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95300000004

第4章 立足于生命看道德

1.根本不存在道德事实

“人们知道我对哲学家的要求,即站在善恶的彼岸——超越道德判断的幻象。这一要求源自一种见解,我首次把这见解归纳成一个公式:根本不存在道德事实。道德判断与宗教判断有一共同点,即相信不存在的实在。道德仅是对一定现象的阐释,确切地说,是一种误释。”[10]

尼采关于道德有大量论述,而本书中的这段话最为明确地表述了他对于道德之本质的核心论点。第一,根本不存在道德事实,道德判断并无一种实在与之相对应,因此它本身无真理性可言。第二,道德仅是对一定现象的解释。对什么现象的解释?也不是道德现象,因为“完全不存在道德现象,只存在对现象的一种道德解释”。[11]现象本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道德只是对现象进行解释的一种角度。第三,道德是对现象的错误解释,它不但没有揭示现象背后的真相,往往还掩盖和歪曲了这个真相。

在哲学史和宗教史上,人们往往用诸如宇宙秩序、上帝、人的本质之类超验的实在为道德作辩护,以证明道德具有不容置疑的真理性。尼采强调道德不是事实,仅是解释,实际上是否定道德的这类所谓本体论的根据,而一旦否定了这种根据,道德的真理性就成了问题。比如基督教是用上帝的存在来担保道德的真理性的,尼采指出:“基督教道德绝不是自明的……基督教假定,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对他来说,何为善,何为恶:他信仰唯一知道这一点的上帝。基督教道德是一个命令,它的根源是超验的……唯有当上帝是真理之时,它才具有真理性——它与对上帝的信仰同存共亡。”因此,“如果一个人放弃了基督教信仰,那么,他因此也就把他对于基督教道德的权利从脚下抽去了”[12]。

任何一种对现象的解释都是立足于某种价值立场的,都是价值判断,道德解释尤其如此。因此,“没有一种道德自在地具有价值”[13],它的价值有待于从一个适当的立场上予以审视和估定。从什么立场上?尼采认为,只应该是从生命的立场上,因为生命是我们建立任何一种价值的原动力和参照系。“当我们谈论价值,我们是在生命的鼓舞之下、在生命的光学之下谈论的:生命本身迫使我们建立价值;当我们建立价值之时,是生命本身通过我们评价……”[14]

也许有人会说,事实上自古及今的悲观主义者也的确在说:生命本身有没有价值还是一个问题呢,因此生命的立场岂不同样是一个成问题的立场?仿佛是要回答这个诘难,尼采承认,对生命本身做肯定或否定的判断都不可能是真理,“生命的价值不可能被估定。不能被一个活人估定,因为这样一位当事人诚然是争论的对象,而不是裁判;也不能被一个死人估定,当然出自另一种理由”[15]。“一个人必须在生命之外有一个立足点,用不同的方式,如同已经活过的一个人、许多人、一切人那样去了解生命,方能真正触及生命的价值问题。有足够的理由表明,这个问题是我们不可企及的问题。”[16]这些话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人自己作为生命,无法超越生命的眼光来认识和评价生命。

然而,正因为此,生命的立场反而有了充足的理由,因为它是唯一可能的立场。既然我们不可能站在宇宙或上帝的立场上评判生命有无价值,那就让我们把这个无解的问题搁置起来吧。既然我们是生命,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要肯定生命,这种肯定并无形而上学的根据,不是真理,而只是出于本能。但是,作为生命,我们别无选择,也不该做别的选择。因此,对于道德,我们也必须站在生命的立场上,依据其肯定还是否定生命予以评价。

2.批判反自然的道德

根据与生命的关系,尼采把道德区分为两大类。“道德中的每一种自然主义,也就是每一种健康的道德,都是受生命本能支配的——生命的任何要求都用‘应该’和‘不应该’的一定规范来贯彻,生命道路上的任何障碍和敌对事物都借此来清除。相反,反自然的道德,也就是几乎每一种迄今为止被倡导、推崇、鼓吹的道德,都是反对生命本能的,它们是对生命本能的隐蔽的或公开的、肆无忌惮的谴责。”[17]

按照尼采的看法,在欧洲,健康的道德仅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占据过上风,而反自然的道德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基督教达于顶峰,并延续到了现代。

