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6900000017

第17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16)

[1]五欲八风:泛指一切内外干扰与苦恼。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僧编的《祖堂集》:“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犹如云开日出相似。俱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惑。”

五欲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及《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别称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为五欲。此五欲能破种种佛事,如箭害身,故以五箭喻之。又,《大智度论》卷十七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八风

《起信论》主张通过施、戒、忍、进、止观五门发起大乘正信,其施门说“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是使人心动摇的八种障碍物: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合己意或不合己意--利、衰,暗中毁谤或赞誉--毁、誉,当面称赞或讥嘲--称、讥,身心的烦劳或快乐--苦、乐,这八种东西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八风”。“八风”大体上可以分为净秽二类。“八风吹不动”,即不为这八种障碍物所左右。

禅宗对“八风”的超越,是建立在般若空观基础上的不二法门式的超越。禅宗认为“八风”最能磨炼性情。《最上乘论》:“五欲者色声香味触,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是行人磨炼佛性处。”禅宗对“八风不动”的修行境界赞赏有加:“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安耐毁誉,八风不动。”《永嘉集》“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祖堂集》卷十四《怀海》对“八风不动”的悟境,禅宗创造了很多喻象来加以象征。如:

“无漏岩”:“寒山无漏岩,其岩甚济要。八风吹不动,万古人传妙。”《全唐诗》卷八〇六寒山诗“八风吹不动,千古镇常安。”《从容录》第十九则禅者常说“八风吹不动天边月”,即是指晶莹如月的本心不为八风所动。黄庭坚《代书寄翠岩新禅师》:“八风吹得动,处处是日用”。则是在寒山子诗后下的一转语,谓虽遇八风,置身其中却不为所染,是更高的超越境界。

“珍宝山”:“八风吹不动者,真是珍宝山也。”(《最上乘论》)

“不系舟”:“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善慧录》卷三)

“盲人视物”:“二六时中,对五欲八风,如盲人视物。”(《续古》卷二《法昌遇》)

“祖灯”:“问:‘如何是祖灯?’师曰:‘八风吹不灭。’”(《传灯》卷二十三《横龙》)

[2]灵山付嘱:佛祖叮咛。佛祖住灵山,因此以灵山代指佛祖。佛祖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鹫峰顶上修得丈六金身。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本是古印度加比罗卫国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后外出修行,终成正果,创立佛教。

[3]五浊世:佛教认为人世间是五浊世间。

一,众生浊。谓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斋法,是名众生浊。

二,见浊。谓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见浊。

三,烦恼浊。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鬭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

四,命浊。谓往古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今时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寿数短促,是名命浊。

五,劫浊。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减动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一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是名劫浊。

[4]平等心:指众生平等,人与佛也平等。平等心是一个舍受的概念。舍受就是指不苦不乐受。在受到二痴根心,舍俱掉举相应一心以及舍俱疑相应一心的作用下,无法产生和悦受以及忧受相应。和这两种心俱行的受就是舍受。平等心是指殊胜的舍心,不会因为偏爱而动摇的心。

论藏注解:舍俱:即使是面对可喜所缘(目标),若生起的是痴根心,该目标的体验则不再是可喜,由此悦受也就不会生起。同样地,当不可喜所缘不被体验为可厌时,忧受也不会生起。再者,当心受到疑或掉举困扰时,它无法对目标下个正面或负面的判断,由此它不能与悦受或忧受相应。基于这些原因,与这两种心俱行的受是舍受(upekkha)。

在巴利圣典里,upekkha一词常用以代表殊胜的舍心或平等心,即不会受到不平等或偏爱动摇的心。然而,在此这一词纯粹用以代表“舍受”,即心不倾向于愉悦或不乐的感受。舍受与感受目标两端的乐受和苦受相反,它以中庸的方式感受目标。由此舍受也称为“不苦不乐受”。

[5]瞎秃:瞎眼和尚。和尚骂和尚,这是禅师的自省语。

[6]印证:又称证悟,常用参学手段。分自证与他证。

解读

禅师语录云:“各得安乐,故名正法。”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佛法让众生各自归正,所以叫正法。佛法即归正之法,还原之法,守形守意之法。是魂魄归纳法,与让人魂飞魄散之魔法不同,专克之。众生本来安乐,因自性迷失,变得不安乐。明明不苦,自己找苦,平地生苦,所以极苦。苦境还需苦人救,当日迷失走几步,今日回来还是走几步。当日欠人家多少,今日还人家多少。因果报应,毫发不爽。要得众生安乐,先要晓得极苦。极苦转极乐,全在一念之间。善人有善地,心地好,那么境地就好。这是禅师照佛法所示,有益于众生。

