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66200000002

第2章 人心为什么会受伤

心灵互通的必要性

什么是心灵互通

在我看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和其他人心灵互通的能力。

那么,怎么样才叫作和其他人心灵互通呢?比如说,心灵互通的一家人,即使各自忙着自己的事,还是能给人“这是一家人”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一直都关心着彼此。

和小狗心灵互通的人,只要一听到小狗的吠叫,就能马上明白小狗想要什么。想喝水也好,想出门也好,只要听到一声犬吠就全明白了。

和婴孩心灵互通的母亲,只要一听到宝宝的啼哭,就能马上明白宝宝想要什么。宝宝焦急地哭喊时,心灵互通的母亲马上能分辨出“应该是尿布湿了”“该不会是发烧了吧”或是“这是想要奶嘴了”,这都是母爱的体现。而无法和婴孩心意互通的母亲,不明白宝宝啼哭的原因,只能在一旁干着急。能否和母亲心灵互通,关系到孩子的心灵能否健康地成长。

留意旁人变化的能力

能够和其他人互通心意的人,常常能做到关心他人,却很少在别人面前提及自己的情况以寻求他人的关心。举个例子,这样的人会自然地注意到周围人脸色的变化。

“今天这个人脸色不太好”“这个人应该累坏了吧”。与他人心灵互通的人马上就能注意到周围人的情况,真是了不起。“他今天没有吃喜欢的布丁,身体是不是有点不舒服呢?”心灵互通的人马上就能对身边的变化有所察觉。他们不会要求别人也这么关心自己,却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旁人。

再举一例,旁人常常觉察不到孩子自杀前的变化,对于这孩子为什么要自杀也没有一点头绪。也就是说,选择自杀这一绝路的孩子常常没有得到来自周围人的关心。和这个人拌嘴也好,和那个人争执也罢,都没有人在事后关心他。自杀的孩子通常没有能交心的朋友。

这样的孩子,小时候想必缺少一位在自己说出“头好痛”之前就把手放到自己额头上的母亲吧。哭鼻子的时候,父母不关心他哭泣的原因,而经常随口训斥道:“爱哭鬼,就知道哭!”成长的过程中,周围人给予的关心实在太少了。

孩子发怒时,有积极思考“为什么孩子会这么生气”的父母,也有教育孩子不管遭遇怎样不公正的对待,都不能把愤怒表现出来的父母。在这两种环境下,成长的体验完全不同。反过来,孩子不听话时,既有思考“为什么孩子会不听话”的父母,也有想也不想,只是一个劲儿地对孩子发脾气的父母。

不仅要理解对方说的话,也要试着理解对方的心情

如果孩子放学回家说“我今天在学校被欺负了”,想必会有父母第一时间就前往学校了解情况吧。有些时候,这样做确实是对的。

但是,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孩子说完“我今天在学校被欺负了”后,还想接着告诉父母“但是我也没有示弱哦,很厉害吧”。在这种情况里,孩子想寻求父母的认可,确认在严苛的环境里没有示弱的自己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还有一些孩子想表达自己不甘心被欺负。当然,更多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帮助自己摆脱被欺负的处境。

孩子的这些情绪,都可以通过表情去辨别。但也有父母光注意着听孩子的话,而没有留意到孩子脸上的表情。也就是说,有些父母只顾着理解孩子说的话,有些父母却能通过孩子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去推测孩子说话时的心情。这一点也可以作为父母和孩子是否心灵互通的判断依据。

即使在不得要领的谈话中也能得到满足

那个“性格开朗”的孩子为什么会自杀呢?

