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66800000002

第2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意蕴

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时,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课题。在党的文件中首次出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法,这成为一个耀眼的新亮点。这次会议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主体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理理念、深入改革治理体制、丰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

第一节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发展及时代价值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制度创新和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发展也是对制度建设、创新发展探索的过程。

一 国家治理思想、制度的演进和完善

古人云:“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作为一种崭新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历经艰辛曲折,来之殊而不易。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成熟。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先后在根据地建立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等,对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逐步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与这些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从制度上加强党和国家的建设。“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后,痛感必须从制度上建设党,他提出了一个极有影响力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结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邓小平同志提出上述重要思想以后,党中央多次对这个重要思想进行新的阐释。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90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2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展望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奋力开拓改革发展新局面,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激荡着13亿人的新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比如,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中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它们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同志强调,“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并把加强制度治理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来的。这一思想体现了对邓小平同志“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思想的直接继承、运用和发展,也是对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相关思想的直接继承、运用和发展,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鲜明的治国和执政理念,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内容。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这就告诉我们,任何有价值的思想、理念、观点、认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改革总目标的两句话之一。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变”与“不变”辩证统一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以谋求人民幸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无疑是先进合理的制度。但一些具体制度还不完善,这使它蕴含的优势和潜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情况,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党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基本的方面不动摇,又对制约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制度与体制弊端进行改革。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有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的成熟、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全统一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一个科学的目标。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居于突出地位。

1.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改革的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经过多年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以及其他许多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而这正是全面深化改革所要求的,体现了改革的价值追求。

2.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改革的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谈到“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时指出,“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注重顶层设计的目的,是确立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这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全局性、颠覆性错误或造成范围较大的不良后果。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最大、最重要的顶层设计,有利于我们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改革,保持现代化进程的稳定性、连续性。

3.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不断创造着新的制度红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多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当前,如何通过方式的转变,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改革才能逐一解决和破解。而支撑我们进一步改革的内在动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只有以此为总抓手,才能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效解决改革中的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把改革引向深入的强大动力。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现代化的飞跃性认识

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最基本维度。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1月13日至17日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入,关于现代化的提法也有了变化。现在我们所说的现代化,早已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拓展为连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已经成为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现代化,变成了全方位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比较完善、基本定型的重要标志。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过去,我们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维度提出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表述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制度和能力两个层面丰富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如果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提出的,是对现代化目标状态的描述,那么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从而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目标体系。

这一制度性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制度的全面性。制度目标包括整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治理体制。第二,制度的稳定性。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社会制度是否完善、定型的重要标志。这一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通过改革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体制。第三,治理的民主性。国家治理是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互动推进的,是民主的一种表现。第四,制度建设的法治化。国家治理体现为不同主体之间互动的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所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全新的执政理念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表明我党正式将政治现代化纳入目前的改革议程中,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是一个全新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我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近年来,我们党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不断研究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建构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为从实际出发促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提供了全新的执政理念。

“治理”虽然也包含着“管理”因素,但却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主要特征。治理较之管理,主体更具多元性,除了政府以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治理的强制性明显弱化,协商性增强;治理的权威性除了来自法律以外,更多的是各种非国家强制的契约;管理的权力运行一般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力运行方式是开放的、多维的,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是从中间向两方拓展的,或者是平行的;管理的范围所及往往以政府权力所及的领域为边界,治理所及的范围则以公共领域为边界,比管理的所及范围要宽广得多。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言辞微变之下涌动的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国家实验;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公平正义的实现载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健全社会法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是使全体劳动者获得充分自由平等权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1.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促进公平正义实现的有效载体。改革开放39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物质基础不断坚实,现实条件不断有利。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不少有违公平的现象,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的反应越来越强烈,两极分化、社会不公引起的现实矛盾不断出现。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影响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

2.公平正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向往、幸福的尺度,对人民最大的尊敬,就是赋予他们公平的权利;对人民最大的爱护,就是给予他们公平的机会;对人民最大的保障,就是提供公平的规则。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我们把提高效率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经济效率提高,促进社会和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应该成为历史的主宰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受益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3.公平正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检验尺度

国家治理的过程,是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现阶段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的。在推进国家治理的进程中,我们既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着眼于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我们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把促进公平正义的程度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检验尺度,把握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牢记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使我们能够以全新的眼光观察和处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它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创新和与时俱进,把党和国家的制度自信写在了走向未来的新起点上。

