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6900000004

第4章 黄檗无念禅师复问(3)

[2]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维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两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

解读

禅师语录云:“减到自不知处,虽有六根,置于无用之地。”禅师慈悲,开示我们佛法妙道。禅师告诉我们:人生要做减法,不能无限叠加上去,再加上去,最后一根稻草也会把人压死。人是怎样死的?往往都是死于某件“小事”,其实世上之事无大小,有一件事应有一件事的因果报应,所有的事化不开,积在心里,想想看那是何等可怕,哪怕不再有什么事,也会被自己吓死。淝水之战,苻坚要夺人家的江山,被合力打败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年后死去,他是被自己吓死的。包袱太重,自己也成了包袱。学禅求解脱。何谓解脱?就是黄檗无念禅师说的“减到自不知处”。这样以来,六根就清净了,苦就没有了。要问禅师说的“自不知处”是何处?是人心最深处的灵光,佛经谓之“灵珠”,是个比喻,就是人的自性。也就是天生性善。佛家是讲善的,讲乐的,故能成全世上一切美好心愿。

禅师开示:脱衣才能入浴,脱却烦恼才能学佛。世人错了,错在以为找佛菩萨来帮我解决烦恼,殊不知正确的应该是:你自己抛却烦恼然后来找佛菩萨。怎样见菩萨?自己成了菩萨才能见菩萨。怎样见佛?自己成了佛才能见佛。聪明人会问:我都已经成佛了还见他做什么?问得好,答案是:正是要你自性成佛。除此外一切路不通,门都没有。做减法的人得到自身。

复刘太史云峤

接来教,感谢奉行。从此外学愚讷,内非虚闲,不负高明之望也。愿公深根固蒂,莫被境风摇动。要信尊显成坏,乃是前因[1],非今生人力为也。若信得过、识得破,脚跟稳当,趁此境风大进。是非里煆炼出世英雄,岂俗士可知。

僧奔驰人境,非求名誉,只恐今生错过,万劫[2]难逢。伶俐汉脚跟须点地,脊梁硬似铁。游戏人间,幻视[3]万缘,脱去知解[4],及至作用,不落窠臼,才是观自在[5]也。

注释

[1]前因:即因果。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前世种什么因,今生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涅盘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大宝积经卷第四十一》:“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泥犁经》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则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后世果,则今生所为者是。’《涅盘经》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弥勒所问经》曰:‘一业多果,多业一果。’(一业多果是一罪数刑,多业一果是数罪一刑,从其重也。)《弥勒所问经》又谓一业渐感五果,得异熟三果,等二果。又谓十不善业道,有三种果:一果报果,二习气果,三增上果。生地狱中,是名增上果。由地狱退生人中,依杀生故有断命果,依偷盗故有资生果。乃至依邪见故痴心增上,以是一切名习气果。依彼十种不善业道。有一切外物气势,所谓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尘土臭气多有蛇蝎,乃至如此一切苦界名增上果。

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罗;犯上品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者堕饿鬼,下品十恶者沦畜道。

[2]万劫,泛指一切劫难。亦作“刧数”,亦作“刦数”,亦作“刼数”。原为佛教语。指极漫长的时间。后亦指厄运,灾难,大限。《敦煌变文集·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个个延经劫数,日日不离宝树。”古印度婆罗门教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后会毁灭一次,然后重新开始。这一生一灭被称为“一劫”。而在佛教教义中,劫数包括“成、住,坏,空”四劫,坏劫时会有水灾、风灾和火灾出现,导致世界毁灭。

[3]幻视:视之为虚幻。幻为何物?

(一)指假相:以佛教立场而言,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由因缘离散而灭,一切事象皆无实体性,故可称为幻。《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幻品》云:“五阴则是幻,幻则是五阴;十二衰及十八性皆是幻;三十七品及佛十八法亦是幻。”现象无自性而幻现为有,故称“幻有”。此外,由幻术师(又称幻师、幻士)变化种种物,如幻化象、马等,谓之“幻化”。此为佛典中常见之譬喻。

(二)想象中的物品。印度吠檀多学派中商羯罗派的术语:商羯罗哲学主张最高的存在是“梵”。梵是单纯同一性的,因与无明结合,而显现千差万别的现象。此差别世界,就俗谛而言为实有,就真谛言即幻。约绝对性言之,既非实有亦非无,恰似魔术师所变化的幻象。即现象世界不过是梵的化现,此又称“幻现说”。