禅师开示:东南西北四块田,轮番耕耘,一起收获,就都是向阳宝地,无有纷乱事。

来云,病瘥药除,还他赤子,无事可道。又何有望州亭乌石岭之名也?若论己躬,有甚么事?如人梦醒,返思梦景,原无实事,这里了知还元[1],眼不见眼也。

古宿道,座上无老僧,目前无阇黎[2],有甚么相见?这话似拖泥带水不少,在居士分上首尾一贯,动静如常,岂不闻未出母胎,度人[3]已毕。未开口时说法已周近代。时人不识自心,将粥饭气作禅道传人,如穷子出门,背父逃走,转求转远。

唯有居士脚踏实地,不被物染,从幼至今,无欲无依,了事凡夫,自无寸丝可挂。便与万像[4]为主,借三界为戏场,转识海[5]为性海[6]。这葛藤望居士猛着精彩,把慧剑绝却老朽命根,真报佛恩也。

注释

[1]还元:道家术语,返先天,一气复原。本处借指见性。

[2]阇黎:阇黎,一译作“阇梨”,梵语acarya“阿阇黎(梨)”之省也,意为高僧,也泛指僧人、和尚。

[3]度人:度化人,使之觉悟成佛。

[4]万像:即万象。佛法说一切有情万物的本质是自性,认识自性的基础是真如,也就是意识的最基础点。这里强调的是意识对自我判断,而不是如何看外物。佛法说众生万象都是一体、来源于一的,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而因无明妄想蒙蔽而不能证得。

[5]识海:即欲海。

[6]性海:即真实佛性。因佛性广大,故称性海。《华严经》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最主要的是普度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华藏玄门,是一真法界的大总持门,毗卢性海,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个个得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何谓性海?佛祖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现。”

解读

禅师语录云:“未出母胎,度人已毕。”黄檗无念禅师以佛法开示:佛爱众生,众生还没出母胎,就已经得到了超度救赎。佛法奇妙,从因救果,从源清流。救其子必先救其母,养其生必先养其未生。这与世上救赎根本不同。世上救赎是救了又扔,成了又毁,赎了再典当,最后彻底卖光,任人拿去。佛法度人是救彻底。总是从源头下手,故能以其细成其巨,解其难还其易。不在后天打滚,功在先天。如若你知道必得救赎,便知佛言不虚,自此以后当精进,不负所托。这是禅师照佛法真诚开示。

禅师开示:佛母生佛,自己也成佛了,她等于把自己也生出来了,好大因缘!

复潘兵部昭度

蒙赐谕,愧薄世缘,不敢走侍。此件事非夙植德本,莫能担荷。愚见须喷地猛醒,何有待时?今德民化物[1]之际,不落思议,此真无作妙用,无可比。况古谓千圣不传[2],参寻不到[3],聪慧不及,亦是朽衲数十年分疏不下处,此中绝无形名,那有朝闻夕死之说乎?

谕中谓从疑得悟,读至此不胜感涕,是中果有一字商量,真成套语。佛法原无甚么说个撒手悬崖,亦是剩语。大丈夫岂肯从门入乎?惟内不立知,外不循境,反观朝闻夕死皆戏论也。

注释

[1]德民化物:原为儒家语,指施德政造福于民,借指普度众生。

[2]千圣不传:隐语。意思是千圣不传,只传一人。

[3]参寻不到,聪慧不及:隐语。意思是参不到、悟不出,需要缘分。缘分分两种:一种是自为缘,一种借缘,都靠愿力成就。

解读

禅师语录云:“内不立知,外不循境。”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修行修行,是内修外行。如何内修?内不立知。如何外行?外不循境。什么叫“内不立知”?讲不要在内心立下什么信条、知识,一片空明最好。什么叫“外不循境”?讲不要跟着外部环境走,因循归路,只是一个走失。内不立知(智),好处在于不执着。外不循境,好处在于有主见。一个不执着,一个有主见,看似矛盾,其实统一。内不立知是大知识,外不循境有大环境。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内心一片空明,无有什么信条。这种内心映照出来的行为是合于先天本性的,待人接物只是一个本来样子,并没有附加什么东西。人生不追求附加值,价值就大。

居士与梅长公,乘般若力[1],游戏人间,机调相投,非老朽所能测也。谕云,学道人非具侠骨不能,然谓具侠骨人能学道则可,若谓必侠骨人方可学道,恐执侠不化,终被意气驱逐,难得本体呈露。故世之贵侠骨者,以愈于龌龊、庸腐辈耳,非真侠骨可贵也。况英明特达之士,未必侠骨,又复追踪侠骨,是本体逾失也。

焦太史末路,果是本色,则繁苛尽除,岂不足佳?然与老朽交最久,独泛滥词章,担阁[2]一生,未免内有能是的心,外有所是的法[3],将本色尽情埋没,而反以障本色者为太本色[4],岂谓其器度寻常、少一段侠骨乎恐错认本色矣!

