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76500000002

第2章 礼崩乐坏

让我们从西周王朝说起吧。

从公元前2600年前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开化,到公元前1100年前后周文王、周武王开创西周王朝,华夏文明大约经历了1600多年。这1600多年,华夏文明不断积累,到周代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仅就政治而言,西周王朝承袭并发展了前代封建制度,沿黄河一线展开,并向长江流域拓展,分封了71个诸侯国家。其中有53个是王室宗亲,也就是姬姓诸侯,如鲁国周公旦、卫国卫康叔;有王朝功臣,如齐国的姜子牙;也有商王朝归顺的贵族,如宋国的微子,还有封于朝鲜的第一代朝鲜国王箕子。通过这些诸侯封国的抟合与辐射,极大地促进了华夏文明的拓展,西周王朝成为当时华夏大地上一千多个国家的文明主轴。

一、西周王朝的秩序

西周王朝依靠农业立国,重视道德教化,建立了传说中令人向往的礼乐制度和以此为支撑的“和谐社会”。史传,整个王朝,从王公贵族到天下庶民,都秉承礼仪,同于教化。各种礼仪场合,人们安分守己,雍容升降,揖让进退,乐声悠扬,载歌载舞,令人神往。所以孔子一再歌颂周礼之美,并陶醉在那美丽的乐声之中,“三月不知肉味”。这其中或多或少有儒家学者的美化。但周王朝至少已经形成过比较清晰的理念框架,也进行了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社会实践。

根据历史记载,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西周王朝的概貌进行描摹。

一是西周王朝的国家秩序。

西周王朝的国家秩序建立在三个制度的基础之上,那就是封建、宗法和礼乐。

所谓封建,就是封土建国的意思。就是将王的宗室成员、忠臣和前代归顺过来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从而拓展势力,巩固王权。这个制度,是从唐、虞、夏、商几代探索演化而来的,对于抟合大量分散独立的氏族部落,建立统一国家和文明具有积极的意义。

所谓宗法,就是统治者上祭祖宗,下续香火,以宗族为根本,靠血统来巩固、延续政权的一种姻亲相携、代代相传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由来已久,到了周朝更加完备。由于统治者多妻多子,正妻所生的长子被称为“嫡长子”,又称为大宗宗子,规定为合法继承人。大宗宗子按理应该一脉相承,永不变更。其他儿子被称为小宗。小宗被封出去开拓疆域,控制各地政权。王家、诸侯同理。层层叠叠形成宝塔式亲属和政权结构,构成一个完整的“家天下”。

封建和宗法相辅相成。宗法是封建的主体和根本。

由于社会人群分出了复杂的等级,从王开始,以下至少可以粗分为诸侯公卿、士人庶民和奴隶。其中诸侯还可细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等级的爵位。为了这个等级社会和谐发展,周特别强调礼乐教化。周的社会秩序就建立在礼教之上。因此,后人常称周的社会治理模式为“礼治”。

周的礼制极其完备,极其复杂,据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国家、宗族和个人的一切行为,人的为人处世之道,都包含在其中。种种礼仪规定又与封建、宗法制度相配合,构成一套细密的社会秩序。

所以,广义地讲,周朝的一切政治制度、法律和社会生活都属于礼的范围。

但狭义地讲,周礼是指王朝的礼俗,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礼。吉礼是祭祀,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等;凶礼是死丧之礼;宾礼是国际交往之礼;军礼是行军训练之礼;嘉礼是个人成长与社交之礼,包括冠礼、婚礼、射礼和饮酒礼。礼仪包括程序、阵势、誓词、铭文、动作、仪态、言辞、服饰、器物、祭品、礼物等等,还要配以歌诗与舞蹈。非常复杂细致。所有礼仪均不相同。

这就是周的礼乐制度,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制度。据说靠这样的教化,人们自然安分守己,和谐相处。因此,它是周王朝重要的治理之道和社会基础。

