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563800000004

第4章 老柜子

抽屉,以及花籽儿

拉开老抽屉,我闻到一股不喜欢的去痛片的味道。那些比姥姥的头发还白的圆形小药片,都还包在塑料皮里,怎么会有那么重的味道呢?但就是这样的,姥姥的抽屉里满是秘密。焦黄的灯泡,光线已经很微弱了,白嫩的手指在幽深的抽屉里拨来翻去,一条头拢子浮了上来,稀稀软软的齿上,衔着几根白发。头拢子下面压着一方绒布眼镜盒,是褶子很粗很深的那种棕色绒布,不用打开也知道,就是那副黑框厚片的老花镜。抽屉一截一截地往外拽,滑道底下渗出生涩的摩擦声,像在抗议我背着熟睡的姥姥惊动了她很少拉开的往事。可这些东西都是很寻常的呀,若说有些神秘的,也就是一方木质的针线盒了,狭长狭长的,覆着一块薄薄的盖子。抽拉开,针头线脑一大堆,羊毛一样又白又软的线团铺在最下面,已经不那么白了。其实我最喜欢里面的一枚铜色顶针,那时总把它当戒指,以为是很贵重的传家宝,不敢拿不敢戴的;还有一些散落的一两分的硬币和从没见过的粮票,夹带着几张联体老邮票。

我有些怅然,手指胡乱地拨动着。一个白纸包滚了上来,鼓囊囊的,包得很严实,翻动中已经被针柄划出了裂纹。一定是姥姥最要命的宝贝!我忍不住了。姥姥的呼吸仍然很重,纸包每暴露一分,纸片的脆响就大一分,我的手有些吃不住劲了。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惝恍之间,几粒小黑球已经滚落在我卑小的手掌上。

焦黑的皮儿已经干枯,脆生生地张着口,黄晕的灯下,滑顺的表皮还是泛出了几分光泽。那一团小黑球的样式不大一样,有的大些,圆些,像黑加仑;有的小些,扁些,也不像什么。我并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何物,只是又慎重地包好,忐忑地藏在匣子里。后来偷偷去问二姨才知,那是姥姥藏了多年的花籽儿。

当年在三姓街大院,老回回都好养花,姥姥养的花与她的人一样出名。老尹家小院,门前一领泥土,被姥姥栽下密密层层的紫丁香、夜来香、爬山虎,花枝颤颤巍巍地伸出院外,姥姥通身发着香气。路过的外人谁也想不到,这户盛开在花香里的回民,家里发生着怎样的变故。1957年,姥爷因被人陷害猝然无常,三十七岁的姥姥一手拉起五个满地乱跑的孩子,辗转几家回民饭店打工。掺菜窝窝头带到柜上偷偷吃,把发下来的伙食馒头夹在衣襟里,给孩子带回来。街坊都劝她找一个吧,刚强的姥姥说,哪个后爸不给气受呢,不找!灾年过去,姥姥才重重地叹了口气,放软话说,为主的啊,再有一年就挺不住了。就是在这样的光阴里,姥姥把她的一院花草调养得比谁家都精神。花园在姥姥脚下是一个没有忧愁的天堂。

老院动迁后,姥姥搬进楼房,花园没了,花还是得养,仅有的三个窗台挤满郁郁葱葱的君子兰、月季、吊兰、令箭荷花,姥姥瞅哪一盆都像看自己孩子那样眉开眼笑。那时五六岁的我与姥姥住在一起,我总想不明白,她的头发已经白花花,身子又干又小,咋有那么大的劲头,隔三岔五就把所有的花从窗台一盆盆搬到卫生间,用青绿色的小喷壶,浇着早就困好的水。姥姥苛求她的花,芯蕊永远是鲜润的,叶子永远是发亮的,陶盆永远是清洁的。

抽屉里的那包花籽儿,留在姥姥手里,也就十分寻常,说不准什么时候又寻个盆盆,挤个地方栽出新花样来。可是,1992年的姥姥突患脑血栓,她为何还要留着这些花籽儿呢?她已是一个连床都下不来的病人了。

