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69200000003

第3章 管仲:春秋第一相

为国而死者,我们可以称其为国士,而为国而生者,我认为同样是当之无愧的国士。管仲就是这样一个“为国而生”的国士。他没有为主尽义,但他能够为国尽忠。他不是没有理想、没有热血的功利小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管仲的理想又岂是那些讲究愚忠愚孝的腐儒们所能知道的?

在管仲的心目中,只有六个字——“定国家,霸诸侯”,这就是他毕生的理想,也是他最大的精神满足。

1.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有一天几个人吃饱喝足后聚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诸葛亮大概是过于壮怀激烈,真气充盈丹田,便坐在那里抱膝仰天长啸(抱膝长吟)。在给大家制造完高分贝的噪音后,这位老兄还指着朋友们不客气地打击说:“你们这些人,吹得自己天花乱坠,将来顶多也就当个市长、县长这样的地方干部罢了。”崔州平、石广元这些人就不爱听了,说:“地方干部也不错啊!那你呢?你小子能当个什么?”诸葛亮却笑而不答,恨得众朋友们牙根直痒痒。

其实诸葛亮的志向早就表露过了,司马徽就说他“每尝自比管、乐”。这里的管、乐可不是管弦乐器,是指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位名人:“管”是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的一代名相;“乐”是乐毅,连破齐国七十余城的燕国名将。诸葛亮拿自己和这两个人比较,那就是我孔明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之意。

管仲,字夷吾,颖上人氏(今安徽颖上县),据说祖上原来也是姓姬的。考虑到三国时期贩卖草席、草鞋的刘备排排家谱也能称得上皇叔,我们把管仲看成是王室成员也勉强说得过去。不过,他的命运和刘备是一样的,都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年轻时候的管仲为了谋生,就去做生意。不过估计以他的资金实力,不做那种“没本钱的买卖”就不错了,顶多也就像刘备那样,当个小商小贩而已。

古代有所谓“行商”和“坐贾”之分。坐贾一般有比较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囤货仓库,从外进货或自己制作商品然后出卖,这需要一定的资金实力。行商则多指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们,也就是被古人贱称的“贩夫走卒”之辈。而管仲做的就是一个“行商”。

这对于他来说当然是一种耻辱。因为他祖上是王室,即便到了父亲管庄这一辈,也还当过齐国的大夫。到了管仲这一辈,虽然已经穷得家徒四壁了,但至少也还算是一个“士”,比起一般人来还是要强一点。春秋时代统治阶层大致分为四级:天子、诸侯、大夫、士,士为末等贵族,而按平民所从事的四个职业等级来分,士、农、工、商,士也是头等平民。不过不管怎么算,一个“士”去经商,还是行商,在当时来看都是一件很卑贱的事。

管仲当然想当官,这是一个士人最好的出路。但他一直没有碰到好的机会,而生存是第一位的。对于管仲来说,不但要生存,而且还要讲究生活品质。史书上就有记载,管仲为相后的私生活是非常豪华奢靡的。所以经商虽然卑贱,但他仍然毫不犹豫地去干了。当不了官,那先挣点钱也不错。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这是一个想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的处世态度。他不会像某些迂腐的读书人那样,把身份、等级看得那么不可逾越,像伯夷、叔齐那样“饿死不食周粟”的事情他是不干的。只要不违背基本的道义,又何必拘泥于一些古礼古制、愚忠愚孝呢?这也是后来为什么他先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又投靠公子纠的政敌公子小白(齐桓公)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为什么能够率先在齐国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让齐国全面强盛,最后称霸天下的原因之一。

不过,做行商也还真是有好处,如果说原来管仲读过万卷书,那么他现在也行过了万里路。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也由此认识到了底层社会各种各样的现状,为自己今后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打下了基础。

不过滑稽的是,管仲虽然有志投身商业,在这方面他却并没有显露多有天赋。买卖做来做去,赚的时候少,赔的时候多。好在他的生意伙伴一直都很挺他,在他亏了的时候还愿意再拿出资金投给他。这个人就是管仲的“发小”鲍叔牙。

鲍叔牙,颍上人,跟管仲是老乡,两人从小玩到大,感情不是一般的深,那是相当的深。鲍叔牙对管仲这一生所起到的作用,那也不是一般的重要,而是相当的重要。

两人小时候在一起玩、一起读书、一起惹事。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少年时代的管仲恐怕是常居于主导地位的,鲍叔牙就是那个读书不如自己同伴、惹事不如同伴,还常常替同伴背黑锅的跟屁虫。

鲍叔牙的家境要比管仲好很多。长大了两人合伙做生意(估计管仲也就占个干股,主要本钱都是鲍叔牙掏),如果运气好赚到了钱,管仲会把大头分给自己,小头分给鲍叔牙。别人看不过去了,对鲍叔牙说这个管仲太贪婪了,连最好的朋友都黑,赶紧撤资吧,别跟这样的人合伙了。鲍叔牙却一点也不在意,还替管仲辩护说:“唉,你们不知道,管仲他家穷啊,如果不多分点怎么养家呢?这是我情愿的。”

管仲一心想要从政,他知道,只有掌握了权力,才能够不负胸中所学,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于是便到处托人找路子,终于得以在齐国为官。可是在那万恶的旧社会,想要做事的人常常被想要做官的人排挤,碰上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老板也不容易,因此,管仲不受君主待见,被赶出了朝廷。他不甘心,哭着喊着回来了,结果不久又被轰了出去,如是三次。别人看不起管仲,说他太热衷于当官,却又难成大器,鲍叔牙说:“管仲是天生的政治家,之所以官运不济,不过是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罢了。”

眼看公务员的饭碗是端不上了,管仲便去报名当兵,想走部队转业的路子。倒霉的是那正是战火纷飞的春秋时代,各诸侯之间不是今天你打我,就是明天我打你。管仲三次被派到了前线,三次都当了逃兵。又有人看不下去了,就说管仲这个人贪生怕死,连一点勇敢牺牲的精神都没有。鲍叔牙这时候又站出来说:“管仲家里还有八十岁的老娘,他要是战死了谁来替他养老送终呢?所以他不得不当逃兵啊!”

照我看,管仲当兵本来就是权宜之计,混口饭吃而已。他不是一个好士兵,也不打算当一个好士兵。他留下有用之躯是要做大事的,怎么能在刀枪剑戟之下浪费掉呢?对于国家来说,他还有更大的用处。

当然,管仲也不是只知道消费自己的朋友,他也很热心地想帮鲍叔牙做点事。很多次无需朋友说话,他就主动忙活上了。谁说管仲不讲义气的?

不过兄弟……还是谢谢了,以后不敢劳您大驾了!每次管仲忙活完,不但没能帮鲍叔牙解决问题,还常常给他增加了新的困难,搞得鲍叔牙恨不得去撞墙。旁人再一次看不下去了,说这个管仲看起来聪明,实际上是个没本事的人。鲍叔牙还是替他解释,说不是这样的,管仲之所以屡屡给我帮倒忙,只是点儿背,没有好机遇罢了。

太伟大了!太令人感动了!每次当我看到这些史料,都有此感触。人生得一知己不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管仲能得鲍叔牙为友,这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啊?

