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52800000002

第2章 家世故里,童年记趣

“问春风哪里是长相思的地方,太湖似翡翠,二泉流韵长,梅花开罢桃李香啊桃李香,花海里走来谁的新娘,山美水美人更美,无锡是个好地方好地方,诗中的诗,画中的画画中的画,碧水家园胜天堂胜天堂……”

无锡是个好地方,画中画,胜天堂。

如诗中所言:“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清昼不风凫雁少,却疑初梦镜湖秋。”

杨绛就是无锡人。杨氏家族,世居无锡,是杨绛口里的“寒素人家”。杨绛的祖上都是读书人,丝丝缕缕延续着一脉书香。

这个“寒素人家”,不是食不饱饭,着不暖衣,而是君子固穷的意思——一肚皮学问和一身的资质见识,换不来红绿的四人抬和八人抬的呢子大轿,也换不来戴红黑帽子的役夫喝道。能做官的时候不好好做官,能安稳的时候不肯好好安稳,这就是杨绛的父亲,当时大名鼎鼎的“疯骑士”杨荫杭。

1878年,侵华战犯、日本外交官广田弘毅出生,南京大屠杀首犯松井石根出生,“疯骑士”杨荫杭出生。

世上事千丝万缕,看似不可能,却又于遥远的时空中往一处相凑编织。

国仇带来家恨,若无日寇侵华,杨家不会败落不堪,杨荫杭的妻子不会早死,杨荫杭也不会怨怒伤身,于新中国成立前夜一病归天。

世上事就是这样,世人如蚁,只看得见眼前的一丝半线,看不见因缘际遇的整匹绸缎。

1895年,杨荫杭考入天津中西学堂。

一次,有学生闹风潮,学校掌权的洋人出来镇压,开除了带头的一个广东人。洋人说,谁跟着闹风潮就一起开除,那参与了的一伙人面面相觑,默不作声。杨荫杭并没有参与,却冒了火,挺身而出说:“还有我!”于是,他就陪着一起被开除了——这副骨头是有多硬。

此后留日求学,之后回国,做编辑,做撰稿人,授课,和别人组建励志会,办杂志,“借讲授新知识之机,宣传排满革命。”

暑假回无锡,他在中学公开鼓吹革命,又拒绝对祠堂里的祖先叩头,得罪族人。无锡乡绅——驻意大利钦差许珏曾愤然说:“此人该枪毙。”

保守派就是这样。他们不肯接纳新的理论、新的行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他们在他们的舒适圈里沉迷,哪怕这个圈已经越来越窄,束缚得他们行不敢行、动不敢动、说不敢说、想不敢想。他们身上缠着一圈圈的麻绳,却还自以为是地在这些麻绳上寻找安全感。

此后杨荫杭再次出国,留日获法学学士学位,留美出版硕士论文《日本商法》。

唐须嫈与杨荫杭同岁,二人于1898年结婚。

据说唐须嫈曾在上海的务本女中读书,这样时间就有了交错点:1902年10月24日,务本女塾开张,这是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那么,唐须嫈应当是在和杨荫杭结婚后去读的书,她和自己的三小姑子杨荫榆曾经是同学。

唐女士大约是在旧式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旧式女子,温婉和悦如同寂静夜晚的星空,如今学得了新知识,好比天角斜斜地又出了一弯眉月。

论学问她于杨荫杭是不及万一的,但如今识文断字,和杨荫杭有了对话的平台。她不倔强,夫唱妇随,夫说革命就革命,夫说出国就出国,夫说回来就回来,这样的夫妻搭配,羡煞多少娶了不识字的小脚太太的民国才子。

据杨绛回忆,她的父母好像老朋友,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常有,不过女方会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妇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她的父母却无话不谈。他们谈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

杨荫杭辞官后做了律师,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详细向妻子叙述:为什么事,牵涉什么人等。他们俩一起分析,一起议论。

这个做丈夫的了不起,他就是这样一个天性自由而追慕平等的人,觉得天底下人人就应当是你与我平平而坐、平平而起、平平而话、平平而视。因此当他把这样的想法用到社会上去,和当时那种尊卑分明的氛围不合,于是他就成了革命党、少数派,要被人围而剿之,不得已逃国离家。

