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01500000001

第1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 心理学与心理现象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心理活动过程的规律,人的个性心理的结构、差异、特性及形成的规律;初略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学会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遵循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掌握与综合分析人的心理品质、个性与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途径与培养方法。

1920年印度人辛格在狼窝了发现了两个狼孩,即让狼叼走养大的孩子。小的约2岁,带回不久就死去。大的约8岁,辛格给她取名卡玛拉。由于卡玛拉自幼生活在狼窝里,在回到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间后,仍难改变“狼的习性”。她怕强光,只吃肉,深夜嚎叫,四肢爬行。经辛格悉心照料与教育,卡玛拉两年后才会站立,6年后才会行走,7年后才学会45个词,到17岁临死时,其心理水平只相当于4岁的正常儿童。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发现兽孩50多个,从来没有一个能恢复人类的正常生活水平。他们脱离了人类社会,是在兽群里长大的,他们只养成了兽的习性,而不具备人的心理。这表明,心理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

为什么人脱离社会就跟动物差不多呢?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心理现象的实质又是什么?本章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先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实质等基础心理学知识的介绍入手,再谈谈心理学的发展史,并就心理学的主要流派进行简单的介绍,最后再从健康心理与异常心理现象进行全面和系统的阐述。

人的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恩格斯曾指把它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们很早以前就对心理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有许多有价值的观念,但是,那时对心理现象的研究用的是思辨和总结经验的方法,所以各种对心理现象的看法只能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想,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心理学真正从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由于人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以将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主要强调的是把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及心理学概念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但心理又所谓何物呢?就心理的产生而言,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能动反应,包括了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心理现象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与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和进行的,即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所以谓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即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直表现出来,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稳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动物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研究学科的分类

基础心理学:也叫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实验心理学:使心理学真正最终从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它是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生理心理学:研究生理现象的神经机制。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地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学校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5~18岁的学生,尽管它也探索正常儿童与青少年心理特点,但侧重点主要还是研究身心缺陷和学习困难的所谓“问题”儿童与青少年。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青年心理学:研究青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内容包括青年的智力发展、人格形成、情感和意志表现、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卫生等多方面的问题。

消费者心理学:研究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以及服务行业中消费者的心理规律,包括购买动机的分析、购买行为的特点等。

广告心理学:研究商标、包装、广告的设计以及心理效果的评价等。

进化心理学:把人类的心理属性看作是进化的结果,即人类所拥有的许多心理属性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选择出来,以解决特定的适应问题的。

管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目的为如何达到对人的适当约束和激励。

除上述心理学各分支之外,还有犯罪心理学、媒体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因分类方法的不同及时代的发展及学科的延伸,心理学的分类和分支亦将越来越细。

二、心理现象概述

(一)心理现象的概念

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动。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和人格(或称个性)(personality)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人的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一个人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过程。注意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征。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例如,满意、愉快、气愤、悲伤等,它总是和一定的行为表现联系着。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认识它、感受它,同时还要改造它,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了改造客观事物,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即为意志过程。人的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组成部分。人的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过程又总是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前提;而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人的认知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

2.人格

人格也称个性,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需要、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特征,它们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心理过程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心理过程在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人格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格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它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其中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世界观在人格倾向的诸成分中居于最高层次,决定着人的总的意识倾向。人格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例如,有的人有数学才能,有的人有写作才能,有的人有音乐才能,因此,在各科成绩上就有高低之分,这是能力方面的差异。在行为表现方面,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热情友善,有的人冷漠无情,这些都是气质和性格方面的差异。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人格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如果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没有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情绪和情感,没有对客观事物的积极体验所形成的意志过程,人格是无法形成的。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人格又会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从而对心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使之带有个人的色彩。

(二)心理现象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从哪里来的?其实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同哲学的根本问题密切地联系着,对于这一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不同的解释。

唯心主义论者认为灵魂或精神(心理)是不依赖于人体而独立存在的、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一种东西,当人睡眠、昏迷或死亡时它游离于体外。古代许多文学作品表达了这种思想。如《白蛇传》中许仙被吓死,灵魂被带到阎王面前,因阳寿未尽,又被放回人间的故事。又如聊斋故事中有不少关于灵魂的描写。

唯物主义论者则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心理属于意识层面,因此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认为人的心脏是产生心理的器官,故汉字中凡是表达心理现象的字一般都带“心”偏旁,如思、想、情、意、怒、悲、恐、惊等。心理学英文为psychology,源于希腊文,意为灵魂学。

明代医生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集”。西方近代唯物主义者也明确意识到,心理现象是神经组织的产物,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人的心理即人脑所特有的意识,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人脑的机能。心理只是物质反映的一种形式,是物质发展到一定的高级阶段所发生的属性,是神经系统及脑的机能。人类在由类人猿向人进化出来的过程中,由于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促使猿脑进化发展为更加完善的人脑,从而构成了心理发展的本质性的飞跃,出现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意识。

从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实验来看,切除或破坏动物脑的一定部位,相应地会引起动物有关正常行为的丧失。临床诊断也发现,人脑因伤病而遭到破坏时,其心理活动会全部或部分失调。如中风引起的瘫痪、失语、记忆丧失等诸多行为障碍,都是因人脑的相关部位受到内积血的损害所致,这些都确切地证明心理活动和脑的活动不可分割,心理是脑的机能。

