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87900000002

第2章 不废江河万古流——兼论东方文化的大思维(2)

一、世界及我为常耶?二、世界及我为无常耶?三、世界及我为亦有常亦无常耶?四、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耶?五、世界及我为有边耶?六、世界及我为无边耶?七、世界及我为亦有边亦无边耶?八、世界及我为非有边非无边耶?九、死后有神去耶?十、死后无神去耶?十一、死后亦有神去亦非无神去耶?十二、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耶?十三、后世是身是神耶?十四、身异神异耶?

释迦答:“无此事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譬如人问?牛角得几汁之乳,是为非问,不可答也。”

孔子则回答得更干脆:“不知生焉知死。”

“东方文化”堵死了一切玄学之门,也堵死了一切宗教神秘之门,也否定了超自然的造物主。

我们十分欣赏南老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对宗教神秘主义的否定。

翻开一部《楞严经》,七次征心,八还辨见,实是把一个“知”字说透了。 西方古典文论绝无此精美的篇章。

孔子的表达简短得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是知,承认“不知”,也是一种“知”。任何“知”不仅以“不知”为前提,而且其中都包含无量的“不知”。任何“不知”,首先是由于有“知”, 绝然无知,不可说“知”,也无法说“不知”。“知”与“不知”高度统一的“知”,才是真知。

大德至善的“宇宙—生命”系统,时而涟漪荡荡,时而浪花四起。这里浊浪排空,那里莺歌燕舞,美、丑、善、恶、真、假、祸、福……到底是什么?左浪推右浪,前浪阻后浪,从来都是一个连一个的平行四边形合力结构,一个组合接一个组合。

佛家将他称之为“帝网珠”。运动着、变化着、普遍联系的“帝网珠”。

在这样的文化中,想为宗教神秘主义找到一个立脚之地,实在太难了。

《道德经》几乎是竭尽全力描写这个“帝网珠”活剧的千姿百态。有人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未必没有道理,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力与力交接的永不停息的活剧。

这便是东方文化的大思维。

这个大思维永不拒绝一切现代,因为现代是你拒绝不了的。

这个大思维,永不迷恋一切过去,因为过去你也迷恋不了。

这个大思维,永远乐观瞻视未来,因为“宇宙—生命”系统失不去什么。

这个大思维,不给造物主以地位。

这个大思维,不给垄断者以地位。

这个大思维只崇拜“宇宙—生命”系统本体自身的“本愿”。“本愿”也无愿,只是历史的“矢星”。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大思维与什么文化有抵触,容纳不了什么。

东方文化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是不是我们自己走入了“误区”?

我也奉劝一切唯物主义者,东方文化不是你的异类,可能比你更彻底。

东方文化永远给“不知”留有地位。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非是相信鬼神的实有性,而是给“不知”留了一个地位,对于“不知”冠一个“鬼神”的名字,有何不可?“子不语怪力乱神”也说明了孔子忠于自己的学说。“怪力乱神”这些词既然传之甚远,不必贸然否定,但他是“未知”,更不可肯定,暂且存疑也没有什么坏处。

如果多读几遍《道德经》、《庄子》,你会发现“鬼”“神”之类的概念的人间意义。

佛学就复杂得多了。

早在佛学产生之前,中国文化已经从原始神秘的巫术宗教文化中走了出来。中国人用“仁”、“义”、“礼”这些人间概念来论天说地,就是一个明证。孔子的“仁”作为一个范畴,是直指“宇宙—生命”大系统本体的,当然也包含人本身的道德。在孔子那里,“宇宙—生命”系统与个体人的生命活动是不可分的,不过是在表述时有时偏于本体,有时偏于个体。读《论语》等作品时,要细细辨认。朱熹把二者绝对同一,把“仁”“义”之类作为人必须遵循的道德,是孔子学说的庸俗化。若人真有什么需要永恒遵守的东西,天就不是“仁”,而是“不仁”了。 孔子绝不犯这种诬天的错误。

