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6900000020

第20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19)

感觉的生灭去来原本就是如来藏妙用之性。如来藏的意义佛教讲缘起性空,一切诸法都是“虚妄有”,诸法的体性是“空”,即真如,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但“无明”会伴真如而生,无明是一种“劳相”,它是昏而不明、“没有道理”的昏昧。真如一昏昧就有了分别,于是产生诸法万有之相。以真如、无明与阿赖耶识就足以解释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为何要用“如来藏”?《楞伽经》云“开引计我外道故说如来藏”。“计我外道”是妄计有“真我”、“神我”之外道。他们认为有“真我”在轮回、在做主,他们不易接受诸法体性“空”而没有“真我”的观念,释尊可能为了接引这些人而起用“如来藏”一词。如来藏类似佛之胎脏,众生皆有佛性(即如来藏),因此皆能成佛。如来藏出现的时间约在公元3世纪(但释尊生前应已有提及),在《楞严经》、《楞伽经》、《大般涅盘经》、《大乘起信论》等诸着作中皆有提及此名词。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之区别在于前者含无明,故属“识”,而后者不含无明,故属“智”。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诸“种子”,包括由真如所生或由外“返薰”而来者,它亦具阿赖耶识“能藏”等诸功能。当众生除尽一切无明,而转识成智之时,如来藏即称“法身”(或大圆镜智)。如来藏与无明成为众生之源,类似外道“真我”与业障形成众生,只是外道以为“真我”是不变永存之实体,而如来藏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虚妄有”之性质。“空”(不可言说)与虚妄缘生的真理与外道的神我永久是完全不同的。外道之大梵、神我皆“自然”生,与妙真如性不同,如来藏体不生灭,众生轮回只是无明而生之虚妄有,这与外道“神我”参与轮回也不相同。“见”,我们见到一切尘相都不是真有“因缘”或“自然”生灭,而是如来藏的功用,由如来藏“如幻”而生。其他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相皆是如此。如来藏体性无生灭,所谓的因缘生灭即是虚妄有无之义。

五阴

是色阴及受、想、行、识四阴。这是自性的功用,包括见闻觉知、动静(行阴)及储存等功用。众生之八种识、五蕴身、物质等,也就是身心、世界皆与此用相关。但这些皆是虚妄之相用。

六入

是强调人之六种“器官”之功能,如“眼入”强调眼根对色尘时能“吸入”色尘(此乃识之作用,如科学上的“对焦”作用)而起分别觉知之作用。眼根本是无知,但因识而有知,此六入亦虚妄之相用。

十二处

是“五蕴身”的功用。强调根尘二者之关系,根在内,尘在外,各有处所,故称“十二处”,当取境界时,由根入尘,当领受境界时,由尘入根,故又称“十二入”。如眼根见色尘而成见觉,乃五蕴身色蕴为主之用。

十八界

是“识身”之用。强调尘、根、识三者之关系。如眼根、色尘与眼识三者而成见觉,此乃识身中眼识为主之用。这些亦是自性所生之虚妄相用。十二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十八界是六根、六尘与六识所成。

如来法身

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称作如来藏缘起。经论中常以该思想阐明人之迷、悟对立意义。《胜鬘经·法身章》:“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大方等如来藏经》亦列举莲花内有化佛、淳蜜在岩树中、真金堕于不净处、弊物裹金像、贱女怀贵子等九喻。

如来藏思想,在印度早于唯识说成立,与中观、唯识等思想不同,然后世并未在唯识说之外别立如来藏,而是于唯识说中论述如来藏。我国地论宗则以如来藏为究竟,而立净识缘起说。天台宗认为如来藏即实相,而视其为不可思议之妙法。于华严宗,在三祖法藏之《起信论义记》卷上立有四宗教判,第四宗即名如来藏缘起宗;内容含摄《楞伽》、《密严》、《起信》、《宝性》等经论之说,就该宗五教判而言,相当于第三之终教。又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之说,即根据如来藏思想而来。

