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9100000021

第21章 十年春秋,风风雨雨(1)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共和国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即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这是一场延续十年的内乱。

1965年秋,毛泽东组织和发动了对《海瑞罢官》的批判。他以此为突破口,下定决心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1966年4月,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后转发全党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宣称整个文艺界被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号召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

同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莫须有罪名对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进行错误批判,撤销一切职务,并撤销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即“中央文革小组”)。这个小组此后逐步取代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实际上是只受毛泽东领导的“文化大革命”最高指挥部。在此期间,会议没有进行认真讨论就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8月初,毛泽东在北京又主持召开了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印发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提出了中央还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全会还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林彪名列第二,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会议期间,***、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相继受到批判。

这两次会议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此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中国。毛泽东通过红卫兵运动,把“文化大革命”之火引烧到全国,而由上海“一月风暴”始作俑者进而蔓延于全国性“夺权”。

天下大乱。虽然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挺身而出,但被压制下去。在林彪一伙和中央文革小组煽动下,各地出现了更大规模的揪斗、打击和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冲击党政军领导机关,还诬称有一条所谓“***叛徒集团组织路线”,先后炮制所谓“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等六十一个叛徒集团”、“新疆叛徒集团”等重大冤案。此后,随着林彪、江青等“打倒一切,全国内战”措施,国家政治制度的被冲击和法制的被践踏,国民经济也因动荡而遭到严重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批斗萧向荣

林彪要打倒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就先拿军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萧向荣开刀。

他点明突破口一三十本书。

三十本马列著作是毛泽东规定,亲自指挥军以上干部要阅读。罗瑞卿执行毛泽东的指示,并由萧向荣向军委直属机关作了布置,但是,这个指示未经林彪,是罗瑞卿“越级”从毛泽东那里领受来的。

萧向荣布置学习马列三十本书,要求高级干部精读马列原著,这竟被林彪说成是他反对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证明。

萧向荣也布置了学毛选,但他没布置学“老三篇”。

早在1965年萧向荣就挨批斗。

会议气氛紧张激烈。

批斗声、讨伐声、喝令声、口号声从四面八方集中于他一身。

他要辩白也不行。

这时,他想起延安的“抢救运动”,那会议气氛比这还激烈,有些参加会的转眼就变成了被斗争的。比如那个柯庆施,他还在台下跟人说笑逗乐呢,忽然有人喊他名字,愣愣地张望左右:“谁叫我?”台上台下已经吼声一片。他连会议开到哪里,讲了些什么都不知道,稀里糊涂走上台被斗一番,稀里糊涂被关进监狱,新婚三日的妻子也稀里糊涂跳了井……

严慰冰谈文字狱影射批《海瑞罢官》

姚文元九易其稿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自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后,有一天,严慰冰和几个同窗好友闲谈。

有人问:“现有报上都在批《海瑞罢官》,不知要干什么?几年前的剧本了,还算老账做什么?”

也有人说:“这是文艺界的事,与咱们无关!”

严慰冰说:“咱们多吃饭,少谈政治,我来讲个故事,大家精神轻松轻松……

“清朝入关以后,进行了多种控制,他们最怕汉人造反,竟怕到连风也禁忌的地步。有一个秀才正在苦读,不想一阵风吹过,将他的书吹乱了,秀才十分生气便做了两句诗道:‘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本来是无所谓的小事一桩。谁知这两句诗被一个削尖了脑袋,一味想往上爬的家伙听见了。他把秀才的诗告到县衙。县官也为了邀功,硬说秀才要造反。秀才不服便质问:‘我罪从何来?’

县官亮出秀才的诗作证道:‘你这上句有个清字,是骂我们大清不识字、没文化。下句是骂大清无能管理国家。铁证俱在,还想抵赖?’

结果秀才的脑袋搬了家,还株连了他的九族为他陪葬!我看,还是龚自珍的诗写得好,他写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且为稻粱谋。’对不起各位,我也要避席了。”严慰冰说完,竟扬长而去。

她其实已看出批《海瑞罢官》的用意。

七律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

邓拓

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

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

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

书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

陈伯达、康生不准他人动《五一六通知》一个标点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是陈伯达执笔起草,又经过毛泽东在4月14日至30日的十七天中先后八次审阅修改才定稿的。

5月1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五一六通知》。由***主持。先由陈伯达综合介绍各小组讨论情况。本来如郭沫若等人,提出文件中有几处标点和用语不妥,建议在某处增加一个“的”字,在某处去掉一个引号,等等,但就是对这样的建议,也被陈伯达、康生一一否定。也就是说,整个《五一六通知》稿一字不能改,连一个标点也不让动。

***似乎觉得这样不大好,出来解释了几句,“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叫大家讨论,结果提了意见不改,连几个字都不能改,这不是独断专行吗?这不是不符合民主集中制吗?我原来考虑过改一点,现在大家意见还是不改的好,不如原来的好,那就不改吧!”

