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夜高空,澄明万里,繁星点点,无边无际。一条银白色的星带横贯苍穹,把浩浩长空一分为二,形如一条波光粼粼的大河,在静谧深邃的夜空中缓缓流淌,闪闪烁烁,铺设出天宇间一道奇特的风景。那份宁静,那份亮丽,那份热情,那份大气,那份壮美,那份豁然,从密密麻麻的漫漫星空飘然而至,翩翩而下,停在眉梢,留在心头……
其长无尽、往复无穷的渺渺银河系,珍藏着远古洪荒,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得以安身立命的地方,被人类真挚地赋予“天河冶的美誉。上下四方,古往今来,这条想象中奔腾不息、永不衰竭的大河,给人类带来多少遐思奇想,留下多少优美动人的奇妙传说,锻造出多少动人心魄的壮丽华章!
《诗经·大雅·云汉》有云:“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冶天人相通,天地相连。
天上一条无际长河,
地上一座中线渠首!
天河是天堂永恒的风景,
渠首是人间舒展的天河!
渠首,意为一渠之首,是一条灏灏大渠扬波计程、奔腾起步的地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就是南水北调中线渠水开始奔腾跳跃、激情北去的地方。如果说,全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是一条腾云吐雾的巨龙,中线渠首,就是这条巨龙之首,是这条巨龙身上最璀璨亮丽、耀眼夺目、色彩瑰丽的地方。横贯于豫西南阳至首都北京的南水北调京宛大运河,因其调水长度为当今世界自流引水之最被冠以“天下第一渠冶的名号,中线渠首则因其磅礴壮丽、气势恢宏被誉为“天下第一渠首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调水,始于渠首。2014年12月12日,清冽甘甜的丹江水从中线渠首的龙口中汹涌而出,浪沸涛急,波绿烟碧,一路喧腾,一路欢歌,一路泼洒,阔别中原大地,浩浩北上京津,流进天津西河闸,融入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的碧水蓝天……
中线渠首,是丹江口水库引丹渠首工程的通俗叫法,包括库区引渠、渠首闸、引丹总干渠和下洼枢纽四个部分,与曾经有着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之称的丹江口水库相连相通,相携相拥,相伴相依,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时任水电部副部长、后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正英的说法,是丹江口水库的阔大“后门冶。
中线渠首工程总长12.35公里,宽度在200~600米,占地面积9000多亩,涉及原来南阳地区淅川县和邓县的3个人民公社、8个生产大队,从库区引渠到下洼枢纽,依次为淅川县的香花公社杨湾大队,邓县九重公社的申岗、张冲、陶岔、武店、程营、水闸大队,彭桥公社的下洼大队。
中线渠首工程建成后,引丹大渠从原来一些生产大队的村子中间横穿而过。由于水深渠宽,相互阻隔,人们往来不便,这些生产大队只好重新划定。加上后来的行政区划调整,目前在渠首工程范围内共有12个行政村,分别是:淅川县香花镇的杜寨、南王营、张义岗村,九重镇的桦栎扒、张冲、陶岔、张家、孙营、程营、张河、水寨村,邓州市彭桥镇的林山村。
虽然中线渠首工程逶迤绵长,沿途流经的村庄众多,但最主要的工程建筑物渠首大闸,则建在淅川县九重镇的陶岔村境内。因此在人们的习惯称谓中,也把中线渠首称作“陶岔渠首冶;因其水源来自于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也被称作“引丹渠首冶。
陶岔渠首既具有一般水利工程的引水调水功能,又不同于一般库区引水工程,不仅是丹江水与丹江口水库惜别分手的“总开关冶,更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始源头,是京津和华北人民的巨大“水龙头冶。在这个“水龙头冶内,珍藏着京津和华北人民的生命之水、希望之水。虽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此后30年内都没有开工建设,作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四大关键性环节之一,渠首工程在40年前就建成了!