本书中有专门一辑谈“苏格拉底问题”,大意是说:苏格拉底出身卑贱,相貌丑陋,是一个心中隐藏着病态欲念的怪物;他信仰绝对理性,玩弄辩证法,既是试图压住自身失控的本能,也是在向高贵者复仇;他最后的勇敢赴死其实是自己但求一死,因为他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治,用理性反对本能也是疾病的表征,而不是康复之路;他作为极端案例是希腊当时已经开始的衰落过程的反映。苏格拉底的道德观可以概括为“理性=美德=幸福”这个等式,尼采在最早期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已经对之进行批判,在属于最晚期著作的本书中再次强调:“这个世上最古怪的等式是同古希腊人的全部本能背道而驰的。”[18]这个等式把克服本能视为道德和幸福的先决条件,同时开启了理性主义的道德观和道德主义的幸福观,尼采指出:“必须克服本能——这是颓废的公式。只要生命在上升,幸福便与本能相等。”[19]

批判苏格拉底也就是批判柏拉图,这不但因为苏格拉底的观点是经由柏拉图向我们阐述的,而且柏拉图还把它体系化,形成“自柏拉图以来的希腊哲学家的道德主义”[20]之传统,直接为基督教在欧洲的统治准备了条件。尼采说:“我对柏拉图的不信任是深入骨髓的:我发现他是如此远离希腊的一切基本本能,如此道德化,如此先于基督教而基督教气味十足——他业已把‘善’这个概念视为最高概念,和别的任何词相比较,我宁愿用‘高级诈骗’这个刺耳的词,或者,倘若人们更爱听,用‘理想主义’来说明整个柏拉图现象。”与柏拉图的“逃入理想”相对照,尼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修昔底德的“面对现实的勇气”赞赏有加,如此写道:“希腊哲学是希腊本能的衰退;修昔底德是古希腊人本能中那种强大的、严格的、坚硬的求实精神的伟大总结和最后显现。”[21]

尼采认为,在基督教道德中,反对生命的立场完全昭然若揭了。这尤其表现在对欲望、激情即生命本能的敌视上。“教会用名副其实的切除来克服激情:它的策略、它的‘治疗’是阉割。它从来不问:‘怎样使欲望升华、美化、圣化?’——它在任何时代都把纪律的重点放在根除(根除感性、骄傲、支配欲、占有欲、复仇欲)上。——但是,从根上摧残激情就意味着从根上摧残生命:教会的实践是与生命为敌……”[22]一个显著例子是仇视性,视之为不洁之物,这不啻是“把污秽泼在源头上,泼在我们生命的前提上”。[23]这种情况在中世纪最为严重,中世纪的教会是一所驯兽场,用驯化野兽的方法来“改善”人,使人变得有病、虚弱,也就是所谓有道德。[24]尼采因此断言:“‘上帝的疆域’在哪里开始,生命便在哪里结束”。[25]

到了现代,尼采把叔本华哲学当作反自然的道德的典型,指斥他“虚无主义地根本贬低生命”,而他的以同情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更是与基督教道德一脉相承的“道德领域的真正颓废运动”。[26]

3.道德作为生命类型的征兆

为什么道德会有肯定生命和否定生命这两种不同的类型?尼采认为,根源在于生命的类型不同。对生命是肯定还是否定,本身都不是真理,“它们仅仅作为征兆而有价值”[27],“活着的人对于生命的谴责归根到底只是一定类型的生命的征兆”[28]。质言之,健康的、上升的生命就会实行健康的道德,病弱的、衰退的生命就会实行反自然的道德。

古希腊人在本能强大时实行的是健康的道德,到了苏格拉底时代,反自然的道德开始占据上风,这是“有病理学根源的”[29]。不但哲学家本身是“希腊精神的颓废派”,而且在整个希腊,从前那种强大的生命本能已经衰退,陷入紊乱状态,人们变得敏感、怯懦、反复无常,因而“有太多的理由要听任道德向自己说教”。[30]哲学家被称为最智慧的人,可是,这些最智慧的人来到人间,仿佛是为了传播对生命的怀疑和厌倦。尼采讽刺道:“也许智慧出现在世界,就像一只闻到了腐尸气息而兴奋的乌鸦?”[31]

