

(5)神欲行:心神在运作。

(6)依:依照。

(7)天理:天然的生理结构。

(8)批:击。

(9)却:筋骨之间的空隙。

(10)导:导向(曹础基)。

(11)窾:空,指骨节间的空处。

(12)因:顺随。

(13)固然:牛本来的结构。

(14){枝}:俞樾认为“技”应为“枝”字(《诸子平议》)。“枝”,枝脉。

(15)经,经脉。

(16)肯:附在骨上的肉(《释文》)。

(17)綮:骨肉相连处。

(18)軱:大骨。

(注1)全:有的版本没有“全”字。

(注2)全:有的版本没有“全”字。

译文:

庖丁放下牛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越技术了层面。我开始宰牛的时候,眼中见到的都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眼中就再也没有整头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全凭心神去领会,而无需用眼睛看,耳目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只靠心神活动来行事。顺着牛身上的生理结构,劈开筋骨的间隙,伸向骨节的空隙处,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运刀。即便是经络相连、骨肉交接的地方都不会碰触,何况是那些大骨头呢?

解说:

本段通过纵向(即庖丁的宰牛经历)对比,展示庖丁高超的宰牛之道,隐喻如何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

庖丁刚开始宰牛的时候,不了解牛的生理结构,眼中只有整头的牛,因而在宰牛时,免不了乱砍一通。这隐喻一个人在刚刚接触社会时,对社会毫不了解,所以经常与人发生冲突,与事物发生抵牾,其结果会弄得自己疲惫不堪。这不仅谈不上养生,而且还会伤害自身。

三年之后,庖丁熟悉了牛的生理结构,眼中再也没有整头的牛了,所以在宰牛时,可能会一板一眼地根据牛自身的结构下刀。这种宰牛方法虽然已大有进步,但还是没有做到得心应手,因而算不上宰牛的高手。这隐喻一个人在经过一番社会历练后,对社会已经非常了解,因而在面对事情时,能按照世俗的习惯(即前文的是非善恶)、順随事物自身进行处理,只是还达不到如鱼得水的地步。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这虽然不会伤害自身,但还没有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

现在,庖丁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宰牛的技术炉火纯青,宰牛时无需用感官,就能随心所欲地顺着牛自身的结构运刀。这隐喻一个人在经过长期历练后,熟知了世俗的习惯和事物的本性,因而能以无是无非之心(“官知止而神欲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得心应手地順随世俗习惯和事物自身(“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进行处理。这种栖息于世的方式就达到了养生的最高境界。

5、良庖岁更(1)刀,割也;族(2)庖月更刀,折(3)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4)于硎(xíng)(5)。

(1)更:换。

(2)族:众,普通。

(3)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

(4)发:磨出。

(5)硎:磨刀石。

译文:

好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普通厨师一个月就要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而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已达数千头,可刀刃还是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解说:

本段通过横向对比(即与其他宰牛者的对照),突出庖丁高超的宰牛之道,隐喻什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普通厨师不顾牛自身的结构,用刀去砍骨头,与庖丁刚开始宰牛时的水平相近。因此,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这隐喻的是那种只凭主管臆断处理世事的人。这种人处事时不顾实际情况,只知一味蛮干,因而处处与他人产生冲突,与事物发生抵牾,结果弄得自己疲惫不堪,也谈不上什么养生。

好的厨师虽然不会拿刀去砍骨头,但他用刀割肉,与庖丁宰牛三年之后的水平相近。因此,一年就得换一把刀。这隐喻的是那种只知一板一眼按照世俗习惯处理世事的人。这种人处事虽然得体,但做不到得心应手、如鱼得水,还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

再看看庖丁,他宰牛时,心中没有任何主观臆断(“刀刃者无厚”),完全顺着牛自身的结构运刀。因此,他的刀虽然用了十九年、宰过数千头牛,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这隐喻一个人面对事情时,心中已经没有是非善恶,能完全顺随世俗习惯、事物自身处理好世事,因而在世俗中生活得逍遥自在,完全合乎养生之道。

由此可见,庖丁的技术是经过长期训练而成的(开始、三年之后、现在)。庄子不是反对顺其自然的辛勤劳动(无功),而是反对无谓的蛮干(有功)。

6、彼节(1)者有间(2),而刀刃者无厚(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4)乎其于游刃(5)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

(1)节:骨节。

(2)间:间隙。

(3)无厚:没有厚度,形容刀刃薄。

(4)恢恢:宽绰有余的样子。

(5)游刃:得心应手地运转刀刃。

译文:

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没什么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自然宽宽绰绰,有足够的运刀余地。所以,我的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磨出来的一样。

解说:

