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论语》中的《季氏篇》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可见,他的名与字号都出自治世经典。闻家对这个新生儿十分怜爱,期待着他能光宗耀祖。当父母送他入学读书时,就径直用了“闻多”两字。“一多”之名是闻一多自己在后来改的。
闻一多祖上是清末秀才,所以,闻家也是典型的乡绅人家,大家庭人口众多,子弟们接受旧式教育。在这个时代,代表中国社会主流文化气质的就是乡绅。中国早期留学生的家庭背景中,出身于乡绅之家也是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乡绅的子弟,经济上较为宽裕,而且乡绅作为地方上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方面的代表,最能够体现那个时期的主流文化。闻一多就在这个世家望族的环境之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闻一多5岁入私塾启蒙,学习《三字经》、《幼学琼林》、《尔雅》和《四书》,在极其严格的家教督促下,接受了启蒙教育。随着科举制度的废弃、新式学堂的建立,一多的祖父佐浚公仿照流行的学堂,办起了家塾,并起名“绵葛轩小学”。于是,闻一多又与自家的子弟在这儿读书,除了例课之外,还学习了国文、历史、博物、修身等课程。
闻一多自小就酷爱读书,每当门外来了花轿或龙灯的时候,别的孩子都会跑出去看热闹,只有闻一多依然坐在家里,不受干扰的安心看书,为此常常会得到祖父的夸奖。闻一多不仅在白天念书,晚上还随父亲(闻廷政)读《汉书》。一次,闻一多“数旁引日课中古事之相类者以为比,父大悦,自尔每夜必举书中名人言行以告之”。这些教育对闻一多的一生都有价值,他后来的成就,不能不说是受益于此。闻一多还是个兴趣广泛的孩子,他对绘画的兴趣尤为突出。他从父辈那里受到感染,学着作画。这发于自然的涂鸦,对闻一多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1910年,11岁的闻一多,来到武昌求学读书,被颇有名气的两湖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录取了。在这里无论是教材、方法,还是执教的教师,都与旧式学校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他可以读到当时代表新时代潮流的书刊。他的弟弟闻家驷曾回忆说,我们家庭“比较早地接受了新时代潮流的影响,在辛亥革命前夕就能阅读到《东方杂志》和《新民丛报》之类的书刊。”少年时期的闻一多喜欢读书和美术,这对于他的艺术气质方面的熏陶是十分重要并且具有深厚影响的。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闻一多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只在两湖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读了一年,辛亥革命中断了他的学业,也使他目睹了武昌起义的过程。当街上枪炮林立的时候,闻一多不但没有惊慌,反而异常兴奋,他把头后的辫子剪掉,决意与旧时代决裂,然而当时的局势并不明朗,清政府的军队时刻都会反扑。此时的闻一多不过12岁,自然没有想到那么多。不久,反动军队很快反扑了,武昌城中气氛紧张,形势危急。于是,学校关闭,闻一多随着避难的人群涌出城,返回了老家。
当这个孩子回到乡里的时候,大人们都用惊异的目光望着眼前剪了辫子的他。而他就像是凯旋归来的小战士,将有幸目睹的一切讲给人们听。后来,他还将看到的情形画成类似连环画的图画贴在墙上。不用说,这一历史事件已在年仅12岁的闻一多脑海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