从个体发生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把脑的发育过程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对照起来研究。有关资料证明,儿童出生时大脑在结构上已接近成人,即大脑皮层分为六层,皮层上神经细胞数与成人相近,但皮层比成人薄,皮层沟回比成人浅,脑重只有成人的1/3(390克)。6个月时接近660克,3岁时已有1000克,7岁时1280克,12岁时已接近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脑重便不断增加并渐趋完善,儿童心理也随之提高。事实上,个体的心理随着脑重的增长而提高,随着脑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说,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能像肠胃分泌肠液、胃液那样分泌出心理来。人脑只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器官或生物前提,心理的内容必须从外界的客观现实中来,即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与人的社会生活中来。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方面,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即人的心理活动,不论简单还是复杂,其内容都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物。用列宁的话来说,我们知觉、表象的映象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复写、摄影、模写、镜象”。就是那些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那些神灵鬼怪,如猪八戒、孙悟空、妖魔鬼怪等,也都是世上动植物形象的人格化,或人间善恶美丑的神灵化。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即没有人的社会实践,人的心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有人的心理。而且,即使具有了正常心理的成年人,如果长期脱离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原有的正常心理也会部分的丧失。如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往日本的我国同胞刘连仁,因不堪残酷的奴役而逃往北海道深山穴居了13年,1958年回国时,语言交流十分困难,听不懂母语也不会说,没有正常人的心理状态。现实生活中的“白毛女”,是四川省宜宾县凤仪乡的罗昌秀,童年时因受地主恶霸罗锡联迫害而逃上断头山,与世隔绝多年,1956年才被找下山来与家人团聚。长期的山林穴居生活,使她头发银白,并失去了作为人的一些习性,如吃熟食和油盐反而呕吐,穿衣服反而觉得浑身不适,习惯独处,怕见生人,语言简单,走路飞快,劳动歇晌时,还有上树休息的习惯。直到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经历了相当长的适应过程后,他(她)们才恢复正常人的心理生活状态。由此可见,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其中人类的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地、能动地反映。所谓主观地反映,是指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人格特点、当前心理状态等总是要参与到反映中来,总是使反映带有个人的特点,从而形成人们之间的个别差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历史上的“项庄舞剑”,有人以为意在为楚汉二王喝酒助兴,有人则知道意在乘机杀死沛公。这是认识水平在反映中起了作用。对同一物,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桂林古榕公园那棵阴蔽数百平方米的特大古榕树,古生物学家看到了它在个体发展史研究上的巨大意义;生态学家看到了它与周围环境构成的协调的生物圈;建筑学家看到了它能起的栋梁作用;艺术家看到了大自然美的造型,因而在那里拍摄了电影刘三姐与阿牛哥抛绣球订终身的美妙传说。这是知识经验在反映中起了作用。还如一个评说铺天大雪的故事。秀才说:“大雪纷纷落地”,县官说:“此是皇家瑞气”,财主说:“再下三年何妨”,门外的乞丐说:“放你娘的狗屁”。这是需要在反映中起了作用。对同一内容的教学,有的学生兴致盎然,有的则觉得索然无味,这是兴趣或当时心理状态在反映中起作用。②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作者壮伟曲折的生平经历及其不同心境在反映中起了作用。③同一个人、同一个时候、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反映。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拿三只盛水器——一个放冷水,一个放温水,一个放热水。先分别将两手同时放入冷水与热水中,然后同时抽出两手并一起浸入温水中。这时对同一种温水,一只手感到热,一只手感到冷。这是两手不同的经验在反映中起了作用。以上这些都说明,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无不带有个体主观性。所以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

能动地反映,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并不是消极被动地为现实所决定,而是在积极作用于现实的过程中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能不断主动地调整自己的错觉

儿时我们以为晚上的月亮是跟着自己走的,因而常跑跑颠颠地唱“月亮哥,跟我走,走到南山卖笆篓……”如按照物理的透镜原理,外部世界在人的视网膜上的投影是倒像,但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颠倒的世界。远近不同的电线杆在人的视网膜上的影像长短不一,但我们看来它们还是一样高。人之所以如此,都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反映中起着能动的调节作用。

(2)人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

如我们买耐用商品时,喜欢选一选,试一试,常常通过调试电视机来了解电视机的质量,通过操作机器来认识机器的性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有计划地建设班集体,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认识并培养自己的学生。还有所谓“投石问路”,“火力侦察”,“有枣无枣,先打一篙”等行为,都是人反映的能动性的表现。

(3)人不仅能反映事物内部与外部的表现,还能通过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反映事物的整体与内部规律,也就是能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所谓“一管而窥全豹”,“一叶而知秋”,“月晕而知风,基润而知雨”,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人反映的能动性而带来的认识的飞跃。

(4)人不仅能客观地认识世界,还能自觉地改造世界

如人们根据遗传变异规律进行品种改良;根据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人才培养等。这都是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人能动地反映现实的最高成果。

4.心理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脑是心理的器官,但脑和现实都不能单独地产生心理。心理的产生,还必须依靠人的生活实践。①实践活动是外部世界与主观心理相结合的桥梁。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客观作用于主观,使外界事物变成人反映的直接对象;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使人在改造外界事物的过程中更深入地反映客观现实,从而达到主客观的和谐统一。这就是所谓“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这里的“尝”,就是实践,正是“尝”才把梨子与人的口舌联系起来,于是产生了人的心理——味觉。因而我们说,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的。②人的心理正确与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因为我们不能用心理来检验心理,用思维来检验思维,也就是不能用自身来检验自身。所以马克思说:人应该在自己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如我们儿时认为月亮是活的——能动;认为树是死的——不能动。这是否正确呢?只有通过年龄的增长与反复实践的体验,才知道那是错的。因而我们说,实践是检验心理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③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们适应并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也随着发展,在实践中发生的人的心理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人们的实践活动进入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以人机系统为特色的劳动心理学便应运而生。人们的实践活动进入现在的宇航时代,航天心理学也就应时发展起来。

第二节 心理学发展史

一、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心理学能独立成为一个学科以前,中西方的学者很早就“心灵”、“意识”、和“人生”等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我国先秦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探讨过人性的本质,在人性和环境的相关互关系问题上,有过系列精辟的诊断。例如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即认为人生而俱有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生活才造成人和人之间很大的差别。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孟子坚持人性本善一说。我国上古奇书《黄帝内经》的著者元阳真人即提出“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则指出,灵魂具有理智、意志和情欲三个部分,其中理智是智慧的,起着指导作用;激情服从它,是它的助手;欲望占据最大部分,它贪得无厌,必须受到理智和激情的控制。