杨绛是幸运的,父亲磊磊如山中石,母亲温婉如花下苔。

杨绛的万千花叶,以无锡为根,在北京生发、蓬勃。

1911年7月17日,杨绛出生。其时,杨荫杭在北京一所政法学校教书。

杨绛原名季康,小名阿季,排行第四。和前面的三个女儿相比,她个头最矮。杨荫杭爱猫,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

见过小短腿的猫吗?短短的小腿,软软的小爪,白白的皮毛,大大的眼,走路摇摇摆摆,好可爱。

小阿季就有这般可爱。

小阿季出生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旧王朝如破城堡,一朝被疾风骤雨吹打,倾倒坍塌。不久杨荫杭辞职南归,在上海中报馆担任编辑并做律师,并发起创立了上海律师公会。

辛亥革命成功后,杨荫杭就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兼司法筹备处处长。

当时,一个权势显赫的军阀到了上海,一些官员和士绅联名在报纸上刊登欢迎词,把他的名字也列上去。他马上在报上发表声明,说自己对这个军阀没有欢迎的意思,被人笑不识时务,他说:“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后来杨荫杭调任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被浙江省长屈映光挟私告状,大总统袁世凯亲笔批了“此是好人”。

此后,杨荫杭又被调到北京,小阿季跟着爸妈又回了北京,小小年纪,像只小猫,被抱过来抱过去。

阿季5岁开蒙,就读北京女师大附小,那时三姑母杨荫榆就在女师大工作。

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凡是读过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的,都晓得这个名字:“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

杨荫榆赴日留学,学成回国,受聘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后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监。之后又赴美留学,回国后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惜乎!她不顾国情,不体察年轻学子对自由、民主的热情与渴望,一味照搬西方教育理论,强调秩序、学风,不许学生参加甚至过问政治运动,且排挤和她意见相左的教师。

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大沽口的侵略行为,向北洋政府请愿,遭军警镇压,女师大刘和珍等学生遇难。鲁迅哀痛提笔,写下《记念刘和珍君》。女师大学潮日炽,学校迫于压力,将杨荫榆免职。

有人说她就是一个守旧派。刻板、僵化、条条有理,像大理石的纹路,每一条都硬邦邦,与自由、热情、散漫不羁、花开遍野是天敌。

她早年婚姻不幸,此后一直独身。热闹是旁人的,自己是游荡的孤魂野鬼,心里又硬、又冷。

杨荫榆是治学的料,低情商,要做管理,根本不成,于是她失败了。可她不是大奸大恶的人,她只是太孤僻。

杨荫榆是1884年生人,那时才三十来岁,也正青春,也正好,心里也还没有长了蒙着雪的连天衰草。

孤独这个词,像圆圆的小水晶,透明,阳光一照,璀璨,却是硬邦邦。总是有人说自己向往孤独,也有人标榜自己安于孤独,那是因为他们与之和平相处的,不是真孤独。

真正的孤独——庞大、空虚、冰凉、寂寞、要人命。回头想想,女儿死后,丈夫死后,杨绛这么多年,这么孤独,她一个人,是怎么过来的?

一次杨荫榆带着来宾进饭堂参观,小学生们正在吃饭,全饭堂肃然。杨绛背门而坐,饭碗前面掉了好些米粒。

杨荫榆从身边走过,俯耳说了一句什么,杨绛赶紧把米粒捡在嘴里吃了。后来杨荫榆和杨荫杭形容这一群小女孩儿,背后看上去都和阿季相像,一段白脖子,两条小短辫;她们看见她捡吃了米粒,一个个都把桌上掉的米粒捡来吃了。

“她讲的时候笑出了细酒窝,好像对我们那一群小学生都很喜欢似的。那时候的三姑母还一点不怪僻。”杨绛后来回忆说。

因为是杨荫榆的侄女,当时阿季也被追捧。

女师大的学生爱带着她玩,比如打秋千;办恳亲会要演戏,又让她扮作戏里的花神:小牛角辫盘上头顶,满头插戴着花,衣裳贴了闪闪的花片;开运动会,又叫她围绕着跳绳的大学生扮卫星,绕着大女孩跳跳蹦蹦,小身体真灵性。

袁世凯倒台后,黎元洪执政,杨荫杭又做了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却因坚持查办总长许世英贪污受贿,被停职审查。硬骨头碰上铁壁墙,杨荫杭愤而辞职,未等照准,即带一家人回了无锡老家。

阿季当时在读初小三年级。因房东是满人,她见识了梳“板板头”、穿旗袍、着花盆底鞋的满族妇女。穿这种鞋走路,前倾后仰,蛮好看。

杨荫杭有一次问阿季:“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

杨绛认真思索一会儿,说:“要!”