管仲自己也很感动。他说过一句后来被人们经常套用,来表达对朋友感激的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他知道,是鲍叔牙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他、推荐他,才有了他做大事的机会。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春秋第一相”管仲。

如果说,亲人和爱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那么知己就是我们在事业上不可或缺的。但知己和朋友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知己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敌人,从某个角度来说,你的敌人可能比你的朋友更了解你。朋友可以是知己,但也可以不是知己,比如说只是棋友、笔友、玩伴,甚至是酒肉朋友、狐朋狗友。而能称得上知己的朋友,就必须了解你的理想、思想、能力、为人、性格等,对你一贯抱有信心,并愿意全力帮助你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知道,伯牙与子期是知音,在音乐上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和理解,只有子期明白伯牙的琴音,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从此不再抚琴。但知音也不完全是知己,他们只是在某一件共同喜欢的事物上有着交流和共鸣,在其他的事物上却不一定有。双方的了解是较为单一、狭窄的,不如知己那样是全面地了解对方,无偿地为对方付出,把对方的成就看成是自己的成就。

一个人,可以有很多朋友,也可以有各式各样的朋友,但知己是不会太多的。找到一个能真正了解你的人何其不易,而他还能不讲任何条件地支持你,以你为荣,这就更为难得了。但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是非常需要一个知己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能给自己以动力的。什么知遇之恩、推荐之德这些固然重要,不过我觉得,能让鲍叔牙对管仲如此关注、关心,心甘情愿为他效命,那也正说明了管仲具备一种不平常的人格魅力,而这,就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基础。

2.欲谋事,先谋身

在古代,臣子们经常会为了“争国本”而纠结成党,互相斗争,连皇帝都弹压不下。所谓“争国本”就是争太子之位,很简单,捧对了人,那臣子就有了拥立之功,自然会在新的朝局里占据重要的位置。

明朝万历年间,朝臣们为立太子一事不惜与皇帝杠上,训斥、罚俸、贬官、廷杖,都不能使他们稍作退让,直到皇帝无奈妥协为止,就是因为这帮人知道,万历皇帝在朝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而自己的政治生命要想不随先皇殉葬,就得抢先为自己先谋到进身的余地,也就是说先为自己找好下一个饭碗。

清康熙晚年上演了一出九王夺嫡的闹剧,朝臣们各保其主,争得是头破血流,结果皇子们疯的疯、废的废、囚的囚,大臣们贬的贬、关的关、杀的杀,连几位相臣佟国维、马齐等都未能幸免,可这些都不能阻止满朝文武亢奋的党争之心。胜利者青云直上,失败者被无情抛弃,想做事也好,想做官也罢,你都必须先有了位置再说。欲谋事,先谋身,自己的权力地位甚至是身家性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要做一番大事?

管仲所面临的,也是同样的一个问题。

公元前674年,齐釐公薨了(天子死亡叫崩,诸侯死亡叫薨,大夫死亡叫卒,士死亡叫不禄)。话说齐釐公薨了,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找人继位。要说他的儿子也不多,就诸儿、纠、小白这三个,诸儿是长子,早就定了太子之位,顺理成章就接班了,是为齐襄公,而纠和小白都是公子,也就只好眼巴巴地看着。

这个事情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不简单的是,这个诸儿品质恶劣,不是当君主的料,昏庸荒淫,残暴好杀,齐国上下深为忧虑。更不简单的是,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有自己的师傅,而且都是齐釐公亲自任命的。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而公子纠的师傅就是管仲。

管仲这回总算进入到齐国政治的核心了,但同时也进入到了斗争旋涡的中心。那么,他的这个队有没有站对呢?

在齐釐公的三个儿子当中,最有希望继承大位的,当然是诸儿,如果站到这一队中,做臣子的自然立马就可以平步青云。不过,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诸儿的品质是最差的一个,虽然已经即位,但被退货换货的几率也非常高,这个管仲是看得非常清楚的,他在跟鲍叔牙说的一段话中就透露了这一点,这个我们一会儿再说。

公子纠呢?在齐釐公三个儿子中是最聪明能干的。按理来说,碰到一个英明的老板是做下属的福气,因为他是绩优股、潜力股,升值的空间非常大。水涨船高,下属也会随之身价倍增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管仲应该算是“得其主”了。

公子小白本是最不招齐釐公待见的一个,当初连鲍叔牙这个当师傅的对他都没什么信心,常常告病假、吃劳保。鲍叔牙认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齐釐公是因为觉得公子小白最没有资格成为一国之君,所以才派了个自认为能力普通的臣子来辅佐教导他,不过是聊以塞责罢了。好马配好鞍,驽马就配破烂,这不仅是看不起公子小白,也看不起他鲍叔牙。

可是管仲劝他说:“要论个股表现,目前诸儿那一支已经涨到了高位,而公子纠这一支由于业绩良好,也有很大的调涨空间,你那一支看起来似乎一直在低位徘徊,不受人追捧,可他的后台强硬啊。公子纠的母亲是个泼妇,国人提起她来就摇头,这给公子纠减了不少分,因为大多数人不愿见到这个女人成为齐国的太后。公子小白没有母亲,大多数人倒是很同情这个没娘的孩子,这就是他的好消息。公子小白虽然不如公子纠聪明能干,但他做事情有远虑,而这才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除了我管仲,无人理解公子小白。将来统治齐国的,非纠即白。公子纠即使日后废兄立君,也可能一事无成。到时不是你鲍叔牙来安定国家,还有谁呢?”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了,你管仲既然觉得公子小白好,而公子纠今后可能一事无成,那干吗不跟鲍叔牙换一换呢?这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吗?

对不起,不能换,因为这个岗位配置是老板齐釐公定的,员工不能自己选择。再者管仲也说了,两个人都有统治齐国的可能,不到最后时刻谁也不敢说有把握。

鲍叔牙听从了管仲的劝说,打起精神来全力辅佐和教导公子小白。太高明了!管仲这一步棋看似在为鲍叔牙着想,其实是一个双赢的策略,而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他自己。如果在这场权力的争斗中是公子纠胜,那一切都不用说,他会保全鲍叔牙;如果是公子小白胜,那么同样鲍叔牙也会来保全他。而且鲍叔牙很有可能把最重要的位置给管仲留着,因为鲍叔牙最了解他的能力和抱负,而他也最了解鲍叔牙不是那种贪恋权位、尸位素餐之人,为了齐国的强大,鲍叔牙会甘心让贤的。

在管仲这段劝说鲍叔牙的话中还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废兄立君。要知道,管仲说这个话的时候齐国的法定接班人是太子诸儿。而管仲居然已经开始做起了他可能被废后的打算,而且断言将来统治齐国的非纠即白,他的政治敏感度、观察力和魄力真是令人惊叹。

管仲自己站在了公子纠的这支队伍里,还让他的死党鲍叔牙到公子小白那里替他排好了队,进身和退路他都安排好了,接下来就是等待,等待诸儿犯错的那一天。

3.细节决定成败

诸儿的大错,其实早就犯下了。

公元前694年,邻国的鲁桓公应邀访问齐国,一同随行的还有他的夫人文姜女士。齐襄公(诸儿)在宫中亲切会见鲁桓公一行,双方回顾了长期以来的传统友谊,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看法。然后齐襄公设宴款待来宾,在席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宾主畅怀痛饮。鲁桓公很快就喝醉了,于是齐襄公便叫自己的卫士彭生送他上车回宾馆休息。

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友好,可是,当鲁桓公的座车开到宾馆,随从们请其下车时,却赫然发现他已经暴毙在车上了。经过尸检,鲁桓公被认定为是被人勒住脖子窒息而死的,而最大的嫌疑人就是那个送其上车的彭生。

一个国君在出访他国的时候居然被杀害了,这可是一个重大到足以引发战争的外交事件。鲁国由此向齐国发出了强烈的责难,齐国内部也议论纷纷,齐襄公虽然把彭生杀掉向鲁国赔罪,但人人都知道他不过是个替罪羊而已,愤怒和议论并没有平息。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齐襄公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干这种蠢事呢?