[4]知解:知识见解。知解是外部作用,是真正认识内心的障碍,因此被称为知见障、所知障。《成唯识论卷九》:“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瞋痴等诸惑为愚痴迷暗,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圆觉经卷下》:“理障,谓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者,相当于所知障。”指徒为表象所蔽,不能看到超越于具体形式以上的本质,从而妨碍所学至道妙境的达成。仿佛知见越多,越是妨碍悟道。很多东西你见到,你知道了并不表示你对问题的理解就更深刻准确,如果不保持清醒的心态,知道和见到就会成为你认识问题的障碍。有时候,我们的知识、见识、或者过往经验会成为我们了解真相的障碍。

[5]观自在:即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就经文来说,有两种解释:

一是观察自在、彻底断惑、法界即我、触目菩提的大菩萨。

二是寻声救苦的圣观自在--观世音菩萨。

所谓“观自在菩萨”,是泛指一切自观自在、观察自在的大菩萨。

菩萨贵行,所谓“六度万行”;离开行,就没有证,也没有菩萨。坐在那里不动,是不能到达彼岸的。践行般若波罗密,有深有浅,因为践行的深浅,所以从登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从等觉到妙觉,都是由践行般若波罗密的深浅度来分证的。

“观自在菩萨”就性质而言,是大菩萨。就属性而言,有悲、智二方面:

(一)在智的方面是观自在:一切诸法,万事万物,入眼了然,不会执着认同,不会形成窒碍。由万事万物的本源,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看到万事万物的最后结局,看到条件组合的万事万物当体是空。

(二)在悲的方面是应机救苦自在:一称南无观世音菩萨,马上获得解救。这是“大悲自在”。

“观自在”是菩萨的共法。观,是“觉观”。菩萨“自观自在”,卓然独立,不认同外物。既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实,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虚幻,色受想行识(五蕴)原本不存在,就只有“自在自觉”、“自觉自在”了。能够这样,自然就会超越一切痛苦、烦恼、灾难。

解读

禅师语录云:“愿公深根固蒂,莫被境风摇动。”禅师这段语录最要紧的是第一个字:“愿。”禅师这不是平常说教,而是发出大愿心。学佛之人最慎重的就是发愿之事,不能轻易发愿,发了愿就要去行愿,最终要还愿,都是圆满。此处,禅师对友人发愿,实是以禅力加持其修行,慈悲之心跃然纸上,分我之好为人之好,即使损我之好也要为人之好,这是真心为他人,普度众生的真学佛人。自性成佛,不错,成佛是自己的事,但自性在哪里?并不仅仅在于一己之身,而在山河大地,芸芸众生中。见人之善,即得自善。见人之性,即得自性。此为佛经所云“自性成佛”大义,亦是禅师语录所指。禅师发愿为友人,希望道友“深根固蒂”,意思是自性不失,自家种的菜要殷勤培养。希望道友“莫被境风摇动”,此处讲的“风”不是外在的风,外在的风再大都有限,人都是被内心的狂风吹倒的。讲来讲去还是一个“信”字,有信仰的人内心有枝烛,红通通,亮堂堂。因他静处风暴中心,就没有风。因此相信风暴会过去,就有了亮。

禅师开示:不动不得开花,孤芳自赏其实不是孤芳,而是两朵花:孤芳赏孤芳。自性坚定的人做一件有来历的事,事情就了。“深根”是多深?莲花立足淤泥之底。“固蒂”是多固?请来须臾山。桌上有张纸,风吹就飞,镇尺一压,它就不飞了。

闻公时刻不暇,常有不如意[1]事。人生世间都在事物中安身,大智慧[2]人自有出身之路,不被事扰。先识得自己,所以脱洒自由。道眼[3]未开时,被事所转,常有如意不如意的在心,总之,不识本命元辰也。

公气魄豪侠不凡,只恨不在己分中打点。若趁早回头,讨个分晓,便好游戏三界[4],就事安身。不然我是我,事是事,纵做得勋业格天,功名盖世,源头上不清彻,才力气魄只在名利窠里。临命终时,依旧黑漫漫地。

不如放下门外事,向那理会不及处猛着精彩,着力打点,着力查考。忽然英雄愤发,嚗地一声脱胎换骨[5],不求无事,分明绝矣。

注释

[1]如意:满意。本为器物名。梵语“阿那律”的意译。古之爪杖。用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长三尺许,前端作手指形。脊背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可如人意,因而得名。或作指划和防身用。和尚宣讲佛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2]智慧:梵语“般若”(音bo-re)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大智度论》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3]道眼:本处指佛眼。佛经上说有五眼。