但是现在她要离开这个有人穿高底鞋的大城了。小娃娃不是行李,能随便被拎到东拎到西。本来还高高兴兴在院里玩,忽然就被大人带去了火车站,小阿季路遇一个同学,恨不能叫这同学捎话给班上,说“我回老家了”,苦于不十分热络,开口闭口犹豫间,就错过了。

月台上人头攒动,来给杨荫杭送行的人很多。

杨绛小小年纪,离愁已如早春草、薄雨花。

一家人舟车劳顿,重返家乡,在无锡的沙巷租了一处房。厨房外有木桥,过了桥才是自己家的后门,不出家门就能站在桥上,看船只来来往往,穿来穿去。

杨绛和两个弟弟插班进了沙巷口的大王庙小学,一间大教室里盛着四个班级,八十个孩子挤作一堆。学校只有一个校长,一个孙老师。

孙老师剃光头,用教鞭打人,学生绰其号曰“孙光头”,他把“子曰”解作“儿子说”。

女生们在卫生间的墙上画孙光头的像,对着拜,要把他“钝”死——唯有神佛先人受得起人的朝拜,若是觉得一个人不好,受不起人们的礼拜,结果人们拜他,就会把他拜得要倒大霉。

胡兰成《今生今世》里写胡村小孩吵架,先是口角,接着打起来,也有不打的,就朝对方拜,因为被拜是罪过的,要被拜杀。当下被拜者很惊慌,赶快背转身去表示不受。抑或两个小孩离得远远的,隔条大路,各人依着自己的家门口,你拜我也拜。再敌不过,则去告诉对方的母亲。

可见礼拜是非常庄重严敬的事,不当拜的人受不起人的拜。

不过孙老师从不打杨家的孩子,也许是觉得这是做官人家的儿女,也许是因为这些小儿女很乖。

杨绛和女小伙伴玩官打捉贼,她照依北京的惯例,拈得“贼”字起身就跑,女伴扯住教她静静地坐着,莫要教人瞧出来。拈到“贼”就“逃快快”不是“女老小”的事,是“男老小”的事。女孩子只要“步步太阳”,就是古文的“负暄”,要不就是“到‘女生间’去踢踢毯子”。

这个大约也算是封建社会的礼教,女孩子要文静有礼,不比男孩子活蹦乱跳。

终其一生,杨绛都对这一段孩提时光念念不忘,古稀之年还时常会不知置身何地,好像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无锡大王庙:“我在大王庙上学不过半学期,可是留下的印象分外生动。直到今天,有时候我还会感到自己仿佛在大王庙里。”

彼时彼处,少忧患,没有懂得世味如纱。而后来,人情纸薄,流离丧乱,不如犬鸡。

杨荫杭病了。

因满腔忧愤,再加上那所房子的几个租户又都得了伤寒,内外夹攻,焉得不病。

他的病严重到医生拒绝开药方,家里的顶梁柱要折了。

那夜,已经很晚,大家都不睡,杨宅各屋都亮着灯,许多亲友来来往往。来探病的人摇头叹喟:“唉,要紧人呀!”

唐须嫈请杨荫杭的老友,有名的中医华实甫来,华实甫“死马当活马医”,开了一个药方,没想到发生奇迹,杨荫杭居然一点点活了过来。唐须嫈对丈夫无微不至地护理都被杨绛看进眼里。此后杨绛对钱锺书的不离不弃,照顾得细致入微,根在这里。

一家人应劫又逃劫,杨绛常觉幸运:“我常想,假如我父亲竟一病不起,我如有亲戚哀怜,照应我读几年书,也许可以做个小学教员。不然,我大概只好去做女工,无锡多的是工厂。”