本段中庖丁解释自己具备高超宰牛之道的奥妙。

庖丁高超的宰牛之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没有,只不过是順随事物之自然——将没有什么厚度的刀刃插入骨节之间的空隙。养生有什么秘诀吗?没有,只需心无是非善恶,顺随事物之自然。

7、虽然(1),每至于族(2),吾见其难为,怵然(3)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4),謋(huò)然(5)已解(注1),如土委(6)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7),善(8)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虽然:即使这样。“然”,这样。

(2)族:筋骨交错处。

(3)怵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4)微:轻。

(5)謋然:骨肉分开的声音。

(6)委:散落。

(7)踌躇满志:悠然自得的样子。

(8)善:擦拭。

(注1)陈碧虚《庄子阙误》引文如海、刘得一本在“謋然已解”后有“牛不知其死也”六字。

译文:

即便如此,每当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刀,就会谨慎小心,眼神专注,动作缓慢,轻轻一动刀,牛就哗地一声解体了,像散落在地上的泥土一般。我提刀而立,看看四周,为此感到志得意满,然后将刀擦拭干净妥善保存。”

文惠君说:“太好了!我听了庖丁的一番话,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解说:

前文描写庖丁高超的宰牛技艺,一气呵成。本段则补写庖丁宰牛时的心态。

遇到难以下刀的地方,庖丁会精神集中,小心运刀;宰完牛之后,悠然自得,妥善保管牛刀。该小心谨慎时就小心谨慎,该悠然自得时就悠然自得,一切以顺其自然地保养牛刀为宗旨。

8、公文轩(1)见右师(2)而惊曰:“是(3)何人也?恶乎(4)介(5)也?天与(欤),其(6)人与(欤)?”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7)使独也,人之貌有与(8)也。以是(9)知其天也,非人也。

(1)公文轩:姓公文,名轩,宋人也(成玄英)。

(2)右师:官名,这里指做右师之官的人。

(3)是:此。

(4)恶乎:何以。

(5)介:天生一条腿。一说为被砍掉一条腿。

(6)其:抑或,还是。

(7)是:此,这,指足。

(8)与:赋予。

(9)以是:因此。

译文:

公文轩看见右师惊讶地问:“这是什么人呢?怎么只有一条腿呢?是先天就这样的呢,还是人为造成的呢?”(右师回答)说:“这是先天的,不是人为的。我生下来就只有一条腿,人的形体是自然赋予的。所以知道这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

解说:

本段阐发前文“缘督以为经”则“可以全生”(以顺其自然之道作为处世原则就可以保全形体,即以自然的心态看待自身的形体问题)的养生含义。

本段的难点在于对“介”字的理解。如果将“介”字解释为因受刑戮而被砍掉一条腿(绝大多数人都这样理解),那么参照《德充符》的阐述(“游于弈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这段话的含义应该是:被砍掉腿是命,没有被砍腿也是命,都不是人为的。如果将“介”字理解为生来就只有一条腿(而不是被砍掉的),那么这段话的含义是:正如两条腿是自然的一样,一条腿也是自然的,都不是人为的。从人的形体是自然赋予的这句话看,第二种理解更为合理。

不用日常生活两条腿的固定标准来评判自己的一条腿,将自己的形体看作是自然的,就会处之泰然。

9、泽雉(1)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2)畜(3)乎樊(4)中。神虽王(旺)(5),不善(6)也。”

(1)雉:野鸡。

(2)蕲:求。

(3)畜:养。

(4)樊:笼子。

(5)王:旺盛。

(6)不善:不好,不自在。

译文:

水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饮到一口水,但是,它并不愿意被养在笼子里。(养在笼子里,)精神虽然旺盛,但并不自在。

解说:

这个故事阐发前文“缘督以为经”则“可以养亲”(以顺其自然之道作为处世原则就可以保养精神)的养生内含。

从人的角度看,生活在水泽中的野鸡觅食、饮水都很麻烦,用笼子养起来,它才会感觉舒服。但从野鸡自身的角度看,生活在草泽之中才合乎其天性,关在笼中反而不自在。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顺随自身的本性,让精神自在逍遥,而不只是保养好形体。

10、老聃(1)死,秦失(注1)(2)吊之,三号(3)而出。

弟子(4)曰:“非夫子(5)之友邪?”