心理学原名psychology,该词最早出现于1590年,是由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字演变而成,前者意指“灵魂”,后者意指“讲述”,合之则谓:心理学,亦即“阐释灵魂之学”。从其语源来看,顾名思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或精神的一门学问。尽管人们研究心理学可谓有着相当漫长的一段过去,但严格说来正如同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年)所说的那样,心理学其实“只有一简短的历史”。原因是,在19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内,仅用思辨的方法来描述人的心理现象,所以它的发展是极其有限的。只是到了19世纪末叶,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被广泛采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Wilhelm Max Wundt,1832~1920年)于1879年在联邦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才由此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冯特的心理学是以德国的感官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为基础,吸取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的某些见解,采用心理化学的观点建立起来的。冯特提出把心理或精神作为“物”,同时把那种被认为实际存在的东西看作是现象,以意识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通过内省法和实验法的结合,分析人的意识能够解释人的心理。这就是构造派心理学(即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构造派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应用实验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第一个独立的心理学派别。冯特作为心理学史上第一位正式研究心理学的教授,因其卓越的成就大大提高了心理学的学术权威,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者“心理学之父”。冯特在1874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认为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不朽之作,对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构造派心理学成立后不久即受到心理学界的群起反对。结果一方面使构造派心理学不幸短命,后继无人,成为心理学史上的绝响,另一方面因为反对者的主张不同,逐渐演变成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不同学派出现之初,原本一致反对结构主义,但以后愈争论愈复杂,终于又演变成各学派之间彼此互相排斥、众说纷纭的情势。在美国,与冯特同时代的詹姆斯(William James)虽然同样以意识为对象,但他却把实用主义运用于心理学,把着眼点放在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上。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任务就是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所谓意识状态包括感觉、愿望、情绪、认识、推理、决心、意志,等等。詹姆斯把意识描述为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亦即所谓意识流、思想流或主观生活流。所谓对意识状态的解释就是研究它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直接后果。詹姆斯主张心理活动是有目的的,它时刻都在顺应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在顺应环境上的功能效应,而不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构造,从而创立了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影响非常有限,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即由新兴的其他学派所取代。

在詹姆斯的影响下,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行为上。华生认为应该像研究其他任何动物一样去研究人,应该像考察化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其他所有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一样去考察人类行为。华生还断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可以称之为意识、感觉、知觉、表象或意志的东西,因此所有这类词汇必须从描述人类行动的语言中彻底清除出去。华生强烈主张心理学只能研究可由别人客观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而实验则应该仅限于客观地观察刺激——反应的结果。华生于20世纪初叶创立了曾经风靡一时并一度独霸心理学领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因行为主义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批评,同时也因其他学派理论的影响,一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如赫尔(Clark Leonard Hull)、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等人已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又倡导了新行为主义。他们的观点是,在考察行为的同时也兼顾心理活动,目前这种观点业已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导思想。

人的行为有时是受意识不到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所以人也有受无意识支配的情况。首先提出这种无意识问题并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由意识的世界进一步扩大到无意识的世界的就是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把人的心理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个对立部分,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由处于意识不到的无意识世界中的性本能(性冲动)所决定的,要想了解某一个人的心理,如果不去了解他的无意识的世界则是无法理解的。弗洛伊德重视无意识的分析正与冯特心理学的以意识分析为主相反,并从对精神病的治疗中产生了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学的内容极为复杂。事实上,精神分析学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而且也是20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而弗洛伊德的名字和精神分析这个术语亦是大多数有文化的人都熟悉的,许多初学心理学的人往往认为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并且认为这种心理学只涉及对精神错乱者的治疗,由此也可看出弗洛伊德的影响之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只是以精神病患的心理现象为基础,以之推论解释到一般人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加之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人性变异的社会文化解释亦常遭人非议,故此精神分析学后继者的理论取向均将层面放大,包括了在现实社会文化中对一般人行为的解释,此等心理学者被称为新弗洛伊德派。以霍妮(Karen Horney)、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an)、弗罗姆(Erick Fromm)、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等人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派在神经症状的发生和人格的发展方面排斥弗洛伊德的生物主义观点而重视社会和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较行为主义稍早一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ax Wertheimer)、苛勒(Wolfgang Khler)、考夫卡(Kurt koffka)等人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也就是完形心理学。他们认为整体不能用零碎的部分之合去理解,并不是由元素组成的部分决定整体,而是整体规定部分,整体的特性是基本的,而部分的特性则依赖于它们在整体组织结构中的地位,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时就会见不到整体,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因是在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加多了一层心理组织,所以知觉的心理组织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还认为心理现象未必反应物理刺激的事实,物理刺激是客观存在的,而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对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整体被知觉为何种形状将决定人和外部现象的相互对应。可以说,行为主义是把重点放在接受外部事物现象(刺激)上,格式塔心理学则是把重点放在捕捉外部事物现象的方法上。

20世纪30年代,纳粹势力开始在德国抬头,与此同时德国的许多心理学家纷纷逃往美国,这样格式塔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各地广泛交流,推动了现代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其中,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方面,从德国跑到美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表现得最为活跃。勒温通过实验研究了团体和人际关系的理论,提出了团体力学,为后来兴起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针对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论(又称第一势力)与行为主义(又称第二势力)在理念上均非“以人为本”,心理学又兴起了第三势力,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即心理学必须以正常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动机、欲望、价值、快乐、幽默、情感、生活责任、生命意义以及爱情、嫉妒、仇恨,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进一步探求人的价值、本质,发扬人性潜能,从而助人自我实现。于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等人又倡导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20世纪60年代,受完形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以及电脑科学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逐渐演变而成,这就是侧重研究人的知之历程的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心理学中凡侧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皆可称之为认知心理学派。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所创立之皮亚杰学派,即被认为属于认知心理学派。但目前,在西方则大多数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而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确切地说,信息加工心理学侧重研究人接收、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过程,即感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等。它强调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且通过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化,像研究计算机程序的作用那样,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活动的规律。因此,把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一些设想编制成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的计算机模拟,也就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总而言之,现代心理学是博采冯特的构造心理学在内的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实验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家之长而形成的,以自然科学为目标的一门科学。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学派简介

自心理学诞生,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对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总和,对心理现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879年以来,在冯特的构造心理学以后,接二连三相继出现了或反对或继承冯特的理论,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上百个。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地。

这些学派中有从内在的意识去研究的,有从外在的行为去研究的;有从意识的表层研究,有从意识的深层研究;有从静态,有从动态研究;还有从生物学、数理学、几何学、物理学、拓扑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其他不同角度去研究的。所有的学派,包括相互继承的学派,在它们的心理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下面对西方主要的心理学学派进行简单介绍。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冯特是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作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是在美国代表德国心理学传统的英国人,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领袖。他继承和发展了冯特构造主义心理学理论,使之在20世纪头30年,在美国心理学中占优势地位。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内容而不管心理作用的纯科学。心理过程可以通过内省分析为元素。这些元素有各种属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或结合而成知觉、观念、感觉以及感情、情绪一类的心理过程。这些简单和复杂的心理过程与神经系统发生的过程相平行或以之为条件。这就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特点。

