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奇心”,“窥私癖”,网上有许多专业的解释和例子,也广泛涉及了很多领域。其中,媒体是个因此总遭人诟病的职业,媒介也是为此创造更便利条件的助攻和帮凶。但今天谈论的不是他们,而是生活中的我们。
社会对群众有一种分类,一是倾诉者,一是倾听者,两者互补也可重叠。例如,心理咨询中,医生便是充当着倾听者的角色,通过倾听病患的倾诉来诊断和治疗,他们属于“窥探”内心的一方,病患是“被窥探”的一方。
有人还提出,我们平日看电影看电视剧也是为了满足内心窥探欲的一种行为。通过窥探别人的生活来转换成自己的经验,同时也充实了体验。更日常化来说,人与人之间的聊天也能体现这样的关系。聊天时,大家都在进行信息交换和交流,也可以是单向获取。你会发现身边某些人或朋友常担任的就是倾听者的角色,而今天的主角就是他们。
倾诉,即表达是每个人的需求和欲望;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但区别是,主动倾诉和被动倾诉都不是什么坏事,但主动倾听却不像被动倾听那样鲜少存在目的性。目的性强的主动倾听,就像“窥私癖”一样可怕。
“人类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体。一方面人类本身怀有强烈的窥视欲,并渴望从中得到满足和发泄,而且愈不能见光的、愈诡秘的愈有刺激;另一方面人类又口诛笔伐地对它进行谴责和鞭笞,对它疾恶如仇,似乎只有在这种讨伐声中才能表明人类的光明正大。”
对人适度的好奇是关心,而过度的好奇则是对他人隐私的侵犯。
人类的好奇心若没有了节制会如何……
他为什么最近不发朋友圈了?
他刚话里说的人是谁?
他分享这首歌是不是想表达什么?
他为什么没来?
他去那里做什么?
他这么开心是不是见了谁?
他这么伤心是不是失恋了?
他为什么不喜欢这个?
他身边那个人是谁?
他最近为什么不开心?
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还有各种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
那些人对这一切的一切都想要知道,不然会好奇得受不了!好想去找他“倾听”一下!甚至不允许身边有自己不知道的事!主动倾听的另一目的便诞生了。
很多人也给这种行为安了另一种名字——八卦。因为这种倾听不是因为关心,纯粹就是八卦。
是的,八卦也来源于好奇心,是种十分没有营养和价值的好奇,且大有弊端。当人以收集“秘密”为乐趣与刺激时,倾听就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倾听要则”里面有一条:不要去了解和追问不应该知道的事情。
人们常说,别人愿意和你说一些秘密和心里话是代表对你的信任,是对你人格魅力的肯定和赞扬。
但是这衍生出了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习惯了别人向他们倾诉“秘密”,不知不觉就渴望所有人都能向他们倾诉心事。他们变得十分主动去展现善解人意的一面,积极地诱导别人向他们倾诉。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不能错过,若是没机会,那就努力制造机会。
那是什么造就了这种扭曲的心理?或许就是一次次倾听“秘密”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下面借几句话来分析他们的心理与行为。
“我又知道一个人的秘密了。”
在和朋友聊天时,他们会显得特别有话题,完全不在意这对于倾诉者来说是一种隐私。像个素材收集机器那样毫无人情,为的是填满内心的欲望和空虚,或是安全感。例如:“有个朋友和我说……”
“知道得越多,越有成就感。”
他们已经迷失了自我,完全将倾听变成了自我人格价值实现的途径。像完成业绩那样,听到了越多人的秘密,就等于积攒了越多人的故事素材,心里就越满足。
“这么不幸呀……”
听到别人的不幸,会产生同情心理。而这种同情心理,也会让人麻木上瘾,觉得自己拥有天使般美好的品格和善心爱心。然后自我陶醉,在别人的不幸里享受自己的幸福。
“很喜欢和你在一起呀。”
只不过是喜欢你总和他说好多好多自己的心事和经历,很开心又收集到了这么多一手资料。
很多时候,人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会完全的无意识,会解释说:“这有什么?关心一下嘛。”这种关心变质了却不自知。
看到这里,我们都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面对别人时存不存在这样的行为和目的。这是扭曲的心理,不可取。若你的朋友在未来发现你竟是抱着八卦而不是真正关心的心态来听他倾诉不幸和烦恼,那失去这个朋友的日子也就在眼前。
“好奇心害死猫”便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太富有好奇心,人的好奇心是要有一定限度的,有时候过多的好奇心反而会害了你。
好奇心,会不知不觉中异变成邪恶的窥探欲,我们需常常审视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