第二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意蕴

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国家职能的发挥更加充分、适当。“治理”作为国家职能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和概念,对它的研究和界定很多。概言之,“治理是指国家、市民社会和私人部门之间、或者各个主体内部通过互动来管理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治理可以在家庭、村庄、城市、国家、地区和全球各个人类活动领域运行”[3]。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范畴。

国家治理是相对于国家政治基本制度安排而言的。“主要指的是国家在基本权力安排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使国家权力运行得合法、顺畅、高效与得到社会认同的问题。”[4]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方法的综合,它的含义很广泛,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民间治理等不同层次,也包括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等不同领域的治理关系。它是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所设计的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基本制度和法律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是“民主”“法治”“科学”“创新”“和谐”,社会资源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入,社会更加公平合理。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指“政府职能合理到位,政府权力边界清晰,公共权力不缺位、错位和越位的科学治理体系”[5]。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应是权力体系现代化、法律体系现代化和民主政治现代化。其突出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制度化和规范化

国家治理体系主要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它要求政府治理、企业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

2.民主性

国家和社会协同共治,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根本要求。国家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根本上靠人的参与。所以,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当家做主,所有公共政策都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

3.协调性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

4.法治化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要求把宪法和法律作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尺度,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准则,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拥有超越法律的权力。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充分的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秩序,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5.效率性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是高效的,应当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并形成有效的促进机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就是通过治理的有效性达到促进整个社会机制提高效率的目的。其基本的含义主要有两个:一是治理机构设置合理,治理秩序科学,治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治理成本。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概念与无效或低效的治理活动格格不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程度越高,治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除了治理体系现代化外,还包含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方面。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般来说是指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能力、公共财政与预算能力和选人用人能力的现代化。[6]其显著标志包括政府的公共意识和公信力、依法行政意识和履责力、公正意识和执行力、“阳光意识”和监督力以及服务意识和服务力。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治理的措施、方针、方法的科学、正确和高效率。

国家治理能力与我们一直提的党的执政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在整个国家和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党的执政能力如何,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党自身的形象和影响力,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可以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同时,国家治理能力又不同于执政能力,它更多地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并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与国家的政治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放眼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这几十年或者更早的时候,都经历过一个从非市场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同时,也经历过一个从权威体制向民主化转型的过程。但不同国家呈现了迥然相异的结果和过程,大多数国家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付出了高昂的社会代价,还有些国家通过挑战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就要求我们去观察“国家治理能力”的本身,而不是国家的性质和政治制度,更不是经济学和政治学所强调的政府管制的退出与否。

三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地包含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7]。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制度的现代化是基础,制度执行力的现代化是关键,是在总结规律性的前提下对时代性的体现,同时,创造性是其本质属性。

举世公认,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向后期阶段迈进。作为现代化后发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受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以至于全球化的多重洗礼,使作为现代化助推器的国家治理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可以说,中国现今的国家治理还相对落后,显现出跟不上现代化步伐的特征,难以应对现实困境和挑战,因此必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适应改革发展新阶段,避免全面的、系统的国家治理危机的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这一目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显著标志之一,而公平正义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中国现有治理体制和模式还是以传统性为突出特征的,“碎片化、短期行为、政出多门,以及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严重消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8]。美国的 B.盖伊·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中,提出了将政府从传统治理模式中解脱出来的四种选择方案——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解制式政府,“每一种模式都各有其长处,但社会和政府也都会为之付出一定的代价”[9]。中国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关键特征是西方走的是一条“社会造国家,国家造政党”的道路,而中国走的是一条“政党造国家,国家造社会”的道路。[10]西方国家治理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哪种模式,固然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但由于彼此的国家建构完全不同,一味地照抄照搬行不通,必须是有选择地吸收汲取,也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将国家治理中国化,体现中国实际,彰显中国特征。

中国追求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调试循序渐进的过程,攻坚克难,实现最大边际效用是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11]。中国的国家治理,应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12]。国家治理的中国性是指国家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其强调的是“国家”与“治理”的双重意蕴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具有突出的中国意蕴。

