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31400000006

第6章 贺拉斯之乡

今日的维诺萨交通并不发达。从罗凯塔小站出发到维诺萨的火车一天只有三班,而火车走完那人烟稀少的三十公里路程需要一个多小时。这是一趟上山的路,因为维诺萨所处海拔相当高。据说时有醉心于贺拉斯研究的德国教授乘火车到此,但一般来此的旅客要么是农民,要么是意大利北部的商人。这比瘴气或土匪更糟糕,因为面对这两者至少还可以采取保护措施,而现在则毫无办法避开这些人——他们病态般地好打听,傻里傻气,总的来说讨厌至极。他们可真是南意大利的恐怖之处。也难怪,想必他们的群体中最无能和脾气最差的才会被差到维诺萨这种偏远之地来。

我不禁要想,这座城镇是否自罗马时代以来已是沧海桑田。毫无疑问是的,国内的灾祸(比如1456年的大地震)使其面目全非。原本可容纳一万人的圆形竞技场沉入地底,所有罗马时代的建筑中,存留下来的只剩一处砖石建筑——马克卢斯之墓,他被汉尼拔的士兵杀害于此处,以及几面网格状的墙垣,约建于公元二世纪,被称为“贺拉斯故居”——就像维罗纳的朱丽叶故居和洛雷托的圣母马利亚故居一样,显然只是冒名。不过这种做法古已有之,而这座房屋的建筑者确实颇具诗意眼光,选取了山谷中的一处胜景。集市上立着贺拉斯的一尊塑像,平平无奇。之前另有一尊也被说成是贺拉斯,最后却发现雕塑的其实是别人。这是我从卢波利的《贺拉斯之旅》[1]中读到的。

但此地有大量的古代铭文,有的刻写在建筑物的表面,有的散落四处。蒙森在他的《拉丁铭文集》中收录了相当多的铭文,而在那之后又发现了约六十条。另外,罗马时代的石狮黯然躺卧在街角、院子里与喷泉边,形态衰朽不堪,颌损鼻折,缺腿少尾!维诺萨是这类损毁古物的名副其实的存放处。狮子毫无疑问是高贵的象征,可是——千篇一律!为什么没有几只狮鹫或其他的装饰呢?看来罗马人不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民族。

四周的田野在古时想必是另一番模样。据贺拉斯描述,它原本遍布森林,而从最近出版的一部十七世纪早期的手稿来看,当时四野满是“大小野兔、狐狸、獐子、野猪、貂、豪猪、刺猬、乌龟,还有狼”——这些栖居林中的生灵现在大多都在维诺萨绝迹了。城镇的后面仍有几片橡树林,主要地貌也没有变。远处耸立着贺拉斯塔和“鬼脸天蛾巢”;再极目远望,能见到班提亚(现在的班齐)的林间空地。

绵延的加尔加诺山脉,是贺拉斯常凝望之地,它如海中岛链般从阿普里亚平原升起(实际上也是如此:地属奥地利的岩石岛搁浅在意大利边境上)。乌尔图雷山仍旧占据了主要的视野,尽管在这样的近距离看起来,火山口已不是匀称的圆锥形,而显出了锯齿状的边缘。山峰上能望见一个巨大的十字——全国有不少这样的象征符号,是由当时罗马崇尚理性主义的国会下属的教士们树立的。

从这位编年史家[2]那里我得知另一个有趣的史实:维诺萨在他的年代并没有瘴气。他称此地环境健康,并说居民们唯一的病痛是肋膜炎。现在这里是瘴气感染区了。我敢说全国性地砍伐森林,使得河水滞流——河床因而碎石淤积,并形成了滋生蚊虫的死水塘——助长了意大利多处的瘟疫蔓延。在贺拉斯的时代,虽然罗马与一些乡村地区已经出现了瘴气,维诺萨却不受瘴疠烦扰。离此地不远处曾出土古代奉献给热病女神梅菲迪斯(意为瘴气),就在今日的城市波坦察之下的平原上。

