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25200000002

第2章 《战争曲》前言

柳建伟

人类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战争史,我是相信这种说法的。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观点至今仍全面深刻地影响着我。因此,历史,特别是战争历史,就一直被我列入必修之课,不停地加以研读。

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后人是无法穷尽历史的本相的。客观、公正、详实的与历史同步的记录,从来都是少之又少,留给后人的多半都是历史事件不同的当事方站在自己立场上所做的种种记载。这些记载常常还会因为当事方日后所处位置的变化,有的做了删减,有的被阶段性或永久性封存,有的做了美容之术。当然,后人还可以借助汗牛充栋的所谓的当事人日后的回忆录,走向历史的现场之中。但是,记忆——哪怕是当事人的记忆,其真实可靠程度也大可令人起疑。例如,毛泽东在1936年向美国记者斯诺口述自己的历史时,谈到了自己是如何在1920年读了三本书而开始变成一位马列主义者。这三本书依次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显然,这个读书的经历,对毛泽东本人的历史,甚至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都是相当重要的一环。然而,半个世纪后,人们才发现,1920年,上述三本书在中国根本没有出版。这件事情至少可以说明,每个人,哪怕是伟人,他的记忆力都是有限的;每个人即使对自己亲历过的事件的了解和认识,也都可能是片面的。还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走进历史真相之难。我们以往看到的历史记录里,毛泽东一直被定位于在20世纪30年代初是遭到共产国际打击的人,毛泽东在1949年见到斯大林时,第一句话说是:“我是长期受打击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苏联解体后,一些档案解密,人们才惊讶地发现:毛泽东首次入选中央局,功劳该记到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头上而不是陈独秀头上;共产国际主席布哈林是第一个对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激赏的重要人物。1933年,毛泽东在国内受到打击时,世界各国共产党的代表齐集克里姆林宫,向季米特洛夫、台尔曼和毛泽东这三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旗手欢呼致敬;1934年,共产国际曾经为毛泽东印制过精美的著作选;1933年到1934年间,如果没有共产国际的强有力的支持,毛泽东极有可能被他党内的对手处决掉,并肯定无法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难怪这样一句感叹让许许多多人心折:历史就像一位16岁的少女,可以任人打扮。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历史永远只是一笔糊涂账。历史的真实,从来都是无言地耸立在那里,只接受既重视历史事件真实又重视历史环境和心理真实的人的触摸。《史记》中的《鸿门宴》一节,早已进入了中学生课本,文中所记录的事件和场景,早已被中国人当成绝对的历史真实接受了下来。可是,它里面描写的谁谁谁坐在谁谁谁的左边,谁谁谁坐在谁谁谁的右边,真的是历史的真实吗?众所周知,西汉时纸还没有发明,竹简是不会记录这些坐次细节的,何况鸿门宴发生的时候,刘邦和项羽仍在争天下,双方都不可能派史官在当天晚上把整个过程连夜都刻在竹板上。司马迁在一百多年后描述这些场景时,显然更重视了历史环境与心理的真实。国外的史学著作,也有这样的例子。美国的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在他的《光荣与梦想》中,用详细的笔墨描绘了他靠推理、想像补充后的历史真实事件,同样让人心折。《史记》和《光荣与梦想》,毫无疑问都是伟大的历史著作。

80年代末,我就是在司马迁、曼彻斯特这样的伟大史学家史学思想之光的照耀下,开始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对中国革命史的研读的。我的这次研读的目的,自然不是为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严谨的史学家,我只是希望通过一种系统的历史的研读,对我日后创作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有所帮助。

历史确实太有魅力了。在这种漫长的研读过程中,我生出了表达的冲动。确实,20世纪前半叶的战争史,对于中国的现实和未来,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当时境况和心理进行探究之后,我发现了克罗齐这句话确实具有真理性: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大约在1992年底,我开始用纪实文学的方式,来表达我对20世纪中国战争史的学习心得。在以后的五年里,我用纪实文学的方式,对军阀混战、第一、第二次国内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做了我的个人化的再阐释,总共写了六本书。

这部《战争三部曲》,应该算是这一阶段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收获。《日出东方——红一方面军征战纪实》,描绘出的是第二次国内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红太阳 白太阳——第二次国共合作启示录》,描绘出的是抗日战争的历史;《纵横天下——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描绘出的是解放战争的历史。这三部作品,恰恰比较完整地描绘出了中国共产党从开始武装斗争到夺取全国政权的全部历史。这段历史的完整性,决定了这三部作品的内在统一性。在《日出东方》中,我着重探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初创时期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它内部的磨合对中国未来的意义。可惜的是,在这部书中,我用八万字的篇幅描绘的苏区肃反的内容,因为种种原因被删去了,使得红军在初创时期风雨飘摇的悲怆历程淡化了,削减了历史本来拥有的重量。在《红太阳 白太阳》中,我着重分析的是中国为什么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在这部作品中,两党在抗战八年间内部的变化,是我用力最多的地方,从中我发现了历史选择的必然。今天,中国共产党正领导着绝大多数中国人踏上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而在20世纪末,它的对手国民党已经在台湾失去了领导地位。这个现实,实际上在抗日战争期间,已经初露了端倪。在《纵横天下》中,我解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重要力量四野的征战过程,证明中国共产党入主中国的必然。