曰:“然(6)。”

“然则吊焉(7)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注2)人(8)也,而今非也。向(9)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10)其所以会(11)之,必有不蕲(12)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13)遁天(14)倍(背)情(15),忘其所受(16),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17)来,夫子时(18)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19)帝(20)之县(悬)解(21)。”

(1)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2)秦失:姓秦,名失,怀道之士,不知何许人也(成玄英)。

(3)号:哭。

(4)弟子:老聃的弟子。

(5)夫子:指老聃。

(6)然:是的。

(7)焉:之,他(曹础基)。

(8)其人:合乎老聃之道的人。

(9)向:刚才。

(10)彼:那些哭丧的人。

(11)会:感触。

(12)蕲言:不想嚎哭。“蕲”,期望,想。“言”,这里指大声哭泣,下一句的“哭”则指无声或小声的哭泣。一说“言”借为“唁”(曹础基)。

(13)是:此。

(14)遁天:失去自然天性。

(15)倍情:违背真情。

(16)受:禀受于自然而有生命。

(17)适:恰当。

(18)时:顺时。

(19)是:这。

(20)帝:天,自然。

(21)县解:解除倒悬。

(注1)失:有的版本为“佚”字,音逸(《释文》)。

(注2)其:陈碧虚《庄子阙误》引文如海本作“至”字(王孝鱼点校)。

译文:

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干号几声就出来了。

(老聃的)弟子问:“你不是我们老师的好友吗?”

(秦失)回答说:“是呀。”

弟子又问:“那么就这样吊唁,可以吗?”

(秦失)说:“可以。开始我还以为你们进入师门得道了呢,现在看起来还没有。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看到老年人哭他,好像哭自己的儿子;年轻人哭他,好像哭自己的母亲。这些人之所以感触这么深,一定是老聃的死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嚎哭,情不自禁地流泪啊。这就失去了天性,违背了真情,忘记了人所接受的天性。古人称之为逃避自然所带来的惩罚。该来的时候,老聃应时而生;该走的时候,老聃顺命而去。顺随时机、顺应天理,哀乐之情就不会侵入心中,古人称之为解除自然的倒悬。”

解说:

这个故事阐发前文“缘督以为经”则“可以尽年”(以顺其自然之道作为处世原则就可以尽享天年)的养生内含。

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关键在于对“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这句话中“其人”二字的理解。有人将“其人”理解为“至人”,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开始我以为老聃是至人,现在才知道不是。这种理解方式不仅与下文“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的语气不一致,也与庄子一向推崇老子的态度不符。

还有人将“其人”理解为世俗之人,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开始我以为老聃是世俗之人,后来从哭丧者的表现中才看出老聃是得道者。这种理解也不合理。秦失是得道的人。他与老聃既然是朋友,还用等老聃死后从哭丧者的表现中才知道他是至人吗?况且,让他人痛哭流泪只能证明老聃没有得道(没有和光同尘,才让世俗之人觉得他特别)。

也有人将“其人”理解为那些哭丧的人。这种理解还是存在问题。如果是因为发现那些人没有得道才干哭三声就出来,就只能证明秦失自己不合道——自己的行为受他人的影响。

排除了上述三种可能,“其人”只能被理解为秦失的学生或老聃的学生。但是,将“其人”理解为秦失的学生,文中三个“夫子”的含义就不一致。因此,将“其人”理解为老聃的弟子更合理。于是,这句话的含义为:我原以为你们这些学生跟随老聃已经悟道了呢,现在看来还没有,因为你们质疑我的行为。

至于哭丧者的表现,那是因为世俗之人只要是亲朋好友死了,大都会哭得死去活来(追逐外物)。所以,秦失说他们失去了天性、违反了真情。而秦失是得道之人,虽然遵守世俗的习惯(老聃死后,别人吊唁,秦失也顺从世俗习惯去吊唁),但他没有世人的好恶之情(干号几声就出来,没有悲哀)。这正是《德充符》中得道者“有人之形,无人之情”的体现。

由此可见,庄子眼中的得道者不是隐居山林之士,而是混迹于世间、与他人行为无异的逍遥者。

11、指(脂)(1)穷(2)于为薪(3),火传(4)也,不知其尽也。

(1)指:膏脂。

(2)穷:烧完。

(3)薪:火。

(4)传:继续。

译文:

油脂作为烛薪是有烧完之时的,但火却可以(通过别的烛薪)不断地传下来,不知道何时穷尽。

解说:

本段接上一段继续阐发如何看待生死问题。

虽然我们的身体会死亡,但精神或灵魂之类的东西(《齐物论》中所谓的“真君”、“真宰”)会在身体的变动中延续。这里,油脂隐喻我们有形的身体,火隐喻我们的精神或灵魂之类的东西。

同类推荐
  • 论道德原理 论人类理智(译林人文精选)

    论道德原理 论人类理智(译林人文精选)