历来人们在试图振兴道德时总是警告说:一个民族会因罪恶和奢侈而灭绝。尼采认为,这种说法犯了混淆因果的谬误,把原因和结果颠倒了。他纠正说:“当一个民族衰微,在生理上退化,接踵而至的便是罪恶和奢侈”,因为“这意味着需要愈来愈强烈和频繁的刺激,犹如每个耗竭的天性所熟悉的”。是生命衰败导致了疾病侵入,而不是相反。一切恶都是“本能衰退和意志解体的结果”,才使得抵抗恶如此艰难。相反,“一切善都是本能——因而都是容易的、必然的、自由的。”[32]

尼采所推崇的健康生命,是本能强大和意志强大的统一,在他看来二者是一回事,本能强大者必能自我支配。相反,意志不能支配本能,一定是本能出了毛病,于是或者失控,即纵欲,或者只好依靠过激手段加以压制,即禁欲,这两种极端状态都暴露了生命的衰败。“过激手段仅为衰退者所必需;意志的乏弱,确切地说,无能对一种刺激不作反应,本身只是衰退的另一种形式。”[33]

4.从总体生命的利益出发

近代以来,在道德领域一直有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争。尼采对利他主义持否定的态度,而张扬自私的价值。在他看来,所谓自私,即趋利避害,原是健康生命的本能,因此他把否定自私的利他主义也看作生命衰败的征兆。“一种‘利他主义’道德,一种使自私萎缩的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是一个坏征兆。这一点适用于个人,这一点绝对适用于民族……本能地择取对己有害的东西,受‘无私的’动机吸引,这差不多为颓废提供了公式。‘不谋私利’——这纯粹是一块道德遮羞布,用来掩盖一个完全不同的事实,即‘我不再懂得找到我的利益’这一生理事实……”[34]

原则上应该肯定自私的价值,反对“无私”的说教,但是,对自私不可一概而论。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区分了“健康的自私”和“病态的自私”。[35]在本书中,他进一步提出一个衡量自私的价值的尺度。这个尺度依据他对个人与人类的关系的一个独特看法:“个人绝非自为的,不是一个原子,不是‘链中之一环’,绝不仅仅是过去的遗传物——他还是到他为止人的一条完整的路线本身……”人类的总体生命始终存在着上升路线和下降路线的斗争,人类的命运将由这个斗争决定。在这个斗争中,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必定体现其中的一条路线。因此,衡量一个人的自私有无价值的标准,就是看他体现的是上升路线还是下降路线。“如果他体现上升路线,那么事实上他的价值是异乎寻常的——而为了那个凭借他而继续迈进一步的总体生命的利益,可以极端地关心他的最佳条件的保持和创造。”相反,“如果他体现下降、衰落、慢性的蜕化、疾病,那么他甚无价值,而且最高公正要求他尽可能少向发育良好者挪用”。[36]总之,根本的出发点是“总体生命的利益”。

在尼采那里,“生命”这个概念的含义是相当模糊的,即使在他强调其生理学的含义之时,其实也不只是指物质性的生命,更多的是指内在的生命力,体现在生存状态和文化创造上。当他谈论人类的总体生命时,更是如此。个体生命的价值,仅在于对这个意义上的总体生命有所助益。因此他主张,当疾病导致生命不再对此有所助益之时,就应该自愿地选择死去,并授予医生相应的权利。尼采可能是最早提倡安乐死的人之一,而他的理由是:这是“上升生命的最高利益”所要求的。他指出:“在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权利业已丧失之后,卑怯地依赖医生和医术苟活,理应在社会上招致深深的蔑视。”这种情形下的死是“在最可蔑视的条件下的死,一种不自由的死,一种不适时的死,一种懦夫的死”。懂得生命尊严的人不该如此。“一个人应当出于热爱生命而希求另一种死,自由,清醒,并非偶然,并非猝不及防。”“当不再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地死去。自愿选择的死,适时的死,心境澄明而愉悦,执行于孩童和见证之中,因而能在辞别者还在场的情形下作一个真正的告别,同时也对成就和意愿作一个真正的估价,对生命作一个总结。[37]”我们由这些论述可以体察到,尼采所张扬的“生命”,注重的是生命的品质,对于个人和人类都是如此。为了人类总体生命具备优良的品质,生命品质不好的个体应该被淘汰,个体也应该在生命品质无望好转的情况下自做了断。