二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秩序。

西周王朝的政治秩序体现和落实在王官制度、乡遂自治、军事、教育、田赋、刑法等六个方面。

所谓王官,就是围绕在王周围设置的中央官吏。这些官员中最高的三人是太师、太傅、太保,被称为三公(今文家称为司马、司徒、司空);其次三人是少师、少傅、少保,被称为三孤。这六个人,是不直接执政的。他们和王一道主要对国家大事进行决策,贡献意见。所谓“三公坐而论道,三孤为之副”。以下是六卿,相当于后世的六部。六卿的第一位是天官太宰,负责管理宫廷事物,并做百官领袖,相当于今天的内阁总理。其他五卿分别管理农业、教化、典礼、军事、工程等。六卿之下,设副长官,名称上加一个“小”字。各卿所司又下设若干官职。据杜佑《通典》统计,王朝六卿所属的王官职位有2643人。若加上天下诸侯和他们设置的官吏,总数大约61000多人,是个庞大而严谨的官僚体系。

所谓乡遂自治。王城以外,王畿千里之内,由近及远,依次被称为近郊、远郊和甸。最外围的甸被划分为六遂,设官自治。这些乡遂自治的官员每年要到朝廷向王官汇报工作。

周朝的军事编制是,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一军12500人。军队内部的具体编制与乡遂自治编制完全一致。一遂之中每户一人服役,正好组成一军。

周王朝重视礼教,因此与之相应的教育制度十分完备。教育机构分为王朝与乡遂两大部分,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直属学校和地方学校。从基层开始,每25家为闾里,闾里设“塾”。五百家为党鄙,设“庠”。2500家为州,州设“序”。这些乡遂教育为小学教育。主要教六德、六行。王朝的教育,也就是中央教育,分大学与小学,负责教太子和贵族子弟读书。由“师氏”、“保氏”主持。“师氏”教弟子“三德”、“三行”。“三德”是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三行”是孝行以亲父母,游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保氏”教弟子六艺、六仪。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仪是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祀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另外,还有“乐师”教弟子歌诗和舞蹈。8岁至20岁上小学,学习一般的常识。20岁至30岁(大约九年期)为大学时代,“九年之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礼记·学记》)。教育和生活结合得十分密切,与现代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一比。

周朝的田赋制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井田制,一类是“贡法”(按几年收成的平均值,交十分之一的赋税)。男子20岁以上30岁以下,并有妻室的,授予25亩田地;30岁以上,并有妻室的,授以一夫之地(根据地之好坏等级100亩至300亩)。60岁还田,由子女奉养。

古代的法律主要是刑法。发展到周代,确定为五刑:墨、劓、剕(刖)、宫、大辟。此外还有流刑,就是流放。周代刑法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刑法条例要及时宣传普法,一再晓谕,使民周知,不知者不得罪。那时有个基本理念叫“不教而诛谓之虐”。二是有一种宽待之法,包括议辟、听讼、施教。议辟,就是研究罪人有没有将功折罪的地方,可以减轻处罚。听讼,就是听取官民意见,看大家觉得他有没有委屈,是否可以原谅,有些像今天西方的陪审团。施教,就是在判刑的同时,还要给他以严厉的教训,令其悔过,而不是一判了之。三是对精神有问题、无知和年老之人,又有三宥、三赦之法,对这类人员在执法上给予宽容。

应该说周旧有的秩序是比较完备的,但是王朝制度的设计者没有想到,正是封建制度本身,给自己埋下了分崩离析的祸患。因为分封出去的诸侯,有自己的宗室子民,又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落地生根了。而且多年以后,赖以维系王室与诸侯的血缘宗法关系也大大疏远了。落地生根的诸侯们之间甚至与王室之间,开始了自然的丛林法则。王朝分崩离析也就势所必然了。