这里似乎仍流淌着古罗马的血脉精魂。在经历过那不勒斯诸省让人无法思考的喧嚷之后,我宽慰地发现此地的人们形貌庄重,饱含自尊,他们像苏格兰人一般,说话方式客观而缺少人情味。他们对宗教信仰的看法是非常贺拉斯式的,并非明显的怀疑论,而是一种温和的容忍,或者像他们中的一员所说的“漠不关心”——顺从于崇拜活动与其他(无论是什么)随时间流逝而被称为神圣的惯例,这就是拉丁文中的“敬意”——保守而尊法的古罗马精神。如果沿着通往田野的任何一条路,朝日落方向走的话,你会遇见干完农活归家的农民,带着他们的狗、猪和羊。你会在他们当中认出许多种古罗马面相——演说家与政治家的脸庞,就像古钱币上镌刻的那些。约三分之一的人口肤色介于黝黑与白之间,眼睛是蓝或绿色。女人们并不美貌,尽管此镇以贝诺斯(即维纳斯)命名。某些纯血统的罗马家族一直延续到今天,例如切纳家族。前面说到的编年史家就来自这个家族,在当地的三一[3]修道院墙上存有一幅浅浮雕,描绘了这个本地家族的一些早期成员。

这个小地方周围诞生的文献著作之多让人讶异——不过实际上,关于每个意大利小镇的专著都卷帙浩繁。稍做深究就能发现,在所有这些著作中都流淌着强烈的灵性——以几位学识渊博、思维缜密的作者为核心,培养出最佳的思维传统。你不会在镇议会或小饭馆里找到他们。没有哪家报社颂扬他们的辛勤,没有百万富翁或学术社团施以援手,而且尽管排印花销不大,他们也常常力行简朴从而心无旁骛地进行著述。在这里,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划下了深深的鸿沟。这些人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其对待学术近乎苦行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这种精神在所谓的“政治”、恶行与腐败横行的国家里,如同沙漠中的绿洲。

据说维诺萨的市政官员们富可敌国。可是他们的城镇却肮脏不堪,远甚于卢切拉。不是那种乱糟糟的肮脏,而是一种由来已久、自封建时代已然的对洁净的安然蔑视。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狭窄且经久未铺的路面,向下能望见居民家宅里设于地下的卧室,不难想象那里冬天必然潮湿难耐,而夏天则恶臭难忍。这里当然是有电灯的——只手遮天的政府把油价定得吓人的高,从而使得最贫困的地方以电灯作为这里街道照明的主要方式,可那呆板的强光只能照出一片肮脏污秽。这种情况的成因之一是附近没有生产铺路石的采石场,另一原因是维诺萨缺少成形的所谓市民阶级。居民主要是小地主和田里的长工,他们每天赶着牲口早出晚归,又出于经验决意住在镇上而不是乡下,因为后者不久前还常有强盗出没,并不太平。人们崇尚辛辛纳图斯式的归隐务农生活,而在农业人口主导的城市里,洁净是不切实际的。

但维诺萨有一处优点是卢切拉和大多数意大利城镇难以望其项背的:这里没有货物入市税。

有人相信那不勒斯城周有一道陶土垒的城墙,绵延十数里,墙顶设有构造复杂的警钟系统,并配备一队武装到牙齿的守关人员日夜巡逻——唯恐有农民将一捆葱头扔进城市的辖区,而逃掉八分之一便士[4]的关税。此说不可信。恐怕没有哪个国家会容忍这种做法。人人都恨透了这群官派的闲人,他们四处扰民,如果被派去意大利大量的休耕地上种葱头肯定更好。这种税收系统根本未见成效。

“不过,”我的罗马副官朋友有一次问我,“如果我们解雇这帮人,要让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好呢?”

“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了,”我回答说,“将他们编进那不勒斯的城镇议会。那个地方的雇员数量已经比伦敦所有的政府机构加起来还要多,再多几个也没关系吧?”