那以后,卫生间里再也没有花仙子集结优雅的合唱,窗台上的葱郁渐渐褪去几分亮泽,再后来,所有的花都蔫下头去,无奈只好由二姨抱走,救花一命,只有一株岁数最老的君子兰,日夜陪伴在姥姥身后。还记得二年级的第一篇作文让写植物,我便写了这盆君子兰,还得了头名。那是一株很粗壮的君子兰,宽大的叶片上叶脉凸起,肥厚得像是芦荟,结出的花朵是喇叭状的,围簇成一大捧,高低错落,好像是谁插上去的。姥姥的小屋里,只剩这一盆活物了,她就总是在静坐中,艰难地回头望一会儿;躺在床上,脸也总是侧向窗口的一抹橘红。这花肯定通了人性,大家都以为败了就不会开,可它不多久又顽强地冒出新的骨朵,仿佛是特为开给老主人,换得知义的一笑。

姥姥在床上瘫痪了整整十六年,人们说是真主给的奇迹。姥姥归真的那个冬天,这盆君子兰竟也悄然萎去。我为姥姥捧起的那么多祷告词中,也有一句留给了花。

老字典

丫头家的,会认个名、写个家信就够了。

这话是姥姥的父亲说的。姥姥在家里是大姑娘,下边两个弟弟,三个妹妹;她哭了一夜,还是从学堂里结束了仅仅一年的初小,变成了自家伙计。一年初小,够干什么呢,字也是识不了几个的,但姥姥一辈子啃下来的大部头,我至今还有许多未曾碰过。是怎么读下来的呢?唉,不是读的,是守着一本老字典,一个字一个字查下来的!

母亲插队下乡时,她的发小、回民曹家六姐怕尹娘想闺女伤心,常来家里陪姥姥唠嗑。去年我专门问了这位曹六姨,你们娘俩唠的都是些啥,答说唠的是《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中国的书就更多,四大名著先不必提,《隋唐演义》《小八义》《岳飞传》……能找到的大书,姥姥全啃了下来。小时候电视上常有评书,田连元连丽如一拍惊堂木,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就急得抓耳挠腮。姥姥在床上坐着,稳如泰山,不紧不慢地接续道来,下次打开电视一听,跟书家讲的一样。我冒出涔涔冷汗,心忖一介劳动妇女,怎会知晓如此之多!母亲却笑了,说这算什么,我们小时候,你姥姥讲得比这精彩多了!

月光照进三姓街大院,姥姥一身疲惫进了家门。越穷越懂事的孩子们,这个抢着拿拖鞋,那个把热饭端上桌。饭是填补的汤水,没有一次吃得饱,一到八九点,孩子们的肚子又是空荡荡,却憋着不吭声。姥姥那时候就最爱讲故事,往炕上一坐,腿一盘,美美呷上一口花茶,架势就算摆好了。一堆娃娃早就在小炕桌前围了个半弧,连同街坊家赶来的铁杆粉丝,全都托着下巴瞪大了眼,听这个仅有一年文化的女子,一章一节地讲着关羽的麦城、林冲的沧州、岳飞的金牌、黛玉的葬花,也会讲起关里的掌故、闯关东的辛酸、回民的情分、教门的约定,直讲得花朵展开身子,夏虫停止争吵,蜡烛流出泪滴,星群放出光芒。孩子听得入了迷,忘却了原本难拒的饥馑,姥姥看了看表,便像天方夜谭的故事王一样戛然而止,宣布熄灯。就在孩子们带着满足与期待坠入梦乡时,刚才还讲得声情并茂的姥姥,却常常在深夜坐起,为明日的粮食愁容洗面,望天长叹。那揪心的夜半叹息,偷偷醒过的孩子都记得。

大家公认,五个儿女,五个弟妹,虽都算得上精明强干的好脑力,但没有一个超过姥姥。她对字典里学来的每一个汉字充满了宗教般的感情,读点什么都能牢牢记住,再有滋有味、有章有法地讲出来。她是这个国度由字典教出的最卓越的学生,是这个家族最诗意的劳动者。

