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99600000004

第4章 颜回

颜回(前521一前481),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后世也有人称作“颜叔”,“颜生”。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卒于鲁哀公十四年,比孔子小30岁。据古书记载,颜回的先人远祖是黄帝的后裔。下传6代至陆终,生有6子,其中第5子名叫宴安,在郭建国。周武王牧野之战一举灭商后,封其后裔曹抉于郭地,世世代代做鲁国的卿士。又传几代至夷甫时,因对周王室有功,周王准其子于小邹(今山东邹县),仍为鲁国附庸。夷甫字伯颜,其后世于是以颜为姓,即为后世山东曲阜的颜氏大族(《陋巷志》》颜回的父亲季路,又名无膝,是孔于早期弟子,只比孔子小6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人。他于鲁昭公二十年(前523)娶姜氏之女,生子颜回。此时的颜氏已失去了往日的荣粗,家道衰落,不再有贵族身份。但从颜回父子能“各异时事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来看,颜氏亦尚有一定的家产。有人曾问他为什么不出仕当官,他说他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干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庄子·让主》)所以不愿出仕。即便如此,颜回在经济生活上仍然是革食鹿饮,贫居陋巷。他大约在+六七岁,即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时拜学于孔子”,从此一直跟随孔子学习生活,终身没有出任任何官职,直至41岁时去世。颜回聪慧好学,勤于思索。对于学习从不感到疲倦和满足。在上千弟子中,孔子独赞他“好学”,认为除颜回外再没听说好学的人了。为了掌握先生的高深哲理,颜回在学习中从不满足一些皮毛的东西或概念化的定义,常常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求胜解。

他曾向孔子问仁,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作答,颜回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深入下去“请问其目”,要求了解更具体的内容。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以其毕生精力“钻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于的赞赏”。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诲“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绷”(《论语·泰伯》)。-次乘船过河,他见船夫操舟若神,间操舟人驾船能否学习。船夫说操舟是可以学会的,会游泳的人会学得很快,会潜水的人即使从未见过船也会驾驶它。颜渊不满足于知其然,而想知其所以然。故进一步追间其中的道理。虽然舟人拒而不答,但从孔师那里他得到了浦意的答案:只要保持心绪的稳定从容,再加上掌握客观事物的特性(如水性)就能学到自己想学到的任何东西。脊一次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个更强些?”在孔门弟子中,索以才思敏捷。能言善辩着称的子贡不得不坦率地承认他“能夙兴夜寐,讽诵祟礼”(《孔子家语·弟子行》)。并说:“我怎敢和颜回相比?回兄能闻一知十,我不过闻一知二罢了。”(《论语·公冶长》)可知颜回确有过入的才华。就性格而言,颜回内向沉静,寡于言辞,不愿表现自己,因而往往给人以愚钝的感觉。连孔子也说颜回给他的初步印象是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子对颜回整天讲学,颜回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但“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继而细致地省察,发现颜回日用动静语歇之间皆足以发明圣道,事实上并不愚笨。可见颜回并非学无心得,只是不喜外露而已。正如他在后来谈论自己的志向时所说:“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即决不夸摄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颜回正是凭借他的聪慧内秀,勒于思索,因而其学业进步很快,孔子也称赞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更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着称。孔子曾经对弟子进行过一番评价说“德行!颜渊、阂子容、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把颜回列于德行类之首,足见他在这方面确有过人之处。颜渊曾向孔子问仁德,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公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尸又进一步解释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是说: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符礼,就是仁。一且做到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你为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不能由他人代劳。更具体一点就是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札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这样的解释与孔子对其他弟子的解释相比,显得细致而深奥。把颜渊另眼看待。颜回听完即明确表示:虽然我不太聪明,可是一定按照你的主张去做。(《论语·颜渊》)颜回的确如他所说的,诚心努力地实践先生倡导的仁德精神,使仁为核心的德行成为他处世待人的自然习惯。当孔子后来再次问他“智者若何?仁者若何?”时,他明确回答“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孔子家语·三恕》)这和孔子要求的“为仁由己”是一致的。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对于草食裹饮居陋巷的生活“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从不把怒气发泄在他人身上,也从不重犯同一种错误,“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系辞下》),确实做到了严于律己。谦和待人。孔子把仁看作是人最高的精神迫求,从不轻易以“仁”许人,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学生。但他却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己矣。”(《论语·雍也》)即是说颜回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别的学生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可见,颇回对仁的追求是自始至终的,他不因任何特珠环境而改变其操守,在孔子心目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当孔子及其弟子被困于陈蔡时,有人对颇回的仁德提出怀疑。当时绝粮七日,处境十分艰难。子贡设法突围换得米一石。颜回与仲由便立即效于坏屋之中,饭将熟时,有块昌块堕人饭中,颜回立即抓起塞人口中。子贡从天井处望见颜回的动作,以为他因饿极而不顾仁德操守,窃食自饱,很不高兴。进到里屋告诉孔子说:“仁人康士,穷困撩例之时也改变操守吗?”孔子说:“既改节,怎可称仁?”子贡将所见告诉孔子,说像颜回这种行为,不是改节吗?孔子回答说:“我很久以来就相信颜回的仁德操守,即使你这样说,我也不怀疑。你所见的或许有别的原故。你且放在一边。让我问明情况。”