经常听到这样的疑问:那个“性格开朗”的孩子为什么会自杀呢?但是,发出此种疑问的人往往只在报纸的标题上见到过这个“性格开朗”的孩子。这个孩子的身边却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开朗”里隐藏着一抹自杀的阴影。

没有人注意到那个孩子最近不太和大家一块儿玩了。其实,自杀之前的孩子会向周围释放各种各样的信号:像是收集自杀方面的信息,突然开始听死亡主题的音乐,或是行为举止异于往常,等等。以上提到的都在美国出版的防止自杀的内容的书上有提及。

但是,孩子的周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这些征兆。他的周围也许有那种一边点头一边“是啊,是啊”地应和着他的人,却没有人关心为什么他身上会发生这些变化。他的周围缺少真正关心他的人。

美国大学里使用的某本心理学教科书上有这样的表述:“十岁到二十岁之间的自杀,大多是由和家人的关系引起的。”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自杀的孩子大多不能和家人心灵互通,因而得不到来自家人真正的关心。

心灵互通的家庭和互不关心的家庭

在心灵互通的家庭里,老人能自然地从假牙谈到社会的不景气,而完全不用担心被家里人笑话,并且,老人们还能从这种其实没有条理和重点的谈话中得到满足。心灵互通的人之间,完全不会产生“跟这个人待在一块才划算”“要好好在这个人面前表现才行”一类的想法。

但是,在心灵不能互通的家庭里,往往会有一位不受家人敬重、爱摆架势的父亲。父亲夸耀自己赚得多的时候,家里人会一致赞扬;父亲提出改建家宅的提议时,家里人会一通附和。父亲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家里人的赞赏,以满足自己幼稚的愿望,这样的父亲并不真正关心家里人。所以,就算父亲赚得多、房子建得气派,儿子照样可能跑去自杀。因为,即使生活条件再好,孩子依旧没有得到家人的关心,无法与家人心灵互通。如果身边有能够交心的人,即使遇到再多困难,也有可能一一克服。

心灵互通是活力的源泉

拥有心灵互通能力的人,不会用对自己“有用”或“没用”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单单是与人交心就足以让他们感到满足。能和人交心的朋友拥有坚实的精神后盾,即便大吵一架,也会祈祷对方过上幸福生活。和能交心的人聊天不必顾及情面,也甚少有说不出口的话。想拒绝的时候可以大方拒绝,即使吵架也不必担心会断绝来往。

总之,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去迎合对方。拒绝对方请求时,既不必有抛弃朋友的不安,也不需要为对方担心。如果两人的交往能达到这种程度,就可以称作是心灵互通了。所以,心灵互通是活力的源泉,没有活力的人不会是拥有心灵互通能力的人。

美洲原住民教给我们的“人生的平衡”

脑科学和美洲原住民的共同点

“人生最重要的是掌握平衡。”

有位美洲原住民写下了一本标题为“Wokini”[1]的书。在原住民的语言里,“Wokini”有“崭新的人生”和“幸福”的意思。这本书的第六章提到了掌握平衡的重要性。

书中把河流当作平衡的象征。作者提到,河流一刻不停地流动,人也同样需要做着各种运动。河流流动的同时不断地净化自身,所以运动对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仔细观察经常烦恼的人,就会发现他们经常处于运动不足的状态。长时间不运动,人就会陷入疲倦。

书中还这样写道:“人生如果缺失平衡,人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人。”而在这种平衡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人体的运动。“如果失去了平衡,人就无法体验至上的幸福了。”

阅读美洲原住民的书籍时我发现,他们的说法和现今医学前沿的学者们的研究结论有许多共通之处,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

1997年3月,美国广播公司曾在《晨间新闻》节目中,做过一组当时最新脑科学研究的系列报道。3月14日,系列报道播出最后一集,主题是“如何使大脑保持年轻状态”,即“如果想一直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我们应该怎么做”。节目中提出了七个重要提示:保证一定量的社交、经常思考、切勿急躁、懂得灵活变通、避免受伤、远离烟酒、最后是锻炼身体。随后,节目的女主持人琼·伦登总结道:“也就是说,要保持平衡是吧。”