孩子们眼瞅着长起来了,光景亮堂了,姥姥却不再兴致盎然地讲故事。在我与她同住的那几年,除了求她补叙的评书,她自己是从不主动讲些什么的。她似乎寂寥了起来,总是望着屋子的某一个角落出神,目光里停泊着旷远的忧伤。磨砂玻璃的书柜里,书已经不多,包的书皮破旧了,落满浮灰。有几本《水浒传》之类的老书,一本青绿色封面的《古兰经》,还有两本她给我六岁生日买的童话书《狗熊种瓜》和《青蛙智斗老虎》。姥姥站不起来,够不到,这些书再没翻过。偶尔捧起一张《新晚报》,一个人戴着黑框花镜,嘴角微略动着,也听不清在沉吟些什么。那本纸页焦黄的老字典依旧抱着一肚子的繁体字,守在她的手旁。

老茶杯与好吃的

桌上有一只旧茶杯,青壳白底,杯身凸刻着竹枝纹样,杯壁里涂了一层斑斑驳驳洗不掉的茶垢,仿佛不使茶叶,干倒些白水进去,也能冒出香味来。关里家来的老辈回民嗜茶如命,却心粗得没有什么讲究,不像富贵人家求一个龙井普洱之类的品位,也不像西北盖碗茶里加进那么多配料——简单便宜的茉莉花茶,一辈子不想换。姥姥就用这只老茶杯,喝着茶起床,喝着茶劳动,喝着茶歇脚。她把茶叶末当成家中最贵重的珍藏,总藏在柜子的最高一层,不舍得喝,实在想了就摸出来凑近嗅着,闭了眼睛陶醉着,沉吟一声:“真香啊。”又原封不动地送回去。

想起姥姥的一生,母亲最遗憾的就是,老太太一辈子没去过北京。她上知金銮殿,下晓大观园,谈国宝如数家珍,说文史胜似鸿儒,她若去故宫转转,一间间殿堂一件件藏品,准能对上号。可没去成,总觉得日子还长;谁知是一个不能走路的病。腿好的时候,有一次赶上父亲出差,能带母亲去,母亲就琢磨让姥姥也去。姥姥最不愿给人添麻烦,思来想去,推辞了几回;好容易松了口,又忽然想起了什么,怎么劝也不去了。这理由是什么?听来可笑又心酸——她说北京那么大,到哪儿沏茶去呢,喝了茶水又去哪儿解手呢!

姥姥只喝花茶一种,吃上却有不少花样。早先在家炒油茶面,随了姥爷沿街去卖,那主顾多的,长长地排在摊子前,吃了两碗还不想走。姥姥舍得用好料,牛油白面花生芝麻,量只多不减,炒得分寸也恰切。我幼时常吃到姥姥在家炒的油茶面,抓一把满满沏上一碗,水故意兑少些,稠乎乎地冒着甜气,抿一口,小嘴能吧唧老半天。末了,那大瓷碗舔个溜干净,我也变成了十足的小花猫。长大后走南闯北,即便在回民云集的牛街,小吃密布的西安回坊,我也再没有吃过那么香嘴的油茶面了。

从回民饭店离休后,姥姥就总在家做几屉面食,常有枣糕、糖三角和油饼出炉。那块白花花的面板,好像是她弹奏的琴键,好像是作家的键盘,她怎么有那么美好的心思,去琢磨那么丰富的花样啊!有一次,姥姥拿面给我和二舅家的小妹,捏了一堆古灵精怪的小动物,长耳朵的小兔子,眼睛用的是两颗小红豆;小松鼠的眼睛,则改用黑豆;再看那小刺猬背上的尖刺,是用剪刀一根根挑好的,蒸出来就根根直立着,托在手心里,活脱脱在爬动着咬人的手!姥姥做的面食,做到了让人不舍得吃的地步。被窝里导演着森林童话,把玩了一个月,面干得裂了口子、形象破了才罢手。在一个儿童的眼中,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姥姥,姥姥,再给我捏个小松鼠吧!

姥姥,姥姥,再给我捏个刺猬猬吧!