于是召颜回人里屋,浇着弯子刺探实情,说:“今天我梦见先君,似乎有意要保佑我。你把饭煮熟端上来,我先用来祭祀先君。”颜回当即阻止说:“先前有块黑炭掉人饭中,想不管它呢又怕它弄脏了整锅饭食;想取出扔掉呢,又觉得粮食来之不易,非常可惜,于是我连炭带饭一口吃下肚去,这锅饭不能再用来祭祖了。”孔子说:“你做得很好”颜回退出继续烧饭,孔子便回头对身边子贡等人说:“我相信颜回的操守,不是从今天才开始。”子贡等人由此更佩服颜回的仁德操守。(《孔子家语·在厄》)颜回自始至终不愿从政为官,但不等于他没有政治志向。他曾经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腾文公》),自比圣人虞舜,赞赏有为之人。也曾向孔子询间“为邦”之计。说明了他有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的热切愿望。他曾随孔子游景山,孔子让随行弟子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立志于以武力强国卫国,子贡的志向在于以善辩的口才排忧解难,颜回则“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候,莫不从义尚风,壮者趋而勤,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姓,德绝乎四蛮,莫不释兵,辐辏乎四门,天下咸获永宁。楦飞蠕动,各乐其性,进贤使能,各任其事。于是君绥于上,臣和于下,垂拱无为,动作中道,从容得礼。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则由(子路)何进而救,赐(子贡)何难之解。”(《韩诗外传》卷七)突出体现了他以仁义礼乐治国的基本思想,也透露出他主张“无为而洽”的政洽倾向《荀子》、《韩诗外传》还记载着大体相同的一件事:颜渊曾陪同鲁定公坐在台上,观看东野毕在台下驾驭马匹。定公非常满意,转而问颜回说:“东野毕驾马怎样尸?”颜渊说:“好倒是好,只是他的马群一定会散失。”定公听到这话很不高兴。没过多会儿,东野毕的马群果然四散逃佚。定公方知颜子所言不虚,于是又请教颜回其中道理。颜渊回答说:“为臣从历代政治实践中得知其中道理。当年尧舜善于统治百姓,不竭泽而渔,造父巧妙地驾御马匹,不竭尽其力,因而尧舜时代无佚民,造父也无佚马。如今东野毕驾御马匹,强行催逐,竭尽马之所能,仍然鞭策不己,由此可知其马将佚。”定公听完大为高兴,让颜回继续解释。颜回说:“我听说,鸟类身处危绝之境就会啄人,兽类处于危险境地也会用爪抓人,人类身处险境则会变得奸诈。”