2003年后,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全面展开,中线渠首日益为世人所知,成为南阳市乃至河南省一张色彩绚丽的名片。中央电视台午间《天气预报》节目预报河南省会郑州的天气,也专门选用过陶岔渠首的画面,以此作为河南省会的标志,作为整个河南省的标志。其优美的造型和磅礴的气势,神奇的景致和迷人的风光,令人赏心悦目,遐思联翩,吸引着无数游人到此观光游览,击节咏叹。
2011年9月23日,南阳盆地风清气爽,丰收在望。北京市党政代表团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市长郭金龙的率领下,代表北京市近2000万人民,来到南阳市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工作。站在陶岔渠首高地,沐浴着金秋灿烂的阳光,体味着山花浓浓的清香,代表团成员认真听取了中线渠首建设情况的介绍,并不住点头赞许。
刘淇书记深深为渠首人民在南水北调中展现出来的牺牲奉献精神所打动,激昂深情的动人诗篇在刘书记笔下一挥而就:
南水北送真辉煌,
最动情是离故乡。
清水滋润京城日,
共赞豫宛好儿郎。
豫是河南省的简称,宛是南阳市的简称,豫宛好儿郎,就是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中原好儿郎。而40年前拼搏鏖战于三山大地的渠首建设者,无疑是豫宛儿郎最典型的代表,最精彩的缩影,最可敬的榜样!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胜利通水,陶岔渠首也以崭新的仪容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其原有部分水工建筑物,包括40年前渠首建设者倾心修建的5孔渠首大闸,都成了风中的鹅毛、断线的风筝,变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从世人的视线中完全消失,只留下一幅幅令人怦然心动的风景图片。为了记住当年30万渠首建设者的惊天壮举,记住天下第一渠首辉煌夺目的现在和过去,这里首先要用一点笔墨,为煌煌渠首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库区引渠绽异彩
库区引渠是中线渠首工程的主要引水通道,是丹江水与丹江口水库多情拥抱吻别的地方,柳绿柏翠,水碧天蓝,波光涟涟,柔情拳拳。
库区引渠,就是在丹江口水库库区范围内,由库水边到渠首闸之间所开挖的引水渠道,位于丹江口水库的东北部边缘,起点为紧傍丹江口水库的九重镇张义岗自然村,终点为修建渠首闸的陶岔村叶营自然村。库区引渠总长4.4公里,它由原南阳地区邓县(今邓州市)的民工用3年半时间开挖修建,动工于1969年元月,竣工于1972年6月。
库区引渠为东西走向,由西向东,南边是朱连山,北边是汤山,沿两山之间的山沟深挖而成。渠道边坡在1:3~1:4.5,即渠坡的斜度在20~30度;渠底高程140米(以上海吴淞口零点起算,下同)。渠深根据原来的地势高低不同,开挖深度也不相同,最浅处挖深12米,刚好是4层楼的高度;最深处挖深47米,足足有15层楼的高度。渠底宽度在30~35米,渠口宽度根据渠深不同,最窄处150米,最宽处500米。在丹江口水库库水位148.5米的时候,库区引渠过水能力500立方米/秒。不算因处理滑坡而移动的土石方,库区引渠的工程设计施工量即达到880万立方米。
库区引渠与其说是一条浩浩大渠,毋宁说是一条滔滔大江。清纯碧透的丹江水在人工开凿的大江中碧波涟漪,风光旖旎,舒心惬意地随风荡漾。为防止渠坡泥土下滑淤塞渠道,保证水清堤固,渠首建设者在渠首闸前3公里、高程145~156米的渠坡上,采用砌石护坡,同时每隔5~6米设戗台一级,沿坡面修建排水沟,上下相通,左右相连,以利积水排泄;在156米高程以上的坡面种植草皮,在两岸渠道30米范围内种植树木,防止泥土下滑,保护渠道安全。
在库区引渠3050米处的淅川县南王营村境内,建有湖北省清泉沟引水渠首枢纽工程。该项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库内引渠、进水闸、输水隧道。整个工程由湖北省1万多名民工用5年时间修建而成。
清泉沟引水工程最抢眼的亮点是清泉沟输水隧道。该隧道全长6776米,以邓州市境内的朱连山北麓为起点,洞穿朱连山,之后进入湖北省境内,被誉为“地下长龙冶。隧洞高宽均为7米,过水能力100立方米/秒,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可谓一洞穿两省,一渠连三县。隧洞进口处设塔式进水闸一座,外观很像过去供应自来水的老式水塔。进水闸塔高32.5米,塔顶高程175米,塔内径9.2米,内置2扇巨大的平板闸门和1扇检修门,构思奇特,建造别致,高大巍峨,颇为壮观。
为了建造清泉沟输水隧道,湖北省的施工人员付出了巨大牺牲,仅在一次暴雨透水事故中,就有很多很多名男女民工同时遇难。用“很多很多冶来形容,是因为具体数字说法不一。按照一些文字材料上所说,遇难者为62人,但按一些亲历者所说,则超过了这个数字!
