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51900000005

第5章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作为一种事实存在,是一种向着社会的方向变化或转变的表达。如果要论述清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就要把作为这种变化的承载者,也是执行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社会化的实现途径分析清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三要素说”“五要素说”和“多要素说”等。“三要素说”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五要素说”认为教育过程是由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等五大基本要素构成。随着认识的发展,也有论者认为还要重视途径和载体的作用等,于是“多要素说”在有关研究中出现了。从这些关于“要素”的不断增多的各种表达来看,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结构,也是仁者见仁的行为。综合各种表述以及本书关注重点的需要,笔者重点讨论主体、内容和方法及环境几个主要要素的社会化问题。不去刻意追求对全面要素的社会化进行分析,只是把重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要素社会化的实现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实践建议,正是本书的一贯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表达。

第一节 教育主体的社会化

什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目前学界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单主体说。就是认为,只有教育者是主体,是教育的规划者和执行者,受教育者是客体,是主体作用和改造的对象。第二种是双主体说。就是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地位平等的主体,教育内容等要素是双主体的共同客体。在主体中,教育者具有主导作用。第三种是互为主体说。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为主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主客体的相互转化。可见关于主体的界定,学界还没有达成一致。这正反映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众说纷纭的一个侧面。这可能也就是俗话说的“大乱而大治”的一种境界吧!但愿随着研究共同体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能达成更多的共识。抛开那些无谓的争论,只为本书的需要,采用双主体说的观点来论述主体社会化的问题。

一、实现教育者社会化的途径

教育者是主体之一。虽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但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这是不受怀疑的。所以,先讨论一下教育者社会化的实现途径。当前存在着以下问题影响着教育者社会化进程的实现。

首先,教育者的观念转变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体现在,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缺少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工作的恒心。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可是现实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与自身的经济利益关联度很小的工作,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是高校同类人员中收入较低的一群人,如果教育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缺乏为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工作的恒心也就正常了。

其次,教育者的素质没有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与具体操作层面上都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极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提高相应的素质,来适应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当前还有相当数量的教育者喜欢停留在以前所具有的能力和经验的基础上,止步不前,沾沾自喜,不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差距意识,不能带头在素质提高上不断实践,而是故步自封,碌碌无为。

最后,教育者的实践能力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就是要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理性、重灌输的方法,转而以广泛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达到理论“灌输”的效果。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当然这些实践都是在教育者的主导下进行的),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过程。教育者要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自身的实践能力一定要不断增强。这体现在,一方面,教育者实践的意识要不断地增强。当发挥主导作用时,教育者要树立用实践的办法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意识,实现好教育过程社会化。另一方面,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也要不断增强。教育者要组织实践活动,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行为应该达到相应的状态。没有教育者先期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可以想见,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知、情、意、行转化过程中的力所不及的状态。正所谓:“教育者应该首先被教育。”因此,教育者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都要在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不断地增强。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实现教育者社会化的对策。首先,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氛围和创造条件为教育者志业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多方面支撑。主要体现在,高校党委应该在领导作用发挥中,出实招,办实事。第一,高校党委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难题,研讨相关工作等等。第二,高校党委要形成校内德育的良好空间,尤其要形成专业课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这些与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密切相关人群的育人氛围,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情的偏颇认识。第三,高校党委要取得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在薪资待遇、课酬、职称评聘等具体涉及人的利益的问题上,充分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特点(工作量不易量化,工作效果显效较慢,科研工作业绩形式单一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有一定的保护和激励措施,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这其中尤其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当然也包括专业课教师和各类服务人员),更加致力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其次,高校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教育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各种有效途径。这主要体现在,第一,高校要在对教育者的再培训和再学习上有相当的支持。大家都知道,高校对专业课教师的再培训和再学习工作是极为重视的,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都有相当的支撑和保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这个发展当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方向),教育者的再学习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否则,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贡献。第二,高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育者的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平台和条件。教育者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与受教育者的提高过程很相似,也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和有效的教育环节。这些教育环节的实施都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在教育者实践能力提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三,高校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育者认知水平的提高。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认知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认知的反映。因此,高校可以采用在职读研究生的办法,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可以采用在职培训、考察的办法,提高教育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度和判断力,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可以采用挂职锻炼的办法,有计划地选送教育者到机关、企业、街道等多种组织中挂职锻炼一段时间,让教育者亲自接触社会,以自己的感受结合所学的知识去判断、选择,提高教育者对社会的认知水平。

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社会化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就是大学生群体,它不像教育者的组成那么复杂。本节关注的问题是否可以转变为:“引导大学生实现社会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大学生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这样转变不但与前边的论述有重合的嫌疑,而且,也不是本节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本节要论述的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是从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角度,及其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教育社会化的帮助等方面进行论述,更多的是指向受教育者社会化观念的建构,而不是指向受教育者社会化的结果。虽然,本节中会不断地使用“大学生社会化”的词语,但是,这里不是从结果的角度而是从观念的角度来表述。这就与前文所论述的内容形成了必要的区分。

(一)大学生生存方式呈现出社会化特征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再也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隔绝社会的“伊甸园”了,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态势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就从学界公认的高校三大职能之一:服务社会这项职能来看,就充分反映了这个趋势。作为高校中的人,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在多方面呈现出社会化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对形成具有强烈社会化意识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作用巨大。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的社会化。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生不再把自己认为是“天之骄子”,而是回归为社会普通一员。他们不再把自己凌驾于社会之上,对社会现象针砭时弊,既不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般的豪迈青年,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对社会不理不睬,而是更加务实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他们愿意亲身实践,参加“三下乡”活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参加各种勤工助学活动,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良现象也能理性和理智地对待。这种从“天上”向“人间”的回归,正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也是他们的优势。这反映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社会化。

二是生活方式的社会化。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出社会化的特点。首先,他们不再把学生宿舍当作他们住宿的唯一场所(除学校强制之外)。许多学生在高年级时,以各种借口选择在社会上租房的住宿方式。其次,他们不再把学校食堂当作唯一的就餐渠道。很多学生每天都有多种办法解决就餐问题,他们会去学校附近的小吃店、快餐店,有的甚至去大酒店,通过聚餐的方式来放松身心,结交朋友。这些各式各样的餐饮机构为大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了另一个渠道。再次,大学生不再把校园当作他们娱乐的唯一空间。虽然,校园内的文化活动是他们的娱乐方式之一,但还有许多时候他们会选择到社会上的娱乐场所,去丰富他们的娱乐生活。最常见的是,他们会去网吧、游戏厅等(当然这些场所是不允许在校园内开设的)地方娱乐。还有的学生会采取到电影院看“大片”,到歌厅“K歌”,到迪厅“蹦迪”等社会青年常见的娱乐活动。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强烈的社会化特点。