杨荫杭病愈后张罗另租房屋,有人介绍了流芳声巷朱氏宅的旧屋,杨绛跟着父母一同去看。

她记得门口下车的地方很空旷,有两棵大树;很高的粉墙,粉墙高处有一个个砌着镂空花的方窗洞。

她并不知道钱家人当时也租住在这幢房屋,当日也并未和钱锺书相遇,两个人只知各自前情,哪晓将来后事,好比月亮的半明半暗,只是月老一人心照。

命运原本就没有偶然这回事。

粉墙黛瓦,方窗镂花,小河流水,无锡是个好地方。有杨绛和钱锺书这一对互不知情的小儿女,更叫它像是吞了两颗夜明珠,在光阴深处明明烁烁地放光。

小阿季的大姐当年上的是有名的上海启明女校——一所教会学校,1930年改名启明女子中学。这是所有名的洋学堂。

如今,大姐毕业留校,说可以带三妹和四妹一起去启明读书。三妹还好,可四妹,也就是杨绛,虚岁才10岁,实岁数8岁半。

杨荫杭是西式人物,重视子女教育,当然不会反对,但母亲心有不舍。

唐须嫈找出一只小箱子,晚饭后,对杨绛说:“阿季,你的箱子有了,来拿。”

她再次问:“你打定主意了?”

阿季说:“打定了。”

“你是愿意去?”

“嗯,我愿意去。”

小娃娃自己就做了主张,母亲也就许了这小娃娃自己做主张,没有再说什么。

阿季是开明家庭里的小孩,可越是这样,心里越难过、越不舍。

阿季眼泪簌簌地流,幸好屋里昏暗。她以前从不悄悄流泪,只会哇哇哭,如今却是吞声饮泣,不愿叫母亲知道。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结束了。父亲沉疴刚起,差点一家离散,她晓得了忧愁惊恐,以前是一株长在无忧河畔的无忧花,如今下了凡。

临走,妈妈给她一枚崭新的银圆。杨绛曾回忆此事道:

这枚银圆是临走妈妈给的,带着妈妈的心意呢。我把银圆藏在贴身衬衣的左边口袋里。大姐给我一块细麻纱手绢儿,上面有一圈红花,很美。我舍不得用,叠成一小方,和银圆藏在一起做伴儿。这个左口袋是我的宝库,右口袋随便使用。每次换衬衣,我总留心把这两件宝贝带在贴身。

天暖了,要穿单衣,她把银圆拿出来交给大姐收藏时,已被自己捂得又暖又亮。

要说她此时就有了什么坚定信念,或者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那是附会之言,为尊者添花罢了。其实,她就是家教使然,耳濡目染:

我爸爸向来认为启明教学好,管束严,能为学生打好中文、外文基础,所以我的二姑妈、堂姐、大姐、二姐都是爸爸送往启明上学的。1920年2月间,还在寒假期内,我大姐早已毕业,在教书了。我大姐大我十二岁,三姐大我五岁。(大我八岁的二姐是三年前在启明上学时期得病去世的。)

1920年2月,杨绛离了大王庙,到了启明,她的心里就萌生了这样一股子自豪劲,一个劲在心里跟大王庙小学的同学们显摆:“我们的一间英文课堂(学习外语的学生自修室)比整个大王庙小学还大!我们教室前的长走廊好长啊,从东头到西头要经过十几间教室呢!长廊是花瓷砖铺成的。长廊下面是个大花园。教室后面有好大一片空地,有大树,有草地,环抱着这片空地,还有一条很宽的长走廊,直通到‘雨中操场’。空地上还有秋千架,还有跷跷板……我们白天在楼下上课,晚上在楼上睡觉,二层楼上还有三层……”

启明生活正式开始时,她却被更新奇的事情吸引了,忘记了炫耀。

刚开学,学生返校,只听得一片声的“望望姆姆”,意思是“姆姆,您好”(修女称“姆姆”)。管教学生的都是修女。新入学的学生们纷纷猜测姆姆们高高的帽子到底是几个,那么厚的裙子到底是几条。

一次,天主教徒上山瞻礼,杨绛被准许同行,跟姆姆睡在一起,这下子可被她知道了:姆姆们戴着的帽子有三层,裙子也是三条,并不是之前她们猜测的那么多。

启明每月放假一天,称“月头礼拜”,本地的学生可回家。其余的每个星期日,学生们就穿上校服,戴上校徽,排成一队一队,由姆姆带领,到郊野或私家花园游玩,叫作“跑路”。

这里管绘画叫“描花”,学描花要另交学费,学的是油画、炭画、水彩画。弹钢琴则叫“掐琴”,这个动词用得真奇怪,为什么不叫“敲琴”呢?