解读

禅师语录云:“龙象骈集,皆随缘而应。”这是黄檗无念禅师指点高丽禅师的话。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修行要循序渐进,渐悟是顿悟基础,渐是积累,顿是必然,渐不离顿,顿不离渐,原无差别。功利自然成,到时打开新天地,看见龙象骈集的佛国奇景,虽然奇异,只是寻常。

禅师开示:学佛不可追求神通,平淡最好。学佛不可急进,慢行见路迹。这是禅师殷勤所示。

复天倪禅师

来教一纸,多是诘问,这几端问得我无气可吐,老僧自后不敢乱言。又重问末后句,是有是无。若学道人不明末后句[1],旷劫偷心[2],如何得尽?

昭禅师历参老宿七十一员,皆妙得其家风,自曰:“五位[3]参寻且要知,纤毫才动即差违。金刚透匣[4]谁能晓?唯有那吒第一机[5]。”到此地位还是见解门头,最后见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首曰:“龙袖拂开全体现,象王[6]行处绝狐踪。”始得偷心剿绝,便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捷始应知。”自后诸方八请不答,迨首山殁后,西河道俗千余人,协心亦不答,后有契聪,请住汾洲太子院,昭闭门高枕,聪排闼入曰:“佛法大事,静退小节,风穴惧应谶,幸有先师。先师已弃世,尔有力荷担大法者,今何时而欲安眠哉?”昭矍起握聪手曰:“非公不闻此语,既至宴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会下虽有五七百众,终日不语。后有慈明、琅邪等五六人三年随从,不吐一辞。每日呵责痛骂。”慈曰:“自来不蒙一言,骂岂慈悲法乎?”昭曰:“你作骂会耶?”当下六人始识父母未生前真面目也。岂似而今口传心受,鼓腹摇唇,比量合意者!许可得道也?岂不闻忍大师七百高僧,人人有一肚子佛法,直得年至七十,卢行者至,祖问何处人?答曰,岭南人,特来礼拜。和尚不求余事,惟求作佛。祖曰,这獦獠根性大利,勿多言。祖知之,恐大众忌克,半夜付嘱衣钵,以衣为信。众人四散,寻逐,潜入猎中,守网,命似悬丝。众人不知衣付何方,零落已尽。自言不可久,遁出,遇印宗法师,知他不凡,问黄梅衣法付嘱何人?答言,惟付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7],说个付字,拖泥带水不少。所以云,佛法无你会处[8],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葛藤无了。

注释

[1]末后句:最后句,本处指最终修行。

[2]旷劫偷心:末世心术,专门剽窃。

[3]五位:通称五位大菩萨,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4]金刚透匣:意思是《金刚经》在匣中放光。

[5]那吒第一机:毗沙门天王的太子,亦即三面八臂的大力鬼王。八臂那吒是千手观音的相,千手观音是万法如来的相。那吒第一机意思是神通第一。

[6]象王:即法王。法王多骑象,故称象王。

[7]佛法是不二之法:即不二法门。《维摩诘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殊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十二门论疏上》曰:“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故云门。”

[8]佛法无你会处:意思是一领会就错。禅语。其实并非一领会就错,而是领会了就不要对人说。

解读

禅师语录云:“佛法是不二之法。”黄檗无念禅师在此信中,根据《坛经》开示:佛法虽有万千妙谛,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觉善为人,行善为佛。佛度有缘人,有缘就叫福。佛法是觉悟之道,引导人觉悟。“觉善为人”,意思就是内在的善性(佛种子)觉醒过来,才明白己身由来,才明白什么叫做人,才明白怎么去做人。做人是一个报恩的历程。“行善为佛”,意思是觉悟后有责任引导人觉悟,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普度众生不仅仅是一个“佛与人”的对应关系,还包含“人与人”的互相觉悟,形成一个佛与众生交织、互相成就的大动脉。因为是一善成佛,一悟成佛,一念成佛,所以被称为不二之法、不二法门。“不二”是唯一,是绝对,是顿悟,是立地成佛,这是从原因上讲,古来成佛都是相同原因,那就是彻底的觉悟。“不二”并不是说只有一人成佛,名额有限,不是的,佛度众生,众生都是佛。说“不二”,是说学佛之人心地宽广,最终都归入一个“善”字。