释迦诞生的时代,印度婆罗门教达到了鼎盛期,当时的印度没有其他文化,也没有其他文化符号。释迦牟尼不能不完全利用当时现行的文化符号,包括表述方法。今人读佛经,如果不明白这一点,是会出现误会的。

也和孔子一样,释迦也给“不知”留下了更广阔的地位。

在释迦那里,生命的存在形式太宽泛了,根本不单指人、动植物、鬼、神、佛、菩萨……可以说一切存在方式,在释迦牟尼那里都是生命存在方式。 《金刚经》中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实是包括了一切宇宙的存在方式,这一切方式是宇宙的存在方式也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和孔子、老子大致一样, “宇宙”、“生命”这两个概念在东方文化中是不能分家的,说宇宙时,便是在说生命;说生命时就是在说宇宙。南老在解释这一段文字时,把小乘佛教练功夫的“四禅八定”引进去了,在南老的眼中,释迦这段文字,无处不是指的“功夫”境界而言,这便差之千里了。

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非人也非神,准确地说只是体之用。佛经中的大量佛、菩萨、天人……大半是“体”之用。如果是中国古人写佛经,用当时中国文化的概念,当是“仁”、“义”、“礼”、“智”、“信”之类。在佛经中,说是某某来会,有的说的是真人,有的则是用名号提示该经内涵外延的意义的。

举一个较易说明的例子,佛教有“七古佛”之说,丁福保指责禅宗的七古佛名号、偈语是伪造的,他也列了七位古佛,似乎他列的是实有之佛。其实,禅宗的发挥是正确的。七古佛的名号及偈语实指的是在释迦成就之前,即建立佛学前,“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必有七步发展过程,不然“宇宙—生命”系统不会发展到产生释迦这样的人物。至于七位古佛是文明的进步层次,还是实有其人修炼成了佛?这在佛学中没有重要差别。

也许是由于古典作家给“不知”留下了地位,后世的儒、道、释三家一直没有能彻底与宗教神秘主义一刀两断,有的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道家与道教的区别是人所共知的。禅宗中许多大佬一直企图令佛教从神秘主义中走出来,但从今天的情况看,效果并不明显。奇怪的是儒家,晚期也出现了“儒教”的提法,这怕是大儒们太羡慕和尚道士在民间的地位了。民国以来,“儒教”的呼声日高,怕是想以孔子为旗帜组成一个政治派别吧!

目前,儒、道、释三家的现实状态,不是笔者议论的重点,但凡是一个明眼人是会作出清楚的判断的。

如果想概括一下,我以为可利用“三神化”这个概念,说明“东方文化”的现状。

一曰:宗教神学化。这在儒家的早期,董仲舒是个典型,他把孔子的“天命说”完全神化了。正如上文所说,孔子为了给“不知”以地位,对鬼神存疑,而董仲舒又借天人感应说,把神鬼偷运进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

“天人感应”说如果是从“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的因缘运动入手,说明人心对本体的感应作用,正好破除神秘主义,对于刚从原始宗教神秘中走出来的人类,应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但董仲舒把“天”说成了完全决定的东西,人莫过是刍狗,这就大谬不然了。“天人感应说”实在是割裂了天人一体关系的神学目的论。

类似这样的,将“东方文化”神学化的东西还很多,利用《易》作文章的最多。宋儒的世界模式图,也迹近神学目的论。

在佛教中这个问题便更严重了。

“净土”学说是佛学区别于儒、道的重要学说,也可以说是佛学中最深刻的东西,可到近现代又成了什么呢?