为了一个女人,她就是鲁桓公的夫人文姜。齐襄公与其私通,被鲁桓公知道了,就去责问她,估计还忍不住使用了家庭暴力,因此文姜便哭哭啼啼地去找齐襄公诉说自己的委屈。于是齐襄公便为自己的情人出头,谋杀了她的亲夫。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但第二个问题又来了,怎么齐襄公和文姜那么快就勾搭在一起了呢?答案是:他们两人早就认识,而且早就开始私通了,在鲁桓公迎娶文姜之前。这位文姜女士,便是齐釐公的女儿,齐襄公的亲妹妹。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说错,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乱伦事件,被司马迁赫然记录在他的《史记》里。

管仲敏感的政治嗅觉让他闻到了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他知道,当君已不君的时候,必然会有臣而不臣。不过,他和公子纠不能当这个不臣之臣,这样会丧失即位的合法性和道德高度。而鲍叔牙和公子小白也看到了这一点。两方都不约而同地做出了一个同样的决定:站干岸看涨水,等待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齐襄公在齐国搞得是天怒人怨,许多人早就虎视眈眈地瞄着这个位置了。其中不满最深、实力也最强大的不是公子纠,也不是公子小白,而是公孙无知。

公孙无知是夷仲年的儿子,夷仲年是齐釐公的同母弟,两兄弟自小就关系极好。爱屋及乌,齐釐公对公孙无知这个亲侄儿也非常宠爱。夷仲年死后,齐釐公非常悲痛,对公孙无知的宠爱还超过了自己的亲儿子,让他享受和太子诸儿一样的俸禄、服饰和一切生活待遇。这当然招来了诸儿的恐慌和嫉恨,屡屡与公孙无知争斗,而齐釐公却常常护着公孙无知。待到即位后,诸儿马上就开始整治这个老冤家,给他降级、减扣待遇,公孙无知一直隐忍着,寻找报复的时机。

机会终于来了。齐襄公曾经派了两个部下连称、管至父去驻守葵丘,约定瓜熟时节前往,第二年瓜熟季节轮换。这两人带人去了,可到了第二年瓜熟季节,齐襄公却没有派人去替换,朝臣为这两人请求,他也置之不理。

葵丘这个地方在今天河南民权县附近,齐桓公(公子小白)曾经在此大会诸侯,称霸天下,史称“葵丘之盟”。我看了一下地图,这里当属齐国边境地区,驻守在此就相当于戍边。而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苦差事,古代犯了罪判流徙或充军的人往往就会被朝廷发配来戍边。

这就是齐襄公的不对了,人家也没有犯罪,堂堂的政府官员,你把人打发到这条件艰苦、还经常受他国武力威胁的边疆来,到时间了还不让人回去,还有没有人性了?做事这么不地道,说明要么齐襄公根本就是个冷漠无情之人,要么他本来就跟这两个下属有嫌隙,故意要给他们穿小鞋的。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句话齐宣王曾经听孟老夫子教训过,可惜他的先祖齐襄公却并没有机会听到。

连称、管至父很快就成了公孙无知的人。连称有一个堂妹是齐襄公的小老婆,很不得宠,便也被发展成了这个叛乱集团的情报员。

公元前686年冬季的一天,齐襄公外出打猎,看见一头野猪拦路,有人说这头猪是彭生变的,心虚的齐襄公大为惊恐,急忙用箭射它,中箭后的野猪疼得蹦起来尖叫,把齐襄公吓得从车上摔下来伤了腿。

齐襄公回到宫中养伤,连称的堂妹把这个重要的消息透露了出去。公孙无知、连称、管至父便率手下进宫袭击齐襄公,齐襄公因行动不便而没能逃脱,被当场杀死。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然后他开始进行全面的清算,下令铲除所有可能复辟的原齐襄公诸儿的直亲,首当其冲的便是诸儿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可等公孙无知举起屠刀来的时候,却发现这两个猎物已经不见了。

管仲和召忽护着公子纠一早就跑到了鲁国,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之女,这里是他的外家,呆在这里很安全,离着齐国又近,随时可以侦知齐国的政局发展。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之女,但卫国离齐国较远,为了能在齐国的政局清晰后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鲍叔牙并没有保护小白逃到卫国去,而是投奔了与齐国相邻的莒国。

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又被不服他的齐国贵族杀死,齐国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当中。商议拥立新君的各派势力中,正卿高溪势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同另一个大夫国氏勾结,暗中派人前去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而鲁国这时候也收到了消息,于是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双方几乎同时向齐国进发,正所谓“先入为主”,谁能先进都城,谁就占有了即位的主动。但管仲明显是一个下跳棋的高手,知道给自己搭桥固然重要,而拆别人的桥也不容忽视。他带了一些人埋伏在莒国通往齐国的通道旁,待公子小白的车队走近,他张弓就是一箭,只见那箭快如流星,直奔公子小白而去,就听“扑哧”“哎呀”,公子小白应箭而倒。

所谓无巧不成书,这支箭并未射中小白,而是射中了他衣带上的钩子。要说这公子小白也真是急中生智,大叫一声便翻倒在地,一动也不动了。而那管仲见状,以为大功告成,又加之做贼心虚,没查看便匆匆跑回来了。那小白暗中瞧见管仲已走,翻身而起,催促车队加速赶路,提前到达了齐国。而公子纠呢?听说小白已死,一颗紧张的心放了下来,放慢了前进的速度,观赏起了风景,六天后才进入齐国。这时候大夫高溪与国氏已经拥立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大局已定。鲁庄公得知公子小白抢先了一步,大为恼怒,居然狗急跳墙地出兵干涉。齐桓公发兵抵抗,在乾时(今山东临淄以西)大败鲁军。公子纠与管仲随败兵奔回鲁国。

这段故事惊心动魄,听起来就像是说书一般。老实讲,我不会说书,也不敢说书,这段故事就记载在各种史书上,是最真实的历史。一个小小的细节,决定了一个国君之位的归属,也决定了两兄弟的生死。正所谓“成者为王败者寇,祸起萧墙骨肉残”。

齐桓公很快就给鲁国下了最后通牒——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二人。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到了这个地步,鲁庄公保住自己要紧,亲戚也顾不得了,便按照齐桓公的吩咐杀死了公子纠。至于管仲和召忽,鲁国的大夫施伯要比鲁庄公聪明得多,他说:“小白欲得管仲者,貌为报仇泄愤,实为用之治国也。管仲之才世间少有,相齐则齐必国富兵强,称霸天下,鲁之祸不远矣。不如杀之,将尸首交予齐人。”

施伯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他的建议也是非常缺德的。可鲁庄公的问题不是“祸不远矣”,而是火烧眉毛了。齐国大兵压境,而鲁军新败,斗志全无,胆战心惊的鲁庄公哪还顾得上那么远的事情,一心只想把那帮拿着各种管制刀具上他们家坐地要人的大爷打发回去再说。他不假思索就答应了齐桓公的要求,同意交出管仲与召忽二人。

召忽听到消息后,便对管仲说:“公子纠待我等不薄,今其遇难,需臣为之尽忠者,这个任务就交给我吧!而你的才干不能被一捧黄土就此埋没了,我们大齐还等着你去为之建功立业,称霸天下呢。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尽其份了,你好自为之吧!”说完就自杀了。

在《三国》中,袁绍官渡战败后吐血而死,曹操席卷其地盘,又杀死袁绍的长子袁谭,还将其首级挂在城楼上,号令:有哭者斩。袁谭的部下有个叫王修的,原来因为劝谏袁谭不纳反而被袁谭赶走了,现在袁谭死了,他便来哭拜收尸。曹操问他:“你难道不知我的号令?”王修说:“知道。”曹操说:“那你就不怕死吗?”王修说:“我是袁谭的部下,受过他的恩德。现在他死了,我连哭都不来哭一下,那就是无情无义的畜生。怕死而忘义,我还能靠什么在社会上混呢?如果丞相还能开恩让我收敛旧主人的尸体的话,即便你把我杀了我也毫无怨言。”曹操听了这话,叹息道:“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

这里曹操所说的河北不是今天的河北省,而是泛指当时袁绍的地盘,包含了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四大州。青州的绝大部分就是春秋时代的齐鲁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王修官职是青州别驾,那也就是山东人。曹操的这句“河北义士”的赞誉,我看同样也可以送给“死者完成德行”的召忽。

召忽死了,而管仲坐上了囚车,向着齐国出发了。几天后,旧主血迹尚未干透,他便投靠了原来的政敌,难道管仲就真是一个无义无德之人吗?

