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60800000002

第2章 序一 经典诠释 时代精神及生活世界

看着唐明贵教授这部《宋代〈论语〉诠释研究》五十万字的皇皇巨著,让我想起了自己学习、教读《论语》的一些往事来。想想与《论语》结缘已超过了半个世纪,光阴之速,倏忽其已!真如夫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读《论语》、教《论语》,至乎今日,有些篇章的讲读次数,有超过五十次者,有超过四十次者,有超过三十次者,而全面的阅读及讲述,至少也二十回以上。但您问我,对《论语》果真懂了没?我要诚实地讲,还在懂的过程里,有些有自家的心得,有些仍然不能懂,甚至有难解者,不可解者。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读《论语》,喜欢教授《论语》,因为每回讲读《论语》都觉得亲切有味,都觉得与亲朋好友吃茶聊天,有味极了。《论语》的每处场景,都令人印象深刻,一回想,脑袋中极为鲜明的。像“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还有“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论辩“三年之丧”,“宰我昼寝”,“小子鸣鼓而攻之”,“吾与点也”“不学诗,无以言”“子畏于匡”,还有弟子彼此间的讨论,其场景也是十分鲜明的。

我甚至认为读《论语》就是要把这些场景读进去,读得深了,契入了,便能有所感,有所味,然后有所觉,慢慢形成一个自家生活的体会,与经典理解与诠释,融通为一个不可分的总体,焕发出一个基底,一个境遇;在这基底与境遇下,领略到孔老夫子与弟子及时贤的交谈,还有他的独白,或对苍天,或对天下,或对自家内心,也都会朗然而现。这也是我这些年来,常跟许多朋友说到读中国古代典籍,一定要“感其意味,体其意韵”,然后才能“明其意义”。

《论语》有的是智慧的源头活水,读之、参与之,就好像让自己沐浴于此源头活水之中,洗涤自家的身心灵魂,滋养自家的筋骨体魄,让自己“人之生也直”地长养起来。最喜欢的是《论语》的“交谈”,“交谈”是“有来有往”,“来者”有所“觉”、“往者”有所“会”,在此“觉会”下,让自家的生命可以有一个从容的天地,有一个悠游而可吞吐的湖泊。原来世界只世界,就在此天地湖泊中,默运造化,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觉”是由内心里涌现一指向根源性的发问,在具体的情境下唤起,在实存的生活世界中醒来,这亦是孔老夫子所谓的“愤悱”之情。由此“愤悱”,进一步而有所“启发”也。“会”是在交谈往来中,由于根源性的发问,由于愤悱之情的感动,使得吾人的生命与存有之自身融为一体,这是一具有存在实感的整体,它不可自已地开显其自己,启发来者。“觉”是“觉悟”,是因觉而悟;“会”是“证会”,是因会而证。“觉”与“会”就在生活中,就在情境中,就在对答中,就在交谈中。有往有来,有来有往,源头活水,用之不竭!

我读《论语》,《论语》读我,在世界中读、在生活中读,开启的是身、是心,是自己生命中的感动,是社会人群中的真诚。

这样读《论语》,看似与章句训诂无关,其实不对,章句训诂是基础功,这基础功十分必要,只是怕拘泥了,以为这些基本功就可以了。其实,这些基本功,进而扩展开来,我们才能真正契入义理,调适而上遂于道。我以为阅读古典,研究学问,不能外于五证:典籍的佐证、历史的考证、科学的验证、心性的体证、逻辑的辩证。往圣前贤的成绩当然要重视,不只要重视,而且也要有深层的反观与省察,因为他们之所作成的理解与诠释,也多半是立基于我以上所说的五证的,他们也有一定的方法论省思。他们也有着诠释学的基本功,只是当时还没有诠释学(Hermeneutics)这时髦的名称而已,他们对于诠释学所涉及的方法论、本体论,乃至实践论、心性论,也有他们深层的理解,值得我们去留意,我们要努力将其爬梳出来。