这里用的语言好奇怪,每次吃完早饭、午饭、点心、晚饭之后,学生不准留在课堂里,都得在教室楼前或楼后各处游玩散步,这叫“散心”。吃饭不准说话;如逢节日,吃饭时准许说话,叫作“散心吃饭”。孩子不乖叫作“没志气”,淘气的小孩称“小鬼”或“小魔鬼”。

自修时要上厕所,先得“问准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报告”。

小鬼们调皮,自修室的教台上有姆姆监守,“问准许”就是向监守的姆姆说一声“小间去”或“去一去”,姆姆点头放行。但监守的姆姆自己在看书呢,往往眼睛也不抬就点头了。

小阿季大约那时还梳着羊角辫,乖乖的小模样,“问准许”会小声说:“我出去玩玩。”姆姆也点头,不知道是听不清还是怎么样。几个娃娃互相错开一些时间去“问准许”,就都会被准许,几个小鬼就可以在后面大院里偷玩……

既开明又有纪律,既有纪律又不严苛,杨绛在启明学校的生活也算是无忧无虑了。

启明是教会学校,杨绛虽未受洗入教,但是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爱自己,也要爱别人”,“我要爱人,莫负人家信任深;我要爱人,因为有人关心。”

她学习英文和法文,想着“每天要为圣母做一件好事”,领取教会学校里老师给予的“圣餐”。不知不觉地,接触了古老的《圣经》,大姐的书桌上有一本,她在桌上写作业,一时好奇,囫囵吞枣地看,觉得里面的名字好怪。

多年后,她的美籍女教师哄她上圣经课,读《旧约全书》,里面的故事好像都读过,才知道那本是《旧约全书》。

我没有宗教情怀,有人拉我入佛门,我亲近了佛教十来年,却始终做不成佛教徒;有人拉我信基督,我也买了《圣经》读,白亮绵密的纸张在深夜里给我的安慰,强似它里面的内容。但是有些话又教我读来深刻入骨——“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我们度过的千年,是你的一声叹息”……

杨绛也是如此吧,虽无宗教情怀,但会在深夜里想起那些充满哲理的话。

没有宗教情怀不等于不体认万物有灵,杨绛一生未入教,却穷尽一生,直到百岁,仍旧在认真地研究灵魂。她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她的信仰就是从启明学校开始的。她在《走到人生边上》里写道:

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人类天生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统治者只是借人类对神明的敬畏,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仪式,借此维护统治的力量。其实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妇。大智大慧、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诚,远胜于愚夫愚妇……

一个人在急难中,或困顿苦恼的时候,上帝会去敲他的门,敲他的心扉。他如果开门接纳,上帝就在他心上了,也就是这个人有了信仰。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我们好像就此能够摸到一点杨先生的脉门,她原来信仰灵魂不灭。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她能够在女儿和丈夫相继辞世后,以还算平静的姿态,度过余生漫漫数十载。那么,她是不是想着,苦熬过数十度春秋,离开这并不繁华美好的人世,可以于遥远的世界尽头,和女儿、和丈夫,重新笑泪相拥,痛诉离情?

一到月头礼拜,本市的学生都换上好看衣服,开开心心地回家,小阿季离家远,回不去。管饭堂的姆姆可怜这些小鬼,把饭堂里吃点心时没吃完的半蒲包“乌龟糖”送给他们,直吃得他们舌厚,嘴酸,可心里还是苦。

大约过了几个“月头礼拜”,一天,大姐把阿季的衣袖和裤腿拉得整整齐齐,带着她和三姐走出校门,乘上电车,到一个地方下车后,又走了一段路,到了位于汉口路的申报馆。

当时杨荫杭病愈后,在这里当主笔。

父女们逾月重逢,杨荫杭高兴地说:“今天带你们去吃大菜。”