二、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及其表现

公元前771年,西周第十二代王——周幽王在一场关于立储的宫廷政治斗争中,被杀死于骊山之下,史称骊山之乱。

这场血腥的政治斗争,祸起于周幽王宠幸美人褒姒。关于这场灾难,还有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是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周幽王不惜点起边塞烽火,骗得各路诸侯慌忙领兵前来救驾,几次三番无事而点烽火,惹恼了诸侯们。结果后来犬戎部落真的入侵,再点起烽火诸侯们都不来了。这是个古代版的“狼来了”的故事,它的真实性令人质疑。因为据专家考证,边疆烽火台的设置,是汉朝才开始的。因此,这个故事里包含了后人贬抑周幽王的杜撰的成分。

真实的情况是周幽王宠幸褒姒,废掉了原先的王后申后,进而废掉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将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立为储君了。这极大地伤害了申后、太子及其母国申国的政治利益。而这个申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它与许多贵族和诸侯,包括西北少数民族犬戎部落都有姻亲关系。为了夺回宜臼的王位继承权,申国与犬戎部落合力发动了政治叛乱,将周幽王杀死于骊山之下。

周幽王死了,美人褒姒被犬戎掳走,宜臼登上了王位,这就是周平王。然而,经此一乱,本来就日见没落的西周王朝更加千疮百孔,岌岌可危了。京城镐京被犬戎洗劫一空,王畿千里之内被戎狄部落抢占蚕食,满目疮痍。无奈之下,争得王位的周平王只好选择了东迁,于公元前770年将京城迁往洛邑(今河南洛阳)。那里是周成王和周公旦时代就修筑好的一个东都,时称成周。而将已经失控的西京千里之地分封给在骊山之乱中有勤王之功、正在崛起的西部国家秦国。秦自此才正式成为诸侯国,开国之君为秦襄公。

中华历史至此进入了东周时代,也基本就是春秋战国时代。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尽献其地于秦),苟延了514年。而春秋战国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合计549年,比东周长出35年。其中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三晋封侯),共368年被称为“春秋”,得名于孔子著作《春秋》。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共183年,被称为战国,得名于刘向编辑的著作《战国策》。似乎更多的史学家愿意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界点定在公元前476年或公元前475年。而笔者倾向于以公元前403年为界。《资治通鉴》也从这一年的韩、赵、魏三家被周王室封为诸侯写起。

长达549年的春秋战国,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时代特征,那就是“乱”。身处乱世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对此有切肤之痛。

公元前517年,35岁的孔子来到了齐国,见到了齐国国君齐景公。齐景公向他探询政事,孔子回答了一句千古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的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国家就大治了。孔子用一句颇有文学色彩的话,形象准确地道出了封建宗法秩序。在身处春秋时代的孔子看来,社会已经失序。他渴望回到西周礼乐教化中去。

的确,从社会现象上看,孔子一语中的。春秋战国,就是一个失序的时代。旧有的西周秩序已经崩摧,用清代国学大师章炳麟的一个词“礼崩乐坏”来表达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这时,根本上崩和坏掉的,正是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崩乐坏,具体而言就是封建礼教的礼法制度、礼法观念遭到极大的破坏。君不君、臣不臣、乾坤倒转,父不父、子不子、伦常大乱了。

先说说礼法制度的破坏。原有的周礼制中,王与诸侯、诸侯与士大夫之间,等级森严,规矩繁复。比如,诸侯每年都应朝贡。而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有明确记载的诸侯朝贡天子只有3次。诸侯间的相互朝见,却有43次之多,都是弱国朝见强国。诸侯眼里都没了王,而只有世间霸主。还有就是仪式、器物、乐舞等的使用都有严格等级制度。可是,到孔子的时代,鲁国的士大夫季氏竟然在自己家里享用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八行八列)之舞,大大地僭越了。孔子看到之后说了另一句千古名言:“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可见旧有的礼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当时对礼法制度的破坏,一方面是为下者僭越,一方面是为上者自坏。