如上所述,这是我自己眼中的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战争史,打着我自己鲜明的个人化的印记,凸现着我自身的所有的局限。必须指出,这部《战争三部曲》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是不能当作正史来阅读的。在纯粹史学的意义上,《红太阳白太阳》的价值最高。同时,它又绝对不是野狐禅,而是基于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对历史进行的文学化的描述。因为《战争三部曲》描绘了中国共产党完整的武装斗争史,因为我在创作这三部曲时的连贯性,这部作品的价值,我想主要体现在这个方面:它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对中国近现代战争史深怀敬意的中国人,学习历史、走进历史的全部过程和个性化的方式。这种过程和方式对别的中国人也是有用的,因为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作为民族的一分子,都有知晓民族所经历的历史的责任和义务。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战争史,蕴藏着人类战争史上最为丰富、最耐人咀嚼的那种风景,在其中徜徉,定会受益无穷。我决定把《战争三部曲》出版,无非是想为现在和将来的中国人做个导游,为这段战争史做个广告。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人会以这段历史的素材,写出真正配得上这段历史的伟大史学著作,因为正是中国所经历的这样一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未来的走向。我只是一个小说作家,我的职责是努力写出基于这段历史,依靠独立虚构创作出的战争小说。《战争三部曲》,只是这一计划的基石和开端。

感谢华夏出版社,因为他们的决定,这三部书可以以一个整体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了。感谢尊敬的何启治老师,因为他的努力,才有我和华夏出版社这次愉快的合作。这三部作品,后两部在单独出版时,我曾写过前言,现改做这两部作品的后记,以记录下创作这几部作品的完整而真实的情况。我期待着读者对这部书的批评与指正。我一直认为,读者的厚爱是我前进的主要动力,我希望继续得到这种帮助。

2001年12月,北京

同类推荐
  • 既然爱情留不住

    既然爱情留不住

    "豆瓣超人气女作家刘小昭奉上的冬日暖心故事集,写给那些处在爱情、工作、生活的十字路口迷惘男女们。她的那些小小故事和桥段里,充满了清澈的领悟、和细微感动,总是这样真切地留在我们心间.对于爱情,刘小昭说:“要么别想,要么别放。”每次想发吵架脾气的时候,想想小昭说的:“一辈子那么长啊……遇上个喜欢的有多不容易,对他好还来不及, 怎么能忍心说恶毒的话做让对方伤心的事呢?”说到爱情的失去,她说“最难过的甚至不是分手,因为人和人的缘分有时真的不能强求,而是那些想做却没有来得及为对方做的事情……想想就难过。很多时候我们遗憾的是:我再也没有机会对你好了。”
  • 历史的脸谱

    历史的脸谱

    本书为著名作家余秋雨撰写的随笔集,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文化、人生的深度思考。伪精英的主要姿态是反对巨俗、鄙视流行、抵拒沟通、抵拒传媒,而真精英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倒这一切界限,为民众承担责任。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史铁生的散文集。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 接兵纪事

    接兵纪事

    上大学和当兵,曾经是人生的两大热门选择,即便是在就业机会多样的今天,当兵依然热度不减。然而,征兵的考官最看重应征者的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如愿以偿穿上军装?应征者过关斩将被确定入伍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甚至事故?面对形形色色的应征者和五花八门的人际关系,接兵的部队干部又怎样应对?——这篇题材新鲜、内容丰富、文笔生动的报告文学,将带你进入一个陌生的社会和人生领域……都说军队的基础在士兵,士兵的基础在哪儿?在征兵。这就好比育苗先选种,接兵——选种,兵之最初。接兵,是说接新兵。
  • 仅凭一首诗:霍达谢维奇诗选

    仅凭一首诗:霍达谢维奇诗选

    本书收录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诗人霍达谢维奇的诗歌160余首。霍达谢维奇是俄罗斯第一次侨民文学浪潮的标杆型诗人。高尔基称其为“白银时代”最好的诗人,毫不讳言从其诗作中汲取过文学营养,纳博科夫则自称因霍达谢维奇的诗而走出江郎才尽之窘境,别雷、布罗茨基等都对他非同寻常的诗思与诗艺做过非常高的评价。霍达谢维奇的诗尤以心理描写见长,同时不乏哲理与伦理因素。
热门推荐
  • 解密天机档案

    解密天机档案

    这个秘密一旦被揭露,整个世界将会陷入一片恐慌和混乱。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或许你会觉得,天坑,百慕大,尼斯湖,麦田怪圈,幽灵船......这些都是让人惊悚且不可解的秘密,然而在这个秘密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和不值一提。如果无人提示,你永远无法想象在这个秘密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现代的人类文明并非独一无二的,漫长的历史间,至少有五次文明神秘的湮灭了,它们为何消失?秦始皇穷一国之力修建万里长城,是为了什么?抵御异族入侵?事情绝非你想象的那样简单。所有的这一切,被归于一本神秘档案中,这本档案的代号,叫做“天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快穿之妖王总作妖