冯特根据他自己的内省观察,发展了著名的、引起很多争论的感情三度说。他认为感情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元素,它是伴随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比如吃糖我们不但感觉到甜,同时会产生愉快之感。和愉快相对立的则有不愉快的感情。愉快与不快均是前人都承认的一对基本的感情。他还认为尚存在另外两对感情元素:兴奋与沉静、紧张与松弛。例如看不同颜色,我们常常产生不同的主观体验:看红色引致兴奋之感,看绿色感觉沉静。又如听节拍器响声,当期待“咔哒”声到来前,我们心里常有紧张之感;而当“咔哒”声刚过去,则会在顷刻间产生松弛之感。这样就存在着方向相反的三对基本感情,称之为感情的三个维度:快与不快、兴奋与沉静、紧张与松弛。每个维度代表一对感情元素沿相反两极不同程度地变化,三个维度相交处为零点。每一种感情都可以在三维空间的某一点定出位置。

铁钦纳则把内省法进一步应用于高级心理过程,如思维、想象等。此外,铁钦纳在其方法论方面非常重视态度和观点的作用,认为这是区分心理学的方法和物理学的方法的唯一具有决定性的条件。因此,他强调在进行内省的过程中坚决保持心理学的态度或观点,必须把注意完全集中于心理经验,并用心理学的语言来报告心理的经验。他还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如实地描述心理现象,而毫不涉及任何意义、价值或功用,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反对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把心理学视为一门应用科学。他自己就说过,心理学不管治疗“精神病”,也不管改造个人和社会,它唯一合法的关心对象是一般正常人的心理。所以,他的构造主义又称实存主义或“写实心理学”。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

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的同时,德国也涌现出另一个心理派别,即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创造人是魏特曼、韦特墨、苛勒和考夫卡。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一学派的兴起。

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时代精神:19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力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用原子主义的概念了。比如磁力,光、电。这些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型。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总和。

格式塔即整体的意思。魏特曼的似动实验,是整体不是部分总和的一个明显例子。魏特曼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垂直,另一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通过一条细缝显示出光线,然后显示另一条光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可是,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个最适宜的时间间隔(约60毫秒),被试者看到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而且又移动回去。这就是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的一个明显例子。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目前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墨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派使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该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三)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机能主义是近代心理学发展中与构造主义相对抗而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想,它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在于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在于研究心理适应环境的机能作用。机能主义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美国心理学中主导的势力。它的首倡者是威廉·詹姆斯,一位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影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意识是连续不断流动的,人的心理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发挥作用的。他还深受实用主义观点影响,强调有效用的思想就是真理。因此,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詹姆斯开创的机能主义思想由芝加哥大学的杜威、安吉尔和卡尔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又称芝加哥学派。杜威的研究为这一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1896年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攻击心理学中的元素论和还原论,他以心理学家常用的婴儿抓烛火有烧灼感而缩手的例子说明,包含在一个反射反应中的行为动作应该依据其适应环境的意义来解释,不能把它还原为感觉运动元素或人为的构想物。这种抽象的构想只能存在于心理学家的头脑中,对于心理学研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安吉尔和杜威是同一年到芝加哥大学执教的。安吉尔在1904年出版的《心理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意识的机能作用和起源及其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发展。他还探讨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强调了心理学在各个生活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安吉尔进一步把机能主义塑造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学派,并使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系成为当时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基地。卡尔是安吉尔在芝加哥大学的学术继承人。他在1925年出版的专著《心理学——心理活动研究》中,开启了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识经验为限;关心心理学在各个领域内的功效和应用及改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机能心理学是在反对构造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发展道路。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构造学派的观点,创立了行为主义。这一学派认为,构造主义研究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直接去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指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和腺体的分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质是将意识和行为绝对地对立起来。

1913年华生撰写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德尔心理学》一文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理论,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有一个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行为主义与时俱进,在新行为主义中,班杜拉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和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重要转变。同时注重社会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视个体,轻视社会的思想倾向。

行为主义锐意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是有积极作用的。因此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并直接影响到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由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它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西方颇有影响的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精神分析是从治疗人的心理障碍开始发展起来的。为了治疗的目的,弗洛伊德重视探索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根源,从而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改变了心理学研究的趋向。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的结果。精神分析学派后来产生了分化。其中坚持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无意识和性心理发展阶段的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重视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认为所谓分析,是指治疗者把病人受到压抑的心理元素召回到意识中来,然后剖析这些心理元素。病人的症状和病理表现就像众多的复合物,其组成元素是各种动机和本能冲动。病人对此是毫无所知的。通过分析可获得其实质成分,从而使其进入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内心冲突和早期经验的作用,这对后来许多心理治疗技术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此外,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家庭关系、社会文化差异、过分的竞争和压力等问题的观点,也受到当前教育、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界的普遍重视。

精神分析学派在20世纪的最初几年有一段兴盛时期,形成了精神分析运动,对许多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的贡献,学术界一般都是承认的。但是对精神分析的某些基本假设和方法论,心理学界并不都赞同。弗洛伊德过分重视性本能的观点首先受到他的学生的修正。新精神分析学派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的理性和自主性,也看到了人际关系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因此,现代精神分析的许多涵义已有了较大变化,不少内容都表现出更适合于现代社会问题的趋向。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毁誉参半,该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学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人本主义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源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罗杰斯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七)认知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20世纪70年代它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认知心理学家往往把信息加工过程分解为一些阶段,这就使他们注意到信息在人体内流动有个过程。他们常用计时研究法,首先要测量出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并以此来确定这个过程的性质。

假定一个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E,如果投射时间很短,比如1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看到什么,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投射时间长一点,比如5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某种东西,但不知是什么,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辨别尚未产生;如果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使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E还是F或K,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部分的辨别。由此人们就可以确定完全辨别、部分辨别或刚刚看出有东西所需的时间。这一切表明,知觉是累积的,它包括几个特定的阶段。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儿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

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与他的观点很接近。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经验,是意识内容,方法是控制条件下的内省。有些心理学家说,认知心理学又返回到冯特的意识心理学上去了,所不同的是方法更加可靠,更加精巧了。詹姆斯关于两种记忆,即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提法,今天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很明显。它以知觉和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著称,强调格式塔的组织、结构等原则,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成是被动的刺激反应器。这些观点对认知心理学有重大影响,如认知心理学把知觉定义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强调信息加工的主动性等。