《论语》者何,根据《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

《论语》是不离生活的,它是在具体情境中,当然也包括着讲学、论学、讨论、感悟,乃至其他种种当机指点而成的语录,还有弟子们相与的论辩,以及心得,乃至新的转化。不过,由于中国经典那种“经、传、注、疏、解”的孳乳繁衍的性格,这一方面与中国文字之为图像性的文字,本身就像是一生态式的、树形图式的,也像是汇流成河,又像是由这主流分流到诸多支流之中,还有中间可能还有些湖泊,这湖泊作了储水的功能,一方面调节了洪涝,一方面又释放出水流,以备干旱之需。当然,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就像中国的家父长制,家族、宗法、封建,依据着血缘性纵贯轴逐层展开,繁衍广袤,依“经”起“传”,依“传”起“注”,有“注”而有“疏”,有“疏”而有“解”,层层相依,如是而下,“经”是根源,不可违背。

经典、经典,是可以为“常经”,可以为“典要”的,经典是“道”的化身,经典是“道”落实在人间世的居宅。“道”是宇宙造化之源,是一切存在之源,一切价值之源。“道”有总体义、根源义、普遍义、理想义。经典之为经典是由此普遍之理想、总体之根源所焕发而生,落实于人间生活世界,于历史社会总体而生的智慧,在华夏汉文明地区,是用汉字写成的。就这样,用汉字写成的经典,在义理的生长上来说有着无上的位置,十分重要。但再怎么重要,它还是不能迈越“道”,不能迈越那普遍的理想所成的总体的根源,它顶多就是“道”落实在人间的居宅而已。

当然,大汉帝国由于独尊儒术,多少造成了“以经为尊”,以经典文字的训诂为主导的经学传统,在血缘性纵贯轴的强调下,大谈三纲,这就不免与帝皇专制、父权高压、男性中心密切相关。但有趣的是汉字这方块文字,它是图像的,它是回到存在,由存在表象其自身而成的意义脉络。相对于拼音文字,强调的是逻辑论说,图像文字其论辩性格或有不足,但它的可诠释空间是广大的,空阔的,甚至是空灵的,有时因为空灵而可以是迈越的,迈越出了格局。

两汉大帝国四百年,多少造就了中国经典的性格,它尽管尊经典,也大唱三纲,但封闭不了经典,再说中国的经典本身就有它的歧义性、丰富性,它的诠释充满着种种可能。重要的还有,佛教传进了中国,佛教经典的翻译、诠释,异文化的接壤,让经典的诠释随着世代的变迁充满着种种惊奇。佛教的“四依四不依”,这是大乘佛教的诠释方法,也是诠释态度,语出《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是这样说的,“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最末这句常被简成“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那就更彻底了。这“四依四不依”加上了中国原先道家对于“存在”及“话语”就有深层的省思,魏晋以来的“言意之辩”,更是让中国民族对于经典的诠释有了更多的方法论省思空间。

佛教东来,逐渐兴盛,又加上道家玄风,当然主流还是儒家,这样的儒道佛三教就自然而然交谈着、合汇着、融通着。唐代虽有《五经正义》的颁布,但是佛教与道家一样是兴盛的,而且比以前还兴盛。儒家正统受到较为严峻的挑战。儒家总在官方保护下,老神在在的一直生长着,因为它照顾到的是人伦共同体,是常经大法,不可须臾离也。直到中唐以后,这问题的严重性慢慢浮现出来,韩愈为何要写《原道》《师说》《谏迎佛骨表》,要提倡古文运动,这里看出了华夏民族文化面临到较大挑战后,所做出的回应。再经五代十国,到了宋代,由于处在分裂的状态下,“正统论”就格外地重要起来。再加上宋太祖奖掖士风,尊重读书人,又因为时代需要,继承天命、重建道统的呼声也就应时而生了。

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胸襟宏伟,见识高卓,其眼界如天,心量如海,真有迈越前朝者。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更为彻底。他又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这些思考,无疑地跨过了文字,来到了存在价值的源头,一切依道理、依天命、依心性所及,不再受经典文字的束缚,但又能依据着经典。因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脚注”,“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交与为一体,并不相悖。

