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万年前到1.3万年前,是那安人的旧石器时代,那安人在这一时期分化出现代三大人种。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还有出现过的其他人种,只是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
有别于人类及克力达人,那安人的不同人种也是那安人属以下的事实的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其中高人种和矮人种不能通过交配授精,而蓝人种同另外两大人种仅能生育出非雌非雄体的后代,且畸形儿比例很高。
除了体型和肤色差异,三大人种之间身体结构都没有明显差别。智力方面,虽然蓝人种确实略高一些,但并没有与后两者拉开明显差距。
在200万年的演进中,分化出不同人种,主要是地理隔绝的结果。在旧石器时代中早期,蓝人种的祖先定居于内陆平原地带,高人种居住在蓝山的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麓地带,而矮人种都生活在大陆的海岸。
三大人种中,身体条件最优越的是高人种。他们擅长攀缘,身体敏捷,力量强大。高人种一直过着半定居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所。他们对山体自然形成的洞穴加以改造而居。高人种是单个族群成员人数最少的人种,通常一个群落在五十人以下,而且不同群落间流动性较大,成员内部的情感纽带始终比较薄弱。
高人种在山中以狩猎为生,偶尔会采集野果为食,但他们的主要食谱里几乎都肉类。他们使用的石器打制水平很高,且习惯使用较沉重的钝形武器。在旧石器时代,高人种是最擅长布置陷阱的人种。他们也已经会织网捕猎,常会几个人协作从空中投入巨网罩住猎物。
高人种也是三大人种之中,在原始社会阶段,唯一直接猎捕过乃亚兽的种族。尤其在旧石器中晚期,乃亚兽在竞争中已完全处于劣势,被彻底驱离到了平原和海拔更高的山坡。高人种猎杀乃亚兽,很大程度是由于竞争关系。山中猎物数量有限,且擅长隐蔽,与乃亚兽食谱清单高度重合的高人种只有对其痛下杀手。
在旧石器时代,高人种能够制作出一类比较小型的投掷武器。具有代表性的是一根藤绳拴住两块石头的飞石索,便于随身携带,且捕捉猎物时,投掷精准。不过弓箭和标枪等更具杀伤力的武器都没有出现在他们的发明菜单中。
高人种已经掌握人工取火,但掌握程度非常初级,效率很低。而且已证实的结论是,他们几乎从未将火源当作攻击武器,而仅是作为烤肉和取暖使用。
从原始社会直到现在,高人种一直是种群数量最少的种族。他们虽然高大强壮,性情彪悍,狩猎时野性十足,但几乎也是最和平的人种。在旧石器时代,不同群落之间,几乎从不会发生冲突,更别提战争。以至于进入氏族时代,人种内部的氏族战争也罕有出现。
在旧石器时代,高人种族群内部追求绝对的平等。平等不仅体现在分配制度,也体现在成员关系上。他们平均分配所得食物,并且尽可能为每一个成员划拨相同强度的劳动。然而这样平等的分配关系,却往往不需要一个首领去维持。族群内部不选择首领,所有成员地位一概平行。高人种普遍采用一种逆向的方式保持族群的团结一致,那就是在全体成年成员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选择出一个最不受欢迎的成员,将其驱离出族群。被驱离者也许因不善于与他人团结协作;也许表露自私行为,而被周围人记住;也可能更加残酷的仅是因为他年老体衰,再无力为群体服务。总之,这些被驱离者必然拥有一个相同的特质,那就是无法与群体其他人平等相处。
高人种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是由群体对个体的专制替代个人的权力独领。但也许只是在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及族群规模下,才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不过这样的规则出现,也至少说明,每一个个体已经完整的扮演特定的角色,在群体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身份。
被驱离者必须无条件服从群体的决定,不过也许他不必立刻滑入悲惨的深渊。而是还有机会加入其他的族群。高人种的族群,总是对外来人持开放态度。尽管脱离群体者仍然有被新的群体剔除的更高风险,如果他“改邪归正”,还是有被长期容纳的可能。