“我的天哪,”他叫道,“你们外国人确实有点子!用你的办法,我们至少可以安置一万到一万五千个这样的人。我得把这个记下来,下次会议作为提案。”

他确实也这样做了。

不过那不勒斯议会尽管机构庞大,却是个地方关系户单位,我很怀疑它的成员们会接纳除了自己的堂表兄弟和大小舅子之外的人。

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任何创新都被立即课以花样翻新的重税,使得每个敢为人先的意大利人大受打击。所有国外生产的用品或器械,其关税当然也高得难以想象;加上货物入市税——中世纪的余孽,最不科学,最无用,最气人的税种;还有市政费,其适用范围包括豢养与宰杀的动物、牛奶、葡萄藤支架、砖块、搭脚手架的木料、铅块、瓦片、酒类——一切能想到的农产品或农民日常的必需品。所有人都该看看那些市政官员榨取这些税费时的嘴脸。天知道这些人都是从哪里招募来的,确定的是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卑劣的贪欲。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奥地利的官僚主义或许多少还可以忍受,但看着这些粗鄙的野人对忠厚的意大利农人们作威作福实在恶心,这帮名副其实的穴居人,他们脸上唯一的表情就是天生的呆痴脸相后边那掩藏不住的恶意。

我们听说过古意大利的众多天才艺术家与豁达的哲人。在当今的意大利,艺术家们就是那些巧立名目收税的官僚,而哲人们则是老老实实缴税的农民。

即使仅从手段来看,这些政府恶棍的勒索也毫无可取之处。有一次我见到一位老妇人因为身携一磅[5]海盐而被罚款五十法郎。即使是对最愚昧的人,他们凭什么说从海中取盐是错的,而人人都从海中打捞比盐贵得多的鱼类却没问题呢?在这种事情上做的官样文章所浪费的时间,恐怕足以在任何地方激起一场革命了,只是此地的人已经被这种暴政奴役了太久,习以为常。怪不得农村来的女人们从不浪费三个小时来跟官员们争吵几片奶酪该不该缴税,而是将奶酪藏在腹部伪装为孕妇;怪不得最睿智的老人会将专制的政府当作有组织的诈骗犯,因而认为给政府添乱是所有公民的本分。人人都不妨试试——以合法手段——将一瓶酒从一个城镇带到另一个城镇;或者乘帆船,从海上将一个旧煎锅从国外带进意大利的某个村庄。这是一门精深的艺术,只有多年修习才可熟能生巧。关于这些事情的规定尽管难以言喻的幼稚,其表述却相当简单,完全不考虑在南意大利举足轻重的“个人因素”,亦即那些衣着光鲜却懒惰迟钝的官员的脾气,他们一旦从午睡或自娱自乐中被打搅,就有可能故弄玄虚地在一堆废纸中间翻来翻去而让你等个半天。这种情况下他们显得特别有责任心。一切都没问题,亲爱的先生,但是——哈!那个产地证明呢?公章呢?通行证呢?

这一切都仅仅为了一个苏[6]的税!

怪不得连英国人都发现,在意大利,犯法成了必要之恶,生活的法则之一。

很快,它就不仅仅是必需的了……

譬如刚到婆罗洲的旅人,即使第一次接触榴!的时候闻之欲呕,可是吃上几口就会以其为伊甸禁果般的美味,并惊讶于自己如何在缺少如此神品的愚昧土地上存活至今;譬如一位真正的鉴赏家,即使从热带雨林中获得一尊稀有的深红色神像时,会一时将其弃如敝屣,可是当他回头对着这巨大繁复的艺术品沉思达旦之后,就会意识到只有它才与斯科帕斯和米开朗琪罗心底对美的热望若合符节;譬如一位第一次在达连登上山峰远望的人,即使当时凝视着浩瀚的太平洋深感敬畏,可是当他游历四方之后,心情就会超越以往最美妙的期待,转为对无穷无尽新景色的翘首企盼。

即便如此,适应了意大利生活的英国人会惊奇地发现自己拥有一种迄今未开发的官能,一种新的视野,新的生活追求——犯法的意识。起初,作为一个诚实的人,他讶异于这种想法的产生。接着像每一个理智的人一样,他意识到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最后,出于其民族天赋,他如此熟稔此道,以至于惊骇莫名的政府官员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他们能给出的最高赞誉了):