在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直接的生活经验,主张把直接的生活经验材料与实验资料结合起来,如重视观察者对自己知觉内容的直接描述,并把这个方法称为现象学方法。这种观点,既不同于冯特和铁钦纳只承认经过严格训练的被试的内省,也不同于行为主义只重视实验室实验的做法,却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相一致。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

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存储,并给出符号输出。这可以类比于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把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计算机与认知过程的这种类比,只是一种水平上的类比,即在计算机程序水平上描述内部心理过程,它主要涉及人和计算机的逻辑能力,而不是计算机硬件和人脑的类比。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巨大变化。有些人说它是一个新学派,有些人说它是一个新方向,更多的人则赞同库恩的观点,说它是一个新“范式”。库恩把科学中新旧范式的更替称为科学革命。一些美国心理学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美国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行为主义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明,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这样的基本问题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行为主义统治美国心理学长达40年之久,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认知心理学则反对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而不管内部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心理过程。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观经验的报告;认知心理学则既重视实验室实验,也重视主观经验的报告。对于认知心理学家来说,改变外部条件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识结构的辅助手段。

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很可能会发现人类认知过程的统一加工模式。

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领域。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较大的贡献。

第三节 健康心理与异常心理面面观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九是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人格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是现代全面健康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对于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只有在人们掌握了心理健康的标准之后,并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标准之间的距离,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和恢复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时,就须及时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下面是现在学界对心理健康的标准的普便定义。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人格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关系密切,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但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中却有一些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或以安眠药度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一些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醉后耍酒疯;有一些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一些人由于长期抑郁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一些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一些人苦恼于性问题;有一些人不能和人正常地交往;有一些人因家庭成员患精神病而苦恼万分;有一些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但由于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受到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的潜力与实际发挥的能力相比相差甚远。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让我们运用心理科学来保持我们自己和亲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较好的身心状态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二、异常心理的一般表现

精神正常并不表明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异常心理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疲劳感

该现象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二)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即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三)类似歇斯底里现象

该现象多见于妇女和儿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使用威胁禁用词语。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四)强迫现象

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强迫现象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五)恐怖

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会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六)疑病现象

生活中,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但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七)偏执和自我牵连

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联想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八)错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九)幻觉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心情急迫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十)自笑、自言自语

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如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反之,则可能为病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既要符合一般普通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又要体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和他们特定的社会交往的要求。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发展正常,且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和一定的学习能力

智力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组成。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正常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自我意识发展良好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我,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都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与要求;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也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

3.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人际关系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适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有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他也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与集体融为一体,与他人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4.能控制和合理表达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他们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和肯定情绪总是占优势,虽然有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和否定的情绪,但一般不会持续长久;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通过恰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败不馁;具有自制力和自控能力,能够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

5.意志坚定自制,意志品质良好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一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认知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遇事有一定的决断能力,凡事能持之以恒,对冲动有克制能力,对紧急事件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6.人格完整、和谐、统一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思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适中且合理,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

在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与同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那些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的行为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到底有哪些表现呢?下面是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的种种表现。

1.学习心理障碍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学习心理的健康状况占重要位置。异常的学习心理动机会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态度不端正。

2.自我认知障碍

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客观地认知和评价自我,容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产生自我认知障碍。自我认知障碍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自傲心理:自傲是过高估计情感,炫耀自己,贬低别人。②自卑心理:自卑是由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内心体验。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缺乏对自己优点的足够认知,过分看重自身短处,缺乏自信,常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采取逃避方式。③虚荣心理:追求虚假荣誉的一种心理状态。虚荣心理强的人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外界夸奖赞赏沾沾自喜,嫉妒心强,过于追求外表浮华而不切实际的东西。

3.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学习成才、适应社会和发展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和人际心理的培养对大学生成才有积极有效的影响。异常的人际交往心理往往严重影响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际交往障碍具体有以下几个表现:①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自我。②心理不相容: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因为他人不能与自己观点一致,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而苦恼焦虑。③羞怯心理:主要表现有自卑性羞怯、敏感性羞怯、挫折性羞怯和习惯性羞怯等。④角色困惑:角色是指某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被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有些大学生缺乏角色意识,不能根据不同的角色定位去与人交往,不分特定的对象和场合,不掌握相应的交往技巧,导致交往失败。

4.情绪障碍

情绪是指个体受到某种刺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①抑郁:导致大学生产生郁闷心理往往来自外部环境压力、社会竞争压力、感情失意、性格孤僻、人际交往障碍等。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表情苦闷,思维迟钝,行动缓慢,整日沉默无语。引起抑郁状态产生的原因通常是具体的,但抑郁状态产生之后具有很强的弥散性,使人感到生活和生命本身都没有意义,具有强烈的无助感,对于情感脆弱的人,容易产生自杀或犯罪念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极其有害。②焦虑:过分担心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不和、失恋、就业困难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处于焦虑状态。一般而言,轻度的焦虑状态不仅对人无害,而且可以激发斗志,催人向上,而强烈的焦虑状态如不加以调整,不仅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还对身心健康产生有害影响。③狂躁易怒:主要表现为性情暴躁,不易控制情绪,对人容易发怒,过分焦躁,对外界反应过敏,容纳性低。狂躁易怒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破裂。对于解决外界矛盾缺乏理性思考,易感情用事,甚至对外界环境和周围的人出现过激行为。④敏感多疑: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往往精神过于紧张,神情古怪,偏激固执,喜欢猜疑、怀疑,表现为对外界周围环境的刺激过于敏感,经常怀疑外界环境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将自己束缚在烦恼和痛苦之中。⑤神经衰弱: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临床类型,其特征是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劳。目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就业择业压力增大等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情感脆弱、心理素质欠佳的大学生无法应付这种压力,神经活动产生持续过度紧张,容易产生神经衰弱。其表现为头晕、脑胀、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学习效率明显下降等。

5.人格障碍

所谓人格,也称个性,心理学上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状态的总和,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以及爱好等。一般说来,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就是正常的人格,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呈现较稳定形态的异常行为模式,影响个人对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反应。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精神病态和正常之间的心理异常行为,不同于精神病和神经症。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有以下几种。

