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见到之秀是在2006年夏天。
我在没见到之秀前,就听家乡县作协的人谈到过她,说她也在成都,而且写了不少东西。因此,她第一次来我家拜访时,我便问了她在成都的情况。她说,在某杂志社当编辑。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她初中毕业后去兰州打工,帮亲戚卖保健品。后来,她妈妈让她回来念书,就回了老家。当她听她妈妈说读了书要她还学费,她就不读了。我当时还笑说:“你先把书读了再说嘛,没钱还她,她能把你咋的?”之秀一脸认真地说:“我才不想欠账呢,我可以走自学的路哇。”
在与之秀的交流中,我才知道她住的地方与我家很近,从那以后,之秀与我的联系就多了。那时,她也告诉我,她开过理发店,还当了一段时间的“枪手”,给别人写东西。我告诉她,当“枪手”也不是什么坏事,可以借此练练自己手中的笔。
没过多久,之秀就去了《华西都市报》,后又去了《四川农村》杂志。业余时间,她依然坚持写她的小说。
2007年底,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她只身一人去了北京,还是在某媒体工作,一去就近十年。其间,她回来过几次,每次回来都会给我带来她的新作品。到目前为止,她已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去年,应她之邀,我为她的第三部长篇《黑夜的眼睛》题写了书名,该书在北京的王府井新华书店开了新书发布会,又在成都开了作品座谈会,全国有几十家媒体对她的经历和作品做了专题报道,应该说产生了不小影响。没想到,今年上半年,她又打电话给我,要我为她即将出版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写序。想到她是我的家乡人,且我也算是她一路成长的见证人,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本书有着将近四十万字的篇幅,属“大长篇”,从1977年写起,时间跨度达30多年,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中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变化。以之秀这样的年龄和阅历,要驾驭这样的大题材,还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她采取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个农村女孩多多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串起了一连串的大事件,因此显得自然、流畅、驾轻就熟,同时有着浓墨重彩的分量感。据我所知,书中所写的多多的故事,基本上是以之秀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的,读来十分真切、生动,引人入胜,且充溢着滿滿的正能量。仅此一点,我就觉得是值得向读者推介的。
从我与之秀认识算起,已整整十年。这是她艰苦跋涉的十年,也是她不断进取的十年,更是她硕果累累的十年。之秀还很年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若假以时日,她还会有更大的进展。衷心希望她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回报这个养育她的时代和人民。
杨牧
2016年7月1日
(杨牧系新边塞诗代表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