由于建造的输水隧道很长,洞内的空气含氧量不足,施工人员不能正常施工。为保证洞内的空气质量,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施工人员在隧道上方的山冈上,开凿出不少竖井,与下面正在施工的隧道相互连通,起着通气孔的作用,引进了新鲜氧气。但由于经验不足,缺乏防护措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1972年7月1日上午8时,为了以更快的掘进速度向建党51周年献礼, 1000多名民工赶早在隧道内边吃饭边鏖战,十分罕见的大暴雨突然从天而降。因山陡水大,山洪排泄不及,数万立方米洪水顷刻之间从南北3个洞口同时直灌下来,施工隧道瞬间被洪水填满,民工被堵在洞内,淹进了水中。通气孔变成进水孔,换气洞变成要命洞,造成众多施工者罹难,受伤者不计其数。其境况惨不忍睹、不可名状,令人悲恸不已。
透水事故迅即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官兵奉命驾驶救生快艇,沿丹江直奔清泉沟,火速赶赴事故现场开展救援。在库区引渠内施工的很多河南民工,在时任南阳地区引丹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曹嘉信的带领下,也参与了这场惨烈的救援行动,帮助湖北方面清理现场,料理后事,同时在心中留下了终生挥之不去的惨痛记忆。
1974年初,湖北襄阳报社记者李德复等人以清泉沟隧洞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地下长龙》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首次印刷就达到75万册!据说,除了名噪一时的浩然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当时全国其他小说的印刷数量都在《地下长龙》之下。实话实说——《地下长龙》的发行量如此之好,不是在于写作水平,而是在于写作题材。
在清泉沟引水渠的上游,紧临清泉沟引水渠首枢纽工程的进口处,建有河南、湖北两省共用的清泉沟抽水泵站。建设泵站的目的,是解决襄北和南阳地区数县市的干旱缺水问题。泵站为国家和河南省、湖北省三方共同投资建设,由泵站、节制闸、引水渠、橡胶挡水坝及变电站等建筑物组成,最低抽水位136米,可在丹江口水库枯水年度提水供豫鄂灌区灌溉使用。
清泉沟引水工程风景如画,俏丽俊秀,是库区引渠内的重要工程项目,建筑物漂亮美观,高架桥凌空飞渡,丹江水波平如镜,朱连山倒映水中。真个是百灵戏牡丹——鸟语花香,节日的礼花——万紫千红,画出了中线渠首一道沁人心脾的彩色风景线。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成,丹江口水库最高库水位抬高到170米,最低水位也将保持在150米,清泉沟泵站匡济豫鄂灌区的使命就此终结。清泉沟抽水泵站的所有建筑物连同其名号一起,依依难舍但却是永久地没入到浩瀚无际的丹江水底。
巍峨壮观渠首闸
渠首闸是丹江水与丹江口水库激情握手分别的地方,银龙飞舞,气势如虹,浪花滚滚,涛声隆隆。
渠首闸位于陶岔村北边汤山和禹山之间的垭口——石盘岗上,闸前西接库区引渠,闸后东连绵延如带的引丹总干渠,系劈开丹江与唐白河分水岭建造而成,由进水闸、土石坝和上下游衔接段三个部分组成。渠首闸建设动工于1969年元月,竣工于1973年10月,共完成工程施工量155万立方米,其中土方133万立方米,石方20万立方米,混凝土21687立方米,由邓州市的民工负责闸基开挖等基础性施工,南阳地区水利工程队负责工程建筑施工。整个工程建设历时4年半时间。