说到为下者僭越,可以举几个大的史实例证:楚国称王、郑国射王、晋国招王。

楚国原本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芈姓的男爵小国,地位很低。但它在南方偏远的荆蛮之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励精图治,发展成了一个大国,已经不满足于以往的政治地位了。但是周王室无视其发展壮大,仍然从宗法角度和地域角度看问题,不给楚国以更高的政治地位。楚国做了很多努力,甚至托请其他爵位高的宗室诸侯国去做周王朝的工作,也未能如愿。到了楚国第四代君主熊渠,干脆说:“我夷蛮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摆出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架势,直接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这是什么概念,直接与你周王室分庭抗礼了。说不好听的,你不承认我,不抬高我的政治地位,我就直接做“王”之父。也够厉害的。但很快周王室出了个周厉王,十分暴虐,就是那个“防民之口”逼得人民“道路以目”,后来被人民赶出京城实行“共和”的周厉王。楚国害怕他来问罪,又自己主动除去了王号。后来西周灭亡,平王东迁之后,看到周王室大势已去,楚武王又称王了,此后代代称王,从形式上都不臣服于周王室了。这是最早也是最彻底挑战周王朝礼制的诸侯。

郑国射王,这个故事也叫繻葛之战,或者叫射王中肩。发生在周桓王(周平王的孙子)和郑庄公之间。郑庄公本来是周王朝世袭的上卿,因为势力太大也不把王放在眼里。周桓王就想削弱他的权力,结果触怒了郑庄公。于是郑庄公又是派兵偷割王的麦子,又是假借王命征讨宋国,而且再不去朝贡了。年轻气盛的周桓王一气之下,召集了几个小国的部队,找郑庄公兴师问罪。郑庄公干脆就此撕破脸皮,于公元前707年在繻葛(今天的河南省长葛市北)跟王打了一仗。而且他手下的将军祝聃还射了王一箭,射在王的肩膀上。周王的军队大败。这是中原诸侯首次公然对抗王室。从此周王室威风扫地,再没有出兵讨伐过诸侯。

晋国召王,发生在公元前632年十月,晋楚“城濮之战”后。这时晋文公重耳逐渐称霸中原,为了进一步巩固霸主地位,晋文公在晋国的温地召集了一次盟会,并强迫周襄王来参加,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周天子贵为天下共主,而晋文公仅仅是刚刚被封为侯伯的臣子,以臣召君,大不敬,大僭越。《史记·周本纪》记:“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襄王会之河阳践土,诸侯毕朝。书讳曰‘天王狩于河阳’。”也就是说王室的《尚书》还要替周襄王遮羞,说什么天子是来打猎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述:“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可见,孔子很看不惯这件事情。

上面这些是为下者的僭越。

而说到为上者自坏,先要回溯一下骊山之乱。周平王虽是周幽王的嫡长子,是王朝的合法继承人,但他重获继承权是靠勾结外族戎狄乱华弑君而得,所以他和王室在政治大节上有所失,他们在诸侯面前从此失去了道义制高点,从此有点直不起腰来了。这可以说是春秋时期为上者自坏的发端。

到春秋末,又有了“三晋封侯”这样严重违背礼制的事情。

所谓三晋封侯,就是公元前403年,在三分晋国天下的韩、赵、魏三家一再要求之下,周王室竟然将他们封为诸侯了。按照礼制,这三家应属于造反的“乱臣贼子”,可是东周王室居然承认了他们,并被封为诸侯。这是破坏礼制的典型事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件事开始写起的。其中写道:“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仪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从这几个史实我们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旧有礼法制度已经被严重破坏了。而制度与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在制度遭受破坏的同时,甚至在制度破坏之前,人们在观念上就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忠孝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日渐衰微,直至殆尽。下面这些史实可以为证。

从“楚庄王问鼎”到“秦武王举鼎”。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追击陆浑之戎,到了东周洛阳附近,在此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把周王室吓得够呛,赶紧派能说会道的王孙满来劳师。楚庄王问王孙满九鼎的大小轻重。那意思要取代周王室的地位。王孙满回答得很巧妙。《史记》记载:“(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楚庄王说,别跟我吹九鼎有多重了,我楚国把军人们所用的武器钩上的小嘴头折下来,就足以铸成九鼎。王孙满于是讲了一大串道理。其实偷换了概念。他立论于“在德不在鼎”,可后来结论是“天命未改”,所以“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意思说,当年周文王建立周王朝前占卜过了,周有八百岁天命,现在时间还不到呢。楚庄王于是打消了取代周室的想法,打道回府了。王孙满的话也许起了些作用。但对言论作用的夸大是中国历史叙述中一件趣事。笔者倒认为政治上十分成熟老到的楚庄王,可能还是觉得条件不够成熟,恐怕惹起众怒,所以也只是问了问也就放过去了,也多少说明“鼎”在楚庄王心里还有一点分量。这也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