著名的脑科学专家久保田竞曾经说过:“为了让大脑保持年轻,需要不断地让大脑处理信息,换言之,让大脑活动起来。而与此同时,身体也必须运动起来,身体强健是大脑年轻的坚实基础。”因此,他建议人们每周步行十五公里。人在运动时会分泌出成长荷尔蒙,它是人适应各种压力的重要物质。人在运动时还会分泌出逐渐广为人知的β-内啡肽。即便不是什么剧烈的运动,只要持续二三十分钟,人体分泌出的β-内啡肽就会溶入血液中了。

久保田竞解释道,身体的运动和心理健康大有联系,和大脑健康也是息息相关。人的精神和身体是如此紧密地相互联结,其中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

注意各方各面的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前文说到的平衡并不仅仅指精神和身体的平衡,还包括一些更具体的平衡,比如工作和兴趣的平衡、业务和家务的平衡、右脑和左脑的平衡、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合理性和神秘性的平衡、精神和物质的平衡等等。

在现代社会里,体力劳动者过多地使用体力,脑力劳动者过多地使用脑力。这样的社会分工使得两者都失去了精神和身体的平衡。学者詹姆斯在《印第安的教导》[2]一书里指出:美洲原住民的社会里没有这样的分工,也就不存在过多地使用体力或者脑力的情况。

《印第安的教导》一书里还有关于宗教信仰和在自然中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透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背后的本质。而这种本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掌握各方各面的平衡”。

失去平衡的话,会造成什么样的麻烦

想有所成就的人的心理

小时候因为被轻视或者无视而留下心理阴影的人,经常会有“走着瞧”的想法,进而无视自己的实际能力,幻想自己能变成很厉害的人来回敬对方。这样的人往往无法正面肯定自己,只要没有得到别人的夸奖,就会在心理上否定自己。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只顾着赢得别人的好评,没有为自己而活。心理层面上,这样的人像无根的草,为争得金钱和名声殚精竭虑,最终失掉了生活的平衡。

对于复仇心如此严重的人来说,事业的成功意味着一切。在他们眼里,事业上的成功意味着高人一等。于是,只要停下手头的工作,他们就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亲近自然一类的休闲,在他们看来都是在浪费时间。

著有多部精神分析方面著作的精神科医生卡伦·霍妮,把这样的人归类为“傲慢复仇型”人。她进而指出,在所有类型的神经症患者中,这一类型的人是最“令人惊讶的工作狂”,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过去日本的工薪族了吧。这一类型的人破坏了人生最重要的一项平衡:他们为了工作而彻底忽视了家人。

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

对于“令人惊讶的工作狂”来说,变成“无所不能的人”以治疗受创的自尊心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切实际的目标往往会让他们陷入不幸的一生。因为想要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来把自己变强,他们拼命工作,终于因为工作过度而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健康的秘诀就是丢掉那些愚蠢虚伪的自尊心,自然地,也就能重回平衡的生活。

“令人惊讶的工作狂”有一个特征,就是无法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德里克·斯卡贝克说过,比起巨大的快乐和喜悦,人的幸福可能更多地藏在细碎的事情之中。”这句话出自我翻译的波兰哲学家塔塔科维兹所著的书。[3]书中还有这样的描述:“冬日的一缕斜阳。远离村人喧嚣的寂静的夜,没有任何阻扰的冥想。黄昏的乡野屋舍里,蜡烛点燃前的片刻。或者,和友人围炉把酒,唱一曲应景的歌。又或者,灯火之下,家人齐聚的和乐时分……”

心理健康的人能捕捉到一个又一个细碎生活中的幸福时刻。

失去平衡的生活将会麻烦不断

即使有人好心地提醒“你的生活方式太不正常了”,工作狂们也往往不会有什么反应。许多学者都提醒过人们要竭力避免这种破坏平衡的生活方式。

瑞士学者卡尔·希尔逖[4]引用了《马太福音》里的话:“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随后又补充道:“但是,做到这种程度的也不多见啊。”由于心理受过创伤而导致失去人生平衡的事情,很早之前就时有发生。