三是校园活动的社会化。校园活动历来是大学生提高修养、陶冶心灵、休息娱乐的重要活动。传统校园活动从经费投入到场地、场所,参加人员都局限于校园内,然而,如今的校园活动却呈现出社会化的特点。首先,在经费的来源上,不再只有学校的资金支持。有些大型活动,学校的投入是小部分,更多的是社会企业的赞助。企业愿意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良好形象;学生活动也得到强力的资金支持,一举两得,企业和学校都乐此不疲。其次,从场地场所上,校园活动早已突破校园,把场地搬到了社会的大舞台上。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校园文化活动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地点变成养老院、博物馆等;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变成商品促销员、发放传单者、餐馆的服务生等。最后,从参与的人员来看,不仅有大学生和高校内部的人员参与,更多的活动需要社会上方方面面人物的广泛参与。比如高校广泛开展的讲座类活动,主讲人不再只是大学教授,而变成了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文体明星等等社会各界人士。这些人的广泛参与必然会带来社会的新视角、新思维,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活动的社会化。

四是学习方式的社会化。现今大学生的学习不再单纯地通过上课、自习、去图书馆、去实验室这些传统方式来完成,已经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他们的学习方式已融入社会。诸如,为了考计算机等级证书,他们去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学习计算机知识;为了学习外语的口语,考“雅思”等,他们去社会上的外语培训机构学习;为了考驾照,他们去驾校;为了获得其他各种“有用”的技能,他们会参加到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培训中去。在这些培训场合中,他们完全成了一名“社会人”,是社会的普通一员,以社会一员的身份接触他人,接触社会。学习方式的社会化,使他们与社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空前高涨。这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现出强烈的社会化特点。

(二)正确引导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的实现

大学生呈现出来的这些社会化特征,还多是自发的、个体的行为。对于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的主体来说,这些初步的、零散的社会化行为和特征是不能符合要求的。针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强烈社会参与意识,为了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的实现,“高校应针对学生社会参与意识高涨的这一特点,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及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变为自我成才的动力,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锻炼出辨别是非的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需用之才。”[1]具体要通过以下方面的引导实现受教育者的社会化。

一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大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这些活动一方面锻炼能力,另一方面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因此,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广受欢迎。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引导,能够有效地保证引导的覆盖面。这种引导以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出现,还能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二是各类媒体的引导。媒体包括社会媒体和校园媒体。社会媒体具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社会媒体包括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它们应主动配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制作节目,宣传报道优秀人物,实现对校园人的引导作用。党和政府在社会媒体的引导中要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锻炼成才。通过社会媒体的引导,努力帮助大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上的善恶美丑,增加辨识力。在校园媒体中,高校党委一定要积极主动建设好校园网、校园广播台、校报等校园媒体。大学生对校园媒体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因为它们就反映他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有时大学生自己就可能成为主角,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强。因此,校园媒体也要发挥好引导作用,这种引导的意义同样巨大。

三是政策的引导。这里也有两个层面的引导存在,就是发挥好社会有关政策和校内有关政策的引导作用。党和政府要发挥在社会政策引导上的作用,通过建立科学的选人机制、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等方式实现引导,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投身实践,全面发展。在校内有关政策的引导上,高校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学分制度体系,把各种社会化的活动和教育环节在学分体系中给予认定。学分是实施学分制高校学生毕业的标准,取得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因此,学分在学生成长道路选择上具有指向性、强制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通过学分地位的确定,把社会活动的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去引导和规范学生各种参与社会的行为。还要通过校内的评奖、评优等政策的制定,体现出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引导作用,引导他们按社会要求的标准,训练自己,努力成才。

第二节 教育目标的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方法和内容的社会化就会导致目标社会化的实现。因此,本文在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社会化中,通过内容与方法社会化的阐述来呈现目标的社会化。

一、内容社会化是基本保障

大学生现在生活在社会中,将来还要到社会中去奋斗、去成长、去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面对社会、正视社会、回应社会。这就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这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基本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实现面向社会、正视社会、回应社会,实际上就是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就是要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市场经济化的社会实际状况,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适应社会的要求。贴近生活就是要正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正视当代大学生生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生活在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在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氛围里所产生的现实困扰和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抓住生活的本质,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尽可能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贴近学生就是要回应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同时伴随着学习目的不明确的矛盾;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同时伴随着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表达的矛盾;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同时伴随着对现实政治冷漠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回应大学生生活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盼,把握学生脉搏,体现学生意愿。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应认真考量社会现实,认真研究大学生现状,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丰富。“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与时俱进,本该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既不合乎时代,也不适应社会,更不能与变化了的人的本质相适应,必然变成僵死的东西,完全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2]因此,通过内容的社会化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提供有力的支撑。那么,内容的社会化如何实现呢?

首先,要加强世界观教育。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决定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世界观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传统的世界观教育中正确的内容与方法,我们必须要保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中,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基本观点的教育,这是贴近实际的需要。现实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公民应具有的全球意识和大国心态等现实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是加强社会化的世界观教育的现实选择。

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是最现实的国情,也是最现实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教育又是和集体主义教育统一的。因此,社会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中一个重要的,带有政治属性的内容。社会主义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第一,要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性与价值取向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价值导向的一元性是指在社会理想、思想道德观念体系、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领域,全社会只允许一种思想理论体系作为它的指导思想和主导理论,不允许有其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同它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元主导地位。在坚持价值导向一元性的前提下,尊重和包容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做到一元主导和多样并存的辩证统一。第二,要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教育。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当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社会形态虽然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有所涉及,但是从来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是一项需要持续改革和不断完善的事业。加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教育就是让学生懂得这项事业的伟大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使他们能正确看待、分析、思考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现象,树立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指明他们成才的方向,保证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再次,要加强道德观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道德观教育上,要实现所谓的社会化,并不是简单地适应社会的现状,而是要看到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使命,要实现引领社会并超越社会。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着许多有违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现实,如集体主义思想淡化,强调个人奋斗;诚信意识淡漠,考试及论文作弊现象多发等。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引领大学生群体道德素质的方向,践行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而简单地去迎合社会现状,默许市场经济意识对大学生道德观形成的冲击,那种局面是十分可怕的。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加强树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意识,并使这些道德观念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

最后,要加强法制观念教育。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规则社会,是一个讲法制的社会,因此,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法制观念的公民。这也是现实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中,需要切实加强法制观念的教育。法制观是人们对法律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法制观不正确,人就容易违法犯罪。因为,学法、知法、懂法是一个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坚持法制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保证。受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法制教育从来不是基础教育关注的重点。甚至有时候,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者带头违法。这种现象经常表现在各种考试中,有的老师和学校片面追求优秀率或升学率,亲自设计并执行考试作弊行为,这就导致到大学后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频发。另外,当前我国法制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违法犯罪有的时候成本较低,违法现象比较多。这些违法事实的不良影响,对大学生法制观教育是一种消解。还有,现在的大学生,十几年后就会成为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在校时,不加强对他们的法制观教育,到时就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法制建设工作。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本着引导和超越社会的目标,必须要加强法制观教育。这也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方法社会化是根本要求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这是人的实践存在方式提出的要求。这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根本要求。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由此可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就是通过大学生广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的方法来实现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社会化的重要实现途径。因此,本节以较为充分研究和分析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寻找可行的渠道。

