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Wu在电视里疲于应战的画面正被飓力能源公司的老板James Harrison尽收眼底。
在澳大利亚著名景点十二门徒的机场,Harrison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手机里的电视转播,一边又瞥了一眼神情紧张的中国员工Mark Ma,满意地说:“太棒了,说的都在点儿上了。你觉得怎么样,Mark?”
Mark犹豫一下,不置可否:“……希望Peter在那儿真能帮到他们吧。”
Mark Ma中文名叫马珂,三十六岁,样子长得憨厚老实,人还算帅气,一米八五的个头,在人群中还是挺玉树临风的,就是头围有点儿大,他一度怀疑是小时候劣质奶粉喝多了。正因为样子长得老实,在公司也没少受排挤。尤其是在澳洲公司,华人本来就少,想在职场晋升比登天还难。
马珂读完大学就到澳洲留学,研究生毕业后也没想回国,就留在这边工作。能进这家澳洲飓力能源公司,也是挤破头了。然而因为西方公司的“透明天花板”,对进入管理高层的华人数量有限制,马珂即使工作再努力也仍然只是公关部的一名小职员。他跟Peter才差了八岁,想熬出头太难了。
听着这个回答,Harrison笑了,他对Mark的反应一点儿不意外。公司就两个中国员工,除了正在非洲赈灾的Peter,就是这个Mark了。
Mark和Peter虽说同为中国人,Harrison看他们俩就像看两个星球的人。Peter野心勃勃,圆滑外向,一心追求成功。Peter是钻石王老五,如果不是澳洲的法律要求休假,他可以二十四小时工作。而Mark就大大不同了,他谦和沉默,老实本分,顾家孝顺,一副典型的东方好男人形象。Harrison私下甚至跟老婆打趣Mark,说这么个温和老实的男人,估计床上也是无趣乏味。
马珂见Harrison笑了一下,也赶紧跟着挤出一丝笑意。说起他和Peter的关系也有些一言难尽。他俩同是墨尔本大学毕业的,Peter比他高两届,在大学时也算风云人物。两人既是校友又同为中国人,论理关系应该比一般人近些。但Peter为人清高,只在意混入白人圈子,从不把他这个师弟放在眼里。圈子不同,强融也难。再加上他又是钻石王老五,而马珂早就拖家带口,两人的交集自然更少。
细说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既不近,又不能远,这个尺度拿捏起来确实有些费劲。两人虽同事多年,但马珂总感觉Peter在有意无意地防着他,工作上的重要项目从不分给他,这是让他最难受的地方。Peter住在高档社区,马珂的房子远离市中心,两人私下也没任何交往。有时马珂想,在Peter心中,他可能都不如Peter养的那条狗尊贵。
Mark突然意识到自己想远了,刚收回思绪,调好坐姿,正对上Harrison那对碧蓝的鹰眼。说不清那是怎样的一种眼神,这眼神总令Mark不自在地微微凛然……
马珂来澳洲都快十二年了,工作十年,职场混成这样他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到现在还一直拿工作签证,说起来这里面的故事又有些无奈。
墨尔本读完研究生后,马珂当时还并没想留下定居,只想先干几年再看看情况。主要是母亲身体不好,她担心马珂留澳洲后就不回来了,总说国外有什么好,哪儿都不如北京好,让他干几年挣点儿钱就回来。为此马珂也就没有申请永久居留身份(PR)。但老婆大人Judy喜欢墨尔本。
墨尔本是澳洲第二大城市,连续多年被评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这里气候宜人,碧海蓝天,一年四季温差不大,最重要的是没有雾霾,没有污染,自来水打开就能喝。从文化艺术层面的多元性,到大自然的风光之美,应有尽有。艺术、文化、娱乐、美食、购物和商业,样样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样一个鲜活多彩的城市,对Judy这样崇尚自然和人文气息的女青年有着致命吸引力。
还有一点,Judy看重的就是澳洲成熟的教育体系。迄今这里孕育了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全球最好的大学很多都在这里,而且可享受十二年公立学校免费入读。澳洲的教育体系已成为世界的标杆。如果孩子能在这里受教育,至少不用挤在国内恐怖的高考氛围里喘不过气。
澳洲本身是移民国家,对外来人口都比较包容,歧视没有那么鲜明。居民素质普遍比较高。癌症死亡率和发病率也是全球最低的。全民公立医院全部实行免费医疗,六十五岁退休就可以领取养老金。如果有了PR身份,即使没有工作也可以申请国家补贴,每个月还能领到相当于六千人民币的补助。上大学也可以贷款,还可以申请减免学费。如果大学毕业工作后的收入低于国家标准,国家也不会逼你还这个贷款。失业补贴、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都非常健全。如果你既没有工作,还生了一堆孩子,那么澳洲政府给你的补助就更多……这么优渥的条件,不得不让人心神向往。
最早马珂在一家华人电脑公司上班,华人老板对他比较照顾,那几年也还算过得舒心,觉得拿工作签也还好。三年前,公司倒闭了,老板介绍他去了飓力能源公司,像他这种工作签的外来户其实是很难进入这样的大公司的。幸好有中间人的关系,马珂的面试成绩又不错,才勉强进去。一开始还只是实习生的身份,老板Harrison看他工作一直还算卖力,才通融给他转了正。但对于Harrison,马珂总有些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又跟Peter完全不同,说不清的一种感觉,说害怕有点儿夸张;但说不怕,又有点儿自欺欺人。
两年前,马珂把父母接来墨尔本住了几个月,发生的一件小事令母亲对外国的“成见”立刻消了。那次马珂领着父母头一次出门坐公共汽车,那是墨尔本的一个小站,有十几个人排队等候上车,全是老头、老太太。这些人一个个慢悠悠地排着队,慢悠悠地买票,买票时还跟兼当售票员的司机慢悠悠地说话聊天。
母亲当时就诧异了,怎么这么慢!司机居然跟他们有说有笑,后面等候的人和车上坐着的乘客居然也没有一个人催的。想想这要在北京,追赶公共汽车时的百米冲刺那叫一个快啊,腿脚慢的真赶不上车。奋不顾身往车上挤的时候,身手那叫一个敏捷啊。可就是这样,还时常眼看着快要上车了,却被啪的一下关在门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车绝尘而去。母亲常常为这事回来气得发牢骚。
在墨尔本,看着这些慢腾腾的澳洲公共汽车,还有这些慢悠悠的澳洲人,母亲不解地问:“这么慢,‘四个现代化’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啊?”