高人种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形态,就像一艘特修斯之船,每一个族群流动性都比较大,族群内部血脉的凝聚力始终有限。所有人只注重活在当下,自由的承受爱的欲望的支配。他们情感纽带薄弱,不存在配偶,也几乎没有辈分的概念。族群内部群体婚制度,新添加的成员也可以去追求族群内任何异性,根本无需族内婚或者族外婚的规范。
不仅仅在原始社会,直至如今高人种聚集地的社会形态也一直落后于其他人种。这个先天身体条件最优越的种族,却一直是三大人种中最弱势的一方。他们自由而又安宁的生活方式总是非得等待进步的力量打破,但在原始社会徘徊不前,才是他们最幸福的时代。
矮人种主要居住在西半球的海岸,在东半球海岸也有零星分布。他们身材矮小,是形貌上同祖先那恩安兽最接近的人种。矮人种与高人种体型差异明显,通常一个成年矮人仅相当于十岁左右高人种儿童的身高。在原始社会,两个人种生活的地域自然隔离,几乎从来没有接触的机会。
在最初的历史中,沿海地带拥有最不适合那安人定居生活的生态环境。尽管这里有温暖的沙滩和常年凉爽的海风,但对于渴求更充足物质资源的原始人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
西半球的沿海地带,土质沙化,淡水资源有限,植被生长稀疏,陆地生物栖息地狭小。但对于决定定居的早期那安人来说,更不利的因素,来自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狂风和暴雨及其他灾害,可以随时给那安人制造灭顶之灾。
原始的矮人种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必须要感谢一种给予其栖息场所的植物——矮人树。矮人树因矮人而出名,实际却是非常高大的乔木,主干高约20-30米,垂直参天。矮人树和椰树非常相像,尤其是叶片和果实。但是它的树干却更加粗壮,主干平均直径约1.5米,最粗的底端直径达到3米。粗壮的主干承重能力极强。
矮人树广泛分布在南半球大陆的沿海地区以及岛屿之上。这得益于它的果实能够漂浮在海面,顺着洋流漂洋到各地的沙滩。
矮人树喜温暖潮湿的环境,不能耐受严寒也经不起酷热。蓝山大陆及爱神大陆沿海的气候非常适合其生长,而比较炎热热大陆仅在大陆南岸有少量分布。矮人树未能漂泊到北半球扎根,不过北半球的沿海和岛屿也有一种同它外形很像属于同一科的植物,名叫迪丽得树,直译则为巨人树。但是巨人树却像缩小三倍的矮人树,树干最高不过十米,至于它的名称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历史典故,将在以后述说。
跟矮人树不同,更喜潮热的环境的巨人树,在文明起源的里格大陆几乎不见踪影,在曼比大陆也仅有稀少数目,却在另外两大陆及北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岛屿上分布广泛。
矮人树坚实高大的身躯为原始矮人提供保护屏障。矮人通常会直接在树干上挖出一个洞窟,再在树洞外延搭建一个棚屋。他们搭建的棚屋取材于其他矮人树或者其他植物,建的非常简陋,只是用树枝或简单加工的木头支撑一个龙骨,再盖上树叶,以扩展矮人入住的空间。当****来袭时,矮人们会躲进树洞。他们建造的棚子很容易在风暴中摧毁,风暴平息后,他们再不厌其烦地重新搭建。
一棵矮人树,最多可容纳十个矮人居住。一个矮人种的聚落范围大概为两平方公里,在这一范围内,平均会长有十几棵矮人树。有些矮人树比较密集的地带,矮人的族群规模也会比较大,相反的,矮人树比较稀疏的地带,族群的规模也会比较小。
矮人的生活与矮人树不可分割。矮人树不仅为他们提供居住场所,其果实也是其重要的食品。沿海居住的矮人,擅长采集各种野果充饥。矮人树的果实,果肉饱满,汁水丰富,也是后来流行于那安人世界的美食。不过尽管它外形很像椰子,也有坚硬的果壳,但对于人类来讲,味道和椰子完全不相干。吃起来竟很苦涩,还有一种腐肉的酸味,而且它蓝绿色的汁水也让人作呕。
除了采集野果,矮人最重要的维生方式,就是捕鱼。矮人不仅是三大人种中天生善于游泳的人种,也是第一个造出船只航入海中的人种。当然在原始社会,那安人还不曾怀有驶进大海深处的梦想,矮人也仅是在浅海地带划船捕鱼。
矮人造船的材料也是矮人树,船只其实就是被挖空的树干制成的木舟。大一些的木舟有五六米长,能容纳十几个人,小一点的木舟差不多是正方形的,也能容纳两三个矮人。