从古到今,没有穷迫臣民而不危险的。在这里,颜渊用政治来类比解释御马,实际上是以御马来比喻国君治理国家的思想。即主张对人民的剥削不要过分,要以仁德之心行仁德之政,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他还用此理论劝说子路,“力猛于德,而得死者鲜矣。”强调治国用德不用力。颜回的政治主张,大多符合孔子所倡导的一贯原则,只是其中的“无为”,成分显示出他对先生学术有所超越的苗头。孟子把颜渊和禹、被并称,认为当时人因为怕颜回之才,而不敢重用孔子。如楚昭王曾想用700里地封赐孔子,楚令尹认为楚王身边没有一个像颜回那样才能的人,“令孔丘得据土舆,贤弟子为佐,非楚之榴也。”昭王于是打消了封土的念头。颜回与孔子之间的师生情谊常为后世所传颂。他十分崇敬孔子的思想,称赞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甚至时时追随孔子,“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庄子·田子方》)当年少正卯与孔子争弟子时,“孔子之门,三盖三虚,唯颜渊不去。”(《论衡·讲瑞》)当被围困于匡地之时,颜回与孔子失散而掉队,孔子非常焦急,担心他遭到不测。颜回后来赶上队伍,孔子还说:“我以为你已死了呢?”犷颜回见先生非常关心自已的安危,也很激动,对孔子说:“先生仍健在,颜回我怎敢轻易死去。”(《论语·先进》)把先生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可见,颜回对孔子的崇拜与追随已超出了一般的师生情谊。孔子曾经就说:“回也视予犹父也。”〔《论语·先进》〕并以颜回为众弟子中惟一的志同道合之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是夫!”(《论语·术而》〕后人也作评论日:“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汉吕氏春秋·勤学》)曾参以孝闻名于天下,颜回就像孝子事奉父亲那样事奉孔子。颜回的高尚品行,深深地打动并影响着其他弟子,所以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最赏识颜回,甚至有意培养他做接班人。但不幸的是颐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伤,连声感叹“天丧予!天丧予!”说这是老天要我的命。并违背丧礼中“节哀”之规定放声痛哭,有人提醒他说:“先生你哭得也太伤心了!”孔子说:“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论语·先进》)若干年后,孔子还念念不忘他的“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慨叹“今也则亡。”可见在孔子心目中,没有任何弟子可以与颜回相比。他的死,是孔子学派中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颜回的早亡在孔子弟子中也引起巨大的悲哀,他们竟违背老师的意愿破例厚葬颜回以寄托他们的哀思。汉朝时传说颜回早夭的原因是“盖以精神不能若孔子,强力自极,精华竭尽”,东汉王充斥之为“虚言”。孔子死后,儒分八派。其中“颜氏之儒”应当是指颜回一派。因为在孔门其他颜氏弟子中,没有一个有形成学派的才学。而颜回则历史影响大,其生前就已有“门人”(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颜回作为孔子一名忠实的弟子,在辅佐孔子推行“仁”道的活动中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以“仁德”自修于身,以自己的言行忠实地实践着孔子的“仁德”学说,并进而引申出他以“仁”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思想,使孔子的仁德学说得以发扬光大,正如《晏子春秋·内篇》所说,孔子“德不盛,行不厚,则颜回……侍。”他虽有积极的政治抱负,但认为自己所学夫子之道足以自乐,故终身不仕。可以说他是孔子时代君子人格的典型代表。其一定程度的避世倾向,及政治思想中的“无为”因素,对导启后世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老庄哲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汉代开始,颜回也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迫加道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充公”,宋真宗加封“充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充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同类推荐
  • 曾国藩为官50年

    曾国藩为官50年

    曾国藩与三代君王打交道颇费心机,有时奴颜媚骨,有时抗旨犯上,有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因为对方是一言九鼎的皇上。封建社会,皇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旦落入昏君或无能之帝的手中,很多人就要遭殃。曾国藩所侍奉的三代君王虽不是昏君,却是无能之帝,事实上皇上可以无能,但是他却不愿意别人说自己无能。曾国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三代君王打交道的!本书叙述了曾国藩的50年官场生涯。
  • 沧海一笑:跨国奇案女主角的传奇人生

    沧海一笑:跨国奇案女主角的传奇人生

    新中国成立后,一场诉讼时间达21年、涉案金额多(1984年的30亿元人民币)、取证难度大的跨国经济大案,揭开了一段隐藏在历史夹缝中的传奇,故事从民国初年一位少女抗拒裹脚、远赴日本求婚开始……为了爱情,她接受了荒谬的条件,改用丈夫已逝前妻的名字。她曾与土肥原贤二、张作霖、溥仪、婉容、裕仁天皇等人有过近距离接触。丈夫死后,她顶着汉奸老婆的恶名与儿孙艰苦度日。古稀之年,她莫名地成为了骗子们争相冒充的对象,神奇般地成为一场跨国经济大案的女主角。从民国初年到伪满洲国,从抗战胜利到改革开放,从珠光宝气到贫困潦倒,从改名换姓到做回自己,六十六年的时间跨度,一桩桩惊世骇俗的传奇经历。她的一生注定要震撼世人……当代著名学者、大书画家范曾先生曾被她的事迹所打动,并为她题写“依然故我”四个大字。该书完稿后,范曾先生再次为该书题字“沧海一笑”。
  • 胡适传

    胡适传

    胡适,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影响颇大的历史人物,他是新文化的战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思想历久而弥新,他的影响在海峡两岸十分深远。本书以史家之思、作家之笔为胡适立传,使读者对胡适的一生有深入的了解,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史传之有褒贬评赞,自古而然,也是史学工作者的职责。评论的关键,在于“出以公心,实事求是”八个字。须以传主行实为脉络肌肤,做到理由事生,浑然一体,不谀不诬,公允精当。笔者有志于此,对胡适一生的思想业绩,褒其所当褒,贬其所当贬,惟求按实而论,析理居正,作客观公允的评价……
  • 莫泊桑(走近世界文豪)

    莫泊桑(走近世界文豪)

    “走近世界文豪”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文字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让我们随着这套丛书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在品读这些经典原著时,我们体会着大师们灵动的语言,共享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我们将能更多地获取教益。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梦从这里走出,在人生的不远处收获盛开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 我们身边的名人