5.清除罪与罚的概念,确立生成的无罪

在本书中,尼采对于道德作用于人心的机制也进行了分析。从心理学上看,此种作用乃是借助于“幻想原因的谬误”。人心普遍具有一种原因冲动,即“希望有一个理由,来解释我们何以处于某某状态——我们何以处于好的状态或处于坏的状态”。原因冲动是由恐惧感引起的,未知之物使人感到危险、不安、忧虑,为了消除这种令人痛苦的状态,需要原因的解释,而且是一定种类的原因,借之可以最迅速有效地消除陌生之感。“整个道德和宗教领域都属于幻想原因的范畴”,比如用敌对的生灵、犯禁的行为、惩罚和报应来解释坏的状态,用相信上帝、行为端正、基督教美德来解释好的状态。[38]

进一步分析,把状态的好坏归结为道德的原因,其中贯穿着寻找责任者并加以惩罚的意图。“一个人把自己的坏处境归罪于别人还是自己——前者如社会主义者,后者如基督徒——并无真正的区别。两者的共同之处,我们也可以说是不体面之处,便是有人受苦,就应当有人为此负责——简言之,便是受苦者为自己开一服解苦的复仇蜜糖。”[39]所以,实质上是一种道德审判。

对人的道德审判以两个假设为前提:一、人有一种确定的本质,因此有一种符合这个本质的“理想的人”的样本;二、人有自由意志,因此可以让自己成为符合这个理想样本的人,而背离这个样本就是自造的罪恶,就要受到惩罚。尼采对这两个假设进行了批驳。

首先,人并没有一种确定的本质。“没有谁能把人的特性给予人,无论是上帝、社会、他的父母和祖先,还是他自己”,这最后一项,尼采说明是指康德所说的“理性的自由”。“他不是一个特别意图、一个意志、一个目的的产物,不能用他去试验以实现一种‘人的理想’,或一种‘幸福的理想’,或一种‘道德的理想’——想要按照某一目的铸造他的天性是荒谬的。”否定了世界的先验本质以及由此推导出的人的本质,人就无须再要对自己不符合这个本质承担责任了,尼采说:“这才是伟大的解放——生成的无罪借此才重新确立起来。”[40]现实中的人的类型是丰富多彩的,道德家依据抽象的“人的理想”要求“人应当是如此这般的”,或者责难“人应该是别种样子的”,乃是很可笑的。[41]“为人辩护的是他的现实——它永远为他辩护……与随便哪个理想的人相比,现实的人何其有价值。”[42]

其次,并不存在自由意志。人不但没有先验的本质,而且也不能自由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存在。“个人是命运的一个片断,承前启后,对于一切既来和将来的事物是一个法则、一个必然性。对他说‘改变你自己’就意味着要求一切事物都改变,甚至是朝后改变……”[43]“没有谁可以对以下情形负责:他存在了,他是被造成如此这般的,他处在这样的情形和环境之中。他的天性的宿命不能从一切已然和将然之物的宿命中脱离出来……某人是必然的,某人是命运的一个片断,某人属于全,某人在全之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判决、衡量、比较、责难我们的存在,因为这意味着判决、衡量、比较、责难全……然而在全之外无物存在!”[44]

一面否定人有确定的本质,一面强调个人是命运的一个片断,其品性和存在状况是一种宿命,二者是否自相矛盾呢?其实并不,二者说的是不同的事。前者是说,作为一个类,人没有先验的普遍本质,因此不能由此引出某种抽象的标准对人进行道德审判。后者是说,个人并无决定自己品性和存在状况的自由,因此也不能以意志自由为理由对人进行道德审判。不同于后来存在主义者由不存在先验本质得出意志自由的结论,尼采把个人看作宇宙生成过程的一个片断,其存在是无限时空因果关系之网上的一个点,个人既然不能支配这整个因果关系之网,也就不能决定自己的存在状况。在这里,他仍是着眼于“生成的无罪”,宇宙生成过程是超越于善恶的,因此作为其中一个片断的个人之存在也是超越于善恶的。尼采完全不是一个机械决定论者,他的用意是要彻底剥夺进行道德审判的一切借口,而意志自由是一个最常用的借口。“无论何处,凡有要人承担责任的意图,往往可以发现那里有惩罚欲和审判欲的本能。如果某某状况被追溯到意志、目的、承担责任的行为,人就被剥夺了他的无罪的生成:意志学说实质上是为了惩罚,即为了寻找罪恶的愿望而被发明的……人被认为是‘自由’的,以便可以加以判决和惩罚——以便可以成为有罪的。”[45]

