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32200000015

第15章 请读无用之书——答《南方周末·名牌》记者王与菡问

耐得住寂寞才能“千里走单骑”

《南方周末·名牌》:中国的文学和作家在历史进程中总是扮演不容忽视的角色,眼下的状态却不太让人满意,您怎么看?

陈平原: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有一本小书,题为《小说面面观》。其实,无论谈天还是说地,“面面俱到”是做不到的,这只是表达一种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意愿。你问我当下中国的“文学生态”,我首先反问,你想谈的是哪一个角度的“文学”?由作家及批评家构成的文坛,主要目标是推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由教授及学生构成的大学,主要功能是培养好读者以及有创作潜力的年轻作家。至于文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则五花八门,不管你有没有创作才华。

很多人感叹当下中国“文学”的落魄与寂寞,这种描述不太准确。作为一种精神探索,文学创作本就不该太热闹,作家应该耐得住寂寞,方才可能“千里走单骑”。文坛没必要整天锣鼓喧天,冷清一点并非坏事。眼下的“文学活动”,组社团、提口号的少了;谈销售策略、关心版税收入的多了。换句话说,有关“文学”的“活动”,日渐从精神层面滑向物质层面。在一个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时代,这好像很容易理解。在我看来,要想“振兴文学事业”,关键在于提振公众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和品位。

《南方周末·名牌》:您对当下中国遍地开花的各种文学评奖活动似乎不太以为然,为什么?

陈平原:我并不反对政府、企业或文化机构出资,奖励那些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或优秀作品,我担心的是,这些热闹的评奖活动吸引太多的目光与注意力,以至本末倒置,变成一种文人、商家与官员互相勾兑的社交场合。评奖若公正、高雅且有远见,对于文学事业的开展,是能助一臂之力的。但即便如此,催生伟大作品的土壤及动力,不太可能是这些。好作家不为获奖而写作,设立文学奖项的主要目的是文化宣传与普及。媒体的积极介入,对提升作家的知名度及作品的销售量会有帮助,但操作不当,很容易演变成为另一种“名利场”。说实话,好作家与好学者一样,主要活动空间应该是书斋,而不是聚光灯下。

《南方周末·名牌》:说到“文学奖”,这里的“文学”,是指小说、诗歌等特定文类,还是指修辞、想象力或表达能力?

陈平原:按照今天中国大学里通行的“文学概论”,所谓“文学”,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大文类。可这是晚清以降才形成的思路,你要是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曾授予英国哲学家罗素(1950年)、政治家兼历史学家丘吉尔(1953年),你就明白这“文学”的边界并非牢不可破。我所理解的文学,就是准确地、优雅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独立思考和想象力。可以是诗歌、小说、戏剧,也可以是书札、语录、史著,完全可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只要是很好地使用语言(而不是色彩或音响),就可能是好的文学作品。我相信随着时代变化及科技发展,各种跨类、跨界、跨媒体的写作,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也可能涌现伟大的作品。

《南方周末·名牌》:从精英教育和培育角度看,文学最大的益处在哪里?身为精英,究竟怎样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陈平原:谈论读书,有三个不同的维度。第一,提倡经典,贬斥烂书,希望大家都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的阅读。如果不这样,拿到什么读什么,连广告、马经、天气预报、列车时刻表等都不放过,那实在浪费时间。至于林语堂所说的兼读最上流与最下流的书,虽说不无道理,但操作起来不容易。第二,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公众认可的好书不一定适合自己,媒体再三鼓吹的,也可以置之度外。不太受外界的干扰,独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然后思接千古,与之展开深入的对话,这点很重要。第三,主张多读无用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文学”如何“教育”

《南方周末·名牌》:您曾说,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恰如其分的“文学教育”。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及转型中,“文学教育”有何得失?

陈平原:传统中国文人的写作,虽有润笔一说,但并非固定收入。因此,除非落魄江湖,一般读书人不会追求成为专业作家。不管有无行政才能,读书人都梦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当官。最散漫的苏东坡,或者“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也都并非以写作为生。吟诗作文,在古代中国,主要是一种个人兴趣与志向,职业作家的出现,与现代稿费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

与作家的职业化关联的,是文学教育的专业化。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教育,但宗旨及途径很不一样。在传统书院中,“诗文”乃所有读书人都必须修习的课程;至于小说戏曲,则不登大雅之堂。现代中国大学将“文学”作为一个专业,设置了相关的院系及科目。此举使一小部分人得以专心致志地研究“文学”,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很多读书人从此远离“文学”。这一文学专业化的大趋势,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

《南方周末·名牌》:在中国,“文学教育”很容易对应“中文系”的职责。关于“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说法引起很大的争议,您怎么看?