马珂听了这话,当场都快笑喷了。他解释说:“人家澳洲早实现‘四个现代化’了,人家是发达国家。”
父亲也叹了一句:“哎哟,原来实不实现现代化,并不在于人人都拼了命似的往前赶呀!”
“是啊!”马珂说完,大家都哑然了。
从此母亲的观点改变了,她拉着马珂的手说:“马珂,你要不还是把居留权申请了吧。人家都实现‘四个现代化’了,比咱们强。”
马珂这才正式开始申请PR,让公司给做了担保。在澳洲,如果你没有PR身份,许多事都是难上加难,尤其是看病,全都得自费。有一次,马珂发烧去社区医院挂号,光挂号费就要了70澳元,相当于三百多人民币。这在国内都能挂上专家号了。发烧40度了,医生还不给打退烧针,血检、尿检又查不出什么问题,最后只得开了Panadol(必理通)。上次肠胃炎,大上次胃痛,医生开的全是Panadol,基本已经抗药性了。让医生换个药,医生只好拿起手机查Google……搞得马珂差点儿抑郁了。
还有一次,Judy突然在家晕倒,叫了辆救护车看急诊,光车费就花了八百多澳元。他印象中,国内叫个120也没那么贵。好不容易到了医院,还得排队,等了三个小时才看上病,结果医生只看了五分钟就开了药单,让马珂自己去药房买药。马珂一看药单差点儿没晕过去,就一种药:Panadol!
没有PR,就意味着你不能生病。不光是医疗,澳洲其他的一些福利政策也很难享受到。为此,老婆大人Judy总是意见颇多。
Judy于小然在墨尔本一家电影公司做特效,以她的条件申请PR也是不费力的事,但马珂不办,她也不能自己先办,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是这样的性格。但自从马珂进入飓力公司以后,她觉得这事也该提上日程了。如果在公司,你没有PR身份,不说随时可能丢掉饭碗,晋升根本没可能!虽说Judy不是那种势利的人,但三十多岁的年纪,她也想尽快稳定下来,有了PR至少心里踏实。
但这事老天也有点儿捉弄人。两年前他们申请PR的时候,赶上移民局搬家,竟然把他们之前的申请资料弄丢了;去年再申请的时候,有一份资料又弄错了。就这么阴差阳错,拖到今年还没办成。为这事,Judy着急上火,两人也没少吵架。
马珂倒自信满满,他觉得今年怎么也能申请下来了,不可能总那么点背。他今年已经三十六岁了,马上就要步入中年危机,在四十岁之前如果还没得到晋升,估计他的仕途就此打住了。虽说他也不是什么官迷,但总归面子上挂不住。
唉,抛开PR这事不说,性格上他也有软肋。用Judy的话说,谁叫你老实,嘴又笨,又不会拉关系。这话,马珂没有反驳,他承认,不仅Peter不把他放在眼里,老板Harrison更是从来没正眼瞧过他。但他从来没觉得这样的性格有问题,油头滑脑、八面玲珑的人他向来反感。
每次Judy挤对他老实时,他总是强词夺理道:“我这叫沉稳,懂吗,沉稳!”
多少次Judy让他提着东西去Peter家走动走动,马珂都充耳不闻。热脸贴冷屁股的事他可做不出来。后来Judy也想通了,当初就是因为马珂单纯的性格才吸引她,拍马屁、拉关系这种事情其实不光马珂做不出来,她自己也是打怵的。这样想着,她心里那个小鞭子也就放下了。
马珂虽说嘴笨,心里却有数,哪个老婆不希望自己的老公事业有成、功成名就,他又何尝不想夫贵妻荣,做出一番事业好好让老婆风光风光,只是职场的事并不是你努力了就有结果的。想到这一层他的心里就凉凉的。这种周身的凉意并不是Judy带给他的,反而是他自己给自己的压力。
谁知突然有一天,非洲那边闹地震了,Peter就这么被顺理成章地派了过去。接下来发生的事他想都没敢想——今天老板James Harrison居然找他谈话了。这个高大威猛,身材像一只熊的白人老板,今天谈话的语气、语速都格外让人如沐春风。虽然没有明着说要他接替Peter的职位,但话里话外是让他把公关部的工作抓起来。当时他的内心就沸腾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面上他还得保持自己一贯的沉稳,努力表示一定把Peter走后所有的工作都抓起来。
随着飓力能源公司和中国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马珂再一次察觉到了升职的希望。尤其是最近听说中国吕汉煤炭集团公司要来飓力考察,全公司就两个中国人,中文好的除了Peter就是他了,按理说这个接待任务应该义不容辞地交到马珂身上。这可是公司目前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如果他能顺利促成这次合作,那么升职加薪也是指日可待了。
这事他每天睡觉之前都会在床上辗转反侧一会儿,想到他升职后的可喜画面,自己都忍不住偷偷乐一下。
但这种好差事能轮到他头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