4.仰望星空,脚踩大地

与召忽、管仲同为齐人的孟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召忽是已经做到了舍生取义,而管仲的行为却像是在苟且偷生。不过,事情真的就是这样吗?

在我看来,“义”这个字,应该是和热血连在一起的,而怀有热血的人,又肯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们有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与物质欲望无关,关乎的是精神满足。召忽的理想是为君守义,完成个人道德情操的升华,并希望这种道德情操能广布天下,使上下纲常有序,社会和谐。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和孔孟一般,奉行的是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王道”。

反过来看管仲,为求“功名”不择手段,不讲道义,似乎行的是“霸道”。好吧,我们且不管“王道”也好,“霸道”也罢,先来看一看,管仲所求的“功名”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

古人常常把功名和做官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后来有了科举之后,更是把考试当官说成是考取功名,革除功名就是把你做官的权利取消了。那么,管仲所追求的功名就是追求官位吗?不是的,至少他的“发小”鲍叔牙看他不是的,他的战友召忽看他不是的,不相干的外人施伯看他不是的,连他的仇人齐桓公看他也不是的。

所以,鲍叔牙强烈建议齐桓公赦免管仲,并举荐他为相。本来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说,此时的鲍叔牙都应该是当仁不让的齐相,齐桓公也确实已经把这个位置留给了他,但鲍叔牙列出了五点“吾不如管仲也”,他说:“宽以从政,惠以爱民,吾不如也;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吾不如也;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吾不如也;制订礼仪,风化天下,吾不如也;整治军队,勇敢善战,吾不如也。”谏请齐桓公化敌为友,并指出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像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

所以,召忽愿意自己去完成死之德行,而让管仲去完成生之功名。他所说的功名,指的就是齐国国富兵强的功业与称霸诸侯的威名。召忽相信这个任务只有管仲能够完成,他也一定能够完成。

所以,鲁国大夫施伯才不会顾齐国“生要见人”的要求,强烈建议鲁庄公杀掉管仲,来个“死让见尸”。反正管仲是你小白的仇人,我替你杀掉他你也难说我有什么不对,就算是外交渠道沟通不畅好了。误会,都是误会啊!

所以,本来恨不得把他碎尸万段的齐桓公才会改变主意,同意用专车(囚车)、派专人(看守)接他回国。这一切其实都是做给鲁国看的,让他们以为自己目光短浅、器量狭小、有仇必报、自毁长城。其实,这一切也差点瞒不过去,醒悟过来的鲁庄公派兵追赶囚车,而管仲早有所料,他编了一些鼓舞人心的歌教给押送他的人唱,大家越唱越有精神,走得也非常快,终于在鲁军追上之前到达了齐国。管仲的囚车一进齐境,鲍叔牙便率领一个庞大的欢迎团在那里恭候了。

为国而死者,我们可以称其为国士,而为国而生者,我认为同样是当之无愧的国士。管仲就是这样一个“为国而生”的国士。他没有为主尽义,但他能够为国尽忠。他不是没有理想、没有热血的功利小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管仲的理想又岂是那些讲究愚忠愚孝的腐儒们所能知道的?“留得有用身,博取青史名”,他的鲜血仍有热度,也同样能够抛洒,只是,不为小恩小义,而为大是大非。

在管仲的心目中,只有六个字——定国家,霸诸侯,这就是他毕生的理想,也是他人生最大的精神满足。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是必须具备一些“理想主义”的,当他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他眼中的世界将无限开阔,他胸中的格局将分外宽广。即便是做一个商人也是如此。我们说做生意当然需要赚钱,但如果你的眼睛里只剩下钱的时候,你赚到的永远只会是一些蝇头小利。钱,就像是一个矜持的美少女,当你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她的身上,吃不香,睡不着,每天围着她转的时候,她总是扬起高傲的头颅,对你不理不睬。而当你胸有大志,专注于事业的成功,而只是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法对她表露出爱意的时候,她反而会被你的大格局、大魅力所吸引。美女爱英雄,金钱也同样爱英雄。那些锱铢必较、蝇营狗苟之辈,那些满身铜臭味的逐利之徒,什么赚钱就干什么,没有原则,没有目标,看似聪明,其实不过是跟在别人后面去捡一些“散碎银两”,永远也赚不到大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找到一个工作时,你是仅仅为了工资呢,还是为了最终在这个行业内出人头地?如果是为了前者,你很可能为了每个月多挣两百少挣两百而上蹿下跳,永远干不成任何事情;如果是为了后者,也许你未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也许你最终发现走错了方向,但这种“失败”其实就是“成功”,因为你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无形资产”。只要你永远保持着这样一个心态,总会成就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不一定是大富大贵,但绝对是你可以安身立命、笑傲江湖的资本。

事业是“皮”,赚钱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赚钱,先立业。具有这样一个大视界、大格局的人,才能够真正地成功。

“更看君侯事业,不负平生学”。这是南宋最有政治理想的词人辛弃疾所作《六幺令》中的一句,我以为也正说出了管仲这样一个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者的心声。不负平生学!不负平生学!如是而已。

可是,光仰望星空是不够的。只有神话故事里的神才能够永远活在那个神秘莫测的星空里,而管仲不是神,是人,他的脚就踩在大地上。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伟大理想,他必须面对现实,踏踏实实地低头去做。

幸好,管仲原本就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当在齐国边境终于见到了鲍叔牙所率领的欢迎慰问团后,他并没有说一些“哎呀,我何德何能,敢劳齐君如此高规格的接待”这样的屁话,也没有志得意满地就此接受鲍叔牙所让出来的相位,虽然这本身并不令他意外,而是说了一句相当有政治水平的话:“我与召忽共同侍奉公子纠,既没有辅佐他登上君位,又没有为他死节尽忠,实在惭愧。现在又去侍奉仇人,那该让天下人多么耻笑呀!”

有人以为,这句话说明了管仲还是一个具备礼义廉耻的人,现在终于良心发现了,所以对着道德高尚的朋友鲍叔牙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对此,我同意前面的一半,但对后面的一半,我却不敢苟同。

我认为,这句话是管仲的一个试探,试探齐国上下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这次回归,齐桓公又是否真的已经放下了对他的所有仇恨,真心诚意地愿意用他为相,而他是否具有和自己同样的志向——“定国家,霸诸侯”。

这些答案对于管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齐国上下把他看成是一个无义的小人,那么他这个相位即使做下去,必定做不好,也做不长。没人听他的,也没人会服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他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如果齐桓公表面上对他礼敬有加,内心中还并没有消除对他的仇恨的话,那么他位置越高,齐桓公对他的防范和警惕也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身居相位,无异于将自己置身于火炉上炙烤,最后必然落个悲惨的结局。即便齐桓公化敌为友的态度是出于真心,他的志向也是颇为关键的。如果说,他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平庸一生,或者像齐襄公那样肆意追逐个人享受,无视国家利益,那么,这个相位就不过是个官位而已,虽然是一个最大的官,但对于管仲的理想来说,毫无意义。

鲍叔牙的回答解开了管仲的疑惑:“你是个明白人,怎么倒说起糊涂话来。做大事的人,常常不拘小节;立大功的人,往往不需他人谅解。你有治国的奇才,桓公有做霸主的远大志愿,如你能辅佐他,日后不难功高天下,德扬四海。”

到了这里,管仲几乎已经打消了所有的疑虑,他相信鲍叔牙的话是真的。事实上,他对齐桓公也早就有过准确的判断,知道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君主,否则他也不会劝说鲍叔牙去替他排齐桓公这支队伍了。