昔日的陶岔渠首进水闸,是一座规模宏大、蔚为壮观的水工建筑物,总长148米,高近32米,曾是中线渠首工程最具代表性、最有沧桑感的标志性建筑。渠首大闸闸宽(挡水宽度)42米,闸长(顺渠道长度)28米,闸底高程140米,闸顶高程与当时的丹江口大坝坝高相同,也为162米。闸顶上方建有11间闸房和1间移动铁板式检修平板闸房,闸房高约10米。大闸为5孔涵洞式结构,安装巨型弧形钢闸门5扇,每个闸门孔宽6米,是两间房屋的宽度,孔高6.7米,是两层楼房的高度;配5台2伊37.5吨固定式卷扬机。大闸门前有检修平板闸门一扇,配50吨门式启闭机一台,供渠首大闸日常检修之用。
渠首闸后,在5孔巨型闸门的上方,曾经书写着5个耀眼的红色大字:“引汉渠首闸冶,每个字有两米见方,是从毛泽东主席的书法作品中精选集锦而成,既遒劲有力,健拔雄伟,又俏俊飘逸,骨神兼备。虽经几十年的雨打风吹、雪浸霜摧,“引汉渠首闸冶5个大字却依然鲜红如初,熠熠生辉。在闸孔上方至闸房中间,为一个十几米高的斜坡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开工后,人们又在这个斜坡段的上半部分,书写了8个方方正正的大字: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每个大字有10平方米左右,白底红字,庄严凝重,显眼醒目,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
在5孔渠首进水闸的南北两边,是两堵坚固巍峨的土石大坝,把渠首大闸与汤、禹二山紧紧连接在一起。大坝总长106米,北边称左岸大坝,长50米,顶宽6米;南边称右岸大坝,长56米,顶宽6~10米。从闸后望去,整个渠首闸建筑物高出水面25米以上,巍峨高耸,浑然一体,在碧水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卓尔不凡,和谐美观,恰似一堵钢浇铁铸的铁壁铜墙,岿然耸立于滔滔碧水之上。
丹江口水库大坝要抵挡几百亿立方米库水的冲击,在水利工程建筑级别上属于玉等。渠首闸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虽然身架子小了一点,个头矮了一些,其挡水建筑物设计洪水位和校核洪水位则与丹江口大坝相同,工程等别也为玉等,对于保证丹江口水库的安全来说,那是保险得很。
修建5孔渠首闸,是40年前我国水工建筑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之一,仅安装在建筑物内各种机械设备的重量,就达到414.6吨。在工程建设中,共耗用水泥5170吨,钢筋414吨,动用木材1000立方米,杂原木1000根,杉木杆1000根,使用每根长5~10米的钢轨2000根,楠竹7500根。如果用渠首闸建设中使用过的钢轨进行铁路建设,能够铺设铁路5公里以上;就用来搭建脚手架的竹子和木杆来说,能够密密麻麻、一棵挨一棵地种满种足20亩土地。整个工程实际完成投资1029万元,在数目字上似乎不算扎眼,但如果现在进行同样的建设项目,起码要投资3亿元以上。
随着2009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枢纽工程重新开工建设,2013年1月,一个新的3孔渠首大闸在5孔闸下游80米处傲然矗立,巍峨挺立。在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5孔渠首闸被拆除得干干净净,仅仅成为人们的一段记忆,一段回忆,一段追忆!