    我们身边的名人

    本书集纳了中外诸多优秀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及文学大师们精彩的人生片断,在这些精彩的人生片断中,无论是大到对手之间的过招,还是小到友人之间的戏谑,无不闪现了思辨的灵光和语言的机智,是名人们在人生这个舞台上的上佳表演。本书以翔实的材料,有趣的意境和诙谐的语言,展示了名人们与众不同的人生。读者在轻松阅读、感受名人们独特魅力的同时,可启迪思想、丰富知识、提升心智。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名人就在身边。
热门推荐
  • 权宦医妃之厂公真绝色

    权宦医妃之厂公真绝色

    世人皆知东厂厂公韩征权倾朝野,心狠手辣,能小儿止啼是人人都避之不及的“九千岁”、“立皇帝”只因一时心软,留下了下属献上的故人之女小丫头自此麻烦不断,破例不断,却渐至上瘾韩征:这小丫头不知道我是太监?再酱酱酿酿下去,可就要出事了!施清如:我管你是真太监还是假太监,我这个人向来有仇报仇,有恩报恩上辈子的仇人我一个都不会放过,上辈子对我有恩的你,这辈子我自然也该以身相许!
  • 混沌的龙魂之歌

    混沌的龙魂之歌

    虚无之中,创世龙神运用无上神力创造了世界与万物,他以自己为模版创造了人类与巨龙,留下了魔法与灵气,经过不断的发展,人类的文明飞速进步,随着思想的不断进步换来的是那宛如黑洞一般无法填满的欲望。他们渐渐把目光投向了世界的霸主,龙族。为了得到强大的力量和更宽广的领土,人类展开了与巨龙的战争。世间的秩序被渐渐打破,异世界的魔种把野心慢慢的伸向这个世界,为了防止世界被魔种破坏,龙神用本源之力创造了光明、黑暗和混沌三头守护巨龙,希望他们来平衡人类的秩序。为了阻止异世界魔种的入侵,创世三龙展开了艰难的抗争之战,一首高昂的龙魂之歌已经奏响。
  • 内经评文

    内经评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的极品专属盟主

    我的极品专属盟主

    在HC学院里,有着各帮各派的武林人物,而她则是叱咤江湖、远近闻名的魔女大人!只是没想到,向来“恶名”在外的她也会有被人调戏的一天,而且接二连三的“凶徒”还是同一个人……哼!老虎不发威你以为我是KT猫呢?管你是谁,得罪了本小姐就没你好果子吃。正当魔女大人发威时,竟然发现帅气“凶徒”的身份竟然是未来武林盟主的候选人!
  • 狠人李木根

    狠人李木根

    无敌的系统+聪明人=主角无敌的系统+李木根=未知物体
  • 你是聪明还是笨

    你是聪明还是笨

    本书以活泼有趣的事例为背景,将笨人的做事方式和聪明人的做事方式进行鲜明对比,告诉你,以恰当的方式做事才能赢得成功。如何应对上司、善待同事、领导下属、赢得客户、做好自己、恋爱交友、经营婚姻、教育孩子等等,生活中处处都有智慧,而此书就是一本难得的智慧宝典!
  • 病娇王妃在线追夫

    病娇王妃在线追夫

    暗杀女王意外转生,没爹没娘?身中异毒?被人所救,不给原主一个交代岂不对不起她?从此踏上寻亲路。一路上,抢了别人家的新娘,带走人家孩子,踢了老师的丹炉,砸了店里的招牌,夺了神兽,毁了宗门……但是这个一直跟在自己身边的臭男人是谁?撩撩美男可以,嫁人?老娘不需要男人!某男“撩谁?”“撩你”“嫁谁?”“嫁你”“不需要,男人?”“需要你!”她说“只要有你一人记住我,被其他人遗忘我都无所谓。”他说“在我和你的这条路上,我不是在执着,而是满足我内心的欲望。”
  • 穿越次元的工作

    穿越次元的工作

    这是一个拥有无限黑科技的跨次元公司……这是一个从SEED开始的异次元旅程……这是一个工作,却更像是一个游戏;这是一场战争,却更像是一场冒险。主角以机械师学徒的身份,来到了这个没有魔法的蒸汽时代。哎?精灵、兽人、吸血鬼……你妹,这哪里科学了?
  • 冥府见习鬼使

    冥府见习鬼使

    她雷厉风行,怎料被心爱之人背叛,死无葬身之地。一朝重生成为冥府见习鬼使,查身世,做任务,收装备,了却前世恩仇,摆着一张面瘫脸做尽坑人事。不仅收获美男老爹和逗比爷爷,还有了一帮脱线却忠心的部下。只是这搅混水的路上,闷骚上司怎么总是猜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