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当忙不息,天地原来未瞬留。”这是邓演达先生在狱中传出来的遗言。它表达了邓演达先生的崇高理想、人生抱负和救国救民“忙不息”、忠坚不屈的献身精神。
20世纪初叶,神州大地进入波澜壮阔、热血沸腾的革命年代。孙中山先生高举三民主义的革命大旗,掀起全国反帝反封建、建设共和的革命洪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把工农大众领上革命的最前沿,成为反帝反封建、建设共和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在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革命先驱和英勇战士。
邓演达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战斗的一生。他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最忠诚、最杰出的继承者之一,是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领袖之一,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他从14岁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和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到36岁牺牲的22年间,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跨越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辛亥革命和讨伐陈炯明的斗争,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
在大革命期间,他竭诚拥护并努力执行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是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训练部副主任、学生总队长和教育长。在征讨军阀的北伐中,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率领总政治部,主持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并参与北伐战争的军事领导,进攻武昌时亲任攻城司令;攻克武昌后兼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主任,在武汉方面执行总司令部职权,并担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任,主持地方政府工作,与背叛革命的蒋介石、汪精卫进行坚决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他继续高举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旗帜,与宋庆龄、陈友仁一起,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揭穿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阴谋,倡议成立中国国民党行动委员会,继续完成孙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事业,并亲自到苏联和欧亚各国考察,历时两年零十个月,行经十多个国家,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吸取外国革命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中国平民革命的理论和策略。1930年夏他秘密回国,重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重新组织革命力量,以图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实现孙中山先生建设共和的理想。1931年8月在上海筹备武装起义时,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同年11月19日被蒋介石秘密杀害,就义于南京市麒麟门外西村附近的沙子岗,年仅36岁。
邓演达先生遇害,是中国革命的巨大损失。毛泽东称赞他:“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周恩来说:“这人的人格很高尚,对蒋介石始终不低头。”宋庆龄高度评价他是“超群出众、得天独厚的革命家”,“对于总理的教义和政策,邓同志是彻底地了解,而又努力地想得其实现”。在纪念邓演达先生诞辰90周年座谈会上,薄一波代表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邓演达先生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之一,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者、可敬的爱国主义者。1931年,他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独裁政府,坚持他救国救民的政治主张,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以艰苦卓绝、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在民主革命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他的一生,是革命的、战斗的、伟大的一生。他高举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的光辉旗帜,与国民党左派人士一道,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为国家民族的独立、平等、自由,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建立了丰功伟绩,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一名优秀战士。他为国为民,忠勇奋发,刚毅严正,为革命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
邓演达先生所创立的中国平民革命理论和建立平民政权的政治主张,他所倡导的军事思想、政治思想、农民革命思想、第三党理论及其伟大实践,他所主张的唯物史观、市场经济观、大众文化观等哲学、经济、文化思想,都是中国近代理论宝库中的珍贵遗产。邓演达先生一生的高尚革命情操和人格魅力,是我国政治家、革命家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