这些人的人生悲剧不仅限于人际关系方面的纠葛。诚然,其中的许多人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而导致失败,但对于其中所谓的成功者而言,等待他们的很可能是另一幕悲剧。这样的人一旦成功,十有八九都会沉溺在旁人的奉承之中,久而久之,围绕在他们身边的都是些只会拼命说好话,想借机从他们身上捞取好处的小人。

这些成功的人觉得既然自己如此关照周围的人,那周围的人肯定也会毕恭毕敬地、长久地为自己效力吧。可事实上,周围的人一旦不再受到关照,便会一哄而散。

成功的人遂发出世态炎凉的感叹,但一般人其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冷漠。只不过,这些成功的人过着和真心诚意的人无缘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决定了他们只会吸引到趋炎附势的小人。如果找到生活的平衡,应该也就能聚集一群真心诚意的朋友了吧。

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

自杀的新员工的故事

这一节的内容是“心理健康及其解释”。我们举一个某公司新进员工的例子。这个人毕业后进了一家广告公司,从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出去谈业务,一开始当然并不顺利。虽然也有人大学时代为社团活动制作过小册子,到大学周围的店铺拉赞助,但有这样经验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在大学的时候想必没有接触过广告业,因此一开始的不顺利也是完全情有可原的。

但这个人是怎样解释自己出师不利的情况的呢?他是这样理解的:都是因为我不擅长和陌生人沟通,不善言辞的我根本就无法胜任公司交给我的任务。我这个人算是完蛋了。这么想着,第二天上班途中,他跳下了山手线的月台。

但是,真的能把他的自杀归因于广告业务的不顺利吗?其实,那一年这家广告公司共招收了九名新员工。第一天出去跑业务的时候,全员铩羽而归,但其他八个人并没有选择自杀。所以,比起业务不顺的事实来说,对待失败的态度才是新员工的自杀的根本原因。

是自己不好,还是时运不济?

即使遭遇同样的失败,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所持的态度也会完全不同。有一种判定心态是否乐观的方法,心理学上叫作“解释法”。克里斯托弗·彼得森[5]博士和丽萨·M.波西奥[6]在论文《健康的态度》[7]中提出了这一概念,论文被收录到《心和身的医学》一书中。我们以此为基础,分析何为“健康的态度”。乐观与否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标准作出判断:第一重标准是,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还是会考虑外部的因素。前文提到的新员工把广告业务不顺利的原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也就是“向内解释”。

出去跑业务但同样没有斩获的其他员工中,有人这样考虑自己失败的原因:现在经济如此不景气,企业必定会削减广告支出,我们的工作自然很难顺利进行。这样解释的人,考虑到了经济环境这个外部的因素。这就是判断健康态度的第一重标准,即选择向内解释还是向外解释。

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的人,往往认为自己身上有根本性的缺陷,以后也会屡战屡败。事实上完全没有这样的事。

得不到下属的欢迎和认可,有些上司便会认为是自己的性格所致。又因为性格无法轻易改变,这些上司便觉得再也无法得到下属的认同,也就无法在公司受人拥戴、一路晋升了。这样考虑问题并因此陷入失望的人是悲观型的人。

但也有上司认为,自己之所以不受欢迎,并非是由自己的性格所致,只不过恰巧科室里的下属都和自己不怎么合得来而已。也就是说,以后也有可能出现下属和自己合得来的情况。懂得向外寻找原因的上司,在得不到下属的拥戴时,也会多考虑时机和运气这样的外部因素。

第二重标准是,认为导致失败的原因是长期的还是只是一时的。前文提到的新员工认为业务不顺利的情况不会好转,或者说,认为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如果换一个角度想,就不至于如此绝望了。正是认为这种不顺会一直常伴左右,他才陷入了绝望。

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的人,再度遭遇失败时又会怪罪自己。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解释,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身上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

简单地说,这样的人在心理上已经被击溃了。他们会想,即使再去跑一趟业务,也一定会空手而归吧。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已经完全绝望,所以否定了所有顺利完成工作的可能性。