若果到本色田地,透悟[5]两字何处安顿?居士谓三乘教外,更有所发明乎?吾教云,上根利器,一闻便了,尚无有二,何况有三秪缘[6]、利钝不等[7],假设教网[8],涝漉众生,若人猛醒,总皆权喻。长公疏如镌石,倘得居士数语,则又何啻一玉带镇山门也。

令弟聪明根利,笔底尽有仙气,指日当大魁天下,为一代名儒无疑也。

注释

[1]般若力:有觉悟智慧的佛力。

[2]担阁:耽误。

[3]内有能是的心,外有所是的法:借用理学术语,本指以外证内,借指学佛应该内外都放下。

[4]太本色:大本色。

[5]透悟:彻底领悟。

[6]三秪缘:三根本。简称三根。指众生的三种根性,即上根、中根、下根三者,又称利根、中根、钝根。上根指根性优良,速发智解,堪忍难行,能忍妙果者;中根次于上根;下根为最劣者。《法华玄论》卷九云:“能化之佛有三世益物,所化众生有于三根。……就三世分者,若过去久习无所得观,观强而烦恼弱者,于过去值释迦得了悟名为上根。二者于过去习无所得观,观弱而烦恼小强,故值恶知识流浪五趣,乃至渐习善根,今日释迦出世从初出至闻说法华,皆得领悟,名为中根也。若过去习善弱而烦恼强,亦流浪五趣,然后稍习善根感释迦出世,从初生乃至法华,历闻诸教不悟,至涅盘唱灭方得悟解,如此之人名为下根也。”就声闻、缘觉、菩萨三者之优劣而言,声闻是下根,缘觉为中根,菩萨是上根。

也指三无漏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属于二十二根。《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云:“复有三根: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7]利钝不等:根基与悟性好坏不一样。“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8]教网:宗教枷锁。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谓必侠骨人方可学道,恐执挟不化,终被意气驱逐,难得本体呈露。”黄檗无念禅师开示:学佛者满天下都是,得真道者有几人。学佛最忌三种气:帝王气、才子气、英雄气。帝王因势力强大,自以为在佛之上,学佛往往是做样子,哄天下开心。当然也有真帝王真学佛,雍正就是。这是帝王佛。才子佳人为才情所困,学佛只为逃情,一旦又陷情爱,则视青灯为红灯。当然也有真才子真学佛,东坡就是。这是才子佛。英雄豪杰侠骨柔肠,敢为天下担当,只可惜往往分不清是非,血气所激,往往铸成大错。当然也有真侠士真学佛,谭嗣同就是。学佛君子,从容就义,是罕见的真修。一般人学佛不可沾以上三种气,侠气尤其不可沾。禅师开示:沾了侠气,就会“执侠不化”,指执着于侠义道,不知侠义道上还有更高的道;就会“意气驱逐”,指血气为人,往往激于义愤,不能深谋,不能保全众生,只是逞一时之快,反倒害了众生;就会“难得本体逞露”,指见不到本性。从侠士到暴君,一步而已。荆轲刺秦,以暴刺暴,双方的性质是一样的。佛法是和平法,佛的道是仁道,是善道,佛的心是慈悲心。不逞匹夫之勇,救世才有神勇。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和尚门下有教无类,唯独不收侠士。若有侠士拜门,终成鲁智深,不可招惹。若不收拾狂性,满身本事无非取祸的根本。学佛人往往偏了,多半偏于狠毒,宜戒之。

复喻文学淑余

正悬慕间,得中海书,道足下于学问地中悉具超宗[1],令朽人不胜加额,但不知于世出世法、凡圣位中已入平等三昧否?若证此三昧,我根先灰,不见人相。既绝人我,比量都无。中间自无迷悟、圣凡、同异、颠倒、分别等事,正好与世浮沉,无非自在。亦不妄执此见。若有毫尘不化,即是圣证无明生死株裔,恐他日翻为增上,慢魔[2]撺入,不无干湛。寂海中鼓起波涛,妄构是非,使吾人于内外凡圣等法中,总不自在,先圣诃为蕉芽败种[3]是也。