    快穿之妖王总作妖

    【武力值爆表专治各种不服女主VS骚话不断看似弱的一批实则法力MAX男主】四界妖王黎溪,法力高强,纵横八方,看谁不爽都是上去直接揍,偏就在夏苏眼中,他是个老混蛋、麻烦精拖着一具被改造过的行尸走肉,夏苏不择手段、凶狠残暴,没有一丝人情味儿后来,误打误撞闯进一个圈套,她遇到了无数麻烦,也遇到了自己的救赎【初识】两人互为假想敌,恨不得分分钟扛着火箭炮,直接轰死对方沉默花痴女和张扬校草互掐高冷影后和绝代歌王微博正面刚懦弱公主和残废王爷成亲当天拆了王府大门异能残废和高阶大贵族合伙打怪【相爱】夫妻联手,碾碎万千阴谋,打破敌人桎梏,顺便撒一把狗粮读心术高调会长X雷厉风行副会长逆天实验体X武力爆表小哭包身负圣光之力魔界尊者X寒毒入髓清冷神女超脑军工大佬X刚强贼溜女总裁吸金狂魔富少爷X深藏不露哑巴少奶奶【黎爷说:“我媳妇要强,我每天都想变着法儿的把她惯坏,你是个什么东西,敢欺负她?”夏苏说:“想要让我背负污名,被所有人不耻、唾骂?你掂量过自己的本事了吗?”话落,她反转匕首,在那人俏丽的脸蛋上刻了个“贱”白可瑟瑟发抖,这丫是被黎溪给惯坏了,但是好像越来越不好惹了!】
  • 杨勇悫公奏议

    杨勇悫公奏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孝文帝生母生父之谜

    孝文帝生母生父之谜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八月初的一天下午,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皇宫太华殿正北临墙的床榻上端坐着一个年轻人。他上穿黑色窄袖袄,下着连裆宽腰黑裤,足登高鳓黑靴,腰系绛色蹀躞带,头戴尖顶黑虎皮混脱帽;脑后拖着一尺多长的辫子,富有棱角的五官和整个脸如雕刻而成,面色黝黑,立眉若墨,深棕色眸子射出明亮、如锥的光,手中的奏折上下移动着,在心里暗叫着:舅父,你竟敢违我诏令,贪赃枉法?此人便是北魏(南北朝时北朝魏国的简称)第六代皇帝史称孝文帝的拓跋宏,鲜卑族人,今年二十三岁,已亲政九年。
  • 白云深处有高塔

    白云深处有高塔

    大概是蜃妖的现代生活故事,一个个温馨治愈的小故事
  • 自始至终的幸福

    自始至终的幸福

    初次见面,顾沐然看着刚出生的呤安,一脸嫌弃道:“妈妈,她为什么长的这么丑啊!”顾妈妈赶忙捂住自己儿子的嘴。“别胡说,她是你未来老婆!”“啊?”听到这话,顾沐然一脸难以置信,眼神中尽是嫌弃。顾爸爸没好气的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小兔崽子,以后对你媳妇好一点,听到没有!”“哦”长大以后,呤安越来越漂亮,顾沐然也越来越帅。有一天,呤安的同班同学对呤安表白,好巧不巧被顾沐然撞见了,一把拉住呤安。“啵~”清脆响亮的吻声,把呤安抱到怀里。“我老婆,以后离远点!”“……”
  • 汉世祖

    汉世祖

    穿越后汉隐帝刘承祐,辅弼创立江山。其后以尚幼之年,嗣新造之业,保延洪之运,守不拔之基。PS:若不是父兄死得早,这也许会是个再世李二。
  • 画鉴

    画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跛足骑士

    跛足骑士

    没错儿,陶沙子当然是穿着那件大地牌风衣,高一脚低一脚,一步一阶登上新华书店二楼的。这是晚秋时节里某个周二的午后,是陶沙子光顾书店的一个固定时间。早在八年以前,从汉梁师范学校毕业进入汉梁肉联厂工会的陶沙子就为自己这样规定,每个周二和周六的午后——别人睡午党的时候,我陶沙子均要到新华书店走一趟,至少要逗留半个小时以上。多年以来,肩挎一个发白的军用书包,吹着口哨,思考着问题,通过铁道闸口,穿越灰尘飞扬的煤场——到位于道南广场的汉梁新华书店去,每周两次,风雨无阻,这已经成为陶沙于的精神生活的一个象征,或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从形式上看,这与女人的爱逛商场有些相似,买不买的倒在其次,但逛是一定要逛的。在这个落木萧萧的午后,陶沙于一如既往地走进书店的时候,他显然没料到这里会有一个小兄弟正等待着他的救渡。事后他想,像这种事情我陶沙子不去问,还会有谁来问呢;没有人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