在本书中,尼采多次自称为“非道德主义者”,但他强调:“我们非道德主义者是否给德行造成了损害?——恰与无政府主义者给君主们造成的损害一样少。只是在被行刺之后,君主们才又坐稳了王位。道德:人们必须行刺道德。”[46]行刺道德是为了让道德坐稳王位,当然,那应该是一种全新的道德、健康的道德,其鲜明特征就是肯定生命,作为一个生命,应该良心坦荡,毫无罪恶感,这才称得上是自由。尼采把“非道德主义者”的使命归结为:“从世上清除罪与罚的概念,力求使心理、历史、自然、社会机构及其制裁纯洁化”。[47]换一种表达:“让我们面对自己的行为毫不怯懦!让我们不厌弃自己的行为!——良心的折磨是不体面的。”[48]一语以蔽之,就是重新确立“生成的无罪”之信念。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以历史主义为原则,对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主要理论范畴一天命观、经学政治指导思想、大一统政治格局、德治治国方略、纲常伦理规范、民本固国执政方策、政治变革对策等概略性地试作哲理梳理,以时间范畴为经、历史时序为纬,论析儒学乃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中心支柱,以民为本执政哲学期许维护大一统政治格局、伦理纲常政治秩序,在时易治变中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构持续发展的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精神。
  • 天下第一诡术:鬼谷子的智慧

    天下第一诡术:鬼谷子的智慧

    《鬼谷子》原典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哲理深厚,融会了鬼谷子毕生纵横思想的精华。《鬼谷子》总共三卷,三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上卷以权谋策略为主,中卷以言辩游说为主,下卷则以修身养性、内心修炼为主。本书针对每卷的侧重点进行解读,并相对应地总结出了上、中、下三篇纵横捭阖之诈术。每一篇都从不同的方面,运用翔实有力的案例和分析,为读者阐述鬼谷子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思想,尤其是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辩诡之策、揣摩心理之术和长赢之道,以供不同领域的人士参考。
  • 天下第一儒术:圣人说

    天下第一儒术:圣人说

    儒家的处世之术早已成为世人可循的经验,千百年来,《论语》《孟子》更成为世人的必读经典。本书概括了儒学中众多精华的内容,分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贫而乐,富而好礼”“德不孤,必有邻”等章节。这些穿越时空的真知灼见,对我们的人生规划和为人处世都有着极其实用的指导意义。若能认真阅读,仔细参悟,当可为自己的修身立命找到一个可靠的解决途径。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本书从现代新儒家与杜威的共同关切中,提炼出“生命三境”即生存之境、生活之境、生命之境作为考察的纲要,深入探究民族生命的生存进化、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生活睿智、生命教养、生命理想等关键问题。本书在研究现代新儒学与杜威实用主义的互动关系中,提出“实用主义的儒化”命题。作者的问题意识高度自觉,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有价值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热门推荐
  •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

    来自意大利的四年级小学生恩里科,在十月的一个清晨开始了自己的新学年。在这一年的学校生活中,恩里科经历了许多有趣的或感人的小故事,在朋友的陪伴、老师的教导与父母的关爱下,他逐渐懂得了“爱”的奥义……全书以一个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从开学到一学年结束共10个月里,所发生的各式各样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故事”。在“爱”的教育下,恩里科终会成长为一个善良温柔、懂得感恩的人,而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孩子,也将会因此而受益终身。
  • 任正非正传

    任正非正传

    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任正非正传》是一本展现任正非及华为历史的画卷,主要以任正非的人生经历为主题,以华为的发展历程为辅线,详细介绍了任正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把华为从边陲小镇的小公司培育成了叱咤全球的跨国巨头的。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任正非,一个受人尊敬的神秘而低调的人所做的伟大的事业。
  • 十诵律毗尼序