就满足南水北调的过水需要而言,5孔渠首闸设计流量50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1100立方米/秒,当然是绰绰有余。然而丹江口大坝加高后,5孔渠首闸的坝顶比水库最高水位还低了8米,像丹江大坝一样去进行加高处理,不是说不可以,但同样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照样面临着不少技术难题。因此建造新的渠首大闸也在情理之中。新渠首闸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420立方米/秒,3孔,每个闸孔宽7米,高6.5米;大坝总长265米,比原来的渠首大坝多出117米;坝高176.6米,与加高后的丹江大坝高度相同;坝身全部用混凝土浇筑而成,与5孔渠首闸的土石大坝相比较,自然由以往的朴实、庄严、巍峨,变得相对轻巧、华丽。整个工程包括电站投资约3.7亿元在内,共投资8.6亿元,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承建,施工时间三年半,42个月。单就大闸本身的建设而言,比5孔渠首闸建设还要多出两年的时间。
在3孔渠首闸建设的4个年头中,老渠首闸后塔吊高耸,机器轰鸣,车来车往,烟尘飞扬。40年前由渠首建设者倾心建造的5孔渠首大闸,一直在静静等候着自己粉身碎骨、轰然倾倒的时刻。虽然是背阳坡上的太阳——为时不多,虽然是蜜蜂落在鲜花上——恋恋不舍,但它有如一位甘于献身、可靠无私的精诚卫士,仍在恪尽职责,践约承诺,忠实履行着当初渠首建设者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用强固坚毅的博大身躯,阻挡着浩波荡荡的万顷丹江水,守护着丹江口水库的日夜安澜,护持着施工中的渠首新闸,用日月星辰留给自己的最后岁月,续写着一生的大气、辉煌、荣誉、尊严与传奇,直到葬身水底,直到灰飞烟灭,直到荡然无存!
莽莽引丹总干渠
引丹总干渠是丹江水与丹江口水库动情挥手告别的地方,雄浑壮阔,逶迤绵延,水流潺潺,澄波闪闪。
引丹总干渠建设由南阳人民共同完成,工程项目众多,工程规模巨大,但主要包括引丹总干渠和总干渠大桥两个部分。
(一)大气壮阔总干渠
在渠首闸后至下洼枢纽之间,渠首建设者巧妙地利用一条原来流淌了千百年的自然河谷——排子河河槽,从其上游开始挥镐抡锨,挖深筑高,沿着禹山北坡的边沿,用4年半时间,开挖出一条气势雄阔的人工长河,是为引丹总干渠。
引丹总干渠是深挖方工程,长度7.95公里。为满足调水京津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需要,引丹总干渠最先确定的施工标准是,底宽30~38米,上口宽500米,过水流量500立方米/秒。但在渠首工程施工过去了快3个年头,在1971年的12月份,在“飕飕冶的小西北风当中,渠首工地的施工者们,经过了千呼万唤,熬过了千等万盼,总算是接到了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批准进行渠首工程建设施工的也1971页216号文件,要求按每秒过水流量120立方米的规模进行引丹总干渠建设。
这个要求不能说不对,可就是八月十五过端阳,稍显晚了一点。渠首建设者只好修改了施工方案,降低了施工标准,减少渠宽,抬高渠底,与原定施工方案相比较,一下子减少了近400个流量。由于这时总干渠的部分渠道已经按500个流量的设计标准开挖完毕,因此总干渠建设不仅宽度不一,渠底高程也不一致。上游300米按南水北调工程标准施工,过水流量500立方米/秒。300~6400米处因当时开挖的工程进度不同,渠底高程在141.4~142.2米,渠底宽度2~6米不等,设计流量120立方米/秒。6450~7950米为渠道下游,在216号文件下发之前,已经按照设计流量200立方米/秒的断面开挖,渠底高程在139.68~139.74米,渠底宽度为8米。