    《论道德原理 论人类理智(译林人文精选)》完整地论述了关于道德思想与人类认识之间的关系。如今,在当代思想界的最新成就的基础上,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重新整理历代经典,更能体验到人类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人类文明的反思。
  •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尼采致敬古希腊哲学大师的天才之作。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导读,带你读懂原著。精彩复原古希腊哲学家群像,重获和再造那些伟大的天性、伟大的人。《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3年,未完成,生前未出版。在《悲剧的诞生》出版后不久,尼采的研究重心从希腊艺术转向了希腊哲学。他将目光锁定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即前柏拉图时期。尼采深信,二者在精神上同源,共同造就一种真正能够统率和指导人生的文化。他依靠流传下来的残篇断简,尝试复原前柏拉图哲学家的群像,带我们走近和重获那些伟大的天性、伟大的人。本书和《悲剧的诞生》一起,向我们展示了尼采哲学思想的希腊渊源。
  •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哲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在于它能够给人的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每天都面临着许多的选择,是非善恶、得失成败之间的选择经常让我们痛苦不堪,同样,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会面临着如何选择生活的态度,生老病死、痛苦欢乐的遭遇时常让我们措手不及。一个人的选择构成了他个人历史的进程,一个选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让人所有的努力化为虚无,而让个人的成功与幸福遥遥无期。好在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始终坚持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始终走在一条光明大道而不是羊肠小路上,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庄子叫我们想开点

    庄子叫我们想开点

    庄子之所以活得那样逍遥、自在,是因为他把利益看得很轻,把功名看得很利淡,所以他才能够真正做到“乘物以游心”,并达到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如果我们也像庄子一样,凡事也想开一些,那么我们也可以让自己在喧嚣中拥有一份宁静,在忙碌中拥有一份悠闲。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有一个庄子。有人仰慕“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有人秉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处世态度,也有人心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洒脱性情。
  • 钱钟书的人生智慧课(智者人生系列)

    钱钟书的人生智慧课(智者人生系列)

    钱钟书先生成就卓越,他低调为人、高调治学,与家人和睦共处、其乐融融。这正是对如今骄纵、虚妄的社会风气的鞭策和激励。
热门推荐
  • 扶苏的恐怖屋

    扶苏的恐怖屋

    原本玩游戏的付苏,一朝穿越成为over的扶苏,还拥有一座恐怖召唤屋,怎么回事,我召唤的人怎么还与我为敌,艹,恐龙都出来,怎么召唤出一个帝释天想要杀我,乱了,全乱了,扶苏在线求助,收到请回复!急!PS:求收藏,雪女和少司命可是女主,这不是历史小说,不是,不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梦帝·蜀王面具(一)

    梦帝·蜀王面具(一)

    公元前1525年9月的一天,柏灌带领手下回到了龙门山。两年过去了,建造在龙门山悬崖上的蜀王王宫没有任何改变。这座用白石垒制的单层建筑仿佛一只洁白的大鸟,俯瞰着山崖下滚滚流过的岷江。站在通往山崖的台阶前时,柏灌不由自主地眯了眯眼睛。半空中的蜀王王宫规模并不算大,与他先前在中原亳都见到的商王宫殿相形见绌,但不知为什么,从远远望见分立在王宫大门前的青铜人像时起,柏灌的心中立刻涌起了对蜀王的深深崇敬,这种可以奉献一切的忠心和对久别故乡的热爱混合在一起,让一向刚强的柏灌热泪盈眶。
  • 胜利学院

    胜利学院

    东海市,一个平凡的少年站在崖畔,人欲敌国。
  • 金光明经疏

    金光明经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十二楼(古典文库)

    十二楼(古典文库)

    本书是李渔继《无声戏》一、二集之后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约成书于顺治末年。共收小说十二篇,每篇故事中都用一座楼作为中心关目,可见它们是作者有计划创作的,这也体现着作者一向追求故事新颖奇巧的创作思想。这些小说的个别篇章,如《十卺楼》《生我楼》,因过分追求情节的奇巧,不免有描写失真之处,但总的看来,它们还是非常生动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不愧为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佼佼者。
  • Door into the Dark

    Door into the Dark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69, Seamus Heaney's Door into the Dark continues a furrow so startlingly opened in his first collection, Death of a Naturalist (1966). With the sensuosness and physicality of language that would become the hallmark of his early writing, these poems graphically depict the author's rural upbringing, from the local forge to the banks of Lough Neagh, concluding in the preserving waters of the bogland and a look ahead to his next book, Wintering Out (1972).
  • 太空城+金刚钻

    太空城+金刚钻

    大钢牙的新老板,同时也是邦德的新对手,是雨果·德拉克斯,这位国际商业巨子计划从外太空摧毁所有人类,再用自己零缺点的人种繁殖新的族群。邦德与中央情报局的探员Holly Goodhead一同从威尼斯跑到里约热内卢,尽全力拯救世界……
  • 暮烟楼纪事

    暮烟楼纪事

    天下第一楼暮烟楼卷入江湖纷争,掌权者们偏还不安分的要把朝堂的水也搅浑,鸡飞狗跳间却又扯出缱绻深情。
  • 青蛇录

    青蛇录

    吾言人生多坎坷,七情却有六欲缠。呜呼,道不尽凡尘往事。(聊斋之玄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