    十诵律毗尼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娘子你别太嚣张

    娘子你别太嚣张

    段清菡,唯恐天下不乱的小女子十六岁奉父命下山完成爷爷的誓言,保护绚彩山庄的凌大小姐下山的路上,闯祸不断,差点没将寻隐城弄个天翻地覆正在得意之际,女扮男装的她遇见了貌比天仙的凌大小姐“一不小心”调戏了她,却被凌大小姐不客气的报复了回来她什么都吃,就是不吃亏,这口气又如何咽得下?原本打算趁凌大小姐洗澡的时候好好羞辱她一番谁知道那个貌比天仙的美女突然间变成了如妖孽般的美男。。。。。。凌若心,对外是天下第一绣庄的当家,是经商与刺绣的天才,一个举动便能令整个凤引国抖上一抖,风光无限其实却因为当年皇帝的一份绚彩山庄传女不传男的狗屁圣旨自小男扮女装以保住祖上传下来的基业娘却让他“嫁”给段叔叔的女儿段清菡他虽然男扮女装,可怎么都是堂堂的男子汉怎么可能“嫁”人呢?-------------------------------------------------------------------------------------------推荐自己的文:《丑妃无敌》:丑女不丑,帅哥很帅《坏坏相公倒霉妻》:聪慧可人的女主,腹黑的男主《娘子你别太嚣张》:男扮女装,女扮男装反串《夫君,女子不好欺!》:《错惹狂帝》:《王爷让偶轻薄下》:被人退婚不是可耻的事情,而是生命的新生《劣妻》:夜给自己建了一个群,群号:45841753,非铁杆勿入,定期清理群成员,敲门砖:潇湘帐户名+喜欢的文名
  • 绝美女神的贴身狂少

    绝美女神的贴身狂少

    他有一个绝症的女儿,他有一个叛逆的儿子,最重要的是他有不少女神级别的女朋友。他是第一公子,他压抑着自己的怒火,只为日后的辉煌!!!新书《都市之至尊大帝》已经上传,欢迎各位新老书友品鉴!!!
  • 倾城乱:王妃可入药

    倾城乱:王妃可入药

    十年前,她从贺兰王府的嫡女,变成了灵雾山下失去记忆的孤女。她承受师父的欺压,饱受饥饿与孤独的折磨,忍受被鬼魅君吸血的痛苦,可最终,她却将一颗心毫无保留地给了西陵瑄。她说:“你要这天下,我便陪你去取。一生一世,永不相负。”她以为,她找到了一生的归宿。却不想,他所有的温柔,都只是棋局上一抹浮云,而她,也只是他棋局上的一颗棋子。他说:“我想要的,只是你身体里七七四十九盏本命鲜血。”当他的匕首划破她手腕上的肌肤,当他将大红的盖头蒙在另一个女子的发上,当他手中的剑冰冷地刺进她的身体,她惨绝而笑:“西陵瑄,血给你,命给你,从此,不欠你了。”她犹如落叶一般飘然倒地,那一瞬,她看见他目光惊痛,身形颤抖……
  • 落宅的双身少女

    落宅的双身少女

    她因冥冥之中的纠葛遇上死亡,被心莫名与她相通、在人世中不停找寻自己失散的恋人的阎王爷儿子用执掌冥间的信物救活,成了与正常人一样却也不太一样的活死人。死而复生,她渐渐地去接受自己的特殊,忍住随时有可能离世的不安和诸多的苦痛,在人与鬼的纷扰之中努力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不料,掩在远久尘埃之下的残酷真相意外揭开,曾经的恩怨情仇又摆在面前,原本的她竟是一族之主,统治着一方妖灵,却为爱叛族。匆匆一世,遍体鳞伤后才知,爱恨挣扎,皆因她在阎王爷的儿子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坑过他……
  • 反派求生手扎

    反派求生手扎

    大概过了第二个本命年之后,宋怀安就明白,自己可能一辈子就是个平凡的小废柴而已。偏偏就是她认命了之后,她死了。 死就死了,还转生成自己书里下场最惨的反派……
  • 异变之破碎大陆

    异变之破碎大陆

    直到那时我们才明白,所有的我们所知晓的一切,只不过是他们想让我们知道的。仅此而已!
  • 我报道,报道我

    我报道,报道我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报道”,收录了田聪明同志70年代中期任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以来所发表的新闻报道,展示了作者调研、采写的扎实功底以及时刻关注民生,深入思考、思想解放的魄力。第二部分是“报道我”,主要收录了田聪明同志在西藏、原广电部等地区和中央机关工作时与之相关的13篇报道。这些报道主要介绍了田聪明同志20年前进行的电影改革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反映了他推动参与改革的魄力和担当,凸显了他对农民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