在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范本的研究框架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容易被忽略。教育者更多地愿意以自身的经验和感受去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认知,而不注意让受教育者去实践和体验教育情境中的感受,主动地把认知转化为感受,进而内化为意志和习惯,外化为行动。个体的经验是教育、接受教育、学习和理解的基础,没有个体的人生经验,任何教育、任何知识、任何方法都找不到与人的连接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就是要做到在充分关注学生主体性的需求,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类的活动,形成对社会的感性认知,形成内心的体验,寻找与自身既有生活经验的结合点,通过自身的判断,内化为新的认知。这就是理论界所说的“有意义的学习”。关于有意义的学习理论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一是奥苏伯尔(D.P.Ausebel)的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其含义为: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一种非人为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它是与机械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其二是罗杰斯(C.R.Rorgers)的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罗杰斯把学习区分为有意义和无意义两种,他所讲的有意义学习是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目的、需要具有相关性的学习。当学习者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需要相关时,学习积极性就高,效率也高。[4]无论是哪种有意义的学习的界说,都说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被尊重是激发学习者动力,深入学习者内心世界,引起学习者心灵共鸣的有效办法。社会实践活动要想实现教育效果,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重要保障。

其次,要关注方法的互动性。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中,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甚至于淡化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导性。毕竟受教者在产生共鸣的时候一定伴随矛盾的产生,伴随着自身判断上的取舍问题。这时,必须要有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在矛盾的十字路口,教育者去积极引领受教育者向正确的认知转变,这是我们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教育者要有效实现关键节点上的积极引领,就需要教育过程的互动。教育本来就是个互动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旨趣之一也是实现主体之间的互动。只有互动才能进一步强化正确认知的产生,没有互动而放任自流地让受教育者的认知“天马行空”,就失去了教育的根本目标。这种互动不是教育者“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的过程,而是在受教育者具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关注方法的互动性,是受教育者丰富经验获得的源泉,是实现教育者积极引导的条件。在采取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关注方法的互动性是十分必需和必要的。

最后,关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的应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化、信息化、传媒化的时代,以计算机、手机、电视构成的现代传媒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要时刻关注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和应用。现代传媒技术提供给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具有主体性突显、互动性突出、即时性和瞬变性突现的特点。主体性和互动性是我们所需要的,而那种即时性和瞬变性表现出来的肤浅性却是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努力避免的。关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就是要趋利避害,主动掌握和应用好现代传媒技术,发挥主体性突显、互动性突出的优势,弥补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方面的不足;就是要应用好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克服其肤浅性的弱点带来的影响。

当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会有许多的实现方式。不论什么方式,关注主体性、关注互动性,应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实现好主体性、互动性是具有根本性的指导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任何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 教育环境的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两部分。这两个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是主要的(由于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庭,我们就不论述家庭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当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也有影响,但此时应该是比较小的)。大学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大学和社会环境发生着重要的交互作用,大学生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反映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折射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活动大多在校园内进行,校园环境一方面受社会影响,反映社会的一些倾向。另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是由校园人的文化修养和思维习惯决定的,也深深受着大学传统定位的影响。这种独立性,即使在当今社会化程度很高的校园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从宏观方面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要求我们不断优化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功能。从微观方面来看,要求我们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发挥好校园环境独特的功能,实现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一、优化社会环境是基础

这里的社会环境是指在校园以外的环境,是高校存在其中的社会现实环境,是社会的大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具有优化教育环境的基础作用。考虑到教育者主体的可控程度,我们把范围限定在国内环境上。优化国内的社会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优化社会发展环境,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社会上的每个人,人尽其才,人人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由此可见,和谐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的基础。只有在和谐社会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化,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培养人的任务。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不仅是一个适应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超越社会的过程。大学生是和谐社会的分享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实践会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力量。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优化社会发展环境,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的结果和目标。

其次,优化大众传播环境,弘扬社会正气。“所谓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互联网、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对广泛的受众进行的信息传播过程。”[5]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一股强劲力量。由于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因此,在讨论大众传播环境的优化时,暂不考虑互联网中的情况,而在下文中单独讨论互联网环境的优化。在此,我们先讨论传统传播媒介所构成的大众传播环境的优化问题。优化大众传播环境要采取调控、引导和扶持相结合的方针,实现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这里所谓的控制是一种灵活式的控制,因为,大众传媒的生存在于对大众的吸引,吸引来源于活力。政府对大众传媒的过多控制是对活力的削弱,是吸引力的降低,这样更不利于发挥好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与正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可。”[6]因而,政府在发挥控制功能时,一定要注意做到积极调控、引导和扶持,活跃大众传媒,发挥好作用。所谓调控大众传媒就是把落后的、反动的、错误的观点和内容从大众传媒中去除;引导大众传媒就是通过政策和舆论去规范大众传媒的发展方向,引导大众传媒为弘扬社会正气服务;扶持大众传媒就是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法规时,要对那些为弘扬社会正气,净化社会环境起到应有作用的大众传媒给予一定的扶持,让它们健康发展、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对大众传媒的优胜劣汰。这些都是有效的控制方法。

再次,优化网络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空间。由互联网所构成的网络环境,已经形成一种虚拟的社会形态,具有社会的性质。因此,也可以认为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由于其突出的时代性、高科技性、新鲜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最爱。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超过了其他方面,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组成的这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虚拟世界中,大学生可以通过虚拟身份,以虚拟的方式进行虚拟的交往。交往主体隐匿真实身份和真实情感,这为大学生宣泄心理压力、表达自己的诉求、强化自我实现提供了平台和条件。他们可以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尝试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这也为社会丑恶现象的传播提供平台,“黄、赌、毒、骗”在网络上大行其道。这些现象严重地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败坏了社会风气。还有,网络容易导致现实的自我与虚拟的自我的分离,从而造成主体的双重人格和心理扭曲,甚至还会带来人格冷漠造成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的发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优化网络环境,用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阵地是现实的和迫切的任务。网络媒介比传统媒介的控制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政府投入更大的力量。要立足国情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有效做法,深入探索和遵循互联网发展的规律,改进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力推进互联网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形成有关部门依法管理、行业协会自我约束、企业依法运营的工作机制,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