“吃大菜”在顽童的世界里是“被狠狠训了一顿”的意思,不是真的吃大菜。真的大菜阿季可没吃过。

杨荫杭说:“你坐在爸爸对面,看爸爸怎么吃,你就怎么吃。”

他们步行,一路上小阿季握着爸爸的两个指头,小手盖在爸爸哔叽长衫的袖管里,莫名地安心。

进了西餐室,杨绛和爸爸对面而坐,第一次用刀叉,爸爸怎么吃,她就怎么吃,小心翼翼。西餐里的汤是要一口气吃完的,她不知道,便吃吃停停,服务生看她停下,伸手想要撤汤下去,哪料她又端起来喝。如是几次,服务生只好作罢。

就因为这个,回家路上被爸爸和姐姐笑个不停。

做申报馆主笔的同时,杨荫杭又重操旧业,做律师。他一向觉得世上只有两种职业值得做,一是医生,二是律师。

当今做律师不易,勤勉敬业是基本要素,每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只是起步。在那个年代当律师更不易,有良知的人在黑暗的社会里都不易。杨荫杭又因为做律师得罪了人,家都不稳。

他一向反对置业,因为经营家产耗费心力,一不留神自己做不了家产的主人,反而变成家产的奴隶;子女因为有了家产,就会“吃家当”,变成不图上进的废物,倒不如没有家产,也许可以有所作为。

理是这个理,只是莫说过去,如今能做到的有几位?

盛世家族往往“百年而斩”,不可能永远流传,就是因为吃老本的不肖子孙祸祸了基业,也祸祸得自己无本事,无志气。

贾府里,宝黛闲话,黛玉道:“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宝玉这个小子,还不如黛玉有志气。

杨荫杭见得明白,对孩子们说:“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但是租赁的房子不稳定,做不得律师事务所,所以他还是决定买房子。恰恰苏州有一所破旧的大房子要出卖,那还是明朝房子,都快倒塌了。有一间很高大的厅也已经歪斜,当地人称为一文厅。

杨绛回忆道:“据说魏忠贤当权的时候,有人奏称五城造反,苏州城是其中一个。有个徐大老爷把五城改为五人,张溥《五人墓碑记》上并没有五城改五人之说,也没见徐大老爷的名字。张謇题的安徐堂匾上有这位徐大老爷的官衔和姓名,可惜我忘了。一文厅是苏州人感激这位徐大老爷而为他建造的,一人一文钱,顷刻募足了款子,所以称为一文厅。”

全宅共住有二三十家,有平房,也有楼房。有的人家住得较宽敞,房子也较好。最糟的是一文厅,又漏雨,又黑暗,全厅分隔成二排,每排有一个小小的过道和三间房,每间还有楼上楼下。总共就是十八间小房,真是一个地道的贫民窟。

杨荫杭用一大笔人寿保险费买下了这座破宅院,拆的拆,修的修,扩大后园,添种花木。屋宇太老,院子阴湿,掀起一块砖,砖下密密麻麻的鼻涕虫和蜘蛛。杨荫杭悬赏,鼻涕虫一个铜板一个,小蜘蛛一个铜板三个,大蜘蛛三个铜板一个,孩子们捉多赚多。

这个一看就是海派做法,他家的孩子们大约没读过什么《二十四孝》之类的书,但按西法教育出来的孩子们也个个孝顺。

所以国学是好的,也是对的,但不是唯一。就像西方的基督教教人为善,但它也不是唯一的宗教一样。中也好,西也罢,能够互相尊重、取长补短,结合起来才好。

没多久,虫子都被捉尽,孩子们赚的钱都存在妈妈手里,过些时候,“存户”忘了讨账,“银行”也忘了付款,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杨家定居苏州,杨绛也结束了她的小学时代,升入苏州振华女校念中学。

那年她16岁。

杨荫杭也要子女“有志气”,他从来不重男轻女,只重视品德修为。

他还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假如这些孩子对某一件东西心里“种草”,想要得不行,他也常常只是说:“世界上的好东西多着呢……”

言下之意一是,你要得过来吗?所以,要学会取舍,看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哪些是完全不必要的;二是,想要的东西,你要自己去努力得到,不能伸手索取。