姥姥却捏不出来了。她彻底离开了躬耕一生的炉灶,那名震关东的面食绝活渐渐失传,当年的小顾客如今已知天命,到处都在怀念于师傅的手艺。

老柜子的桌台上,好吃的却从没间断:回民爱吃的桃酥甜点,东北刚刚见到的猕猴桃、芒果、白兰瓜,那都是受过姥姥恩惠的人们,络绎不绝来家探望时买的。姥姥平素最盼母亲去看她,去了没坐一会儿又撵她快走,唯恐我放了学在家没饭吃。临走又总吩咐母亲将桌上的吃食带回许多,不停地叨咕着:都给大伟拿去吧,大伟爱吃这个,大伟爱吃这个……

姥姥做的好吃的,我吃了。别人送姥姥的好吃的,我也吃了。我没赶在姥姥无常前,自己挣钱给她买过什么好吃的。

头拢子

晨曦节制地照进窄窗,在老柜子上投出微明的纹理。姥姥已先于旁人醒了。她一手撑着床,一手拽着另一只小铁床的床头,使笨重的身体缓缓移动。她已学会如何用仅有的两只手发力。她终于艰难地坐了起来,静静地坐了好一会儿,不声不响。她拉开老抽屉,翻出一条头拢子,别进一头白雪覆盖的头发里,很深入地梳着。姥姥的头发白得很早,我刚记事起,她就是白头发,只不过那时还夹有几分异色,算是花白吧;她一走不了路,头发好像一夜之间就开满梨花,白得彻彻底底,像刚在牛乳中投洗过。那条商店里再也找不到的老式拢子,是用软的铁丝围成的,每次梳完都夹上几根新白发,有的缠绕在齿上,有的在晨光中高高翘起。

姥姥出不了门,但极在意她的面容,尤其是头发,必要梳理得顺顺当当,也不用照镜子,就依了自己的感受,一拢一拢地朝后脑梳着,这是她苏醒以后做的第一桩事。她不知道其实我也醒了,在背后偷偷地看着她,那优雅的梳头的姿势,不像一个病患,却分明如待嫁的少女。她边梳着,边将上身有节奏地微摆起来,钟摆般一左一右地摆着,像一尊丰腴的不倒翁,显然是舒适的,受用的。

每天都有儿女值班,也有客人探望,随时可以来,姥姥绝没有蓬头垢面的时候。她的脸以毛巾涂上香皂,再用清水涤洗,总是白皙透亮,没有斑污。她喜欢穿素净的衣服,浅青的衬衫、灰布褂、靛青裤子、镶着白牙儿的黑布鞋,我闭上眼睛,她的形象就是这样的。姥姥卧床十六年,把清洁看成一种尊严,屋子里清清爽爽,没有一丝病人屋里常有的异味。一位上门打针的女大夫最喜欢来姥姥家,说给这么多人家打针,你家老太太最干净。

姥姥对整洁似乎有一种苛求。比如书,破了皮的必须拿糨糊粘好,我的好些旧画报若不是经她悉心粘补,早就扔了;又如黑白老相片,她一张张搜集好,把小尺寸的粘在一张大纸上,再夹在相簿里;若是吃饭,她更是极谨慎的,唯恐汤汤水水溅到前襟,如有饭粒掉在腿上,马上就捏起来吃下去,她不因病患而糟践自己美的气质,更不糟践一粒米。在她能走路的时候,喜欢归置屋子,有一次把我画的圣斗士当废纸丢了。铅笔随手一画,自己都没有当回事,但六七岁的儿童怎么那么不讲理,那么喜欢欺负老人——像年迈的家仆犯了大罪一般,姥姥躬身赔着不是,劝着哄着,我却不依不饶。我有过那样可恨的时候么?这是母亲讲的。我还是不相信我曾那样对待过我今天想也想不够的姥姥。

那时姥姥多么喜欢水,即使不会游泳,也愿坐在松花江大坝上,看我们下去戏水,她老老实实地看着衣服,在潮湿的江风中凝固成一座雕像。她在饭店做过收款员,坚持认为钱是世上最脏的东西,就没完没了地洗手,离休后仍如此。她在水中洗我的小牛仔服,几乎一两天一洗,因为我实在比别的孩子都容易把衣服穿脏。她干瘦的小手搓不动,就用草根刷子蘸着洗衣粉一下一下地蹭。那是严冬,水正刺骨。时间久了,水蓝色的牛仔服被蹭白了,永远浸染着洗衣粉和姥姥手指的味道。