(1)偏执型人格障碍

它是以多疑敏感、偏激固执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其特点:多疑敏感,不信任别人,易把别人的好意当作恶意、敌意;妒忌心强,对别人的成就、荣誉等感到紧张不安、挑衅、指责和抱怨;易感到委屈、挫折、怀才不遇,常常产生攻击、报复之心;骄傲自大,自命不凡,自尊心强,要求别人重视自己;主观固执、好诡辩,经常抗议、反对他人的意见,不易被说服,即使面对事实证据也是如此;对别人缺乏同情心和热情,警惕性很高,常怕被人欺骗、暗算,处处提防他人,等等。

(2)强迫型人格障碍

它是指因刻意追求完美而过分自我关注,带有不完善感的人格障碍。其表现为:做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做事追求完美无缺,反复检查、修改,直到自己完全满意,否则会感到焦虑、紧张,过于严格认真,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对自己过于克制与关注,责任感过强,怕犯错误,思想得不到放松,按自己的想法要求别人,妨碍他人自由;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不思变通,遇到新情况不能灵活处理,显得束手无策,呆板,缺乏兴趣爱好和幽默感,没有创新精神;心里总是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平时焦虑、悔恨的情绪多,愉快、满意的情绪少。

(3)情感型人格障碍

它是指以情绪始终高涨,或始终低落,或时而高涨时而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情感型人格障碍可以分成三种:一是情绪高涨性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精力充沛、精神振奋,喜好交往,善于谈笑,给人乐观、诙谐的感觉,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周围环境的困难估计太低,做事常有大量的计划和设想,但缺乏深思熟虑,不够实际,有始无终,有时有明显的躁狂表现,因而又称为躁狂型人格障碍。二是抑郁性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多愁善感、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周围环境困难估计过高,对自己丧失信心,总是内疚自责,对一切不感兴趣,对生活充满悲观色彩等。三是双向性(或称环性)情绪人格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变化不稳定,时而高涨时而低落,在一定时期内交替出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两极性。情绪高涨时,表现为情绪高涨性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情绪低落时表现为抑郁性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

上面讲述了许多健康心理与异常心理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何种水平呢?下面有一个心理健康自我评价测试表,做完后,就可以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

心理健康自我评价表

回答下面70个问题,根据你过去与现在的情况与提问的符合程度做出选择。答案无正误、好坏之分,所以回答时不必仔细考虑,根据自己的感觉迅速做出选择。

1.在你午休或晚上就寝时,如果周围环境很喧闹,就不能马上睡着。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2.在处理矛盾时,你常常怒气陡生。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3.梦中所见与平时所想的不谋而合。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4.很喜欢与陌生人交往,并且习惯于谈笑自如。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5.你是否感觉你的精神萎靡不振。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6.常常希望好好改变一下生活环境。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7.当你中途接受一件工作时,不会破除以前的规矩。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8.去赴约会时,稍等一会儿就急得不得了。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9.常常感到头有紧箍感。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10.在你看书时对周围很细小的声音也能同时察觉到。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11.通常你是乐天派,不大会有哀伤的心情。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12.你做事时喜欢做预测,常常为谋划将来而感到不安。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13.如果一整天都孤独一人时,便会心烦意乱。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14.认为自己从不对人说谎。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15.常常一有惊慌便感觉完全失败的情形。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16.经常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17.经常以为自己的行动受别人的支配。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18.当做以自己为主的事情时,便心情愉悦,情绪活跃,全无倦怠。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19.常常担心发生地震和水灾、火灾。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20.希望与众不同,过别人没有过过的生活。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21.认为自己很大度,从不怨恨他人。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22.如果你失败了,会长时间地颓废不安。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23.你会因过度兴奋而突然神志昏迷。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24.对最近发生的事故,你往往毫不在乎。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25.你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表现得十分激动。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26.好天气却未必能带给你好心情。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27.工作时,你常常因事突然外出。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28.不希望别人经常提起自己。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29.常常对别人的微辞耿耿于怀。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30.常常因心情不好而感到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31.常常会突然忘却以前的想法。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32.你常常睡眠不足或者连续工作,但你不在乎。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33.感到生活没有劲,意志消沉。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34.虽然你工作认真,但有时却有奇怪的念头。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35.当你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总结时,自认为从来没有浪费时间。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36.与人约定事情时常常犹豫不决。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37.你老爱挑别人的刺,看什么都不顺眼时常常感到头痛。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38.常常听见他人听不见的声音。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39.你常常毫无缘由地感到快活。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40.你常会一紧张就直冒汗。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41.对眼前事都看不惯,常常希望今天最好出些变故。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42.认为自己对人坦诚、直率,经常对人说真话。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43.在人际交往和学习工作中,往往不拘小节而无所长进。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44.紧张时脸部肌肉常常会不自然地抽动。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45.有时自以为是,疏远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认为周围的人与自己截然不同。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46.常常会粗心大意地忘记约会。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47.你是一个安静的人,喜欢沉思默想。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48.一听到有人说起仁义道德的话,就怒气冲冲。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49.认为自己从小就很听话,很乖巧,从来没有被父母责骂过。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50.一着急后总是担心时间,频频看表。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51.尽管不是毛病,常常感到心脏和胸口发闷。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52.通常你喜欢独处,不喜欢与他人一起游玩。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53.思维活跃,喜欢梦想,总想干些什么,常常兴奋得睡不着觉。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54.无论你遭遇了多少微小的失败,总是归咎于自己的过失。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55.常常想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56.习惯于亲切和蔼地与别人相处。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57.不喜欢别人关注自己,更别说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做事了。当必须这样时,心就会激烈地跳动起来。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58.心情常常随当时的气氛变化而变化。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59.即使哪一天发生了有关自己的重大变故,仍然泰然处之。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60.哪怕是极小的愉悦往往也使你非常感动。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61.意志不坚强,情绪难控制,有所顾虑时常常情绪非常消沉。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62.认为社会腐败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不管怎么努力也不会改变。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63.自认为与人相处融洽,人缘极好,从来没有与人吵过架。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64.失败后再做事情时非常担心。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65.常常有堵住嗓子的感觉。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66.家庭关系不和睦,常常视父母兄弟如路人。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67.常常与初次相见的人愉快交谈。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68.念念不忘过去的失败。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69.常常对事情的困难认识不足,心情急躁,事情进展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顺利就怒气冲冲。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70.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从来不生病。