意大利化的英国人——

就是魔鬼的化身。

是的,犯法的诱惑渐渐地在意大利化的撒克逊人心中滋长。也许缓慢得难以察觉,但日积小流,终成江海。这是一种新野蛮主义,却绝不仅仅存在于艺术中了。

注释

[1]出版于1793年。

[2]指前文“十七世纪早期的手稿”作者。

[3]基督教神学术语,即圣父、圣子与圣灵三位一体。

[4]此处应为英国旧制单位,1英镑=20先令,1先令=12便士。

[5]英制质量单位,1磅=0.45公斤。

[6]法国旧货币单位,价值为一法郎的二十分之一。

同类推荐
  • 中国西南精华游

    中国西南精华游

    浓缩了西南最隽永的感悟,搜集了西南最扎实的攻略,收藏了西南最原色的人文,囊括了西南最必游的风景。 包括四川、广西、贵州、云南、西藏。
  • 寻梦冰山

    寻梦冰山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和同伴深入新疆的颠峰幽谷、冰川雪原、戈壁大漠,去阿尔金山腹地耐受缺氧的痛苦、去孔雀河三角洲追忆古老的辉煌、去库鲁克塔格追踪野骆驼的足迹、去罗布荒漠凭吊先民的遗骨、去轮台沙漠体验胡杨林的生生死死等探险经历。
  • 天上之山(王铁男登山探险笔记)

    天上之山(王铁男登山探险笔记)

    他被称为“天山派野蛮登山家”、迷恋探险的疯子,他曾经7次登上博格达峰、10余次进入昆仑山和藏北地区探险,他就是中国登上博格达峰的第一人王铁男。本书是王铁男对自己组织并参加的一系列新疆探险、登山活动的梳理和提炼——抬着行军锅挑战博格达峰、拴着绳子夜宿“魔鬼5080”、慕士塔格冰缝中的漫漫长夜、露营天格尔峰之巅、木扎尔特河畔恐怖夜……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鲜为人知的新疆探险登山过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对自然的探索是无穷尽、无止境的。探险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之一。
  • 去北地,再去北地

    去北地,再去北地

    陈保平陈丹燕夫妇仅此一本合著游记,同样的风景,别样的思绪。一对夫妇,大学时代的同窗,俄罗斯文学艺术的爱好者,一起去俄罗斯旅行。在旅行一开始时,他们就约定,各自写自己的日记,纪录自己的感受,待到旅行结束,再交换日记。那是1993年。他们日夜相守,去看同一个地方,吃一个锅里的食物,在枕上听到的,是同样的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待到旅行结束,交换日记时,他们才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对俄罗斯的感受有如此大的不同。于是,他们出版了旅行日记。二十四年过去后,他们又一起旅行去了波罗的海,在立陶宛的考纳斯,他们突然发现,这个旅行,竟是从前俄罗斯旅行的延续。于是他们决定,再重蹈当年覆辙,再分开写下旅行感受……
  • 独自之旅

    独自之旅

    《独自之旅》是一本极为打动人的旅行传记。为了感受这个世界的真诚与善意,更好地了解和体验这个世界,作者放弃在伦敦的优越生活,独自一人,行程万里,依靠陌生人的帮助横跨美国。《独自之旅》是近年来旅行传记中比较独特的一部作品,作者的旅行方式迥异常人,作品中同时传达了作者本人在旅途中的感悟和总结,带领读者在踏上旅程的同时,跟作者一起展开更多的人生思考。作者这段经历曾经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成纪录片,先后在146个国家播放,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作者也因此而成为国际驴友中鼎鼎大名的偶像级人物。
热门推荐
  • 封神从陈塘关开始

    封神从陈塘关开始

    咦,我这是在哪!怎么会这么黑啊?我不是出了车祸吗,这里这么黑也不像是医院啊。正疑惑时李吒耳边却是传来了一对男女的交谈声。女:靖哥,你说这孩子怎么还不出生啊,这都三年了!男:没事的,十娘,我们的孩子那肯定是与众不同的。哈?孩子?三年?这对话怎么听起来那么耳熟啊!PS:简介实在无力!简单来说就是:成了哪吒,然后从陈塘关开始了这段封神世界的旅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冥界三生石