二、完善校园环境具有现实价值

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中影响最大的环境,也是大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因此,完善校园环境,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完善校园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中绝不只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其他授课教师同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但是由于高校对大学教师“师德”要求和监督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大学教师脱离学生,只教书不育人的情况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把它当成一个包袱,完全扔给辅导员。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校园环境的优化。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存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问题。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普遍存在重视直接价值的实现,忽视不能带来直接价值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活动等。学习上普遍关心在就业中有直接作用的英语、计算机等技能型课程和反映专业能力等考试课程的学习,对于公共政治课,又是考查课的这类课程的重视普遍不高。这样,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普遍存在应付的心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类实践活动普遍存在逃避的心态,这些意识不利于良好校园环境的形成。我们应致力于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为优化校园环境打下基础。

第二,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后勤服务的质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因为,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社会公德作用明显,对于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作用巨大。他们看到整洁的校园就不忍心再随手乱扔废纸,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大学生生活在优美的校园,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感受,就会激发他们生活乐趣,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当前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感恩和报恩的意识不强。高质量的校园保洁服务;体贴、周到的就餐服务等等生活服务的内容,在满足学生生活必需的同时,也展示了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和关心。这对于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感,对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报恩意识作用明显。优质的后勤服务,还展现了一个组织对个体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后勤服务不只是单纯的服务与消费的关系,高质量的后勤服务会带来许多“附加值”。比如:对于特困生提供免费获得生活服务的机会,对于生病或过生日的学生免费提供相应的服务,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这些做法是高质量后勤服务的体现,是隐藏着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服务。还有在优质的后勤服务中,展现出来的后勤职工的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理性,“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职业精神,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会通过敬业的后勤职工语言和行为获得正向的信息,有利于形成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当然这种结果必须是以一支高素质的后勤服务人员队伍,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为基础。总之,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也是优化校园环境的必要举措。

第三,完善校园规章制度,提高法治意识。校园的规章制度具有校园法律的性质和地位。因此,对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增强制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严格执法,将在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传统的校园规章制度,无论是产生程序和文本的完备性及执行程序中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近几年,随着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的贯彻和执行,国家有关法律的颁布与实施,这种状况有了一些好转。但是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很多高校领导和教师中,权利意识浓重,法治意识不足;在很多学生中,遵从意识浓重,维权意识不足。这些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效果是一个巨大的消解,也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实施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完善校园规章制度,提高法治意识,是优化校园环境的基本需要。总之,完善校园环境就是要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传统“三育人”视野中,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三育人”实现的过程。这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内摆脱课堂授课的单一模式,走向校园,发挥校园每一个因素的育人作用,提高育人实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内摆脱孤立于学生生活的现状,实现每个生活环节的育人功能,实现社会化,提供强有力的环境基础。

第四节 社会化实现途径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在理论上已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必要的探析,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还应该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给予特别的关注。这几个问题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也是本文一直坚持的理论联系实践研究方法的体现。

一、政府发挥主体和保障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定义虽然在理论界还没有取得共识,但是,无论是把它理解为趋势或方向,还是理解为过程或手段,都有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与社会的结合,也就是要借助社会的力量来加强教育效果,完善教育方法。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7]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必须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有所作为,才能保证社会化的顺利实现。这些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就是高校中的教职工,受教育者就是大学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又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可以相互转化。无论怎样,这种认识还是把教育主体局限在校园中。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开阔了理论者和实践者的视野,把教育者的范围扩大到全社会。社会中的许多群体都可能起到教育作用。在这么多的教育者中,谁应该起到主体作用呢?政府作为一个集体,作为一级组织,应该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组织、设计、实施并导引方向的作用。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的教职员工就已经发挥着这个作用。而在社会化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面向社会,面对社会,只有高校教职工发挥主体作用就显得势单力薄了,因为,高校中的人要掌握和控制社会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正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政府应该发挥主体性作用提出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靠高校教师的说教,应当借助社会力量。同时社会尤其是掌控国家权力的集团,更应当主动发挥其辅助功能,在合适的情形下,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8]

政府发挥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个作用的发挥要靠国家公职人员,也就是党的各级干部来实现,因为,党员干部的形象和作风是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的具体化。党员干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风气,对社会风气具有引领作用。他们中存在的恶劣现象,如贪赃枉法、行贿受贿、生活腐化等问题,严重地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形象,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党和政府要通过加强干部队伍教育与管理等具体工作,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发挥好在社会风气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二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一刻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任何思想政治教育,也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9]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实现的重要基础。良好社会环境的创建,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精神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具有客观物质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包括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和人们建立的社会关系环境。所谓精神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作用更加重大。

社会环境是人的自觉活动的结果。社会环境是可以通过人的活动来优化的。经过优化后的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大。社会环境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净化社会环境。当前社会环境总体上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影响社会环境的因素还时有发生,如:道德失范、美丑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还很有“市场”。这些“毒瘤”都要通过净化社会环境来逐步地清除。二是净化社会风气,端正党风、政风、民风。社会风气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人群中相对稳定的习俗、风范,也可以表现为人的精神面貌和作风等。在我国社会风气主要体现在党风、政风和民风上。端正以上三个风气,对于净化社会风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社会文化产品形成的影响和社会舆论氛围。当前社会文化产品受利益驱使,有些文化发行单位不负责任地向社会推出低俗的文化产品,毒害了广大青少年,也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优秀的文化产品却能实现鼓舞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首先应抓好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社会舆论氛围具有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当前,媒体高度发达,以互联网普及为特点的现代媒体的发展,使媒体的渗透性格外增强。由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构成的社会舆论氛围无处不在。这样的社会舆论氛围对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对社会环境优化的途径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在优化社会环境中应该承担起主体的责任,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政府发挥保障作用

政府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发挥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资金保障和政策与法律保障两个层面。

首先,在资金上,政府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前,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金,通过学校拨款的方式基本能够得到保障。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社会化这样一个更大的系统工程,它的资金投入要远远大于局限于校园内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自身的力量,显然很难满足这个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一方面要面向社会、正视社会。这是观念层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对资金等物质保障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走向社会、走进社会,这是行动方面的问题。走向社会、走进社会必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实质性的联系。如: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大量的社会志愿服务,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等典型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障,否则寸步难行。这就需要政府在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基础上,特殊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物质支持,以保障此类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其次,在政策和法律层面,政府也要发挥保障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需要观念和视角的转变,这就要求高校的党政做出相应的转变。这个转变不可能是自发的,此时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促使高校党政实现这样的转变。从国家层面,党和政府已经在政策制定中给予了明晰的规定和引导。只是地方党政在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实现对高校的主动引导、积极督导,保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无论什么层次的高校都处在地方党和政府的政策影响下。地方政府有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高校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都有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同时,政府还应该从“立法”的角度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提供切实的法律支撑和保障。实际上,国外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发挥了这方面的作用。如美国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就从法律的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提供了保障,该法“不但要求学校要做到无毒品、暴力、武器、酒精和有良好的纪律与充满好学上进风气的场所,而且还要求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参与促使青少年增长社会知识、文化知识和感情的活动。”[10]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该法详细地对社区、社会各界、传媒、宗教等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作用的各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可见,开展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立法的保障方面,确实应该向其他国家学习。当前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成就使我国公民和各类组织的法律意识得到很大提高,任何事情如果缺乏法律的依据,都可能会受到质疑甚至抵制。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需要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与社会进行广泛的接触。通过实习、参观和调研等形式,去亲身感受现实的社会。但是,只要走进社会就需要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首先,社会中的一些相关组织或机构,由于缺少法律方面的强制规定,接受大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因为怕给自己添麻烦的思想,或者怕出事故给自己带来多余的责任。无论哪种猜测,这都与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有关。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在法律层面做出规定,一方面,规定有关组织和机构在大学生实践活动开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通过法律切实保障提供实践机会的组织和机构的权力不受损害。使大学生的实践类教育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律的保障。其次,在高校管理中,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保障,也存在着积极性不高问题。当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各类实践教育活动的有关法律制定方面还是空白。要改变这种局面,政府必须发挥主体作用,在法律层面提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强有力保障。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程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水平和效果,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参与。政府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政府发挥作用一定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影响,一定表现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进行社会化之前不同的样态,这样的结果是我们的期待。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并不是自由化,更不意味着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放任自流,相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要求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行强而有力的干预。而实施好这样强力干预的关键就是:政府在发挥作用过程中要明晰自身的定位和要实现的目标。虽然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具有主导作用,但是相对于政府来说,高校的控制力就显得微小了。因此,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一定要发挥主体、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发挥这些作用时,要努力克服“泛政治化”的冲动。