所谓“陆定一、严慰冰罪行展览会”

陆定一在中南海增福堂的家被抄了四次。

第一次是中央戏剧学院红卫兵来抄家,砸碎了所有的陈设及唱片,并抄走了细软物品。以后又来了三批,增福堂被掘地三尺,据说是为了寻找“特务电台”。

在中宣部万民堂还举办了一个“陆定一、严慰冰罪行展览会”,所有展品是从广东、南京、无锡及北京陆、严两家亲属处运来的。造反派对展品还嫌不足,竟动用了国库,将十几只金光灿烂的大金元宝也作为“罪证”展出。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十六条”

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这次全会期间和会后,对所谓“***、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斗争。

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提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政治局常委由原来的七人扩大为十一人,增加陶铸、陈伯达、康生、李富春。但是陶铸和李富春在进入政治局常委后很快就被排斥。全会没有重新选举中央副主席,但以后只有林彪被称为副主席,其他原来的副主席***、周恩来、朱德、陈云都不再提及。

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规定这次运动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全会召开的当天,毛泽东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写了一封信,这封对造反精神表示支持的信,使红卫兵运动在全国迅猛兴起,从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泽东在北京先后八次接见红卫兵和大中学校师生,总共约一千一百多万人次。

《识字课本》:对朱德影响最大的书

1966年11月,朱德在天安门上陪同毛泽东接见来自全国各地二百多万学校师生和红卫兵。

广场上呼喊声震耳欲聋。

朱德听而不闻,却接受一位意大利记者采访。

记者发现林彪手中高举《毛主席语录》,而朱德却把手插在大衣口袋里,禁不住问道:“在您的一生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书是《毛主席语录》吗?”

朱德轻微地摇了摇头,十分肯定地回答:“不!是《识字课本》。”

记者提出第二个问题:“您的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朱德面色严肃,检讨似地说:“我没能侍奉我的母亲,特别是在她离开人世的时候,我都没能在床前给她端上一碗热水。”

记者又问:“您想在您身后留下什么样的名誉?”

朱德笑了笑道:“一个合格的老兵足矣。”

采访结束,意大利记者连声表示感谢,他为今天能够成功地采访而感到高兴。因为,早在三十年代,朱德夫人康克清就曾告诉过美国记者斯诺,朱德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

据说,毛泽东事后知道了这件事,对朱德评价道:“大老实人一个。”

七律赠曾志

陶铸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掀起所谓“二月逆流”批判

所谓的“文化大革命”被点燃后,在1966年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重新设立的中央文革小组煽动下,全国出现了“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1967年2月,在周恩来主持召开的怀仁堂碰头会和稍前召开的军委会议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政治局和军委的领导人,对中央文革小组的种种错误行为,提出激烈的批评,对林彪、江青等诬陷迫害老干部、乱党乱军的罪恶活动作了大义凛然的斗争。然而,这次正义的抗争竟被说成是“二月逆流”,受到了批判。

1968年10月,在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上,又掀起了批判“二月逆流”的高潮。这次会议的公报说:“全会严肃地批判了那个反对八届十一中全会决定、反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反对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一九六七年的‘二月逆流’。”

陈毅说:让我们共同学习最高指示“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

1967年,毛泽东在南巡时与杨成武谈到和他南征北战的元帅们。在谈到陈毅时,毛泽东说,“他说真话,实事求是,所以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

几天后,杨成武回到北京,向周恩来汇报了毛泽东对老帅的评价,周恩来如获至宝,拉着杨成武,赶到人民大会堂。外交学院和外交部的造反派正在批陈毅。陈毅看到他们,小声问道:“毛主席那里,有什么消息吗?”

“有。”杨成武露出一丝微笑:“毛主席说,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

陈毅又问了问具体情况,尔后突然站起来,打断红卫兵的批判发言,高声地喊道:“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共同学习毛主席的最高指示!”

会场立刻安静下来,陈毅郑重地宣布:“请打开毛主席语录第271页,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

实际上《毛主席语录》只有270页,当许多红卫兵找不到第271页时,又喊叫起来。

“《毛主席语录》只有270页!”

“陈毅,你造谣!”

“谁不老实就叫谁灭亡!”