五眼,是指从凡夫至佛位,对于事物现象终始本末的考察功能。眼睛为“智慧之门”、“灵魂之窗”,眼睛能够明辨物象、增长知识。修行的层次越高,心眼作用的范围越广。佛眼具足前面四种眼的所有功能,是智慧的全体,大圆镜智的本身,又称为大圆觉,也称为无上菩提。指五种眼力。即:(一)肉眼,为肉身所具之眼。(二)天眼,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三)慧眼,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四)法眼,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五)佛眼,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维,一切皆见。

天台宗说因位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四者,果位有佛眼。又藏“坤”、通“乾”、别“离”、圆“坎”四教于五眼之义各不相同。密教则认为五眼无优劣之分,主张前四眼之德皆与佛眼相等。此外,真言家特重佛眼,将其佛格化,称为佛眼尊。

[4]三界:三界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三个层次;又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

(二)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三)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

又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对治道。(一)断界,即断除九结(九种烦恼)中除贪以外之其余八种烦恼,或断除无明结。(二)离界,谓断离贪烦恼或断除爱结。(三)灭界,谓断灭有漏善及诸有为、无覆无记等烦恼。即除九种烦恼外之其余有漏法。

又指法界、心界、众生界。此系基于《华严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说而立。

[5]脱胎换骨:原是道教术语,本处借指成佛。道教谓修炼得道,脱去凡胎而成圣胎,换易凡骨而为仙骨。

解读

禅师语录云:“我是我,事是事。”禅师这句话指点迷途,值得一赞。世上人被事情伤了,被事情迷了,说到底被事情害了。佛法认为,世上的事不分好事坏事,都是因果。不分大事小事,都是业。因此人不做事还好,一做就错。但是人世间又不能不做事,明知做不得偏要去做,人的苦境自家知道。谚语云“眼望陷阱还要跳下来”。如何出“火坑?”出“火宅”?禅师此处指示我们:人事两分,人事两清,就可以飞升出火宅,跳出欲火深坑。何谓“人事两分?”即禅师所云“我是我,事是事”,不陷入事情泥潭,不走事情迷宫,重要的是,人不沦落为做事的机器,比如赚钱的工具。正因人爱物,世上物吞吐人。物欲横流,物化之心岂能不流。因此要人、事两分。我们在做人,努力做人,真诚做人,良善做人。我们也在做事,同样地,努力做事,真诚的做事,良善做事。但经过很多事情后我们认识到:事情做不完,说不清,敬神明。人是胜不过事的,事情是陷阱。因此有修为的人并非不做事,而是在正常做事中早已把事情抛开,不随他走,回到自心,生平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与人为善。这样人事两分,便得清净。然后连善恶都抛弃,只是一个混沌人,彼此不相负,就是人事两清了。

禅师开示:找一个“不做事”的人做一件大事。所谓“不做事”,指不做平添烦恼之事。所谓“大事”,指能使唤此心安定之事。世上之事,莫大于此!怎样才能心安定?与人为善可以安人之心,安人之心者自家的心也安定了。

前日未了公案,只今何如?予见公性勇猛,恐无入处。生退堕心,权露光影,令暂歇脚耳,切莫以此便休。

古宿有三种接人,下根人来,除境不除法;中根人来,境法俱夺;上根人来,全体作用,不立崖岸。除是金刚[1]牢强,铜头铁额汉,到这里便有通变的手眼。

今夏入山,大家多买柴炭,锻炼一番,阴气销尽。倘一日洗面[2]摸着鼻孔,大有得力处在。

注释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轻松读

    圣经故事轻松读

    创世的故事告诉我们神怎样用话语从混沌中创造了有序的世界,因为“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所以人们称上帝为“造物主”,人可以从身边存在的物质认识到造物主的存在。圣经用“起初,神创造天地”一语概述了创造者、被造物和伟大的创造作为,简洁地描写了神创造万物的过程,怎样从混沌空虚中将光和暗、天和地、陆地和海洋分开。在造物主的眼中,他创造的这个世界十分美好。他使万物布满天空、陆地、海洋;他安排日、月、星辰的运转;创造飞禽、走兽和水中生物,最后,他照着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佛教与青年

    佛教与青年

    《佛教与青年》谈论佛教青年的成功立业之道,如何做一个出家人,青年僧伽的十无思想和十有思想,青年的力,菩萨的心,佛教青年的生涯规划,参加佛学夏令营的意义,工作与身心的和谐等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静心·与心灵对话