(三)找准政府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要发挥主体作用和保障作用。保障作用是指物质保障和政策法规的保障,这很容易使人理解它的着力点。当发挥主体作用时,在作用的着力点上就易使人产生歧义。因此,有必要在这里作为一个问题提出并解决。

政府发挥主体作用,更多的是在主体意识层面要有主动意识、责任意识,要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方向。在具体发挥作用时,一定要区别于高校和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找准着力点,而不是深入到高校中去,干涉具体的教育环节设计与实施或者代替高校发挥主体作用。以这样的判断为基础,我们得出,政府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应该是:政府努力抓好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一支优秀的干部和公务员队伍,发挥主体作用。干部队伍建设为什么会成为政府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呢?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成为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成为遵守社会法律的典范,成为社会公德的守护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干部队伍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是党和政府的根本职责之一。党和政府的工作,主要是靠各级干部和公务员来实施的,这里面包括各种政策和方针路线的制定与实施。这支队伍的素质如何关系到党的存亡。斯大林早就指出:“人才、干部是世界所有宝贵资本中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应该了解:在我们目前的条件下,干部决定一切。如果我们工业、农业、运输业和军队中拥有大量的优秀干部,那么我们的国家就将是不可战胜的。”[11]因此,党和政府要致力于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干部和公务员队伍,这是党和政府最根本的职责。

其次,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表现影响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综合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传统,集中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在社会中占据价值导向的主导地位。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现状影响到社会风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干部自身的行为表现。社会对干部和公务员都有一种美好的期待,这是国人具有浓烈的历史和民族情结的。这种期待通常转化为一种完美的要求,并可能成为民众判断自己行为的一种价值范本,成为民众个人行为的一种榜样。如果干部和公务员的行为有失社会规范,就可能产生一种仿效效应,民众就会形成习惯性地反问:“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进而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恶劣影响。还有,社会风气会通过形成社会心理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一个消极落后的社会心理环境则犹如一个染缸,会以一种外在的无形力量影响、腐蚀着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消解着人们的优良品质,逐渐使人们熏染上不良的思想和作风,使人们的心理向低层次退化。”[12]另一方面,干部和公务员队伍还是党和政府政策和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可能反映在政策和法规的指导思想或文本中,并在执行中外显出来,这些政策和法规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保障力量。综上,有什么样的干部队伍,干部有什么样的素质,决定着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可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根本性的作用。

最后,干部和公务员队伍中出现的违法犯罪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严重的政治上、权利上的腐败现象,它主要表现为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腐化堕落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地腐蚀了党的执政基础,严重地伤害了广大人民的感情,不加以根本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兴旺发达。因而,党和政府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教育广大干部,规范广大干部的行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廉政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为民、务实、守法、清廉、高效的干部队伍。

(四)防止工具化思维的产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大学生中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完成“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目标的根本途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是基本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工具的属性。正因为这样,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发挥作用时,要防止工具化思维的出现,避免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新落入孤立化的漩涡中。

工具化思维就是用工具理性来思考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法。工具化思维使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人作为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期冀,从而形成远离人,高高在上的局面,无论从目标和途径上都容易产生“假、大、空”的问题,导致陷入孤立化的陷阱,失去其赖以发挥作用的人的基础,有效性进一步下降。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党和政府通过设置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经得到较好的实现。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违背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和生态原则的现象,忽视个体需要及个体主体性,疏离社会心理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同社会心理环境之间发生着不小的冲突与矛盾。”[13]面对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面对全球化的国际格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解决这种困境的有益思路。那么,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如何发挥好作用,防止工具化思维的产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于这种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教育活动,党和政府除了继续坚持理论“灌输”的主渠道外,要注意通过隐形的、渗透式的途径发挥作用。这些途径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引导和习俗的力量。

“当我们进到一个信息时代时,就会发现自己不管愿意与否,主动抑或被动,都被各种文化所裹挟。”[14]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文化活动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对文化的有效引导是党和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乐于通过自身体验,反对刻板说教;乐于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人生目标。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作用非常强大。因此,党和政府要通过扶持主流文化的创作与发展,占领高校的文化阵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社会风气。还要通过政策和法规,积极干预和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克服大众文化的逐利性和娱乐性所带来的弊端。用大众文化这种乐于被大学生接受的文化方式,渗透进教育的内容,发挥教育作用。同时,党和政府要通过主动占领主流媒体,精心建设好主流媒体,还要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有力的资金注入,建设好校园传媒环境,实现主流媒体对校园传播渠道的“掌控”,更要积极约束和规范大众传媒。因此,对大众传媒给校园文化环境带来的影响要积极干预,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净化社会风气。因此,党和政府要控制社会舆论和文化市场,净化传媒环境,还要投入相当的物力和财力,辅之以政策的引导和保障,建设好校园内的各种媒体。通过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向,用习俗的力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习俗是经过人们的长期生产实践,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接纳的,自觉遵守的价值标准。习俗具有自发性的特征。为了克服习俗的自发性弱点,党和政府可以通过社会政策诱导的方式,努力树立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习俗。通过对富于献身精神、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具有良好社会主义道德的人物采取授予光荣称号,在各种媒体上宣传,给予相当的奖励与关怀的办法,引导人们向道德模范学习,树立社会主义道德;也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开展类似的活动,树立校园道德模范人物的方式,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引导校园优良习俗的形成。用习俗的规范力量,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总之,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发挥作用时,要通过引导、规范、控制等方式,以文化的渠道和习俗的力量实现好作用的发挥,避免用工具主义的理念去发挥作用。这样就使政府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通过控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的办法,实现政府作用的发挥。这样也就避免了工具化思维带来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孤立化问题。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化