到了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的时候,周王室就更不行了。这一年,秦武王来到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周的最后一代王——周赧王(赧nǎn,羞愧之意)知道秦武王来者不善,小心接待。酒席宴上,武王居然要借周天子的九鼎来举着玩儿玩儿。周的九鼎代表华夏九州,是王朝的政治象征,秦武王要借来玩耍,这既是炫耀政治实力,也是炫耀他的体力。这个秦武王是个大力士,手下还养了任鄙、乌获、孟说等大力士。这时秦武王喝了酒,跟力士孟说商量举鼎玩。想不到这个周赧王也不是吃素的,他就让秦武王举九鼎中看起来较小,其实最重的龙文赤鼎。九鼎实际都是合金,龙文赤鼎内多含黄金,比普通的鼎要重很多,但秦武王还是凭借神力一举成功。可惜龙文赤鼎过重,将武王的髌骨压碎,武王还没来得及回到秦国就死了。《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髌。八月,武王死,族孟说。”《史记·赵世家》也记载:“(赵武灵王)十八年,秦武王和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不管怎样,鼎这样王权的象征都有人敢搬着玩了,可见礼法观念在诸侯心里是怎么回事了。

还有就是弑君夺位者也比比皆是。

春秋战国时期,最有戏剧性的弑君夺位故事是楚穆王弑父。

楚穆王是楚成王的太子,名叫商臣。起初成王不顾大臣的反对,立了商臣为太子,后来又后悔了,想废了他。商臣不知道成王确切的想法,就请教他的老师潘崇。潘崇建议他宴请成王的宠姬江芈,然后故意在酒席上怠慢惹恼她。江芈一怒之下说难怪王要杀了你。商臣惊恐之下,决定弑父篡位。于是带兵围困了成王,逼他死。可怜英雄一世的楚成王跟儿子要求吃个熊掌再死,商臣不同意,认为熊掌难熟,耽误时间,立逼成王把自己绞杀了。于是商臣登位,是为楚穆王。

各国弑君夺位的事情层出不穷。周王室内部也有王子叔带通嫂弑兄、杀周襄王未遂的事情。本来周襄王看着宗室诸侯们一个个都靠不住了,就从戎狄娶了个女人,打算靠少数民族的力量来保护自己。想不到这戎狄女子很快跟小叔子好上了,还帮小叔子谋刺篡位,差一点得逞。

礼义廉耻被抛诸脑后,各阶层特别是贵族阶层肆意妄为。宫闱大乱、伦常大乱。

宫闱大乱、伦常大乱的代表人物非卫宣公莫属。这个卫宣公乱得厉害,娶“母”、夺媳,他都干过。他当公子的时候,就和父亲的妾夷姜私通,还生了个孩子取名叫急子。先寄养在民间,后来宣公即位当了卫国君主,就把急子接进宫,还立为太子。眼看急子长大了,卫国就从齐国给太子娶了个宗室女子。结果卫宣公一看这齐女太漂亮了,就筑了个新台,自己把这漂亮儿媳妇占有了。这个女子自此被称为宣姜,意为宣公所娶之姜姓女子。后来宣姜一连生了两个儿子,又闹出废长立幼的惨剧来。卫宣公这个父亲,不仅夺了儿子的媳妇,还要了儿子急子和寿的性命。他做儿子时不像儿子,做父亲时也根本不像个父亲。在他的心目里哪里还有礼法观念?