其实,这位新员工之后完全有可能顺利拿下广告案子,但是悲观的心态让他看不到这样的希望。一味责怪自己的人,会持续不断地自我否定。而这家广告公司里那些乐观的新员工,在他们看来,坏运气不会一直缠着自己,工作总有一天会变得顺利。

即使良机不断来敲自己家的门,悲观的人大概也不会注意到,敲多少次都不会注意到。如此这般,良机会认为家中无人,返身离开。然而,悲观的人却以为良机从来没有到访过。

第三重标准是,就事论事地限定自己的失败,还是上纲上线地放大自己的失败。“最后一点,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对失败的影响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有一种人会上纲上线地放大自己的失败,认为自己在别的方面也会重蹈覆辙。那位新进员工拿不下广告案子,就认为别的工作肯定也做不好。公司里还有其他工作等着他去做,他却因为广告业务的失利,认定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之后,他更把这桩失败无限放大,认定自己今后的人生也将一塌糊涂。

其他员工则认为,广告业务的失利就是广告业务的失利,和别的工作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会对工作以外的私人生活造成影响。

反观悲观的人,玩不好跳箱,就觉得跳房子和游泳肯定也都玩不好。研究生阶段成绩不佳,就觉得自己肯定和政治家身份无缘了。

有了乐观的心态,才能从失败走向成功

我还想加上第四重标准:能否积极地看待失败,并从中发现和成功的联结点。是一味觉得失败是一件糟糕的事,还是能看到其中积极的一面。

看待失败的方式,既可能成为通往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也可能成为通往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有人一旦遭遇挫折,就立即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也有人转变对待失败的方式,并以此为契机走上成功的道路。

期中考试考砸了,有学生会大喊“啊,太好了”。这是因为他知道,如果此时认识到错误并积极改正,等到更重要的期末考试时,就可以避免再犯。失恋了,会有人觉得“这样也好”,明白自己不被恋人接纳的原因后,遇到更重要的可以托付一生的对象时,就不会再重蹈覆辙了。

失败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即便如此,心理不健康的人却想要完全远离失败,遭遇失败的时候也无法积极地看待。但是,能从失败中看到积极一面的人,遭遇失败时会首先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正因为有了眼前的失败,才能吸取教训,避免今后遇到更大的失败。

失败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指事业受挫、夫妻不和这样重大的失败,也包括那些日常生活里可能会遇到的小挫折。

比如,某家公司的某次年终宴会,由于餐馆不怎么卫生,许多吃了生牡蛎的员工开始腹泻。这个时候,会有人觉得“啊,太好了”,因为他知道,往后再也不能在这样的地方乱吃生的东西了。而悲观的人则会因为腹泻之苦,暗暗怨恨把年会选在这种地方的干事。

能从这次腹泻的经历中看到积极一面的人,会庆幸下一年再也不会在类似的地方吃错东西了;一味怨恨干事们的人,则很有可能在下一年聚会时,仍旧把不干净的食物吃下肚,再次遭受腹泻之苦。

注释:

[1]Billy Mills and Nicholas Sparks, Wokini: A Lakota Journey to Happiness and Self-Understanding(Carlsbad: Hay House,2003).

[2]George Wharton James,What the White Race May Learn from the Indian(Chicago: Forbes & Company,1908).

[3]塔塔科维兹(W?adys?aw Tatarkiewicz,1886-1980),波兰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伦理学家。著有《古代美学》《中世纪美学》等。此处所著的书是指《解析幸福》(Analysis of Happiness)一书。

[4]卡尔·希尔逖(Carl Hilty,1833-1909),瑞士宗教哲学家,国际法大师。晚年致力于将多年来读书所获得的丰富的学识和对人生的观察用凝练的随笔记录下来。主要著作有《幸福论》《不眠之夜——360个人生意义的思索》《书简集》等。

[5]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1950-2012),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他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并以其在乐观、健康、幸福等领域的研究而享誉世界。著有《积极心理学》《性格优势与美德》《习得性无助》等。

[6]丽萨·M.波西奥(Lisa M.Bossio),自由作家,居住于旧金山。

[7]Caniel Goleman and Joel Gurin (eds.), Healthy Attitudes: Optimism, Hope and Control (Mind Body Medicine: Consumer Union,1993, p.357).