我大学即将毕业的那个冬天,在太平小寺缭绕的安息香中,女师傅与二姨端起汤瓶壶,为姥姥换水,那是爱水的姥姥最后一次与水相拥。女师傅节制着惊异,出来才悄悄告诉,打整过这么多亡人,这位老人最干净。她赞叹的表情忽然让我想起十几年前常来姥家打针的女大夫,姥姥活着时,人们说她干净;无常了,还有人说她干净。这似乎是一个稀有的评价,但在姥姥朴实的观念中,那只是活着的前提罢了。

桃木手杖

不知是谁买的一根桃木手杖,常年倚在老柜子的旁侧。姥姥从没有拄过它,倒是我常用来当武器,打打杀杀的,最后把那个龙头撅掉了。掉了也就掉了。

像是有意排拒似的,姥姥一辈子没用过拐杖。

我在三姓街上幼儿园,她天天接我送我。路没多远,隔道便是,但一双细嫩的小手时时被爬满了老茧的大手狠狠钳着,过马路时,那双大手就钳得格外紧,把小手钳得很疼,很疼!我曾极不耐烦地总想挣脱那砂纸一样粗糙的大手,自己过那很窄的马路,她专制地决不容许,直到进了院子,怎么疯怎么跑她就不管了。她喜欢看我在阳光和土地中疯跑的样子。喜欢我玩枪,不喜欢我玩娃娃。喜欢我穿着她刚刚洗晒的牛仔服,不喜欢她的孩子邋里邋遢。她允许我把食物分享给伙伴,但禁止我吃别人的一口面包,哪怕他也是回民。她最不能容忍的,是我与生俱来的捡破烂的习惯。有一次我在路边捡起一张土黄色的质地粗糙的纸片,圆圆的,中间镂空着一方小洞。我从没见过这样的手工,高扬在手里,看它在风中激烈地抖着。我被姥姥狠狠掴了一掌,哭了,那是我唯一记得的姥姥对我的发怒。她没有告诉我那是死人的钱,没有说过一句对大教人的不敬,只是含蓄地教育我回民不用这个,再不碰它就是了。

上幼儿园时,只有我一个回民,伙食费照交,却只能自己带饭。老师们疼顾我,每天预习食谱,如见次日有素菜,有米粥,就通知不必带饭,凑合吃些,总归是口热饭。偏有一次食谱出了岔子,午饭是我吃不了的东西,没带饭的我远远地躲在角落里不吱声,一位姓魏的老幼师撂下自己的饭盒,领我到幼儿园门外的小卖铺,买了一个面包,一只咸鸭蛋。晚上回家,姥姥问我吃的什么,我支支吾吾说了实情。姥姥逼问,花了多少钱,我说:面包五毛,鸭蛋五毛。姥姥叹了一声,简直是坐立不安,第二天拽着我去找魏老师,死乞白赖地把一块钱塞给人家,说怎么能让老师破费呢,使不得,使不得啊。今天想起姥姥迂腐的样子还有些发笑,可是我们在钱上的敏感与自尊,都随了姥姥。她在吃不上饭的年月,也不低头向人讨半捧米;她有了余裕,可以任邻居来舀一桶油。她的品性在三姓街数十年流传,院里爱嚼舌头的老太太,从天到地骂个遍,没人说过姥姥一个不字。

姥姥走道是极快的,我常常要捯起碎步子来,还跟不上。她的腿一定是练出来的,当年为了省几分车钱,她即使去西大桥上班,也从烟厂走着去!有一阵子,幼儿园门前修路,裂出一道深沟,姥姥每次都像小雀一样轻巧地一跃,再回身把我抱过去。那时我觉得姥姥真厉害,能面不改色,迈过那么大的一条沟。没过两年,我遇了比那还宽的沟,也能轻捷地跳过,而抱过我的人却蜷缩在床上了。

第一次发病,是在厨房投着米,忽地倒下,半边身子不听了使唤。幸亏大舅赶来,送了医院。调养几月,地是能走了,谁知又是一次休克,险些没有醒来。有些病,何必要在粗茶淡饭、手脚勤快的劳动者体内,埋得这么深,来得这么急呢!姥姥的头发一夜之间不剩一丝杂色,像下了一场东北的大雪。她不想得这个病,这病不疼,可她不是怕疼的人;这病没有伤口,可姥姥不怕开刀;这病只是叫人翻不动身下不了地,可姥姥走惯了一辈子硬板路,酸惯了一辈子腿脚,她唯独不甘得这个病;她是坐不住的。