无论哪一种,对于孩子们都是极其良好的心志引导,胜似如今的父母们对小孩要一奉十,搞得小孩看见什么都想要,不给就哭,再不给就偷,就抢,就耍诡计。

世界那么大,你什么都要,你拿什么去盛?当父母的先要教小孩管束欲望。

杨荫杭的“疯骑士”之名只是庸人给他扣的帽子,骑士之名却恰切,急人之难,急公好义。在家里他一点不疯,倒是“凝重有威”。钱锺书对岳父的印象是“望之俨然,接之也温”,杨家的孩子们有福,有一个好父亲。

女儿天生跟爸爸亲,在家的时候,爱拣爸爸写秃的毛笔去练字;早饭后,给父亲泡一盖碗茶;父亲饭后吃水果,她给剥皮;吃干果,她给剥壳。

饭后歇午,孩子们都作鸟兽散,爸爸叫住阿季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于是她就陪在午睡的父亲身边,静静看书,不出声。

冬天她给父亲屋里的火炉添煤,轻轻夹上一块,姐姐和弟弟妹妹常佩服她加煤能不出声。

大家庭里的女人最不好做。男人可以以公务为名,对家务少管甚或不管,女人却逃不得。大人孩子一日三餐,四季单棉,床上铺什么单子,地上铺什么砖,冬天烧什么柴,餐桌上谁爱吃甜谁爱吃咸……杨绛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忙人。

有一年冬天,晚饭后,外面忽然刮起大风来。母亲说:“啊呀,阿季的新棉衣还没拿出来。”母亲叫人点上个洋灯,阿季哭了,却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哭——她是识得这个“情”字了,心里感动地哭。

唐须嫈还有两个小姑子。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不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大姑子、小姑子最是夫家难伺候的生物,所以《红楼梦》里,嫂嫂李纨会戏嘲黛玉说:“真真恨得我只保佑明儿你得一个利害婆婆,再得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试试你那会子还这么刁不刁了。”

杨家的两个小姑子算不上千刁万恶,但也是骄纵的大小姐。她们既不关心家事,也不分担辛劳。

有一次,家里买了一大包烫手的糖炒栗子,唐须嫈是吃什么都不热心,好的要留给别人吃,对这个东西倒还喜欢。于是她的孩子们剥到软而润的,就偷偷揣在衣袋里,大家不约而同地“打偏手”,一会儿就把一大包栗子干光了。二姑母没在意,三姑母杨荫榆却说:“这么大一包呢,怎么一会儿就吃光了?”

杨荫榆看着嫂嫂整天忙里忙外,却说,如果自己动手抹两回桌子,她们(指女佣)就成了规矩,从此不给抹了,所以杨家的用人总因为“姑太太难伺候”而辞工。这个辞了,就要另找下一个,下一个谁知道什么脾气,什么性格,手脚干净不干净,干活利落不利落?找一个好的用人也是难的,而这又是唐须嫈的活。

父亲给阿季做了一个好读书、自立自强的样板,母亲给阿季做了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的样板,小阿季就这样一点点成长为杨绛,成长为钱夫人,成长为杨先生。

唐须嫈是上过学的人,若难得有闲,做一回针线,也会有心情从针线筐里拿《缀白裘》来看。临睡又爱看看《石头记》或《聊斋志异》,新小说她也爱。

有一次,她看了几页绿漪女士写的《绿天》,说:“这个人也学着苏梅的调。”

杨绛笑着说:“她就是苏梅呀。”

同类推荐
  •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以春秋战国到清末历朝历代著名的帝王将相作为抒写对象。帝王的聪昏周期率、宫廷喋血、将相的作为与专权、腐败贪官的触目惊心……历史钩沉,广征博 引,文笔老辣,入木三分。浓缩了帝王将相历史,读之大开眼界。
  • 仁慈的暴君朱棣

    仁慈的暴君朱棣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现代语境讲述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因顾忌“名不正,言不顺”而对侄儿朱允炆的前朝旧臣采取血腥镇压,因此获得“暴君”称号;又由“靖难之役”后备加体恤民情,努力将原本满目疮痍的局面发展成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永乐盛世”。比如,这位被后世尊称为“永乐大帝”的仁慈暴君,先后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在西北设立哈密卫,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在位期间,他还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创举,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对此,毛泽东曾经评价朱棣“搞得比较好”。本书讲述的正是这位个性鲜明、有胆有识、意志顽强的封建王朝的“改革派”皇帝朱棣的那些旧朝往事。
  • 我所缄默的事:一位叛逆女儿的回忆

