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一周年之际,倾情讴歌南水北调60年风雨历程的《南水魂》出版了。该著作对于世人更多地了解南水北调历史,了解淅川人民、南阳人民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历史贡献,具有重大意义。在此,我代表淅川县67万人民,对这本著作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
淅川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和楚文化的发祥地,曾孕育了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思想家范缜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淅川在工程建设中承担着独特的历史重担。南水北调中线初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淹没淅川362平方公里土地,占总淹没面积的一半,淅川老县城、14个集镇及大批基础设施被淹,有3万多名干部群众参加大坝建设,49人为此献出了生命。中线工程实施后,淅川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占新增淹没总面积的一半,各项淹没指标占库区两省六县市总淹没指标的一半,静态损失90多亿元。
60多年来,为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淅川人民竭忠尽智,全心全力,无怨无悔,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印,书写了一阕阕动人的篇章。淅川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圆满完成了移民迁安。淅川移民搬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历时半个多世纪,先后动迁36.7万人,是中国水利移民第一县。丹江口1水库建设,淅川搬迁20.2万人,动迁人口占库区搬迁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淅川再次动迁16.5万人,动迁人口占库区搬迁总人口41.5%,是河南省唯一的移民迁出县、第三安置大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有力指挥下,经过艰辛努力,淅川圆满完成移民迁安任务,实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冶目标,创造了移民工作的“淅川奇迹冶”淅川移民精神冶,得到李克强总理的充分肯定,多次被国调办和省市党委、政府表彰、奖励、记功。
二是全力服务工程建设。淅川境内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有两项:渠首枢纽工程(包括一座电站)、全长14.4公里的总干渠淅川段工程。渠首枢纽工程位于原闸下游80米处,主要包括上游引渠护坡、引水闸和电站三部分。总干渠淅川段开口最大、下挖最深、单标投资最大、拆迁任务最重。为服务工程建设,县委、政府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指挥机构,组建了工作队伍,出台了奖惩措施,并多次召开现场协调会,排查解决影响施工问题,为中线工程施工创造一流环境。5次工程用地征迁,均超前圆满完成任务,共搬迁群众220户1200人,拆迁房屋近7.5万平方米,征地1.7万亩,拆迁单位11家,建成居民点三个,被誉为“渠首速度冶,淅川被评为全国南水北调干线征迁工作先进集体。
三是确保一库清水北送。淅川县委、政府把确保水质安全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要求全县干部“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进碧水中冶。先后关停污染企业350家,强力推进现存企业环保升级,加快污水厂、垃圾场建设;大力发展沼气,推广配方施肥,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坚持以每年1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绿化,造林面积连续8年居全省县级第一,淅川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冶;持之以恒推进小流域治理,农建工作连续9年获得省”红旗渠精神杯冶,被评为“全国农建百强县冶;坚持不懈整治库区生态环境,取缔养鱼网箱4万多箱、关闭畜禽养殖企业300多家,库区餐饮船全部取缔,并成立2000多人的护水队对河道和库区垃圾、漂浮物进行经常性打捞清理,水源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目前,丹江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域类水质,符合调水要求。
南水北调的成功实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典型论证。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淅川人民和千千万万建设者、奉献者一起,铸就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冶的南水北调精神,这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南水北调精神,打造南水北调文化,不仅是对几代南水北调人披肝沥胆、忘我奉献的深情讴歌和怀念,而且能够在全社会展示淅川、南阳和中原儿女敢于担当、拼搏开拓的形象,激发起全国人民奋力建设新家园的豪情壮志。”
作为南水北调精神的发源地、生长地和展示地,我们将继承发扬南水北调精神,坚持建设水清民富县强新淅川的目标不动摇,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子不动摇,忠诚担当,锐意进取,再接再厉,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确保移民群众安稳致富,为“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冶建设贡献力量!
卢捍卫
(作者为中共淅川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