陈毅表情严肃,他指指杨成武说:“这是杨成武同志传达的,有周总理作证。”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说:“同学们,这是主席最近讲的。”

陈毅再一次高声说:“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念这条最高指示: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

控制叶剑英电话的闹剧

1967年7月,林彪把黄永胜调到北京,任命为总参谋长、军委办事组组长,原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实际是被软禁起来了。

一天上午,警卫人员怀疑叶剑英往外边打电话了,于是,想了一个所谓的办法。他们把电话线卷成几圈放在电话机上,只要一动电话机,电话线就会有变化,一变化就可找叶剑英算账。恰好这天下午叶剑英来到值班室,准备给孩子打个电话。他走到电话机前,发现电话线被卷成几圈放在电话机上;就背着手看了又看,还数了电话线的圈数,等打完电话后,又把电话线恢复原样放在电话机上。吃完晚饭,警卫人员回来一看,没有看出电话被用过。

几年后,叶剑英说:“那个时候,连打电话的权利都没有了,他们给我规定了好多条条,不准我打电话,不准我与外界联系,这只是其中的一条。电话还是没少打,每打完一次电话,我都偷着笑,笑这些毛孩子玩的花样,我一眼就看穿了。”

乔冠华王府井卖小报

乔冠华出席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回来的第二年,韩叙奉命赴华盛顿组建中国驻美联络处美国也派助理国务卿詹金斯来北京商谈建立美国驻华联络处。乔冠华同詹金斯谈判比较顺利,他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只有三句,征求末句。

前三句是:八重樱下廖公子(廖承志在樱花盛开时率中日友好访问团去日本),五月花中韩大哥(韩叙下榻于华盛顿“五月花”旅馆),欢欢喜喜詹金斯……

毛泽东听后也引起兴趣,当即说:“我来给乔老爷续后两句: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你看如何?”

1967年,外事口的造反派分配乔冠华去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前卖造反派小报,他和造反派商量:“我还是代表中国政府的外交部副部长,这样抛头露面,在热闹的市中心出卖打倒自己的小报,有失国体呀!能不能让我到安静些的背街后巷去卖?”造反派不答应。开头两天,有造反派押着乔沿街去卖小报,后来嫌麻烦,把一摞小报交给他,要他卖完后自己回去报告并交款;乔冠华每天将小报点了数,算出总价,待到押送者离去,就把它丢在地上,自己找一家小酒馆喝酒去了。过后将自己换来的角票、分票,上交造反派,说是卖小报所得,而且每次都多上交几角钱。造反派反以为然说:“你这个修正主义分子,倒会卖报赚钱。”

“还有佘秋里”出典

1966年初,余秋里任国家计委第一副主任兼秘书长。后来,他多次被批斗,在林彪、江青集团操纵下,掀起了几次打倒余秋里的高潮。

但毛泽东对他是“一批二保”,所以他一直未被彻底打倒。当时人们读报很注意从报纸上出来的名字,看出和分析局势的发展。1968年6月14日,毛泽东要接见部队同志。江青、张春桥拟的陪同接见名单中,有意不提余秋里,企图让人们感到他已被打倒了。毛泽东看名单时说:“还有余秋里嘛!”结果,余秋里参加了这次接见。

第二天报道,却在一长串陪同接见的名单后,最后拖了一句“还有余秋里”。此后,这种很奇特的表示,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中共“九大”召开和林彪折戟沉沙

1968年10月,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讲话中全面肯定了“文化大革命”,认为其根本方面是正确的。林彪还鼓吹“文化大革命”成绩最大最大最大,损失最小最小最小。

全会通过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罪行的审查报告》,宣布将***“永远开除出党”,酿成全国最大的冤案。

同类推荐
  • 初唐猛将

    初唐猛将

    初入大唐,被逼无奈,手持屠刀。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雄中雄,道不同:看破千年仁义名,但使今生逞雄风。美名不爱爱恶名,杀人百万心不惩。宁教万人切齿恨,不教无有骂我名。放眼世界五千年,何处英雄不杀人?我辈热血好男儿,却能今人输古人?杀!!杀!!杀!!犯我华夏者,必杀!!
  • 将门有将

    将门有将

    本书仅为试写,新书《白虎之难》已经全新上架,改善过的剧情和人物,更加浓郁的历史色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 五代之霸图天下

    五代之霸图天下

    后周柴荣:南国燕王,人中龙凤,我不如也!北宋赵大:恨不在燕王帐下,如今各为其主,我等计日苟活耳!南唐李煜:皇兄之才,如渊似海,吾穷尽所有,亦难望其项背!周娥皇、花蕊夫人、大小符后、流珠:还望殿下怜惜则个……
  • 雄起中亚