    我所缄默的事:一位叛逆女儿的回忆

    在《在德黑兰读》中,伊朗作家阿扎尔·纳菲西讲述了一个秘密阅读的故事;在本书中,她讲述一个动荡时代的伊朗家庭的秘密故事,从祖母到女儿。尽管出身显赫,但纳菲西无意于记录往来名人,或者评论政治生活,综述各个历史时刻,而希望描述那些脆弱的历史的十字路口——在那里,人们的生活和个性反映出了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故事,并与之产生共鸣。如同一幅素描,本书将一个女人、一个家庭和一片受难国土刻画得令人难以忘怀。那些成长中的人与事,照片、文字、故事、事实交织而成的人生,以及诸种生命片段之间的空白,正是纳菲西所要探寻并希望讲述的——那些缄默的事。对她而言,这种叙述最终带来的并非终结,而是理解、守护,以及自由。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作者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本书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了作者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在文中,作者希望在这假想的三天时间里,能看见自己的老师、朋友;能去参观自然史和艺术博物馆;能看看纽约城和日常世界;最后还要去看一场戏剧。三天的活动,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创造的高度赞美。她还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自传,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无论是对往事的回忆,还是对自己内心的表白, 都是极平常的话语,真实而亲切,自然而流畅。
  • 强权沙皇:彼得大帝

    强权沙皇:彼得大帝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初掌政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领土扩张、强国之道、情感世界等。
热门推荐
  • 从学霸开始

    从学霸开始

    表面上,他是最强的学霸,是潮流的引领者,爱好看看书写写歌。深入了解,发现他居然是一个富二代!还让不让人活了?唐觉晓家的商业帝国,从一碗螺蛳粉开始。——书友群:133042885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陆先生养狐成妻

    陆先生养狐成妻

    正文已完结,番外中 他不想要他的小狐狸懂什么人情世故,历什么艰难困苦,他只想要他的小狐狸没心没肺、张牙舞爪的活下去。 本以为是捡了只蠢笨的小狐狸,哪知竟然变成了他坚硬的外壳里唯一柔软的地方!“先生,夫人不见了!”某人眼神一敛,旋即便阴沉着脸朝着厨房走去。“不是告诉过你,不能吃生的吗?”某人皱着眉头蹲下身抱起某团白绒绒的东西,语气颇为无奈。“陆北辰,你别过分,你管的住我的身体,管不住我的心!”雪白的小狐狸立马在男人怀里变成了一个瞪着眼睛张牙舞爪的小女人。“我就是要吃生的!”某男人嘴角邪魅的一勾,捞起某狐狸便朝着卧室走去。“你可以吃我!”旋即,卧室里传来某个女人抓狂的声音。“陆北辰,你这个流氓,我对你不感兴趣!”自从遇见陆北辰后,陆瑾瑜才发现,她真的是枉为狐狸了,比起她,陆北辰才是狐狸祖宗!
  • 老古董异世界争霸记

    老古董异世界争霸记

    一个被囚禁的囚徒在牢狱因为年久失修而成功出逃。但此时此刻,世界早已变得混乱不堪。在这样一个混乱的世界里,他将如何生存下去,并且带领早已式微的族人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世界霸主的地位呢?他又能否找到囚禁自己的那些人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行宇传记

    行宇传记

    白骨成诗过云烟,可曾记起曾经那少年。从贫寒到证道者,这是一个少年的成长史。qq群:455163638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邪龙归巢

    邪龙归巢

    转生多年,在费伦成长为少年龙的奥斯瓦德有一天终于醒悟过来要想过上不被冒险者扒皮拆骨,不被疯狂科学家解剖切片,不被黑恶势力捕捉贩卖,不被盗窃者偷取财宝的平静生活“我需要有个龙巢啊!”这是一条向往和平的邪龙,在多元宇宙寻找合适自己的龙巢的故事。“话说,就没有一个对龙友好一点的世界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