引丹总干渠是在自然河流的基础上开挖修建而成,渠道占住了河道,河道变成了渠道。为保证汛期排子河流域内的洪水能够正常排泄,总干渠两岸建设有完整的排水工程,包括入渠跌水、北排河、南排河及小型坡水入渠等四个部分。如此一来,引丹总干渠既能保证丹江水通行无阻,又能使流域内的洪涝积水顺利排出,既能引丹,又可排洪,一渠两利,一河两便。为了保证渠坡牢固稳定,渠首建设者自渠坡150米高程开始设置戗台,种植草皮,并分级修筑了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有效保证了引丹总干渠的工程安全。
引丹总干渠动工于1970年3月,1974年10月基本竣工,到1985年最后完工。仅总干渠的工程施工量即达到1405万立方米,差不多赶上了举世闻名的林县红旗渠的工程施工总量。其中土方1372万立方米,石方31.26万立方米,混凝土18032立方米,工程实际投资人民币2152万元。
在渠首闸下游150米、彩虹桥上游20米处,在引丹总干渠的左岸,曾经建有宋岗—陶岔灌区陶岔一级站首。站首工程是淅川县宋岗引丹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解决宋岗灌区的灌溉引水而建,由淅川县组织2000多名民工,和南阳地区水利工程队等单位共同建设,动工于1974年3月,竣工于1975年7月。站首泵房为矩形箱式厂房,长28.2米,宽9.1米,高18.49米,152米高程水面以上的建筑物分为2层,通高8.49米;152米高程以下的水下部分为钢筋混凝土底板及密封外墙,通高10米,分为4层。
陶岔站首工程依山傍水,就势而建,红墙绿树,相映生辉。为了给建造3孔渠首新闸腾出位置,站首工程从2009年12月开始拆除。因坚固异常,施工人员锤砸杠撬,机铲炮崩,足足用了4个月时间,才将站首工程拆除干净。站首工程就此打上句号,成为第一个完全消失的原有渠首工程建筑物。
(二)灿然夺目彩虹桥
一条雄浑磅礴的引丹总干渠,改变了当地的自然地理面貌。桑田沧海,山移水改,岗坡成大江,陆路成水路,通途成深堑。为了不影响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渠首建设者在近8公里长的总干渠上,建起了3座总干渠大桥,包括陶岔公路大桥,肖楼7孔平板式钢筋混凝土大车桥,刘营7孔平板钢筋混凝土架子车桥。三桥飞架南北,水路又成陆路,深堑再变通途——喜鹊回窝凤还巢,安居乐业。
三桥之中,最为雄伟壮丽、特色独具的,是渠首闸下游200米处的陶岔公路大桥,又称渠首大桥,因其造型优美轻盈,状如一弯长虹,被俗称为彩虹桥。彩虹桥曾是当地群众往来于邓州、淅川等地的主要桥梁,为单跨等截面悬链线双曲拱桥,桥高23米,长90.5米,净宽6米,设计荷载15吨。彩虹桥的主券净跨达50米,距水面高度20米。就其建造时间和建造手段而言,当然不能与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华北四宝冶之一的赵州桥相提并论,但就主券净跨度来说,则比赵州桥长了13米,就距水面的高度来说,又比赵州桥高了近13米。一高一长两个13米,使得彩虹桥主券面积达到了500多个平方米,是赵州桥的3倍还多。
为光大古人的睿智聪慧,继承先辈的创新精神,节约施工成本,减轻桥身自重,增加大桥荷载,彩虹桥施工在某些方面也有创新。赵州桥有4个小券,主券两旁每边两个;彩虹桥有14个小券,根据地势高低和距离远近,南边8个,北边6个。赵州桥4个小券减轻桥身自重700吨,彩虹桥14个小券减轻桥身自重7000吨。14个高低不一、排列有致的小券,众星捧月般衬托在主券两旁,使渠首大桥更加美观壮丽,恰似一轮彩虹横亘于总干渠之上,饮涧卧波,灵动挺秀。
彩虹大桥和渠首大闸连在一起,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绮丽画图,几十年中,一直是中线渠首的经典形象和鲜明标记。站在彩虹桥上,凭栏临风,纵目远眺,两岸青山如黛,脚下碧水荡漾,天上白云悠悠,山花幽香阵阵,充满着绵长浓郁的诗情画意,曾经勾起过无数人心中的无限喜悦和无尽遐想。
下洼枢纽寓奇巧
下洼枢纽是丹江水与丹江口水库深情扼腕诀别的地方,浪花翻卷,涌动奔腾,东流北去,情思绵绵。
下洼枢纽位于引丹总干渠渠尾的禹山东南,西接引丹总干渠,南接原来的排子河河道,东连刁河灌区。该工程的土石方开挖由邓州民工承担,建筑施工和机械安装由南阳地区水利工程队承建,邓州民工予以辅助作业。整个工程实际投资243万元,1972年10月动工,1974年8月基本建成。其主要建筑物包括排子河退水闸和刁河灌区进水闸。因为承担着引水灌溉和防汛排洪的双重功能,是以称作枢纽;因位于邓州市彭桥镇林山村的下洼自然村,是以称作下洼枢纽。