注释

[1]悉具超宗:在学问上各方面都具有超凡智慧。

[2]慢魔:侮慢魔简称,指怠慢佛法。《大智度论》卷五载,除诸法实相外,其他一切均为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列举四魔之说,即:(一)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之因缘,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二)能招感从生至死之烦恼,称为烦恼魔。(三)“死”本身称为死魔。(四)障碍解脱生死者,称为天子魔,又作天魔。又四魔加上“罪魔”,则为五魔;四魔加上无常、无我等四颠倒心,则为八魔。

[3]蕉芽败种:禅语。种子已经坏了的芭蕉芽,比喻根基受损,亟待修复。佛经中,释迦牟尼佛经常呵骂阿罗汉,说他们是“焦芽败种”,自私自利,应该向菩萨好好学习。

解读

禅师语录云:“若有毫尘不化,即是圣证。”“圣证”即铁证的意思。黄檗无念禅师与友人探讨佛理,说的是:要化全化,如果有丝毫不化,就是还没有悟道的证明。意在开示:一体全化,不遗分毫。化是度的前番工作,没有化就没有度。所谓“化”就是化解冤孽,将一切化开,该消的消,该留的留,命也归位,运也流通。如水长流,谓之化境。“一体全化”有两层意思:众生一体;作为众生中的一员,身心灵一体,随众生而化。这种变化是根本性的觉醒,佛经谓之“大化”。大迷大觉,大难大化。相信冥力,始定此生。这是禅师所示。

禅师开示:坐在尘土中,尘土又变成小尘土,有道者终不化,这才是真修。不变应万变,大化灭小化,佛法从高处猛,岂有不成就。

复中海禅师

接来教,知造诣非昔。读佳韵[1],字字入圣超凡。较诸古今诗偈,更无等者。要谙本分事[2],犹有圣证量在[3],未得拼命一下,不免被圣证魔缚,使自不觉。祖师门中不容是事,若有一毫圣情不尽,即是我见未忘,就中妄立圣凡同异等障。

同类推荐
  •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说理叙事从日常小事入手,将其中蕴藏的禅理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为读者展示了禅的宗旨:发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热门推荐
  • 周末聚餐

    周末聚餐

    《周末聚餐》根据周末聚餐的特点、人体的营养结构和不同人的饮食喜好,精选了近百种适合于周末聚餐的食谱,搭配合理,运用巧妙,富含营养,让你吃得美味,吃得舒畅。《周末聚餐》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普通大众的有益参考书。
  • 二十二的夏天

    二十二的夏天

    人生不过须臾数年,南蔷一直以为自己不过是在错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可是,为什么,从遇见到生命的结束,她都无法与他断的干净?一次次的直视死亡,那颗伤痕累累的心脏,为何在他面前仍旧不堪一击?“我不爱你,从一开始就不爱。这具满是伤痕的躯体是你这十年来给予我最大的“惊喜”。程奕,我不欠你了,你走吧,放过我吧。”程奕一直以为自己不爱南蔷,这十年多的日子,她不过是自己为了忘记卢小冉所找到的一个替代品而已。可是,面对那副满是伤痕的躯体,为什么会让他觉得自己禽兽不如?她如今不过是个三十出头的女人罢了,可是,这副尊容怎么看都像六十多的老妪!原来,不爱一个人,是可以将她摧残致死也不会让自己觉得良心不安。南蔷死的那天,正值盛夏,可是半夜却飘起了雪花,原来对于冤死的人,老天也会心疼。程奕自杀了,他觉得他这辈子枉为人,是他害了南蔷一生。可是,真正的凶手,确是南蔷死后一年才被抓获的卢小冉。
  • 重生之豪门淑女