到达齐都临淄后,齐桓公用非常隆重的礼节来迎接管仲,并向他咨询国事。管仲就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你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你如果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齐桓公点了点头说:“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豪言壮语,将来一步一步做着看吧。”管仲被齐桓公的诚恳所感动,他急忙向齐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这是我的万幸。臣能苟且偷生到今天,不为公子纠而死,就是为了富国家强社稷;如果不是这样,那臣就是贪生怕死,一心为升官发财了。”

收到了齐桓公真金白银的“款子”后,管仲就真正开始出售自己的“货”了,他告诉齐桓公,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第一便在于得民心,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君爱民来民拥君,君民团结一家亲,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第二,必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才能得到治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老百姓饭都吃不饱,你跟他讲文明礼貌、不影响市容市貌、不乱摆摊设点、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人家搭理你吗?第三,遵守法度,弘扬正义,而且先从君主做起。所谓“服度则六亲固”,也就是说人遵守社会道德和游戏规则,就会亲朋好友和睦、社会关系良好;第四,国富还要强兵,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最好是懂得忠君爱民、保家卫国,实在教不会这个也要能鼓动他们抢钱、抢粮、抢地盘;第五,打仗打的是钱,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穷国是打不起仗的,遥想两千多年后,有伊拉克国之元首萨达姆,要不是靠卖石油赚了两个子儿,敢和美利坚国之山姆大叔耍横叫板?可惜人家山姆大叔着实是不差钱,几百万美元一颗的导弹扔着就跟玩似的,炸不着人也为听个响。最后小暴发户干不过大暴发户,萨达姆兵败国亡,连自己也成了山姆大叔的俘虏,被判了死刑。而要想消除国家财政赤字,将每年的军费开支再往上多提几个百分点,当然是要发展经济,咱齐国靠海,盐业和渔业发展有先天优势,林业和铁业也不差,如果再把贸易搞一搞那就更好了。要知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啊,当然这口号的专利权不是我管仲的,但技术含量大家差不多……

管仲的这些货一摆出来,立马就让齐桓公心情兴奋,哭着喊着要追加订单,询问他是否这样就可以争霸天下了。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

管仲取得了老板齐桓公的放手支持,朝中有着拥立之功的大臣鲍叔牙又是自己的铁杆兄弟,其他贵族大夫也都敬服于他的才能,管仲踏踏实实地站在了这个已经搭建好的政治大舞台上,开始了一场华丽的演出。

5.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2009年美国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用一句口号“We need change(我们需要改变)”赢得选民的支持,那时候,一场金融危机正在美国形成,并以极快的速度横扫全球。

管仲为相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改革。齐国虽然是老牌大国,但经过这些年来剧烈的政治动荡,实在是需要用很多新的措施来稳定政局、收拢人心。但更重要的是,不改革,齐国走的还是原来的老路,和天下其他诸侯国没有任何的不同,又怎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超级霸主呢?

每一个新的强大,都是在打破和超越前一个已经没落的强大的基础上建立的,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伟大,就在于他能够把握这个新旧交换的时机,用自己的创造力开创出一片新局。管仲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在别的诸侯国都安于现状,非今而法古的时候,管仲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齐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的改革措施有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管仲的改革,齐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更高级的封建社会过渡,拥有了比其他诸侯国先进得多的制度、文化和生产力。管仲在齐的改革,与商鞅在秦、李悝在魏的改革可以并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大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国富了,兵强了,是不是就可以称霸诸侯了呢?管仲的回答还是“不!”

这个时候,齐国的综合国力已经稳居天下第一,GDP不论是按总数算还是按人头分,也都名列前茅,军事实力也是最强的,要说和谁打仗都不怵。可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只是征服他人的手段之一,而且并非关键手段。以武力相威胁并不能让别人真正的心服口服,它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征服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时间内征服一些人,但绝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内征服所有人。

不过,即便是当今极其强横的国家,在打击和制裁那些小弟的时候,也常常是不敢独断专行的,它最惯常的招数就是尽可能地争取盟友参与,组成所谓的联军。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然后再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他们的战争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当然,一切战争都需要有题目才好做文章。要想成为老大,就要善于发现议题,没有议题也要制造出议题,这样才能掌握政治的主动权,让一帮小弟们跟着自己走。

这一套,早就是管仲同志在春秋时代玩剩下的。他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政治议题,叫做“尊王攘夷”。

王就是周天子。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实力和影响力早已衰落,直接管辖的地盘也很小,但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在礼制上,周天子是君,众诸侯是臣。齐国打出了这面尊王的旗帜,立即就使得自己站上了一个政治的制高点。

东汉末年,汉献帝亡命洛阳,当时的两个军阀集团曹操和袁绍都分别讨论过如何对待这个空有虚名、被西北军阀追得像只丧家犬似的皇帝。袁绍的谋士中有人提出来应该“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袁绍认为这个皇帝已经是一个废物,把这样一个废物弄到自己的集团里来指手画脚,不但讨厌,而且想做点出格的事也不方便,于是否决了这个提议。而曹操手下的谋士毛玠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建议,叫做“奉天子以讨不臣”,很快就得到了曹操的同意。曹操立即将汉献帝从破败的洛阳接到了他的根据地许县。

请注意,毛玠在这里所说的是“奉天子”而非“挟天子”,事实上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曹操的敌人攻击他的话。一“奉”一“挟”之间包藏了大不相同的政治含义。

曹操取得了这样的一个政治高度,他的政治资本也就立即成倍增长。他以朝廷的名义对天下发布命令,不服从他的也就是不服从朝廷,这样自己做任何事情首先就师出有名,代表了正义的一方。当然别的势力也可以打一打“清君侧”的旗号,说皇帝身边有小人,但总不如皇帝直接下诏说你就是小人来的便捷。就连诸葛亮作《隆中对》的时候跟刘备也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意思就是说这个便宜已经被曹操给抢了先了,我们没办法在这件事上再和他较劲了。诸葛亮都说没办法,所以曹操这个举动在政治上是非常合算的。其次各地的人才、势力大都向他集中,毕竟为曹操效力就是为皇帝效力,做天子之臣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做别人的臣子那也有个词语,叫“贼臣”或“伪臣”,当时是要受到的道德谴责的。

毛玠的“奉”与管仲的“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建议把天子当成菩萨一样供起来,以取天下人望,而真正的权力却操控在自己的手中。不管愿不愿意,曹操集团也得到了汉献帝事实上的加持。汉献帝从武平候、魏公、魏王一路加封曹操,准其建立社稷(相当于立国),其手下部属也俱得朝廷加封。同样的,齐桓公的“尊王”之举也获得了周王室的回报,在他于幽会盟诸侯时,周惠王派遣召伯参加,授予他侯伯的头衔,正式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攘夷”是和“尊王”联系在一起的。夷代表的是中原周边时常侵袭各国的少数民族部落。以前各国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受到了很大的损失。现在齐国打出了这面“尊王”的旗帜,大家才想起来,哦,原来咱们是有组织的,这个组织就是周天下,大家都是周王朝的子民,有了事应该相信组织、依靠组织,而不能逞个人英雄主义。如果把这个周天下比作是一个大家庭的话,那么周王室就是这个家庭的家长。只不过这个家长现在有点年老体衰,管不了多少事了,只好让已经长大了的孔武有力的大儿子带着小弟弟们跟别人干仗。这个大儿子就是齐国,“攘夷”之举使它在众诸侯中获得了军事领袖的地位。

挟政治之势、军事之威,齐国开始了它称霸天下的历程。作为齐国的相国,管仲为此奉献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他实际上是这一幕大戏的总策划、总编剧、总导演。当领衔主演小白先生有时耍个性,偏离他所设定的剧本时,是他用高超的智慧进行了危机处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公元前657年,齐桓公同少姬在苑囿的鱼池中乘舟游玩,少姬女士玩得太疯,用脚踩着船帮摇晃起来,齐桓公吓得脸色苍白,死死地抱着船帮连声要求她别摇了。少姬看着他狼狈的样子更兴奋了,继续摇个不停……这本来也就是夫妻间打情骂俏的一种嬉闹而已,可小白的反应却让人捉摸不透,他大怒,然后把老婆赶回了娘家。