下洼枢纽的设计建造乘势利导,十分精巧奇妙。由于引丹总干渠是沿着排子河的河沟开挖而成,在下洼以上部分,天然的河道变成了引丹渠道,河、渠合二为一,对丹江水来说是渠道,对排子河水来说依然是河道;下洼枢纽以下,则重新分为河、渠两个部分,渠道通往一望无边、广袤无际的刁河灌区,连接着灌区内纵横交织的引丹干、支渠;河道则仍然与原来排子河下游的自然河道交会对接,顺直向南延伸,依然称作排子河。
下洼枢纽的进水闸与退水闸一左一右,并联布置,进水闸位于东北,退水闸居于西南,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退水闸为3孔开敞式,闸底高程139.2米,泄洪流量880立方米/秒;进水闸为1孔开敞式钢筋混凝土闸,闸底高程142.35米,设计引水流量100立方米/秒。建造下洼枢纽,是为了将引丹干渠和排子河重新分开,达到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的目的。由此使退水闸和进水闸进退一家,启闭一体。在工程运行中,开启进水闸必须关闭退水闸,开启退水闸应当关闭进水闸,此升彼降,此落彼起,谁也离不开谁。当天旱无雨、灌区需要引水灌溉时,关闭退水闸,开启进水闸,丹江水就能汩汩淙淙流进刁河灌区;当大雨倾盆、排子河流域暴发洪水时,为防止洪水漫入灌区,则关闭进水闸,开启退水闸,使洪水依旧进入排子河下游的河道,用以宣泄排子河上游及总干渠两侧径流70平方公里内的洪水。虽然和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冶的四川都江堰在分流方式上不尽相同,一个为江水自流,一个是机械启动,其建造原理则如出一辙,毫无二致,都称得上是阎王爷当木匠——鲁班师傅的技艺——巧夺天工。
下洼枢纽退水闸还有一个功能:在渠首闸的日常管理中,能够根据需要,将总干渠内的积水排泄干净,以利于总干渠的维修和管护,有利于渠首大闸的维修和管护。
陶岔渠首工程自1969年元月开工建设,1974年8月渠首闸建成通水, 1976年整个工程基本建成,前后历时8年时间!如果算上前期的工程规划和施工组织准备工作,也可以说是干了10年!在工程建设的8年中,共完成土石方3470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5.5万立方米,平均每天的施工量超过了1万立方米。按宽、高各1米来堆砌渠首工程中动用的土石方,其长度几乎可以沿赤道绕地球一周!单就其所动用的土石方数量来说,是被誉为“人间天河冶“世界第八大奇迹冶的林县红旗渠的两倍还多!
十年激战无限慨,丹水如蓝总多情。40年后的陶岔渠首,青山纵峙,碧水如练,大气泱泱,浩浩汤汤,宛如九天银河落入人间,清辉闪射,璀璨夺目;又如一幅五彩缤纷的丹青长卷,铺展在浩渺无际的丹江口水库旁边,七色霞霓,争奇斗艳,装点着突兀高耸的巍巍三山。
中线渠首,天下第一渠首!这样一个震天撼地的世间杰作,是南阳人民在政治风暴波涛汹涌、社会环境动荡不定、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施工设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顶风雪、冒严寒、战酷暑,坚贞不渝,斩棘披荆,褐衣蔬食,负重前行,用一片赤诚、一腔热血、一身肝胆锻打铸造出来的一个盖世杰作,是数十万渠首建设者和数百万南阳人民用拳拳赤子之心,为南水北调谱写出的一首慷慨激越的壮丽史诗。
质朴的素描,斑斓的画卷,激扬的颂歌。今天,当我们静静站立在渠首大闸坝顶,仰望千年三山的沧桑巨变,凝视大江北去的稀世奇观,抚今追昔,感今怀昔,情感的波涛如绵绵不断的滚滚江水,浩浩而来,滔滔不息,一泻千里。让我们循着当年渠首建设英雄们闪闪发光的足印,重新回到40年前那段震天动地的峥嵘岁月,去感受一幅幅如火如荼的激情画面,聆听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寻觅那一阕荡气回肠、惊天泣地、感人至深的南水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