姥姥用了十六年的时间,仍然没有相信,自己要与拐杖发生什么联系!她碰也不碰,看也不看一眼,那根桃木手杖无辜地守候在柜边,比老人还要寂寞。最初患病的几年,姥姥只要两手抓住铁床的床头,就能自己站起来,甚至一步一步挪上几步,手臂是悬起的,什么也不拄。家人生怕她跌倒摔坏了,身旁不离人,可谁也免不了在厨房做个饭,姥姥偏爱在这时挑战一下,有几次竟自己挪到厨房,吓人一身冷汗。我因此还模仿过蹒跚的姥姥,用布鞋擦出重重的、缓缓的声音,嘘声唤着母亲的小名,母亲就从厨房一个箭步冲出来,惊呼妈,妈!得逞的我则仰天大笑。

很快的以后,我便做不成这类把戏,因为姥姥绝不可能自己走出来了。她的手臂松软无力,再也支不起笨重的身体;她腿里的铅灌得很满很满,无法用神经支配。她若很想走走,只能由人搀扶,在小屋里挪动几步。倘是晴好的天气,母亲也会偶尔以轮椅推她出去,在院子里走一走,与晒太阳的老街坊打声招呼,或只是会意地浅笑。最远的两回出行,一次是文化公园,一次是江沿儿。在烧红的夕阳中,轮椅上的姥姥面向江水,眼窝泛起了潮湿。

玻璃吊瓶与药

一只很老的柜子,真的装不下多少东西。除了上面写过的这些,也就没有什么了。硬说还有些什么,也还是可以说一些的,比如点滴的玻璃瓶子,比如越堆越多的药。

可我真不想描写它们了。

我一直恶毒地认为,是这些瓶子和药摧毁着姥姥的信念,而毫不觉得它们在疗救一个衰老的生命。我并不喜欢那个总来打针的女大夫,尽管她打的点滴是为了疏通姥姥的血管,使她不易发病,甚至只收很低的费用;尽管她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显得安静而可靠,甚至一进屋子镜片就蒙上了白霜,很是招笑的模样;尽管她对姥姥那么用心,还总夸老太太干净,甚至顺便把我也夸上,预言这孩子以后准有出息——我仍然古怪地不喜欢她,只要她用针在姥姥的手背上乱扎,只要她带来了药水的气味,我就坚决地不喜欢她。

我坚信,姥姥立誓守寡的五十年、卧床瘫痪的十六年,是什么药物都维持不了的,而是她经霜的胸怀中,装了太多对爱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眷恋,告诉自己真主给的命要珍惜,不能像姥爷那样,受了磨难便断然轻生。姥姥用八十七年的时光,学会了对磨难的享受和对死亡的冷静。那时母亲总开玩笑说,等大伟娶了媳妇,领来叫姥审查审查,看行不行。姥姥笑也不笑,只说那时早成了骨头棒子。在几次濒危时刻,她也曾因难熬的剧痛,说一句死了拉倒,却一次次艰难地抬起已满是针孔和胶布的手背,即便被护士扎了三针才找准微弱的血管,也咬着发紫的嘴唇,不吵不嚷。她对生的渴望,如花根一样深沉而坚固,即使眼睑已松得绷不起来,无力地低垂着,乌黑的眸子里仍然挣扎地放着微光,使人不忍对视。她的疼痛,始终自己消受,绝不转施于人,即使是护理的阿姨。做好了饭,问她咸不咸,她说不咸;问她淡不淡,说不淡,她贯穿一生缺乏底线的包容使人更生难过。

自我去外地上大学开始,已经很老的姥姥开始更加急剧地枯萎下去。每次去老屋看她,那浑浊的眼神、含糊的口齿和混乱的思维,那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近乎植物人的形象,都让我觉得遥远而陌生。她按住遥控器的拨台键就不撒手;她总把抽屉里的硬币倒出来数来数去;来探望的人她谁也不认识,只有当母亲贴着她的耳朵高喊:大伟小时候是谁送他上幼儿园啊?她昏暗的眼里才亮出一点光芒,以游丝般的声音沉吟着:我……然而,你再让她端详眼前这个高大壮硕的大伟,她却仍然认不出来。