少姬的娘家是蔡国,蔡国的反应就更奇怪了,他们没有劝少姬回去跟老公认错,也没有支持少姬跟老公玩冷战,等着小白上门哄求,而是干脆把她改嫁给了别人。

在那个时代,悲愤的小白是不能到法院去请求支持的,他只好以自己的方式来挽回作为一个男人的面子。他不是一般的男人,他是齐桓公,一个超级大国的君主。

出兵,伐蔡。

蔡国是个小国。以齐之强大攻蔡之弱小,真可谓“小菜一碟”。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这碟“小菜”的背后还有一份“大餐”,那就是长霸南方的楚国。蔡国是楚国的小弟,动了蔡小弟,楚大哥是一定会出头的。楚国向来就桀骜不驯,别人对齐国低头臣服,只有它不把齐国放在眼里。以强齐对上强楚,结局很可能是两败俱伤,这对霸业未成的齐国来说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当然,齐国可以召集一大群小弟,什么鲁、宋、陈、卫、郑、许、曹,跟楚国摆摆场面,可为了这种不光彩的家庭破事要小弟们出头,可也太不好意思,小弟们也未必会跟着这个连自己老婆都搞不定的大哥去蹚这浑水。

这出“雄霸天下”的大戏演到这里,男主角要自由发挥一下了。考虑到这个演员实在太大牌(天王巨星自己投资,亲自出演),是票房成功的最大保证,总导演兼总编剧的管仲是不能够喊“卡”的,他只能削足适履,修改一下剧本。一般的导演会无原则地迎合这样的大牌演员,而聪明的导演却能够把大牌演员演烂了的戏重新剪辑、配乐、加以炫目的电脑特技,最终化腐朽为神奇。

管仲打出的就是这面“尊王”的旗帜。他对鲁、宋、陈、卫、郑、许、曹等等一大帮小弟说,这个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用于祭祀的包茅,是无人臣之礼,当初召康公对齐国的祖先姜太公说,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现在就是我们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时候了。

这个出师的借口可谓冠冕堂皇,把一个家庭矛盾事件转化成一次正义的讨逆战争,也真的只有一个政治家才干得出来。

于是,齐国带着一大帮小弟上路了。他们一拥而上“群殴”了蔡国一顿,当场就将其灭了,而楚国眼巴巴地看着不敢出头。然后他们陈兵楚国边境,耀武扬威。楚王只好派了屈完来跟齐国求和,管仲看最刺儿头的楚国已经表示了屈服之意,也就不为已甚,非逼得楚国来个鱼死网破不可,收兵回国了。这一次征伐,起源于一个很没有意思的家庭琐事,但齐国却因此收获了巨大的政治利益,本来是齐桓公恼羞成怒下的出兵报复,却被管仲操作成了正义之师奉天讨逆,他的相臣权谋可见一斑。

事实上,司马迁也盛赞管仲“贵轻重,慎权衡”,善于因势利导解决各种难题。齐桓公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诸侯时,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在鲁庄公与齐桓公谈判达成协议,准备歃血为盟时,因为安保工作的不到位,致使鲁庄公的卫士曹沫找到机会突然拔剑逼住了齐桓公,要求他为欺负鲁国道歉,并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保命要紧,只得同意了曹沫的要求。盟约草成,鲁国君臣胜利回国,齐国上下感到很窝囊,想要撕毁合同。而管仲坚决反对毁约,他说:“毁约不行,贪图眼前小利,求得一时痛快,后果是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权衡利弊,不如守约,归还占领的鲁国国土为好。”

看过马龙·白兰度的电影《教父》,我常常会想,这样一个老人,在黑道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几乎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都会无条件地信赖他,效命于他,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武力强大吗?不,是一个“信”字,是因为教父言出必践,法出必遵。这样的人物天生就会有让人不敢玩忽的力量。管仲劝说齐桓公守约,即便这个约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立下的也应该守。短期内看来似乎利益上有所损失,但从长远来看,齐国信义布于天下,必会得到大家的敬服与信赖,这才是有志争霸天下的人应该具备的心胸和风范。本来一件很窝囊的事情,在管仲的处理下,不但没有使得齐国形象受损,反而增加了威望。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蔡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举行受赐典礼。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蔡丘之盟”。这是齐桓公霸业的顶峰。至此,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了公认的霸主。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公元前645年,为相三十余年的管仲病倒了。这一病不同以往,管仲多日未见视事,从相府里传出来的消息是人已经不中用了,避在深宫享清福的齐桓公慌了神,急忙赶到管仲的病榻前探望。

两位霸业的缔造者,这时候执手相看泪眼,真是感慨万千。那些曾经的恩恩怨怨、亦敌亦友,数十年的呕心沥血、荣辱与共,尽吹散,尽吹散了。

可是,对于齐国来说,可以一日无君,但不可以一日无相,当管仲这棵擎天大树倒下去后,齐国就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了,这个时候,又有谁能够“看试手,补天裂”呢?

齐桓公最焦心的就是这个问题,他来慰问卧于病榻的管仲,知道这不过是聊尽人事而已,最重要的目的,是想问问管仲,谁可以继承大事。可是,自知不久于人事的管仲回答得却很奇怪,他说:“你是国君,最了解这些臣下的当然还是你。”

这话等于就是不发表任何意见,让齐桓公自己做决定。如果是一般的相臣,当然是不便于替老板拍板,也没有那个权力,可管仲不同,他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被尊为“仲父”,政事悉归于彼,掌握着实际上的最高权力,类似于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的地位。诸葛亮临死之前不但安排了自己的继任者蒋琬,还越俎代庖地给继任者蒋琬又安排了继任者费祎。而为什么管仲在齐桓公咨询以后事的时候却要避而不答呢?

相相似而君非同。蜀汉的君主刘禅懦弱无能,后人讥讽为“扶不起的阿斗”,刘备白帝城托孤,让其事诸葛亮如父,他也真的是这样做的。当诸葛亮在世之时,他从不敢稍违其意,倒是自己要干点什么,只要诸葛亮一批评,他立马就不敢了,当然,这种畏惧和顺从多是习惯性和表面性的,诸葛亮一死,他就变本加厉,并且开始在政治上有意淡化诸葛亮的影响。在蜀汉,权力架构是真真切切的“虚君实相”。

管仲与齐桓公的关系不一样,管仲固然是实相,齐桓公却并非是虚君,他虽然不具体管理国家日常事务,但一切军政大事他都密切关注,并且在暗底下掌控的。只是因为君臣之间的高度信任以及管仲的谦恭卑和,才没有发生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而且管仲非常了解齐桓公的性格,内心比较自我,决心要干一件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作为相臣,自己只能是在事先就给他想好捅出篓子之后的补救措施,尽自己的努力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因此,管仲不答,是因为觉得自己说了恐怕也没用,齐桓公最后还是会按他自己的想法去安排人选的。

齐桓公见这道问答题管仲交了白卷,本着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又把它换成了选择题,继续对他进行考试。答案A是鲍叔牙,答案B是易牙,答案C是开方,答案D是竖刁,四个答案只能选一,不能多选。

“就是不让人安心地去啊!”临死前还不得不参加考试答题的管仲痛苦地想,要不就拈阄吧,拈着哪个是哪个。可是不行啊,宰相之位何等重要,不能择贤善任,那么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就会毁于他人之手,整个齐国也会因为自己的一个错误选择而走向衰落甚至崩溃,那么,在九泉之下的自己又如何能够安心呢?