同类推荐
  • 心理效应与思想工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心理效应与思想工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作者精选136个社会认可的心理效应,从思想工作的角度作出扼要的提示,并提供了经典实验和精彩案例,对思想工作者有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 怎么认识漂亮姑娘?

    怎么认识漂亮姑娘?

    读了《怎么认识漂亮姑娘?》你能学到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这些方法经多次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全世界有上百万的人不敢跟姑娘搭话,即使是那些平时自信满满,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的家伙,一想到要跟自己心仪的女孩子说话也会心有余悸。“别人会怎么看我?”诸如此类的社交压力,会让任何人踯躅不前。即使是你最终鼓起勇气走上前去,但怕被拒绝的恐惧心理也会让你在女孩子面前落荒而逃。还有些人因为这样的恐惧完全放弃了追求心仪女生的希望,而事实是,你完全可以不必这样。有了这本书,恐惧和犹豫都将成为过去,通过实践这些易行的策略,去街上、酒吧里、餐厅里、商店里挑一个女孩子搭讪,就跟点一杯咖啡一样,不费吹灰之力。
  • 暗示

    暗示

    《暗示》内容简介:打开生活,一把钥匙就够了;征服命运,拥有一件武器就够了——暗示的力量。石赟编著的《暗示》将告诉读者:最强的力量在内心,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教育者就是你!而这种力量是每个人都可掌握的,人人都可获得幸福,成功离你只有1步!人人都可延长寿命,疾病其实离你很远!每个父母都可以得到完美的孩子,这是教育的全部精髓!
  • 哈佛男孩心理成长枕边书

    哈佛男孩心理成长枕边书

    本书从男孩的品格、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勇敢精神、气度、抗挫能力、自控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缺失的心理课

    缺失的心理课

    本书前两课是基础课和认知课,通过一些真实有趣的故事,将心理学知识结合到生活中,让读者从自己的身上寻找类似心理现象的影子,从而强化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其余的课程则从心态、修养、情绪、梦想、职场、逆境、社交等方面展开,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建议。
热门推荐
  • 卿卿神君别渡我

    卿卿神君别渡我

    她追了他几千年,走他走过的神山,去他到过的凡间,最终与他并肩而立,创下万世江山,他却一柄神剑,让她魂飞魄散。 人人都说她入了魔,她是魔。 “白瑟……”“你是谁?”“不记得了?如此也好。” 他走了,走到一处墓碑前,看见了远远的她,他笑了,笑着同她告了别,然后,他的躯体连同他远古的魂魄消散在了茫茫天地间。从此世间再无拂弦。
  • 重生之邪王的绝世宠妃