一是治理主体的人民性。国家治理强调多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主体,各组织、各单位是主体,人民更是主体,人民这一主体是国家治理的最终依靠力量。中国国家治理更加突出人民性,是对人民民主专政治国理念的新的诠释。人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主体力量和根本目的,所以国家治理的中国意蕴更加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国家治理的中国意蕴更加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更加注重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的发挥,促进社会处于动态平衡中的稳定状态;国家治理的中国意蕴更加注重宪法确认的个人自由的充分保障,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选举权、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治理方式的灵活性。中国的国家治理是以人民为依靠力量的,贯穿于国家管理机构、各级组织、单位部门的治理主线是人民主体性,治理最终目标指向的是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治理所及以公共领域为边界,范围非常宽广。协商民主是治理的表现特征。这种协商民主表现在治理方式的灵活多样、群策群力上。有的可从上到下,有的可从下到上,有的可以从中间开始而后向上下延伸扩展。既可从整体到局部,又可从局部到整体,既可国家统筹、多方协同,又可从一方伊始,向整体和全局辐射、扩散。中国的独特历史文化、独特的社会现实、独特的国情,要求在治理中,要不拘一格,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不畏手畏脚,多条腿走路,多方式治理,与时俱进,创新治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多渠道、全方位将各方面的治理落实、落小、落细。

三是治理目标的阶段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之梦。这一目标的实现有“两个一百年”的阶段性目标作为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包括多项分领域目标。这些分领域目标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推动。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某一或几个分领域目标发展势头可能更为强劲,其他分领域目标可能稍显弱势。但它们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以先带后、共同前进的关系。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在诸多领域发展现代化的基础上的整合、提升,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创新设计、科学规划,具有改革新时代的显著特征,而这一特征又是由特定时期的阶段性特征组合而成的。所以,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既要看全局,又要看局部,在某个阶段,还要看这一阶段的重点治理目标。

四是治理基础的改革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是一项持久的、繁复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唯有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大胆探索,才能取得胜利。实践证明,改革是化解矛盾、破解难题、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也以追求现实问题的圆满解决、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富裕为目标,所以“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改革系统、整体、协同推进,全面发展,不留死角。经济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改革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而其中,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显得尤为突出。在此基础上,多个领域的改革协同推进,并在行政体制、司法体制和监督体制等领域实行突破性改革。1978年以来,中国39年取得的发展成就就在于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新路。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崭新命题,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不断增强国家治理的人民性、适应性、包容性和先进性,不断提升现代化国家治理水平。

第三节 实现中国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制度,也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此,就要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一 中国梦的提出为当代治理提供了新的契机

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习近平同志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习近平同志在参观时的深情阐述,展现了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道出了中国梦最为本质的核心内容。这是中国梦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口,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此后,习近平同志多次对中国梦进行了论述。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刚刚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在2013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劳模和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工人阶级、广大青年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2013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同志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肯定他们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和追求,勉励当代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他说:“你们在信中写到,中国梦让你们感受到了一份同心奋进的深沉力量,让你们更加懂得了当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说得很好。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另外,习近平同志在出访期间和国际讲坛上,也向世界介绍中国梦,他指出,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是相通的,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习近平同志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比如,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到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思想观点,打开了理论创新发展的宽广视野。国家治理的水准,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需要现代的科技和经济,更需要现代的政府和政党;一个民族的现代化,不仅是器物和工具的现代化,更是制度和治理的现代化。民族复兴中国梦,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这其中就应当包含国家治理的内涵。

中国梦的提出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也为当代治理提供了新的契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了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了新的途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必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

二 以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升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我们要增强推进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感,用推进治理现代化思想凝聚共识,落实一系列改革举措,以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一)坚持开拓创新

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为发展扫除制度障碍,降低交易成本,才能续写中国奇迹的华章;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展现出更旺的生命力和更强的优越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传统的治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以社会管理来说,简单地用传统的户籍制来管理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就显得勉为其难;片面依赖“单位”的模式来管理新型的社会组织也很不得力。思想不解放,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在深化改革的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断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领导干部要做解放思想的表率,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坚决克服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掣肘。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大胆试、大胆闯,就坚决破、坚决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与创新至关重要。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制度设计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上,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制度建设离不开制度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正是遵循这一重要思想,我们党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必须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为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生态文明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相较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特征在于其复杂性。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越高,现代国家建设的力度越大,其对制度化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今天,推进改革发展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越是面对反复发生的问题,越要运用法治思维从规律上找原因;越是遭遇凶险的暗礁潜流,越要运用制度意识从机制上寻对策。唯有不断地在制度建设上推陈出新,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适应时代变化,引领时代潮流;唯有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的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才能以最少的成本达至最大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矢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谓恰得其时、适得其势。