那几年,每次看她都抱着最后一面的预感,相对而视时木讷无措,满腹的深情,竟吐不出半个字。每次走都恋恋不舍地多看几眼,又故意不打招呼,怕她听懂了,反添伤感。直到那年年关头里,接到母亲哽咽的电话,从外地赶到姥姥的榻前,见她已昏厥不醒。我又闻到了浓酽的药味,又看到苦黄色的药液重重地坠下来,一滴,又一滴。她不认识我已经好几年了,记忆的心版上一定彻底抹除了我的形容。我走近她,握着那枯萎成花籽儿的冰凉的小手,并未抱任何希望地轻唤了一声“姥”。她的眼睛仍然紧闭着,没有气力睁开,可僵挺的身体忽然颤动了一下,竟长长地撕扯了一声:哎——满屋的人都惊慌地围过来,几天来,孙男娣女全来报了名字,谁喊都不应答,分明只认出我一个!那是她病危中的第一次发声,却是耗尽全力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声。

若干年后一个冬天的清晨,我做了一个梦。

还是在三姓街大院那间狭窄的小屋,还是那方迂腐的老柜子,气息如旧,一切如旧。可是姥姥的身子不再那么笨重,她好像燕子要在阳光中振飞起来一样,两只手臂紧紧地搂着我,就在床边旋转起步子,跳起了舞!我被惊醒了,悲戚沉沉地压在心头。那不是吃了荔枝蜜就能梦到蜜蜂的梦,而是一个铁铮铮的让人思想的梦。我掐指一算,不禁倒吸凉气:2013年2月3日,这是我的姥姥归真整整五周年的日子!主啊,我在北京的嘈杂中忘记了想她,她却想我来了。她的灵魂来到了北京,她梦过却从未来过的城。

我一个人捧起粗大的手掌,孩子一般哭出了声。

2013年2月3日

原载《回族文学》2014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吃饱了才有力气谈恋爱

    吃饱了才有力气谈恋爱

    食物永远是最善良的,它不拒绝每一个孤独的人。这是一本写日夜陪伴我们的食物,还有我们朝思夜想的爱情的书。用温柔的心,用细腻的文字,去诠释那些属于日常生活里每一个有关食物与爱的故事。我们喜欢美味,同样期待美好的感情。所以请先学会宠爱自己,你若美好,爱情自来。
  • 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

    本书以理论的追根溯源为逻辑起点对道德学习进行了多学科的理论建构: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为理论源头,对道德学习进行概念考察。在此基础上,笔者重新界定了道德的概念、学习的分类和道德学习的概念及内涵。其次,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较深入细致地探究了马克思主义对道德学习的理论指导,解读考量了中西方道德学习理论,建构了较扎实的道德学习理论基石。最后,笔者试图以时代特征为背景,以个体的内在独特性为前提,以多维的视角为手段,确证概括出当代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本质特征,即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开放性的统一、规范性和愉悦性的统一。
  • 素面相见

    素面相见

    四川西北江油这片古老的土地,乃唐朝大诗人李白故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说的就是江油县西匡山的事情。匡山形如匡字,高耸亭亭,林壑深邃。佛爷洞飞泉挂碧峰,让水河犬吠水声中,读书台溪午不闻钟,树深桃花带露浓。
  • 孟浩然集

    孟浩然集

    说起孟浩然(689—740),许多人首先想起的是他著名的五言绝句《春晓》(按,题应作《春晚绝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确,这首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落英缤纷的图画的小诗,几乎我们呀呀学语时便牢牢地定格在了记忆中,成为我们许多人启蒙教育中接受的第一首诗。因而,对于这位写出了伴随我们许多人成长的诗歌的诗人,我们没有理由不进入他的诗世界,在对他作进一步了解的同时,继续从他的诗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这其实也是我们评解孟浩然诗的目的所在。既然如此,还请先允许我们对孟浩然其人其诗作一概括的介绍,作为前言,弁于其首,权当是我们立足自己的理解为读者所描绘的孟浩然的画像吧!
  • 断章

    断章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作品,写于1935年10月。该作品语言凝练含蓄,据作者自云,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该诗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
热门推荐
  • 南方旅店