宋代解释经典,并不依经典之文字训诂为满足,而是更进一步要回到存在价值之源,要上契乎道,才觉得如实如理,这样才对得起往圣前哲。朱熹更从《礼记》中选了《大学》《中庸》,再加上《论语》《孟子》,构成了四子书,简称《四书》。《论语》代表孔子,《大学》代表曾子,《中庸》代表子思,而《孟子》则代表孟子,这形成了儒家道统最简要的“结集”,当然,朱熹这为的是建立道统。四子书就是道统建立的经典之源。朱熹为《大学》《中庸》分章句读,为《论语》《孟子》做个当代的集注、新理解、新诠释,也重建了文本,构成了一崭新的脉络。

朱熹有意跨过汉唐,直追三代,上契尧舜,这是宋代人的高卓眼光与宽广胸襟。宋代经学有别于汉唐,他们虽亦明白训诂,但绝不以训诂为限,它根本是跨过了训诂,而以义理为尊,义理就免不了和阅读者、诠释者、讲述者、自家的体会密切相关,它离不开生活世界,离不开心性体证,也离不开朋友讲论辩证,宋代经学可以说是漪欤盛哉!宋儒尽管也疑经、也改经,有时增字解经,有时也减字解经,甚至重理文本,但他们不只是疑古,他们为的是尊古,而且为的是崇经、尊道,为了继道统,为了承天命,为了传斯文,这与清末民初的疑经风潮是大大不同的。后者是反传统,宋代则是尊传统,尊尧舜三代的传统,而有意要跨过汉唐。

唐明贵教授这部《宋代〈论语〉诠释研究》,真乃功力之作也。条分缕析、结构分明,有文献的佐证、有历史的考证、有科学的查证、有心性的体证、有逻辑的辩证,可以说是五证都涉及到。当然,他做的是《论语》诠释的学术史,这就免不了涉及诠释学的诸多层面,用我的提法就是,中国经典诠释学离不开“道、意、象、构、言”这五个层面:“言”是话语,相应的是记忆;“构”是结构,相应的是掌握;“象”是图像,相应的是想象;“意”是意向,相应的是体会;“道”是根源,相应的是证悟。我以为像这样一本《论语》诠释学史的大著,最重要的是帮助后人如何进到宋代的《论语》诠释学之中。当然,进一步可以回溯到我所说这五个诠释的层阶,再三验察,并因之去思考整个中国经典诠释学所涉方法论与本体论等论题。深入经典,尤其深入经典的诠释,并后设反思其经典诠释所构成的种种,留意经典诠释的变迁历史,这是有助于本国经典诠释学的哲学建立的。

今年四月中,应邀到聊城大学讲学,听闻到唐明贵教授进行的项目,以及即将出版的大作《宋代〈论语〉诠释研究》,很是欢喜。他要我写些心得,我看到大作,迟迟不敢下笔,因为学术史所涉的是学问的真功夫,岂能匆匆一阅,胡诌乱语。我想了又想,将我这些年来讲读《论语》以及涉及诠释学向度的心得,提了出来,希望能随着这本书,来唤起人们对于《论语》的热情,并且强化《论语》诠释学方法论的后设反思,做后设的元思考。我心里想着:有好的《论语》诠释学史,才会有好的《论语》诠释学;有好的《论语》诠释学,才会有好的中国经典诠释学。这是一步必要的工作,我们该如实地努力下去,为中国文化经典向下扎根,为人类文明的对话做出该有的贡献。

林安梧

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杰出访问学人

慈济大学教授暨元亨书院院长

——丁酉之夏2017年7月3日晨四时,写于台北元亨书院

同类推荐
  • 素书新解(全译本)

    素书新解(全译本)

    《素书》为汉代黄石公著,全书分为六章,把道、德、仁、义、礼综为一体,融会贯通,对复杂的人性进行了入木三分的阐释,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洞察入微。全书虽只有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名言,蕴涵着极大的智慧。内容包括治国安邦的大谋略和为人处世的小智慧,被誉为罕见的谋略学和智慧库。《素书新解全译本》以独到的视野和朴素的笔调,对《素书》中的文化精华加以深入的解读,从为人处世、人际交往、工作态度、企业管理等方面为人们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每一次提点都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是一部帮助人们走出生活与工作困惑的精品之作。
  •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

    本书采取史论结合的研究范式,以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文化自觉为基础,从文化存在的多维理论视野出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化研究上的创新,梳理了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依据历史脉络的层层揭示,提炼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点和价值诉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思想内涵和发展线索,并在比较学视野中凸显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特殊价值。
  • 庄子大讲堂

