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人间失格》,随着体会与灵感写下了这首长诗——《出卖》
棱角分明却四处碰壁/血泊中慢慢清醒/无暇的纯白从不存在/纷繁色彩最得人偏爱/忽而某天上天托梦/终觉前路荆棘/心底倏凉冷汗冒尽/瞳孔化为黑洞坠落不见底/投其所好避其所恶/假装的自然巧妙的刻意/将一切掌于股中欣喜若狂/跌落自制幻象顺心应景/真实假象融为一体/哪个是真我哪个是假我/辨认不清/备好处世的外囊磨圆边角/在人性的泥泞中翻滚/于一坛浊水中游刃有余/是该沾沾自喜奖励自己/黑夜降临面容无人问津/细觉显露的本性/苦笑着流泪悲怜/镜面蒙雾认不出自己/朦胧酝酿神秘/继而靠近越发清晰/不过是最后的歇斯底里/伪装的保护色入世的润滑剂/即使爱恨交加接受现实吧/皮具渗骨不可剥离/不要借口逃避因那就是你/世上最可悲之事/是你亲手出卖了自己/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不是自己。那是谁?或许是为了融入社交与人打交道的一个假象的自己,可以说是伪装,是面具,也可能是保护壳,一种警惕的自我防御。
偶尔习惯静观其变,藏住自己。基本上每个人一开始向别人呈现的都不是百分百的自我,外冷内热是比较常见的类型。然而这种现象很正常,是人的一种原始意识。
不过,如果一个人用外壳包住自己的时候,渐渐出卖了人格,为了迎合而被侵蚀了内里,那便是真正丢了自我,难以拯救。
人心,本来就是很复杂的东西。前段时间,在看《人间失格》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因韩剧《机智的监狱生活》开始思考“人心”与“人性”,甚至得出了一句自己觉得挺到位的结论:参透了人性,便可操纵人心。
例如,人喜欢听到夸赞和肯定的话,若你把握住了这点,便能轻易过获取他人的好感。但不能过度,不然就会变成趋炎附势。
再例如,语言与行为能影响人的喜怒哀乐。如果你观察到位,便能较轻松地依你所想去操控他人的情绪,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主场,可以完全由你掌控。是不是听起来手段卑劣又可怕?但这就是社会啊,如果不懂得方法,不懂得识别,永远被牵着鼻子走的,总是活得糟糕的,就是你。
晓之并巧用之,其实对大家都有好处。世间很多事情不谈论是非对错,但论情商高低。何为情商高?相处让人觉得舒服便好。然而这样的领悟和变化已是开始跌入了社会的陷阱。
看了《人间失格》之后,对人心人性有了更透彻和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作家太宰治把人内心的活动和几近分裂的人格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到位,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汗毛竖起,心情沉重。且大脑会保持着难得的冷静与清醒,跟着书里的人物去体会人间百味百态。到底为什么会失去为人的资格,期间又经历了什么。
读这本书时,一定要选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曾试过听着轻音乐营造阅读的氛围,但事实证明这是完全错误的。书里的文字会让你不静下心来就看不入眼,不仔细斟酌语句就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它甚至还会震惊你以至于停下手头所有的活动,只沉浸其中,去了解主人公叶藏的故事。其庄严和沉重感,让阅读它不能与其他事情并行。
“所谓世人,不就是你吗?”“难道信赖也是一种罪过吗?”
“比目鱼的说话方式,不,世上所有人的说话方式,都像这样绕圈子,既朦胧暧昧,又有种想要逃避责任似的心理,总之,复杂的耐人寻味。”
仅从摘录的几句文字都能感之震撼。
书中许多似自言自语般的语句在一步步展现主人公极端的心路历程。他对人类的恐惧和不信任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与理解的地步,现实生活中很难再找到有相同想法的人。因此有人认为叶藏是一个有着”神经症人格“的人物。这个人物也映射了作者太宰治许多现实中的经历,换句话说,叶藏与他,既融合也分离。
在这本书出版之后不久,太宰治自杀身亡,这是他第五次尝试自杀,并且成功了。有些人不理解他为何在自己的事业巅峰期选择死亡,一开始我也试着猜测。或许是因为心境太抑郁悲观;或许是日本文化里物哀美学的影响;或是他经历了什么事情无法承受;又或者他如书里最后一篇故事里所述那样对人间充满了绝望。
后来,在《汪国真精选集》的散文篇里看到一句话,我顿觉找到了接近的答案。他说:“有才华的人,比常人更洞明世事而且敏感,因此,他必须还要有坚强的神经。否则,世事的污秽极易使他悲观厌世,个人的挫折极易使他沮丧沉沦。”
是啊,太宰治写出了人性的丑陋,人心的狰狞,而他却渴望保持着一个纯真的拥有梦想的心灵。在如此巨大的反差之下,他无法承受,便选择了死亡来挣脱人间的束缚。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是多么的触目惊心,难以想象其内心有着怎样的觉悟与挣扎。
有时候,观察生活,体会人心,反省自己之时,会深切感受到人之言行背后的驱使是多么强大多么复杂。它们不知不觉,无声无息控制着你,吞没着你,让你活在假象的世界里。
所以,人活着十分需要自省、省人,并严于律己,领悟生活的智慧、为人的艺术,从而更好地在人间经历。
生而为人,应是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