陈平原:这个问题全世界都一样,名作家并非本国语言文学系刻意培养出来的。文学创作对天赋、才情及阅历有很大的依赖性,这使得大学课堂很难“依法炮制”。说白了,不是不想培养,而是培养不了。一定要做,某些具体的写作技巧是可以传授的,但“训练班”出不了大作家。中文系能提供给学生的,只是有关文学的知识、修养及趣味。因此,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语言、文学、古文献等领域的专门人才。换句话,中文系的工作目标是培养有文学修养及写作能力的研究者,而不是诗人或小说家。

《南方周末·名牌》:精英范式的培养很难用一代或两代人完成,就此而言,从基础抓起显得很重要。从为下一代编选教材到选取读物,您有何建议?

陈平原:我参加过中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但很快便逃离这一“神圣的事业”。原因是,我发现自己并不了解青少年的知识背景及阅读兴趣。大学教授若不经过一番认真学习,洞悉孩子们在每个年龄阶段的接受能力,是没办法编出合适的教材的。单从文章好坏着眼,忽略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材不能用。同样道理,现在很多家长根据自己的趣味,要求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甚至盲目地让小孩子背很多古诗文,我不觉得是好事。因为,一旦压力过大,养成逆反心理,效果很不好。学文学,本该很有趣,弄得苦巴巴的,坏了胃口,日后很难调整过来。不敢贸然闯进这一领域,因此也就没什么好建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立场

《南方周末·名牌》:您是中国俗文学学会的会长,如今的流行文学,是否可归类为俗文学?为什么那么精英的五四新文化人,会热切关注俗文学?

陈平原:“俗文学”与“流行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前者主要来自民间,生产者与消费者很难区分,往往是无名的集体创作;后者则是作家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刻意生产出来的。流行文学的商品属性非常明显,制作者以获利为首要目标;俗文学则不见得。

五四那代人之所以关注俗文学,是有精神性追求的。眼光向下,既是思想立场,也含文学趣味。提倡俗文学,比如征集歌谣,在五四新文化人看来,既可以达成对于“贵族文学”的反叛,又为新文学的崛起获取了必要的养分。这一论述思路,含真知灼见,也有自作多情的一面。比如,从歌谣中寻找新诗发展的方向,这一努力就基本上落空了;至于以“刚健清新”的民间与“陈腐浅陋”的文人对峙这一二元对立的思路建构起来的《白话文学史》,今天看来也是遍体鳞伤。

《南方周末·名牌》:您写过《千古文人侠客梦》,作为北大教授,您为什么要研究武侠文学?

陈平原:关于武侠小说作为“成年人的童话”,如何构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阅读热潮,我在好多地方谈及,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武侠情结不只是体现在小说中,诗文、戏剧、影视等,也都有很好的表现。从司马迁到金庸,历代文人都有如此情怀,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这里只想提醒一点,将中国人热衷的武侠小说,与英国的侦探小说和日本的推理小说对照阅读,能明白很多道理。

《南方周末·名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迅速崛起的“纯文学”或者“先锋小说”,如今也被认为是“彻底解体”。从文学史家的角度,您怎么看当下中国文学创作中,“先锋派”成为一个空壳?

陈平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纯文学”的立场,如今受到了很多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立场,单从是否“先锋”立论,似乎不够妥当。就像跳舞一样,走三步退两步,未尝不可以。如何在特立独行与市场需求之间取得某种平衡,这也是一种探索。

某种意义上,读者的趣味决定了作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今天的读者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读者明显不同。同样读不懂,后者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努力去思考、去弥补;前者则毫无精神负担地扔掉。什么著名作家,什么精神探索,统统不买你的账。以前的作家有自信,作品很小众,根本卖不出去,也依旧昂然挺立。现在写书的关心版税多少,读书的先问是否畅销,再决定读还是不读。这种氛围明显不利于大胆的、离经叛道的艺术探索。这一点,书画家更明显,见面谈的多是自家的画价。

《南方周末·名牌》:换一个话题,您曾提及“在中国,很长时间里,文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对于都市生活的迷恋,在城乡对立的论述框架中,代表善与美的,基本上都是宁静的乡村”。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超乎寻常的快,文学家的视野是否也会随着移动,以求与现实生活合拍?