禅师开示:古来成佛都是因彻底的觉悟,佛法是不二之法。

复岳司马石帆

《楞严》一别,音问寥寥,近闻公在白下[1]大开炉鞴[2],老朽枯寂多年,不觉起色,信知法付国王大臣,非偶然也。

达磨当日西来,号曰单传直指,不曾有半个元字脚,熏你鼻孔,瞎你眼睛,二祖三祖,祖祖相传,干嚗嚗地一点知归。曹溪分派以来,大有榜样。后来人心不古,识解多端,然后德山临济[3],棒喝交驰。机锋掣电,令你扪摸不入,插足不得,不过剿绝情见,坐断意根,初非实法。如国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不见兴化,道你东廊也喝,西廊也喝,后架里也喝,你若一喝,喝得老僧上三十三天跌将下来,一点气息也无,向你道未梦见在,可见古人随机显示,如倚天长剑稍存拟议,早见髑髅满地[4]。

今人尽是平白地害药病,何曾有半星正病?故古德谓打破大唐国,觅个不会佛法的不得。老朽亦谓尽十方界有毛头许妙解与公作对,便是妙魔入心不见。僧问归宗如何是佛宗?云即你便是僧[5]。云如何保任宗?云一翳在眼,空花乱坠。这里须是大阐提[6]、人具灭[7]宗,手眼向自己脚跟下拨转关捩子,如狮子返掷,不蹑前踪[8]。生机活脱[9],不受千圣罗笼。始得若只扬帆义海,揽辔玄途。总是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兆,非老朽之所以望公者。

注释

[1]白下:南京。因沿江旧有白石陂,晋陶侃于此筑白石垒,后人又筑白下城,故名。白下是明朝皇宫所在地。

[2]炉鞴:火炉鼓风的皮囊。亦借指熔炉。

[3]德山临济:刚猛顿悟禅法。由临济义玄大师与德山宣鉴禅师弘扬。所谓临济喝、德山棒即是。临济义玄大师,唐朝人,临济宗初祖。幼负出尘之志,披剃受具足戒后,博通经论,精究律学。首参黄檗希运,又礼高安大愚,于言下大悟,复还黄檗,受其印可。继以行脚参禅,与大老交锋,故丛林有“临济游方,气吞诸方”之说。师接化学人之法有“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等,机锋峻烈,生机勃勃;开创了禅宗史上最为卓绝、门风兴隆的临济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示寂,敕谥“慧照大师”。

德山棒与“临济喝”齐名。唐代德山宣鉴禅师常以棒打为接引学人之法,形成特殊之家风,世称德山棒。《五灯会元》卷七:“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师寻常遇僧到参”多以拄杖打。临济闻之,遣侍者来参,教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当胸一拄。”侍者到,方礼拜,师乃打,侍者接得拄杖与一拄,师归方丈。……师上堂曰:“问即有过,不问又乖。”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师曰:“待汝开口,堪作什么?”德山对棒打之举未作任何解释,若由诸相关之公案推断,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宗旨下,不得开口言说,只能以棒打点醒学人。其目的有二:(一)截断学人之心识活动,令彼在急遽间不假思索,得于当下见性。(二)不许学人直接说出悟境,以免触犯自性不可说之忌讳。另有谓棒打或为测试学人临机之反应而设。

[4]髑髅满地:死一大片。禅语,指佛法无往不胜。

[5]你便是僧:你就是和尚。禅语,指自己就是自己,见了性,归了真。

[6]大阐提: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两种:一、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此种人极难成佛,名“断善阐提”;二、大悲菩萨,发一切众生成佛,然后成佛之愿,因众生至多,时间至久,故此种菩萨,亦极难成佛,名“大悲阐提”。通常所指的一阐提人,多数是指断善阐提。