(二)探索治理规律

善于把握规律,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实施领导的一个巨大优势。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都经历了一个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曾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才“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毛泽东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就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深刻揭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思索了中国革命、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也要有一个过程。面对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反复实践,只有经过成功和失败,才能逐步发现并驾驭规律。我们要立足今天的世情、国情、党情,围绕“什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大课题,围绕如何推进各个方面制度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深化对当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的认识。

(三)把推进治理现代化贯穿在改革的各项工作之中

2008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8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师资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在谈到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时就指出,“要把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使认认真真学习成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他认为,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和研究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问题。比如,如何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遇到的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问题;如何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短期内难以缩小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所引发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深化改革过程中因利益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群众上访等人民内部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食品、药品、生产等领域发生的安全事故等问题;如何解决各种突发性事件,等等。这样的矛盾和问题往往关系到一个地方和一个部门工作的全局,关系到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学习的着眼点聚集到研究和解决这样的矛盾和问题上,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寻求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具体办法。当前,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同样,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认识层面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并将其贯穿到中心工作之中,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改革发展实践。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着力解决本地区本部门影响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四)增强推进治理现代化的信心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撬动繁重改革任务的“总支点”,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课题,一定要满怀信心推进。信心问题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敌对势力预言,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敌对势力预言,共产党只会打仗和建设、不会搞改革开放。我们自己也有些人信心不足。事实证明,他们低估了我们,共产党是能够搞好建设和改革的。我们以强大的能力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新中国,推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当前,推进治理现代化,仍然要求我们保持强大的信心。我们要看到,推进治理现代化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改革面临良好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多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二是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到新的发展阶段。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三是我们积累了很丰富的治理经验。30多年风云激荡的改革历程,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制度变迁史。无论是联产承包的星火燎原,还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抑或是国企改革的艰难跨越,改革的突破都伴随着制度的演进。正是通过对体制机制兴利除弊,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为发展扫除了制度障碍、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我们才创造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城镇居民收入增加10.5倍的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展现出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强的优越性。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成为鼓舞人们为中国梦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相信,它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它能够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让法治思维深入人心,让人民在每个案件中都感受公平正义;它能够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政府与社会更多平行互动、协同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我们相信,历史的车轮,经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必将能够使中国走向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美好未来。俗话讲,有所思即有所梦。梦,反映着人的追求,体现着人的抱负。

一个人有一个人自己的梦,一个国家也有一个国家的梦,一个国家是以国家的国民为载体的,所以一个国家的梦就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梦。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伟大的民族。从秦代到清朝乾隆末年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始终居于世界前列。据有关学者测算,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其占比相当于20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也比较先进,特别是著名的“四大发明”,为世界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然让中国人感到自豪。但是,到乾隆末年,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其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西方成为世界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领先的国家。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看不到这一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短短的100多年时间里,就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于是,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很容易就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疯狂地分割和掠夺中国。从此,中国结束了纯封建社会,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也就是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像一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种子一样播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了中国人民的一个最伟大的梦想。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最伟大的梦想进行了英勇而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有失败,有成功,有教训,有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最伟大的中国梦展现出光明的前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接过前人实现中国梦的接力棒,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再创辉煌。

同类推荐
  • 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我们从1981年至1989年先后分五辑印行了名著二百三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 日美同盟实相(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日美同盟实相(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对日本的改造、日美两国之间的猜疑和两国之间的合作。通过本书读者能了解日美同盟的真相,了解它的复杂性、它与中国的关系,特别是了解同盟是有条件的,是存在利益之争的,同盟不是铁板一块,从而辩证地看待这个同盟。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通过考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阐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实践发展本本,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是它的基本经验和规律。
  • 做最好的公务员

    做最好的公务员

    本书以“最好”这两个字为核心,从各条战线、各个岗位的实际出发,告诉我们“最好的公务员”应该“想什么,如何想”,“做什么,如何做”,“学什么,如何学”,“超越什么,如何超越”。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公务员在所有复杂和困难面前摆脱困惑,把工作做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更满意,前程更坦荡,提供了行动指南。
  • 全球发展治理与中国方案(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全球发展治理与中国方案(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作者认为,中国等新兴大国所发起的、以发展为主旨和依归的各项重大创议和举措,包括筹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正在为国际社会引入更加广阔、更具包容性的发展合作机遇,从而促成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为可取、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向演进。
热门推荐
  • 余生不若君之美也