陈平原:作家的创作,明显地与自家的成长经验有关。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写作者从小就生长在城里,根本就不晓得乡村为何物,因此,都市文学将成为日后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这完全可以预期。对比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文学进程,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

问题在于,文学创作需要积累,不仅你自己的经验,还包括前辈作家的影响力。相对而言,整个中国的文学传统,确实更偏向于乡村或山林。大概需要两三代人的感受、消化与磨合,才会有大量活色生香的城市生活及人情世态的精彩呈现。另外,我对今日中国农村之颓败与凋敝,抱有深深的同情。我相信,不管是已经融入城市,还是依旧迷恋乡土,很多作家都会有同感。这极有可能催生出一批质量上乘的挽歌式的关于中国农村生活的作品。

诗歌乃大学之精魂

《南方周末·名牌》:文学的生产与传播,贯串了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但另一方面,文学又很有时代性。对于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文学的社会角色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陈平原:借用《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话,那就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但你这个题目太大了,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打发的。不妨换一个角度,从文类的升降,看文学如何回应时代风云的变幻。梁启超的“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表面看是一句空话,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从此得以凌驾于传统盟主诗文之上,促使中国文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风云激荡,既体现在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更积淀为审美感受与艺术形式。

《南方周末·名牌》:可是您写过一篇文章,谈“小说的世纪”已经结束了。这和一般人将文学复兴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小说家身上相去甚远,为什么这么立论?

陈平原:那篇文章题为《小说霸主地位受到挑战》,我说的是“小说的世纪”已经结束,不是预言“小说”这一文类即将死亡。原文是这样的:“展望新世纪,小说的文坛霸主地位将受到很大挑战。从世纪初知识者为‘改良群治’而推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世纪中政治家别具慧心地将小说作为政治斗争的导火线,再到世纪末,小说为取悦受众而努力与影视结盟。小说在20世纪的命运充满戏剧性。但不管是被捧还是挨骂,文学总算被全民所关注。这一好运,下世纪恐怕难以维持。”

是小说家高行健、莫言而不是哪位中国诗人、剧作家、散文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身是有偶然性的;但以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崇敬与迷信,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起码在中国,“小说”这一文类会更加走运。单就读者接受面以及“生存能力”而言,四大文类中,小说最为强势;即便没有政府、大学以及基金会的支持,著名小说家也能靠市场自立。戏剧主要活在舞台上,剧本并不是唯一性;散文的边界很宽,也有能够纵横四海、兼及文学内外者。唯独诗人,在当下中国,基本上不太可能靠版税来支撑写作。因此,我当初表彰“爱美”的文学,或称“非职业写作”,心里想的主要是诗歌。而且,诗歌在所有文类中是最具先锋性的,诗人对于语言的讲究,远在小说家或散文家之上。

《南方周末·名牌》:文学形式多种多样,一般人都认为,当下中国,诗歌被彻底地边缘化了。可您去年写文章,称颂“诗歌乃大学之精魂”。为什么?

陈平原:我是从教育学的角度,痛感当下中国大学校园过分浮躁与功利,认定读诗是一味不错的良药。我当然知道,大学生们走出校园,绝大多数不会再理会诗歌了;可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在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校园里,与诗歌同行,是一种必要的青春体验。因痴迷诗歌而获得敏感的心灵、浪漫的气质、好奇心与想象力、探索语言的精妙、叩问人生的奥秘所有这些体验,都值得大学生们永远珍惜。

(初刊《南方周末·名牌》2013年第11期,原题《请读无用之书:对话陈平原》)

同类推荐
  • 范稳自选集

    范稳自选集

    本书精选了范稳关于藏地文化历史和文化抗战两大主题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以及《重庆之眼》和最新作品《吾血吾土》。虽是摘选,但每部书都尽量保持了故事和人物命运的逻辑性和美感,可谓故事和文字的“精华素”,其中充满民族与信仰的砥砺与碰撞,坚守与交融,涌动着强烈动人的情感。
  • 戈登医生