[7]人具灭:意思是人俱灭,心不灭。

[8]狮子返掷,不蹑前踪:狮子回头,不走旧路。

[9]生机活脱:生机活泼。

解读

禅师语录云:“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兆。”黄檗无念禅师开示:人不可以自炫其宝,或自夸其术,这是丧身取祸的预兆。好比河中灵龟,驮来河图洛书,何等宝贝,等人把河图洛书取了去,心还不足,更把驮图书的龟也捉了去,灼死取壳,用作卜筮,这是意外结局。献宝之人本身不是宝,争功之人本身岂有功,能做到急流勇退的人没几个,最好是不要献,不要争。宝还是宝,藏一万年兴地变。真正的宝之所以珍藏,就在于他永远处于珍藏状态,吸引人前来瞻拜。不能掘,不能献,否则就是毁。禅师开示:学佛之人应该主动亲近佛法,亲近佛法就是亲近佛身,就是自身觉悟之始,不可以手拿佛法自我炫耀,那样很危险,虽然对佛法本身不会有损坏,但对人来说无异于自己献祭。没到献祭时何必着急?佛都没找到盖什么庙?心地不净读什么经?

禅师开示:真正的修行人当面壁,这是唯一正确的读经法。那块无字的大墙壁就是最好的一部真经。

同类推荐
  •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共10章,于1942年冬至1945年秋作于黄梅,脱稿则在三十四年秋。本书是一本宗教哲学论著。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作者在本书里说“我选择阿赖耶识做题目,却是从我的友军儒家挑拨起来的。我欢喜赞叹于大乘佛教成立阿赖耶识的教义,觉得印度圣贤求真理的习惯与欧西学人一般是向外物出发,中国儒家则是向内,前者的方法是论理,后者的方法等于“诗言志”。究其极儒佛应是一致,所谓殊途而同归,欧西哲学无论唯心与唯物却始终是门外汉未能见真。”
  •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

    《佛祖都说了些什么》用轻松易懂的写法,介绍了汉传佛教的历史。六道轮回是否存在?罗汉和菩萨谁的级别更高?坏人到庙里捐钱能否获得福报?为什么有的佛经像绕口令?……所有和佛学相关的疑问,这里都有解答。所有对佛教模糊的概念,这里都会进行清晰地分辨。对佛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地看懂。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
  • 与佛有缘

    与佛有缘

    在人生的纷杂喧闹中,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和不如意,佛学蕴涵着的隽永的哲理和宝贵的智慧带我们走进一个沉静而安详的世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执关现在。不担忧未来。让心灵得到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用心去感受佛恩,以佛来洗礼心灵。得失随缘,来去随缘,心能随缘,故得自在。佛带给人心的宁静,佛让我们的心安祥。使我们对功与利都看得淡些,在社会上处处做好事正直,有善心,对人真诚,对佛有敬仰之心,他一定就是与佛有缘之人。
  • 圣经故事4

    圣经故事4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情到深处人孤独

    情到深处人孤独

    偶然的一次邂逅,让大学生余未言和一个女人发生了关系。本以为再也不会相见,余未言却在一个单位实习的时候,发现自己部门的主管就是她——夏天。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再次相遇的两个人,渐渐相爱。只不过,世人所不能接受的是,她比他大十岁。所有的不可能在苦苦挣扎当中,变成了可能。而所有的可能,却在时光中又变成了不可能。富二代秦受一直玩弄女孩的感情,直到遇到同学李落落,才开始努力去爱,却发现,原来李对他的感情,只是一场骗局。和李落落青梅竹马的孔奇,因为经济原因,走上了邪路,失去了落落又心有不甘,于是准备,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得到。所有的感情都是一场阴谋,伴随着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逐渐展开。
  • 厚土传说