这个卫国原是个地位很高影响很大的诸侯国,开国之君叫康叔,是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文王、武王和周公旦都很宠爱他,所以封的爵位很高,是公爵,而且起初实力很强大。周王室对这个封国的期望是很高的,希望它靖卫王室。可惜这个国家被荒淫无道之徒毁了,后期内乱不止。最后几位国君不得不一再自贬爵号,直到亡国。

那时类似的事情各国还有很多。如楚平王夺太子建的媳妇秦女,最终导致了伍子胥破楚雪恨的悲剧;蔡景侯给公子般取来楚国女子,而自己与她通奸;鲁惠公夺了儿子的漂亮媳妇宋女,后来还提升宋女为夫人,立宋女所生的儿子为太子。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末了感叹鲁国之衰:“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其行事何其戾也?”

宫闱大乱的例子还有夏姬乱国、齐襄公通妹以及宋襄公的夫人以姨奶奶身份恋上了孙子鲍革,帮他杀了宋昭公,成为宋文公。

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大致情形。

三、各方面对礼崩乐坏的态度

面对“礼崩乐坏”,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态度各不相同。

王室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偶尔狐假虎威,摆个空架子,更多的时候只能苟安而已了。所以发生了周郑交质(周王室与郑国君臣之间各将太子送往对方做人质)、乱臣(韩、赵、魏)封侯这样一些可悲的事情。

诸侯的态度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尊王攘夷)、窥鼎争霸天下。

思想界的态度大致可分为复古与革新两种。复古者有儒家,痛心疾首,主张恢复周礼旧制,孔子是典型代表;还有墨家,主张恢复到夏以前的圣人之治上去,王权交接也搞“禅让”;道家就走得更远了,主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要回到远古“小国寡民”中去。革新者主要是法家,主张变法,主张“不法古人”,即根据社会发展重构社会秩序。

四、礼崩乐坏的根源和实质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根源主要有六点:一是封建诸侯落地生根,宗法制度失去约束;二是各阶层人自我意识觉醒,思想解放;三是贵族社会骄奢淫逸,自掘坟墓;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有制度自然瓦解;五是社会动荡,政治、军事和外交需要,使得社会组织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的地位身份在动荡和博弈中发生变化;六是诸侯从自身经验和王朝教训中认识到分封制度的弊端,纷纷主动变法改革。

整个社会,就这样在生存发展竞争中急速发生着变化。这就是春秋战国“乱世之秋”中的“礼崩乐坏”。这是封建社会的旧秩序的崩摧。这个崩摧过程中,无论好的或是坏的,都解体了,但整个社会必将获得重生。新的社会、新的秩序正在这场大崩摧中孕育萌生。

而与“礼崩乐坏”相伴随的就是“弱肉强食”。残酷的弱肉强食,或许也是人类走向文明不可逾越的一段泥泞。

同类推荐
  • 欢乐三国

    欢乐三国

    如果系统以人头论战功,才可以使用系统功能,不愿烂杀的陈希该如何使用这个金手指?如果曹操、刘备、孙权都是穿越者,穿越成黄巾贼的陈希该怎么和他们斗?同样是穿越者,同样拥有系统,陈希到底该怎么才能逆风翻盘?
  • 拿破仑不是矮子

    拿破仑不是矮子

    自历史被记录以来,越来越多的历史事实走入了课堂之中,渗透进了整个社会,影响到了整个世界。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些我们众所周知的“事实”其实是错的,你会怎样?就像土豆和烟草都不是沃尔特·雷利爵士从新世界带回欧洲的;亚伯拉罕·林肯没有在信封背面写下自己有名的《葛底斯堡演讲》;温斯顿·丘吉尔不是在女厕出生的;卡纽特国王也没有为证明自己的王权而试图阻挡过潮水……
  • 宋代:文治兴盛

