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亚洲非洲等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是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人-150人之间,或170人-265人之间。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其船舶种类大致可分为六种:
宝船。这种船是船队中最大的最主要的船舶,相当于当今旗舰或主力舰,为领导成员和外国使节所乘坐,为船队的核心。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仅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每次远航,由六十几艘宝船组成船队的主体,再加上其他船只共二百艘,组成了一支庞大的混合船队。郑和宝船是当时最了不起的海上“巨无霸”。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船体深12米,它的铁舵重4810公斤,将近三百人才能抬起来。大船载重量接近八千吨,一艘船可容纳千人。近代出土的一根舵杆就有11.07米,十几个人才能抬得动。船上的铁锚也特别大,用碗口粗的棕榈缆绳吊在船头,有七丈多长的杆,三丈多长的爪,八尺多高的环。一旦抛锚后,就能顶住海上的狂风巨浪。可以想象,它体态巍然,巨无匹敌,堪称万吨级木质宝船。《明史·兵志》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他的《游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中国船只用极大木料衔接,木料用巨钉钉牢,钉长为三腕尺。”
宝船是船队的指挥中心,往往只有船队的指挥官和外国使节才可以乘坐。宝船的设备和装饰也极其华美和精细,可以说是现代豪华海上游艇的前身。整个宝船甲板下面分四层,上面有三层。接近船底的两层,一层是压舱石,一层用来储备粮食和淡水;靠近甲板的两层供船员和侍卫居住。甲板上的第二层是官员卧舱,这也是整个宝船最舒适的一层,晃动最小,空气最好、视线也最好;甲板上第三层是工作间、高级客舱和导航瞭望的地方。
据《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记载:宝船就是个帅府,头门、仪门、官厅、穿堂、侧屋、书房,样样俱全。处处是雕梁画栋、象鼻挑檐。挑檐上还安了铜丝罗网,预防海鸟粪便弄脏。宝船还修成寺庙的模样,先是山门,然后是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里供奉着三尊古佛,两边还有木雕的十八罗汉,罗汉有七尺多高。旁边是禅堂,中间有宝座,宝座由一千瓣的金莲花组成。壁上画着诸神天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奇花异草等把宝船装饰得别有洞天。
宝船具有诸多功能和良好设备,船底用木板分隔成十多个舱,一舱漏水,其它舱不漏,便于堵漏和抢修,保证了郑和及其团队人员的安全,也使他们少吃不少苦头。
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少将潜心研究郑和宝船多年,他曾向媒体披露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郑和宝船的技术秘密:虽然史书记载的大号宝船据推算排水量近2万吨,但实际伴随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主要船型是“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1000余吨”的“二千料宝船”。这种宝船拥有在当时极为先进的工艺水平。
木帆船在海上的行动主要依靠风帆借助风力以及水手划水。在动力推进系统的这两个重要的环节郑和宝船都采用了独特的设计。首先,与当时欧洲帆船采用的分段软帆不同,郑和宝船使用了硬帆结构,帆篷面带有撑条。这种帆虽然较重升起费力,但郑和宝船却拥有极高的受风效率,使船速提高。并且桅杆不设固定横桁,适应海上风云突变,调戗转脚灵活,能有效利用多面来风。与船桨不同,郑和宝船在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这种长橹入水深,多人摇摆,橹在水下半旋转的动作类似今天的螺旋桨,推进效率较高。在无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相当航速,而且橹在船外的涉水面积小,适应在狭窄港湾拥挤水域航行。
郑和宝船采用的是底尖上阔,首昂艉高的船形。这种船形在恶劣海面控制平稳的性能较高,而且当时在船的底舱压载了土石,稳定性可以说在当时首屈一指。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郑和宝船还使用了梗水木和两舷披水板。这种面向船舷方向的木板可以进一步减小船体向两侧晃动的幅度。
郑和宝船还根据不同船型和航区在船的主尺度比例设计上也有所不同,以兼顾快速性和稳定性。大抵运输船强调平稳,而兵船更强调速度。郑和宝船的船体结构还有一个当时独一无二的设计就是设有多道横舱壁。用木板将船内隔成不同船舱,并且彼此密封。这样不仅加强了船的结构,而且具有分舱水密抗沉作用。这种设计还有利于分类载货。
开孔舵与巨锚船在海面航行主要靠船舵控制方向。郑和宝船的船舵采用可以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船在深水区航行,遇到大风浪或者乱流的时候,将舵叶下缘降到船底以下,可以使舵不受影响;而在浅水区航行或者锚泊时候则可将舵提升到高位,不致搁浅损伤舵叶。而且郑和宝船的船舵是平衡舵。这是继承宋代的发明,操控比较轻便,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开孔舵,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在郑和宝船上,带爪木杆石锭(锚)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普遍用在海船上,还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郑明介绍说,早在汉代,中华木帆船建造工艺就使用榫接铁钉综合技术。明代船舶工艺发展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中华古木帆船的尺度、吨位、性能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据史料记载:宝船大部分是位于南京城西北的龙江宝船厂建造的。宝船的制造,达到了古代制造业的顶峰。宝船用大杉、松树为材料,这些树木出产在湖广、四川一带。大树被砍伐后,要先编制成木筏,放进长江,然后顺流而下,漂流几个月以后,才到达长江下游的船场。一些贵重、坚硬的铁力木,甚至从云贵运来,它们的产地多在越南、缅甸和印度。几经周折才来到长江边的船坞。