    余生不若君之美也

    很久以后,莫霆淮回想自己的一生,都觉得自己应该感谢自家爸妈良好的基因让自己生的这么好看,不然还真的征服不了姜昔。而姜昔一直觉得,莫霆淮的颜值是她这一生里见过的最好的一个。作为一朵在颜控界越走越深的奇葩,姜昔表示,收了莫霆淮,实在拯救万千失足少女。而即使世界上还有更好看的人,她姜昔的眼里只有莫霆淮最好看。她因为莫霆淮变成颜控,又因为莫霆淮而治愈了颜控。世间无绝对,但我爱你这件事,无解,绝对无解。
  • 第五人格庄园的故事

    第五人格庄园的故事

    杰克与奈布。杰克和奈布:“主角在这里,酱油在下面。”(酱油角色1)柯南和小兰:“我们来打酱油了。”(酱油角色2)小智和莎莉娜:“我们来打酱油了。”艾玛:“小编这里是庄园好吗!”小编:“不听不听,我怕念经。”厂长:“无语中……”黑影:“副主角来了。”
  • 第一次情缘

    第一次情缘

    这是一个不靠谱的时代,现实中的人尚且可能突然变身,更何况是网络上认识的人呢!怎么会因为这个就和这个陌生结婚了呢?往往这个时候她会觉得自己太冲动。每次想到这里她都会觉得自己的思想不够openmind,有点后悔了。如果从此她跟董世京一辈子都不再见面,她可能还有可能自然地遇到自己的王子。想着想着,她就伤感自己没有遇到真正的爱情。
  • 你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

    你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

    “从故乡童年,到至亲往事,从草木月光,到终须告别,从城市里的孤独,到和自己妥善共处。从眷念执着到放下,从念念不忘到回响……”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他一路走来的内心独白,真实的人生、悲喜的经历以及一路走来*清晰的感受。这一次,他不谈励志,只想与你分享生活哲学。
  • 回忆的另一端是收望

    回忆的另一端是收望

    缘分这种东西,真的很奇妙。让本该永远不会再见的两个人重新有了交集。一次相遇,次次相遇,有了不可分割的感情。
  • 我打游戏不需要视力

    我打游戏不需要视力

    林绵依玩游戏,今天被骂手残,明天被骂聋瞎……不过她统统都不在意——有相瑾司在,她打游戏需要什么视力?躺好就行了嘛!
  • FW计划

    FW计划

    苏季跟风下了最近很火的游戏——FW,没想到竟然很幸运地获得经验加成,得到传说中神秘的游戏头盔,由此打开了通往未世新纪元的大门。只是一切当真会这么巧合吗?几个月前不辞而别的男朋友在游戏中出现,自己的闺蜜和兄弟也进入了游戏……真相还需要不断摸索......
  • 我不是你的王子

    我不是你的王子

    终于,她的脚步抵达月亮门的门洞前,视线惯性的朝着花园里那块大石头寻过去:一个孤独的背影静静的躺在雪地上,水草一样孤独的头发略显桀傲和不驯。揣在裤兜里的双手让他整个人看起来吊而郎当。救护车再次缓缓的启动,渐行渐远。车厢内,辛蓝紧紧握住草隐冰冷的双手放在自己的怀里取暖,嘴里不断的重复着喊着草隐的名字。担架上的草隐双眼紧闭,脸色苍白的胜过窗外的白雪。又开始飘雪了……
  • 万界系统贩卖商

    万界系统贩卖商

    一张奇葩的纹身贴,让苏阳彻底懵逼,从此过上奸诈又舒适的生活。“年轻人,想成为万亿富翁吗?想成为金融大佬吗?来,这里有一套超级金钱系统,只要998。”“少女,想成为第二位武则天吗?这里一套女帝养成系统,嗯...陪我逛两天街,就送给你了!”看着眼前的系统制造台,苏阳陷入了苦恼。“现在的人越来越精了,忽悠系统都忽悠不出去了......”
  • Juana

    Juan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