于是,管仲终于做出了他慎重的选择,他的答案是:E隰朋。

齐桓公彻底郁闷了,他不知道管仲脑子里究竟想的是什么,非要他说出个道理来不可,否则按标准化阅卷,他只能判这位有个性的同学零分了。

我也很纳闷,为什么不是答案A呢?按理说鲍叔牙是最自然不过的继承人,本来这个相位就是他让出来的,无论是说他的从政资历(是齐桓公的师傅兼辅臣),还是功绩(拥立齐桓公即位登基),或者关系(与管仲是铁哥们),这个位置不是他的还是谁的。事实上,齐桓公所掌握的标准答案也是:A鲍叔牙。

那么就来听听管仲的解释吧,他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

管仲一语道破了政治家这个职业的本质:太明辨是非的君子和太嫉恶如仇的侠士都是玩不了政治的。政治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再有原则的政治家也要学会在眼睛里暂时容得下某些沙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君子洁身自好是很好的,但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你必须要学会协理阴阳、和光同尘,在残酷的政治和权力斗争中尽量争取朋友。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臣,更不能过于拘泥在人品质上的一些缺点上,好人有好人的用法,坏人也有坏人的用处,关键就在于如何控制。梦想满朝官员皆是正人君子是不现实的,中国几千年来到今天也不可能完全做到。“一个都不宽恕”只能让自己的敌人越来越多,当这些敌人集结起来反对你时,也许你就难以保住自己的位置和权力了,那还谈什么干一番大事?

管仲知人者智,而鲍叔牙就是自知者明。后来有人据此挑拨鲍叔牙,说你的朋友太不够朋友了,你把相位让给他,现在他都快死了还来挡你的道。鲍叔牙笑了笑说:“管仲荐隰朋,说明他一心为社稷宗庙考虑,不存私心偏爱友人。现在我做司寇,驱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让我当政,哪里还会有你们这些小人的容身之处?”

齐桓公见管仲首先就否掉了标准答案,很沮丧,便退而求其次,把剩下的三个答案提出来请他考虑。

齐桓公第二个提到的是易牙,他说易牙这个人对我太好了,上回我也就是开了个玩笑,说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就是人肉还没吃过,不知道吃起来会怎样,结果易牙把他的儿子杀了,烹制了一道美味的菜来给我品尝,这种爱我胜过亲骨肉的人,我还不能重用吗?

这个易牙就是后来被餐饮业尊为祖师爷的易牙,他是第一个运用调和之事操作烹饪的庖厨,好调味,很善于做菜。因为他是厨师出身,烹饪技艺很高,又是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所以被后世的厨师们称作祖师。易牙也是齐桓公的御厨,很得宠幸。他是一个非常善于逢迎的小人,前面我们说有人挑拨鲍叔牙,这个人就是易大师傅。

管仲的回答简短而坚决:“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这话说得极为透彻,也很严重。“没有人性”的人与禽兽何异,怎能居于这庙堂之上呢?

齐桓公只好又推出了开方。开方此人本是卫国的公子,在齐国为官十五年,一直跟随在齐桓公左右。齐国与卫国很近,他从来没有想过回去看看自己的亲人。他的父亲立他为太子,他不回去。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也不回去奔丧。齐桓公认为开方能以齐国为家,对自己忠心耿耿,可以用之为相。

可管仲却神色凝重地摇了摇头,说:“开方连自己的亲情都不顾,这样的人你怎么能够指望他能真心对你呢?况且千乘之封地(指卫国,千乘战车规模的是中小型的诸侯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你,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对于这样有野心的人你一定要小心了,怎么还能把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他?”

在中国,“忠孝”二字向来是连在一起说的,不能尽孝又岂能尽忠?因此中国古代的皇帝大多都推崇以孝治天下。官员们的父母去世,那是要回家守制的,三年满后方能起复。有些热衷仕途、贪恋权位的人向朝廷隐瞒父母丧讯,被揭露出来是不得了的事。只有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能由皇帝宣布“夺情”,也就是为国事而暂夺亲情之意。所谓忠孝不能两全,那也只是在一个危急的时刻,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是忠臣也必能尽孝的。

况且开方既不能对自己的父母尽孝,也不能对自己的国家尽忠。他的母国不是齐国而是卫国,而且他还不是一般的卫国人,而是卫国的公子,甚至于他父亲曾经要立其为太子。然而,开方仍然义无反顾地移民到了齐国,并且取得了“绿卡”。究其原因,无非是齐国强大,卫国弱小,齐国富有,卫国贫困。当然,想追求更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本来自己的生活就过得很不错,国家给予了不少的荣誉,人民也给予了不少的喜爱,然而他仍然投身到别国的怀抱,换个身份又回到母国来继续享受原来的一切,甚至还凭着这个自以为高贵的身份来吓唬和欺骗国人,这就让旁人所不齿。遗憾的是,我们到今天也并不缺乏这样的人。

那时的开方去了超级大国齐国,并且成功打入了政界,成为了齐桓公的近臣,这说明了齐国的文化是包容并蓄的,没有盲目地排外。今天的非洲人后裔奥巴马能够成为超级大国美国的总统,焉知那时的卫国公子开方就不能也成为那时的超级大国齐国的君主呢?

虽然,这样的想法确实有点不太靠谱。不过,自古以来,相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人总是有的。

管仲真正达到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境界,他把人性和人情看得非常透彻,也就把开方看得非常透彻,因此不但否决了这个答案,还提醒齐桓公一定要小心警惕。

无奈的齐桓公只剩下了最后一个答案——竖刁。

竖刁这个人比较奇特,因为他并不是个完整的男人,而是个“阉人”,就是所谓的宦官。更奇特的是,他是自己把自己阉割了进入宫中来侍奉齐桓公的。要知道,阉割可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而且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一不小心就会手术失败,即便是成功,也有不少留下了后遗症的,所以,这项工作一般都是由专门的技术人才来完成的。自阉?除了实在走投无路或者是有志练成“葵花宝典”的,基本没人会,也不敢干这种蠢事。

然而竖刁还是不顾一切地挥刀自宫了,他倒不是因为“欲练神功”,生活上也并没有穷困潦倒,而是因为,他是一个疯狂渴望得到权力的人。

在没有通过正途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时,不择手段是可以的,一切也都是可以牺牲的,包括自己在内,这就是竖刁的成功学。既然走文官之路不是那块料,走武官之路又怕死,那么,宦官之路也是一条路啊!鲁迅先生说,“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在我的印象中,竖刁同志是勇敢地走上这条道路的第一人,以后的赵高、张让、高力士、童贯、刘瑾、魏忠贤、安德海、李莲英……一大批有志青年跟随着竖刁的足迹前行,终于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他人的成功之路。这条道路,不需要道德文章,不需要十八般武艺,只要你胆大、手黑、脸皮够厚,就有可能走向权力的巅峰。

竖刁得到了齐桓公的极度宠幸。也是,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就是为了去伺候人,那被伺候的人还不感动得一塌糊涂?而齐桓公居然会把一个太监列为相臣的人选之一,相信他此刻的脑子里也是一塌糊涂。

躺在病床上的管仲被齐桓公的这个提名吓得外焦里嫩,愤懑地想:“我大齐当真无人了吗,怎么说也不至于让一个太监来坐我这个位置啊?真当我是死人啊!”他断然拒绝了这个提名,说道:“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天理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

这话说得有水平——我不是歧视身有残疾之人,也不是职业歧视(工作不分贵贱,劳动都很光荣,宦官这支队伍中也是出过不少人才的),实在是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惜,他还能爱惜谁啊?他能够对自己狠一点,对别人又岂止是狠一点?一旦需要,他会毫不留情地把任何人打倒批臭,再踏上一万脚。

管仲提出了第五个答案隰朋。隰朋其实也是齐桓公手下的老人了,在他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就一直追随左右,即便是流亡,隰朋也不离不弃地跟着。桓公夺取政权之后,以管仲为相,而管仲就建议任用隰朋做大行(外交部长),说他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是自己比不上的(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

且看管仲临死前对隰朋的推荐语:“隰朋的为人,眼光远大而能虚心下问,对于自己不如黄帝而感到惭愧,对于别人不如自己表示同情。把仁德分给别人的叫做圣人,把钱财分给别人的叫做贤人。以为自己贤能而瞧不起别人的人,是得不到别人拥护的;自己贤能也能尊重别人的人,能够得到别人的拥护。对于国政该不管的不管,对于家事不必知的不知,举重若轻。这只有隰朋能够做到。且隰朋的为人,在家不忘公务,在公门不忘家事;侍君无二心,也不忘自身;用齐国的货币救济过路的难民,受惠者却不知道是他做的。隰朋是大仁大德之人。我认为能根据变化的形势与百姓共荣辱,然后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是隰朋啊。”(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别的人三言两语管仲就打发了,对这个隰朋他却不吝赞美之词,让齐桓公感受到了这份推荐的分量。然而,到此管仲言犹未尽,他感慨地说:“天之生(隰)朋,以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管仲把隰朋比作自己的舌头,身体死了,舌头又怎么能生存呢?