    厚土传说

    上古洪荒,诸天神祇。至今说起来,仍是一个令人心神激荡的时代。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佛陀三千世界,后土六道轮回,鸿钧列榜封神……凡人有了得道飞升上界的机会,妖魔精怪也有了入魔为尊的途径。三千世界,三千道法,道修,佛修,魔修,妖修,鬼修,灵修……只是,他们都逃不过一个命运:六道轮回。便是飞升成仙、佛、魔,亦是无法从中逃脱。只是,有一支族群例外,他们跳脱六道外,不在红尘中。不与三千世界的生灵同入六道,而是另有一番轮回往生之法,他们,便是后土祖巫的后人——厚土巫族。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极品仙尊之高高在下

    极品仙尊之高高在下

    一代仙尊都市封魔,却融合了圣魔血,究竟是舍己为苍天,还是成魔乱六界!仙与魔,只在一念间,极品仙尊,高高在下!
  • 逆流(译文经典)

    逆流(译文经典)

    德塞森特厌倦了巴黎的虚伪和浮夸,转而避居于丰特奈小镇,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依据个人审美和品味布置住所,沉浸在自己一手缔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中,对抗世俗的潮流。每个章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涉及绘画、宝石、花卉、文学等。于斯曼借这位反英雄的主人公之口诠释了他的颓废美学,斩断了和自然主义文学的联系,奠定了19世纪邪典之作的地位。王尔德称《逆流》是一部“毒液四溢的书”。
  • 我真的不想错过你

    我真的不想错过你

    明明一个专业的同学,于小小大三了才认识张俊,可能是命运开的玩笑,可能是追星挡掉了桃花。时间,距离好像都不支持她勇敢。可后来的她啊,还是把暗恋说出了口,因为她真的不想错过。那年,张俊告诉她“我们不能因为外表就在一起。”告白失败。后来舍友告诉她,张俊和她们班的女生在一起了。于是,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小小就拼命地忍住想念,直到毕业,只见过张俊三次。很多年后的冬天,张俊带于小小回到母校,她曾经告白的那棵树底下“小小,这么多年,我只喜欢过一个人。”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顶级婚宠:总裁来势汹汹

    顶级婚宠:总裁来势汹汹

    “疼!我不想要了,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林小雅双手紧紧攥住了身下的被单,嘴唇哆嗦得厉害。“乖。很快就好了,再坚持会儿?”他低头怜惜地吻去她脸上滚滚而落的汗珠。“啊!”她痛苦而歇斯底里地嘶吼起来。“哇……”“老婆,龙凤胞!你真厉害!”南宫肃惊喜地搂紧虚弱无力的她。南宫肃以为林小雅生了孩子,就会死心塌地做他的女人,没想到她依然在外面拈花惹草万丈光芒,稍有不如意就离家出走。那两个天才小屁孩不仅帮打包行李,还设计帮着她逃之夭夭,从此以后他陷入了天天追老婆和孩子的苦逼生涯中……
  • 贤妻已下线

    贤妻已下线

    在所有人眼里,我该是幸福的、至于不幸,都是作出来的
  • 缘是天外仙

    缘是天外仙

    与心爱的人一起穿越,按正常剧本就当同甘共苦,患难真情吧?偏偏他们刚穿越就莫名失散;成了修真界第一人的衣钵传人应当耀武扬威,横行无忌吧?偏偏师父已死了400年,倒是各种仇家怨侣还留了一地;蓝元珠里封印的是个来历大到惊天的家伙,可惜只剩残破魔魂,终究也还是个招灾惹祸的魔星;半路入伙的凤羽公子,在俗世中倒是顶尖的高手,可哪个修真人士在俗世不是万人敌?……好在这里世界架构还算稳定,没有战争没有末日没有崩坏,师北北可以愉快地(?)进行被调教以及反复被调教的穿越日常。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继承者(大雾)!总之,这是个缺爱的姑娘得到很多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