    南方旅店

    大学毕业后周岐山进了一家报社当记者,他采访的案子发生在一个叫清平镇的地方,死者是一名叫刘素彩的女大学生。她被发现因服食大量安眠药死于家中,但家人都不相信刘素彩是自杀的,对她的死耿耿于怀。这让同样经历了女友赵淇自杀身亡的周岐山感到万分痛苦,灰暗的心理阴影纠缠着他,使得他每天都活在悲伤沮丧甚至自责的状态中,他一方面想要知道女友自杀的原因,一方面又极力逃避探究原因。这时女友遗留的一本名为《南方旅店》的小说反复出现在他面前,而这本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说又和刘素彩的死,和清平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南方旅店》的不断发展,刘素彩的死因也慢慢浮出水面……
  • 脑袋决定钱袋(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只有1%的不同)

    脑袋决定钱袋(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只有1%的不同)

    本书立足于社会人生的宏观角度,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学术态度,为你搭建了一个解放观念、引爆智慧的致富平台。它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小故事和评论讲述了穷人和富入的差距,并教导穷人如何缩短这些差距,获取财富。其中,“你为什么不是有钱人”一章深刻剖析了造成穷人艰难处境的原因;“富人想的和你不一样”一章则向你破译了富入不为人知的财富密码;“借风使力”一章教你如何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用智慧借他人之力成就自己的事业;“世界上最聪明的投资思路”一章则教你如何抓住当今愈演愈烈的大牛市,在这场投资盛宴中舀取自己的那一部分财富……
  • 极品毒妃

    极品毒妃

    痴傻时,她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穿越后,所有受过的委屈,她都帮她讨了回来,“我要让你真正的记住我。”女子眼神犀利,平静的望着远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平民忍者在木叶

    平民忍者在木叶

    穿越火影,成为幼年时期的波之国英雄凯沙,一个毫无忍者天赋的九代平民。不甘于未来成为一名渔夫,甚至被卡多干掉。于是,凯沙来到了木叶村,成为了一名炮灰忍者学徒,从而开启逆袭之路。某平民忍者:“我来,我见,我征服!”
  •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金粉世家(上)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金粉世家(上)

    小说以北洋军阀内阁总理金铨封建大家族为背景,以金铨之子金燕西与平民女子冷清秋由恋爱、结婚到反目、离异的婚姻为主线,揭露了封建官僚及其妻妾子女空虚、堕落的精神世界和没落腐朽的生活,为豪门贵族描写了一部活生生的兴衰史。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网游之风萧萧兮

    网游之风萧萧兮

    温润男主+黑客女主腹黑男配+直率女配PS:另有无数搞笑酱油党和N个炮灰=V=这是一篇黑客们在游戏世界满天飞、斗智斗勇的网游文。女主风萧萧是高级黑客,潜入游戏中欲盗取机密文件,不想原来这竟是早已设好的局。游戏内与游戏外,或许并非是两个世界。
  • 奇异的植物天地(青少年成长必读·科学真奇妙丛书)

    奇异的植物天地(青少年成长必读·科学真奇妙丛书)

    人类有多少好奇,世界就有多少奥秘。亲爱的孩子们,你们有多少想象,世界就有多少精彩。来吧!让我们一起去解读大自然的神秘物语。 翻开《奇异的植物天地(青少年成长必读·科学真奇妙丛书)》一书,它将带领我们去探索妙趣横生的植物世界。
  • 异界九品莲花

    异界九品莲花

    老神仙飙车将冯楚夜撞死,被迫穿越。虚幻之种,九品莲花,但是,给的奖励敢不敢靠谱点啊。大筒木……血液?犹大……魔改?心好累啊。
  • 神界弃子之绝世妖孽

    神界弃子之绝世妖孽

    神界弃子上官羽没有灵根不能修炼,被仇家逼迫闯入星海森林,一不小心掉入了越界大阵,掉入凡界,从此在人间开启修炼之路的故事……(在下是个网文小白,不是第一次写书,但从未有过完本经验,有兴趣的伙伴请养肥再看,本书更新会很不稳定,在下是个卖铁板鱿鱼的帅气小伙,每天都要忙着生计,写作只能是兴趣。另外本书很有可能会没有封面,请谅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