矮人捕鱼的方式十分特别,他们既不是用竿诱钓,也不在海面撒网,而是从海上潜入水中,用编织的网兜套住鱼再拖上海面。矮人种不仅掌握了编织渔网的技术,而且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他们使用一种韧性极好的海草作为原材料,编织出的渔网孔径小而密集,结实牢固并且轻便耐用。每一个体单独地进行捕鱼操作,捕鱼的效率也很高。
海洋的资源丰富,但避免遭遇凶猛的海洋生物,矮人种通常只在浅海地带活动。在整个旧石器时代,矮人的生活一直比较丰足,却也十分辛劳,一生中有接近一半的时光都是在海上度过。
矮人的石器时代,用木器时代修饰也许更妥。海岸广布的卵石,限制了矮人们石器打造水平的提升。他们似乎把更多经历都用来制作木具。比如他们削出锋利的木标枪,就是他们的携手武器。
尽管木质易燃,不过海岸潮湿的环境以及温暖的气候,使火始终未能正式的进入矮人种的生活。对火的掌握并未能自发习得,而是直到1.3万年前,扩展了生存空间的蓝人种,将火石强行地带入了矮人的世界。
矮人种不会用火熏烤食物。不过有趣的是,他们也不打算永远直接生食鱼肉。矮人们经常会将刚刚捕捉上岸的活鱼裹在滚烫的沙子里,在阳光下暴晒,把鱼晒干再吃。鱼干比起鲜鱼拥有更长的储存时间,能在食物匮乏的时期,保持供应。
制约矮人种继续前进的,并不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种种生存挑战,而是他们必须依赖的生命之树。矮人树如此重要,但它的生长却非常缓慢,一旦砍伐就很难再生。许多族群走向末路,常因为对占有的矮人树的短视利用,也或者在与其他族群争夺这一稀缺资源时一败涂地。
矮人种虽然身材最小,确是在旧石器时代最好战斗的人种。矮人种的群体意识即强大又充满局限。他们会在为集体竞争领地时,义无反顾,直至牺牲生命也不退缩。但在和平的时期,又几乎没有个体会热衷于平分主义。矮人们各自获得食物,至多仅愿意在亲缘最近的直系血亲之间分享。也就是一棵矮人树上的那个家庭之间。
一棵矮人树上,通常会居住两代人,父母和子女。矮人种是唯一在原始社会时期确立一夫一妻制的那安人种族,甚至在阿达兰星两大智慧生命中都是独树一帜的。一对夫妻在一生的相伴中,会养育几个孩子。孩子在成年之前一直在父母身边,一起生活。但在成年之后则必须离开家庭之树,到附近的空置的矮人树组成新的家庭。
矮人的夫妻不仅忠贞,而且地位平等。假如配偶一方意外丧生,另一方只会在尽心将子女抚养成年之后,才会与其他异性结合继续繁育后代。这样的行为惯性被后来的文明逐渐打破,但古老的习俗依然被视为极崇高的美德。
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由十几棵矮人树家庭组合而成的族群,已经成为情感纽带紧密的氏族。家庭之间不仅有血缘上的羁绊,也是互相联姻的对象。不过,矮人种鲜有与外族通婚的习惯,仅仅在一个氏族人数扩张到不能容纳的程度,才会有矮人被迫离开家园,融入新的环境。
然而,氏族之间的竞争冲突,远远多于爱的分享和传递。这使得矮人种人口数量始终在低位徘徊。只不过他们还是比高人种数量要多。
在三大人种中,高人种体格最强健,身体最耐受严寒,飞行能力最强。矮人种听觉和嗅觉最发达,最耐热,最擅长游泳。尽管他们从最初就分别生活在山地和海岸,却并没有真正创立山地文明及海岸文明,或者至少可以说,不是他们独立开创的。
在大约1.3万年前,率先进入新石器时代的蓝人种掌握了优势和主动,将生存空间逐渐向内陆平原的外缘扩展。终于与另外两大人种交织了领域,并爆发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决定了以后的命运。
在蓝山,蓝人种占领了海拔更低,植被条件更好的山麓地带。而高人种则被驱赶至海拔更高,地形条件更恶劣,资源更稀少的地带。
在海岸,蓝人种推进的步伐一度十分缓慢。在与矮人种旷日持久地争斗了十几个世纪之后,才最终使矮人屈服。两个人种最终在很多地区实现了杂居生活。
矮人种比起高人种更深入地融进了蓝人种的文明之中。但从此以后,在漫长历史里,矮人种始终不能逃脱身处社会底层和倍受歧视的命运。
也有一些矮人的祖先,在整个种族被蓝人种的文明彻底吞噬之前,逃离到了大陆周边的岛屿上。在一些偏僻的岛屿几乎与世隔绝的存续下去,保留下了那安人古老原始的生活状态。
那安人的蓝人种又是什么样?他们是依靠什么战胜了另外两大人种,成为那安人的主宰一方?将会在以后章节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