    雄起中亚

    崛起于葱岭,在华夏大地遭受蒙古铁蹄践踏时,李承绩阻止了蒙古人的西征,并举起了反抗的大旗。
  • 三国之变身关银屏

    三国之变身关银屏

    汉建兴十一年诸葛亮正在准备第六次北伐。孙权封公孙渊为燕王。著名史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出生了。也是在这一年,一个2000多年后男子,来到了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正准备在这个时代大展身手,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女人,好吧,虽然变成了女人,但是自己好歹也穿越成了官二代,可以不愁吃,不愁喝,大富大贵的过一辈子,可是没成想天不遂人愿,自己竟然连官二代都当不成了。
热门推荐
  • 许褚弟弟许老三

    许褚弟弟许老三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许卫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不慎将一本《三国演义》丢失,第二日,曹丞相全城搜索一个叫名罗贯中的人……新建书友群:6/7/2/6/8/7/8/1/2欢迎大家加入聊天
  • 次维之争1龙族复苏

    次维之争1龙族复苏

    神奇转世,三魂之体,万派之首,争夺上帝,真情流露,学院生活,龙族气息,神圣魂兽,异变魔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洞真太上仓元上录

    洞真太上仓元上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局外人·鼠疫(全译本)

    局外人·鼠疫(全译本)

    《局外人·鼠疫》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的两部小说代表作。《局外人》讲述了一位普通的年轻职员,终日麻木地生活在漫无目的惯性中,某日去海边度假,卷进一宗冲突,犯下案,最后因“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一滴泪”的理由,被法庭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死刑的故事,深刻地讽刺了现代法律的虚伪和愚弄的实质。《鼠疫》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勇者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 四姨

    四姨

    四姨被四姨夫那头蠢驴,石杵子舂莜麦一样舂了一辈子。四姨说,怨自己蠢呗,要不怎么会叫蠢驴,舂一辈子呢?在外人嘴里,说法可就不一样了。在我们老家,早些年提起王五媳妇,都会睁大眼一惊一乍:“那货?咋说哩,烂得跟庙湾那口石砵子,差不多!”这让外公家的亲戚们很没颜面。大家都躲得老远老远,甚至不愿说自己是外公家亲戚。其实,都是借口。外公家和我家一样,解放前,也是名满全县的四大富绅之一。我们县过去流传四句顺口溜,至今尚有余响。说,“东川郭,家中牛羊比鳖多。西山王,讨吃上门一斗粮。北窊吕,元宝树上结桃李。南岭韩,慈禧逃难借盘缠。
  • 超脑:团灭

    超脑:团灭

    铁杆粉丝被催眠一般相继离奇自杀,鬼叔被列入嫌疑人名单,就在他百口莫辩之时,相似案件再次发生,多起案件同时指向一款大热在线游戏。为彻底洗脱嫌疑,鬼叔又不作不死地化身卧底混入游戏公司,千方百计查找线索,却再一次发现时间囚徒的踪迹,真相果真并非想象那么简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级狂医在花都

    神级狂医在花都

    重回都市冷酷医生强者归来赚钱重回都市冷酷医生强者归来赚钱
  • 拽丫头乖一点

    拽丫头乖一点

    火遥,不良少女,人称“宏景学院小霸王”。整蛊捣蛋样样精通,学习名列前茅,成为学院的传奇学霸——来校第一天就把两大校草打趴,从此更是作威作福,谁也不敢惹!可曾想,她竟然被一只狐狸驯服了……初次见,他是只受伤的白狐,被她抱回了家,从此陪吃陪睡顺带暖床。二次见,她已不再记得他,他抛弃一直以来的清高淡漠,腹黑无耻地将她骗回了家!她捣蛋,他纵着。她调皮,他宠着。她打架,他护着。他喜欢她张扬的笑,她一哭,全世界都不得好过。
  • 剑与山川

    剑与山川

    “兵令一出,九兵莫敢不从!”九把兵器,卷起一场血雨腥风。王朝新立,武林豪门重新洗牌,太子病逝,江山何去何从?一场武林与朝廷的对抗,已经在暗夜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大花园中的三朵奇葩,其中“词”之上冠以“宋”字,实是因为词到两宋如赤日中天,娇花吐蕊。唐五代流传下来的词不足两千首,但两宋词却超过两万首之多。词在两宋之所以能大放异彩,繁盛至极点,一方面是因为词体已臻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代结束了五代纷乱,政治复归一统,进入承平享乐时期,上至帝王、官宦、名士,下至市侩、走卒、妓女,都热衷歌乐,上流社会与中下层社会对声乐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词在北宋初期的普及和繁荣,及至北采动荡离乱以及南宋偏安时期,填词制曲已成为社会上的主流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