    静心·与心灵对话

    静心的修习在于独抒灵性的思考,这并不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不是说树立一种好的模式,然后跟着去做就行了。正如东施效颦的可笑在于东施只知道西施捂着自己的胸口楚楚可怜,样子很美,却不知道这种美是因人而异,不可复制的,同样的动作发生在她身上就显得很丑。盲目去模仿别人,会失去自己应有的特色,所有对于他人的成功和经验,只能借鉴而不可照搬。
热门推荐
  • 你在我心中我在你影中

    你在我心中我在你影中

    这是一个诡异的故事,里面有一点爱情。名字是化名,不要觉得巧合,就是化名
  • 局中人局中道

    局中人局中道

    朕的天下绝不许人染指一寸,又怎会容他坐拥半城。我以半城之地谋你祝家江山。多年的征战杀伐,我累了!只想皈依佛门洗尽一生的善恶,然而我却依旧凡心未了,当着看客。一身抱负若无处施展岂不寂寞!我更不甘心平生所学被这平静的俗尘淹没!于是我······谁能告诉我,我这样做究竟是对还是错?大哥若是活着,你把皇位传给大哥我无话可说;可是大哥已经死了,你却把皇位传给你的孙子,凭什么?······曾经的枭雄之子,人在江湖,谋算四方,图的什么?运筹帷幄的一代君王,甘做恶人又是为何?或明或暗的对弈,或凶或险的搏杀;谁在步步紧逼?谁又在步步为营?纷繁复杂的世界,谁是棋手?谁是棋子?一盘棋局的终了,谁在哭!谁在笑!谁又是真正的赢家?
  • 重生八零:海归博士你真潮

    重生八零:海归博士你真潮

    她重生到18岁那年,一切苦难都未开始。这一世,发誓要守护她的家人。她的日常就是宅斗、解决家长里短,发财致富,享受天伦之乐,偶尔与老男人发发糖。“欣欣,我们去看电影吧!”“看什么?”“甜蜜蜜……”
  • 祖庭钳锤录

    祖庭钳锤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滋养!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滋养!

    谨以此篇献给那些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在外拼搏砥砺前行的人们!愿你们被生活以温柔相待!愿你们所求皆如愿!愿好人一生平安!愿这世间所有的善良都能够被善待!愿你们所有的努力终不负己!愿你们成为各自领域最优秀的人!愿你们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愿你们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2018年若有遗憾,那所有的遗憾都是在为2019年的惊喜做铺垫!往后的人生,别为难自己,别辜负岁月!
  • 可以变得更好

    可以变得更好

    在一个压抑的下雨天,单夏遇见了齐匀谐,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幅画像。在一次坑货演员贼多的游戏中,单夏遇见了齐匀谐,有了想要加第一个好友的冲动。在一场决定去留的考试中,单夏遇见了齐匀谐,有了要好好学习的决心。一直觉得自己是亲情、友情、爱情绝缘体的单夏,从遇见齐匀谐起,才明白,人生中所经历的一切苦难,是为了可以变得更好……
  • 人格分裂的我在末世

    人格分裂的我在末世

    一个从小被打到大的孩子,种种原因使他有了人格分裂,如果有一天,末世真的来了,他可以过下去吗?
  • 行书:千古行书精品

    行书:千古行书精品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
  • 莫道齐天

    莫道齐天

    孙灵明捡起地上的铜镜,欲好好整理一顿自己的倾世容颜,没想到镜子里却反射出一张‘猴脸儿’!“这是什么鬼东西!吓死小爷了!”“大王,你真的是我们的大王——‘齐天大圣’!”“你是一只猴子,怎能学人讲话?”“跟大王学的!”“那我的金箍棒在哪?”“大王的金箍,棒就棒在:跟你的发型特别配!”PS:这是一篇集西游、重生、幽默、爱情...为一体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小说,客官有时间收藏起来慢慢看,我去码字了!PS2:(新人新书求收藏!o(╥﹏╥)o)
  • 重生文娱大使

    重生文娱大使

    方知行重生了。重生成为一名美利坚24岁的过气歌手-亚当·韦恩,还带有一个系统,文娱氪金系统。他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华夏还是那个华夏,但美利坚却有些不一样,这里没有AW教主,没有GAGA,没有贾老板,没有骚当,没有火星哥,没有黄老板,没有姆爷,没有泰勒,没有阿黛尔等等。而且很多电影上映都是错乱着的,漫威电影才放映到钢铁侠,诺兰还在执导蝙蝠侠,迪士尼还没有收购漫威和福克斯。。。看方知行如何玩转文娱,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大使,影视音乐两开花,弘扬东西文化。故事,从方知行(亚当·韦恩)前往华夏参加《我是歌手》开始!