A很符合;B有点符合;C不符合;D不清楚

计分方法:

对照下面给出的评分表,计算每一横行的得分总和。凡填A的记2分,凡填B和C的记0分,凡填D的记1分。将第一横行得分的总和填入评分表的“合计”一栏。之后,将计分表“合计”一栏中前6项的得分相加,再将总数乘3,所得分数为精神症状指数。例如,第一横栏合计为5,第二横栏合计为2,以后依次为2、1、3、2,则前6项的合计为:

5+2+2+1+3+2=15

精神症状指数为:

15×3=45

一般说来,精神症状指数低于61分则无重大问题。

各种不同的精神症状指数测量结果含义是:

18~32分:精神健康,没有什么不良征兆。

33~47分:精神健康,但要检查一下某一症状类型的得分是否过高,如果这一症状的类型得分高于“一般”,就需要进一步检查某一方面的精神健康状况,找出病因并对症治疗。

48~61精神健康状况一般。说不上健康,需要彻底调整自己,使精神症状指数达到47分以下。特别要积极找出得分在“稍高”以上的症状类型的原因,及时治疗。

62~76分:稍微有精神疾病的征兆,最好请专科医生诊断,进行缜密的分析。在个人做自我评价时,自我检查一下哪一次症状最严重,以便决定治疗的办法。

77~90分:已经患有某种程度的精神疾病,一定要接受专科医生的诊断,安心治疗,但亦不必过于忧心忡忡,只要及时接受治疗,即有康复希望。

将评分表中各类型题目的合计分数填在剖析表上,便可对各种症状的程度作出评价。

1.焦躁神经症

头痛,头重,目眩,感觉嗓子受噎,呼吸困难,小小的刺激便会加快心跳。注意力低下,心思散乱而毫无头绪,担心失败,担心事故,担心平静的生活受到破坏,担心事情的结果不好,常有种种不安和恐惧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日无宁日,也不安寝,将心机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之上。

这种类型的人往往过于认真,常常杞人忧天,无论什么事不干到底决不罢休,对一点小事也会心存芥蒂,耿耿于怀。人际关系不佳,容易自我封闭起来,往往容易受他人的言行刺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紧张,精神容易疲劳。

2.歇斯底里

发病时手足麻木,有虚脱感,不能坐立,身体各部分有疼痛感,目眩,耳失聪,喉咙有被压感,无食欲。性格会突变,丧失部分记忆力,说不出自己的姓名、年龄、住所,无表情,对周围景象全无反应。

具有这种性格类型的人在平常通常是社交型,爱说话,经常在他人面前表现出言行不真实,或喜欢打扮,衣着引人注目,虚荣心强。因此,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各种身体症状,表现出精神上的不成熟、任性,缺乏对欲望的忍耐力和处理能力。

3.精神分裂症

在病发时,可能有以下几种表现。

表现一:无力气,无情感,无表情,不能独立生活,一般容易被视作怪人,工作没有责任感,不与周围的人说话,远离现实。

表现二:思路混乱,言辞颠倒,表现出特别的思维障碍,不能自知。常常诉说自己的行动受到别人的操纵,别人窥探自己的秘密,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等等。

表现三:感情或行动异常,有突然离家出走的行为和给食物不吃的拒食行为,以及大叫大嚷、手舞足蹈的异常兴奋行为,还有终日呆坐,卧睡,傻立,长时间盯着一个物体等异常行动。

表现四:现实和想象完全没有关系。不仅公开说自己是个天才,还认真地把实际上没有关系的人说成是知心朋友,又说自己是秉承神意来到人间拯救人类的,并妄想要创立新宗教。

具有这种性格类型的人性格孤独,讨厌与他人接触,自我封闭,言语极少,即使有,也毫无条理。与周围的人没有亲切感,精神上处于一种隔离状态。感情上的喜怒哀乐变化快,完全无视一般人所感兴趣的东西。呆板地对待工作,不能确切判断工作的进程。言行冷漠而无生气,没有人格,缺乏人情味。

4.躁郁症

发病时精力充沛,经常处于兴奋状态。由于无节制地冲动,情绪变化很大,所以不能把工作持续做到底。早晨起床很早,一件事刚刚忙了一阵,又开始做别的事情,变化无常。制定并实行在旁人看来不可能的计划,不久就因为失去兴趣而放弃了。时有突发的大怒、高歌狂舞、大吵大闹等行为。说话粗暴,往往不顾及他人,大多是自我中心的话题,言语没有连贯性。

这类人性格特征表现为毫无缘由地亢奋活跃,多言多语却没有条理,不容易兴奋,不知疲倦,总是忙这忙那不肯安静;兴趣浮躁,说做就做,没有计划性;好冒险,对失败缺乏反省态度;思绪凌乱,不能集中。

5.抑郁症

抑郁症症状与躁郁症相反,缺乏活力,无力,无食欲、性欲,失眠,便秘,头痛,常常心情烦躁,讨厌所有事物,自寻烦恼,过分重视失败,为微小的差错苦恼不堪。

这类人性格表现为没有热情,没有干劲,悲观厌世,对未来不抱希望。但对当前工作认真负责。虽然不能像别人那样迅速处理事情,却能忠于职守。在人际关系上,朴实、消极,没有主动性。自卑感强,自认为能力低,没有价值,很少与人交往,但讲究礼仪,感情深厚,遵守信用,诚实。

6.神经质

神经质表现为责任心淡薄,对批评反应强烈,甚至发生暴力行为。有时酗酒,缺乏理智,挥霍,说谎,时有欺诈行为,不尊重社会习俗,缺乏同情心,异常兴奋。

该类人性格类型表现为与人发生冲突,常有显示自己力量的大胆举动,倾向于恶意地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反抗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倾向性。意志薄弱,易受诱惑;追求享受,缺乏自制力,易怒;自我为中心,幼稚;过分自信,虚荣心强;冷酷,懦弱。

7.虚构症

这项得分反映了被试回答时的认真程度和真实程度。如果此项得分过高,则表明被试者对测验有防卫意识,各种得分可能均比实际情况偏低。根据此项得分的高低,可以大致推断上述各种得分的可靠性。如果此项得分偏低,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回答是否真实坦率。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理解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如何理解心理的实质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

3.举例说明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其主要贡献是什么?