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网络社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网民群体。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校园网络的普及,网络接入学生宿舍,网吧包围校园,校园被动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其中网络游戏用户达到3.3亿人,占网民人数六成以上。其中在校大学生是网民的生力军。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现实交往的重要补充,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活动与交往,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大学生之间的网络社会关系。迄今为止,这个数据还是一个不断增长的状况。据上海交通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校园网络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92.8%,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这里引用有关数据,意在说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必须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种新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去应对。尤其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来提高其实效性,就更不能绕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为,网络独特的吸引力,使网络生活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必须正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析

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大致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通过网络来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称,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载体,这是狭义的理解。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态,“它不是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简单搬家,不是简单的‘人灌’向‘网灌’的转换,也不是只要思想政治教育搬上网络,就增加吸引力,就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15]这包含有网上、网下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理念,这是一种广义的理解。本研究倾向于后一种认识。

在这个视域下,除了我们通常所能认识到的虚拟性、快捷性、多样性等特点之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其他突出的特点。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性。网络就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映像,正像其他媒体一样,是经过一定加工之后社会的一种反映。而且网络的特殊性在于它更接近于对现实社会的真切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真实的社会。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动性。网络的交互性是其根本特点之一,这当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提供了物质载体。尤其在主体之间的交流上,网络更是为我们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实现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体现出互动性。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控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可控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作用的重要保障。人们通常认为网络是一个“失控”地带。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再加上人们对网络社会本质认识的深化,网络已经不再是一个“失控”的阵地,也是可以被掌握和控制的。人们控制了网络这个物质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具有了可控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具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从两个“化”的关注重点来看,是相互区别的。网络化关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和应对等问题;而社会化是关注现实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工作方法的创新等问题。其次,这两个“化”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目标,具有相互促进性。现今社会“网络的出现,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把教育对象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原来教育内容一改严重滞后于时代的不同步现象,变得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式的教育空间,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6]这样就看出网络化与社会化是相互促进的。正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社会化的研究视域中,我们不能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排除在外,就是要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的过程。其目的是改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经济生活、网络政治生活和网络文化生活等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可见,网络化与社会化是密切联系的,网络化能促进社会化的更好实现,社会化必须具有网络化的意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社会化。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化的途径

由于网络社会已经事实存在着,在网络社会中如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必须给予关注的重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特殊的形态,其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也应具有特殊性。因此,我们尝试提出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认为,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培训专业人员、建设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渠道,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但是如果不用社会化的思维建设这些渠道,实现社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遇到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的困境,重新陷入孤立化。这一点从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点击率的统计数据中可见一斑,“调查显示,北京高校创办的32个宣传教育类网站,日均浏览量在3000人次以上的只有1个,师生中上过宣传教育网站的人数仅占总数的31.1%。”[17]截止2013年,全国约350所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但调查结果却显示,目前该类网站或网页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大,访问量较低:经常浏览者占9.8%,有时浏览者占35.8%,偶尔浏览者占48.7%,从未浏览者占13.6%。因此,为避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孤立化的出现,用社会化的思维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即依照社会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现实角色的整合。可见,社会化是大学生的期待,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以关注大学生这个期待的视角,去努力构建满足这种要求的社会化实现途径。

首先,加强各类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网站或网页的建设。在各类网站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导向作用和灌输功能是不容否定的,因此首先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补充。同时,也要加强其他服务于大学生成长的网站建设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风起云涌的时候,其他服务类网站建设的相对滞后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的教训,是我们必须汲取的。当时高校网络德育是一片红色的环境,让人眩目。同时,大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一些“叛逆”,实际的网络德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建设中,特别关注学生成长中困惑问题的解答,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等,既有引领性又有服务性的内容建设处于落后状态。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网页不仅内容单薄,信息量小,而且信息陈旧,更新滞后,缺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单纯的正向灌输,陈旧的网络内容、刻板的互动方式,导致了思想教育类网站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大。大学生认为,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缺乏的有五项:联系实际的内容(60.7%)、有效引导(45.3%)、与网民的沟通能力(43.1%)、广泛宣传(37.2%)和思想启迪(30.9%)。这些不足构成了思想教育类网站的最大缺陷。”[18]因此,我们要以服务的理念和咨询的理念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还要在服务类网站建设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学业、生活、就业等服务中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服务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引导和教育。

其次,要下大力气开发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游戏类软件。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方式。当前的网络游戏中,由于受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它们更多地去迎合受众简单娱乐的需要,娱乐性和刺激性充斥其中,有些国外开发的游戏还具有反动意识的渗透作用。为了防止通过游戏的方式造成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我们应在开发具有弘扬爱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各类游戏软件上下工夫,通过游戏式的生活方式影响和教育广大学生。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类似的游戏在网络上出现,但这远远不够丰富,没有形成有效的态势。教育类游戏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社会化视域下实践活动的再设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只在理论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进行探讨,从来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风格。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研究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这样就会促进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也一直秉承着这个宗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只在理论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进行探讨,从来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风格。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研究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这样就会促进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也一直秉承着这个宗旨。因此,在这里把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几个典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以介绍,并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理念下,对这几个典型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实施等环节进行再设计。以这些重新设计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走过了三十几年的历程,并且成为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一个品牌项目,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手段和生动的教材,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作贡献、受教育、长才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把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处理问题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又可以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和节俭意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这些论断为我们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无穷的动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既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又有学生发自内心了解社会的愿望而进行的进企业、进军营、进高新区活动,还有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开展的科学研究实践、技术咨询实践、社会调查实践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必然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实现社会实践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工作与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实现社会实践工作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的目标,必然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三课堂”(“第一课堂”指专业教学,“第二课堂”指校园文化)。

1.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它与学习书本知识的课堂教学一样是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口号与目标转入实际操作层面,切实取得效果的可行办法;同时也是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投身祖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用知识和能力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校园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其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再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途径。最后,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由片面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到面向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转变。社会实践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课堂。青年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学习、自觉地投身于伟大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中。

2.深化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利用好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论断又为我们深化社会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当前,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规范制度,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停留在学生活动的层面,从认识到行动上没有上升到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所有同学而言并不具备参与的强制性,也缺乏足够的稳定性,有部分同学对参加社会实践不够积极,也有部分学校组织不力。这些现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是不相称的。为了切实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的实现,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

第一,成立校级领导小组。学校统一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促进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协调和保障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健康地发展。第二,探索建立课外实践学分体系。社会实践学分是必须取得的学分,用教学制度对社会实践加以保障,以此来调动和规范同学们参与的行为,这样可以使社会实践深入到教学环节,成为一项制度化的常规工作,这将为社会实践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加强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在教学中,学校要明确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取得必须包含社会实践的内容,同时也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通过带领社会实践团队的方式完成授课内容。第四,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及深入开展都需要学校经费的支持。社会实践活动一旦成为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达到教育效果,教育投入是不可少的。另外,社会实践活动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活动,必然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