    重生之邪王的绝世宠妃

    “春药?”男人邪眉上挑,醉眼朦胧,矜贵薄唇挑着嘲讽,“瞧瞧,被人趋之若鹜,视若神明的血莲教主竟为我如此费尽心思不择手段。”那一晚,她她艳唇邪扬,他与她丢盔弃甲痴缠不休。一夜之间,她变成了天下所有女人羡煞的王妃,而他却变成了为爱舍弃一切的痴情种。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到头来,究竟是谁算计了谁?她薄唇沁凉,绝美的脸上藏着愤怒,“子书升,小绿的背叛,百里弘间的利用,碧玉的下毒甚至是血莲教的衰败都是你一手操控的对吗?”男人鹰眸,神色慵懒,“为了拥你入怀,我可是煞费苦心,媳妇儿别闹,当初可是你非要把我睡了的。”原来她从一开始就入了她的圈套,一生一世,在劫难逃。【宠妻小剧场】她百般护着的男人,甚至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哄骗子书升的兵符,让他安然的男人竟早已有了新欢。作案现场,她看着赤裸的二人气的站不稳脚跟。女人嫣然一笑,“王妃,谢谢你的兵符,但百里弘间爱的是我,而你不过是用来利用的罢了。”“看来本王的女人是同情心泛滥”低沉冷郁的声音响在耳边,他将她不稳的身子揽入怀里,“她只能是本王的女人,兵符?就当是我替她给的补偿吧。”彼时,王妃一脸惊愕,其余二人面色铁青。【腹黑小剧场】天下人只知她是血莲教主唯一的女儿,天下所有的奇门利器无所不通,却不知穿越而来重生的她还对打仗颇有研究。为救百万将士她放弃了继承血莲教主的机会,他却将血莲教硬生生截下,只等她回。可继承大典开始时她却被他堵在床头,看着她不解风情又寡淡的脸,嘴角上扬,深眸荡漾着危险,“乖,在去之前先把为夫喂饱了,毕竟这才是本王劳心劳力的主要目的。”【心疼小剧场】听闻他在受到暗敌埋伏,身受重伤,她不惜中途放弃以致走火入魔,毅然连夜回到他的身边。一路上她哭的稀里哗啦,冷清的面容再也挂不住矜贵。推门而入却见他惬意的躺在床上小憩,男人看着她哭肿的双眼一怔,随后张开双臂,“过来,我给你疗伤”【娃儿吃醋小剧场】娃儿抱着枕头站在门口,一脸愤意慷慨。男人一手叉腰一手指着门外,“臭小子,现在就不听你爹的话了?赶紧给老子出去!”娃儿顿时哇哇装哭,“我不要,你是坏爹爹,赶快把娘亲还给我”床上的女人扶额,这两个人真是让她操碎了心。
  • 抽象的人性论剖析(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抽象的人性论剖析(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所有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世界观上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必须看到抽象的人性论的危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揭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因而没有抽象的、全人类共同的人性。毛泽东阐述了在阶级社会里只存在阶级性的道理。邓小平十分重视批判抽象的人道主义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包括“经济人假设”、超阶级的民主、抽象的公平观、“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等,都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批判抽象的人性论,任重而道远。
  • 玄幻世界的我根本无敌

    玄幻世界的我根本无敌

    拳打无上至尊,脚踢绝世大帝!星空之下,唯我无敌!我是叶无天,我为无敌代言!
  • 运龙大陆

    运龙大陆

    一个孤儿因仇踏上武道,又因想要一睹武道巅峰最终灵魂穿越异界,一路上机遇连连,却也因此遭人觊觎,被迫踏上亿万年也没有人能活着走出来的遗天之路,十数番经历生死,释放数万困兽杀尽仇家。逆九州,却知自己竞是至尊祖龙选中之人,战九幽,破九霄。终知自已只是至尊祖龙的血食,用来恢复伤势用…………
  • 骑砍的攻守城与奇幻种田

    骑砍的攻守城与奇幻种田

    主题如题,主要内容为奇幻版的种田流,中世纪版的作战,与领航员小姐的斗嘴。
  • 心愿使命

    心愿使命

    林橙因为一场车祸成为植物人,但是意识却回到了高三时期,又过了一次那意义非凡的高考,但是就算是能够再来一次,那命运能改变么?是走向全新的人生?还是周而复始?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财富巨擘的企业家(2)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财富巨擘的企业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生活

    本书是“故事会图书馆文库.学者讲坛丛书”的一种,是现代著名文学家周作人“唯一的长篇的论文集”,它确立了其人道主义的思想基调。文学家周作人是以思想家周作人为根本,而思想家周作人的面貌主要就展现在这本书里。此书是“新文学”的奠基作之一,是研究新文学产生及周作人思想的重要材料。
  • 冰火融刀剑殇

    冰火融刀剑殇

    轩辕时期,五行落,天地毁,人间规则打破,人鬼魔神混乱不堪,直到水火传人各值半边盛世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