    庄子大讲堂

    两千多年后,我们的人生依然需要庄子透视古今的超凡智慧。一部《庄子》,成就了多少文人雅士。“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约束,所以他才强调逍遥。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上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上卷)

    本书由吴晓明主编,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这套丛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这是一本聊出来的书。作者八十岁以后,不再上大课,学生知道其喜欢散步,路线又比较固定,所以经常与作者在路上“偶遇”,与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即成此书。书中既有对人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历史问题的求解,既有对命运问题的省思,也有家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倾心关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恋。问题广泛,五花八门,却处处不离哲学,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发。作者自嘲是“马路哲学”,其实是传道授业的一种方式。
热门推荐
  • 这个江湖真不正常

    这个江湖真不正常

    有人说,江湖很好,逍遥自在;有人说,江湖不好,小命难保;但谁又知道江湖好不好?
  • 吃对饮食健康来

    吃对饮食健康来

    吃得好就健康?当然不是,只有吃得对才健康!本书从一个“对”字出发,对食物的搭配、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饮食、如何在不同季节选择正确的食物、如何辨别掺假食物等做了详细的叙述,告诉您如何吃“对”食物,保持健康。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千里路遥遥

    千里路遥遥

    夏子榛,一个普通的历史系学生,竟是后世功臣—断代人;当使命和责任降临时,他义无反顾的踏上那未知的旅途,行走在历史之间,寻找丢失的历史碎片,自春秋、秦汉乱世至盛唐、大宋风云,从元明清代又到民国乱世,每一次旅途都能带来不一样的故事,半生漂泊只为那使命与责任,而让他没想到的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宁负时光不负卿

    宁负时光不负卿

    原本再正常不过的一天,她却没想到,会遇到车子追尾。追尾就算了,她没想到撞到的不仅是自家老公,还有他的小情人。而更惨的是,她还得承担起照顾受伤老公的义务。忙前忙后的照料伤者,她忍了;老公的冷漠,她也忍了;可是要她整天看着老公和小情人卿卿我我?!抱歉!我忍不了!终于,她大爆发提出离婚,却被他一把拽入怀中,“黎染,你早就已经无处可逃了。”
  • 第二世界之大灾变

    第二世界之大灾变

    丧尸横行,变异物种,沉沦在绝望之中第二世界将迎来无数的玩家。他们带来的是拯救,还是……。
  • 独臂剑

    独臂剑

    当今皇帝病危,需要千年蛇妖内胆入药,却不知为何走漏了风声。尹空身负血衣卫之职,奉命到北地寻找千年蛇妖,却先后卷入了一个个事件中。不过,最终还是找到了那千年蛇妖。几名皇子出手,将千年蛇妖内胆的事情宣扬地天下皆知,将它说成能让人武功大进的天下之宝,引来了一大堆武林人士,并尽数坑杀,随后又屠灭了许多武林门派。皇城中又有皇子谋权篡位,弑父夺权,矫诏登基,一时间,诸皇子纷纷自立,天下大乱。尹空以一血衣卫身份,力挽狂澜,将这些皇子一一刺杀。就在他即将位极人臣,甚至自行称帝时,却将皇位留给了年纪最小的十三公主,消失在了武林之中......
  • 师尊驾到请受徒儿一拜

    师尊驾到请受徒儿一拜

    上官清舞曾说过自己永远不会收徒,结果......真香了......自己好不容易收来的徒儿竟对自己起那种大逆不道的念头!“师尊永远不会离开黎逍的,对不对?”看着自家徒儿那危险的笑,上官清舞弱弱的问:“我说不对...会怎样...”“不会的,师尊不会离开的!”高冷师尊vs死缠徒弟,谁输谁赢?拭目以待......HE/若有错误,欢迎各位指正~此文不坑!不坑!不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由于本作者还处于高中时期,上课时间无法更新,若有时间一定更新!
  • 都市尖兵

    都市尖兵

    他是华夏最神秘特种部队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指挥官,是华夏上头警卫局最顶尖的教官兼保镖,一次莫名其妙的婚约任务使他重回都市,伴随而来的是无数的美女和麻烦,当祖国需要时他总是能挺身而出,他用他超人的智慧和身手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都市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