其次,切实加强服务职能建设,使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新的价值,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应该仅仅将重点放在参观与访问这些环节,而应该努力加强服务职能建设,以自身所学专长服务于实践当地时也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得到深化,实现知识的增值。同时,社会实践工作不仅仅是教育行为,它还可能为整个学校的发展发挥更多重要的作用。大学每年都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多组织一些博士、硕士进团队,他们很多人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或者导师都有一些科研成果。因此,社会实践有可能使学校在服务实践当地的同时,引进科研项目;也有可能使现有项目转化为生产力。这样,就实现了学校和地方共同进步的目标。

再次,开阔思路,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从目前的情况看,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仍是学校,学校有责任投入经费支持。但是,学校的投入必定有限,无法保证每个社会实践团队获得充足经费,因而影响社会实践的广泛开展。从另一方面来看,学校拨款也制约了一些团队的自主性,导致依赖心理的产生。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时代已经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大量商机,我们应开阔思路,坚决走社会化道路,从企业或当地政府取得赞助,以校内宣传或社会宣传的方式予以回报。因此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进程如何,必将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最后,积极引导,使广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投注更多热情。要保障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卓有成效,最根本的一点是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让他们热情参与。除了用学分体系的刚性保障外,还应该积极引导。一是榜样引导。每年在学生中评定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个人,用他们的事迹激发广大同学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二是政策引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各种评奖、评优中,年度考核中都有体现,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在工作量报酬上给予一定的体现,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就业引导。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把合适的大学生通过组织渠道,推荐到各种社会岗位中,因为社会实践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了解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有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能使更多的学生对社会实践投入更大的热情。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课余时间开展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四进社区”活动;另一类是大型公共活动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奥运会、全运会、世博会等)。由于后一类活动具有偶发性,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四进社区”活动中。

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四进社区”活动就是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联合发文,从2005年暑期开始开展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知识、文化和技能优势,利用寒暑假和平时课余时间深入到城市社区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实践服务活动。

“社区是现代社会的细胞。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以共同意识和利益为纽带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9]在我国,社区是一个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明确的一个概念。在计划经济年代城市居民的管理虽具有社区的雏形,但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一个单位的身份,是“单位人”,不具有“社会人”的属性。因此,城市社区发挥不了对城市居民的组织、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更谈不上教育的职能。而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四个多样化”的出现,更多的人由“单位人”而变成“社会人”。社区的各项职能被历史地凸显出来。这些职能当前表现为:组织居民、管理居民、服务居民。

社区通过三个职能的发挥,为其实现教育职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区通过各类优质的服务,展现了党和政府对民众的关心,赢得了民众的信任。社区的教育职能更多的是在服务中体现,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因而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效。当然,社区应该并经常开展显性的教育(这些教育大多是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就会大大降低,这样开展的显性教育实效性是突出的。以社区为平台开展的各种教育工作是十分必需和重要的。由于社区对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四进社区”活动在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居民法律意识,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满足城市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中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因此,做好“四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对大学生是一个锻炼,同时对社会文化建设也是一个促进,这也是实现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渗透,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超越。做好“四进社区”活动(也包括其他志愿服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

第一,要在高校的学分体系中给予志愿服务活动认定。当前国内高校大都实施了学分制管理体制,学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导向性和约束性的作用。设置志愿服务类学分,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也刚性地约束学生必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第二,要引导用人单位重视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在英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从事过志愿者服务成为了求职的一个重要砝码。许多学校会为其志愿者颁发志愿者证书,或提供志愿者服务时间的证明,这些证书或证明对学生找工作十分有利。”[20]如果能像英国那样,社会上形成对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经历的重视,尤其是用人单位这方面意识的提高,将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力开展。第三,要与学校所在地社区或政府形成共建关系,保证“四进社区”活动长期开展。这不仅能发挥大学生服务社区的功能,还能发掘社区的优秀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实现社区教育。国外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十分重视社区教育,在老布什提出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规定了社区教育和社区建设目标,要在16000个社区中首先建设好535个社区。[21]因此,高校应主动与当地政府就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共建关系,除了集中组织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之外,还要选择优秀大学生去社区挂职锻炼。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高校既实现了大学生服务社会,又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区教育。

(三)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最初是由贫困学生发起的,为服务家庭困难学生开展的一项活动。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勤工助学的学生组织非常活跃。勤工助学活动已经成为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而且与“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形成了互相补充的局面,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社会实践途径搭建了丰富的平台。因此,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美国的社会教育在这方面进行过有关尝试,这就是服务型学习。所谓“服务型学习,就是一种以服务为基础的学习活动。服务型学习要求服务与学习并重,融学习于服务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与综合素质。”[22]这些服务型学习可以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益服务、为社区发展服务等。美国的服务型学习为我们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做好勤工助学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转变观念,促进广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对于高校来说,勤工助学活动不应该只着重于贫困生的需要,在观念上应该按照满足广大学生需要的视野来组织、策划这类活动的实施,全面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要。其次,活动设计上要分层次,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低年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应以校园各种后勤服务为主,例如宿舍楼保洁员、教学楼管理员等。对于高年级学生,要以校园内的“高级”服务为主,比如各办公室的学生助理工作、各类经营场所的管理者等,也可以在校外有关单位从事一定复杂的具有技术和技能性质的工作,甚至到一些企业去兼职等。再次,建立专门的组织,负责勤工助学活动。当前有些高校成立了学生服务中心,有专人负责勤工助学工作,但还有许多学校未这样做。因此,高校应该站在培养人的高度,积极承担起这个职责,负责好活动的组织、实施和有关企业的合作,还要通过法律的渠道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安全。

以上几种典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我国高校普遍开展的,但是这些活动在高校之间开展得还不均衡,很多高校没有把这类活动纳入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上去思考、去设计。这说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意识的不足,也凸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要。因此,高校应主动抢占这类乐于被学生接受的社会实践活动阵地,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设计并实施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对实践活动开展实行有效调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总之,高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设计好实践活动,优化好授课方式,整合好校内外资源,占领好学生思想阵地,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懈努力。

注释:

[1]叶怀平、张莉、伍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浅论.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第2期,第57页

[2]杨凤.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党史文苑,2008,第9期,第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348页

[4]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301页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74页

[6]孙雁.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模式的建构.教育与职业,2009,第8期,第167页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780页

[8]戴春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应对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第1期,第87页

[9]仓道来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12页

[10]赵康太.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第4期,第48页

[11]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373页

[12]邱柏生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92页

[13]邱柏生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92页

[14]邱柏生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98页

[15]彭晓玲等.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第94页

[16]檀江林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第109页

[17]王荣发等.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第50页

[18]彭晓玲等.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第104页

[19]李游、朱松山.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实施模式的思考.求实,2008,第12期,第86页