齐桓公一直就很尊重这位仲父,这一次,虽然他有自己的答案,但还是决定给临死的管仲一个面子,再说隰朋也是自己人,虽然他一直并不怎么讨自己的喜欢。听了管仲“舌焉得生哉”一番话,齐桓公也没太放在心上,因为这个时候的隰朋,年寿不算太高,也没有疾病缠身,无论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副短命相,否则凭什么立他为相,发善心吗?

管仲死后,隰朋为相,十月后,亦卒。

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知道管仲凭什么作出隰朋必死的预言,也没听说他和扁鹊是同学啊,能有本事看出人所不觉的病来。掐指算命就更不是管仲的专业了。我们只能说神!太神了!

隰朋,被后世称为“桓管五杰”(隰朋、宁戚、宾胥无、东郭牙、王子城父)之一。

隰朋死,齐桓公便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人。两年后,桓公病重,此三人欲杀害太子昭,另立公子无诡为君,以此掌握齐国权力。可齐桓公在床上痛苦地哼哼,但就是不死。这三个奸贼急不可耐,竟然把持内廷,把在齐桓公身边服侍的人全部逐走,并禁止外人出入寝宫,然后又在寝宫四周筑起围墙,隔绝内外。齐桓公最终被饿死在病榻上,尸体停在灵床上六十七日,苍蝇云集,尸体腐烂生蛆。一直到蝇蛆的数目多到爬出围墙之外,人们才发觉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已死,却一时无人敢去收葬。

太子昭逃亡宋国,易牙、竖刁二人屠杀百官,拥立公子无诡为君,开方拥立公子潘为君,其他的两位公子商人和元也都自立为齐君,在齐国都城临淄一带厮杀混战,一直到第二年(公元前642年),宋国军队护送太子昭回国,才结束了乱局,但齐国的霸权却就此衰落了。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笑谈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

太史公司马迁评论道:“齐桓公能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这都是出自管仲的谋略啊!(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但接下来他也有困惑的地方,他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相附。’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孔子是司马迁极尊重的人,在《史记》中给了他一个豪华单间——作近万字之《孔子世家》,赞美语居然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说他“可谓至圣矣”。而给管仲的呢,只是一个标准双人间,让他跟晏子挤在一篇《管晏列传》里,全篇也不过千余字。但孔子小看管仲,司马迁是打了问号的,而且后面很快便借《孝经》上的话来抬高管仲。天生就有侠气、仙气的司马迁,恐怕是不怎么赞同孔子关于管仲“王道”“霸道”的迂腐之论的。盛世行王道,乱世行霸道,以尊王之名行称霸之实,古往今来,伟大的人物都是这样做的。也因此,孔子可以治学育人,而管仲方能治国平天下。

同类推荐
  • 创业在北宋

    创业在北宋

    穿越到北宋的杨牧当然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九州沉浮录

    九州沉浮录

    一滴一滴的水总会汇聚成一个湖泊,一个乱世总会有英雄的集结争锋!九州大陆的鸿篇史诗.当古老的九州大陆陷入纷争,隐藏的黑暗力量蠢蠢欲动,世人呼唤着英雄.该来的战争,来了!!!
  • 密十三

    密十三

    宫廷内外的政治阴谋,塞北中原的战场厮杀,天地人鬼之间的恩怨纠葛,惊心动魄的演绎了一段旷古未有的大明传奇。四个朝代,三位皇帝,天地巨变,空前绝后!
  • 明朝遗民的大清岁月

    明朝遗民的大清岁月

    历史上,每一新旧朝代的更替,都会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有以新朝为“天命人旧”而顶礼膜拜者;有为旧朝尽忠殉难死节者;也有藏身于残山剩水之间,拒不合作者。他们头上顶着“义愤”、“责任”、“建设”,同时也在心中存着故朝归来的期待,但等到的却永远是泪尽胡尘里。他们,就是一群最可怜的帝国遗孤。被故朝抛弃,又不融于新朝的遗民们。
  • 神猫传

    神猫传

    宋末,鼠疫四起,民不聊生,天地愁惨,大劫将至。宋末,一个现代医生,广结好友,悬壶济世,战八方,平四海,肃清貊乡鼠攘,铲尽世间污秽。誓要还天下百姓一个,海清河晏!
热门推荐
  • 抡起锤子的奶爸

    抡起锤子的奶爸

    从游戏而来的奶爸发现自己居然可以延续原来世界的技能,于是他一边强化武器赚大钱,一边辅助别人闯天下。有人问:奶爸,如果辅助的人不愿帮你怎么办?到了绝境,岂不是凉凉?奶爸听了,随之掏出巨物,大笑道:那就等我抡起锤子,锤死他!
  • FBI谈判术:美国联邦警察教你无敌谈判战术

    FBI谈判术:美国联邦警察教你无敌谈判战术

    FBI谈判专家在实践中积累起来丰富的谈判经验,对于日常生活和市场竞争中形形色色的谈判活动颇有借鉴意义。学会了FBI谈判专家付出巨大代价练就的这手绝活,相信可以让你在谈判中如鱼得水,占尽先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若爱有明天

    若爱有明天

    本书由八个独立的短篇小说构成,讲述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生活,在孤独中远行,又在各自的爱情中漂泊沉沦的一群人,小说主人公有着各不相同的身份与境遇,中间有作家、画家、歌手、设计师、现代艺术家,也有志愿者、酒吧舞者、夜总会陪酒、精品店销售,生命的多变与无常改变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使原本不会有交汇的灵魂彼此相遇,相爱,即便有些感情无法长存,终究期待明天。
  • 灵剑子

    灵剑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公馆魅影

    公馆魅影

    故事会编辑部编著的《公馆魅影》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惊悚恐怖系列之五,不仅收入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短篇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惊悚恐怖中篇故事资源。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气氛紧张刺激,让热爱惊悚恐怖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
  • 狂女欺大神

    狂女欺大神

    洪煌大地,神魔关系不和谐,驱魔人尽力了上古时期的神魔大战之后,都在调养。上万年后上古玉帝预言,当洛河神书和十大神器重新出现之时,将有天地浩劫。……当魔尊沫雪和驱魔人白月茹联手,在魔尊沫雪的异党手中抢回洛河神书。当白月茹将洛河神书给了上古真君傅子静,然后傅子静神奇的在洛河神书里看到了五位救世之人……可,目前只找到两位,而其他三位仍在猜想中……且看女主如何翻云覆雨,找寻伟大的救世主!
  • 四大神座

    四大神座

    万族林立的蛮荒时代,一座高塔,一颗神树,一个洞口,一副棺材。
  • 翻滚吧闲鱼君

    翻滚吧闲鱼君

    李闲鱼不想当大英雄,只想做幕后的咸鱼大佬。这是一个咸鱼少年被迫改邪归正,拯救世界的恶俗故事,也是一段卑微中成长,孤独中逆战不可知的传说。
  • 天翼翔禅师语录

    天翼翔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