当代一些人解《佛说阿弥陀经》中“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一句,是这么说的:“过十万亿佛土”即“飞过十万亿个银河系,那里有一个世界( 星球或其他的什么)叫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有一个佛,叫‘阿弥陀’,现正在说法。 "只要人们每日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临终之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把他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福。

这与基督教的“天堂”说何异?多的只是借用“银河系”这样的现代科学名词装潢了一下门面。

南老当然不同意这样的提法,他老人家对所谓“持名念佛”有新解,说是要引入“止住”概念,从而使念佛进入“定境”。南老是大家,修行上有成就,我辈不敢妄加议论。但用“止住”,念到“一心不乱”,忘了自己、忘了身体、忘了一切境况……与佛学的“净土”学说真是相应吗?不管如何说,南老的说法比上述我们引的一些大法师的观点是要强得多,起码南老不太同意把阿弥陀佛理解为彼岸之佛,这对破除神秘主义是有好处的。南老大半是想把净土说引出神学化的迷宫。

“过十万亿佛土”的本解应是“超越无量众生心”,佛土者,众生心也。“十万亿”表无量。“过”者,“超越”。即是说在一切众生思虑不到的“地方”,有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事实上是“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未来发展的理想境界。“西方”者终极之义也,并非真是说地球以西。早在唐代,慧能大师就破过这个疑。“净土说”还是佛学的“就地还家”说,还是从属于佛家的“缘起性空”的根本理论的。如果真如那些大师们解释的“净土观”,那我们上边提到的释迦本人确立的“十四不正问”原则就不对了。人死后,肉体留在了地球,那是什么东西到了西方?是灵魂吗?佛家断然否定灵魂说,释迦拒绝回答死后为何的问题。既然不承认灵魂实有,那阿弥陀佛接走了我们什么?这个东西的重量、质量如何?阿弥陀佛怎样飞越十万亿银河系?

佛学的正确观念在这里成了神话了。

本文不可能详解“净土说”,但佛学不会编造如此神话。东方文化与神秘主义无缘。

二曰:神圣道德化。最典型的是朱熹的“理学”。

这个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孔子学说的庸俗化。正如前文所说,孔子的主要出发点是“宇宙—生命”这个大系统,即孔子所说的“天”的本性是“仁”是至德。至德之用,则为“义”、“智”、“礼”。后人多加了一个“信”。上天的“仁”中包含了“义、智、礼”诸用,对于受益者来说,应该尽可能接近这种“天德”,但不可能完全达到,也不用强制达到。因为“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社会生活中是求“和”不是求“同”。“礼”在形而上层次上说就是和谐、合和、中庸。

“克己复礼为仁”。

“克”的本义包含朱熹所说的“克制”义,但主要不是“克制”,而是“完成”、“完善”义。“复礼”者,即与社会归复于“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充分完成自我,又与社会保持和谐。在实现自我的基础上也承认别人实现自我的权利,这一切对于“天”来说,就是“天”的至德——“仁”。天的“仁”,正是承认一切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但不是消极的,“君子”——明了道的人,知天命的人,要积极向天之至德靠拢。我们以为这应是孔子的本意。这个本意与“道”、“佛”两家是基本相通的,构成东方文化的根本骨架。我们称东方文化为大思维,就在于东方文化三家的基本学说,都是从“天”、“道”、“佛”的法身本体来说话的。

后人不明白这一点,希望把本属于法身本体即“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德行强加给个体生命的人,这样就把一切都颠倒了。理学的根本失误就在这里。“宇宙—生命”本有的至德, 都被朱熹们曲解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律令。 这才有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荒唐论调。

同类推荐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 贝德士中国基督教史著述选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贝德士中国基督教史著述选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美国宣教士贝德士在南京沦陷,数十万同胞遭到日寇屠戮时,毅然担负起保护难民的工作,不少中国人在他的救援下保全了生命。本书编选自他的书信集、笔记等,是研究中国教会史、近代史的重要文献。
  • 透过佛法看世界:给寻找答案的人

    透过佛法看世界:给寻找答案的人

    《透过佛法看世界》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之一,希阿荣博堪布2014年最新力作,献给寻找答案的人。《透过佛法看世界》包含一百八十个问题,解答你的人生困惑。透过佛法,与更好的自己相遇。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希阿荣博堪布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烦恼、迷惘为契入点,从佛法的视角,引领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 新时期宗教工作与管理

