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和巢湖之间的皖中平原上,有一个庐江县,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盛产粮食的富庶地区。然而,在近代社会黑暗的时期,这里却屡遭战火,深受官府的盘剥,百姓们守着“鱼米之乡”而过着贫苦的生活。
1836年11月18日,在安徽省庐江县北乡石嘴头村(今名丁家坎)一户贫苦的农民家中,丁汝昌降生人世。丁汝昌出生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向氏就死去了。丁汝昌是由其奶奶鲍太夫人抚养长大,1839年,他的奶奶也离开了他,那时的丁汝昌还不满3周岁,从此便与父亲丁灿勋相依为命。丁汝昌7岁时入乡私塾上学,由于当时庐江一带水灾严重,江潮倒灌,只上了三年学也就被迫辍学了。当时丁家坎村附近荒郊野外坟多地旷,丁汝昌常和村中小伙伴们在荒坟上做“打江山”之类的放牛娃游戏,年幼的丁汝昌时常能出奇制胜,占领山头,夺得“江山”。
连年的灾荒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更加贫困,丁汝昌8岁就被父亲送到别人家里当佣工。他小小的年纪就干上了被当地人认为最低贱的三种活:“放鸭子”、“引瞎子”、“摆渡子”,生活的劳累和人们鄙视的目光使他从小就产生了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稍大一些,他又到了当地的一家豆腐坊当学徒,但劳而无值,自己一个人勉强煳口,难以养活家庭。然而,更大的不幸还在后头,1851年,庐江地区不幸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饥谨遍地,他的父亲在饥病交加中去世,仅仅只有14岁的丁汝昌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没有了依靠,丁汝昌只好去给地主家干活。狠毒的地主婆欺负汝昌是个孤儿,让他干最脏最累的活,却只供他饭吃不给工钱,有时甚至饭也不让吃饱。世道的坎坷和不幸的遭遇使丁汝昌幼小的心灵滋生了反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