    戈登医生

    读你的两篇小说,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充实。充实是个常识性概念,完全谈不上高深,甚至还有点老生常谈,无非是言之有物、真情实感一类为某些“新锐”作家与批评家不屑的的说辞。认同文学常识有时恰如带着镣铐跳舞,远不如天马行空、凌空蹈虚来得容易,尤其是在文学空心化被消解意义、消解内容的口号包装成为时尚的今天,避实就虚故作高深的花活儿往往能更轻易地获得掌声与喝彩。媒体的竞相媚俗、作家的趋名趋利,已悄悄溶蚀了小说的诗意品格,没有浪漫,没有想象力,没有激情,越来越多的被称为小说的东西其实只是酒吧调情指南和商场黑厚学教材,欲望之外一片空白。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古代文学发展概论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古代文学发展概论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跟范宏大告别

    跟范宏大告别

    过了八十岁的人都能隐隐约约地预知到自己行将来临的死期。这种说法不知对不对,反正阙天津老人相信了。这一天,他说他听到了死神渐渐逼近的脚步声,像广播里天气预报的声音一样清晰、从容和真实可信。那天他醒得比狗还早,他嫌村子太安静了,便在院子里大声嚷起来,这一次我真的要死了。他的四个儿子分别住在院子的四个方向,天气冷,他们还在捂被窝,先是他们的媳妇听到了老人的吵闹,摇醒了各自的男人。儿子们迟迟不答理,老人觉得被怠慢了,很生气,用拐杖使劲地敲打儿子们的房门。
  • 贤行润身

    贤行润身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位学术大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过程,是其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热门推荐
  • 带着娃儿跑

    带着娃儿跑

    “对谁我都会怜香惜玉,唯独对你!你不过是我买回来的一件商品!娶了你又怎样?你在我眼里什么都不是!我在外面的女人,起码能满足我的欲望,你这种不解风情的女人,一辈子别想想得到我的关注!”新婚第二天,他对她这样说。她,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商人之家。她的出生就注定了命运的悲剧。他,狂傲且不可一世,坐拥亿万资产,对爱情却哼之以鼻当一枚冰冷的戒指戴入我的手指,我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一切已成了事实。从此,我的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爱过却要分手,为何相爱不能相守,到底为什么?娃娃篇“妈咪,这个人是谁?”娃娃转着大眼好奇的问。“路人甲。”“我是你爹地。”二个不同的回答“妈咪,虽然他和我长得很像。但是我还是喜欢旭阳爹地或是明星爹地。”女子无语,男子瞪眼。“为什么?”“因为我不喜欢半路认亲的人。”彻底无语!!-------------------------------请亲多多支持洛洛,亲的支持永远是洛洛写作的动力。【支持方式:】想支持洛洛的!可以如下方式支持!你们的支持洛洛的动力。一、请您先找到最上方“会员中心”四字,免费进行新会员注册。二、注册成功后,登陆,你就可以点简介下面“放入书架”收藏。三、点“投票推荐”就可以给洛洛投票了,普通会员每日可投三票,VIP会员一票抵三票---------------------------------------------------------------------------------------------推荐好友文文云且幽的《侍寝丑妃》网址:小嗏的《总裁前夫追逃妻》网址暗幽灵的《丫头,我来宠你》网址:龙雪雪的《五岁太后夜销魂》网址:《年玉《赌个夫君来爱》网址:青墨烟水《穿越之我是昏君谁怕谁》网址:颜妍《黑道总裁de妖娆妻》网址:兰妮《妾最大》网址:微诺醉华颜(女尊)网址:
  • 吃鸡终极宝典

    吃鸡终极宝典

    2050年,虚拟系统的问世,开启了新的游戏革命。绝地空间,超仿真的虚拟世界。人体神经,隐藏着科学无法探知的脉冲能力。极限突破,超人类的诞生推动着历史的进程。你永远也想不到,这个虚拟系统到底有多么的神奇。永远也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游戏。
  • 仙谪临尘