在巨大的船坞里,上千工匠挥汗如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分工严密,共同为一个目标忙碌着,以高超的技术,建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船舶,接二连三地把它们送下海去。开往南海的大船形状像巨大的居室,船帆如同天上垂下的一片云。
郑和的船队出使远洋,每次航行上万里,历时一二年,穿越赤道,常常遇到风暴,也遇到过暗礁,可是每次宝船都能安全返航,是制造者选用了优质的原材料,是工匠们发挥了高超的制造技术水平,才保障了宝船的良好质量,也保证了郑和及其船队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不至于在狂风巨浪里折戟沉沙。
马船:又称马快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是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马匹等军需物资的兼用船。
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所需粮食和后勤供应物品,使船队沿途能得到充分的补给,相当于今日的干货补给船。
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全称战座船,是船队中的大型护航主力战船,为军事指挥人员及幕僚乘坐。亦可作为分遣护航舰队中的指挥船。
战船:船型比坐船小,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为专任护航和作战之用。
水船:为专门贮藏、运载淡水用的辅助船。
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可以说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
87年后,哥伦布的航海船队只有3艘船,载重量250吨,全队只有88人。93年后的达·伽马的航海船队才有4艘船,载重量120吨,全队160人。116年后,麦哲伦的航海船队也才有5艘船,载重量130吨。西方的航海探险家乘坐的小船与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简直无法相比。
关于郑和船队的具体队形,在《三宝太监西洋记》中有所述及,摘录如下:“每日行船,以四帅字号船为中军帐;以宝船三十二只为中军营,环绕帐外;以坐船三百号,分前后左右四营环绕中军营外。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前哨,出前营之前,以马船一百号实其后,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左哨,列于左,人字一撇撇开去,如鸟舒左翼;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列到左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号副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右哨,列于右,人字一捺捺开去,如鸟舒右翼。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到右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后哨,留后分二队,如燕尾形;马船一百号当其当;以粮船六十号从左哨头起,斜曳收到后哨头止,如人有左肋;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以粮船六十叼从右哨头起,斜曳收到后哨头止,如人有右肋;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
这种队形与现代舰船的大型编队的航行序列卫幕队形很相似。队形最前方有前卫成人字队(或雁行队),而主力舰(旗舰)的大本营居中,相当于中军帐,左右翼有展开的方位队,如鸟之舒两翼,大本营的主力舰周围还有卫舰任保卫、警戒之责。舰队的尾翼也有护卫舰警戒。这种船队的队形优点较多:由帅字号船组成的中军帐,处于队形的核心,能环视周围各船队形,便于实施统一指挥。它优于单一队形,如单纵队、双纵队或单横队队形,避免了队形过长或过宽,首尾、左右不能相顾的缺陷。船队的前后左右均有战船形成卫幕,有利于保卫中军帐及辅助船的安全。遇有战斗情况,位于四周的卫幕舰船易于展开迎敌。当遇有敌舰从队后来袭时,只要各船根据统一令,原地调头,首雁形分为为燕尾形,原来的后燕尾开变换为首雁形队,可使整编队迅速转成180度,以迎敌。
指挥一个庞大的特混编队的行动和通讯联络是密不可分的。在没有无线电通讯手段的十五世纪,所能用的海上通讯手段只有视觉通讯和听觉通讯,也就是靠旗、灯和音响信号。
从中军帐的帅船到外围的卫幕船,欲通畅无阻地传递信号,必须有严密的组织和严肃的纪律。据《西洋记》记载,郑和船队配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船队的通讯手段是:“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如遇敢有故纵,违误军情,因而偾事者,即时枭首示众”。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可见其通讯联络纪律的严格程度。
如今人们确认,郑和船队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战需要来进行编组的,在统一指挥下形成一支严密的船队,这是创造郑和成功远航的重要基础。这支科学、严密的船队在大海上缔造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