[20]傅进军等.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课外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第188页

[21]李游、朱松山.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实施模式的思考.求实,2008,第12期,第88页

[22]刘金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第4期,第87-89页

同类推荐
  • 环境人类学

    环境人类学

    本书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性及其综合性,从人类、历史与环境,人类、社会与环境,及人类、科学与环境的角度对人类与社会环境问题进行论述。
  •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

    《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比较全面地对中国文学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弥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之缺撼。同时,开拓了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本书认为中国哲学作为独特的文化力量,影响着中国、又学的审美方式和语言表现形式。“兴”原来是礼仪活动中的行为仪式,作为审美概念,是从礼的领域转向了诗学领域,五行思想也使中国文学形成特有的审美性时空,而风水观念在山水诗中的运用,使自然山水在文本中成为理想化的、秩序化的存在,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
  • 中国语情年报(2015)

    中国语情年报(2015)

    《中国语情年报》(2015)在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内部简报《中国语情月报》基础上,精选较重要的语情信息,进行加工和分类编纂,从语言使用动态、语言资源保护、语言科技和语言服务、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语言教育和语言学术动态等视角集中反映2015年中国语情的基本状况,以期为学术研究提供历史资料,为政府制定相关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社会治理方略提供参考。
  • 母语传播概论

    母语传播概论

    在人类跨文化、跨国界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存在着一种极为普遍的传播形态——母语传播。由关锐和李智主编的《母语传播概论》从国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双重视角观照母语传播,理论与实践、学理与案例相结合,论述了母语传播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基本模式和作用、语言转换、文化对接及效果评估等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母语传播实践为例,介绍了母语传播的两大发展趋势——新媒体化趋势和本土化趋势。
  • 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

    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

    《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王为十年主持工作实践的提炼和总结,主要探讨了面对日益激烈的广播媒体竞争环境,如何从主持人的素质层面入手,提高主持人的竞争力,树立主持人品牌和品牌节目,从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媒体。《有所为:主持人与广播媒体竞争力》提供了作者一线主持实践的思考和心得,还有对广播媒体产业形式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着重阐述了面对当前及今后的媒体环境,作为广播节目的主体一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热门推荐
  • 女神的王牌特工

    女神的王牌特工

    曾经的当过特种兵王的林东,为了执行暗杀毒枭的任务,被组织开除,于是。回到家乡当了女神曲莹莹的王牌特工,于是,将京城扰的风生水起,尽在《女神的王牌特工》
  • 读者精品(心灵倾诉)

    读者精品(心灵倾诉)

    如今已是午夜人静,望望窗外,天上只有孤清一弯新月,地上白茫茫满铺的都是雪,炉中残火已熄只剩了灰烬,屋里又冷静又阴森;这世界呵!是我肠断心碎的世界;这时候呵!是我低泣哀号的时候。本书收集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心灵倾诉的故事。
  • 群穿闹翻天

    群穿闹翻天

    异世姻缘今世现。上一秒还不可一世的冷傲少爷,下一秒就爱上了用武力制服自己的小姐姐。为了救下这个清冷的小姐姐,大家集体穿来了异世。“我不要什么江山美人,我只要找到她!”“少爷...哦,太子,现在这情况由不得你呀!”“我不要做什么太子妃,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喜欢的人!”“在这里女人没有权利说‘不’!”辗转多时,两人终于在大婚之日再次相见。某爷自大成婚以来,就独宠小姐姐一人。宠的连乱臣贼子都看不下去了“快!快!无论用什么办法,一定要把他们送回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幸福像花儿一样

    幸福像花儿一样

    本书绕着某军区文工团舞蹈队里一位令人瞩目的女演员杜娟的情感命运展开。她在收到了两封求爱信,同时面对两个男人,三个人,两份爱情,一段曲折的别离情在深秋里种下了它的种子,再现了绿色军营里的悲欢离合,质朴感人。本书已拍摄成同名电视剧,由孙俪等主演。那一年秋天,文艺兵杜鹃同时收到了两封求爱信,一封来自风流倜傥的公子哥儿白扬,另一封来自少年沉稳的文化部干事林斌。同时面对两个男人,美丽的杜鹃犹如站在了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每一条路都诱人,每一条路也都莫测。现实没有给入犹豫的机会,杜鹃选择了两条路同时走。然而人是不能同时走两条路的,错误的开始将导致怎样的结局?等待着她的,将是那一年深秋里的苍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绝代风华妖狐倾世

    绝代风华妖狐倾世

    本来,他与黎夜就是匆匆的过客。一个是不入三界的狐帝,一个是仙界的太子。可千算万算,终究没有算到他也会落在黎夜手中,被他养在身边悉心照料了五年。他本来就生性孤傲,不愿与三界之人来往。但修为尽失,只能任人鱼肉。当落魄的他与被贬下凡的黎夜相遇,也许这便是缘分。他呆了五年,只是为了报答黎夜的相救之恩。可谁知,他终究是离不开的。逃离前的一吻就注定,他白旭是逃不掉的。[耽美(?????)]
  • 离之往之

    离之往之

    大龄情窦未初开兽医女和高大帅气精英投行男,先婚后爱,双向暗恋的可爱酸甜故事。从不知“喜欢”为何物,理智周全的她这辈子唯一一次冲动,就是和他相识不久就结婚。为何结婚,是谁先爱上,如何才能确认心意,这些谜题,逐一解开。
  • 规范内部审计的28个技巧

    规范内部审计的28个技巧

    ·审计无小事,本书将告诉你怎样在一个审计较为混乱无章的中小企业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审计系统,探寻适合中小企业的一套审计方法和制度·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没有监督就不成体系。如何建立审计规范、确立审计标准,本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更关键的是,它的故事性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简单的描述,平实的语言,日记式的导读,让你一看就明白,一用就上手。“新手”学习,“老手”回炉的内部审计宝典。
  • 乡事

    乡事

    入了腊月,宋师傅又开始烦躁不安了,起先不严重,还算理智。他吩咐家人说,小心点儿,谁也不要惹我,我火气要是上来了,六亲不认,保不准要干出多绝的事!一家人吐吐舌头,从此变得一个比一个乖,走路都蹑手蹑脚的,大气不敢出。腊月初七这天,宋师傅一大早起来穿衣服,棉裤直跟他闹别扭,好歹穿不进去。两条腿塞一条裤腿里了,能穿得进去吗?老婆儿瞅着他死乞白赖地跟棉裤较劲儿,哪敢吱声,在一旁急得团团转。他穿好衣服出门的时候,又出了一件怪事,刚刚推开门,不知为啥门又弹回来,“咣当”一家伙,不偏不倚地磕在他脑门上。他气坏了,骂了一声,又恶狠狠朝门踹了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