    新时期宗教工作与管理

    面对新时期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形势、新变化和宗教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提高做好宗教工作的能力,本书从学习党的宗教理论政策知识和做好宗教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宗教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处理复杂宗教问题的有效途径。本书还强调要做好农村宗教工作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宣传教育,依法打击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热门推荐
  • 九洲仙机传

    九洲仙机传

    怏怏众生念,万道皆言法。法不知何起,竟相入凡尘。道曰乾坤转,佛曰立地生。一化而三清,菩提自在佛。魔传性本恶,妖言以惑众。偏得乃公念,一朝得升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七之魔导书与失忆人

    七之魔导书与失忆人

    在人类文明五万年后爆发了一场诸神之战,人类并不相信神祇的存在,没有做防御措施,人类文明毁于一旦。为了延续人类文明只能被迫潜入海底,又过了五万年后诸神陨落,人类决定返回陆地,却发现陆地上已经诞生了新的文明。而在诸神之战中遗留下来了一些圣物,大陆上的各个种族为此征战不断,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即将展开。而此时,吴鑫也从银钥之门走了出来。这是一场寻忆与失忆之旅,而在旅行中各种危险事物、自然灾害接踵而至。————————————————————PS:本书采用多主角多视角的描写方式。
  •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盛世冠宠

    盛世冠宠

    如果她的生命分为两部分的话,那么第一世,她活在痛苦之中,每天被关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宫室里辛苦练武,她就是一个被操控的傀儡,没有一点人生自由。而他成为她那段苦难日子里的全部,她视他如神袛。却在有一天她被他生生杀死!对,她死了,成为所有人叹息的记忆。而他借着她的名气一跃成为世人膜拜的青霜宫主子,自此风光无限。第二世,她重生,长成了一个没有半点前世记忆,无忧无虑的小姑娘,进入了他主掌的武林大门派青霜宫,与他再次相遇,直至再次爱上。她听信于他编造给她的美好谎言,以为跟他在一起就是一切就是幸福,谁知,有一天突然碰到了一个叫做刘扶萧的男人,这个男人的出现彻底打碎了她和平的生活。前世的记忆纷纷如潮水般淹没了她,她惊恐着,茫然着,又该何去何从?青霜,是一把宝剑,也是一个人的名字。素锦墨染了谁的流年?他们的命运又该何处安放才不至于颠沛流离,痛彻心扉?且看女主如何逆转重生后的命运,将男主的心牢牢把握在手心里。本文一对一哦,奉上精彩的感情戏和重大阴谋戏!
  • 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杂文作品,包括《太阳底下的心灵剖白》、《“证伪”之难》、《龙与龙的传人的矛盾处》、《“批评”“批判”的顺序颠倒》等。
  • 幻界奇遇

    幻界奇遇

    在现代的生活中,一切都仿佛是一成不变的,机缘巧合之下,孙瑜和他的伙伴们来到了一个充满新鲜事物的世界……(本人第一次写,不好见谅)
  • 侨民故事

    侨民故事

    这一年的冬天,哈尔滨却出奇的暖和。听当时的那几位还未走进坟墓里去的老哈尔滨人说,这种天气,过去哈尔滨就有过一次,不过,那在他们还是年轻小伙子时的事。那时候,他们刚刚来到哈尔滨。当时的哈尔滨还是一片荒芜的沼泽呢。那里只有几户人家,而且都是流亡的洋人和混血儿,路没法走,到处都是沼泽,人只能走在木栈桥上。不久,又有了好看的洋房,有了敖德萨餐馆,有了教堂,有了监狱,有了侨民学校,有了花店,有了肉铺,有了棺材铺,有了侨民的墓园,有了许多平常而又别致的故事。
  • 我要逆道

    我要逆道

    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昔有豪男儿,义气重然诺。睚眦即杀人,身比鸿毛轻。……他是一位冷酷的高手?……不他是一个逗比。当不正经的系统遇上不正经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