    仙谪临尘

    一个拥有大气魄,大智慧,大宏愿,大能耐的少年,踏着天坛神路,走到了星空中另一颗星辰,曾经羲皇证道的地方,他身着山川河图,怀抱凤凰琴,登天路而上,望世间,已是天骄辈出,人杰峥嵘,大世来临,最终之路上,谁能决胜而出。
  • 月归宫阙夕已去

    月归宫阙夕已去

    她是金枝玉叶,刚落地却被追杀;养母是青楼艺妓,师傅是世外高人。跳出世外本无忧,姻缘巧合解恩仇!她会绝世武功、她是施毒高手!生性聪明、爱张扬、爱打抱不平!她的故事一串串,她的经历最终会是什么样子呢?欢迎大家来解读……“什么闭月羞花!什么沉鱼落雁!根本就丑陋到极点才会如此!丑得月亮都不想看,花儿都怕见!丑得吓得鱼儿当场晕倒,那大雁压根就吓破了胆!听明白没有!!!哼……
  • 魔法制造者

    魔法制造者

    步凡因为买泡面丢了小命儿,以拯救世界为条件转生异界。从此一个无系魔法师开始了他的魔法制造者之路。
  • 秦始皇身世之谜

    秦始皇身世之谜

    贫家女子赵姬青春年少美若天仙,邯郸人都知道。阳翟商人吕不韦是家累千金名流大贾,赵国人都知道。秦国王孙异人留质于赵,天下人都知道。三个人都是名人,名人才有故事。如花似玉的赵姬进了吕不韦家当了小妾,从贫穷到富有,喜悦的心情还没有散尽,就听到吕不韦要把她送人的消息。赵姬已有身孕,怀的正是吕不韦的孩子,想来想去,猜不透吕不韦为什么不要她了。听吕不韦的口气,他和秦王孙异人已经牵上了线,两人之间好像有什么勾当。赵姬是穷人出身,吃苦受罪十六年,过的奴隶般日子。
  • 无限进化一条鳝

    无限进化一条鳝

    石磊重生成一条鳝鱼,身负宇宙最强(辅助)至宝——进化方块,吞食其他生命体可以获得对方的基因图谱。融合之后可以获得鳄龟的防御,美洲狮的咬合力,蛇的热成像……当他跃迁到波顿星系-飞丝星团-多兰星之后,才发现这个世界如此精彩。叹为观止的外星科技;单人硬刚舰队的高阶·大肌霸·战士……凡兽、奇兽只是鳝生的开始!注:不变人,鳝始鳝终。咳咳,小猪委婉点:“霸霸,收藏一波呗!”
  • 李嘉诚布局中药港

    李嘉诚布局中药港

    李氏和记黄埔是进军中医中药产业的生力军。和黄公司加紧发展生命科技业务,马不停蹄进军内地药品、保健品市场。广州和黄健宝、同仁堂和记、上海和黄等纷纷成立,一时间战果累累。有人预测,李嘉诚与内地中药企业的结合,很可能成为中药产业领域最为成功的商业联姻。
  • 何处可栖凰

    何处可栖凰

    古卿凰总是做一个梦——关于她跟一个男人搞对象的梦。后来她才发现,那不是梦,是记忆。古卿凰的爹娘总有一个理想——想要个正常闺女的理想。后来他们才发现,那不是理想,是幻想。不做姑娘做儿郎?好,许你男装十五年。不爱红装爱戎装?成,如你所愿战沙场。可是你说什么?不想成亲?当爹的苦口婆心好言相劝:“三千公子,总有良配。”作女的打定主意死不服软:“非彼如玉,不可栖凰。”是可忍,孰不可忍!作为老爹的太上皇觉得无需再忍!真龙不发威,你当我是个假的太上皇!“主子,太上皇下旨:只要是个男的,不管什么身份,能把您拐到手他就赐婚!”“真的?”古卿凰笑了,冲院子里那人招手喊道:“走了和尚,跟我回家!”
  •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走进如歌的生命,走过诗意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叹息时光的飞逝,叹惋落日的凄美,却任凭美好从身边转瞬即逝。不是青春短暂、岁月苍白,而是我们不曾将它涂上丰富的色彩。何不于喧闹中体会宁静,于繁杂中感受简约,以平静的心情看待得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功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之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