    宋代:文治兴盛

    《宋代——文治兴盛》主要内容分为开创一代文治、父子守城、祖孙三代等章节。宋朝是赵匡胤和他弟弟赵光义联手建立的。
  • 春秋风云録

    春秋风云録

    以《左传》、《史记》、《国语》等史书为基础,以故事性,大众化的语气来介绍春秋这段历史。每日一更!
  • 开挂武夫

    开挂武夫

    回到北宋末年,宋江田虎王庆方腊都要浪一回,西夏与辽金都要走一遭,六贼、亡国?不存在的!高丽棒子、琉球日本?也是不存在的!版图?整个亚细亚洲都是!
热门推荐
  •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末世之无间行者

    末世之无间行者

    如果末世是一座地狱,司北堕入的一定是无间地狱。他在帝国、反抗军、地表联盟、极道等一个个势力之间周旋;他是权贵的眼中钉、民众口中的皇室走狗、反抗军战士们的头号目标;他是帝国最年轻的阁员、反抗军的幕后领导者之一、地下世界的教父。站在世界之巅的镜塔之上,司北眺望着无际的云海: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当一个好人……系统:“叮!恭喜宿主抽取【好人卡】,效果:更容易博得周围人的信任与好感,但是无法和妹子发展为情侣。”司北:我有一句MMP不知当不当讲!
  • 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精品文学书系)

    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精品文学书系)

    阅读经典,会得到一种很好的阅读享受。在阅读中开始品读他人的人生,同时也开始规划你的人生。李超主编的《一生必读的外国散文经典》所编选的文章在强调深刻性、哲理性的同时,更强调可读性和趣味性,因此读来如行云流水而无晦涩之感。会成为广大青少年关于阅读的美好的青春记忆,因为在阅读经典的同时,你对世界的阅读也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 影后难守护

    影后难守护

    契约,一张契约让两人走在一起“傅少,不是说三个月就自动分手吗,你现在什么意思”某女被逼在角落里“三个月契约恋情结束,现在我是想好好追求你,想让和你安度余生”某男直接壁咚某女某女直接推开某男“凭实力说话”小宝宝走房间走出来“爸爸妈妈,你们又玩分手游戏?”
  • 夫人有喜了

    夫人有喜了

    从女尊国穿越而来的女王爷竟然变成了小皇子身边的侍卫?还是个隐瞒身份的女侍卫?“这皇子白白嫩嫩、甚好欺负!”摸摸下巴,她决定先下手为强!“阿笙?你流口水啦!”“嘿嘿……我饿了!”当皇子变成国主,侍卫变成谋臣,两人携手逍遥自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千年老妖哪里跑

    千年老妖哪里跑

    (你以为这是个跟题目一样的沙雕作品么,不,你错了,脑洞大到你无法想象的校园商战爱情玄幻动作片???)(什么,你想喷作者沙雕?不,你不想。)如果你知道这一生足足有九十九年,会如何生活?如果你穷尽千百个九十九年,都等不到让你心脏跳动的人,你会选择继续,还是黯然离开?无数个夜晚,他摸着心头那不曾跳动的物件,看着几卷古画,女孩明眸皓齿,男孩温润如玉。“你在哪?”独行万里,只为一诺。
  • 年轻人记得杀丧尸哦

    年轻人记得杀丧尸哦

    地平线泛起亮光,光明撕开了黑暗。丧尸的出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似乎都还很遥远。大部分人坚信丧尸能被消灭,小部分人觉得这是黑暗的开始。也有人悲观,就算没丧尸,这个世界也是黑暗的。他们觉得:比起丧尸,人类,复杂得多,也可怕多了。————“这个冷漠的世间,唯有那里…充满了温暖!”庞二说着,视线落到了她们身上。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墓俑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墓俑

    本书是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墓俑为主,结合其他地区墓俑及文献记载,对墓俑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 万宇混沌决

    万宇混沌决

    跳脱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中,走过的一路路,是冥冥中的定数?还是源自自身的变数?当凛冬的风吹醒了我的梦境,我看见了你们看不见的世界。
  • 系统培养游戏

    系统培养游戏

    苏远穿越了,但是被关了小黑屋。获得了系统,功能却是给人发系统的。系统派,主神空间,轮回公司,还有其他各个派系在各个世界搞风搞雨。苏远只能暂时躲在小黑屋里默默做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