    冥界三生石

    “奈何桥下奈落河叹奈何,三生涯上三生石盼三生”
  • 学会生活 学会享受

    学会生活 学会享受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故事相伴。只要细心地品味就会发现,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本故事全集,并且是经典之作。因为人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无不在创造奇迹,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本书向你提供了一个精彩的世界,许多精彩的故事,让你读后,有一种简明愉快的感觉;让你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清爽,让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能够十分满意地品读此书,让你从中收获到无限的乐趣,应该说,它是一份精美新鲜的精神快餐,滴水藏海,小中见大。让你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愉悦的享受,让你的生活沐浴着阳光,使你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只有享受生活才是最幸福的生活。
  • 海浪

    海浪

    《海浪》也许是弗吉尼亚·吴尔夫创作的九部小说最不容易读的一本书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遇到若干关乎可能性的问题;在阅读她此前此后的作品时,都不存在。譬如那些标明“某某说”的内容,怎么可能由人物口中道出;六个人物,又怎么可能聚在一起这样说话;此外,这些人物所“说”的部分与有关海浪的描写究竟是何关系,为什么能够相互穿插在一起,构成这么一种文本……
  • 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由杰克·伦敦具有代表性的12篇北方故事短篇小说系列组成。包括《热爱生命》、《北方的奥德赛》、《赶路的智慧》、《一块牛排》等。这些故事发生在北极附近,寒冷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天冷、地冷、生命冷,连他的用词都冷,因此把生命和人性写出了硬度和韧性。北极、淘金、印第安人、探险,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幅壮观的图画,恢宏的原野画面感,我们看到的是脆弱的生命和顽强的力量。
  • 心动

    心动

    暗恋时光中的五个瞬间:直到后来,倪清词才明白,或许她对林致远所有的感情,都来自于那个有些寒冷的秋日下午,他只是站在那里轻轻微笑,她便在劫难逃。
  • 中国军事百科·第一卷

    中国军事百科·第一卷

    《中国军事百科》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中国军事历史的大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军事图文资料融为一体,直观地介绍中国军事历史的发展进程,全方位介绍中国军事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中国军事的各个领域。
  • 回忆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

    回忆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

    法币是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11月4日发行的货币。1948年8月18日,因恶性通货膨胀,法币急剧贬值,国民政府又下令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金圆券于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是金融史上最短命的货币。与此同时,还前后发生过两次黄金风潮案:第一次是1945年3月发生于重庆,第二次是1947年2月发生于上海,致使蒋政府内部引发了一场政潮,加速了蒋家王朝的彻底崩溃。本书所收均为当时的金融行业代表、银行总经理、财政厅厅长、金融管理局局长及法院检察官等根据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撰写的回忆性文章,详尽地记述了有关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的相关事件、背景及前因后果,对研究中国近代货币史、金融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魅惑系列:妃洛舞Ⅰ

    魅惑系列:妃洛舞Ⅰ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一个月儿高挂的夜晚却莫名的出现了一种叫做彗星的不明物体。一个满天繁星的夜空却突然劈下一道诡异的雷,直接打中了她,让她直接从现代穿越到了古代,就连买车票的钱都省掉了。一次莫名的穿越,让她尝遍了人世间的情,爱,恨与痛。虽然是以狼狈的的出场方式现身,但却以绝对精彩的方式退场。她的第一愿望是以寻找回家之路为目地,却在无意之间混了个山寨大王,此寨名为‘七星寨’。咱也不是吃素的.小样的,咱出来混的时候,你还在哪里吃奶呢?噢!貌似错了,这些古人好像比咱还多活了好几百年了吧!你是神医?我看更像是捡破烂的吧!什么鬼才神医?什么在世菩萨,我看是神棍才更贴切吧!简直就是死马当成活马医.小心咱揍的你真的见上帝.哇!鬼啊!去、去、去,这孩子怎么说话的,你有见过这么帅的鬼吗?我可是京城四大美男之一,什么鬼不鬼的.在几个男人之中玩转的如鱼得水。她虽身在古代,但她还是那个她,那个在现代混黑道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