    重生之豪门淑女

    “姐姐,来追我.”“妹妹,小心别摔着了”上京一座豪华别墅里,洋溢着幸福的笑声。当再次睁开双眼时,面对正众人的嘲笑与指责那张色容颜上透着无限绝望。原来她最终还是被人遗忘……“爸妈,请求你们相信我,相信我……”颜汐一遍一遍的哀求着,只愿换来家人的一句相信,可最终换来的依旧是无情的驱逐和彻响灵魂的疼痛。再次回神看着自己的终点,雷鸣伴随着闪电穿透灵魂,蒙蒙细雨一无法渗透灵魂,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怨恨着上天的不公和自己的无用。“老天,为什么,我从未做过一件对不起他人之事你却连灵魂也不愿我留下”对着天空怒吼可声音已无法穿透云霄。“若有来说我愿将所有的仇恨化作地狱之火燃尽一切”颜汐吼着说完最后一句,灵魂一渐透明,消弭于世间。——————一朝重生,睁开眼眸,已经物是人非,重回到了15年前,在豪华的医院病房里,只有程伯守在旁边,回忆以往,悄然泪下。人生既然可以再来一次,她不会放过伤害她的任何人,此生只为自己而活,保护真正在乎她的人,掌握自己的命运,建立的自己的商业帝国,她的尊严,绝不再任人践踏。“从遇见你开始,命运之轮早已经转动,从那时开始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我都陪着你,不离不弃”兰泽熙说道。重生以来,颜汐从未想过自己会被一句话打动,也从会想过自己还会拥有幸福,或许一起还不晚,绝色容颜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隐忍的她、淡漠的她、骄傲的她、无心的她、柔弱的她……这样的她,谁与其并肩?本文涉及,豪门、校园、商业、娱乐等等。本文一对一,求收藏!!!
  • 盛世宠妃:邪王追妻忙

    盛世宠妃:邪王追妻忙

    上一世,她爱的炽烈,以为捧着一颗真心,迟早会换来他的爱,等到家族覆灭,亲人惨死,她才明白自己错的有多离谱。好在上天给了她第二次机会,让她逆风翻盘,认清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 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以唐宋词为审美观照,从中国古典诗、 词、曲中选取大量的名篇佳作,通过比较研究,着重论述了唐宋词人的创作 心态、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深入探析优秀词作的内容题材、情感基调、艺术境界、语言风格,以及词坛上出现的不同于诗、文领域的奇特现象和词体 的演变过程,是唐宋词研究的一部力作。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把社会学、文化学、美学、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宏观考察与微观探索,揭示了唐宋词独有的艺术特征和美感特质。
  • 快穿攻略:佛系少女,有点甜

    快穿攻略:佛系少女,有点甜

    二十一世纪,佛系(?)少女作者顾时九因为弃更,离奇去世,绑定了一个名叫靠谱的系统。某九:“你靠谱吗?”靠谱:“我很靠谱!!!”某九:“信你个鬼。”靠谱:“主神大人会制裁你的!”佛系少女顾时九与嘤嘤怪不靠谱系统(划掉)腹黑冰山主神的不得不说的爱情故事【本文涉及古代,现代,网游,文的风格挺多。新人写文,请多多指教】
  • 传声筒

    传声筒

    莫言、余华、王安忆、梁文道推崇备至的作家、华文文学奖得主西西的私人书单,万字长文逐句解读略萨,一本书读懂西方现代文学经典。本书是香港作家西西继《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之后的又一本读书笔记,在形式和写作上依然延续了上一本的风格,重述了西西心目中最优秀的西方现代小说代表作,包括马尔克斯、略萨、米兰·昆德拉、伯尔等大师的经典作品,这是一本小说家的读书笔记,更是一位优秀的汉语写作者以个人风格改写西方文学的大胆尝试,读者既能读到西方内核的故事,又能体会到中文叙述之魅力。全书最后一卷,西西更是以万字长文逐句分析略萨经典小说《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的第一章,让我们得以从小说家的视角阅读另一位小说家。
  • 非洲双城记

    非洲双城记

    散文,情到深处即成文。好的散文,不在于有多少华丽浪漫的辞句,而在于能够引起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的共鸣。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大魔店

    大魔店

    魔店降临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小镇,大家都在传说在车水马龙的琥珀大街旁魔术似地出现了一个小店,而且这个小店起的名字也是非同寻常的——“魔店”。“吱呀”的一声,厚重的木门被推开了一道缝。探出来了一颗古灵精怪的男孩的小脑袋。“有客人,快点倒茶,伙计。” 柜台后出现了一个踮起脚的鹰钩鼻老头儿,整个人缩在了一起,长长的鹰钩鼻子从眼睛底下直刺出来,长满老茧的脚深一下浅一下地踱出了柜台,恐怕踩着他那长长的银白色胡须。男孩吓了一跳,战兢兢地望着魔店老板。鹰钩鼻老板悠哉地调了一杯酒喝,蓝色的汁液从胡须上滚下几滴。“你是谁?”男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