同类推荐
  • 合作心理学

    合作心理学

    当今社会,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一个人都无法独立完成一件事,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与他人合作。我们在与人合作时,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对他人的心理进行细致的洞察与研究,以此来影响、控制和操纵身边的人,从而更好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翻开本书,从八个方面剖析人际交往中的合作心理,运用心理学原理深入浅出地揭示人们在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事件下的心理特征,并结合客观的事实分析,在以人性为考量基准的同时,为合作行为提供良好指导,使你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 一口气读懂心理学

    一口气读懂心理学

    揭秘日常生活中人人该懂的心理法则;传授人生旅途中一用就灵的心理策略。了解了自己的心理,你就是强者;了解了别人的心理,你就是智者。越是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心理,你就越能掌控周围的事物,越能把握自己的生活,成功和幸福就离你越来越近……
  • 我们都有拖延症

    我们都有拖延症

    本书详细讲解拖延型病态人格的成因、行为模式以及如何调整。文中列举了大量真实的患者案例,使读者易理解并能够在事例中找到自身困惑所在,从而抓住矛盾和恐惧的根本,以最为有效的间接手段解决生活中辗转反侧也难以通明的各种学习、工作、婚姻、社交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了解人格心理理论,使我们更加理解社会问题,通达人情冷暖,学会回避社交风险,解决人际矛盾,成为高明的问题终结者和自己的心理医生。
  • 酸口味心理学

    酸口味心理学

    《酸口味心理学》以爱情心理学原理为依据,用心理学知识指导你的婚恋生活,用最平凡朴实的生活故事进行最深层的情感解码,用最细腻温暖的语言给予最有效的心理指导和情感呵护,帮助每一对进入婚恋中的情侣或夫妻纠正爱的迷途,学会善待爱、理解爱和懂得爱,从而在爱的经营之路上共成长。通过切实有效的相处策略以及沟通技巧,帮助你摆脱情感困扰,化解两性间的冲突,提升情感魅力和幸福指数,在美妙多姿的情感世界中收获天长地久。
  • 心理暗示力:唤醒最好的自己

    心理暗示力:唤醒最好的自己

    这是一本关于治愈、成长、潜能与成功的心理学实践书,将给读者带来的是生活的正能量。书中揭秘了医生如何治愈病人,父母如何培养出优秀孩子,商人如何说服客户,我们如何获得幸福、满足和成功……库埃用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心理暗示力是打开美好生活的一把钥匙,是征服命运的一件武器,只要正确掌握心理暗示的技巧,便能由内而外改变我们的人生。
热门推荐
  • 被白白挥霍掉的那三年

    被白白挥霍掉的那三年

    他是一中的学霸,老师喜欢,是所有人眼中一个无法企及的存在。直到她走上前去,“帅哥,要不要做我男朋友?”.....原来大神也有被收服的一天。
  • 我有一柄杀人剑

    我有一柄杀人剑

    正值壮年,满头黑发的卡普?!开局就一打三被明哥追杀的巅峰期索隆?!黑胡子和白胡子都拥有着震震果实?!还打了一架?!不对,那个人是艾斯吧?你怎么是活的!?大妈十五亿悬赏路飞?!凯多入侵小型大陆被一个发着金光的九尾狐狸吊锤?任命一抖杀人剑:“还行,能稳住,那个要不要来一场青春的比试?石头剪刀布就行!”任命:“我就是想和你玩个石头剪刀布,赚点属性,你为什么就这么想不开呢?”“算了,你还是去死吧。”
  • 元始诸天

    元始诸天

    古老天人长生不死,武中圣人吼碎山河。带着一面石镜,荀少彧来到这方莽荒乱世,一步步映照诸天。从这人间苦境开始,踏上寰宇诸天之路,元始大罗诸天…… QQ群:795659741
  • 论王爷的调教方式

    论王爷的调教方式

    十七岁患绝症的大一新生程橙被吸进小说,莫名其妙成为将军之女——洛熙禾。这里的后娘贤淑,父亲仗义,哥哥正直,妹妹单纯,以至于她过得快活,体重长了十斤……终于等到NPC给她任务——解开祁王薛北辞的断情印。本以为可以把妹妹推进水里上演一出英雄救美一见钟情成功完成任务,可是掉进水里的人怎么成了她?等等,这不对啊!好吧,她亲自上阵。刚刚和男朋友恩爱了没多久,就被迫开启了江湖副本,抓叛徒、斗绿茶、揭阴谋,这才是她洛熙禾擅长的剧情嘛。
  • 他是小草莓

    他是小草莓

    传言中的慕言眼睛长到天上,高冷,傲慢,高岭之花,不近女色,追他的女生排到银河系,但他偏偏不为所动。学生时期的张纪一是三中混世小魔王,每个人看见她,都恨不得绕着走。某日,流言四起,说三中小霸王和高岭之花谈了个小恋爱。高岭之花失守了!混世小魔王有人管教了!校园论坛炸了!崩溃了!多年后重逢,张纪一以为慕言还是那个舍不得让她哭的少年。但她错了,昔日少年现在变成了每晚都让她哭出声的男人。这是一个甜掉牙的故事,放心入坑!欢迎加入他是小草莓官方群,群聊号码:855318069
  • 会学习·优等生:优秀中学生学习能力训练

    会学习·优等生:优秀中学生学习能力训练

    本书是笔者多年来教育与辅导学生学习的经验积累,也是对众多优秀中学生学习成功经验的总结,它根据学习能力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揭示了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培养途径,并依照当前学校教育的实际要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如自主学习能力、听课能力、预习复习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方法和诀窍,同时还对两门重要学科——英语与数学的学习能力以及应试的能力的提高作了具体介绍。书中内容丰富,叙述清晰,易学易懂,便于应用,对广大中学生极具实用价值。
  • 台湾资料清宣宗实录选辑

    台湾资料清宣宗实录选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本是散淡的人

    我本是散淡的人

    本书收录了“找不到感觉”、“包办婚姻”、“自我革命”、“朋友就是幸福”、“好男不跟女斗”、“害怕文学”等200多篇杂文。
  • 我是狗波的爸爸

    我是狗波的爸爸

    这是一个神奇的系统,这是一个传奇的人物,这是一个错乱的世界,这是一个人抗下了所有,呜呜呜呜
  • 答王无功九日

    答王无功九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